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黔东南侗族文化

合集下载

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

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

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侗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人民秉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俗。

下面将为您介绍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

一、婚俗文化在侗族的传统婚俗中,有着多种多样的仪式和习俗。

首先,婚前准备阶段,女方必须编制“漂亮衣帽”,用自己的手工织品装饰,以示巧妙和美丽。

而男方则要准备一套对应的礼服,以示对女方的尊重和承诺。

婚礼当天,男女双方会在村中民众的陪同下进行隆重的婚礼仪式,其中包括祭祀祖先、行拜堂、敬茶等环节。

在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妇还会在夜晚招待亲朋好友,以示喜悦和团结。

二、节日文化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农耕生活习俗,还传承了丰富的民间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侗族的苗年节,也被称为芦笙节。

在苗年节这一天,侗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侗族服装,举行盛大的庆典仪式。

庆祝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足球比赛、摔跤比赛等,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此外,侗族人民还有农历正月十五的花山节、三月三的龙船节等重要节日,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侗族人民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对彩虹、山水、阳光等自然元素的崇拜。

三、建筑文化侗族人民的建筑风格也独具特色。

传统的侗族房屋采用木结构,多为三层或四层楼房,屋顶覆盖着黑色的瓦片。

房子的内部采用木制地板,绘有精美的花纹,而外墙则涂有酱红色或黑绿色的涂料,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侗族地区,人们还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风景——侗族的“鼓楼”。

这些鼓楼因形状独特、造型华丽而闻名,是侗族村落的标志之一。

侗族的建筑文化,既展示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又表达了他们对家园的热爱和珍视。

四、服饰文化侗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也是展现他们文化魅力的重要方面。

男性常穿着黑色的长袍,外搭绿色或蓝色的腰带,配上黑色的长裤和草鞋。

而女性则穿着以手工织品为主的五颜六色的旗袍,裙摆鲜艳,上身配有盛放饰品和刺绣的头巾。

女性的服饰通常会在衣襟、袖口等部位绣上精美的花边,以突显手工艺术的精湛之处。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魅力和内容。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下面将从侗族民居、侗族音乐、侗族服饰、侗族节日等方面介绍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民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界了解侗族文化的一个窗口。

侗族民居通常是建在山腰或河畔的木质楼房,由许多层楼组成。

楼房上下相连,形成一整条长楼,被称为“侗寨”。

侗寨居民共同生活在同一条长楼内,楼房上层是居住区,下层是畜栏和存储区。

侗族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的中国建筑和侗族的风格,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侗族音乐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侗族文化最具特色的方面之一。

侗族音乐通常使用侗族特有的乐器,如侗乡、侗筝、侗鼓等。

侗族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韵律吸引了广大的听众,深受人们喜爱。

侗族音乐多以表达爱国情怀、自然景观、劳动生活等内容为主题,通过音乐将人们的感情和思想表达出来,给人一种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侗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侗族服饰多样丰富,以其独特的图案和颜色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侗族男子常穿白色的上衣和黑色的裤子,有时还会戴上蓝色或红色的蓑帽。

侗族女子则穿着色彩鲜艳的上衣和裙子,搭配上花纹丰富的围裙和头巾。

侗族服饰展现了侗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一面,也展现了侗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侗族节日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侗族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时刻。

侗族人民热衷于举办各种各样的节日庆祝活动,如花山节、长桌宴、赛鸽比赛等。

侗族节日通常以音乐、舞蹈、表演等形式展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众。

侗族节日不仅给侗族人民带来欢乐和快乐,也成为人们了解侗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侗族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魅力和内容,包括侗族民居、侗族音乐、侗族服饰、侗族节日等方面。

通过了解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增加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和江西等地。

侗族人口虽不多,但其独特的文化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侗族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包括音乐、舞蹈、建筑、服饰、节日等方面的内容,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特色。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一、侗族音乐侗族音乐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侗族音乐以唱歌为主要表现形式,歌曲内容丰富,有歌颂自然的美好,赞颂友情的深厚,抒发生活的快乐和痛苦等。

侗族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意境深远,往往令人陶醉其中。

侗族还有许多特有的乐器,如侗笛、侗鼓、侗琴等,这些乐器不仅在侗族音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成为了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二、侗族舞蹈侗族舞蹈又称“侗族大歌”,它是侗族文化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

侗族舞蹈通常是男女相对即兴舞蹈,动作舒展自然、优美多姿,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侗族舞蹈的动作简单大方,富有典型的乡土舞蹈特点,舞蹈过程中大家一边跳舞一边高歌,其激情四溢的场景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侗族舞蹈也常常出现在侗族的各类庆典和欢庆活动中,成为了侗族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侗族建筑侗族建筑是侗族文化的又一亮点,它以水寨为代表,是侗族建筑工艺的杰出代表。

侗族水寨多建在山水交错之处,外观形象独特,美丽壮观,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

侗族水寨以木结构为主,屋顶覆以青瓦,并多以水系环绕,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热带山地多雨环境下所形成的建筑特色。

侗族水寨不仅是侗族人民生活的居所,同时也是侗族文化的代表,是侗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结合和延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四、侗族服饰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服饰以青色为主,女性头戴银饰,耳饰、项链、戒指等辅以红色为主色彩,十分华丽。

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侗族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更传达了侗族人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追求。

黔东南侗族动物性饮食文化初探

黔东南侗族动物性饮食文化初探

黔东南侗族动物性饮食文化初探黔东南侗族是我国具有特殊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饮食习惯也反映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依托地处山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黔东南侗族人民形成了一套丰富多样的动物性饮食文化。

黔东南侗族人民主要以猎捕和捕捞为主要方式获取动物食物。

由于森林资源丰富,侗族人民可以通过狩猎捕鱼的方式获得大量的野味。

他们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狩猎技巧和捕鱼工具,如弓箭、陷阱、渔网等。

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他们可以从森林中捕获各种动物,如野猪、鹿、野兔等。

这些野生动物成为他们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黔东南侗族人民还通过养殖的方式获取动物性食物。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黔东南地区的居民大多数无法从外界获取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因此他们通过养殖家畜和家禽的方式来获得动物性食物。

猪肉、鸡肉和鱼等成为他们日常饮食中的主要食材。

黔东南侗族人民懂得利用山区的自然资源,开辟出许多家畜养殖场和渔塘,为自己提供丰富的肉食来源。

黔东南侗族人民制作了许多特色的动物制品。

他们懂得利用动物的皮毛和骨骼来制作各种工艺品和生活用品。

他们会制作动物骨骼制成的各种工具和饰品,如骨针、骨乐器等。

他们还会利用动物的皮毛来制作衣服和鞋子,以保暖和防寒。

这些动物制品不仅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求,更成为了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黔东南侗族人民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动物供奉和祭祀活动。

他们相信动物是神灵的化身,因此在一些特定的时刻和场合,他们会制作食品和饮料供奉给神灵,以表达敬意和祈祷。

这种动物供奉和祭祀的习俗不仅体现了民族信仰,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和动物世界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黔东南侗族的动物性饮食文化与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界的依赖和尊重。

通过狩猎捕捞、养殖家禽和制作动物制品等方式,黔东南侗族人民成功地满足了自己的饮食需求,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动物性饮食文化。

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

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

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传统文化是wWW.祖辈留传给后代们的丰厚遗产,它贯穿于每一个民族的历史,体现着民族的主体精神,是民族的身份象征。

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每一个民族都面临着自身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问题,究竟该如何发展思路决定策略。

各民族对于发展策略选择的不同,反映了他们对于文化发展思路的不同。

究竟他们现在的文化传承如何发展思路是否合理带着这个问题,5月笔者奔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针对苗族和侗族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及民族文化传承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

本次考察选择凯里南花、雷山西江、从江岜沙三个典型苗寨以及黎平肇兴、榕江三宝两处侗寨,了解苗族、侗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及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并通过参观、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地苗侗人民的生产生活,探寻他们的民族文化发展思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为云贵高原东南边缘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过渡地带,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聚居着苗、侗、汉等33个民族。

末总人口44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1.87%。

其中苗族人近150万,占全国苗族人口的33%;侗族人口135万,占全国侗族人口的50%,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渗透,苗侗民族也同样经历着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问题。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了碰撞,每一个民族都会有不同的反应,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与措施,苗族和侗族同样如此。

一、黔东南苗侗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1、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苗族文化除了靠口头传承外,更多是通过服饰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反映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

因此,通过观察当地人民的着装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他们的民族文化。

但通过在凯里市区、南花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三个地方对民众着装的考察,我并没有多么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民族文化,更没有觉察到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而直到岜沙才有了这种体会。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和多样性的地区之一,这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的独特标志,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财富。

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当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价值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保护现状和问题以及保护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形式,如唱歌、舞蹈、手工艺等。

其中以苗族、侗族的传统文化最为丰富多彩。

苗族、侗族的歌舞文化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族用歌声和舞蹈表达出对自然、对祖先、对生活的感悟和感情。

黔东南地区的手工艺制作技艺也非常独特,如苗族的织布、刺绣等,侗族的银饰、竹编等,这些手工艺品都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了该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

二、保护现状和问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黔东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包括:1. 传统技艺失传: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艺逐渐失传。

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这导致了传统技艺的断代传承。

2. 资源开发与文化传承的矛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受到了商业化的影响。

一些传统文化活动被改编和歪曲,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

3. 保护体系不健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专业人才。

以上问题都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保护对策为了有效保护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 加强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提高当地群众和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增强保护意识。

2. 保护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加大对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黔东南侗族动物性饮食文化初探

黔东南侗族动物性饮食文化初探

黔东南侗族动物性饮食文化初探黔东南侗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饮食文化是其文化遗产之一。

侗族饮食文化以动物性饮食为主,尤其是蛇、蟹、鱼等动物,在其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蛇的食用蛇是侗族人食用的重要动物之一。

侗族人食用蛇的习俗源远流长,广泛分布在侗族人居住的地区。

侗族人认为蛇肉具有滋补身体、提高免疫力和增强体力的作用。

他们食用的蛇分为两种,一种是菜蛇,另一种是猎蛇。

菜蛇是指在菜地中捕捉到的蛇,大多数是蛇类中的竹叶青。

侗族人认为菜蛇肉质鲜嫩、营养丰富,非常适合烹饪。

他们将菜蛇炖煮或者烧烤,再切成块状食用,以增加口感和营养。

比较有名的有“菜蛇鸡”、“菜蛇汤”等。

猎蛇是指在山林中捕捉到的蛇,比较有名的有五步蛇、青竹蛇等。

侗族人认为猎蛇肉质更为鲜美,吃起来更加有滋味。

他们会将猎蛇宰杀后剥皮、洗净,再切成块状或者拆成筋骨,用青椒、花椒、酱油、料酒等多种调料腌制一段时间,再用炭火烤熟食用。

烤熟后的蛇肉红彤彤的,口感嫩滑,味道浓郁,是侗族人喜爱的一种美食。

蟹在侗族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侗族人认为蟹肉味道鲜美,富有营养,并且有润肺、止咳、祛痰等作用。

因此,他们喜欢食用各种蟹类,如河蟹、池蟹、青蟹、大闸蟹等。

侗族人对蟹的烹饪方法非常讲究。

一般来说,制作蟹要选取新鲜活蟹,将其洗净,去掉壳和腮,留下肉和黄酱。

然后用豆腐、鸡蛋、青椒、姜、蒜等多种佐料和调料,将蟹肉制成各种蟹菜。

比较有名的有“葱爆螃蟹”、“姜葱汁炒螃蟹”等。

侗族人对鱼的烹饪也是非常讲究的。

他们认为鱼肉肥美、营养丰富,具有补肾、益气、助消化等作用。

因此,在侗族人的日常饮食中,鱼也是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

在制作鱼菜时,侗族人往往利用当地的水产品和花椒、辣椒等辅料,制作出各种口味实在、美味可口的鱼菜。

比较有名的有“竹筒鱼”、“土窝竹鱼”等。

总之,动物性饮食在侗族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种类繁多、制作方法讲究。

它不仅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体现了侗族人对健康和美味的追求和热爱。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并且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而著称。

侗族文化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的民俗活动以及悠久的历史传统等方面。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来介绍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服饰以黑色为主,以绣花、镶边、彩色为特色,男女服饰各具特色。

女性穿着绣有五彩缤纷图案的长袍、头巾,手工艺细腻、色彩绚丽。

男性则穿黑色长袍,腰间系彩色头巾,整体造型简洁朴实,却又不失美感。

在节日和重要场合,侗族人穿戴盛装,戴着银饰,增加了民族风情和异域风采。

侗族的歌舞、传统音乐、戏曲等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展现出侗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独特的建筑风格侗族主要居住在侗族风雨桥、侗寨、侗居等地,其建筑风格独特而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侗族风雨桥是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侗族人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利用当地资源建造的一种石、木、瓦等材料组成的特殊建筑,既能通行,又能遮风挡雨。

侗族寨子也是独具特色,侗寨的建筑多为木结构,具有独特的风格,并且富有韵味。

每当夜幕降临时,灯火通明,整个寨子被温暖的光线笼罩勾勒出一幅美丽壮观的画面。

三、传统的民俗活动侗族是一个注重传统文化的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

侗族的传统节日有侗年、乡宴、侗族三月三等,在这些节日里,人们都会穿着盛装,举行各种传统的礼仪和民俗活动,如唱歌跳舞、赛鸡赛牛、摆龙灯、龙船竞渡等,这些传统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侗族的文化传统。

侗族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活动,如手工编织、造纸、木雕等,这些手工艺活动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民俗价值。

四、悠久的历史传统侗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的历史传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黔东南侗族文化-旅游管理
谈黔东南侗族文化
陈全瑶潘齐欣
黔东南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

黔东南同时是最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地区之一。

侗族由来已久,民族文化独具一格,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被淡化,传承和发扬侗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黔东南背景下的侗族文化进行深入的解析,同时也将会从建筑、语言、服饰特点、歌谣以及节日来揭示黔东南侗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引言
黔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节日更是丰富多彩。

侗族有祭萨节、摔跤节、斗牛会、尝新节、侗年等,不仅节日众多,而且各具特色,民族气息浓厚。

有独特的建筑、语言、服饰、歌谣和节日。

侗族有着多元的民族文化,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节日的不同方式以及侗族人的民族特色。

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而且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一面,每个节日都体现出侗族人的素质以及民族文化,同时还不知经历了多少变故才演变成今天独特的侗族文化,成为黔东南文化的重要元素。

二、侗族族源及其文化渊源
侗族文化历史悠久,传说侗族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呼,先秦时期称为“百越”,秦时称为“黔中蛮”,汉时称为“武陵蛮”或者“武溪蛮”,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僚”唐代在称僚的同时又称“僚浒”、“乌浒”这些都是与其他民族的共称,在北宋有了独自的称呼,“佶伶”。

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称为“侗族”[1]。

黔东南州的侗族最迟由广西都柳江北上迁徙而来,当地的侗族古歌《侗族祖先哪里来》所说的也是如此,迁徙原因主要是人口增加,土地紧缺。

现如今主要分布于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等地区,不同地区的侗族文化存在差异。

侗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其文化、习俗相互交融,产生许多相似之处。

三、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
建筑是文化的凝固,每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都能从建筑中表现出来。

侗族文化主要体现在鼓楼、风雨桥、吊脚楼、寨门等建筑上。

(一)鼓楼
鼓楼是侗族的一个亮点,走进黔东南州,随处可见大小不同的鼓楼,它们有着不同的意义。

肇兴被称为“鼓楼之乡”,是黔东南侗族最大的村寨之一。

有着四面环山,山清水秀的地理位置。

房屋错落有致,全部都是用杉木建筑而成,外形是干栏式吊脚楼,房屋顶层是用小青瓦铺成,具有造型美观,古朴实用的
特点。

鼓楼用木头修建,形成一个四面、六面、八面的锥形结构,地面铺着石板,四周修有木凳,与鼓楼的支柱相连,楼顶都为尖顶,好似一把利剑,直冲云霄,气势宏伟。

楼中有螺旋形楼梯直到顶层,木梯四周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雕刻,还有历史英雄,栩栩如生。

鼓楼是侗族人民传递信息和议事的地方,凡有大事都会在这里商议。

鼓楼是侗族人祭祀的地方,同时现在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节日聚会的去处。

由此可见,鼓楼是侗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鼓楼不倒,侗族人民的精神不会覆灭。

(二)风雨桥
侗族人们称风雨桥为花桥。

它是“桥”的一种形式,但更胜于桥。

风雨桥在修建完桥体后,侗族人民会在桥上修建3-5层不等的桥亭,首尾相连一直覆盖整个桥面,桥面两侧修有木凳,供人们休息、避暑之用。

“风雨桥”,它的名字是那样富有诗意,不仅仅给人们交通提供便利,而且还有镇邪和留财的寓意。

风雨桥遍布侗乡,是侗族人民标志性的建筑,也是侗族人民的交通
纽带。

(三)寨门
侗族寨门是历史上“围栏里的居民”的延伸产物。

在侗乡之间,每一个路口都建有寨门。

与鼓楼、风雨桥一样、寨门都是用杉木建筑而成,多为四柱形状,两个侧门拱卫着中间的大门。

侗族现代寨门是具有象征性的,只是在举行重要祭祀活动时,才在门上系上草绳、打上标志、以示“封门”、封门时间是短暂的。

在平常里,寨门发挥着迎接客人和送客的功能,张扬着侗族人的友好,展示着侗族人的和谐与热情。

寨门不仅迎客送客,最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的,为了保护寨子的安全而修建的,别小看它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门,可它的周围到处机关重重,没有族人的允许是不可能进入的。

四、侗族语言文化
侗族有着自己共同的语言——侗语。

侗语又因侗族分布区域的不同,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贵州省锦屏县南部的启蒙镇至湖南省靖州西部的滥泥冲一带为两个方言区的分界线。

南部方言区包括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镇远和锦屏南部等地。

北部方言区包括黔东南的天柱、三穗、锦屏北部、剑河等地[2]。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南北两地的侗族方言都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

北部地区
因为汉族人口密集,因此北部方言受汉族文化影响的情况比较严重。

而南部地区偏僻落后,汉族人口稀少,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小,民族文化保留较完全,也因此成了侗族文化语言的代表。

侗语起源时没有自身独特的语言文字,主要是用汉文来进行沟通,后来新中国成立后设立了拉丁字母的侗文方案,侗族也因此有了自己独特的语言交流方式。

侗语的独特也因此成为了侗族民族特色的发展。

现如今,黔东南一些地区已经开设了侗语这门课程。

如黎平、榕江、从江等地的小学和中学。

侗语的开设,让侗文逐渐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必修课,达到了民族文化进课堂的目标。

开设侗语文化课成为侗族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侗族服饰文化
服饰代表一个民族文化,它与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息息相关。

侗族的服饰,因地区分布不同,服饰呈现出不同。

侗族服饰种类繁多,大约有100种,其中因地区差异分为南部和北部服饰。

北部侗族因交通便利,接触汉族文化较多,受影响也是最严重的,因此侗族服饰与汉族服饰接近,唯有女性服饰还保留着一点民族服饰。

北部侗族服饰则一般由上装银饰和银围腰,以及宽红绸腰带配饰绣制而成,女性多留长发,未婚女子用红头绳捆绑头发,已婚女子则将头发盘起,前额留刘海,头包头巾。

因此北部侗族服装具有识别未婚和已婚的作用。

南部侗族多处交通不便的地方,服饰和经济都受到较少的影响,服饰保留比较完整。

南部侗族男子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便装是用黑色土布制成。

盛装则与便装不同,盛装为紫色闪光的侗布,头上包蓝、青、白三种颜色的帕子。

南部侗族女子服饰分为裙装和裤装。

女子在绣制裙装时会配上银帽,银项链、银围腰等饰
品。

在绣制裤装时,上衣多为宽松自然,并且在裤脚的边上绣上花边。

侗族服饰历史悠久,色彩鲜丽、款式多样,是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民族特色。

除服饰外还有背带、围腰、被面、帐篷、头巾、挎包、钱袋、鞋帽、口水蔸、鞋垫、鸡毛群、侗锦、衣带无不展现侗族人民的智慧和侗族文化的丰富。

六、侗族歌谣文化
侗族歌谣历史悠久,侗族歌曲多种多样,按形式、可分为“大歌”、“小歌”、“广场歌”、“叙事歌”、“酒会歌”和“拦路歌”等。

其中拦路歌是侗族民歌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品种。

通常运用于新娘回门,在这个场合中,侗族人比歌才、比知识、比机智、同时也增加友谊。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中最著名的一种歌调。

主要流行于南部方言区。

侗族大歌种类众多,从形式上又可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等。

演奏时而节奏缓慢,音调悠长,时而雄壮有力,气势磅礴,在琵琶、牛腿琴、侗笛的伴奏中让人回味。

七、侗族传统节日文化
在节日前夕,侗族人会整理好家务,准备着过节所需要的食物和祭祀的祭品,以杀猪宰羊来庆贺节日。

在节日当天,邀请亲朋好友到家做客,谈论今年丰收情况以及聊家常。

侗族女婿在节日当天必须带着礼品到女方家看望女方父母。

亲朋好友互相品尝美味的食物,互相举杯长谈,然后一起相约去参加斗牛比赛和山歌比赛。

年轻人比较喜欢山歌对唱,因为可以通过山歌比赛来寻找自己心仪的人。

吃新节是侗族的传统节日,侗族在吃新节的那天,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吃新”来祭祀祖先,祭祀祖先就成为了吃新节的重要标志,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去田里摘一些新鲜的蔬菜,煮好饭,摆上好酒,在桌前烧一柱香,化一点纸钱,表示先请祖先品尝后,就开始以每个人在家里的辈分来按顺序依次“尝新”。

侗族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侗族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八、总结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的发展影响着贵州文化特色的发展。

如何更好的挖掘侗族文化,让其成为黔东南地区的民族文化的发展的主要的推动力,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文章针对鼓楼、风雨桥、语言、服饰、歌谣和节日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这几个方面是侗族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体现,是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让侗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下去,还需要人们的继续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