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影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视野中的《蝇王》解读

后殖民主义批评视野中的《蝇王》解读《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于1954年创作的小说,描写了一群被困于无人小岛上的英国男孩们在缺乏成人监督的环境中逐渐沦为野蛮的故事。
小说中展现了人性的黑暗面以及权力和控制的极端形态,同时也引发了后殖民主义批评视野下对作品的新解读。
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下,人类的野蛮和残暴不再是特定文化或群体的问题,而是一种宿命。
小说中英国男孩们逐渐陷入野蛮、残暴和谋杀,反映了人性的本质,在任何文化环境中都存在着野蛮本能。
这种野蛮本能再加上权力的滥用,导致了小说中对于道德和权力的深刻探讨。
小说中的岛屿可以被视为一个微缩的社会,男孩们组成的部落体现了被殖民地主义者所建立的殖民统治体制,而成年人的缺席则代表了被殖民地的失去支配权的状态。
岛上的权力斗争、领导层的崛起、群体的分裂和对抗等现象都在后殖民主义批评中得到了解读。
小说中的孩子们在没有成人统治下展现了残暴和野蛮的一面,正像殖民地在没有得到殖民者的监督下也会展现出与殖民者一样的残暴本性。
小说中对于文明和野蛮的对比也具有后殖民主义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中,岛上最初的秩序和文明逐渐被恐怖、混乱和暴力所覆盖。
这种对比暗示了殖民主义带来的破坏,揭示了殖民者所谓的“文明”的虚假和残酷。
小说将文明视为一种虚幻的幻象,而残暴和野蛮则是人性的真实本质,这与后殖民主义对于殖民统治的批判观点相契合。
小说中男孩们对于猎杀野猪和香蕉树的描写也被视为对殖民主义的象征阐释。
在小说中,男孩们对野猪的猎杀被解读为殖民者对当地居民资源的剥夺和掠夺,而对于香蕉树的摧毁则代表了殖民者对于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掠夺。
这种象征意义的阐释使得小说成为了后殖民主义批评的重要文本之一。
从后殖民主义的批评视野来看,小说《蝇王》不仅仅是一个描写孩童变得野蛮与残暴的故事,更是一个深刻探讨了权力、文明和残暴的象征工程。
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揭示和对于权力滥用的揭露都是后殖民主义批评视野下的重要解读。
戈尔丁《蝇王》的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

戈尔丁《蝇王》的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
伏尔戈·尔丁《蝇王》是一部关于怪物以及爱情的悲情小说,它以古老而又具有现代
感的语言风格讲述了一个悲剧性的故事。
这部文学作品,是伏尔戈·尔丁引起轩然大波的
小说代表作,也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典示作品。
在小说中,伏尔戈·尔丁充分利用其精湛的文学天赋,书写了一个温柔而又扎实的悲
剧故事,以细腻的画笔描绘出形象的描述。
他的叙述语言独特朴实而又直接,以浪漫派
诗人的美感和表现力将比喻和引用灵活地融入他的文字中。
小说中描写形象鲜明,能赋予人物细致的性格特征,通过一系列精彩的实践,使读者
可以置身于悲情桥段或幽默场景,体会到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情感,以及小说的
叙事技巧。
小说没有厚重的叙事设置,运用独特的手法突出了主角的心理和性格,使古老
的故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种评论性叙事以其神秘暗示性以及深刻透彻的人物分析,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构成一部动人的小说。
伏尔戈·尔丁《蝇王》还利用了限度的美学,使文本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其叙事运
用简洁的语言,细节勾勒出深刻而精细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精心发展,不断强化小说主
线的艺术力度,并以表现性的语言,将小说的故事内涵展现的淋漓尽致,彰显出文艺大师
的精湛笔法。
伏尔戈·尔丁的作品,尤其是《蝇王》,受到了世界读者的广泛赞赏。
它将古典精神
与现代文学相结合,以古老而又具有现代感的语言风格讲述了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展现出
传奇般的情怀,赋予古老的文学作品新的时代意义,被国内外读者广泛接受,亦曾成为近
代文艺革命的开创者。
《蝇王》:构筑荒岛上的利维坦-最新文档

《蝇王》:构筑荒岛上的利维坦-最新文档《蝇王》:构筑荒岛上的利维坦0 引言《蝇王》讲述了在未来的一场核战争中,一群男孩乘坐的飞机被击落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
起初孩子们齐心协力,共建民主社会,后来被所谓的“野兽”困扰而逐渐脱离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在危难关头被一位海军军官营救的故事。
小说人性“恶”的主题与戈尔丁的二战经历和所处的冷战年代息息相关。
核战争的阴影笼罩世界,人们不禁想到战争带来的直接危害和核战争爆发后幸存者的生存状态及战后该如何重建文明和秩序。
国内外研究《蝇王》的文学评论众多,各批评家从女性主义、象征主义、神话原型、无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以及社会政治学说等角度解读其思想内涵。
本文拟分析文中三个人物对重建秩序做出的努力――拉尔夫的民主社会、杰克的专制社会、海军军官的文明社会来印证霍布斯关于如何建立秩序、构筑利维坦的观点。
1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在《利维坦》中,霍布斯这样描述国家和政府诞生之前人类的生存状态:由于人们这样互相疑惧,于是最合理的自保之道就是先发制人,用武力或机诈来控制他所能控制的任何人,直到他看到没有其他力量足以危害他为止[1]。
这就是霍布斯眼中的“自然状态”:在没有出现一个能慑服所有人的共同权利之前,人们始终处于战争状态,并且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就是与和平相对的战争状态[2]。
自然状态具有普遍性,在此范畴下,人们始终处于对死亡的恐惧中,生活贫苦、孤寂、没有保障。
小说中,少年们被困在荒岛上并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他们逐渐脱离了人类文明及其规范制约并逐步迈入了罪恶的深渊,人性内心汹涌的恶欲暗流得到了空前释放。
少年们对神秘“野兽”的猜俱,即对未知世界和死亡本身的惧怕;伙伴之间的自相残杀,是为满足私欲而以邻为壑;个人内心充斥着兽性与人性的冲突,如向来捍卫民主秩序的拉尔夫竟不自觉地加入了杀害西蒙的队伍并在事后竭力掩盖否认。
这样一个四处充斥着矛盾的世界便是荒岛上的自然状态。
《蝇王》的人性解读

《蝇王》的人性解读戈尔丁的《蝇王》描写了人在失去约束时所表现出来的本性恶以及人性中潜在的善与恶的斗争。
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
戈尔丁倾向于”人性恶”的观点,《蝇王》的写作主题便是人性恶。
戈尔丁用他所塑造的人物描绘了纯洁人性的丧失。
戈尔丁之所以揭示人性中的恶其实目的在于唤醒人心中的善,是借写恶来宣扬善。
标签:人性恶;人性丧失;救赎幻灭;借恶扬善戈尔丁的《蝇王》描写了人在失去约束时所表现出来的本性恶以及人性中潜在的善与恶的斗争。
一、人性恶的主题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
戈尔丁无疑倾向于”人性恶”的观点,他认为恶是人性中本来固有的成分。
《蝇王》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制约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其人性恶的主题。
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使西方的文明走进了死胡同,许多作家想寻找出路,却又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出路,于是只好在作品中逃向孤岛。
戈尔丁亲身经历了二战的始终,并参加了诺曼底登陆,对战争深恶痛绝,他把这一切都归之于人性的邪恶。
于是,战后他写下了《蝇王》。
《蝇王》的主题是人性恶。
小说假想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向南方疏散。
飞机被击落,孩子们被困于荒岛。
起初孩子们团结合作,但由于人性恶的内在因素作祟,孩子们很快走向争吵分并相互残杀。
”蝇王”在《圣经》中被当作”万恶之首”,小说以此命名,似取兽性战胜人性之意,孩子们害怕莫须有的野兽,到头来真正的”野兽”却是在人性中潜伏着的兽性。
二、纯洁人性的丧失戈尔丁用他所塑造的人物描绘了纯洁人性的丧失,以及人性中的恶意识的膨胀。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孩子,作者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来揭示主题--人性”恶”。
首先来看拉尔夫。
他性格开朗、为人亲切具有领袖气质。
作为首领,他尽职尽责,要求会议上举手发言以维护秩序,用火生烟以求得外来船只的救援……从中可以看出拉尔夫是人类文明的坚守者、理性秩序的维护者,他表现了人性中善的一面,但也有着恶的一面。
反讽在《蝇王》中的运用

反讽在《蝇王》中的运用
蝇王是一部深受欢迎的电影,也是一部经典的喜剧片。
它令观众大笑,同时摆放出许多讽刺性的内容,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喜剧之外的内容,还可以思考到许多真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
蝇王中的反讽运用了极具智慧的方式。
主人公马克斯在
崩溃中无助时,受到提示后强调万物皆有其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帮助他解决他的问题。
这一反讽的观点是说,如果一位经过训练的人可以使用这种系统来获得成功,那么他也可以以此为准则来解决自己当前遇到的难题,马克斯将其运用到自己身上,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成为了“蝇王”。
另一个反讽的部分是在有关马克斯的企业的内部人士的
日常工作中,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且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表现出超出预期的能力。
他们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将自身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这片子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很出众。
这是一个讽刺的点,从中可以看出,在任何行业都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人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才能,如果应用得当,可以形成一个出色的团队,并取得最好的成绩。
总之,本片中的反讽犀利有力,在许多角度对社会的特
征进行了刻画和揣摩,同时也寓意着一个重要的警示,即要谨记:每一个人都应当为自己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在合作中获得成功。
才能有了,就应该发挥出来,本片就是这么一种温馨的提醒,值得大家好好反思。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蝇王》]蝇王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蝇王》]蝇王](https://img.taocdn.com/s3/m/2ff1f163ec3a87c24128c4e6.png)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蝇王》]蝇王《蝇王》自1954年问世以来,不仅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在世界各国颇为畅销,而且也赢得了学者们的关注,不断地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各种解读,例如从主题人性恶,象征主义手法等。
但很少有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这部为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1911-1993)赢得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因此,本文试图运用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的人格系统理论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来重新诠释《蝇王》。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系统理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在《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中指出,本我是人们所有的热情、本能和习惯的来源,是遗传本能和基本欲望的体现者,它没有道德观念,缺乏逻辑推理,唯一的需要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满足本身。
本我所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寻求欢乐和躲避痛苦是本我最重要的功能。
自我遵循的是“唯实原则”,它主要是外部世界的代表,是现实的代表。
自我主张人们维持正常而守法的生活,它是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起桥梁作用的复杂心理过程与心理结构。
它掌握着行动的通路,选择它要反应的环境特征,决定哪些需要满足,满足需要的线路后如何。
超我是人格在道义方面的表现,是理想的东西。
它需要努力才能达到,它是完美的而非快乐或实际的,它是禁忌、道德、伦理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宗教戒律的体现者。
当自我对本我的要求屈服时,它会惩罚自我,使人感到内疚,自卑甚至有罪。
对自我和本我斗争的胜利给与奖赏,产生自豪感。
超我是人类理想的源泉,一切完美的追求都产生于超我。
首先,从微观层面来分析拉尔夫、杰克和西蒙。
拉尔夫,一个十二岁的英国男孩,在一座与世隔绝的热带海岛上被孩子们推选为首领。
他试图带领孩子们团结一致在岛上重建文明,例如搭建棚屋、点燃信号堆等。
这些都是受到刚刚离开的文明社会的影响,在没有成年人的指点下坚守着曾经学到的文明和有秩序的举止,从而增加获救的机会,重返文明社会。
这是拉尔夫作为首领始终考虑的首要任务,也是自我在这种危急情形下选择的道路。
后殖民主义批评视野中的《蝇王》解读

后殖民主义批评视野中的《蝇王》解读《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于1954年发表的小说,讲述了一群男孩在一座荒岛上生存的故事。
该小说被视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并得到了广泛的阅读和研究。
在后殖民主义批评视野中,人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该小说。
首先,可以从《蝇王》中的权力关系和种族关系角度来解读该小说。
小说中的男孩们在荒岛上刚开始尝试着建立一个秩序,并进行了选举来决定领导人。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秩序很快就瓦解了。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拉尔夫的领导风格并不适合这个环境,他不擅长管理人际关系。
同时,杰克想要成为这个群体的领袖,他利用了种族的问题来分化这个群体。
这个问题体现了旧殖民主义的恶果,即对殖民地的人口进行分类、分化和统治。
其次,可以从《蝇王》中的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角度来解读该小说。
小说中只有男孩们被困在这个荒岛上,他们尝试着建立一个秩序,并探索性别角色的问题。
小说中有一些场景使我们思考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的交织。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杰克和其他男孩们在一起打猎时,他们用猎物来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这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一种性别的彰显。
而女孩子在这个小说中完全被排除在外,这突出了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最后,可以从在小说中的教育机会和知识获取方面去解读小说。
男孩们在这个荒岛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包括搭建避难所,捕猎动物等等。
这些实验几乎都是在没有老师或成人监管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们通过自我锻炼来学习生存技能和社会技能。
然而,对于这些男孩来说,教育并不是一个全面的经验,在他们的生活中存在着知识和技能的差别,进而导致了社会分化的产生。
综上,后殖民主义批评提醒我们,我们需要意识到文本中的权力关系,并思考这些关系是如何被建立、维持、挑战和瓦解的。
在遵循后殖民主义批评的方法,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小说《蝇王》。
《蝇王》读书心得个人书评

《蝇王》读书心得个人书评《蝇王》读书心得个人书评1对于英国作家,或许人们更加熟悉莎士比亚、勃朗特姐妹或是狄更斯。
而戈尔丁在其中显得黯淡一些。
对他唯一的印象,也就是小学课本中收录的名言;“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
”殊不知,这位二战老兵戈尔丁,在1983年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在1993年才长辞于世。
他的作品多表现黑暗邪恶与昏暗的乐观主义,在《蝇王》一书中也便可见一斑。
卡夫卡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只读那些咬伤我们、刺痛我们的书。
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的大海的斧头。
”《蝇王》就是这样一本“咬伤我们、刺痛我们”的书,观其标题便能略知一二。
蝇王在英文中是丑恶的同义词。
为了揭示人性的丑恶,戈尔丁用这样的文字命名此书。
既同内容相结合又象征了来自内心最原始的黑暗一面,不可谓不高明。
故事从一群六岁到十二岁的儿童被困荒岛开始。
它的情节简单但揭露了人们最深层的邪恶。
在故事的开头便为之后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拉尔夫和杰克分别是孩子中的领袖,但分别象征着文明与野蛮。
最初他们俩的矛盾并不突出,在拉尔夫与杰克的妥协下,他们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友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文明与野蛮之间:规则与利益之间,越来越多的孩子倾向了杰克。
在杰克自己推倒规则,让获救的机会白白浪费后,他们终于不可相融,矛盾激化,而整一群孩子也分崩离析。
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扣人心弦的情节,而是作者巧妙地利用象征,全文的每一处人物情节与环境描写,都有鲜明的象征痕迹,在拉尔夫和杰克的矛盾之中,拉尔夫象征了理智,而杰克象征了专制。
文中的海螺象征了权威,但在另一个方面思考,海螺在故事的末尾被杰克打碎,海螺又象征了人们的自由与文明,文中另外两位猪息子与罗杰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们分别依附于拉尔夫和杰克。
猪崽子思想早熟,充当了拉尔夫的朋友与至死不渝的盟友,但猪崽子却被罗杰杀死。
想来有些不寒而栗。
小说的主题揭示亦是使用了高明的象征。
西蒙在这一群孩子中先知先觉,非常神秘。
作者塑造了西蒙来揭示主题,但却在故事中让西蒙无缘无故地被众人打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蝇王》----蒙太奇视角下的人性剖析
看完整部电影,回荡在我耳边的只剩下一句话:“人性是什么?”是啊,人性是什么,对于一个拥有快乐童年,健康生活的我来说是很难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而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启发和思考是前所未有的。
我从未像现在这般残酷的去直面最赤裸的人性。
众所周知,一般作家的生长经历和环境会很直接的渗透到作品中去。
一个能够写出这样故事的人也一定是一个自身经历大异于常人的人。
威廉·戈尔丁曾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
战争制造的恐怖和不安,
让他所骄傲和坚持的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仿佛从一开始就太过于
悲观了。
再加上冷战中为了达到东西方平衡的核威慑对威廉的刺激,《蝇王》所隐藏的绝望以及奔流直下的悲剧早被威廉完全不公正的给强行安排好了。
充斥在他内心的是病态世界中人性的畸变和文明社会如何在人的原罪本性的改变下,一步步走入堕落与毁灭。
从他身上,我们就注定看不到像众多荒岛小说那样去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与自然斗时的其乐无穷和人能在战胜自然战胜自己的同时去实现自己
的价值。
影片对人物的心理塑造采取了相当多的蒙太奇手法,从影片开
头孩子们欢乐和谐的生活画面到战争肆虐的激烈镜头,也从众人杀死西蒙前激烈的狂欢场面,更从到众人齐齐杀死了西蒙,事后只给了一个尸体的镜头等等中都可以看到。
导演出色的沿用了威廉蒙太奇手法,对人物心理进行了全方面的描写,从而使人物更加立体化,让人过目
不忘。
也正是由于导演的精心设计,让我们对影片的人性思考更加深
刻。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蝇王》里那些建造社会的孩子们吧。
哲学家告诉我们,人性在本来不可分的意义上统合以下三重属性。
即:1、人性第一层:生物性,偏于恶;2、人性第二层:社会性,善恶兼而有之;3、人性第三层:精神性,偏于善。
而我更多的愿意把它理解为人本性之恶被其自身发掘程度不同的三种体现。
拉尔夫是偏向人性第二层的。
他是这部影片的主角,一个勇敢,自信,敢于担当的少年,也是影片一开始便由大家选举出来的头。
他有当头领的资质,却没有当头领的手段,甚至与其本身就有性格上的缺陷,在他和猪仔首次集合孩子们时,他便当众戳猪仔的痛苦点,让猪仔由此成了众人调笑的对象。
后来在拉尔夫和杰克闹僵的大会上,他没有预见又瞧不起猪仔的建议,以至于与杰克落下间隙,在后来的多次冲突、争论中他的无能表现的更加明显,尤其是在对“恶魔”辩论的一节,也有此杰克带着大部分劳动力脱离了他们的“小民主”团体。
,这种做法,和恶的一方代表杰克的行为是相同的。
而当杰克与他发生冲突,他甚至退缩灰心说“我该放弃当头头。
听他们算了”,多亏西蒙和猪崽子的劝阻,才放弃了这种想法。
拉尔夫所代表的理智是不完全的理智,他也有山中野兽也会有莫名的恐惧,对于人性之恶他也未能认识的透彻。
但影片的最后从他眼中流下的泪水可以看出,你心中依然残存着善念,而这些善念使他为自己的行为也为这些孩子朋友们的行为而感到羞愧。
杰克是人性第一层的典型代表。
杰克本身并不是坏人,从一开始
选举落选到杰克、拉尔夫、西蒙三人探寻小岛,到“民主会议“,他都表现的很是正义,而他与拉尔夫的矛盾发生在火堆熄灭时,杰克的偏执、不受管制的自由和想要统领一切的欲望撕破了民主,从此走上了万劫不负的结局。
猪仔和西蒙是属于人性第三层的。
我觉得影片更多的将猪仔定义为了一个“思想家”的角色。
从初识拉尔夫到得到海螺,再到吹海螺集会,哪怕一直到猪仔的死,他一直都在为拉尔夫出谋划策,他对当前环境的认知和理解非常有预见性,不过由于他出场给大家留下的狼狈形象严重形象了他的影响力,再加上他一直在絮道一些大家厌烦的事,他渐渐被排斥,连拉尔夫都不屑和他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最后“小野人”们猎杀拉尔夫,都间接的是受猪仔的影响。
西蒙就像一个“作家”一样的存在。
他有敏锐的观察力,却又怯于发言,他敢于直视所谓的“蝇王”(影片中的猪头),也敢于直面所谓的“恶魔”(飞行员的尸体),他将给人们带来生的希望,却最终惨死在了狂暴的群体运动之下。
西蒙是第一个祭祀于蝇王的人。
说伤心不若说可悲,一个早早就把“蝇王”看透的人却成了众矢之的,从而死于非命。
这使我不得不回到“蝇王”这个主题上来。
蝇王指的是谁?蝇王指的是那颗沾满蝇虫的猪头,还是嗜血如命的杰克,或是那所谓的“恶魔”,抑或是孩子们内心的恐惧······蝇王是真实存在的,它恶的本质不给任何人以逃避的机会,它存在于任何人性之中。
而透过影片这一连串蒙太奇式的镜头,我感受到了导演对人性的
思考,理性的考量。
孩子们在岛上经历的一切,已经完成了向成人世界的过渡,他们已经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战争,人性泯灭、童心泯灭的结局,使拉尔夫惨痛而哭,如果我们依旧逃避恶的存在,战争将不可避免,死亡将不可避免,屠杀更将不可避免,人类最终会在这种道德沦丧中走向灭亡,从所谓的文明世界将会再度回归到曾经未被开化过的野蛮世界中去。
《蝇王》的存在,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真正的面目,更使人类警惕这种随时会引诱我们走向深渊的邪恶阴暗的欲望,也更使我们明白,逃避现实,逃避真实的自我,只会纵容恶的滋生,导致死亡和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