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侗族村寨建筑的细部装饰研究

合集下载

侗族风雨桥和鼓楼文化相关研究

侗族风雨桥和鼓楼文化相关研究

191作者简介:刘冬(1977— ),女,汉族,广西柳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陈列展览。

侗族在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民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

他们的村寨大多修在河溪两旁,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却创造了侗族大歌、鼓楼、风雨桥等一大批优秀的物资和精神文化遗产,侗族文化的传承更多依靠的是物资文化和精神信仰。

侗族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是侗族文化和精神信仰的重要的载体。

一、侗族风雨桥文化“风雨桥”在建筑史上称为廊桥或楼桥,俗称花桥,又称“福桥”,“风雨桥”这个称呼,是1965年郭沫若为广西三江县的程阳桥题诗——“艳羡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层高”以后,才广为流传的。

侗族风雨桥一般用大青石作桥墩,桥身为杉木结构,由桥梁、桥廊、桥亭组成,风雨桥一般长五、六十米,宽四、五米。

桥台上为长廊,长廊中绘有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奇花异草为题材的五彩绘画,既增加了桥的美感,又增加了桥的艺术价值。

侗族风雨桥另外还有对联、匾额和题词等,侗乡的风雨桥不仅可使人过桥、休息、避风雨,还可使人欣赏到侗家艺术。

风雨桥多建在村头寨尾,起着“堵风水,拦村寨”的作用,桥的中间阁楼往往设立神龛,神龛边必须背靠下游,面朝上游,这样神灵才能镇桥护寨。

现存著名风雨桥三江岜团风雨桥、三江程阳永济风雨桥、龙津桥、黎平孟彦镇风雨桥、黎平地坪风雨桥、通道回龙桥、龙胜平等风雨桥。

(一)侗族风雨桥是侗民族精神和信仰的载体侗族信仰万物有灵,信仰的神灵包括自然界的山神、土地神、水神、火神、天地神、日月神、雷神,侗族的祖母神“萨岁”,外来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道教。

在古代,侗族的经济生活主要来源于水田和山林,因此村寨选址多依山傍水,村寨后的山为神山,为村寨的“养寨山”、“龙山地脉”,禁止砍伐,而村前的河流里有水神,会给村寨带来财喜,但有时也会把财喜冲走。

出于保护村寨,阻挡不好的风水,拦下好的风水的目的,因此侗族多在村头寨尾建风雨桥。

侗族鼓楼

侗族鼓楼

少数名族建筑——侗族鼓楼日期:2011/4/2侗族鼓楼一、侗族居住区域的自然环境侗族居住区主要分布在湘、黔、桂毗邻地带。

桂北侗族地区位于东经109。

一1 10。

,北纬25。

一26.5。

之间,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居大丘陵地貌。

这里地势高峻,溪流纵横,山峦连绵,湿热多雨。

大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等,使新石器时代的干栏式建筑,成为当地理想的建筑形式,建筑色彩也伴随着这种自然环境而产生。

侗族建筑的营造方式与环境的关系、社会文化因素、人的意识观念、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且又有它独特、庄重、淡雅的美感。

据说,侗族的祖先不在此地,因战争等各种原因而迁来,侗族原居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原为百越的一支,至今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

广西北部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年平均气温16。

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2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其中尤以杉树分布面广,蕴藏量大、产量多,是优良的建筑用材,满足了侗寨木楼建筑的需求。

二、侗族的居住观念侗族人喜群居,俗话说:“独木不成屋,单家不成寨”。

由于侗族居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条件,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依靠集体,互相团结才能生存。

因此侗族人群体意识很强,住宅选址及一切生活习俗,仿佛都可以追寻到人类原始风习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遗迹。

另据我们此次实地采访侗族老人,原来这种密集的群居,还有防匪防盗的遗风。

所以至今大多数人仍喜欢群居,大的村寨可达五六百户,小的也有七八十户,一般村寨一百多户。

三、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从形式上分为歇山式(俗称屋顶形,因侗族房屋多为歇山顶形而得名)和攒尖顶式(俗称伞顶或尖顶)。

鼓楼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钉铆,也没木楔,结构精巧,造型美观,顶层悬有一长形大鼓。

鼓楼一般高达十多米,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

它与民居相比,从高度上、功能上和造型上来看都是不一样的。

鼓楼形似宝塔,最早是为了便于人们有一个集会的场所以及为了击鼓传信息而建的。

侗族建筑元素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初探

侗族建筑元素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初探

摘 要:首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装饰品。

首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寄托了人们的审美取向。

设计的本土化已经成为首饰设计师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何设计能够更加具有民族特色,如何使民族文化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使两者得到有效的创新,这些都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

侗族建筑装饰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可以直接展示重要的文化信息,也是民族文化的典型象征。

侗族建筑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在传承的基础上,适时创新,提高应用效率。

关键词:侗族建筑;现代首饰;应用0…前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首饰是用来装饰的最佳物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具有装饰作用的首饰总是能在不同的时间散发独特的光彩。

人们喜欢首饰的心理,并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无论是在哪个国家,人们不仅用首饰作为装饰,同时还赋予其更多的功能。

因此,探索和研究侗族建筑元素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可以对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创新设计打下稳定的基础。

1…侗族建筑装饰文化的发展侗族建筑艺术的意蕴诠释:第一,侗族建筑艺术的起源。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侗族建筑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模式,在世界建筑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

巢居是侗族建筑的最早形式,[1]主要以干栏式建筑为基础,逐步发展而来,在长江流域起源发展。

由于侗族居住环境比较特殊,一年中多半都是雨季,所以原始居民在建造时,以木柱为主要的材料,在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使建筑避免与地面直接接触,利用地面与建筑之间的距离搭建墙面等。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建筑技术逐步完善,建筑结构也更加严谨。

[2]第二,侗族建筑产生的人文环境。

侗族聚居的环境非常独特,侗族居民始终与山水临近而居,该民族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水。

由于长时间以来侗族居民始终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的追求更加强烈,[3]并且将对自然的热爱寄托在歌曲和舞蹈等方面,在建筑中也有所体现,直接展示了侗族人民对审美的追求。

贵州瓮安的侗族风情如何

贵州瓮安的侗族风情如何

贵州瓮安的侗族风情如何贵州瓮安,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侗族风情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这里,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歌声仿佛是大自然的回响,悠扬而动人。

在瓮安的侗族村落里,每逢节日或重要的场合,人们都会唱起侗族大歌。

那歌声没有华丽的伴奏,却凭借着纯粹的人声和谐共鸣,传达出真挚的情感。

歌声时而高亢激昂,仿佛在诉说着侗族人民的英勇与坚韧;时而婉转悠扬,如泣如诉,讲述着生活中的点滴故事。

这种独特的歌唱形式,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侗族人民传承历史、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

侗族的舞蹈同样别具一格。

芦笙舞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者们手持芦笙,随着音乐的节奏轻盈地舞动。

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步伐矫健有力,芦笙的声音与舞步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欢快热烈的氛围。

在舞蹈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侗族的服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妇女们擅长纺织和刺绣,她们用自己的巧手织就出精美的布匹,再绣上各种图案。

这些图案通常包含着自然元素,如花鸟鱼虫、山川河流,反映了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喜爱。

侗族男子的服饰则相对简洁,但也有着独特的细节,如头巾和腰带的装饰。

侗族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是侗族人民集会、休息的场所,更是侗族文化的象征。

鼓楼造型独特,结构精巧,通常由多层楼阁组成,飞檐翘角,气势恢宏。

风雨桥也是侗族建筑的一大亮点,它横跨在河流之上,既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又为村寨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风雨桥的桥廊上绘有各种精美的壁画,展现了侗族的历史和传说。

在饮食方面,侗族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酸汤鱼是一道备受喜爱的美食,鲜嫩的鱼肉搭配酸辣可口的汤汁,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还有糯米饭、腌鱼等传统美食,每一道都蕴含着侗族人民的智慧和独特的口味。

侗族的节日也是丰富多彩。

侗年是侗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身着盛装,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黔东南侗族民间鼓楼绘画元素的表现形式

黔东南侗族民间鼓楼绘画元素的表现形式
摘要 :侗族鼓楼建筑是村寨的象征。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鼓楼显得 特别雄伟壮观 鼓楼建筑结构严谨 、工艺精湛 ,其雕刻和绘 画是侗族人 民生活情趣的一种形式,也是为教育子女的一个教育基地,内容涉及到 宗教 、历史、民族、祭祀活动和娱乐活动,有很 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侗 族 ;鼓楼 ;绘 画
民 族 文 化 研 究
黔东南侗族 民间鼓楼绘画元素 的表现形式
张锦华 ( 贵州省凯里学院艺术学院 56 1 ) 5 0 1
桥 。 有风 雨桥 、 木板 桥 、石板 桥 、石 拱桥 、石 墩 桥 、独木 桥 、浮 桥等 ,其 中 以风 雨桥 的建 筑 工艺 最为 复 杂 。风雨 桥其 主要 功 能是 能避 风雨 , 同时 在风 雨桥 里大 量 施 以彩色 绘 画而 显得 丰 富 。是侗 族 人 民在建 设桥 梁上 的一 种艺 术 的结 晶。 风 雨 桥 由下 、 中、 上 三 部 分 组成 。 下 部是 桥 墩 ,用 大 青 石 围砌 , 以料石 填心 ,呈六 面形 柱 体 ,上下 游均 为 锐角 , 以减少 洪 水 的冲 击 。 中部 为桥 面 ,采用 密布 式 悬臂 托架 简支 梁 体系 ,全 为 木 质 结构 。桥 梁跨 度 一般 不超 过 l 米 , 以适应 有 限 的木材 长度 。 0 上 部 为桥 面廊 亭 ,采 用榫 卯结 合 的梁 柱体 系联 成 整体 。廊 亭木 柱 间设有 座 凳栏 杆 ,栏外 挑 出一 层风 雨檐 ,檐面 铺 小青 瓦 。屋脊 白 色 ,翼 角 高翘 而起 ,装 有 套兽 ,塑 有狮 、虎 、风 、猴 、兔 、蛇 、 虫 、 茑等动 物雕 塑 装饰 。楼 内亦 雕 栋 。楼 上一 、 二层檐 之 间 驵 有 “ 龙戏 珠 ”木雕 既增 强桥 的整 体美 感 ,又保 护 桥面 和托架 。 二 桥 架就 放在 桥墩 上 面 ,而桥 墩 与桥 台之 间没 有任 何铆 固措施 , 只 凭桥 台和桥 墩 起着 架 空的 承台 作用 。它 反 映 出侗族 人 民的 力学 水

学年论文 (2)

学年论文 (2)

浅析侗族的服饰文化工商系09级旅本1班张智辉0901401065【摘要】侗族村寨依山傍水,侗寨的房屋一般是用杉木建造的木楼,多为二至三层,在河边或山坡上的房屋大多为吊角楼。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此种建筑吸取了汉族古代建筑的精髓,又突破了塔楼的常规,下部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飞檐重阁,形似宝塔,高耸寨中。

鼓楼一般一姓一座,较大的寨子有三四座以上,那是侗族人民开会娱乐的场所。

侗族服饰朴素,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

男子多穿对襟短衣,或右衽无领短衣,包大头巾。

女子上穿大襟无领无扣上衣,下穿百褶裙或长裤,束腰带、裹腿,包头帕或戴银冠及各种银饰等。

【关键词】侗族服饰百褶裙侗青Analysis Dong clothing culture【Abstract】Dong village yard. Dong village of houses are generally built with firwooden ceiling, more than two to three in the river or on the hillside houses are Diaojiao Lou. The Drum Tower is sign of Dongzhai, such construction absorbed the essence of the Han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but also breaks the routine of the tower, the lower part of a square tile eaves were polygonal, the cornices re Court, the shape of a pagoda, towering Zhaizhong. Generally a last name in the Drum Tower, a large stockade more than three or four, it is the place of the meeting of the Dong people entertainment. Dong clothing simple, green, blue, white, purple hue. Man wearing a multi-breasted jacket, or the right of junction collarless jacket, to package a large scarf. Women wear the Dajin no collar no deduction shirt on, wearing a pleated skirt or trousers, waist belt, legging, Baotou Pa Dai Yinguan and a variety of silver and so on.【Keywords】Dong clothing, pleated skirts, blue of Dong一,前言侗族服饰历来是侗族人民追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侗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建筑——吊脚楼

中国古建筑——吊脚楼
吊脚楼简介 文化内涵 吊脚楼构造特点 吊脚楼建筑细部特点 吊脚楼空间特点 个例赏析
Page 2
吊脚楼简介
吊脚楼
也叫“吊楼”, 为苗族(贵州等)、 壮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 民居,在湘西、鄂西、 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 多。吊角楼多依山就势 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 朱雀,后玄武”为最佳 屋场,后来讲究朝向, 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Page 17
建筑空间特色
④围院起到交通上的“中转站”作用。由于房间为线性排布,有时亦不 能完全依靠穿行到达,因而庭院作为最短的路线经常被启用,门槛外 8 0 0 m m 宽的石阶对应着屋檐的投影,也是为了躲避风雨和骄阳, 便捷穿行。
Page 18
Page 19
旅 游 化 的 吊 脚 楼
ge 20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 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 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 干栏式建筑。
Page 3
吊脚楼是分布在鄂、渝、湘、黔交汇山区土家族独 特建筑形式之一,它是结合当地山多岭陡、木多土少、潮湿 多雨、夏热冬冷等生态特点而建造的具有典型生态适应 特征的传统山地建筑,它同时也是土家族民风民俗、艺 术审美等多种文化取向的具体实物载体。
Page 15
建筑空间特色
进入山寨,走过曲折的村巷,踏上层层的台阶,便会进入由土家吊脚楼 构筑的更加紧密、丰富的单体空间层次:建筑平行于山体等高线,一层住区 是堂屋和卧室,与之垂直的带吊脚楼的那部分,一层架空处为卫生间,浴室 和猪圈;二层为餐厅和卧室,“L”型平面形成一个非常亲切的、序列丰富的 入口。我们以彭家寨一座比较典型的吊脚楼为例,将其空间特点归结如下:
Page 21
Page 7
吊脚楼构造特点

基于传承与创新的黔东南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设计运用研究

基于传承与创新的黔东南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设计运用研究

基于传承与创新的黔东南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设计运用研究陈文东;谢添;吴巍【摘要】文章在引言提出了黔东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设计运用问题,然后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传统聚落空间、建筑及外部空间、细部及色彩运用等三个方面的详细研究,得出相应的设计启示,并将这些成果运用于中国传统村落峰会永久会址暨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项目的相应设计环节中,详细阐述了黔东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见解与实践.【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2页(P186-187)【关键词】黔东南苗族;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作者】陈文东;谢添;吴巍【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引言:黔东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设计运用问题的提出黔东南地区大部分居民为苗族,这里苗族风情浓郁、古朴典雅,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为了进一步弘扬苗族文化,向世界展示独一无二、历史悠久的苗族传统文化,同时带动当代文化旅游的发展、打造地区文化新地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决定利用举办中国传统村落峰的机会建设一个永久会址,兼作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中国传统村落峰会永久会址暨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项目应运而生。

这个项目所在地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临台江、剑河、榕江县,南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连丹寨县,北与凯里市接壤,临近陶尧片区典型的苗族村寨,背山面水,环境极佳。

既要充分尊重苗族传统环境观念,又要满足现代化使用的功能需求,还要实现新建建筑与当地自然及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苗族文化展示中心的设计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如何总结黔东南建筑文化的精髓,并将之有效地运用到当代建筑的设计中去,是面对此课题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带领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创作团队,以传承与创新为目标,对黔东南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设计运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并以此为指导进行了“中国传统村落峰会永久会址暨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项目”的创作,在强手如林的竞标者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中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 是 鼓 楼 装 饰 中极 为 常 见 的 一 种 图 腾 形
象。 侗 民 以 龙 的 形 状 为 准 雕 刻 成 不 同 样 式
仓储 货 物 的 地 方 , 把 在 二 楼 地 基 外 部 架 上 装 点 在 封 檐 板 上 , 既 精 巧 又壮 观 。 贵 州 省 黎 悬空 出来 的走 廊 , 作为 平 常居 住时 进 门的 通 平 县 肇 兴 古 镇 的 信 寨鼓 楼 的 屋脊 上 各 雕 刻 道。 在堂 屋外 的 悬 空走 廊上 设 有独 特 的延 伸 有 一 条 飞 龙 , 充分 体 现 了侗 族 人 民 对 龙 的
1 侗族传统建筑 形式与建筑特 点
过 笔者 实地 走 访 考察 贵 州 侗 族 人 民 的居 住 限 , 基 本 不 采 用 过 于 复杂 的 雕 刻 手 法 进 行
房 子 四 壁用 杉 木 板 开 槽 密镶 , 把 里 里 侗 族 传 统建 筑 主 要 分 为 民居 建 筑 与 公 环 境 以 及 生 活 习惯 , 深 切 的 感 受 到 了侗 族 修 饰 。 共 建 筑 两 大类 , 其 中 民居 建 筑 主 要 以 吊脚 人 民深 厚 的 传 统 文 化 。 侗 族 建 筑 装 饰 上 并 外 外 都 涂 上 桐 油这 样 看 起 来 才 干 净 亮 堂 。
同样 “ 美人靠 ” 上面 也雕 刻成 各式纹 样 。 上 活的场 景 。 肇兴 乡信 寨鼓 楼的 第 一 层封檐 板 径 。 上就 绘 有 “ 春耕 图、 纺织 图” 和“ 刺绣图” 。 民族 吉 祥 物 为 题 材 : 在侗族 , 仙鹅 是 侗
族保家护寨 的吉祥物 , 很 多 鼓 楼 大 厅 额 枋 上 会装 饰 有 一 堆 仙 鹅 木 雕 , 粗犷浑厚 、 丰 满
居 建 筑 就 是 吊脚 楼 。 吊脚 楼 是 黔 东 南 少 数 民族 地 区 民居 特 有 的 一 种 建 筑 形式 。 它 是 一 种 利 用 山坡 的
侗 民生 活 为 题 材 : 封檐板 上 琳 琅满 目的 以 雕 刻 各种 纹路 的花 纹 , 或者 刻上 侗 族 代表
彩 画装 饰 , 绘 画 有 渔猎 、 男耕 女 织等 生 产 生
曲栏 靠 椅 , 就是 我 们 民间所 称 的 “ 美人靠。 ” 这是 吊脚 楼 中最 显 眼 的一处 设 计 。 它 可 以作 为一 个上 下 沟通 的 平 台 , 既把 外面 的 景 色引
吊脚 楼 并 非完 全 悬 空 , 所 以 称 为 半 干 栏 式 3. 1 吊脚楼 细 部装 饰特点
建筑。 这种建筑有的高达五六层, 但 是 结 构 却很严谨, 建筑框架完全采用木材 , 并 且 用 榫 卯 工 艺 进行 契 合 , 全 程 不 用一 根 钉 子 , 彰 显 了侗 族 建 筑 工 艺 的 高 超 , 同时 也 展 现 了 侗 族 吊脚 楼 一 般 都 把 下面 的 一 层 作 为
2 0 1 3 NO . 0 5
Ch l n a Ed uoa t I o n l n n ov et i on H er a l d
科 教 , 论 坛
黔 东 南侗 族村 寨 建 筑 的 细 部 装饰 研 究
解 娟 ( 哈 尔滨师范 大学美 术学 院 黑龙江 哈尔 滨 1 5 0 0 8 0) 摘 要: 黔 东 南位 于贵 州省的 东南部 , 其中黎平 从江 , 溶江 侗族人 口均可达各县人 口的7 0 %以上,为主要 的侗族聚居地 。 这些地 区保留 着俩族传 统的村 落与建 筑。 黔 东南独特 的地 形地貌 . 气候条件和 物 产资 源使其 自然生态环境 呈现 复 杂 多样性 , 也使 侗族 人 民籁以生存 的 建 筑从 结 构形 式到表 面装 饰都 独 具民族 特征 。 关键词 : 侗族 传统建 筑 吊脚搂 鼓楼 细部装饰 中 图分类号 : D9 2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9 7 9 5 ( 2 0 1 3 ) 0 2 ( b ) 一0 1 1 2 -0 2
楼为主 , 公共 建 筑 典 型 代 表 是鼓 楼 建 筑 群 。
不存 在 等 级 和 式 制 的 痕 迹 。 其 内容 主 要 就
侗 族是 个 喜欢 打 扮 喜欢 美 的 民族 , 他 们
正 侗族聚 居区气候比较温 暖湿润 , 土 地 富 含 是 反 映 侗 族 人 民 的 E t 常生活 , 民风 民俗 , 精 喜 欢把 自 己的居 住环 境 打扮 的 十 分精 美 , 因为 整个 吊脚楼 为杉 木 制作 , 木 窗 户上面 可 有机物 , 适 合林 木 生 长 , 为 民 居 建筑 提 供 了 神信 仰 等 , 其题材 和内容可分为两大类 : 丰 富 的木 材 资 源 。 1 . 1 侗 族 民居 建筑—— 吊脚楼 在贵 州省黔 东南地 区的 侗族村 寨里 , 我 们 可 以 看 见 侗 民 居 住 最 多 的 一种 传统 民
自然 地 势 修 建 的 一 种 木 结 构 住 房 , 吊 脚 楼
属于干栏式建筑 , 但 与 一 般 干 栏 建 筑 有 所
圆润 , 雕刻精美细腻 。
不同。 干 栏 应 该 是 全部 都悬 空的 , 而 侗 族 的 3 吊脚楼与鼓楼建筑 的细部装饰特点 族 的 宗 教 观 念 中是 及 其 重 要 的 图腾 标 记 ,
吉 祥 的话 语 等 , 这些 都 是一 种 美化 装 饰 的途 面 有 表 现侗 族 人 民热情 好 客 、 欢 舞歌 唱 的场 景等 。 让 人浮想联 翩 。 所以, 进入 侗族寨 中 , 使
我们 好 比 进入 了大 自然 的 画卷 之 中 。 3. 2 侗 族鼓楼 细部 装饰 特点 侗 族是 一个非常 热 爱图腾 的民族 , 它 的 图腾 体 系 也 具 有 多样 化 的 特 点 。 龙 在 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