中国当代艺术欣赏论文
艺术论文范文3000字

艺术论文范文3000字《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摘要,本文探讨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分析了这种融合对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通过对现代艺术作品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进行研究,探讨了现代艺术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现代艺术,传统文化,融合,创新,传承。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艺术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当下艺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分析这种融合对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二、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1. 现代艺术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比如,在绘画作品中,艺术家们常常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和题材,将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到现代绘画中。
在雕塑艺术中,艺术家们也善于运用传统文化的造型语言和意象,创作出具有现代气息的作品。
此外,在摄影、影视、舞蹈等艺术形式中,也能看到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使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2. 现代艺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
现代艺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元素搬到现代艺术中,更重要的是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艺术家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和个性风格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现代艺术的新意,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一大亮点。
三、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影响。
1. 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得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使得作品更具有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
美术学论文范文5000

美术学论文范文5000美术学论文范文。
《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现代美术与中国当代美术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然后分析了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包括艺术理念、创作手法、艺术思想等方面。
最后总结了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对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现代美术,中国当代美术,影响,比较分析。
一、引言。
西方现代美术是世界美术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对世界各国的美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美术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正处在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受到了西方现代美术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现代美术与中国当代美术的比较分析,探讨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并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提出一些启示。
二、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西方现代美术是20世纪的产物,它源于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运动,经过了象征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多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西方现代美术追求个性化、表现力强,注重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对外部世界的重新构建,强调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主观意识和个人风格的追求。
三、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1. 艺术理念。
西方现代美术的艺术理念对中国当代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现代美术强调个性化和表现力,这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当代美术在接受西方现代美术的影响后,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开始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注重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2. 创作手法。
西方现代美术的创作手法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现代美术注重对材料和技术的创新,艺术家们大胆尝试各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拼贴、装置、行为艺术等,这些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当代美术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和情感。
当代语境下中国水彩画艺术论文

当代语境下的中国水彩画艺术【内容摘要】水彩画作为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绘画门类,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发展最快的画种。
中国水彩画几经周折与振兴,在水彩画家的不懈探索和努力下,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格局。
当代中国水彩画以其独有的语言特色和审美价值,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水彩画艺术初步走向成熟,逐步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多元化发展及多样化风格的艺术风貌,并展现出了更为广阔、辉煌灿烂的前景。
【关键词】当代语境中国水彩水彩画艺术水彩画在中国经历了百余年的艰难曲折的路程之后,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成为当前中国艺术发展最快的画种。
中国水彩画伴随着30多年来经济文化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化,观念意识的逐步转变,以及水彩画家技法创新的不断摸索,当代中国水彩画已逐步从传统水彩中独立,在东西方传统与当代文化的不断撞击中扬弃与继承,在表现形式上完成了从单一到多样的衍变,从创作思想和表现方法上完成了从“轻音乐”到“交响曲”的巨变,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当代性,以及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艺术魅力。
中国水彩画现已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精神、个性风格的当代艺术形式,并以独具的语言特色和审美价值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水彩画在当代中国的多元综合发展水彩画传入我国之初,以西方艺术典型的艺术面貌带给中国传统艺术以极大的震动,如林风眠对西方艺术的评价那般,西方水彩绘画承袭着西方绘画体系,是“在历史上寻求根本精神、描写及构成方法,全系以自然为中心”。
此时的水彩画艺术对中国的绘画传统而言,无疑是全新的视角和考验。
因而中国水彩画在自觉不自觉中寻求自身民族化的发展方向。
几代水彩画家苦心培育几经周折与振兴,使中国水彩画走过了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走向了当代的繁荣期,历经30余年,水彩画进入了融合发展、空前兴盛的阶段。
经众多水彩画家不懈的努力和执著追求,水彩画在当代的时代背景下寻求表现语言综合发展的新面貌,在技法、意识、观念、内涵、表现途径等方面不断地求新求变,在我国浑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水彩画优秀传统,同时伴随着多种风格流派的演化进行着。
浅谈对中国当代音乐的认识与感想

浅谈对中国当代音乐的认识与感想
中国当代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论文--浅论对中国当代音乐的认识与感想
是无与伦比的。
二十一世纪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音乐风格以个性化音乐为主,以周杰伦、陶喆、王力宏、蔡依林、she等为首的时尚偶像风靡一时。
他们不仅有强大的创作团队,更有唱片公司不惜巨金打造其外形。
相对于前几年的模仿外国hip-hop、摇滚乐、舞曲、R&B,近几年的音乐市场有所转变,以周杰伦为首的新一代歌手开辟了中国风歌曲的新潮流。
流行音乐中不仅含有现代化的色彩,同时也以中国的传统乐器配乐,如笛子、二胡、琵琶等,甚至很多歌曲内含有京剧唱腔。
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惠及当代流行乐坛,古典与现代共同谱成了优美的乐曲,是国外的流行音乐无法企及的。
在网上很多网友称,如今的流行音乐正在逐步退化,原本艺术的歌曲越来越趋于商业化,歌迷越来越重视歌手外表的浮华与高调,忽略了歌曲本身的欣赏价值。
但我相信,流行歌坛的转变不能单纯地称之为商业化、堕落化,它也是一种现代的进步方式,音乐正和时代同步发展,所以必将有相同于这一现代化时代的特色。
音乐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如文革时期,中国当代音乐就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许多音乐家都遭到迫害。
但是,他们阻止不了音乐向前发展的步伐。
我坚信中国音乐会发展得更好、更壮大,我们都期望看到各种形式的好音乐共存并且蓬勃发展的繁荣未来,相信这将不会只是个梦。
中国的音乐有其自己独特的魅力,今后必将继续发出耀眼光芒。
美术论文鉴赏优秀3篇

美术论文鉴赏优秀3篇美术鉴赏论文篇一从《瑞鹤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经过这一段时间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想从一幅花鸟画,《瑞鹤图》简单谈一下美术鉴赏的意义。
那么要谈美术鉴赏的意义,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美术鉴赏。
了解了什么是美术鉴赏,下面就要说说美术鉴赏的意义。
既然是鉴赏美术作品,那美术鉴赏的意义就首先是美术作品的意义。
而美术作品的意义又分为本身意义及延伸意义。
其本身意义就是说我们看到一件美术作品时所获得的美感和愉悦感。
拿《瑞鹤图》来说,此图绘彩云缭绕之汴梁宣德门,上空飞鹤盘旋,鸱尾之上,有两鹤驻立,互相呼应。
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氛。
此幅一改常规花鸟画构图的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此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
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无有同者。
更为精彩之处,天空石青满染,薄晕霞光,色泽鲜明,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顿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卷后为徽宗瘦金书题记及诗,款“御制御画并书”,签押“天下一人”,观其书风,健笔开张,挺劲爽利,侧峰如兰竹,媚丽之气溢出字里行间。
看到此图后,我们为之一震。
一片生机跃然纸上。
我们在看图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这就是其本身意义。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
引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
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
当时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
但“祥瑞之兆”却难以挽回衰败的国运,此后第十五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
宋朝军民纷纷起来抗击金兵,金人自知无力吞下这个腐朽然而却十分庞大的仅仅通过一幅画,我们就了解到这么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我们的文化底蕴、艺术和文化素养得到极大提高。
当代艺术理论研究论文

当代艺术理论研究——当代艺术的特征摘要:方法——结合社会背景,从传统绘画、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中,通过对各流派的科学理论依据、艺术观念、语言符号、题材、风格特点等的比较,从中总结出艺术流派的特点及更迭过程,并对当代艺术的特征进行概括和总结。
结论——文化上走向多元并存(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族文化并存);观念上是对杜尚反理性主义的延伸或延异;表现形式上是主体和客体互动,媒材、媒介或媒体等的混合。
关键词:多——多元、反理性主义、互动、混合内文:艺术的发展至今约有200万年的历史,艺术的历史就是不断的革新与反叛艺术自身的历史,那各流派的特点及更迭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古希腊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自然的规律,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把这种自然的规律都归结为数学的法则。
古希腊人把对数学的信仰在原始艺术中表现为直观的自然主义,即勾画物象轮廓,单色过渡,代表作:洞穴壁画《鹿》;在古希腊艺术中变成了理性的写实主义,即赋予艺术作品以比例、大小、结构和节奏等。
古希腊人建立的理性主义艺术观念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那里则体现为对透视学(焦点透视)、人体解剖学等科学原理和写实技法的钻研和运用。
经过数百年探索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写实绘画体系,这种绘画体系是在二维的平面上再现出三维空间中的立体形象。
具体表现为画室中作画、光线单纯、明暗过渡均匀、构图平衡、以褐色调为主、注重阴影、造型、质感、形象光滑圆润,代表作:赛尔〃皮耶洛〃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根本区别不在于风格的不同,而是生命课题的不同,传统艺术关注人与人、人与神的关系,现代艺术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艺术中印象派受光学理论的启发,着眼于表现自然物体的外观在人的视觉上留下的印象,忠实描绘自然物体“外在”形色,亦即光与色的效果。
焦点透视的准确性被忽视,物象实体和细节描绘的精确性也大大降低了(印象派是一个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承上起下的艺术流派)。
代表作: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后印象派出自印象派,但有着与印象派完全相反的艺术主张,他们反对印象派那种忠实描绘自然物体“外在”形色的做法,而力求透过对象的外表,揭示出对象内在的带有普遍性的永恒的结构形体,即用圆柱体、球体和椎体来塑造形体。
关于艺术的论文4篇

关于艺术的论文4篇艺术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艺术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篇1:关于艺术的论文艺术观念与艺术表现摘要:在现代主义之后,艺术不再是拥有高超的绘画技能的代名词,西方教育界普遍将其定义成“视觉艺术”,使艺术外延到一切可使用的艺术手段和材料,艺术家充当思想家和科学家的角色得到延续。
自从1964年4月安迪沃霍尔在纽约首次举办的雕塑展上展出了他的著名作品“布里洛包装盒”后,在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的内心产生巨大的震动,在他的笔下,“布里洛包装盒”跨越时间、历史、地域的界限,成为推动艺术发展史进程的象征物,并发出“艺术终结了”的呼喊。
这种观念不断引发人们对艺术的定义及其本质的重新思考,如何平衡艺术品中的观念与技术成为艺术家们开始探索的新课题。
关键词:观念;艺术表现;时代语境;同一性促使我写这篇论文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笔者发现,在学习油画的过程中学生提问最多的问题就是油画的技法是什么?二是大多数人在看过越来越多的现当代艺术品后都会质疑,看似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艺术作品何以有如此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查阅资料,从出现在现当代艺术转折点上的艺术品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在过去7年的学院式教育环境成长过程中,我们更多接触到的是19世纪以前,更确切地说是梵高以前的艺术,对于梵高之后知之甚少,学院教育索性很少提及这段历史,学艺术的学生敏感一些的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这种空白感。
为了在艺术这条路上更好、更稳地走下去,我们不能跨越任何空白,这个空白或许会成为艺术道路上的阻碍。
因为20世纪的艺术完全打破了旧有的绘画模式,观念艺术的范围除了绘画还延伸到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环境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等。
笔者希望可以通过对20世纪部分艺术的研究,解答艺术家是如何平衡艺术品的观念与技术,并达到一定艺术高度的问题。
整个20世纪发生了两次轰动全球的世界大战,一战造成了欧洲势力的衰弱和分裂,美日随之兴起,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艺术也随之发生变化。
现代设计艺术论文

现代设计艺术论文现代设计,现代主义设计,通常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又称为“技术美”,或“机器艺术”。
下面是本人为您整理的关于现代设计艺术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现代设计艺术论文第一篇中国的艺术设计兴起于对西方艺术设计的形式模仿,现如今要实现持续发展,须要发掘出内在的力量——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可喜的是,现在涌现出的很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都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风格,还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都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注入了新鲜血液,具有中国元素的现代艺术作品都成为了当今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弄潮儿。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借鉴;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水墨画审美风格;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传统文化;留白;线描;水墨画一、现代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借鉴(一)传统绘画中“留白”技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的艺术手段和独特的创作形式,中国传统绘画从一开始就没有所谓规定性的视角,文人骚客作画只是兴致所至,没有空间局限,任意角度都可以对身临其境的自然景观进行描绘,在构图布局上讲究的是画面整体性的逸致和美感。
“留白”灵活自由的构图方式实现古代文人画家这些作画目的。
在现代平面设计的常用技法中,“留白”与“负空间”以及“空白”这些定义频繁出现,设计师通过对整体布局、空间空白、色彩渲染、尺寸字体等使用来定位视觉焦点,从而达到突出设计主体,夺人眼球,传播设计理念或者产品特色的目的,可见留白在平面设计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设计要素。
尤其是国际大牌产品在定位品牌文化时选择的设计通常看起来非常简单,简单背后却又直击人心,形成十分高级而简约的美感。
无印良品从创立品牌以来一直主张“less is more”的设计理念,这句话出自20 世纪30 年代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就是尽可能地简化一切加诸在产品上的装饰,讲究回到物料最原始的本来面目,反而能够发现更多、更广阔的美感,这同时也是艺术史上极简主义的艺术追求,也体现了留白给现代设计所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学年学期2012~2013(一)课程名称中国当代艺术欣赏专业年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任课教师提交时间成绩摘要:陈丹青,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
《西藏组画》开创了一种风格,他,是一个大师;一张辞呈,无奈的离开清华,他,是一个先驱者。
看他的朴实,看他的无奈,看他心中的忧郁——中国的当代艺术,该何去何从?为期九周的当代艺术课,让我对艺术有了些许思考。
我不懂艺术,写点东西,也许都是外行话。
望老师多多包涵。
关键字:陈丹青西藏组画辞职清华一个外行者的话(——艺术艺术创作什么是艺术)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
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
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
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
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人物概述一路轰动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
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文革”流放农村。
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
远离亲人,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劳动中仍坚持自习绘画。
期间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维佳的操行》,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展”。
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
陈丹青属于初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
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
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
2000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2004年10月愤然辞职。
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陈丹青被推崇为“影响中国的五十位公共知识分子”“2005年度中国十大精英男士”“大时代锐仕”,并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聘为荣誉教授。
人格魅力陈丹青是位通才,作为画家,他的写作风格卓然;他的臧否深刻犀利痛快。
他对中西艺术及社会现象等诸多问题都进行了颇有价值的思考。
陈丹青做过很多演讲、访谈,他对教育、城市、影像、传媒等文化领域、社会诸多现象有独到见解。
并以其率性与机智,给予公众心智与感受力的冲击,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批评者,是中国具有良知与鲜明的独立人格、敢于公开表达自己思想与观点,并大声疾呼的公众人物;是被很多人认可的一位现代中国以自由主义精神深刻思考的坚定先行者。
在陈丹青身上,有着现在很多知识分子已经不具备的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敢于对现实提出质疑,对很多社会事件有着知识分子本该有的冷静思考和犀利批判。
公众对陈丹青的掌声与拥护,也传递了一种渴望:便是希望这个国家多几个陈丹青来改变集体沉默、习惯了伪装的时代面孔,希望中国的知识分子能再勇敢一些、再犀利一些、再清醒一些。
每一个他都是真实的他,那股子独有的对真实的追求就是他——陈丹青。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真实的陈丹青,这个有器识,有胆识的知识分子。
西藏组画溯源与颠覆1978年,陈丹青以同等学历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
1980年,陈丹青为准备毕业创作,二次进藏体验生活,创作了七幅油画以及一沓速写。
七幅油画分别为:《母与子》《牧羊人》《朝圣》《进城之一》《进城之二》《洗头》《康巴汉子》。
后来被约定俗成地统称为《西藏组画》。
此时陈丹青只有27岁。
1980年,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引起了美术界与文艺界的极大震动,所有文艺报刊争相刊发与评论。
《西藏组画》奠定了其中国美术里程碑式的历史性地位,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
《西藏组画》持续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并蜚声海内外。
至今艺术界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
《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与发轫。
同时,《西藏组画》还是对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政治主题性创作模式的颠覆。
在特殊的历史时代,难能可贵地首次公然摒弃主题性的虚假喧嚣,还原于艺术的真诚,将视野专注于身边、非英雄、非主题的生活真实。
蕴含了一种人文精神——对人的价值的进一步思考与呼唤。
《西藏组画》成为20世纪70、80年代交替时期写实主义思潮的发端与代表,影响深远,为其后国内“85新潮”及现代艺术运动埋下了伏笔。
形态与激情陈丹青说:当时我觉得可以摆脱苏联的那一套画法,要像米勒、柯罗、库尔贝那样去画,画得小一点、朴素一点,法国乡村画展对我影响很大。
这时,我的上海“基因”也起了作用:我少年时代的开口奶其实就是民国上海遗留的老派欧洲绘画。
我也记住了库尔贝说的“画你眼睛看见的东西”。
就是要无内容、无主题、无情节、无故事的一个小画面组成生活形态。
我想让人看看在遥远的高原上有着如此强悍粗犷的生命。
如果你看见过康巴一带的牧人,你一定会感到那才叫真正的汉子。
我每天在街上见到他们成群地站着,交换装饰品或出卖酥油。
他们目光炯炯,前额厚实,盘起的发辫和垂挂的佩带走路时晃动着,沉甸甸的步伐英武稳重,真是威风凛凛,让人羡慕。
他们不肯给我画,我只能画速写,他们浑身上下都是绘画的对象。
我找到一种单刀直入的语言,他们站着,这就是一幅画。
倘若没有画中一个个美丽的西藏男女赏我激情与能量,我不可能画出这批画。
就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年轻,很想画。
我现在看《西藏组画》,仿佛打量别人的作品:它们画得那么专心致志,而且,非常善良。
架上思变并置差异1980年,陈丹青毕业后留校任教于油画系第一工作室。
1982年,陈丹青按捺不住对西方艺术追本溯源,饱览油画原作的动意,遂从中央美术学院辞职,移居美国纽约。
1983年6月,陈丹青的画展成为中国当代画家在美国举办的第一个个展。
之后,他在美国取得了属于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成就。
当时的纽约,后现代艺术全面登场,陈丹青开始实践新的表现方式:做大型并置系列。
摆弄视觉与历史,为“历史画”寻找当代语言。
通过临摹各种经典和当代影像图片,然后并置,以及画中画、写生静物等,在影像、装置、行为大行其道的国际艺术情境下,思考当代架上绘画在图像泛滥时代的存在意义,呈现出独立的新的价值观。
陈丹青创作了一系列二联、三联、多联画,他并置了历史名作与当代图像,用以揭示历史演变中观念行为的断续异同。
他将当代女子的黑白图像与米勒的《拾穗》并置;将因偷食禁果被驱逐的夏娃,与偷情被曝光的黛安娜并置……画中之画1995年,陈丹青产生了一个让自己吃惊的念头:所有挂在墙上的画、所有装置作品,都是“静物”。
于是他完成了一组15米长、两米高的十联画《静物》,其中的九个画面,是各种画册中的当代装置艺术。
他想,既然画照片,就可以干脆画书、画画册。
两年后,他在地上摊开几本画册,画成一幅写生。
此后,他的画册写生一发不可收,他由浓至淡、由繁至简;从西方美术史图像转向中国画图像;从一堆叠放的书到一本摊开的书。
他常把不同时期、不同的印刷品放到一起画。
陈丹青说:“如今我与国画的关系已经颠倒错乱:除了守着一摊油画工具,我变得不爱看油画。
古人说,称阅读不如背诵,背诵不如抄写。
绘画亦然。
倘非亲手临摹,此前我莫说不曾…懂得‟,甚至谈不上…看见‟国画——奇怪,经由临写国画,我的油画手艺长进了,我却恍然自以为真的是在画国画。
”直面生活陈丹青于2000年回国后,曾带着学生去北京二道沟村“下生活”,画农民、退伍军人,去矿区画井下工人,也曾在国外美术馆临摹世界“原典”。
他时刻呵斥自己:放老实一点,回到写生,坚持写生。
这是一个图像时代,而一直坚持写生、写实的陈丹青称自己是活在一个“前现代”社会。
他排斥依赖照片,一如他当年仅靠速写便画出了《西藏组画》。
2010年,陈丹青与杨飞云策划了两个大型美展——《回到写生》《面对原典》,分别在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院展出。
从徐悲鸿、刘海粟等到当下画家,三代人的写生、临摹作品第一次集体亮相。
陈丹青在展览序言里直陈:写生、临摹所凸显的中国油画学习与实践中所产生的概念模糊、意义错位以及艺术精神浮于绘画之上等问题。
陈丹青指出:写生与临摹有可能被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轻视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生更是逐渐被贬值,大家就对着照片画画,写生已经在画家实践中全面退场,30年来,全国院校师生的写生能力,一代不如一代,而事实上第一代的写生仍没有过关。
辞职清华受聘博导2000年,陈丹青从美国纽约回国,随即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美院当时成立四个纯艺术教学研究室,分别为“吴冠中研究室”“张仃研究室”“袁运甫研究室”以及“陈丹青研究室”。
2000年5月,报考清华美院博士生的24位考生中,有5名入围,但最后因外语而全部落榜。
清华美院考虑到是陈丹青首次招生,让这5名考生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成为陈丹青的学生。
第二年,这5人再次因英语而失败离校。
2001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试,22名考生只正式录取2名博士生、2名访问学者。
而同年,首次接受硕士生报考,却没有一个人通过英语和政治的两科考试。
因此,陈丹青曾长达3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
2002年的硕士考生中,一位绘画成绩位居第一,却因英语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
陈丹青向学院通融未果。
此后一年,这名考生在北京租房,专攻外语和政治,翌年再考,还是专业第一,政治过关了,但外语仍未及格,依然被拒之门外。
陈丹青说:“我不想怂恿她考第三次,对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这样的考试是不折不扣的荒谬和侮辱。
”而这名考生却已在英国读硕士。
不想玩了说起招生制度,陈丹青愤慨不已:“专业前3名的永远考不进来,由于外语达不到那个分数,因此他们的画形同废纸。
我们不能单凭英语分数就把一个孩子粗暴地拒绝在门外。
”而就在1978年,陈丹青自己曾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
陈丹青不认同现行考试制度,不认同教学大纲,不认同排课方式,不认同艺术学生的品质以“课时”与“学分”算计。
他认为人文艺术教育不应该以英语和政治考试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
他也不能适应“学术行政化”的体制:“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结果”。
于是,他“不想再玩下去了”,遂递交辞呈:“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
”2004年末,陈丹青愤然辞职,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厉声讨伐。
陈丹青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在与现行制度不相适应时,他没有选择委曲求全,他一如继往地坚持了自己——真实,为此不惜公然站出来充当反对体制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