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照应偏误分析
中考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错误分析与解决

中考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错误分析与解决
中考英语写作是一项重要的考试,对于检测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有时候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各种错误,影响他们文章的表达效果。
因此,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针对这些常见的错误要有所了解,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中考英语写作中常见的错误有语法错误、表达错误、词语不规范、句子结构不当以及对象描述不准确等。
其中,语法错误是最常见的,其次是表达错误。
例如,有些学生喜欢使用错误的从句,而有些学生则忽略了从句中修饰某个成分的词,甚至会混淆主句与从句的联系。
另外,一些学生在使用时态时也常常出现错误,使文章的表达变成了混乱的状态。
对于上述错误,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学生应加强语法和表达方面的基础知识,熟悉英语中常见的句式和句型,尤其是从句,以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其次,可以多多观察原汁原味的英语,耐心地分析其中的句子构成,可以有效地提高表达能力。
此外,学生也可以练习大量的写作,不断积累写作丰富的词汇、表达和句型,以便在考试中把握住主题,自如地运用英文表达出他们的思想。
虽然,常见的英语写作错误难免,但是如果学生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练习,就能在中考英语写作中取得好成绩。
- 1 -。
英语写作中常见错误及分析

英语写作中常见错误及分析
英语的写作是每个学习英语的人都要接触的内容之一,也是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写作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也多,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常见的错误。
首先,单词语法方面的错误是英语写作中最常见的错误。
例如,错误地使用动词时态,把谓语动词忘记或者把助动词误用为主语。
另外,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时不会注意句子的结构,导致写出来的句子很累赘,句子结构不符合语法规则。
其次,在使用语言方面的错误也是很普遍的。
很多学生容易混淆形容词和副词,或者容易把动词和名词搞混;此外,有时候也会出现单词拼写错误。
这些错误会让文章考试分数受到极大影响,因此,正确使用单词和适当拼写单词是英语写作中必不可少的。
此外,在表述方面也容易出错。
不同文体要求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有时候学生会把这些形式搞混,比如用口头语言写作文或者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
此外,英语写作中的细节也容易被忽略,例如专有名词的翻译,有时候一些名词会被误翻译成它的近义词,而这样的错误在考试中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最后,学生容易把消极的情绪带入到文章里面去。
由于没有熟悉语言,很多时候就会出现负面的语气,而这也会影响到文章的总体表现。
总之,英语写作中出现错误是普遍现象,但是也可以通过以上分析来克服这些错误。
熟悉句子结构,准确使用单词和正确拼写,恰当
地选择表达方式,以及检查文章情绪是英语写作中很重要的问题,希望通过以上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减少错误,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生英文作文错误的原因分析

学生英文作文错误的原因分析The concept of "None" is a fascinating one, as it encompasses both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something. It is a word that can be both definitive and ambiguous, depending on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is used. In this essay, we will explore the various facets of "Non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our lives.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aspects of "None" is its ability to represent the absence of something. When we say that there is "None" of a particular item, we are conveying that there is a complete lack of that thing. This can be applied to a wide range of situations, from the absence of people in a room to the lack of a specific resource. In this sense, "None" serves as a powerful tool for communicating the void or emptiness that exists in a particular context.However, "None" can also be used to represent the presence of something. When we say that "None" of a certain condition or characteristic applies to a particular situation, we are actually affirming that the opposite is true. For example, if we say that "Non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 failed the exam," we are implying that all the students passed. In this case, "None" is used to emphasize theuniversality of a positive outcome, rather than the absence of a negative one.The ambiguity of "None" can also be seen in its grammatical usage. In some cases, "None" is treated as a singular noun, while in others, it is considered a plural. This flexibility in its application can lead to confusion or debate, as individuals may interpret the word differently based on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grammar and context.Furthermore, the concept of "None" can be deeply philosophical, as it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existence and the boundaries of our understanding. When we contemplate the idea of "Nothing," we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paradox of trying to conceptualize the absence of all things. This exploration of the void or the unknown can lead to profound insights about the nature of reality and our place within it.In the realm of science, "None" can als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scientific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the absence of a particular phenomenon or result can be just as informative as its presence. The identification of "None" can lead to the refinement of theories, the rejection of hypotheses, and the discovery of new frontiers of knowledge.Additionally, "None" can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in the realm ofethics and decision-making. When faced with a situation where there are no clear-cut solutions or alternatives, the acknowledgment of "None" can be a powerful tool for navigating difficult choices. It can force us to think critically about our values, priorities, and the potential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One example of 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None" can be seen in the context of medical decision-making. When a patient is faced with a terminal illness and there are no viable treatment options, the acknowledgment of "None" can be a difficult but necessary step. It can allow the patient and their loved ones to shift their focus towards palliative care, end-of-life planning, and finding meaning and purpose in the time that remains. In this situation, "None" is not a negative or hopeless statement, but rather a recognition of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and a call to embrace the present moment with compassion and dignity.Another exampl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None" can be found in the realm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When we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loss of biodiversity, or the irreversible damage to ecosystems, the acknowledgment of "None" can be a powerful catalyst for action. It can compel us to rethink 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ural world, to prioritize sustainability over short-term gains, and to take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our planet.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justice, "None" can also play a crucial role. When individuals or communities face systemic discrimination, oppression, or a lack of access to basic rights and opportunities, the acknowledgment of "None" can be a powerful statement of solidarity and a call for change. It can inspire us to challenge the status quo, to advocate for the marginalized, and to work towards a more equitable and inclusive society.In the realm of personal growth and self-discovery, "None" can also be a valuable concept. When we are faced with the limitations of our own knowledge, skills, or experiences, the acknowledgment of "None" can be a humbling and empowering experience. It can motivate us to seek out new perspectives, to embrace our vulnerabilities, and to continuously expand the boundaries of our understanding.In conclusion, the concept of "None" is a multifaceted and intriguing one, with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in various aspects of our lives. Whether it represents the absence of something or the presence of its opposite, "None" is a word that invites us to explore the boundaries of our understanding and to confront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world around us. By embracing the nuances and ambiguities of "None," we can gain valuable 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 that canenrich our personal and intellectual growth, and inspire us to mak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orld.。
大学生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

例 ( 1 以层 层 递 进 的 方 式 , 作 者 第 一 次 带 男 友 回家 见 1) 将 父母 时 的 一 系列 窘 境 表 现 得 一 览 无 余 : 友 在 厨房 里 , 餐 桌 男 在 上 的表 现 都 使得 作 者 感 到 非 常 地 尴 尬 、 望 。 例 (2 中 , 者 绝 1) 作 将 某 些 父母 过度 溺 爱 子 女 的危 害 , 以层 层 递 进 的方 式 逐 一 罗 列 。 读 者 身 临 其境 , 生 共 鸣 。 使 产
2修 辞 格 的 教 学 能 提 高 学 生 的 修 辞 素 养 , 而提 高 学 生 . 进
的写 作 水 平 。
以 “ e r ig a fr i n ln u g a n fte mo t i c l L a n e g g a e w so eo s d f u t n o a h i
大 学 生 英 语 写 作 常 见 错 误 分 析 及 对 策
袁 秀娟
( 州 大学 西 亚斯 国 际学 院 外 语学 院 , 南 郑 州 郑 河 4 15 ) 5 1 0
摘 要 :受 目前 英 语 考 试 制 度 的 影 响 , 教 学 过 程 中 , 在 学生 英 语 写 作 能 力 的培 养 没 有得 到 应 有 的 重视 。 文 对 英 语 本 写 作 中 出现 的 常见 问题 进 行 分 析 . 旨在 促 进 英 语 写 作 水 平 的
2语 言 系 统 各 异 造 成 的 错 误 .
、
第 二 语 言 过 程 中 出 现 的 错 误 一 直 受 到语言学 家及教师 们的关 注 , 其在大学 英语 写作方面 。 尤 在 我 国 . 学 生 在 写 作 过 程 中 出 现 错 误 不 仅 是 自然 的 , 且 是 大 而 不 可 避 免 的 。 在 2 世 纪 5 年 代 , 言 学 家 们 明 确 地 提 出 了 早 0 0 语 对 学 习 者 的 母 语 与 目标 语 进 行 对 比分 析 。 们 认 为 , 语 学 他 二 习 者 的语 言 错 误 主要 来 自母 语 的 干 扰 , 目标 语 与 学 习 者 的 母 语 越 接 近 , 习 者 的 困 难 就 越 少 ; 之 , 习 者 的 困 难 就 学 反 学
中考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错误分析与解决

中考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错误分析与解决
中考英语写作是检验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但也有不少学生出现诸多错误。
这些错误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因此,了解中考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错误,分析其成因,提出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考英语写作中常见的错误包括:文章结构缺乏完整性和统一性,文法错误多;语言表达欠缺准确性和灵动性;词汇量不够丰富,句式单调无新意;表达思想不够深刻,层次不够分明。
其次,对于上述错误,可以从语言结构、文体特征和文章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其成因。
从语言结构方面讲,中考生的语言结构掌握不够熟练,往往会出现单词拼写错误或单词使用错误;从文体特征方面来看,中考生对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还不够熟悉;从文章结构方面看,学生在文章结构安排上不够灵活,缺乏统一性和完整性。
最后,要有效地解决中考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要从两方面采取多种措施。
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正确掌握语言结构、文体特征和文章结构,加深对文章写作技巧的理解并熟练运用;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语言功底,提高词汇量和多样化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不再受到语言的局限。
总之,只有深入了解中考英语写作中出现的常见错误,分析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中考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得到理想的考试成绩。
- 1 -。
大学生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归类分析-2019年作文

大学生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归类分析引言新世纪之初,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频繁,彼此间交流合作领域的日益广阔,英语写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应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及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都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可以说,大学英语作文是衡量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纵观历年的四、六级考试各题得分率,写作部分相对来说是弱项。
因此提高大学生英文写作能力在当前变得十分重要。
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是大多数英语教师所面临的一项新的任务。
笔者从教学中总结了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写作能力的几点建议以供大家探讨。
1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常出的现的错误写作往往被看作是攻克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最后一道难关,在各种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中,写作所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涉及词汇、语法、篇章、修辞、汉式英语等方面。
(1)词汇方面的问题。
词汇是英语写作的基本要素,但由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小,只能用有限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就会出现空缺、词性误用、选词错误、搭配错误、拼写错误、单复数误用等。
如①I play tennis and all otherthings.( 想不出具体表达的词)②My campus life is very fulfill.(词性掌握不牢)③My campus life is sometimes nervous, and sometimes relaxed. (同义词混用) ④He is responsible to the work.(搭配错误) ⑤ Nowdays, Sience devolpes quickly.(Nowadays, Science, develop) (拼写错误) ⑥There is many trees here . (单、复数误用)(2)语法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英语写作常犯的语法错误主要涉及冠词、名词单复数、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和过去分词、基本句法结构、主谓一致、比较级、非谓语动词等方面的错误。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常见错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常见错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作者:王宏玉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年第04期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学生表达思想的方式。
写作能力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全面衡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考核标准,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
但是,写作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即使教师对学生有写作训练,也往往流于形式。
由于班级容量大,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批改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在写作指导方面有欠缺,导致学生写作训练的效果较差。
在实际的英语写作中,学生往往达不到教学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写作教学。
一、学生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1.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导致英语写作水平受汉语干扰,出现各种中国式的英语表达英语思维模式中占主导地位者当属一般特殊型。
这种思维模式要求直截了当、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以议论文为例,第一句往往概括主题思想,然后再引出具体事例或细节,延展思路。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属螺旋型。
汉语写作时的修辞模式往往不是从主题句入手,而倾向于先围绕着外围阐述评论。
用英文写文章时,也常受其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
虽然学生已经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语法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写作知识储备,但是写出来的英语作文完全不符合英文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这就是母语思维对英语学习存在的干扰,很多学生写作时只是按照汉语表达方式或思维方式陈述写作要点,没有考虑英汉表达的文化差异,导致习作中出现大量的“中式英语”。
2.英语属“形合法”语言英语语言本身起连接过渡的词语很多,且这类词在语段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而中国学生很少注意过渡词的使用,结果写出的语段、语句支离破碎,缺乏连贯性。
在语篇上,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较弱,不懂得在写作中使用过渡、转折等手段将主题有机地连接起来,文章前后缺乏照应。
3.在写作内容上缺乏思想,深度不够。
写作不仅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思维和论证能力。
突出的问题是作文内容贫乏、思路不畅。
初中生常见英语写作错误类型与原因分析

初中生常见英语写作错误类型与原因分析长期以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最薄弱的环节,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教学,一直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
在学科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改革的新时期,英语写作测试是考查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在南京市中考英语试卷中,写作在笔试中所占比重为16.7%。
教师固然重视写作技能的培养,但大部分教师对作文的安排是在课后完成,以减少对课堂时间的占用。
在批改学生作品时,教师专注于纠正每篇作文的语法错误。
学生在订正之后,同类错误仍然会反复出现。
长期如此写作训练,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
因此,及时总结学生的错误类型,分析错误成因,帮助学生避免同类错误再次出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信心。
一、常见错误类型(一)词汇错误1.单词拼写错误。
学生记忆单词主要是借助发音规则来拼读,但受到母语影响,会使用母语的发音规则来拼写单词。
在通过读音拼写单词时,发音规则容易被过度使用,从而导致单词拼写错误。
常见的拼写错误有字母误写、漏写等。
如“You’d better nock at the door before entering others’rooms.”单词knock 中kn 的发音是/n/,学生直接根据发音来记忆单词,漏掉了字母k。
2.忽视词的属性。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将所学词汇一一对应进行表达,忽视了单词的潜在意义。
学生的词汇量是有限的,很多词汇看上去其汉语意义与英文的表意相同,但内涵却大相径庭,因此,简单地进行对等使用词汇,容易造成误解。
初中生词汇储备量少,所以在写作中经常会有词不达意的现象。
例如,描述自己最喜爱的老师,学生在介绍老师外貌时写道:“My favourite teacher is fat but he is good at sports.”学生是实事求是写自己的老师比较胖,但是却不知fat指婴儿时是褒义,但在描述成年人时却是贬义。
该篇作文是写自己最喜爱的老师,显然用fat 一词不符合语境,选用overweight 更加恰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10.2020
注:
• Ariel(1990:73)所总结的各种指称词语 的由低至高排列的可及度等级如下:
• 全名修饰语全名限定性描述名姓 远距指示词+修饰语近距指示词+修饰语 远距指示词(+名词词组)近距指示词(+名词 词组)重读代词非重读代词反身代词 零形式
• 动词性照应关系标示语主要包括替代动词do(如 (2)a)、零形式(如(2)b)等;
09.10.2020
• 名词性照应关系标示语 主要有各种名词性成分, 如名词(短语)、代词、 零形式等。
•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 照应偏误主要发生在名 词性照应标示语上,
• 因此名词性照应标示语 (以下简称照应标示语) 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 我们用符号Ø表示零形式。
09.10.2020
2.3. 影响照应标示语可及度的因素
• Ariel(1990:28-9)认为,影响照应标示语 编码形式的因素有:
• 距离(Distance):指先行成分与前指成 分之间的线性距离;
• 竞争(Competition):指(两个或更多的) 先行成分在解码者心理上的可及度大小;
09.10.2020
• 也就是说,照应标示语的语言表现形式与 其可及度成反比:编码形式越复杂,可及 度就越低。
• 例如,在语篇中指称一个人时,我们有以 下几种选择:
09.10.2020
• 名词+描述语; • 指示代词+名词; • 姓名+描述语; • 姓名; • 名; • 代词; • 零形式
09.10.2020
• the man under the tree/who…; • that man; • John Smith,who is speaking; • John Smith; • John; • he; • Ø
09.10.2020
• 如果此人是第一次在语篇中出现,其可及度 就低,我们只好选用比较复杂的编码形式 (如名词+描述语);如果在前句刚刚出现过, 其可及度就高,我们就可选用简单的编码形 式(如代词)。
09.10.2020
• 这种共指关系可以出现在同 一句、同一段落或同一篇章 中,是篇章连贯的主要手段 之一,因而近几十年来一直 是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 能、语言教学等学科的研究 对象。
• 在这方面的研究对英语语言 教学、尤其是英语写作教学 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09.10.2020
• 根据先行词与前指词之间的关系及其词法和句 法特点,照应关系可以分为三大类(Xu 1995):
• 和两个因素则说明了前指词与先行词之间 关系的性质对解译前指成分的重要性:指的 是前指成分与其先行成分在语篇中的具体距离, 而指的是前指词与其先行词在语义逻辑上的 抽象距离。
09.10.2020
2.4. 照应语的编码原则
• 照应标示语有三个编码原则(Ariel 1990: 79-82):
• 信息度(informativity)、 • 严格度(rigidity) • 语言形式的衰减度(attenuation)。 • 信息度指的是指称词语的语义信息量大
09.10.2020Fra bibliotek• 凸显(Saliency):主要指先行成分 是否为当前话题;
• 一致(Unity):指前指成分与其先行 成分是否属于同一心理框架、观点、部
分或段落。
09.10.2020
• 根据和两个因素可以推断,篇章话题可及 度最高,因为在自然篇章中,篇章话题一般是 最凸显的实体,因此在记忆中占有突出地位, 其前指成分形式一般为代词或零形式。如果指 向某一先行成分的前指成分数量多,那么该先 行成分一般就是篇章的话题,因此篇章话题经 常“代词化(Pronominalized)”(Levy 1982)。
• 本文所讨论的是名词性照应。
09.10.2020
2. 照应关系标示语
2.1. 照应关系标示语的形式
• 照应关系标示语指的是前指词所采用的形式。根 据Ariel (1988 1990)、Xu (1995)、许余龙(2001)、 Ward & Birner (1994)等,英语中的句际照应标示 语主要是代词it(如(1))等;
• 句际照应 • 动词性照应 • 名词性照应 • 分别如下例所示(划线部分分别为先行词和前
指词):
09.10.2020
• (1) John told me that he could finish the test in half an hour, but I wouldn’t believe it.
09.10.2020
2.2. 照应标示语的可及度
• 影响照应标示语形式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其可及度 (accessibility)。
• 可及度指的是解码者根据各种语篇因素推理出某一前指词 的先行词的难易程度。
• 从形式上看,上述三种照应标示语的语义信息含量大小不 一:名词照应语最大,代词次之,零形式最小;但从可及 度角度来说,零形式最高,代词次之,名词最低(Ariel 1988 1990)。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 照应偏误分析
09.10.2020
1. 引言:照应的定义和分类
• 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初级阶段,经常出 现的错误之一就是照应偏误。
• 照应(anaphora)又称前指。 • 从广义上来说,它指的是语言表达中一个词或
短语在语篇中被用来(回)指同一语篇中另一 个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Xu 1995)。 • 前者一般被称为前指词(anaphor),后者一 般被称为先行词(antecedent)。 • 两者之间是一种语义上的共指(co-reference) 关系(熊学亮1999)。
• (2) a. He went to the part yesterday. So did his wife.
• b. Perry bought a blue jacket, and Tom øa black one.
• (3) John bought a red car and Paul bought a whit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