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欣赏与评论论文

合集下载

3000字艺术类论文

3000字艺术类论文

3000字艺术类论文篇一:美术鉴赏3000字论文美术鉴赏必要性. 大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就是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

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

晚近世变多端,人事繁琐,逐末者忘本,循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于生活之一隅,而丧生其人生之常情。

于是世间创立“艺术”为专科,而称专长此道者为“艺术家”。

盖“艺术”与“艺术家”兴而艺术始衰矣!出“艺术”之深宫,辞“艺术家”之尊位,对稚子而教之习艺,执途人而与之论美,谈言微中,亦足以启发其生知之本能,而归复其人生之常情。

是则事事皆可成艺术,而人人也皆得为艺术家。

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的这段话讲的非常深刻,艺术应该是属于全民的。

而现今艺术的创造却被集中在艺术家身上,这并不利于大学生们艺术素质和审美观的提高。

普通高校加强美育,主旨是在“育人”,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关于美、审美、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大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就是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由此可知大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课程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更应该实现美术鉴赏课程在大学里的普及。

这里的普及不能单单只是书本、字面上的普及,而是真正让大学生实现在精神上的普及,真正的了解学习美术鉴赏课程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能真正的看透一些问题。

那么以下这些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到学习美术鉴赏这门课程的必要性。

一美术是一种文化,而我们大学生有发扬这种文化的义务。

大多人以为“美术”就是“画画”,这是一种误解。

在“五四”运动前后,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他所说的“美育”,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举凡一切能引起人们审美活动的“术”,都属“美育”范畴,而“美育”中的“美术”还包括了文学、音乐、舞蹈在内。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论文一:对达芬奇《蒙娜丽莎》的艺术鉴赏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蒙娜丽莎》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作是一幅肖像画,绘制于16世纪初期,目前收藏在法国卢浮宫。

通过对《蒙娜丽莎》的深入观赏,我们可以欣赏到达芬奇在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的独特魅力。

首先,在绘画技巧方面,达芬奇运用了光与色彩的巧妙组合,使得画面显得十分生动。

画中女子的面部充满了光影效果,而眼神中的微笑更是达芬奇的创作精髓所在。

他通过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渐变的色彩,使得画中的蒙娜丽莎仿佛具有生命力,能够和观者进行交流。

此外,达芬奇还巧妙地运用了透视法,使得画面具有深度感,使蒙娜丽莎的形象更加立体。

其次,在表现手法方面,达芬奇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展示了他对人物心理的独特洞察力。

在画中,蒙娜丽莎的面容表情并非丰腴的微笑,而是一种微妙的、难以捉摸的神秘微笑。

这种表情使得观者难以揣摩她内心的情感,给了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种不确定性与神秘感正是达芬奇追求的目标之一。

他通过巧妙挑战传统肖像画表现方式,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得观者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蒙娜丽莎内心深处情感的种种可能性。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蒙娜丽莎》中感受到达芬奇对于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于人类美的追求。

画中的蒙娜丽莎身着一袭华丽的礼服,头戴一顶菊花装饰的帽子,这些细节展示了达芬奇对于细节的精心雕琢。

同时,画中的背景正是美丽的自然风景,这个细致描绘的背景象征着达芬奇对于自然世界的热爱与崇敬。

达芬奇通过这幅画作将人类的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传递出对于真实与理想的追求。

总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一幅艺术品,它展示了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对于艺术的深刻把握。

通过细腻的绘画技巧、神秘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于自然与人类美的追求,达芬奇创造出了一幅极具魅力和内涵的杰作,给观者带来了无尽的欣赏乐趣。

论文二:对梵高《星夜》的艺术鉴赏梵高是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星夜》则是他在画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的代表作。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
(未细分论题)
对于现代人来说,艺术已不是奢侈品,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艺术
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此来表现作者的观点和创意。

对于观众或欣赏者来说,欣赏艺术也是一种沟通方式。

细读艺术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创作者,也可以了解到
自己,了解自己的思想和内心世界。

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例如可以从色彩学、构图学、
线条学等方面来分析和解读一幅画作。

当我们能够看到画作中的线条、颜色和形状时,自
然而然地会去考虑创作者的主题和意图。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慢慢的去琢磨,深入了解,才
能达到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感悟。

艺术的崇高之所以能感染我们,正是因为它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力。

这些艺术元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作品,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意义和精神内涵。

同时,艺术也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自我认知和情感体验,从而从中汲取生命的智慧和启示。

最后,艺术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形式。

在艺术鉴赏中,我们需要重视传统艺术与
当代艺术的结合,不断挖掘和创新。

艺术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找到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在整个鉴赏学习过程中,带着真诚的态度,认真的去感悟和理解艺术,才能真正的体
会到艺术所带来的美好与乐趣。

现当代艺术思潮探析论文

现当代艺术思潮探析论文

现当代艺术思潮探析论文现当代艺术思潮探析论文预读: 摘要:一种美术思潮的兴起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在本质上(它是社会审美理想变迁在美术领域的表现.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Hofman),主要从事在公共空间创作巨大造型物的艺术项目.其作品为人们广泛认知,材料的大众化阻挡不了其作品的宏伟.他的作品使用特定的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用当地的志愿者可以轻而易举收集与雕塑.雕塑材料当地化也是作品的核心.其经典作品即是以浴缸鸭为造型创作的巨型橡皮鸭艺术品“大黄鸭”.“大黄鸭”的问世引发了人们对艺术思源的争议和反思.一种观点认为:“大黄鸭”仅仅是对浴缸鸭的大,是扩大尺寸的复制而已,虽然霍夫曼在扩大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想法,但整体而言,其创作艺术手段不新.另一种观点从作品独创性中思想与表达方法的原则出发,认为“大黄鸭”虽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艺术价值也确实会影响到创造性的判断,但艺术价值和创造性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一、现代艺术的开放性表达方式现代艺术很多时候被称为表现艺术,表现艺术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艺术的展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美术馆之中,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等已不在将展示限制于室内或者场馆之内.艺术的主要特征不再是空间的阐释,而是一种人的活动,所以艺术家的活动成了决定性的主题和内容.笔者认为艺术品展示形式的开放程度日益深化是由于艺术品的内涵有了本质的转变.艺术品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及其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生产力的发展使艺术从最初的实用工具中解脱出来,逐渐成为代表人类思想意识最高境界的结晶产物.艺术家们不再是”作品”的制造者,相反他们追求从作品中的解脱.并以此深化作品的含义,揭示那些超出作品以外的意义层面.他们希望使艺术创作过程体现在最终的作品之中,因此,艺术作品的展示的开放性越来越强.二、现代艺术的社会化倾向——趣味性群众对“大黄鸭”这样开放性的艺术作品持不同观念的看法.有的人对就为看一只大黄鸭的举动非常不解,还有人表示:“完全搞不懂观赏点和兴趣点在哪里”.然而在当代艺术中,更多的艺术设计是表现出对社会、人性等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而所面对的观众也不再局限于艺术圈中,而是更广泛的人群.这也要求当代艺术的展示以更加通俗,有趣的形态呈现出来.因此,根据一些作品的展示需求,博物馆之类的展示场地在已不能满足艺术品本身的需求.艺术已经变成了一种大众文化.这样的艺术品已经不再需要人们隔着玻璃橱窗才能观看,因为艺术品本身就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用品.当代艺术品的价值不在价值本身,而在于那些超出作品以外的意义的同时,人们自身的意识也发生了改变.人们从关注”物的价值”发展到关注”艺的价值”,又从“艺的价值”发展到关注“人性的价值”也算是观念的一种飞跃.展示也从“为了展示而展示”转变为“为了意识而展示”.大黄鸭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不仅是对时代认识世界观念的普及关联也是人们生活状况美好和欣荣的一种表现力.对策展人来说,当代艺术或者行为艺术不能以传统的眼光来衡量,而应该表达艺术家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对于观看者来说,虽然体会和解读的东西都不同,但明星都来拍照了,也体现了它的视觉震撼,就是很成功的.因此不管是大黄鸭还是其他艺术形式,能够打动人的情感往往是最质朴、简单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童心向往.对于大黄鸭本身来说,它没有地域限制,大家都不陌生,因此能走向世界,让众人获得简单的快乐.相信对于创作者来说,他本身也是一个追求童真快乐的人,借此获得了认同和成功,他自己也收获了更大的快乐.”三、从现代艺术的创造性与其展示方式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带来的“小黄鸭”艺术形式,虽然从世人的角度看,只是把现成的生活物品放大再摆到人们生活中去引起世人关注的,但事实上这却改变了人类对艺术乃至对世界艺术的整个看法,人们开始质疑传统价值观念和艺术创作模式的必要性.艺术来源于生活,创超于生活.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是自发和天然的,无须专门训练,更没有艺术家和非艺术家之别.但后来就有了分工,艺术成了一项专门的工作,也因此有了专门的关于艺术的标准.显然,这种分工和标准是以往制度的产物.有碍于健全的人性发展.如果在社会条件改变的情况下,仍然把这些已有的标准当成至高无上的法则要人们遵守,就太不合理了.从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思想中我们不难理解现代设计之后所产生的各种艺术,如“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影像艺术”等等其中意义,因为艺术的价值在于思想,不在于他的形式,不在于他的地点,也不在于他的形态.正是弗洛伦泰因•霍夫曼对艺术内在所发生的转变有了新的阐释才使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此时的艺术已经摆脱了其“形”的限制,艺术品完全可以存在与人的观念之中,当态度成为形式的时候,艺术品的形式已不在需要固定的地点和具象的形体,已不受材料,时间空间所限制,艺术品已经抽象到时空,时间当中了,就更不用说展馆场地的限制了.总而言之,我们知道艺术品的展示绝对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条件,它与艺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而艺术的发展又与其社会相关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技术,政治环境,自然因素都是导致艺术发展变迁的元素.今天的艺术品,真正的价值已不在艺术品的外观,对于人们精神方面的感知才是艺术品的真正灵魂所在.艺术要深入生活,源于生活才更具生命力.。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美术鉴赏课程论文篇11、形与神在艺术史上的源流。

形与神的关系在美术史上一直是一个连续讨论的问题。

关于传神论早在汉代就有了萌芽,其代表就是刘安《淮南子》中支出作画勿“谨毛而失貌”,而当时著名的画家王延寿则表示作画要“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些说法和观点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工作者,并且为之后的“以形写神”的论点打下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而到了东晋时期,绘画艺术由“自发”转向“自觉”,而陶瓷雕塑也不例外,典型就是顾恺之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以神造形”“,传神写照”等论点,这些论点无不显示出形神合一的理论特色,自此以后,形神合一作为中国美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来确定。

经历南北朝的青白瓷、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五大名窑等的发展,在中国文化整体大兴盛的前提下,艺术下的形神合一体系也到了又一个大总结的时期而代表就是唐代的张彦远所说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这样理论的完整化更是让中国的美学“气韵”表现形式更为人们所重“,气韵”也成为一件优秀艺术品不可缺少的条件。

再加上当时儒家内敛化和佛道“虚无”思想的影响“,气韵”说更是得到了文人士子们的支持成为之后艺术品的必须要求,甚至于到了后来有“得意忘形”的说法。

这些传统的艺术要求对于陶瓷造型同样有效,甚至于其更多的保留在历代陶瓷艺术中,一直到现在“形神合一”都是陶瓷雕塑审美的基本原则。

2、陶瓷雕塑中“形神合一”表现。

陶瓷雕塑其本质是一种三位体系的雕塑艺术。

所以体、形是“实”,神是“虚”.对于陶瓷创作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体与形,在现有的技术利用,使外部空间与雕塑实体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合理的嵌入式的艺术,所以在一定形式上说。

即精神之最高境界“始于形似,止于神似”.最后,在外部环境、雕塑实体与内在精神的三位一体的统一。

而这些在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陶瓷雕塑也可看看出来,如在临潼的兵马俑中就很好地做到了三位一体,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陶俑数量和军阵的.整齐划一的气势进行了与周围环境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契合,再这样契合的情况下,甚至于是它们创造了一个外部环境,用这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下雕塑实体的精致程度也是无与伦比的,二者以军阵为桥梁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其单个的军人精神与整体的军阵是精神融为一体,这样的一体化程度结果就是内在精神的直接显现,在显现的过程中又坚持了单个的军人精神。

美术作品艺术评论范文(24篇)

美术作品艺术评论范文(24篇)

美术作品艺术评论范文(24篇)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1、美术鉴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人的全面发展,正如_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

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

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

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我们大家熟悉的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他以中国的传统故事“愚公移山”为素材,重新创作的一件作品。

整幅作品,画家用不多的人物,造成群体性的场面的景象。

呼吁全国人民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打败_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当我们看到这件作品时,无疑会受到教育,会使我们产生一种爱国主义情感。

因此,通过美术鉴赏对美和艺术增进理解,无疑对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4、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通过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

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

浅析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浅析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浅析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篇一:艺术批评论文艺术批评艺术批评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批评够作出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指出其艺术特色,揭示其审美意,评价其审美价值,使其审美潜能得封充分释放。

(2)对艺术创作而言,艺术批评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予以积极的推进。

艺术批评是艺术传播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之一。

能帮助艺术家更深刻地认识艺术规律,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所以贺拉斯把艺术批评比之为“磨刀石”,它虽不能直接切割东西,却可以使刀更锋利,使艺术创作更成熟。

(3)对艺术鉴赏而言,艺术批评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性分析评价,加以正确的引导。

艺术鉴赏是一方个人的审美天地。

然而,与艺术作品之间深层审美沟通的建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而艺术批评却可以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深层透视,将一般接受者难以达到的审美层面开掘出来。

艺术批评的理性深度可似为接受者的鉴赏活动带来宝贵的启示和实际的帮助。

重要文论一、中国古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知人就是了解作者,论世就是分析时代背景。

理解作者写作的“立意”,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作者在作品中透露的思想感情“逆行推理”,这就叫做“以意逆志”。

思无邪“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

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

”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是从思想上说,“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这里要说,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意义。

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孔子所谓无邪就是指思想纯正而不歪邪,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标准。

孔子对诗人也罢,还是读诗人也罢,他的主张就是“正”而“不邪”,这是不能分开的。

音乐上讲,要中正平和。

文学上讲,要委婉曲折而非过分直露。

关于艺术的论文4篇

关于艺术的论文4篇

关于艺术的论文4篇艺术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艺术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篇1:关于艺术的论文艺术观念与艺术表现摘要:在现代主义之后,艺术不再是拥有高超的绘画技能的代名词,西方教育界普遍将其定义成“视觉艺术”,使艺术外延到一切可使用的艺术手段和材料,艺术家充当思想家和科学家的角色得到延续。

自从1964年4月安迪沃霍尔在纽约首次举办的雕塑展上展出了他的著名作品“布里洛包装盒”后,在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的内心产生巨大的震动,在他的笔下,“布里洛包装盒”跨越时间、历史、地域的界限,成为推动艺术发展史进程的象征物,并发出“艺术终结了”的呼喊。

这种观念不断引发人们对艺术的定义及其本质的重新思考,如何平衡艺术品中的观念与技术成为艺术家们开始探索的新课题。

关键词:观念;艺术表现;时代语境;同一性促使我写这篇论文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笔者发现,在学习油画的过程中学生提问最多的问题就是油画的技法是什么?二是大多数人在看过越来越多的现当代艺术品后都会质疑,看似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艺术作品何以有如此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查阅资料,从出现在现当代艺术转折点上的艺术品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在过去7年的学院式教育环境成长过程中,我们更多接触到的是19世纪以前,更确切地说是梵高以前的艺术,对于梵高之后知之甚少,学院教育索性很少提及这段历史,学艺术的学生敏感一些的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这种空白感。

为了在艺术这条路上更好、更稳地走下去,我们不能跨越任何空白,这个空白或许会成为艺术道路上的阻碍。

因为20世纪的艺术完全打破了旧有的绘画模式,观念艺术的范围除了绘画还延伸到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环境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等。

笔者希望可以通过对20世纪部分艺术的研究,解答艺术家是如何平衡艺术品的观念与技术,并达到一定艺术高度的问题。

整个20世纪发生了两次轰动全球的世界大战,一战造成了欧洲势力的衰弱和分裂,美日随之兴起,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艺术也随之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人误读的设计大师
【摘要】里特维德是一位关注社会,注重普通人生活的设计大师,尽管其设计中不断出现“革命性”手段,为社会中多数人服务始终是他的宗旨。

在大多数的后人对里特维尔德的评价中,总是离不开这样几句话。

设计师里特维尔德受《风格》杂志影响,设计制作出了《红蓝椅》这一作品,该作品是荷兰风格派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也让里特维尔德成为荷兰著名的“风格派”艺术运动的第一批成员。

然而,面对历史留下的种种线索,通过对时间、空间、人物的梳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不被人熟知的里特维尔德。

是一个和当今主流评价不相符合的里特维尔德,一个被巨大光环笼罩,被世人误读的“木匠师傅”—里特维尔德。

【关键词】红蓝椅风格派功能主义
简介及当今设计界的评价
里特维尔德,1888年出生,1964年去世,建筑家、
家具设计师,他出生于荷兰的乌特勒兹(Utrecht),父亲
从小就把他送去学做木匠,之后又让他学首饰设计,跟的
是一个叫做博吉的首饰匠从艺,1911年之后,他自己做家
具为生,并且利用业余时间跟建筑师克拉汉姆学习建筑设
计,1919年改行设计建筑。

从某种意义上讲,里特维尔德
更像一位设计导师,其设计更多的是在为同代或后世设计
师指明一种方向。

他的诸多旷世之作也就成为设计研习的
范本和参照。

《红蓝椅》是荷兰风格派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 是对蒙德里安的油画《红、黄、蓝构成》的立体化演绎。

它是家具设计师里特维德受《风格》杂志影响而设计的19l7~l9l8年他设计并制作了《红蓝椅》,并于次年成为荷兰著名的“风格派”艺术运动的第一批成员。

1924年,他设计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建筑施罗德住宅,手法与《红蓝椅》出于一辙,同时也贯彻着杜斯伯格的设计理论和蒙德里安的艺术理念。

这些比较主流的评价,真的是符合我们这位设计大师吗?里特维尔德的设计思想真的是用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来诠释风格派思想的?里特维尔德的作品红蓝椅和施罗德住宅,其设计思想来源于风格派大师蒙德里安?而且是蒙德里安绘画作品《红黄蓝构成》的立体表现?仅此以此两项设计作品,就足以奠定里特维德在现代设计中的
大师地位?带着众多的问题,我们继续发掘这位伟大的“木匠”
真实的一面。

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大师
里特维尔德简洁的设计观念契合了当时荷兰激进的艺术运
动。

虽然在红蓝椅设计后的第二年他就加入了风格派(De
Stijl)。

但是长久以来人们总喜欢把里特维尔德最著名的红蓝
椅称作对蒙德里安的油画《红黄蓝构成》的立体化演绎,但人
们同时也应该发现:红蓝椅制作于1917年与 1918年之间;而他的荷兰同乡的
那幅名画完成于1930年。

杜斯堡毫不隐讳地说:“我们的椅子、桌子、橱柜以及其它相应的物件都
是我们未来室内中的抽象雕塑”。

里特维尔德的设计思想是否就完全符合风格派
呢?
闪电椅“Crate”椅 1920年设计的一件儿童椅其实不然,大概很少有人知道,这位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建了一栋住宅的木匠”,在1964年去世之时其身后留下了超过215个家具设计,232个建筑设计,以及249个其它方面如室内、平面等设计。

再者对他最负盛名的设计,施罗德公寓进行一下分析。

人们看待这幢建筑,往往被他的外观所吸引。

然而人们对这幢建筑的描述:施罗得住宅用轻灵的手法表现出明晰的建筑主题,是荷兰风格派艺术在建筑领域最典型的表现。

虽然也有人批评它是一件摆设多于可用的建筑,过于抢挑客观性而忽略了其实用性。

但它却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参照物和先导。

可以看出里特维尔德设计的这一建筑,被人们当做好看却不实用的风格派“花瓶”。

甚至有后人批评;“它是一件摆设多于可用的建筑,过于抢挑客观性而忽略了其实用性”。

我觉得这是无知的人,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对里特维尔德作品的诽谤、侮辱。

在1924年修建施洛德住宅的时候,整个设计到施工工程从外到内都与委托人施洛德太太进行讨论,李特维德把空间分解成平面利用,以及无限座标空间的理念,结合使用者的习惯和对各种空间的要求,完成极简却又符合使用者所有需求的风格派机能住宅,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前卫的建筑。

此住宅的最大特点即在于施洛德太太主要活动的楼层─二楼,这里有餐厅,起居室,卧室,书房等区域,统统以不固定的墙壁切割空间,而是全部以活动的隔板做临时性的区隔。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施罗德夫人和她的三个孩子的生活、作息、学习,里特维尔德为了满足所有的细节和标准付出很多的注意,其中包括在墙上涂料颜色。

这样做的结果让建筑像一幅油画,但其实每块颜色都有着非常具体的原因。

例如,在门上有一个面涂成了黑色,因为它是最有可能被弄脏的地方。

施罗德住宅
施罗德住宅平面图
他作品中功能主义和理想主义与他的美学理想并存的特点被忽略了。

早在1915年到1925年间,里特维尔德已经为自己设定了工作目标。

首先,他认为建筑和设计应该帮助人们感受空间。

其次,他提倡使用规模生产的预制构件,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此外,他提倡简洁设计,从而让人们从繁琐的装饰中解放出来。

通过对里特维尔德最富盛名的两个作品红蓝椅和施罗德住宅的分析,大家应该可以感觉到,世人对里特维尔德的误解有多深。

那么真实的里特维尔德应该是什么样呢?究其一生,他的主要设计思想是什么?下面我来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里特维尔德把提供休息空间和清晰表达看成是室内设计中最主要的功能。

在一篇关于室内设计的文章中,他提出想达到这种简洁和明确,需要考虑很多影响甚至彼此矛盾对立的因素:功能与使用者的态度,开敞与围合,实体与空间,建造的可视性与空间序列的体验,日常维修费用与经济和建筑造价,实用方面与美观,色彩以及室内造型,手工建造与机器制造,个性化物品和规模生产物件,工业设计,家具和装饰等等。

里特维尔德认为“对一个室内设计而言,只有当设计者对这些可能性已经有了明确的态度,而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不再一直被提醒这些问题,它才称得上是一个好的室内设计。

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或者室内设计一定是一个清晰的选择,而不是在不同要求和矛盾之间徘徊不定的妥协”。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里特维尔德坚定的现代主义姿态。

将居住方式、建筑与室内设计和居住者三者统一在设计师的判断中。

在里特维尔德讲述这番设计理念时,可能更多强调的是通过对建造技术本身各个方面的出色把握来感染使用或者居住这些设计的人,正如他自己作品实现的那样。

而这一点恰恰跟他的工匠背景有很深的渊源。

从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里特维尔德在预制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其作品有着强烈的社会意识。

里特维尔德对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积极提倡与他认为建筑和设计应该尽可能服务于大众的思想密不可分。

然而他在此方面所作的贡献却很少被提及,原因之一大概是他在这方面的尝试经常以失败告终。

他“失败”的原因在于他太过超前了。

他的想法对于工业来说还没有能力实现,而对于使用者来说还没不能接受。

同样的例子还有他设计的一整块材料通过适当的切割及冲压而制成的椅子,或者使用标准化设计的厨房及卫生间的住宅。

在他刚刚提出这些设想的时候,大都没有能够实现,而在很长时间之后才得以流行起来。

但是里特维尔德也承认使用预制产品也会导致建筑上千篇一律的乏味。

结语
晚年的里特维尔德接受了凡高博物馆的委托设计,但在设计初期他便去世了,博物馆仍旧按照他的图继续完成。

这位活跃了上个世纪近三分之二时间的现代主义阵营中的“木匠”,参与并领导了建筑历史上意义最为深远的功能主义运动,同时也预言并见证了现代主义建筑日趋走向死胡同。

然而人们对这位大师的误解确实如此的深。

而里特维尔德的设计思想以及他的“多才多艺”在建构上的表述,在很多方面超越了风格派和功能主义,在今天仍非常有重新思考的必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view/2426480.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