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城市群

合集下载

【地理试卷 】期末综合测试题(一)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地理试卷 】期末综合测试题(一)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5. P1比P2()
A.人口数量更少B.腹地范围更大C.城市等级更低D.城市职能更少
6.图中城市()
A. P1对M2的辐射作用只能通过高速公路实现
B. M2辐射范围小于M1,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强
C. M2水路交通网络最密,是区域中的核心城市
D.规模等级不同,构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城市体系
广东自古以来是重要的蚕桑基地,面对国际国内行情下行状况,某镇开展多元化经营助推蚕桑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图6为升级后桑蚕产业生产流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说出三江并流核心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2)分析三江并流核心区河谷地区植被覆盖率下降的原因。
(3)分析2010年后三江并流核心区牲畜存栏量不断下降的原因。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猫跳河流域多峡谷息流,喀斯特地貌发育。20世纪50年代,该流城几乎没有现代工业。1958-1981年,该流城进行以发电为主,结合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的梯级开发(下图),促进流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下表示意该流域6个水电站的坝高和年发电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镇市大力开发铝土资源,发展“氧化铝一电解铝一铝制品加工”产业。1988年,H湖及其周边地区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90年代,H、B两湖成为贵阳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
第11题,玉林市科技力量不足,不适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故A错;不生产棉花,也缺少煤炭资源,不适宜承接棉纺织和煤化工工业,故BD错;因广西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广布,物产富饶,药材资源丰富,适宜承接医药食品工业,故C项正确。
【答案】12. D13. C14. B
【详解】12. 奉贤区与中心城区相比,经济欠发达,技术水平低,①错误;土地价格较低,②正确;距中心城区远,③错误;位于城市边缘,人口密度小,环境条件较好,④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城市群

城市群

城市群法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概念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

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城市群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1—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

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

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

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并不一致,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如何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两条母亲河、三大城市群、四大经济区在全国一盘棋中遥相呼应、连接成势,必要协同发展、势能强劲。

2022年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新征程上,根据各地区条件,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出发,进一步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因地制宜,尊重客观规律我国正处在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过渡期,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从“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转向“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始终是贯穿其中的科学方法论。

习总书记指出:“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

”遵循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经济规律,应充分发挥强劲和活跃的增长极在推动发展中的引擎作用,破除资源流动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集中。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C919国产大飞机是观察长三角聚势而强的优质案例。

总装在上海,零部件、铝材、复合材料结构件来自江苏,舱门、发动机隔热材料来自浙江。

在上海的带动下,合肥、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城市携手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共圆中国人的“大飞机梦”。

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大幅提升,整个区域的协同创新能力远高于单个城市。

就这样,区域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带动量的合理增长,发展新优势得到全面塑造。

2. 各扬所长,发挥比较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找准自身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发展方向,优化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才能不断增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在国内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更好地将自身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中国五大都市圈

中国五大都市圈

中国五大都市圈一、珠三角都市圈珠三角城市群,是指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区域的9个地级市组成的经济圈,这9个地级市是指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中山市和东莞市。

它是三个特大城市群之一,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珠三角城市群已超伦敦都市圈居世界第三。

珠三角9个城市分为三个组团:广佛肇,深莞惠,江中珠。

在三个经济圈中,“广佛肇”组团经济总量最大,产业互补性最突出,优势也最明显。

实际上珠江东岸并不只是“深莞惠”三城,而是港、深、莞、惠四城,东岸一体化也将香港这个区域内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纳入进来。

珠三角通过粤港澳的经济融合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共同构建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二、京津冀都市圈京津冀都市是指以北京、天津两座直辖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邢台、秦皇岛、沧州、衡水、承德、张家口和石家庄为中心的区域。

该区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核心区。

无论是从产业部门还是工业行业的区位上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具有优势的部门与行业的覆盖面与涉及的领域都是非常全面的。

其体系完整的程度是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

国家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有关报告对北京、天津和河北8市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规划。

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地市。

北京重点发展领域是,以微电子、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以科研、文化、教育为主的创意文化产业,以及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会展、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两型社会"视角下中部地区三大城市圈(群)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两型社会"视角下中部地区三大城市圈(群)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时 代经贸 2 0 1 3年 5 月 总 第2 7 7 期
“ 两型社会” 视角下中部地区三大城市圈 ( 群) 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栾明 月 朱雪 洁
( 武汉 工程 大 学法 商 学院 ,湖 北 武汉 4 3 0 2 0 0 )
【 摘 要 】随着中央促进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地 区在全 国经济社会发展 大局 中的独特地位 日益 凸显,而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 圈因三者独特 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在 中部崛起中起着 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成为中部地 区最具活力与潜 力的增长极。在研究 中原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 群和武汉城市 圈产业结构的基础上 ,将三个城市群 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 ,对加快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 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中部地区;城市圈;产业结构 ;比较研 究

、Leabharlann 引 言 城 市 群 是 区域 空 间 组 织 的重 要 载 体 ,随 着经 济 全 球 化 的加 速 和 城 市 化 的 高速 发 展 ,城 市群 在 区域 经 济 发 展 中越 来 越 居 于主 导 地位 , 日益成 为 区域 核心 竞争 力和 形 象 的代表 。 中 部 作 为 东 部 发 达 地 区 到 西 部 大 开 发 地 区 的 过 渡 地 带 , 是 东 引 西 联 的 桥 梁 , 中 部 的 崛 起 是 国 家 经 济 全 面 发 展 的 重 要 支 撑 。 由 于 区 域工 业 化和 城 市化进 程 的不 断推 进 ,在 区域 中心城 市 的带 动和辐 射 下 , 同时 出于发 展战 略 的需 要 ,国家 先后 成立 了 “ 武 汉 城 市 圈 ” 和 “ 长 株 潭 城 市 群 ”两 个 “ 两 型社会 ”改革 试验 区 。 目前各城 市群 之 间 己形成 了 “ 争 王 夺 位 ” 的 竞 争 局 面 。 由 于 各 自选 取 的 年 份 和 参 照 对 比的数 据存 在 差异 ,分 析得 出 的结 论就有 所 不 同,也 就无 法通 过 对 比 发 现 各 个 城 市 群 的 优 劣 势 。 因 此 , 通 过 选 取 统 一 的 年 份 和 统 一 的 参 照 对 比 数 据 样 本 , 对 中 部 各 个 城 市 群 的 经 济 和 产 业 结 构 进 行 整 体 性 比 较 分 析 , 可 以找 出 各 自 的 优 劣 势 ,并 就 此 各 自制 定 相 关 政 策 来 调 整 和 实 现 资 源 在 各 产 业 间 的 优 化 配 置 , 优 化 区 域 产 业 结 构 , 努 力 提升城 市群 的产业素 质和 市场竞争 力 。 二 、中部三大城市 群的界定 城 市 群 作 为 特 定 区 域 内 城 市 的 集 合 体 , 其 形 成 必 须 满 足 一 定 的 条 件 按 照 苗 长 虹 关 于 城 市 群 的 界 定 标 准 , 目前 在 中 部 地 区 己 经 形 成 了三大 城 市群 ,分 别为 武汉 城市 群 、中 原城 市群和 长 株潭 城 市群 。 其 中 , 武 汉 城 市 群 以 武 汉 为 中 心 , 包 括 武 汉 、 鄂 州 、黄 石 、 黄 冈 、 孝 感 、 咸 宁 、 天 门 、仙 桃 和 潜 江 等 9 个 城 市 ; 中原 城 市 群 以郑 州 为 中 心 , 洛 阳 为 副 中 心 , 包 括 郑 州 、 洛 阳 、 开 封 、 许 昌 、新 乡 、 漯 河 、 焦作 、平顶 山、济源等 在 内的9 个 省 辖 市 ; 长 株 潭 城 市 群 以长 沙 为 中 心 ,包 括 长 沙 、株 洲 、湘 潭 三 个 呈 “ 品 ”字 型 分 布 的城 市 。 中 部 三 大 城 市 群 虽 然 在 中 部 地 区 占有 重 要 的 地 位 , 但 是 其 经 济 发 展 质 量 受 区 域 总 体 发 展 状 况 的 影 响 , 在 全 国 所 处 的地 位 不 高 。 按 照 城 市 群 等 级 的 划 分 标 准 ,武 汉 城 市 群 和 中 原 城 市 群 的主 要 指 标 接 近 于 中 型 城 市 群 的 要 求 , 而 长 株 潭 城 市 群 则 属 于 典 型 的 小 型 城 市 群 , 中 部 地 区 目前 还 没 有 形 成 像 长 三 角和 京 津 唐 那 样 的大 型 城 市 群 。 三 、实 证分 析 根 据数 据 的可 得 性 , 本文 对 中部 地 区 三大 城 市 群 进 行研 究 。 本 文 选 取2 0 0 4 — 2 0 0 9 年 全 国 以及 中部地 区三 大 城 市群 的G D P 和 三 次 产 业 总产 值 数 据 , 以2 0 0 4 年为 基 期 , 2 0 0 9 年 为末 期 , 以全 国数 据 为 参照 样本 ,进行 偏离 一份 额 分析 。 ( 一 )中部城 市群 区域经 济 的总 体 比较 分析 从 份 额 偏 离和 总 增 长 方 面 看 ,}  ̄2 0 0 4 — 2 0 0 9  ̄ , 武 汉 城 市 圈 实 际经 济 增 量 ( G ) 比按 全 国增 长 率 计算 得 出 的增 量 ( N ) 少i 8 5 . 3 l 亿 元 ,增 长 速 度 也 低 于全 国水 平4 . 8 7 个 百分 点 ,这 主 要 是 因其 竞 争 力份 量 负推 动 效应 造 成 的 , 同时 ,2 0 0 3 - 2 0 07 年 湖 北 的 经 济 增 长 率 在 中 部 地 区 也 是 处 于 倒 数 位 置 。 而 其 余 两 个 城 市 群 的 区 域 经 济 增 量 和 增 率 均 高 于 全 国 水 平 ,其 中 中 原 城 市 群 以 高 出 全 国水 平 l 2 8 7 . 6 2 亿 元 居 增量 首 位 ,长 株 潭 城 市群 则 以高 出 全 国水 平 4 9 . 8 2 个 百 分 点 居 增 率 第 一 位 。 在 结 构 偏 离 方 面 , 中 原 城 市 群 以7 O . 6 3 亿 元 的偏 离 量 独 占鳌头 ,武 汉 城 市 圈和 长 株 潭城 市群 紧 跟 其 后 ,说 明这 三 个城 市群 的产 业 结 构 效益 较 好 ,在 全 国 范 围 内具 有 比较 优 势 。从 竞 争 力偏 离 看 ,除 武 汉城 市 圈 外 , 其余 区域 的偏 离量 都 为 正 值 ,表 明这 些 区域具 有 较强 的竞 争优 势 。 ( 二 )中部城 市 群三 次产 业 结构 的 比较 分析 从 份 额 偏 离 和 总 增 长方 面 看 ,三 个城 市群 的第 一产 业 的实 际 增 量均 低 于 按 全 国规 模 增长 率 计 算 得 出 的增 量 ,说 明三 个 城 市 群 第 一产 业 发 展 缓 慢 , 低 于全 国水 平 ; 第二 产 业 除 武 汉城 市 圈外 , 其 他城 市群 实 际 增 量 均 高于 按 全 国规模 增 长 率 计 算 得 出 的增 量 , 其 中 中原 城市 群 增量 最 大 , 比全 国规 模增 量 水平 高 1 1 9 3 . 4 9 亿元; 第 三 产 业 , 所 有 城 市 群 实 际 增 量 均 高 于 全 国 规 模 增 量 水 平 。 从 结 构偏 离 看 ,三 个 城 市群 出现 “ 一 高 两 低 ” 局 面 , 即 第 二 产 业 偏 离 量 高 , 第 一 和 第 三 产 业 偏 离 量 出 现 负 值 , 说 明 各 个 城 市 群 的 经 济 增 长 主 要 靠 第 二 产 业 拉 动 , 第 一 和 第 三 产 业 制 约 了 其 经 济 总 量 增 长 。从 竞 争 力 偏 离 看 ,武 汉 城 市 圈在 第 二 产 业 方面 竞 争 力 偏 低 ,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分析背景----------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优势分析(Strength analysis)1.区位条件优势:1)自然地理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涵盖“一江两湖”。

(长江、洞庭湖、鄱阳湖),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2)交通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沿长江两岸相连,京九京广连通南北,黄金水道和沪昆高速贯穿东西,形成了”井”字型的交通网络,全方位地立体地形成了大交通网络格局。

从武汉出发,沿线经过22座县以上城市,平均不到五十公里一座。

京港澳,大广二广,福银,济广,沪昆,沪蓉,沪渝,杭瑞等高速国道穿境而过,再加上随岳高速,长张高速,长株高速,衡邵高速,漳吉高速等交通通道,长江中游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为汉长昌核心城市扩大经济辐射范围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武广高速和在建设的沪昆客运专线以及即将建设的武九专线使三大城市圈形成城际交通圈。

3)科技水平优势:首先,现代农业优势突出。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现代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

其次,制造业优势明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一大批老工业基地,如武汉、黄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等,制造业基础雄厚,特色和优势突出。

第三,高新技术优势凸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和株洲4个国家级高新区。

4)人力资源优势:该区域科教文化优势显著,有高校260余所,在校大学生277万,两院院士120个。

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

中部三大城市群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部三大城市群发展的比较研究

Wu a d Mi de P an U a g o rt sb g e d t e i a t f erd v lp n n so e wh l d e a e s o h n h n a d l i r n Ag l mea ei ig ra mp c i e eo me t r d n t oe mi d a fC i ai n l b n h ot h t e h l r s lr e .I h u u ,te r eo mid eal fC i aC er ai d b mp e ni gte srt g f igu b g lme tst r e a g r nt ef t r h s f d l t a o h n a b e l z yi l me t h t e y o u n r a a go r e Od v e i s n e n a s n a i
维普资讯
第l 7卷 第 5期
Vo .1 No. 1 7 5
重庆 工 商大学 学报 ( 西部 论坛 )
JC ogigT cnl ui s U i. Wet ou hnqn eho B s es n ( s Frm) ae te b s a n et r eu b g lme ae , u a d Mi de P an U b go r t k e s c n lc ,w i es aeo r h e t mo gt e r a a go rt s W h n a d li r a Ag lme ae t e t e o d pa e h l t c f h h n n l n a h eh l
群带动战略 实现 中部地区的崛起, 部三大城市群应结合 自身的特点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中 关键词 : 中部崛起 ; 市群 ; 城 区域对 比 ; 差异化 发展 中图分类 号 :2 l F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8 6 3 ( 0 7 0 — 0 8 0 10 . 4 9 2 0 )5 0 1 — 6

城市群

城市群

主要内容:城市群的概念(名词解释、城市群病、中国实例)、城市群形成(分类、国情)、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区别、成渝城市群、两会上关于成渝城市群的规划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位于成渝地区,以成渝经济区为依托,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以安岳为成渝之心,以遂宁为成渝北弧中心城市,以内江为成渝南弧中心城市,以成遂渝、成安渝等交通线为纽带,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地理区位四川盆地、成渝地区核心城市成都、重庆主城成渝之心安岳北弧中心遂宁南弧中心内江核心城市城市群英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概念名词解释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

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例如:长株潭城市群。

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中文“城市群”(城市圈)为中国大陆地区自1990年代以后常用的地域经济用语,1994年5月版《结构论》(上海、北京图书馆,1991-19 93年曾邦哲论文集)用了“城市群”来分析大河流域与湖泊、海岸交汇区域形成的亚文化圈城市网络,提出长江、黄河的上、中、下游城市群,美国的东西海岸线、五湖区与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欧洲的城市群与著名大学网络等地缘文化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