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常考八大题材-河北安平中学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学案二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第2部分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高三全册语文

高考语文第2部分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高三全册语文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勒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 “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 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12/10/2021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4 分) 答:
解析:诗的第一句即点明地点“驿里”和时间“冬至”,旅居之思油然而生,第 二句中“影伴身”一语点破孤寂之态。三、四两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家,却说家人在谈 论自己,构思巧妙,思家之情更显别致、突出。

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
危楼、危栏等
12/10/2021
内容情感 内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 容 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 情 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 感 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
12/10/2021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登临古地、凭吊古迹、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内 涵
追念往事,对具体的历 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 衰败、荒凉的景象,与

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
标题中有“咏 标 史”“怀古”“登某 志 古迹有怀”“古
12/10/2021
答案:①首句,谪居送客,征帆远去,满目秋色,秋上心头,自有一股离别意。 ②次句,“孤”因送别而生,“浮”因友人离开而生虚幻之感,送别后之孤独感油然而 生。③第三句,帝宫高入九重天,友人前往之地就如仙境一样难以接触,而诗人如同 被贬入凡尘,送别时惆怅之情顿生。④尾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心如潮水,随帆而 逝,浓厚的别情与那一江之水融为一体,可谓满江送别意。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讲解2(共四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讲解2(共四大类)
③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忧国伤时,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分析
写法
以景衬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的《石头城》
议论引发,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
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把握情感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情于景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衬托、谐音、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lí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lín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常见内容
国家-国运衰微
统治者-荒淫奢侈
古地-昔盛今衰
不畏恶劣环境的献身精神;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对戍边将士勇武之气的歌颂之情(诗人角度)。
表现手法
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用典、联想、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清新飘逸、沉郁顿挫、委婉清丽。
诗歌意境
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雄奇壮美、豪壮悲慨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讲解
(惜别送别诗)
内容
解说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3.秋冬景色触动的悲情。
5.歌颂国家的繁荣昌盛。
4.壮阔景观触动的孤情。
6.厌恶官场、追求宁静、闲适、恬淡的生活思想。5.难忘世事,忧伤愤懑之感。
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 6.长期落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仕
品格
途坎坷的愁情。
7.渴望归隐的心情。
8.山水之中蕴含的哲理。
Hale Waihona Puke 5送别诗(南浦长亭断肠酒,行人车马江畔舟。青草愁云风折柳,明月大雁一沙鸥)
2.写作手法:象征 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起兴必出;侧面描写、正面 描写、对比反衬、正衬、对比、比喻、拟人等。 常用比喻、拟人等;多感官(视听嗅味触);想象 虚实结合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3.意象:
① 梅、兰、竹、菊、松柏、莲子、蝉等象征高洁的品性 ② 琴棋书画象征着高雅的志趣。 ③ 玉、雪、鸿鹄、雄鹰、马等象征志向远大。 ④ 鱼、鸟、蝶等象征着自由。
送别乐: 1.表达别情的深厚。 2.勉励友人建功立业。 3.畅想路上自然风光。 4.再叙久别重逢之情。 5.祝愿亲友一路平安。 6.自在旷达洒脱情怀。 7.羡慕友人回归乡里。 8.为自己归乡而激动。
送别悲: 1.对亲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3.安慰友人不幸的命运。 4.感叹自身漂泊的命运。 5.增强自我的孤寂伤感。 6.年华老去、时光易逝的伤感。 7.忧国忧民、悲天悯人。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寒蝉:悲凉; 猿猴,哀伤; 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3.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 以乐景写哀情,从对方着笔
沙鸥:飘零,伤感;孤灯等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典诗词常见风格整理(语言风格+题材风格+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典诗词常见风格整理(语言风格+题材风格+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常见风格一、语言风格1.平淡(平实质朴、朴实无华、冲淡自然、多用口语)即语言不着意修饰,不堆砌典故。

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此诗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既绘苔之形,又显苔之神,更写出了诗人的人格精神。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鸟鸣涧》)其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温庭筠《商山早行》2.清新(清新自然、明快、清幽淡雅)即人们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唯,孟浩然。

孟浩然: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

如《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全诗运用清新自然的语言,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月光和音响的变化。

3.典雅、含蓄(含蓄隽永、委婉)含蓄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是委婉地道出真意。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天各一方夫妻间的挂念问候,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典雅: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如《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形象生动即运用绘形、绘声、绘色的语言对所写对象进行描摹或刻画。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总结(共九种题材)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总结(共九种题材)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常见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
常见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八、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我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常见技巧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六、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多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等,边塞征战诗的语言特点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
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常见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常见技巧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023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八大诗歌题材 课件43张

2023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八大诗歌题材 课件43张
②草(离情之漫长)、(孤飞之)雁、清泪、骊歌(离别之歌)、灞桥、 南浦、兰舟、长亭、孤舟(帆)、古道、冷雨、清猿等意象。
16Leabharlann 2、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很丰富复杂,一般的情感有: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 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1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夏别宋之悌【注】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宋之悌: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此诗是开元二十年(734 年)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与贬赴交趾(今越南河内)的宋之悌分别时所作。
18
1.题材特征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征战诗到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另外王维、李 白、杜甫等都写过大量的边塞诗。
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 旅有关的字眼。
20
2、边塞征战诗典型意象:
21
3、思想情感
(1)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
从军热情;或抒写将军出塞、驰骋疆场,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或描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勇敢顽强
的英雄气魄;或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将士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如大漠戈壁、玉塞萧关、冰川雪峰等。 (4)征人思乡的情愁。征人思乡,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

古代诗歌鉴赏一轮复习先导课-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全国通用)

古代诗歌鉴赏一轮复习先导课-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全国通用)
基础
9
画龙纲目五第1讲
笔记本 面
【古】诗歌鉴赏之手法赏析综合10来自画龙纲目四第2讲笔记本 面
【古】诗歌鉴赏之内容概括
综合
11
画龙纲目四第1讲
笔记本 面
【古】诗歌鉴赏之结构章法
综合
12
画龙纲目五第8讲
笔记本 面
【古】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
综合
13
画龙纲目五第1讲
笔记本 面
【古】诗歌鉴赏之理解性翻译
综合
14
画龙纲目五第9讲
笔记本 面
【古】诗歌鉴赏之对比阅读
拔高
15
画龙纲目五第2讲
笔记本 面
【古】诗歌鉴赏之走进晚唐时期
拔高
16
画龙纲目四第9讲
笔记本 面
【古】古诗鉴赏之高频诗人
进阶
17
画龙纲目六第1讲
笔记本 面
【古】诗歌鉴赏之情感关键字
2.意象作用
3.主观探究
4.评价观点态度
5.意象概括
6.情感分析
7.手法(点染)
8.原因概括
9.句子赏析
10.结构安排
11.语言风格
12.比较异同
13.人物形象分析
14.手法(对比)
15.内容概括
16.情感概括
17.道理启示
18.描绘画面
19.炼字题
20.内容理解
21.炼句试题
22.意境试题
23.含义试题
24.寓意分析
25.选择设错
26.概括特点
27.作用试题
28.新题型
形象
手法
情感
赏析
结构
内容
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
语言风格表达技巧

专题08 鉴赏诗歌之十大题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专题(全国通用)

专题08 鉴赏诗歌之十大题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专题(全国通用)
浙藩小吏,从此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晚年生活穷困,依靠朋友接济度日。
(即学即练)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海棠在料峭春寒中默默开放。 B.第一首诗中描写海棠时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海棠不吝惜自己红艳娇美的花朵。 C.第二首诗中描写了海棠花在春风中绽放的画面,蝴蝶、蜜蜂在花间飞舞。 D.第二首诗在写海棠、美人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美人的孤独忧愁。
[参考答案]
①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 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 。②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 与共。(答出鹡鸰鸟或鸿雁其一即可) ③运用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④为尾联的抒情做了铺垫。正因为颈联借“急雪”与“惊风”“脊令”“鸿雁” 这些意象反衬兄弟离散的哀伤,才有了尾联对兄长的深深思念之情的抒发。
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
【答案】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 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 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 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 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四 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思维导图
(2021·全国乙卷)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二 古代诗歌常考八大题材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羁旅思乡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送别怀人诗、咏史
怀古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
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
知一类诗”的效果。
题材一 羁旅思乡诗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
伤,思念亲人等。
标志特征:
(1)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
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2)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
楼、危楼、危栏等
常见情感:
(1)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2)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3)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
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见手法: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
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9分)
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①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
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 ①李之仪(约1035~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
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
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吗”。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
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
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层,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
忧愁之深重绵长。
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
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6分)

题材二 咏物言志诗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标志特征:
(1)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
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
式。
常见情感:
(1)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2)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
愁。
(3)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见手法: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
独 鹤
韦 庄
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注]风前雪翅开。
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