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
日本东京都市圈研究

东京大都市区一体化经验一、发展概况东京是世界公认的同城化建设较好的国际大都市。
大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是指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主要包括东京都、琦玉县、神奈川县、千叶县、茨城县、群马县、枥木县和山梨县等一都七县,面积36274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9.6%,人口404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14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多。
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3,尤其是制造业、服务业更是高达60%以上。
大东京都市圈是世界闻名的城市集聚区,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二、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措施1.一体化(同城化)规划导引的东京都市圈1956年,日本政府实行“首都圈整顿方案”,规定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以内的地区,构建一个“首都圈”,颁布了《首都圈整治法》,并于1958年编制了第一个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奠定了区域同城化发展的基础。
1968年,日本又发布了第二个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提出了将东京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全国管理中枢,并实施以实现合理中枢功能为目的城市改造。
这次规划使东京中心区实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城市外围地区的开发建设。
第三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76年出台,规划中提出了在首都圈中分散中枢管理功能,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复合的设想。
第四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86年制定,进一步对周边城市的职能定位和发展布局进行了调整,同时提出了要强化中心区的国际金融职能和高层次中枢管理职能的设想。
表日本首都圈五次基本规划内容第五次1999 ~2015年以多样价值观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活跃化;高龄化的前进,人口减少局面的到来; 信息化、国际化的进展;对于环境的意识及行动的提高。
东京等八县市, 并包含从广域合作角度考虑的周边地域。
以自然增长为中心,从1995年的4040 万增加到2011 年约4190万,之后人口减少,2015 年达到4180万人。
由目前的向东京中心部的一极依存构造,形成首都圈各地域以据点都市为中心的高独立性地域,并进行相互机能的分担、合作、交流,以形成分散型网络构造为目标。
三大城市群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都市圈有关理论及中国都市圈评价

2.2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概括 2.2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概括
第一,有一个中心城市(也可能是双核); 第二,圈内的城市结构完整,即形成合理 的城市体系; 第三,各城市间联系密切,尤其是中心城 市对外围城市间的集聚与扩散作用明显。
2.3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 2.3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
(1)中心城市的作用 中心城市的作用 (2)都市圈的范围 都市圈的范围 (3)城市间的竞合关系 城市间的竞合关系
207.051 8.828 20.186
13.798 1.151 1.691
16.311 0.695 1.59
京都县
和歌山县
4716.2
1080
229
6.677
0.68
0.526
兵库县
8388.2 4198 5774.3 4021.9
5402 827 1842 1287
644 197 319 320
2 2 2 2
图
表1:日本三大都市圈在全国的地位
面 都 市 圈 万km2 3.63 3.71 5.60 12.94 积 占全国% 占全国 9.6 9.82 14.83 34.25 km2 4197.3 2364.73 2172.03 8734.06 人 口 占全国% 占全国 32.89 18.53 17.02 68.44
• 纽约大都市区:该都市区从波士顿到华盛顿, 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 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该都市区长965公 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 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 ,城市化 水平达到90% 以上。 • 北美五大湖都市区:该都市区分布于五大湖沿 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 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它与纽约都市区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分析

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一、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日本的城市化过程与日本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化初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
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农业国,当时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不足10%。
从1889年到1920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仅从10%上升到18%,到1950年也仅为37%。
从1889年到1950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年均仅提高0.44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末)。
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并超过了战前水平,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推动了日本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1955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为56.1%,到197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72%。
在此期间,日本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37%上升到1977年的76%,年均增长近1.5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现在。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城市化己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75年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5.9%,1980年则为76.2%。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各类城市已有688个, 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1个,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80个,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597个。
由于城市人口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减缓。
1996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8%,仅比20年前高出2个百分点在此期间,很多居民开始从三大都市区向外迁移。
日本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走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日本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人口密度是美国的11倍,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短20多年时间中就达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单位时间内要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选择了走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下表1描述了1920-1995年间,日本具有50万人口和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的比重。
东京都市圈

1、区内城市规划。
首都圈在成立之初是“东京都一级依存”的发展模式,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和金融机构总部迁移至东京,作为行政中心的东京迅速膨胀,加强了区域职能“向东京一级集中”发展,这使人口、产业过于集中一个地区,由于日本为多震国家,国家主要功能集中于东京一个城市,一旦发生地震,城市功能瘫痪,会造成巨大风险,为了分散自然灾害的风险,政府考虑把核心城市的部分职能分散到周边城市。
根据实际发展需要,1970年首次提出的“多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建立多个业务中心城市即“多级中心城市结构”,形成“多核多圈域地域”,并形成东京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联动、协调发展。
2、区内产业布局。
都市经济圈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核心是区域内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目前,东京大都市圈内形成了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体系与合作体系,即各核心城市根据自身资源、自然条件等特色,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承担不同的职能,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挥了整体集聚优势,各核心城市发展形成了基于自身优势的产业集群。
(二)建设东京都市圈的措施1、日本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支持首都经济圈发展。
日本政府颁布的多部法律和五次经济圈规划对首都圈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适时地调整法律、法规和首都圈的规划,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日本政府1956年颁布了《首都圈整备法》,之后,根据《首都圈整备法》先后五次编制实施了首都圈基本规划。
第一次规划在1958年,将新宿、涉谷和池袋作为缓解CBD地区成长压力的城市副中心,并在东京周围建成一圈宽广的绿带,绿带外是卫星城镇发展工业和大学校区。
但东京的城市扩张并没有按照该计划,最近一次规划即第五次规划是在1999年编制的,规划期从2000年到2015年,再次强调了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分散网络构造”的设想,规划将首都圈作为一个区域整体考虑,还从区域合作的角度考虑到首都圈周边区域的发展。
2、利用财政税收职能引导区域经济内产业发展。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从农耕社会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城市化的进程缓慢而坚定。
从最早的城邦国家,到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1. 古代城市的兴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已经开始。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纷筑城自卫,城市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城市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都城咸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2. 唐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唐宋时期,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商业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长安、洛阳、开封等城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商贾前来经商。
3. 明清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空前繁荣,城市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 近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1)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1980年代,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城市化迅速推进。
(3)1990年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5. 当前城市化的挑战与机遇如今,我国城市化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保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发展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城市化篇章。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迈向和谐人居的未来6.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这一战略旨在转变以往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推动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
对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几点认识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对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几点认识作者:邹德慈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刊名:城市规划汇刊英文刊名:URBAN PLANNING FORUM年,卷(期):2004(3)被引用次数:10次1.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列茨教授(J.E.Stiglitz)1999年7月23日在北京"城市发展高级圆桌会议"上的讲话 19991.盛志刚"三农"问题探索之实证研究——合肥市三位新型农民的启示[期刊论文]-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韩坚全球化背景下新型产业分工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兼论长三角区域城市产业发展[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 2008(6)3.原新.唐晓平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期刊论文]-求是学刊 2008(2)4.冯健.刘玉.王永海多层次城镇化:城乡发展的综合视角及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7(6)5.原新.唐晓平都市圈化:一种新型的中国城市化战略[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4)6.张晓露.刘科伟基于集群创导的关中城镇化发展探讨[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6(2)7.杨贵庆未来50年影响美国大城市发展的十大因素及其思考——读Robert Fishman《世纪转折点的美国大城市》有感[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6(5)8.杨贵庆读Robert Fishman《世纪转折点的美国大城市》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6(2)9.张晓军国外城市边缘区研究发展的回顾及启示[期刊论文]-国外城市规划 2005(4)10.余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稳步快速推进农村城镇化——以湖北省为例对制定和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的思考[学位论文]硕士 2004本文链接:/Periodical_csghhk200403002.aspx。
国内外都市圈形成背景比较研究

第2 卷 第 9 8 期
20 0 6年 9月
武 汉理 工大 学学报 ・ 息与管 理工 程版 信
J U N LO T(N O MA 1 N&MA A E E TE G N E I G 0 R A FWU I F R 1O N G M N N I E R N
Vo . 8 N . 12 o 9
S D. 0 e 20 6
文章编号 :0 7—14 20 )9— 17— 4 10 4 X(0 6 0 0 1 0
国 内外 都 市 圈形 成 背 景 比较研 究
刘 加 顺 , 明然 邓
( 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0 7 ) 30 0
维普资讯
l8 l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信息与管理 工程版
20 所示。当发达国家的 城市化 发展 到一 定 阶 段 后 , 城 市 由于工 业 和 人 大
口的过 度集 中带来 一 系列城 市病 , 如交 通拥堵 , 例 环境 污染 、 源紧 张 、 房拥 挤 、 资 住 工业 过度集 中、 贫
关键词 : 都市圈 ; 形成背景 ;比较研究 中图法分 类号 :4 1 F 2 文献标识码 : A
1 引 言
由于城市化的普遍规律性 、 全球经济开放性
起主导作用带动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 国外都市圈是在长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下形 成的, 其过程是一个 自然历史过程 , 不受经济体制
摘
要: 作为 区域 经济发展过 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 , 同国家 和地区形成 的都市圈 表现 出一些共 同特 征。与 不
此同时 , 由于经济发展 阶段差异 、 区域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不 同, 以及 区域 资源和经济 制度等 的不 同, 这些都 市 圈又表现 出一些差别 。从 经济制度 、 发展过程 、 政府 作用 和国际环境 4个方面 , 比较 了我 国都 市圈与 国外都市 圈的形成背景 , 对促进我 国都市 圈的健康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世界, 城市化无疑已成为时代的主旋 律, 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美 国 著 名 经 济 学 家 、 诺 贝 尔 奖 金 获 得 者 斯 蒂 格 利 茨 ( J.E.Stiglitz) 教 授把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 并 列 为 影 响 21 世 纪 人 类 发 展 进 程 的 两 大 关 键 因素, 并认为城市化是新世纪对中国的第一大 挑 战 [1]。 笔 者 曾 在 总 结 世 界 城 市 化 进 程 的 大 趋 势 和我国城市化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新型的城 市化道路— ——都市圈化[2]。在这里, 我们将进一步 考察中国三大都市圈近年的发展情况, 并将其与 日本著名的三大都市圈进行比较。
- 64 -
的已不再是单一的大城市, 而是聚集了若干个大 城市, 并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 巨大整体— ——即 都 市 圈 : 他 将 有 许 多 都 市 区 连 成 一体, 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 动 存 在 密 切 交 互 作 用 的 巨 大 的 城 市 地 域 叫 做 Megalopolis [3]。 亚 历 山 大 学 派 的 犹 太 哲 学 家 菲 洛 ( Philo) 在 他 的 作为统治现实世界的理念中的城市亦使用了 Megalopolis 一 词 , 汉 语 多 译 成 都 市 圈 、城 市 带 、大 都市带、城市群, 也有译成都市连绵 带 、大 城 市 网 络区、特大城市、城市集群等等。戈 德 曼 认 为 , 都 市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其一, 区域内有比较密 集的都市; 其二, 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 都市区, 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的县有着密切的 经济社会联系; 其三, 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 这些核心城市连接起来, 使各个都市区首尾相连 没有间隔; 其四, 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人口在 2500 万以上; 其五, 是国家的核心区域, 具有国际 交往枢纽的作用。
二、日本的都市圈发展模式
在都市圈建设方面, 日本可以说走在我们的 前面。在区域发展战略和人口城市化发展战略 上, 日本学者早在 20 世纪 50 年 代 就 开 始 了 都 市 圈的研究。60 年代日本政府也接受了这一概念,
制 定 了 《大 都 市 圈 建 设 基 本 规 划 》[7]。 日 本 学 者 阿 部 和 彦 根 据 日 本 都 市 圈 化 ( 他 称 为 “超 大 城 市 化”) 的经验, 认为中国江苏省加上海 市 相 当 于 另 一 个 日 本 太 平 洋 沿 岸 大 都 市 圈 : “江 苏 省 和 上 海 市的面积共计 10.9 万平方公里, 大体上相当于去 掉 北 陆 三 县 后 的 日 本 首 都 圈 、中 部 圈 、近 畿 圈 三 大城市圈总面积( 10.5 平方公里) 。江苏省与上海 市 的 人 口 为 8600 万 , 人 口 密 度 790 人/km2, 而 日 本上述三大城市圈( 19 都府县) 的人口为 7900 万 人 , 人 口 密 度 757 人/km2, 就 是 说 , 虽 然 中 日 两 国 之间人口、面积、指标相距悬殊, 但是上述 两 大 区 域 在 面 积 、人 口 、人 口 密 度 等 方 面 十 分 相 近 ”[8]。我 们暂且不论苏沪是否可能建成另一个日本从东 京 、横 滨 经 名 古 屋 、大 阪 到 神 户 的 日 本 太 平 洋 沿 岸大都市圈, 对日本都市圈化的简要考察仍可以 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表 1 日本三大都市圈的人口情况( 2000 年)
地
区
1.首 都 圈
东京圈( 东京、琦玉、千叶、神奈川)
东京圈以外的首都圈( 茨城、栃展的经验借鉴, 将中国沿海地区三大都市圈与日本太平洋沿岸三大都市圈 进行比较研究, 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沿海地区的都市圈化既适应世界潮流, 又符合中国国情。对近年我国三大 都市圈发展的研究发现, 我国的人口和经济仍然在继续向三大都市圈聚集。 关键词: 都市圈; 都市圈化; 聚集 作者简介: 原新( 1962—) , 男, 甘肃玉门人, 经济学博士,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从事人口、资源与环 境经济学研究; 唐晓平( 1962—) , 男, 湖南武冈人, 经济学博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 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7504( 2008) 02- 0064- 06 收稿日期: 2008- 01- 20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现在已正式提出建设都 市圈的城市和地区有近 20 个, 但 真 正 成 型 的 也 是最有影响的是位于东部沿海的三大都市圈, 即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 圈 和 京 津 唐 都市圈( 或首都圈) 。一般来说, 比较公认的长江 三角洲都市圈涵盖的范围包括上海市, 江苏省的 南 京 、无 锡 、常 州 、苏 州 、南 通 、镇 江 、扬 州 、泰 州 8 市, 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 6 市, 共 15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珠江三 角 洲 都 市 圈 则包括香港、澳门 2 个特别行政区以 及 广 东 省 的 广 州 、深 圳 、珠 海 、佛 山 、江 门 、中 山 、东 莞 、惠 州 、 肇庆 9 个城市; 京津唐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 2 市以及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沧 州、 张家口、承德 7 个城市。
一、都市圈、都市圈化
都市圈的概念最早要追溯到法国地理学家 戈德曼( J. Gottmann) 。1957 年戈德曼根据对美国 东 北 海 岸 地 区 的 考 察 , 提 出 了 影 响 深 远 的 “都 市 圈”(Megalopolis)理论。戈德曼指出, 在美国东北海 岸这一巨大的城市化区域内, 支配空间经济形式
“地方时代风潮”) , 且近距 离 流 动 和 都 市 圈 之 间 的相互流动更为多见。20 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以 来,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 日本向信息社 会( 知识社会) 过渡, 承担生产职能的工厂进一步 从都市圈扩散到地方圈, 甚至从地方圈转移到海 外。而承担中枢商务职能的东京圈的作用进一步 加强, 人口再次向东京聚集, 同时人口郊区化和人 口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城市与乡村的界限越来 越难以区别, 都市圈半径扩大, 最终太平洋沿岸 大都市圈( 巨型城市带) 形成, 其人口情况如表 1。
2008 年 3 月 第 35 卷 第 2 期
求是学刊 SEEKING TRUTH
Mar.,2008 Vol.35 No.2
都市圈化: 日本经验的借鉴 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
原 新 1, 唐晓平 2
( 1. 南开大学 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天津 300071; 2.重庆工商大学 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重庆 400067)
本 文 提 出 都 市 圈 化 ( Megalopolitanization) 乃 类比城市化( Urbanization) 而 来 , 类 似 于 日 本 学 者 今 野 修 平 提 出 的 “特 大 城 市 群 化 ”概 念 [4]。
根据 诺 瑟 姆 ( R.M. Northam) 的 城 市 化 进 程 S 型 曲 线 理 论 , 当 一 国 的 城 市 化 水 平 达 到 20%~ 30%以 后 , 将 会 出 现 城 市 化 进 程 加 快 的 趋 势 , 这 种 趋 势 一 直 要 到 城 市 人 口 比 重 超 过 70%以 后 才 能 下 降[5]。 我 国 从 整 体 上 已 进 入 城 市 化 的 中 期 加 速阶段, 此时将出现“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6]。体 现在内涵上, 指在原市区的范围内迁入的人口增 加, 或者使原来的小城市或中等城市增长为大城 市, 或者使本来就是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进一步增 长, 这样在城市人口统计中, 引起大城市人口在 城市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体现在外延或空间 上, 一方面指由于人口的聚集使城市地域空间扩 大( 不可能仅有人口密度增加而地域空间不变的 情况出现) , 另一方面指由于郊区化或逆城市化 的作用使城市人口向外扩散, 城市向周围蔓延,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农田分界日渐模糊, 形成戈德 曼所谓的都市圈或城市带。
日本自 1868 年 明 治 维 新 以 来 , 人 口 增 长 很 快 , 全 国 人 口 从 1900 年 的 4380 万 人 , 增 长 到 1950 年的 8363 万人, 50 年增长了 90.94%; 再增 长 到 2000 年 的 12 692 万 人 , 比 1950 年 增 长 了 51.76%, 比 1900 年增长了 189.77%。与此同时, 城 市化和工业化得到了同步推进, 城市人口比重从 1670 年的 8.7%增长到 1920 年的 20.1%, 第一产 业的比重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一直超过 50%。此 后, 纺织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工 业化和城市化进入了加速期。20 世纪 30 年代至 40 年 代 重 化 学 工 业 化 期 间 , 钢 铁 、化 肥 、船 舶 、汽 车等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缺乏资源的日本依靠 进口重化工业所需的原料和燃料, 造就了京滨、 中 京、阪神、北九州四大临港工业地带 , 结果人 口 也不断向这些区域集中, 最终形成以东京圈、名古 屋圈、关西圈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巨型城市带[8]。
1950 年 , 日 本 的 人 口 城 市 化 水 平 达 到 了 50.3%[9], 人口向大城市进一步聚集。据日本国情 调查, 1950 年, 全国人口分布集中于南北关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