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颅内动脉瘤的手术麻醉

合集下载

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极记录及症状影响较小,同时其对呼吸抑制较轻微,能缓解钻 孔时患者的紧张焦虑,减少血压波动,减少脑血流降低颅内压。
钻孔前15 min 0.2~0.5ug/kg/h 微电极记录定位核团至完成电极植入 0.1~0.2 ug/kg/h 注意:维持Ramsay评分2—3分,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80,
药名 尼卡地平 拉贝洛尔 艾司洛尔 负荷量 0.1-0.2mg 0.1 mg/kg 0.5mg/kg
持续剂量 0.5-6.0 ug/kg/min 20-160mg/h 0.05-0.3mg/kg/h
3
麻醉管理
首选全身麻醉
降颅内压


甘露醇 0.25~0.50 g/kg
PETCO2 30~35mmHg
1
目录

•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的麻醉管理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 颈动脉支架手术的麻醉管理 •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麻醉管理

三 四

2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管理目标:既要维持足够的灌注压防止脑缺血,又要控制
过高血压导致动脉瘤破裂或加重颅内出血风险 血压: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低于160 mmHg 应避免使用硝普钠 尼莫地平缓解脑血管痉挛
栓术或联合机械取栓术
局麻、监护麻醉:患者清醒合作 全身麻醉:不合作患者、大部分后循环脑卒中患者以
及饱胃
7
血压管理
采用有创动脉压力监测,如果采用无创血压,至少3 min测量1次。
血管再通前应维持收缩压在140~180 mmHg,舒张压<105
mmHg。过高(收缩压>200 mmHg)或过低(收缩压<120 mmHg)

脑动脉瘤夹闭手术的麻醉处理

脑动脉瘤夹闭手术的麻醉处理

脑动脉瘤夹闭手术的麻醉处理目的:探讨脑动脉瘤夹闭手术麻醉的处理要点。

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本院2006年3月~2010年9月脑动脉瘤夹闭手术78例的麻醉诱导和维持,术中关键环节的麻醉处理。

结果:7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采取静脉诱导与静吸复合麻醉维持,过程平稳,插管无呛咳。

诱导期HR 65~85/min、MAP为麻醉前的80%~90%。

钳夹动脉瘤前加深麻醉并复合尼卡地平1~5 μg/(kg·min)持续静脉泵注控制性降压,MAP维持在50~65mmHg;动脉瘤夹闭后减浅麻醉停用尼卡地平,平稳升压至麻醉前水平。

术中有1例出现窦速,1例出现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经处理后纠正。

术后1 h内均清醒拔管。

结论:脑动脉瘤夹闭手术麻醉的关键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要绝对平稳,诱导期避免血压的突然升高和颅内压的突然降低,在动脉瘤夹闭时要有足够的麻醉深度,同时控制性降压,夹闭动脉瘤后扩容并适当升压,做好脑保护。

标签:脑动脉瘤;麻醉;控制性降压;脑保护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是神经外科难度较大的手术,对麻醉要求很高,麻醉诱导与维持要绝对平稳,防止动脉瘤破裂。

本文对本院2006年3月~2010年9月所行脑动脉瘤夹闭术78例的麻醉方法与术中管理进行总结,并分析讨论。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06年3月~2010年9月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78例,其中,男37例,女41例,年龄19~67岁,体重45~85 kg,ASA Ⅰ~Ⅲ级,术前伴高血压和(或)冠心病4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肝、肾功能异常1例,无肺部疾病。

1.2 麻醉方法术前30 min肌注鲁米那0.1 g,阿托品0.5 mg。

入室开放上肢静脉,静滴地塞米松10 mg;监测ECG、RR、NIBP、SpO2、中心静脉穿刺(CVP )、桡动脉穿刺(MAP)。

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1 mg/kg,维库溴胺0.1 mg/kg,芬太尼3~5 μg/kg,异丙酚1~2 mg/kg静注,过度通气3 min后静注利多卡因1.0~1.5 mg/kg 气管内插管,成功后机控呼吸,潮气量为8~12 ml/kg,频率为10~12 /min,监测PET CO2,保持PET CO2在30~35mmHg。

依托咪酯喉罩全麻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

依托咪酯喉罩全麻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
49 0
T i a n j i n Me d J , Ma y 2 0 1 3 , Vo l 4 1 No 5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5 3 — 9 8 9 6 . 2 0 1 3 . 0 5 . 0 2 7
1 资 料 与 方 法
射苯 巴比妥 钠 0 . 1 g , 生 理盐水 5 0 0 mL + 地 塞米松 l 0 m g 静 脉 滴注, 人 室后监测心 电图( E C G) 、 心率( HR ) 及脉搏血 氧饱 和 度( S p O ) 、 收缩 压 ( S B P ) 、 舒张压 ( D B P ) 、 呼气 末二氧化碳 分 压[ p ( C O : ) ] 。给予长托宁 0 . 叭m g / k g , 咪唑安定 0 . 0 4 m g / k g 静脉 滴注 , 5 ~ 1 0 a r i n 后麻醉诱导。P E 组静脉滴注丙 泊酚 1 . 5 mg / k g , 芬太尼 4 ̄ L g / k g , 维库溴铵 0 . 1 m g / k g , 利多卡因 1 . 5 mg / k g , 诱 导
( D B P ) 、 心率 ( H R) , 血 氧饱 和度 ( S p O ) 、 呼气末二氧化碳【 p ( C O ) 】 的变化 , 并观察停药后呼 唤睁眼时间 、 拔管 ( 罩) 时
间、 定 向力恢 复时间以及术后 2 4 h 烦躁及恶心 、 呕吐 的发生情况。结果 2 组患者的 S B P 、 D B P、 H R在 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 P>0 . 0 5 ) ; r r 1 时点 P E 组上述指标低于 E L 组, T 2 、 T ] 时点 P E 组 高于 E L 组( P<0 . O 1 ) 。术中 2 组S p O 、 呼末 P( C O : ) 差异无 统计学意 义 ( P>0 . 0 1 ) 。停 药后 E L 组 呼唤睁 眼时间 、 拔管 ( 罩) 时间 、 定 向力恢 复时 间均 短于 P E组 ( P<0 . 0 1 ) 。结论 可靠 的麻醉方式。 依托咪酯喉罩全麻用 于颅 内动 脉瘤介入 手术 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 、 苏醒快等优点 , 是一种安全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专家共识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专家共识

二.麻醉管理 1.除常规监测外,建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2.注意围术期体温监测和保温。 3.麻醉药物选择以血流动力学稳定和介入操作结束后快速 苏醒为目标
4.术中栓塞动静脉畸形所用的生物胶可能导致潜在过敏反 应,甚至过敏性休克、严重支气管痉挛,可在麻醉诱导前 静注甲基强的松龙1~2 mg/kg,并准备肾上腺素,以防意 外。
2.通气管理:气管插管,避免过度通气。维持正常的呼气 末二氧化碳分压水平。
颈动脉支架手术的麻醉管理
一.术前评估 1.术前应注意维持基础(线)血压水平,监测双上臂血压, 取较高一侧作为血压测定部位。 2.同时注意患者有无锁骨下动脉狭窄,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通道应建立在非狭窄侧。
二.麻醉管理 1.狭窄解除前,需要将血压控制在不低于基础值水平至基 础值水平的20%,或者控制收缩压在140~180mmHg,舒 张压<105mmHg,双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收缩压不 宜低于160 mmHg。 2.术后高血压为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术后目标血压宜控制 在术前水平或收缩压在140~160mmHg,当出现脑过度灌 注综合征时,宜控制收缩压在110~140mmHg。
二.麻醉管理 使用任何镇静药物需考虑对微电极记录(MER)以及患者 症状的影响。
1.右旋美托咪啶:产生类似自然睡眠的镇静效应,对口头 指令反应灵敏,对微电极记录及症状影响较小,同时其对
呼吸抑制较轻微,能缓解钻孔时患者的紧张焦虑,减少血 压波动,减少脑血流降低颅内压。钻孔前15min 0.2- 0.5ug/kg/h。微电极记录定位核团至完成申极植入0.1- 0.2ug/kg/h。 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80,当脑深部核团微电极记录 出现明显抑制,可以降低输注剂量或者停止输注,可使微 电极记录恢复。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 理专家共识

颅内动脉瘤破裂弹簧圈介入栓塞术的麻醉处理

颅内动脉瘤破裂弹簧圈介入栓塞术的麻醉处理
止 吸入 麻醉 药 , 需要 苏 醒者 常规 给 予 氟 马 西 尼及 新 斯 的明加 阿托 品拮 抗 。 1 . 3 观 察指 标 人导 管 室后 常规监 测 , 记 录 入室平 均
内动脉 瘤 , 拟行 介 人 栓 塞 术 。术 前 评 测 患 者 神 经 功 能
损害( H u n t . He s s ) 分级 ( 分级标 准 : 0级 未破 裂动脉 瘤 ; I

论 著

郑德 利 魏砚 砚
【 摘要 】 目的
孟 莉 周 长浩 高 秀江
探讨颅 内动脉瘤破裂后 弹簧 圈介 入栓 塞 术 中麻 醉处 理的 安全性 。方法 选取 2 0 1 0年 8月至
2 0 1 3年 8月颅 内动 脉瘤破 裂后弹簧 圈介入栓 塞术患者 2 3 0例 , 采 用气管粘膜表 面麻醉加快诱 导插 管静 吸复合全 身麻
1 . 2 麻 醉方 法
术前 3 0 mi n常规 肌 内注射 咪 达唑 仑
3 mg , 阿托品 0 . 5 m g 。有 高 血压 的患 者 术前 尼莫 地 平 微量 注射 泵 2~1 0 m g / h持 续 泵入控 制 血压 , 入 室后 连
接D a s h 4 0 0 0多参 数 监 护 仪 , 诱 导 前 先 桡 动 脉 穿 刺 置
管 前平 均动 脉压 P l及插 管后 1 m i n平 均动 脉压 P 2 , 全 麻 插管 后监 测 呼末 二氧化 碳 P E T C O 。
2 结 果
功能紊乱 ; v级 : 深 昏迷 , 去 大脑强直 . 濒死 状态 ) 其 中I 级
4 9例 , Ⅱ 级 1 4 3例 , Ⅲ级 3 6例 , Ⅳ幺 圾 2例 。
可北 医药 2 0 1 4年 2月 第 3 6卷 第 4期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指南2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指南2
• 血管活性药物:甲氧明/去氧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托 品、降压药
• 抗胆碱药物:戊乙奎醚、阿
托品
血压管理
• 狭窄解除前:收缩压基础水平(100-
120)% 或140-180mmHg;舒张压< 105mmHg
• 双侧颈动脉狭窄≥70%的:收缩压
≥160 mmHg。
• 术后:术前水平或收缩压140-
麻醉管理
血压管理 Ⅰ期半坐位
高血压常见-微电极 插入过程出血 建议血压: MAP≤95mmHg或 收缩压<140mmHg
确保气道通畅,适 当镇静镇痛,注意 保温,避免液体过 负荷,减少膀胱充 盈
Ⅱ期全麻
Ⅰ期控制降压患者补充血容量、使用血 管活性药物,避免低 血压-去氧肾上腺素 或甲氧明,麻黄碱不 推荐
160mmHg
•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收缩压110-
140mmHg
血压管理
• 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给予高流量 吸氧有助于增加缺血半暗带区域 的脑灌注
• 维持正常的PETCO2,可以增加局 部脑组织氧饱和度。
注意事项
1.球囊扩张—心动过缓甚至心搏骤
停—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 2.术中避免体动 3.术毕严格把握拔管指征,拮抗肌松 4.避免剧烈血压波动

基础血压水平
双上臂血压 取较高一侧
合并症
高血压、冠心病、 糖尿病等 神经功能状态:
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脆弱脑功能是否合并脆弱心功能、肾功能
麻醉管理
能合作的患者——局麻、MAC
高龄、紧张焦虑、合并症多、脑梗患者——
喉罩
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防误吸!
麻醉前准备
• 常规麻醉前准备:麻醉机、
监护仪、吸引器、插管用品、 诱导及维持麻醉药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操作规范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操作规范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 破裂动脉瘤:如病人全身情况可耐受麻醉,技术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可以行介入治疗。

Hess-Hunt分级I~III级应积极治疗,IV~V级应酌情处理;2 未破裂动脉瘤:病人全身情况可耐受麻醉,技术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可以行介入治疗。

【禁忌证】1 全身情况不能耐受麻醉;2 目前介入技术不能达到治疗目的;3 病人和/或家属拒绝介入治疗;4 其它不适合进行介入治疗的情况。

【术前准备】血、尿常规、出凝血相、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CT,MRI/MRA(酌情),脑血管造影【操作方法及程序】1.动脉瘤囊内栓塞1)栓塞材料5~7F软头导引导管,导丝导引微导管(10、14、18系列),与微导管配套的微导丝(10、14、18系列),可控解脱弹簧圈和解脱系统,液态栓塞材料及其栓塞系统。

2)栓塞要点:a. 尽可能采用全麻;b. 全身肝素化(SAH后4小时之内除外);根据造影结果选择1-2个最佳工作角度,使瘤颈和瘤体均显示最清楚;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及形态进行微导管塑形;微导管的操作要缓慢平滑地行进,不能跳跃式前进;微导管头端不能顶在动脉瘤壁上;弹簧圈的选择要根据动脉瘤测量结果,第一个弹簧圈的直径应该大于瘤颈,等于或稍大于瘤体最小径,尽可能长一些,使其在瘤内紧贴瘤壁盘成篮状;对于新近出血的小动脉瘤应该尽可能选择柔软的弹簧圈;弹簧圈的位置合适后要进行造影证实,确信无正常血管闭塞后再解脱;弹簧圈的填塞要尽可能致密。

2.球囊再塑形保护技术:1).栓塞材料除上述材料外,需准备相应尺寸的保护球囊。

2).栓塞要点:适用于宽颈动脉瘤。

液态栓塞剂栓塞时必须使用。

尽可能缩短球囊闭塞载瘤动脉的时间,一般每次不超过5分钟。

弹簧圈栓塞需尽量致密。

3.支架辅助技术:1)栓塞材料除上述材料外,需准备相应尺寸的自膨式支架或球囊扩张支架。

必要时使用保护球囊。

2)栓塞要点:适用于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及动脉瘤附近载瘤动脉严重狭窄的病例。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血压: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低于160 mmHg 应避免使用硝普钠 尼莫地平缓解脑血管痉挛
药名 尼卡地平 拉贝洛尔 艾司洛尔
负荷量 0.1-0.2mg 0.1 mg/kg 0.5mg/kg
持续剂量 0.5-6.0 ug/kg/min
20-160mg/h 0.05-0.3mg/kg/h
3
麻醉管理
首选全身麻醉 降颅内压 甘露醇 0.25~0.50 g/kg PETCO2 30~35mmHg Glu 4.4~11.1 mmol/L 不推荐低体温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的麻 醉管理
颈动脉支架、椎一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急诊动脉溶 栓术或联合机械取栓术
局麻、监护麻醉:患者清醒合作 全身麻醉:不合作患者、大部分后循环脑卒中患者以
及饱胃
8
血压管理
采用有创动脉压力监测,如果采用无创血压,至少3 min测量1次。 血管再通前应维持收缩压在140~180 mmHg,舒张压<105 mmHg。过高(收缩压>200 mmHg)或过低(收缩压<120 mmHg) 的血压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诱导避免血压下降幅 度超过基础值的20%,血管升压药物的选择应基于个体化,推 荐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可 给予正性肌力药物
13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麻醉 管理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靶点主要包括丘脑底核、 苍白球腹后部以及丘脑腹中间核,此类手术患者I期在 局麻下安装头架进行cT扫描,计算目标核团的靶点, 然后进行微电极记录及刺激以确定靶点位置,监护麻 醉或清醒镇静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配合手术; 电刺激疗效满意后进行Ⅱ期脉冲刺激器植入,全麻或 复合头皮神经阻滞均可满足手术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