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遗传

合集下载

遗传因素对心理疾病发展的研究报告

遗传因素对心理疾病发展的研究报告

遗传因素对心理疾病发展的研究报告心理疾病是指一系列影响个体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交功能的疾病。

多年来,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一直备受关注,其中遗传因素在心理疾病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报告将探讨遗传因素对心理疾病的影响,并归纳总结相关研究成果。

1. 遗传因素对心理疾病的影响各类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有很强的遗传倾向。

许多研究表明,心理疾病在家族中的聚集现象较为明显,家庭成员之间患病风险的相关性较高。

通过孪生研究、家系研究和基因分析等方法,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与心理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

2. 遗传因素与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遗传因素在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抑郁症具有家族聚集性,子女患病风险与亲属病例数目和亲属关系密切相关。

基因研究揭示了多个与抑郁症风险相关的基因位点,如SERT、BDNF等。

这些基因位点的突变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从而增加抑郁症的易感性。

3. 遗传因素与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许多研究发现,焦虑症在亲属中的患病率较高,与抑郁症类似,子女患病风险与亲属病例数目和亲属关系密切相关。

一些基因研究发现了与焦虑症相关的基因变异,如GAD1、CRHR1等。

这些基因变异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失调,从而增加焦虑症的风险。

4. 遗传因素与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在家族中呈现明显的聚集性,高危亲属的患病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

基因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与多个基因变异相关,比如DISC1、NRG1等。

这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神经发育和突触传递的异常,从而增加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5. 外部环境与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除了遗传因素,在心理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外部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例如,儿童时期的创伤经历可能改变基因的表达方式,进而增加心理疾病的风险。

对于心身疾病从古代到现代演变的理解

对于心身疾病从古代到现代演变的理解

对于心身疾病从古代到现代演变的理解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和生理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类疾病。

从古代到现代,对于心身疾病的理解和治疗方法都经历了很大的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的心身疾病观念开始,逐步介绍心身疾病的演变过程,以及现代对于心身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古代的人们对于心身疾病的理解主要基于宗教和神秘观念。

在古希腊,人们认为心身疾病是由于神灵的惩罚或恶魔的侵扰所致。

因此,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祈祷、祭祀和驱魔来解决。

在古代中国,心身疾病被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气血不通所引起的。

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服用草药和进行针灸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心身疾病的真正原因。

在17世纪的欧洲,心身疾病的观念逐渐从神秘转向生理。

心身二元论理论被提出,认为心理和生理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

因此,心身疾病被分为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各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这一时期,心理治疗开始崭露头角,通过谈话和催眠来缓解心理疾病的症状。

到了19世纪,心身疾病的观念又有了新的转变。

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动力治疗的概念,认为心理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的理论奠定了心理治疗的基础,使得心身疾病的治疗更加综合和全面。

此外,心身医学的概念也开始兴起,将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结合起来,探索心身疾病的整体治疗方法。

到了20世纪,心身医学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人们开始认识到心理和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心身疾病的复杂性。

心理因素可以影响生理健康,而生理因素也可以影响心理健康。

因此,治疗心身疾病需要综合考虑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行为疗法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心身疾病的治疗中。

现代对于心身疾病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科学。

心身医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涉及心理学、医学、神经科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人们认识到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因此,治疗心身疾病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综合评估
采用全面评估,包括心理测量和体格检查等, 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药物治疗
根据具体症状和病因,采用药物治疗来缓解 疾病相关的生理和心理症状。
心理疗法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等 心理疗法,帮助患者调节情绪、改变不适应 的行为模式。
生活方式管理
改变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规律的运 动、健康的睡眠和应对压力的方法,对心身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很重要。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学科,心身疾病是一类身体状况受心理因 素影响的疾病。
心身疾病的定义和概念
心身疾病是指身体疾病和心理因素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的疾病,包括身体症状受心理因素影响、心理因素 导致身体健康恶化等。
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
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学变化、心理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等,综合影响导致身体和心理的不平衡。
心身疾病防治的策略
1.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加公众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2. 加强心身医学的研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干预策略。 3. 建立心身医学团队,促进医生、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合作。
心身疾病的未来研究方向
1
基因与心身健康
探索基因、表观遗传和心身疾病之间的关系,为疾病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心身疾病的常见类型
• 功能性疾病:如紧张性头痛、肠易激综合征等。 • 身体化障碍:体验到身体症状但无明确医学解释。 • 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 疼痛性疾病:如慢性疼痛综合征、疼痛失调等。
心身医学模型的应用
心身医学模型将心理因素纳入临床实践,通过整合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为心身疾病 的治疗提供综合性的方法。

护理心理学 第8章 心身疾病

护理心理学 第8章 心身疾病
血压过高引起严重后遗症而生活不能 自理、失去工作能力等后果。
• 偏执:多见于知识分子或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高 血压病人。
A型行为
• ①时间紧迫感:行为急促,速度快;办什么 事总想提前;脾气急躁,缺乏耐心,常因急 于考虑做什么事情彻夜不眠,甚至半夜起床 做事情;
(五)糖尿病
• 1、概念:以糖尿和高血糖为特征的多因性 分泌—代谢障碍,是由胰岛素缺乏或靶细 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引起的。
• 2、病因
• 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 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 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 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 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 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 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
• 3、心理特点
• 初患糖尿病新入院的患者,由于对糖尿病知识的 缺乏,以及与医生、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等诸多因 素的影响下,常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常见的糖尿 病心理障碍通常是神经症。主要表现为:过度焦 虑、癔症性、恐怖、强迫和抑郁。
• 具体表现:与别人过分合作协调、姑息,谦让; 原谅一些不该原谅的行为;生活和工作中没有 主意和目标,不确定性多;对别人过分耐心; 尽量回避各种冲突;负性情绪控制能力强,特 别是愤怒;屈从于权威;追求完美、生活单调 等。
• 3、心理特征 • 1、肿瘤病人的心理反应分期 ¤休克-恐惧期 ¤否认-怀疑期 ¤愤怒-沮丧期 ¤接受-适应期
第六章 心身疾病
第一节 心身疾病 概述
一、心身疾病概念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
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二、与其他病症的异同
1、与一般躯体疾病:
二者都有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 改变或病理生理过程,即都有生物学基础;但 病因不同,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如何有效预防心身疾病?

如何有效预防心身疾病?

如何有效预防心身疾病?
一、概述
心身疾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他包含很多种疾病,几乎涵盖身体的所有系统跟器官疾病。

某同事的皮肤有段时间总是过敏,医生说是过敏性皮炎,属于心身疾病的一种。

在医生的帮助下,某同事痊愈了。

在医生那里,某同事了解到其实大家每个人几乎都患有心身疾病,因为他涵盖的太广。

并且,他告诉了某同事一些预防心身疾病的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二、步骤/方法:
1、在某同事去到医院的时候,医生告诉某同事得的是过敏性皮炎,他属于心身疾病。

后来告诉某同事一些预防心身疾病的方法。

具体如下:对于那些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帮助加以疏导。

2、对于那些工作和生活环境里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应及时帮助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
3、对于那些有明显行为问题者,如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及A型行为等,应利用心理学技术指导其进行矫正;
4、对那些具有明显心理素质上弱点的人,例如有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向者应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加强其健全个性的培养;
5、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如高血压家族史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如血压偏高)等情况者,则更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
三、注意事项:
有必要的进行心理疏导;忌烟酒。

第九章心身疾病

第九章心身疾病

第九章心身疾病第九章心身疾病因此,心身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必须兼顾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 我国城市,癌症已经位列人群死亡谱的前列,顺位超过心脑血管疾病。

...第九章心身疾病【引言】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又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是介于躯体疾病和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与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心身疾病,早在我国传统医学就有记载,将喜、怒、忧、惊、悲、思、恐的七种心理因素归纳入疾病的主要因素,故谓之“七情”病因说。

而近代心身疾病,是19世纪20年代由心身医学提出的心身疾病的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心身疾病”一词来源于西方医学,最早是由Halliday JL(1943年)提出的,而Alexander F(1950年)的特别关注使身心疾病一词得到大力推广。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的疾病谱和死亡顺位发生了明显改变,单纯生物躯体性疾病(生物感染性疾病)逐渐为心身相关的疾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所取代,心身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随着疾病死亡谱的改变以及现代医学模式和多因素发病理论的推进,心身疾病已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本章主要阐释以下几个要点:1.心身疾病的概述;2.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3.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4.常见心身疾病;第一节心身疾病的概述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

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等。

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疾病。

从定义可知,心身疾病是一种生理上的躯体疾病,但又与一般的生理性疾病不同,而且也不同于神经症,因为神经症只具有比较模糊的躯体症状,往往找不到具体的器质性改变。

《阐述心身疾病的概念及其致病因素》1000字

《阐述心身疾病的概念及其致病因素》1000字

《阐述心身疾病的概念及其致病因素》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和行为因素、有机病理过程和疾病表现或特定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的身体疾病,在其起源、发展、治疗和预后中,社会心理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把人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有机体,只关注人的生理功能,所以只用传统的药理学和物理化学程序治疗有机病症,不考虑人的心理因素。

1958年,由于科技的进步,社会科学=也开始快速发展,梅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心理生物学基础,该模式在现代心身医学和生物医学中受到很多的关注,加快了"疾病预处理"和"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

这一模式在现代心身医学和生物医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它加快了"疾病前处理"和"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

许多心理因素促成了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人格特征、应对方式、重大压力事件、人的成长环境等。

这些因素在心身疾病形成时直接反映在一个人的情绪功能上,并成为该人疾病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直接来源。

二、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情绪中,有时激动,有时愤怒,有时悲伤,有时恐惧。

根据心理学家的观点,情绪是一种由人类需求所驱动的心理活动形式。

如果存在或周围环境满足了一个人的需要,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产生消极情绪。

它也有三个部分形成:主观的、外部的和生理的。

情绪的外在表现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言语语调,例如,当一个人生气时,他们通常会提高声音,挺直脖子,肌肉紧张,拳头紧握,准备"战斗"。

例如,当一个人受到惊吓或愤怒时,往往伴随着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脸色潮红。

在1992年对278名心身疾病患者、282名癌症患者和273名健康人的研究中,张瑶表明,过度、突然或长时间的压力事件不仅损害社会功能,而且会降低一个人对内部和外部病原体的抵抗力,损害免疫系统,使身体易受疾病影响。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由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一类疾病。

它是身体与心理之间紧密联系的产物,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或误解。

本文将从定义、病因、症状和治疗等方面对心身疾病进行探讨,以增进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一、定义心身疾病,又称为躯体化障碍、功能性身体症状障碍,是指那些不能用已知疾病解释的身体症状,例如头痛、胸闷、腹痛等,这些症状造成了明显的痛苦或丧失功能。

尽管这些症状缺乏明确的身体病理学证据,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可以通过心理和社会因素诱发或加重。

二、病因心身疾病是复杂多样的,其病因涉及生物学、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因素。

1. 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人天生就存在对压力的脆弱性,容易出现身体症状。

此外,某些生物化学和生理机制的改变也与心身疾病的发生相关。

2.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压力是诱发心身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的工作压力、家庭冲突、人际关系问题等会导致人们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从而诱发或加重身体症状。

3.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中的压力和刺激也会对心身疾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例如,持续的恶劣工作环境、空气污染等都可能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三、症状心身疾病的症状各异,常见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头痛、胸痛、肌肉紧张、疲劳、消化不良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天、数周或数月,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对各类医疗资源的过度利用。

四、治疗心身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心身疾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等,帮助患者改善负面情绪、增强应对能力,从而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2.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来缓解症状。

例如,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3. 身体疗法:有些患者对心身疾病的症状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身体感知,因此采用一些身体疗法如针灸、按摩、理疗等,可以缓解疼痛和紧张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9/27
焦虑症
5.6%广泛性焦虑症,9.6%恐慌症,3.3% 社会恐怖以及2.8%广场恐怖症的风险因素 与家族起源有关。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强迫 症也有家族史,从更大的促使在这些领域 开展更深、更广泛的研究活动。
2020/9/27
•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已被发现 在焦虑症的产生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 正如它们的变异显示出基因的偏性,影响 了应对压力的机制并引起由于焦虑而导致 睡眠模式上的睡眠紊乱。
2020/9/27
饮食失调
9.6%的贪食和和4.6%厌食症的相关风险说 明了遗传危害因素的存在,双生子研究也 确认了这一事实,因而鉴别与饮食失调症 相关的特殊基因的表达已成为研究的重点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5-羟色胺2A受体基因 启动子区的一个多态现象和暴食症黑皮质4 受体基因突变的综合作用提供了另一条线 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活动去澄清这一领 域明确的遗传相关性。
• 早老素-1对阿尔茨海默疾病早发型是一个相 当可靠的测试和预言 ;另一方面,载脂蛋 白E基因型对于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痴呆症是 非常重要的,并且在统计学上具有相关性 。 载脂蛋白-E和4个等位基因的测试被作为 一种辅助检测。
2020/9/27
谵妄症
对谵妄易感性(脆弱性),遗传因素都聚 焦在基因型以及嗜酒患者的多巴胺转基因 和神经肽基因之间多肽现象的相关性,痴 呆型谵妄是三倍多,再次证实了上述的相 关性。
• 解释12%个体差异的遗传因素和控制着 88%个体反应的个体特异性的环境因素相 互作用影响着日常应激反应,因此,遗传 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变得更加清晰,有利 于进一步加强对这一特定领域的研究。
• 具有二元遗传建模的心血管应激反应表明 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心脏的交感迷 走神经活动存在个体差异。
2020/9/27
2020/9/27
纤维肌痛和慢性疲劳综合征
2020/9/27
双相情感障碍--相对风险性为24.5%,这已 被家风险研究、双生子研究和连锁研究 所证实。公认与X染色体相关的红绿色盲在 倾向母子遗传的双向情感障碍中多次被发 现。标记的同源染色体18,已观察到多巴 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
2020/9/27
• 痴呆症-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症有一个有利和 充满希望的基因测试,包括早老素-1和载脂 蛋白E基因型。
皇后大学精神医学院药理学部主任 加拿大 安大略湖 贝尔维尔 登大士街东 265号 精神病
学系 贝尔维尔综合医院 预防保健学术部 邮编K8N5A9
2020/9/27
目前,在推进基因研究活动的形势下,科 学革命正发生,它对于了解、治疗疾病和 痛苦展现巨大的发展前景。20世纪被称为 “基因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从认识疾 病和消除疾病的基因研究中获利的世纪。
心身疾病遗传
BSc., MBBS, FRCP (C), FRCP, DPM, DTMH, FRCPsych., FRSM (Lond.), FICPM, FASCH
Dr. Amarendra N. Singh 世界卫生组织,心身医学和精神药理学教授
精神病学,药理学和毒理学教授 皇后大学精神医学院精神药理学部 主席
2020/9/27
• 基因研究活动对于促进心身医学发病 因素和治疗领域的发展,存在很大的 潜力,
• 心身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a)明确心 身疾病病因学的遗传组分;b)遗传影 响的DNA重排;c)基因或与基因相关 的生物心理社会学的异常;d)发现基 因异常突变引起的疾病症状
2020/9/27
单独或随同认可的易损基因共同作用的环 境因素被发现,那么涉及到心身疾病之间 或疾病亚型之间的基因应该被鉴别。不论 人类特征质和心身症状的亲缘关系在病因 学的作用如何,都应该分别加以描述。
LIFE
Psycho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Epigenesis
Symptoms and Disease
Brain
SPAN
Target Organs or
Behaviours
2020/9/27
• 在心身医学方面,遗传学的重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
• a)家庭风险研究 • b)双生子研究 • c)连锁研究 • d)领养研究 • e)遗传联合的研究,其中包括候补基因检测 • f)分子生物学方法 • g)精神药理学研究或精神药理基因学研究并且最为重要
2020/9/27
• 因此,上述这些研究信息将引发从遗 传,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的角度对心 身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因此,治疗 或预防正在影响或改变着心理社会环 境因素。另外的治疗,利用:
• a)自定义或特制药物 • b)最终靠基因治疗。
2020/9/27
Genes
Human Development Process
的, • h)渐成论-基因和环境的反应
2020/9/27
生物学的分子方法已经为探索DNA多态性 ,连锁作用并向基因工程,分子克隆,生 物克隆,DNA微阵列,DNA测序及以上的 所有对于DNA的分析和处理,开辟了一条 光明的道路。
2020/9/27
在心身医学方面遗传学相关知识 的目前研究情况。
躯体化障碍-克洛宁格等发现了3.1%相对危 险性。 Guze和Kendler通过适当的研究方 法,发现在男性和女性躯体化的过程有质 的不同。双生子和家庭研究支持这个观点 ,妇女有更多的躯体化障碍,而男性可能 存在更多的人格障碍。
2007年公布的最近研究表明,在携带A2/A2 的人群中,多巴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调节 着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的影响,多 巴胺D2受体基因型比其他类型存在更多的 易感性。抑郁症状与冠心病的协方差可能 是由一个共同的遗传易感性引起,同时别 的几个通道可能被涉及。在这些当中,5-羟 色胺和炎症的通道可能是重要的。
情感障碍
严重抑郁症显示,3%的相对危险性与家族 遗传相关。此外,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 功能的不足在抑郁症也会出现。抑郁症和 冠心病的关系表明,复杂的基因易损性连 同环境相互作用对基因的影响都是重要的 因素。对遗传相关性的进一步认识,需要 用于深入研究的候选基因方法去解释和说 明。
2020/9/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