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的五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https://img.taocdn.com/s3/m/28d46d1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7.png)
[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篇一: 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中医方剂名。
为理血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
主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及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等属瘀阻气滞者。
本方原为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失畅以致胸痛胸闷之剂。
王清任认为隔膜的低处,且如池,满腔存血,名曰“血府”。
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组成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用法水煎服。
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病机胸中血瘀,气机阻滞。
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辩证要点胸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现代运用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等属瘀阻气滞者。
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配伍特点活血与行气相伍;祛瘀与养血同施;升降兼顾。
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主治血府逐瘀汤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3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
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适应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血府逐瘀汤8.2

冠心病、风心病、胸部挫伤、肋软骨炎、慢性肝炎、神经官能症 、脑震荡后遗症等
七、临床运用
方证相应邢斌《半日临证半日读书》:
心理问题(暓闷、急躁、俗言肝气病)
睡眠障碍(夜睡梦多、不眠、夜不安、小儿夜 啼)
其次是头痛、胸部不适(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心跳心 忙)
面色不华、黄褐斑 月经后期甚至闭经、月经色暗、有血块、痛经、经前乳房胀 痛等 舌、脉并不重要
七、名医方论
4、血瘀证的认识:
•王清任:
“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 里热(名曰灯笼病)、暓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 、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
•邢斌(方证相应):
血府逐瘀汤证最主要的表现是心理问题(暓闷、急躁、俗言肝气病) 和睡眠障碍(夜睡梦多、不眠、夜不安、小儿夜啼),其次是头痛、胸 部不适(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心跳心忙)。
七、名医方论
3、血府的认识: •王清任:
“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血府”。 “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 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 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
•内经: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 《灵枢·经脉》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 不流……血先死”,《灵枢·贼风》云:“若有坠堕,恶 血在内而不去……血气凝结。”
二、组成
逐瘀汤类方比较
相同
不同
功效侧重
血府逐瘀汤
+四逆散+桔梗、柴胡
行气宽胸 引血下行
通窍活血汤
-生地、当归 +麝香、老葱、鲜姜、红枣、黄酒
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中的应用举隅

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中的应用举隅发表时间:2018-02-06T13:51:12.7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28期作者:王艺霏1 王轶蓉2通讯作者[导读] 少腹逐瘀汤的活血化瘀和镇痛、抗炎作用等作用在妇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032)摘要:少腹逐瘀汤的活血化瘀和镇痛、抗炎作用等作用在妇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痛经;盆腔炎;不孕症;症瘕少腹逐瘀汤是王清任的五逐瘀汤之一,是清代《医林改错》中活血化瘀的名方,其组成为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
其配有温里祛寒之小茴香、官桂、干姜,故温经止痛作用显著,同时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加强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
书中提到“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效不可尽述。
”故本方在临床治疗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1.痛经张某,女,26岁,公司职员,2017月1月30日初诊。
患者自12岁月经初潮后至今,月经期间出现周期性腹痛,需要服用止痛片方可缓解。
月经周期规律25-30天,经期6-7天,量少,色暗红,有少许血块,末次月经:2017年1月10日。
自述近3月来经期腹痛受寒后明显加重,得温疼痛方可缓解。
近日因工作压力较大,情志不畅,夜寐差,多梦,纳可,二便调,畏寒,手足欠温。
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紧。
中医辨证为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治以化瘀止痛,温经散寒。
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方药:当归、益母草各15g,赤芍12g,川芎、生蒲黄、五灵脂、制附片、延胡索、小茴香各10g,干姜、没药、肉桂各6g,乌药10g,炒白术15g,陈皮6g,炙甘草6g,因其睡眠差故加首乌藤30g,情志不畅加柴胡15g,因其畏寒肢冷,故加桂枝10g。
膈下逐瘀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奇功@岐黄中...

膈下逐瘀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奇功@岐黄中...
膈下逐瘀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奇功@岐黄中医方大夫@头条号
羽某女,3‘岁,教育工作者。
2年前因饮食不慎而腹痛、腹泻,时有脓血便,里急后重,曾被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在某医住院治疗1个月,症状缓解后出院。
后每遇劳累、寒冷、饮食失调即发,近半年来症状加重。
诊见:形体消瘦,面色暗黄无华,语声低微,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气短乏力,舌淡紫而暗,苔黄厚,脉细涩。
乙状结肠镜检查:肠黏膜充血、水肿,接触时出血,黏膜溃疡深大,有黄色脓性渗出物。
X线钡剂灌肠:见结肠蠕动增强、排空快,黏膜皱壁紊乱,肠壁边缘见锯齿样变化。
大便培养:病原体阴性。
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证属脾胃气虚,湿热留恋,蕴结成脓。
治宜活血化瘀,益气健脾。
给予膈下逐瘀汤加减,处方:桃仁、赤芍、乌药、延胡索、川芎、五灵脂、红花、枳壳、香附、白术、厚朴各15g,当归、党参各25g,黄芪30g,焦三仙各10g,甘草10g,水煎服。
二诊:服药10剂,病情好转,疼痛减轻,腹泻次数减少,食欲增加,便中无脓,但仍有少量血。
前方加蒲黄15g,又服20剂后诸症消失,钡透及乙状结肠镜检查均为正常。
随访1年未复发。
膈下逐瘀汤系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中的方剂,用以治疗肾泻,久泻之证“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疗用此方”。
血府逐瘀汤729

一、方源
血府逐瘀汤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卷上》
• 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 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 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加坡 ,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 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
一、方源
• 惟血府之血,瘀而不活,最难分别。后半日发烧,前半 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此是血府血瘀。血瘀之轻 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后烧两时,再轻者,或烧一时,此 内烧兼身热而言。 • 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 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 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
• 《方剂学》连建伟主编,2005年10月第1版:
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有定处,舌质黯红, 或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黯或两目黯黑,脉涩或弦紧。 此外,亦可用治呃逆日久不止,饮水即呛,干呕,内热瞀闷,心悸 怔忡,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等因瘀血所致的病证。
四、方解
1、病因病机:本方主治诸症皆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 所致。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
臣
佐1 佐2
使
四、方解
2、方解2:
血府逐瘀汤=四逆散+桃红四物汤+桔梗+牛膝 四逆散:柴胡类方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张方子,所以柴胡证与柴胡体质的 应用指征亦适用于四逆散,但是四逆散也有自己特异的使用指征:腹痛 ,多偏于胸胁或两少腹部,疼痛为胀痛。另外日本汉方医家细野氏提出 “患四逆散证的人,其性格是内向的,多为消极的,善于担心的,非常 注意细节的,神经质性格的人,特别是对自己体内的不调颇为敏感,而 且具有向不好方面考虑的性格特征。” 桃红四物汤:以祛瘀为核心,辅以养血、行气。方中以强劲的破血之品 桃仁、红花为主,力主活血化瘀;以甘温之熟地、当归滋阴补肝、养血 调经;芍药养血和营,以增补血之力;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以助活 血之功。全方配伍得当,使瘀血祛、新血生、气机畅,化瘀生新是该方 的显著特点。
少腹逐瘀汤治验

少腹逐瘀汤治验1、经行点滴迁延时日,三年至今(八年前作过子宫浆膜瘤切除)。
以祛瘀法为治。
当归9克、五灵脂6克、白芍12克、肉桂2.4克、女贞子6克、小茴香1.2克、炒黑蒲黄6克五剂。
复诊:5月3日。
药后经行量较多,色泽略转正。
续以祛瘀为治。
五灵脂6克、当归9克、白芍12克、炒蒲黄6克、炮姜1.5克、肉桂3克、女贞子9克、小茴香1.2克、延胡索6克、旱莲草9克、川芎4.5克、没药3克五剂。
三诊:5月11日。
进少腹逐瘀法后,以益奇经法为续。
小茴香1.2克、当归6克、沙苑蒺藜9克、党参12克、鹿角霜4.5克、肉苁蓉6克、枸杞子12克、紫石英12克、补骨脂15克、川断6克、山萸肉9克、炒阿胶珠12克五剂。
四诊:6月26日。
本月经行量极少,已净,初有腹痛。
以定经益血为法。
菟丝子9克、炒荆芥4.5克、白芍9克、鸡血藤6克、茯苓9克、白术9克、附子9克、党参12克、山药15克、甘草4.5克五剂。
2、正定县城关公社东关大队人。
结婚三年多不孕。
近一年来,月事不调,前后无定期,经色紫暗,有块,少腹经常隐痛,经前尤甚。
白带较多。
经县医院检查,诊断为宫体小,后位。
给予乙稀雌酚、黄体酮等药治疗未效。
于1977年7月3日由大队保健站介绍就诊。
患者面色无华,两胁胀痛,经前乳房憋胀,少腹畏寒喜暖,两侧有肿块,压之有疼痛及憋胀感。
经前白带较多。
口唇微紫,舌质稍淡,有瘀斑,苔薄白,脉沉弦。
据脉症合参,属气滞血瘀,冲任不调。
拟以舒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剂,以调冲、任。
宗王清任少腹逐瘀汤加减治之。
方药:小茴香4.5克、元胡9克、没药9克、当归12克、木香6克、官桂6克、赤芍9克、蒲黄12克、五灵脂9克、附子9克、丹参9克、炮姜3克水煎服。
于经前连服三剂。
二诊(7月9日):自云上药连服三剂后,乳房憋胀大减,行经。
腹痛明显好转,初时仍有血块,后三日经色转正常。
少腹肿块压痛感减小,白带量减少。
自觉胸腹舒适。
脉象和缓。
以原方去没药,加紫石英18克,川芎6克,淫羊藿12克。
罗大伦:作用被远远低估的血府逐瘀汤

罗⼤伦:作⽤被远远低估的⾎府逐瘀汤我之前给⼤家介绍了⾎府逐瘀汤,现在药店有各种制剂销售,⽐如⾎府逐瘀丸,⾎府逐瘀胶囊,⾎府逐瘀颗粒等等。
但是很多⼈不了解此药,所以应⽤得⽐较少。
这是⾮常遗憾的,我觉得此⽅的疗效⾮常好,会救⼈于病困,现代社会多数⼈可能都有机会⽤到此药,我们必须要了解它,所以就多多讲讲。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家可以增加理解。
那么,⼤家会问这样⼀个问题,就是:此⽅既然疗效如此之好,为何之前⼤家对它认识不⾜呢?我觉得原因之⼀就是:它的疗效太好了,以⾄于治疗的疾病,五花⼋门,漫天开花,分布于各种疑难杂症中,乍⼀看,似乎可以总结的规律不多,所以很多医家都不知道该⽅的应⽤要领,因此它的应⽤也受到了限制。
⽽另⼀个原因是:该⽅的创⽴者王清任⾃⼰,把这个⽅⼦的对应症也写得⽐较分散,他写的其实多数是治疗的症状,但是在分析病因病机的时候,他把此⽅的基础建⽴在⼀个他⾃⼰创⽴的“⾎府”概念上,⽽显然这个“⾎府”的概念是模糊的,⽽他⾃⼰⼜没有分析此⽅的创⽴思路,这⼤⼤地影响了后世医家对此⽅的理解。
其实他所创⽴的其他⽅⼦,也多少都有些受此影响。
⽽很多后世中医名家,因为领会了此⽅的⽤意,所以⽤此⽅救⼈⽆数。
那么,此⽅都治疗什么疾病呢?我的观点是:此⽅治疗因情绪不佳,肝⽓不舒,肝⽓瘀滞导致的⽓滞⾎瘀之证。
这是我要向中医爱好者介绍的概念,很多⼈不懂这个道理,就会乱⽤药,什么道理呢?就是中医是根据“证”来治病的,这叫辨证论治。
⽐如,我写⾎府逐瘀汤治疗头痛,很多头痛的粉丝⽴刻就会买来服⽤,这是不了解中医的缘故。
其实头痛分很多种,⽐如受寒导致的,⾎虚导致的,瘀⾎导致的,肝⽕导致的,⽓虚导致的,痰湿导致的等等,⾎府逐瘀汤对肝⽕和瘀⾎同时为患的效果就⾮常好,其他的证型,您服⽤就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如其他疾病,⽐如说⼼痛胸痛,⼼脏类疾病,也会分成受寒导致的,⾎虚导致的,瘀⾎导致的,肝⽕导致的等等,在此类疾病⾥,也是有肝⽕和瘀⾎合并为患的证型,⽤此⽅效果就好,其他证型的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
膈下逐瘀汤——精选推荐

膈下逐瘀汤⽅剂来源清。
《医林改错净。
组成与⽤法五灵脂6克川芎6克牡丹⽪6克⾚芍药6克乌蓟6克延胡索3克⽢草9克当归9克桃仁9克红花9克⾹附6克枳壳6克⽔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逐瘀消痞,⾏⽓⽌痛。
主治瘀在膈下,形成积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等症。
现代临床常⽤于治疗各种腹痛,胃痛,肝炎,肝脾肿⼤,胸膜粘连,⾎栓性静脉炎,⼜⽤于治疗结肠炎,呃逆,外⽣殖器疾病,盆腔炎,不孕症,⾎紫质病等病症。
例如: (1)结肠炎本⽅加减,治疗⾮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5例。
结果:均获满意效果。
⼀般服药3—7剂症状减轻,再进⼯0剂左右各种症状均除(<浙江中医杂志)1987年第7期)。
(2)腹泻本⽅加减,治疗肾虚五更泄泻2例。
结果:服药3—5 剂,腹泻明显减少,继服6—15剂⼤便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亦除。
随访 4年均未复发(《四川中医》1985年第6期)。
治疗痢疾未除、持续腹泻久治不愈患者。
结果;连服6剂,病情明显好转;继服4剂,腹泻停⽌;为巩固疗效⼜服3剂,诸症均消(《河南中医}1982年第3期)。
(3)呃逆治疗⽓滞⾎瘀型久治不愈患者。
结果:服药3剂获效 ((辽宁中医杂志净1987年第10期)。
(4)胃脘灼热感本⽅治疗。
结果:连服6剂即获效(《陕西中医》 1984年第3期)。
(5)间歇性卟啉病本⽅加减,治疗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患⼉。
结果:服药1剂,腹痛消失,纳便正常;服药7剂,尿卟啉原试验2次呈弱阳性,继服7剂,尿卟啉原试验呈阴性,病愈出院。
随访3年多未见复发(《⿊龙江中医药》1985年第5期).。
(6)⾎紫质病本⽅加泽泻、车前⼦、⽊通治疗。
结果: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加,腹痛明显缓解,巩膜黄染渐退。
连服8剂,肝功能正常,腹痛消失,观察⽉余痊愈出院(《河南医药》1983年第2期)。
(7)神经官能症本⽅加减治疗。
患者下腹部稍接触⾐被就有⾛蚁感,久治不愈,痛苦难⾔。
结果:服药15剂,各种症状消失(《陕西中医}1984年第3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腹逐瘀汤
• 组成:小茴香7粒炒 干姜2分 延胡索1钱 没 药2钱 当归3钱 川芎2钱 官桂1钱 赤芍2钱 蒲 黄3钱 五灵脂2钱 •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 主治:寒凝血瘀证。少腹瘀积块疼痛或不 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 腰酸,少腹作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 接连不断,断而又来,色或紫或黑,或有 瘀块,或崩漏兼少腹花 川芎 赤芍 当归 ,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 用 • 不同点: • 血府逐瘀汤:配伍枳壳、桔梗、柴胡—行气宽胸,牛膝—引血 下行,故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之力强,主治胸中瘀阻之证; • 通窍活血汤:配伍麝香、老葱—通阳开窍,故活血通窍之力强, 主治瘀阻头面之证; • 膈下逐瘀汤:香附、乌药、枳壳—疏肝行气止痛,故行气止痛 之力强;主治瘀血积于膈下,肝郁气滞之两胁及腹部胀痛有块 者; • 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官桂、干姜—温经止痛,主治血瘀少腹 之积块、月经不调,痛经等; • 身痛逐瘀汤:秦艽、羌活、地龙等—通络宣痹止痛,用于瘀血 痹阻经络所致的肢体痹痛或周身疼痛等。
通窍活血汤
• 组成:赤芍1钱 川芎1钱 麝香绢包5厘 老葱3 根 鲜姜3钱桃仁3钱红花3钱红枣7个 黄酒半 斤 • 功用:活血通窍
• 主治:瘀阻头面证。见头痛昏晕,或耳聋, 脱发,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风, 以及妇女干血痨等症。
膈下逐瘀汤
• 组成:五灵脂2钱 当归3钱 川芎2钱 桃仁3钱 丹皮2钱 赤芍2钱乌药2钱 延胡索1钱 甘草3 钱 香附 1.5钱红花3钱枳壳1.5钱 •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 主治:瘀血阻滞膈下证。膈下瘀血蓄积或 腹中胁下有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 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
身痛逐瘀汤
• 组成:秦艽1钱 川芎2钱 桃仁3钱 红花3钱 甘 草2钱 羌活1钱 没药2钱 当归3钱 五灵脂2钱 香附1钱 牛膝3钱 地龙2钱 •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除湿
• 主治:瘀血痹阻经络证。肩痛,臂痛,腰 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王清任的五逐瘀汤 1.血府逐瘀汤 2.少腹逐瘀汤 3.通窍活血汤 4.膈下逐瘀汤 5.身痛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
• 组成:红花3钱 桃仁4钱 当归3钱 生地黄3钱 川芎1.5钱 赤芍2钱牛膝3钱桔梗1.5钱 柴胡1 钱 枳壳2钱 甘草2钱 •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 主治:胸中瘀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 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出,或呕逆日久不止 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 舌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