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个城市群竞争力排名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群也逐渐形成。

城市群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城市组成的区域。

在中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引导,一些具备条件和优势的地区迅速形成了城市群。

本文将对中国各个地区的城市群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差异和原因。

首先,华东地区是中国最早形成并最具活力的一个城市群地区。

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份。

这一地区以上海为核心,周边省份密集发展。

华东地区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交通网络,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流入。

此外,在改革开放初期,相关部门将经济特区设立在华东地区,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放,在经济发展上给予了巨大支持。

其次,在华北地区也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

这一地域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京津冀城市群拥有中国最大的国际航空枢纽、最大的港口和最发达的交通网络,这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相关部门也在这一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

另外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城市群是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四个省份。

这一地区位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腹地,交通便利且资源丰富。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具备巨大潜力,并且相关部门也在这一地区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力度。

此外,在西部地区也逐渐形成了几个重要的城市群,如成渝城市群、西北五省(自治区)城市群等。

西部地区具备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在能源开发、旅游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关部门也在这些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流入。

总的来说,中国各个地区的城市群发展差异主要受到自然条件、支持和资源禀赋的影响。

华东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实施了一系列开放,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流入。

京津冀城市群则受益于其地理位置和相关部门支持。

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2022 长三角、珠三角领先

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2022 长三角、珠三角领先

文/任泽平团队 任泽平 白学松 周里鹏 柴柯青 《中国房地产金融》专栏作家1.2022年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1.1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2006年“城市群”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2013年以来中央要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则对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各能级城市群提出了具体规划要求,“要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等城市群。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

城市群发展可划分为雏形发育期、快速发育期、趋于成熟期、成熟发展期四个阶段,经历了从单级城市、都市圈到城市群的演变。

国际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有以纽约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核心的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核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伦城市群等。

回顾近300年现代化的历史,全球经历了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2022长三角、珠三角领先2022年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长三角、珠三角房地产投资潜力指数遥遥领先,其次是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之后是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城市群等。

城市群发展可划分为雏形发育期、快速发育期、趋于成熟期、成熟发展期四个阶段,经历了从单级城市、都市圈到城市群的演变。

三次城市化浪潮:第一次是核心大城市兴起,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新兴城市;第二次是都市圈形成,一些产业因城市转型、成本等因素转移到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第三次是城市群形成,通过各级城市间的交通和物流,形成庞大的立体城市群网络,区域总体实力、国际竞争力全面提高。

1.2 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榜单城市群是高度一体化和同城化的城市集群,我们从“需求+供给”两个层面分21个指标研究2022年中国19个城市群发展潜力。

三大城市群

三大城市群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中国大陆城市排行

中国大陆城市排行

2008年全国100个城市GDP排名1、上海市13698亿元增% (沪)感觉造假逆向造假2、北京市10488亿元增长9% (京)3、广州市8215亿元增% (广东1)4、深圳市7806亿元增% (广东2)5、苏州市6701亿元增长13% (江苏1)6、天津市6354亿元增% (津)7、重庆市5096亿元增% (渝)8、杭州市4781亿元增11% (浙江1)9、青岛市4409亿元(山东1)10、无锡市4400亿元(江苏2)11、佛山市4300亿元% (广东3)12、宁波市3964亿元% (浙江2)13、武汉市3960亿元% (湖北1)14、成都市3901亿元% (四川1)15、大连市亿元增%(辽宁1)16、沈阳市3855亿元(辽宁2)17、南京市3775亿元增% (江苏3)18、东莞市3710亿元(广东4)19、唐山市3560亿元增13% (河北1)21、济南市3017亿元同比增13%(山东3)22、郑州市3002亿同比增% (河南1)23、长沙市3000亿元同比增15%(湖南1)24、哈尔滨市2800亿元增长%(黑龙江1)25、石家庄市2770亿元同比增11%(河北2)26、泉州市2700 同比增14% (福建1)27、长春市2588亿元(吉林1)28、南通市2550亿元(江苏4)29、潍坊市2500亿元(山东4)30、温州市2430亿元8% (浙江3)31、淄博市2300亿元(山东5)32、福州市2296亿元同比增% (福建2)33、绍兴市2223亿元(浙江4)34、大庆市2220亿元(黑龙江2)35、常州市2200亿元(江苏5)36、西安市2190亿元同比增% (陕西1)37、东营市2065亿元(山东6)38、徐州市2000亿元(江苏6)39、济宁市2000亿元(山东7)41、台州市亿元10% (浙江5)42、临沂市1958亿元(山东8)43、洛阳市1919亿元% (河南2)44、嘉兴市亿元% (浙江6)45、威海市1795亿元(山东9)46、包头市1700亿元(内蒙古1)47、金华市亿元10% (浙江7)48、沧州市1678亿元13% (河北4)49、南昌市1650亿元% (江西1)50、合肥市亿元增% (安徽1)51、南阳市1620亿元% (河南3)52、鞍山市1608亿元(辽宁3)53、盐城市1600亿元(江苏7)54、昆明市1600亿元12% (云南1)55、扬州市1580亿元(江苏8)56、厦门市1560亿元(福建3)57、鄂尔多斯1560亿元% (内蒙古2)58、保定市1534亿元% (河北5)59、太原市1468亿元增% (山西1)61、中山市1409亿元(广东5)62、德州市1400亿元(山东10)63、泰安市1398亿元(山东11)64、泰州市1394亿元(江苏10)65、南宁市1300亿元同比增% (广西1)66、吉林市1300亿元(吉林2)67、呼和浩特1294亿元% (内蒙古3)68、惠州市1280亿元% (广东6)69、江门市1277亿元11% (广东7)70、滨州市1230亿元(山东12)71、茂名市1200亿元% (广东8)72、聊城市1200亿元(山东13)73、岳阳市亿元(湖南2)74、枣庄市1100亿元(山东14)75、湛江市1050亿元(广东9)76、许昌市1050亿元(河南4)77、常德市1050亿元13% (湖南3)78、廊坊市1050 12% (河北6)79、平顶山1050亿元(河南5)81、湖州市亿元(浙江8)82、焦作市1031亿元15% (河南7)83、宜昌市亿元(湖北2)84、乌鲁木齐1020亿元增长15% (新疆1)85、襄樊市1020亿元(湖北3)86、漳州市亿元(福建4)87、榆林市1010亿元24% (陕西2)88、衡阳市亿元(湖南4)89、珠海市亿元(广东10)90、邢台市989亿元10% (河北7)91、汕头市977亿元(广东11)92、周口市916亿元12% (河南8)93、淮安市910亿元(江苏11)94、株州市910亿元% (湖南5)95、桂林市亿元% (广西2)96、柳州市亿元% (广西3)97、商丘市900亿元12% (河南9)98、新乡市886亿元% (河南10)99、信阳市860亿元(河南11)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100强1、杭州2、宁波3、大连4、上海5、温州6、北京7、苏州8、无锡9、绍兴 10、深圳南方7个11、中山 12、常州 13、东莞 14、广州 15、南京 16、泉州 17、福州 18、沈阳 19、台州 20、珠海南方16个21、济南 22、威海 23、长沙 24、金华 2、5海口 26、成都 27、青岛28、湖州 29、厦门 30、佛山31、烟台 32、哈尔滨 33、包头 34、鞍山 35、天津 36、镇江 37、吉林 38、南昌 39、武汉 40、锦州41、昆明 42、秦皇岛 43、黄石 44、增城 45、柳州 46、南宁 47、重庆 48、扬州 49、郑州 50、嘉兴51、太原 52、西安 53、漳州 54、襄樊 55、湘潭 56、九江 57、长春 58、江门 59、株洲 60、乌鲁木齐61、岳阳62、汕头 63、大庆 64、瓦房店 65、上虞 66、合肥 67、咸阳 68、慈溪 69、昆山 70、义乌71、十堰 72、湛江 73、惠州 74、石狮 75、桂林 76、东营 77、温岭 78、张家港 79、太仓 80、洛阳81、芜湖 82、盘锦 83、常德 84、宜昌 85、晋江 86、南阳 87、莆田 88、舟山 89、徐州 90、衡阳91、茂名 92、连云港 93、富阳 94、库尔勒 95、海宁 96、淄博 97、济宁 98、吴江 99、呼和浩特 100贵阳最佳商业城市前十名及评价1.浙江省杭州市省会城市市区人口387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浙江省的首府,杭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亿元。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市为核心的河南省中部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新乡等城市。

这些城市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构成了中原城市群。

本文通过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的分析,探讨其发展潜力和提升方向。

一、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分析1. 地理位置优势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国的中心区域,紧邻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区。

其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中国东部和西部的重要节点。

通过中原城市群,可以连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较为落后的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经济发展潜力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华中崛起”等重大战略的背景下,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地区之一。

中原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重要地位,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3. 文化传承和产业特色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原城市群的文化传承非常丰富,其历史和文化遗产对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特色也非常明显,如郑州的航空、洛阳的冶金等产业优势。

二、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优势1. 区位优势中原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其连接了河南、华中、华南等多个地区,可以为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2. 经济发展优势中原城市群具有发展潜力和基础雄厚的经济发展优势。

中原地区的工业基础非常强大,如钢铁、有色金属、机电等重点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中原城市群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业链完整。

3. 人才优势中原城市群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是人口密集的区域之一。

其中的一些城市,如郑州,可以为城市群提供高素质人才,推动城市群的发展。

此外,中原城市群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吸引和孕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创新人才。

三、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提升方向1. 发展制造业中原城市群应当围绕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和研发,深耕实体经济,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并且要通过开发新的科技型产业和综合性服务产业增加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国三大城市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中国三大城市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T e h u o n l z d t e r a o s whc e o t e d s it df r n e f te t r e g n r lc mp t ie e s a d t e h n t e a t ra ay e h e s n ih l d t h it c i e e c s o h h e e e a o e i v n s n h h r t u b l n e e eo me t wi i te o n a go r t n n s me s g e t n r p e e t o h o p r t n a d n a a c d d v l p n t n h w g lme a i ,a d o u g si s we e r s n n t e c o e ai n h o o o I s u c o f r t o p o t te d v l p n f e r go a n o p r t n ' o re c n o mi t r mo e h e eo me t e in l c r o ai . C y ot h i o
Ke r s: r cp e c mp n n n lss u b n c mp t i e e s u b n a go rt n y wo d p i il o o e t ay i ; r a o ei v n s ; r a g lmea i n a t o
中国城市 化发展 到2 世纪 的第 一个 1年 . l 0 从单
城市 群 的强弱 是一个亟 待研究 的问题 。
市的 简单 相加 . 而是 由不 同类 型 和规模 的城 市之 间
收 稿 日期 :0 80 — 8 20 - 6 1 基 金 项 目: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助 (0 7 0 7 国 7638 )

中国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中国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1.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以上海市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六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八个城市。

其辐射区涵盖了浙江金华和衢州两市。

该城市群目前形成以上海为核心,以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为中心的“一核心、多中心”的空间格局。

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布局使得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形成了多样化的城镇职能分工体系。

2007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第一,其中先天竞争力排名为第一,现实竞争力第二,成长竞争力第一。

(1)先天竞争力。

该城市群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内陆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山水优美度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城市劳动力数量同样令其他城市群难以望其项背。

此外,在城市水资源供给、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优势也使该城市群成为投资热点。

该城市群商品经济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2)现实竞争力。

随着外资、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等城镇群发展机制的推进,上海的国际性城市职能日益凸显,南京和杭州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中心城市职能日益加强,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南通、泰州、扬州、湖州、绍兴等以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以舟山等以旅游职能为主的城市特色鲜明。

尽管如此,该城市群分工程度上还略显不足。

总体上,该城市群2007年GDP规模、进出口额、国际旅游收入、中心城市首位度等都位居前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随着外向型经济发展,通过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该城市群以全球制造业基地为特征的全球区域正在形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地位由此得到极大的强化。

上海国际性城市的带动,使得长江三角洲城镇群积极融入全球城市分工体系,全球化巨型城市网络雏形已经显现。

常住人口增长与移民人口增长优势不明显,GDP增长率逐渐放缓,但在科技水平、医疗质量、文化设施、环境治理、港口交通等方面排名位列第一,该城市群正逐渐转向内部发展环境的优化。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研究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研究

中原城市群 是 以省 会 郑州 为 中 心 , 括 洛 阳、 包 开 封 、 乡 、 作 、 昌 、 源 、 顶 山 、 河 在 内 共 9个 省 新 焦 许 济 平 漯 辖( ) , 管 市 下辖 1 4个 县 级 市 ,3 4个 县 城 , 7 3 4个 建 制 镇 的城 市 群 体 。 其 土 地 面 积 5 8 . 7万 平 方 公 里 , 口 人 37 8 2万 人 , 别 占全省 土 地 面 积 和 总 人 口的 35 3 和 分 . % 4 . % 。 但 有学 者指 出其 范 围不 应 完 全 拘 泥 于 行 政 区 03 划, 而应 以经 济 区划 为 主 加 以界 定 , 提 出 了 大 中 原 城 并 市 群 与 小 中 原城 市 群 的概 念 。小 中 原城 市 群 在 东 部 和 北 部 边 界 与 大 中原 城 市 群 是 完 全 一 致 的 , 部 则 以焦 西
性 , 出相 应 的政 策建 议 。 提
关键词 : 中原城 市 群 ;城 市 竞 争 力 ;指 标 体 系 ;主 成分 分 析 ;聚 类 分 析
中 图分 类号 : 2 9 2 b 9 .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9 0 2 0 ) 4— l 4一 3 10 4 7 ( 0 6 0 0 3 o
城市竞 争力的概念 , 并设 计 了包 括 城 市 综 合 经 济 实 力 、 产业 竞 争 力 、 业 竞 争 力 等 1 指 标 体 系 ,9个 具 体 企 0大 3
指 标 的 城 市 竞 争 力 测 度 指 标体 系 。 本 文 选 取 7个 方 面 2 1项 指 标 组 成 竞 争 力 评 价 指
后 , 成 为 制 约 我 国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的 一 大 障 碍 。加 快 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0.22114 18
- 0.14879 16
- 1.18457 26 - 0.16575 17 - 0.09909 14
- 0.77947 23
- 0.02598 13
- 0.68764 22
决策 & 信息 2009 年第 2 期 总第 291 期
特别视点
城市群名称
综合竞争力
指数
排名
汕头城市群 - 2.6099 24
针对存在的问题该报告提出了中国城市群未来发展的 四点战略建议:
1.国家应制定 2030 年全国城市群发展规划,城市群应 制定到 2030 年的一体化城市群发展规划。
2.改革户籍、金融、财政、土地、社会保障和市场监管制 度以促进区域之间和城市群之间人员、资金、技术等生产要 素和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和相互开放,以创新中国城市群 制度框架。
排名
3.008108 1
2.474355 3
2.75484
2
1.082087
4
0.960038
6
0.658742
7
1.039192
5
- 0.14123 15
0.497029
8
0.381479
9
0.09856
11
0.150497 10
- 0.31733 19
0.086995 12
- 0.56334 21
特别视点
中国 30 个城市群竞争力排名
文 / 连玉明 武建忠
20 08 年 3 月发布的《2007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 书》通过对中国 30 个城市群的各项竞争力指数 和排名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格局为:区域差异明显。 东部最强、东北和中部次之、西部最弱,前三大城市群差距 较小,城市群竞争力两极分化趋势依然存在。 第二,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呈较高的相关 性。总体上,成长竞争力较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强。 第三,三个最强的城市群比较,先天竞争力长三角最 强,珠三角次之,京津唐第三;现实竞争力珠三角最强,长三
环鄱阳湖城市群 - 1.5277 17
浙东城市群 长春城市群 南宁城市群
- 1.7602 18 - 1.8801 19 - 1.8891 20
滇中城市群 - 2.2894 21
呼包鄂城市群 - 2.3427 22
黔中城市群 - 2.4953 23
先天竞争力
指数
排名
3.248028
1
2.390528
2
8
- 0.95504
18
- 0.57242
14
- 1.03001
21
- 0.44401
12
- 1.09714
23
- 0.96271
19
- 1.15744
24
- 0.31782
11
- 0.86417
16
- 1.51135
28
- 0.88352
17
- 0.11005
9
- 1.28586
26
成长竞争力
指数
海峡西岸城市群 0.78256 8
中原城市群 0.46958 9
哈尔滨城市群 - 0.5345 10
长株潭城市群 - 0.5979 11
关中城市群
- 0.759
12
皖江淮城市群 - 1.1173 13
太原城市群 - 1.3198 14
徐州城市群 - 1.4027 15
石家庄城市群 - 1.5082 16
▲ ▲
▲ ▲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8 年 3 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群竞争力排名14源自城市群名称综合竞争力
指数
排名
长三角城市群 13.0686
1
珠三角城市群 12.8362
2
京津唐城市群 8.22686
3
山东半岛城市群 2.92866 4
辽中南城市群 2.16435 5
成渝城市群 1.74762 6
武汉城市群 1.09597 7
- 1.55531 28
- 0.7904
24
- 0.32078 20
- 1.21464 27
- 1.73709 29
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城市群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1.总体规模偏小。与世界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相比,中
国城市群对国家财富积累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比较低。 2.中心城市偏弱。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对城市群的
17
- 0.85022
25
- 0.2787
19
- 0.6264
23
- 2.20665
30
- 0.52182
22
现实竞争力
指数
排名
6.812462
2
7.971327
1
4.176963
3
1.028801
4
0.851688
5
0.049147
7
- 0.21066
10
0.531341
6
- 0.53775
13
- 0.02651
冀鲁豫城市群
- 2.8 25
琼海城市群 - 2.8242 26 银川城市群 - 2.9476 27 兰州城市群 - 3.0488 28 鄂豫城市群 - 3.6125 29 豫皖城市群 - 4.0535 30
先天竞争力
指数
排名
0.537464
6
- 0.27742
18
0.016447
14
- 1.32565
1.295061
3
0.817769
5
0.352626
9
1.039729
4
0.267432
10
0.392448
8
0.510299
7
- 0.88944
26
0.258609
11
- 0.33708
21
0.230014
13
- 0.96278
27
0.257807
12
- 0.32435
20
- 0.22144
16
- 0.25779
发展带动作用明显不足,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作用与贡献度 偏低。中国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综合经济功能的能量等级有 待大幅提升。
3.层级结构失衡。我国城市群内部结构大多不合理,加 之城市化地域差异大,形成极不平衡的区域经济格局。总体 上,中国城市群的层级空间分布出现结构失衡现象。
4.内部竞争无序。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招商引资、外贸 出口和产业发展上普遍存在无序竞争。比如在招商引资方 面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方面竞相压价,在产业发 展方面盲目重复建设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和发展低效。
5.资源环境紧张。一是土地、能源、交通供需矛盾突出。 资源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瓶颈。二是 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生产排放、农地转非等现象严重。三是 人口密度过大进一步减弱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6.基础设施重复。我国基于行政区划的地方管理模式, 往往不能适应城市群区域经济版图的联合和扩张。区域基 础设施因为缺乏统一协同规划,导致彼此分割、互不衔接。 其结果必然是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复建设。
8.市场分割严重。由于我国区域行政壁垒的存在,中国 统一的大市场被行政力量划分为小同的地方市场,流弊甚 多.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另一重大瓶颈问题。城市
群区域市场统一是全国市场统一的基础。如何健全区域市 场,实现产权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人才市场的一体 化,向城市顾客提供异地就业、异地贷款、异地票据结算、异 地产权交易等服务,是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所面临的巨大 挑战。
28
- 1.71475
29
- 0.63502
24
- 0.18477
15
现实竞争力
指数
排名
- 1.0657
22
- 1.3649
27
- 1.28537
25
- 0.83151
15
- 1.01331
20
- 1.76282
29
- 2.13165
30
成长竞争力
指数
排名
- 2.08169 30 - 1.15768 25
7.产业低效同构。中国城市群仍处在经济粗放式增长阶 段,产业发展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在 相当程度上还依赖高投入,技术和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率不高。此外,由于体制特别是投资决策体制的缺陷,能否 健全城市群区域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实现以效率为导向 的城市群区域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优化重组,是城市及区 域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重大考验和挑战。
3.从金融、财政、产业、土地等方面建立中国城市群的政 策框架。
4.构建新的中国城市群的治理框架,选择中国特色的城 市群治理模式。设立中国特色的城市群治理组织,构建城市 群治理组织的组织结构,设计城市群治理组织的职权,改革 中央政府层面的区域治理体制。■
15
决策 & 信息 2009 年第 2 期 总第 291 期
9.城市建设冒进。城市建设投资增长过快,超前建设问 题比较突出。一些城市不顾自身财力,盲目扩展城市规模; 一些城市则好大喜功,热衷于形象工程和超前建设。
10.城际交通滞后。我国城市群内部尚缺乏现代交通体 系,不能充分满足城市之间客货运输迅速、便利、安全、经济 和清洁的要求。
报告对中国城市群未来发展进行预测:预计 2030 年, 从规模上来看城市化率到 65%以上,城市人口达 10 亿人左 右。城市数量到 1000 个左右,小城镇达到 1500~2000 个之 间;居民点数万个从等级上来看:世界顶级城市 1 个,世界 城市 3~5 个,国际化城市 15 个左右,国家级城市 30~50 个, 一大批区域和地区性城市;从空间上来看:将形成东部连 片、中部东北成带,西部成群和点的空间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