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体检尿酸注意什么事项

体检尿酸注意什么事项

体检尿酸注意什么事项体检尿酸是检查人体血液中尿酸浓度的一项常规检查项目,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尿酸是一种体内产生的废物,正常情况下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但是,当尿酸过多时,会导致尿酸结晶在体内沉积,引发痛风等疾病。

因此,在进行体检尿酸前,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1. 饮食方面:尿酸的积累与饮食中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摄入有关。

在进行尿酸检查前一天,避免摄入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内脏类食物(肾脏、脑、肝脏等)、海鲜(虾、蟹、鱼籽等)、肉类(猪肉、牛肉等)、啤酒等,以免影响尿酸的检查结果。

2. 饮水量:尿酸是通过肾脏代谢排出的,饮水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尿酸浓度的检测结果。

在进行尿酸检查前的一天,多喝水,保持水分摄取的充足,有助于充分稀释血液中的尿酸,从而减少尿酸的浓度。

3. 注意精神状态:体检时尽量保持心情愉快,放松身心。

压力过大、焦虑或其他情绪波动都可能导致身体内分泌系统紊乱,进而影响尿酸浓度的检查结果。

4. 避免剧烈运动:在进行尿酸检查前的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

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肌肉代谢增加,释放出嘌呤,影响尿酸测定结果。

5. 药物干扰: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尿酸浓度的检测结果。

因此,在进行尿酸检查前,最好咨询医生,告知自己正在服用的药物情况,以免干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6. 饮酒限制:酒精会干扰尿酸的代谢和排泄。

在进行尿酸检查前的48小时内,尽量避免饮酒,以免影响尿酸浓度的检测结果。

7. 尿检前的准备:在尿检前,应保持私密性,确保收集到的尿液是干净和无污染的。

在接受医生指导的情况下,正确收集尿样,保证采集的尿液是中段尿,并确保采用无菌容器。

8. 饮食禁忌:临床医生在进行尿酸检测时,可能会针对特定的情况对个体饮食进行禁忌。

例如,对于患有痛风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要求禁食和监控饮食中的特定成分,如含嘌呤的食物。

总结来说,在进行尿酸检查前,应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情绪,避免剧烈运动,避免饮酒,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药物,正确收集尿样,根据医生要求遵循饮食禁忌等事项,以确保尿酸检查的准确度和综合评估身体健康的准确性。

血尿酸检测的临床意义ppt课件

血尿酸检测的临床意义ppt课件
3
三·形成原因
1、 嘌呤摄入过多:尿酸高含量与食物内嘌呤含量成 比。摄入的食物 内RNA的50%,DNA的25%都要在尿中以尿酸的形式排泄,严格限制 嘌呤摄入量可使血清尿酸含量降至60umol/L(1.0mg/dL),而尿内尿酸 的分泌降至1.2mmol/d(200mg/d)。
2、 内源性嘌呤产生过多:内源性嘌呤代谢紊乱较外源性因素更为重 要。嘌呤由非环状到环状的从头合成过程要经过11步反应,其中酶的 异常多会导致嘌呤合成过多。已经发现的有: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 合成酶活性增加。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换酶(HGPRT)缺乏。 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缺乏。
7
七·注意事项
一般制订尿酸的正常参考值,是以一群人的血中尿酸平均 值加上2个标准差为上限,大约有10%的人会尿酸偏高,但 这只是一种生化上的异常,不能与痛风混为一谈。虽说尿 酸值越高者,患痛风的机率越大。不过有高达30%左右的 病例,在血尿酸值正常的情况下,仍有痛风发作。值得一 提的是,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后,体内血尿酸的水平可以 没有大幅度的变化,这是由于身体在症状出现以后,进行 了自我调节,加速了尿酸的排出。例如痛风急性发作时由 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可促进尿酸排泄。另外,进水、 利尿和药物应用等因素均可影响血尿酸水平。所以仅有血 尿酸的水平的增高不能作为诊断痛风标准。但对有高尿酸 血症的痛风患者来说,血尿酸的监测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 意义。
2
二·正常参考值
磷钨酸还原法 : 男:149~416umol/L。女:89~357umol/L。 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 成人:90~420umol/L 一般血液中尿酸含量超过420μmol/L就定义为高尿酸

尿酸科普知识

尿酸科普知识

尿酸科普知识尿酸是一种由体内代谢产生的物质,它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

嘌呤是一种存在于食物中的物质,也是构成DNA和RNA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人体分解食物中的嘌呤时,会产生尿酸。

正常情况下,尿酸会被肾脏过滤并从尿液中排出体外。

然而,当尿酸在体内积累过多或排出不畅时,就会引发尿酸升高的问题。

尿酸的升高可能会导致痛风,痛风是一种由尿酸盐结晶在关节中沉积而引起的疾病。

痛风通常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热痛等症状。

除了痛风外,高尿酸还与尿酸结石、尿道炎等疾病有关。

尿酸的升高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高嘌呤饮食:摄入过多的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肉类、内脏、海鲜等,会增加尿酸的产生。

2. 饮食习惯:喝酒过量、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也可能导致尿酸升高。

3. 肥胖:肥胖会加重尿酸的生成和排出负担,使尿酸升高的风险增加。

4. 遗传因素: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的尿酸代谢能力,遗传因素也可能影响尿酸的水平。

为了降低尿酸的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控制饮食:避免过多摄入高嘌呤食物,如肉类、海鲜、内脏等;尽量选择低嘌呤食物,如蔬果、全谷类食物等。

2. 适度运动:合理的运动可以促进尿酸的代谢和排出,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

3. 控制体重:减轻体重可以降低尿酸的生成和排出负担,有助于尿酸的调节。

4. 限制饮酒:过量饮酒会增加尿酸的生成和排出负担,应适量饮酒或戒酒。

5. 饮食平衡: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和均衡的营养摄入,避免暴饮暴食。

尿酸升高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出现尿酸相关疾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此外,应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尿酸升高和相关疾病的发生。

医生尿酸知识点总结

医生尿酸知识点总结

医生尿酸知识点总结尿酸是一种在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它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大部分的尿酸由肝脏合成,然后通过肾脏排泄出体外。

尿酸的水平通常是由饮食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的。

尿酸水平在合理范围内对人体没有害处,但是如果尿酸水平过高,就容易引发痛风、高尿酸血症等疾病。

以下是关于尿酸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

1. 尿酸的生理代谢尿酸是一种黄色结晶性化合物,它是由腺苷三磷酸和肌酸通过丙酮酸循环生成的。

尿酸在人体内主要由肝脏合成,然后通过肾脏排泄出体外。

尿酸水平主要受到饮食、体重、遗传和其他代谢因素的影响。

2. 尿酸的生物学功能尿酸在人体内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从而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

此外,尿酸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3. 尿酸与疾病尿酸水平在合理范围内对人体没有害处,但是过高或过低的尿酸水平都容易引发一系列疾病。

高尿酸血症是尿酸水平过高的病症,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痛风和尿酸性肾病等疾病。

低尿酸血症则会导致一些自由基性疾病的发生。

4. 尿酸检测尿酸检测一般是通过血液检测来完成的,主要是通过测量血液中尿酸的浓度水平来判断尿酸是否处于正常范围。

5. 尿酸与饮食调整饮食是降低尿酸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高嘌呤食物、酒精、高糖饮食等都会导致尿酸水平升高,而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等则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

6. 尿酸与遗传遗传因素对尿酸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家族中有痛风或者高尿酸血症的病史,那么后代也会有较高的患病风险。

7. 尿酸相关疾病的治疗痛风是由于尿酸水平过高引发的一种疾病,治疗痛风的主要措施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减轻体重等。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也主要是针对尿酸水平的调整,通过使用药物来调整尿酸的合成和排泄,从而达到稳定尿酸水平的目的。

8. 尿酸相关疾病的预防预防尿酸相关疾病的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此外,遗传因素对尿酸水平的影响也需要引起注意,建议有家族痛风或高尿酸血症史的人群定期检查尿酸水平。

尿酸医学常识之

 尿酸医学常识之

尿酸
尿酸介绍:
尿酸(uric acid)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嘌呤代谢紊乱、能量代谢异常及肾
脏对尿酸的排泄障碍均可引起血浆尿酸浓度升高(高尿酸血症)或降低(低尿酸血症)。

目前认为,尿酸测定是诊断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痛风(gout)的最佳生化标志。

痛风的主要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由此而引起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尿酸肾结石等肾脏病变,对健康危害很大。

尿酸测定还有助于肾脏病变的早期诊断。

尿酸正常值:
1.5~4.4mmol/24h。

尿酸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1)增加:肾功正常而血清尿酸增加的情况(见血尿酸测定)
(2)减少:肾炎
需要检测的人群:
肾功能异常,肾炎,尿痛的人
尿酸注意事项:
检查前:禁止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
检查时:即先排出一部分尿弃去,以冲掉留在尿道口及前尿道的细菌,然后将中段尿留取送检。

不适宜人群:月经期中的女性,感冒患者
尿酸检查过程:
收集受检测者的尿液,用酸碱测定仪测定。

高尿酸血症及临床分析

高尿酸血症及临床分析

高尿酸血症及临床分析1. 引言高尿酸血症,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表现为血尿酸水平持续升高。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正常情况下,尿酸的产生和排泄保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血尿酸水平就会升高,引发高尿酸血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在临床上,高尿酸血症不仅可导致痛风,还与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因此,对其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与风险因素2.1 遗传因素高尿酸血症的遗传因素在病因中占有重要位置。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有高尿酸血症家族史的个体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目前已知的遗传性疾病,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过度活跃症、Lesch-Nyhan综合症等,都会导致尿酸生成或排泄的异常。

2.2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影响血尿酸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合理饮食,如富含嘌呤的食物摄入过多(如海鲜、肉类、啤酒等),会增加血尿酸的产生。

此外,饮酒、吸烟、缺乏运动等生活习惯也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导致了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上升。

2.3 慢性疾病一些慢性疾病也是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因素。

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患者往往伴有高尿酸血症。

这是因为这些疾病状态下,机体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

同时,长期使用利尿剂、免疫抑制剂、抗结核药物等,也可能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

综合以上分析,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与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遗传、生活方式和慢性疾病等多个层面。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高尿酸血症。

3. 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3.1 临床表现3.1.1 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在疾病早期往往无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疲乏无力 - 关节疼痛或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 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 -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肾脏结石或痛风结节3.1.2 体征•关节炎患者可见关节肿胀、变形、触痛明显•有肾脏损害的患者可能出现高血压、水肿等体征•长期高尿酸血症可能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肾脏等部位,形成痛风石或痛风结节3.2 诊断方法3.2.1 实验室检查•血尿酸测定:空腹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男性)或360μmol/L(女性)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尿酸高知识点总结

尿酸高知识点总结

尿酸高知识点总结尿酸是一种由嘌呤代谢产生的终端代谢产物,它主要在肝脏中合成,然后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正常情况下,尿酸的代谢和排泄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但是当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不足时,就会导致尿酸积累,造成尿酸高的情况。

尿酸高的危害尿酸高可能会导致痛风症状的发作,痛风是由尿酸盐在关节组织中沉积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征为急性关节炎,疼痛难忍,多见于足趾、踝关节等处。

此外,尿酸高还可能导致尿路结石和肾功能损害。

长期的尿酸高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其他慢性疾病。

尿酸高的原因1. 饮食因素:长期摄入高嘌呤食物,如肝、肾、脑、肥肉、海鲜等,会加重尿酸的生成和排泄负担。

2. 喝酒:酒精可以干扰肝脏的代谢功能,影响尿酸的排泄。

3. 肥胖:肥胖者尿酸的排泄量相对较低,容易导致尿酸代谢紊乱。

4. 药物因素:使用嘌呤类药物、利尿剂等可能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泄。

5. 遗传因素:一些遗传因素也可能导致尿酸高。

尿酸高的诊断1. 临床症状:痛风发作、关节疼痛、尿路结石等。

2.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酸浓度检测、尿液检查、尿酸结晶检查等。

3. 影像学检查:可用于查找尿路结石、评估肾功能等。

尿酸高的治疗1. 调整饮食:限制摄入高嘌呤食物,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的食物。

2. 控制体重:对肥胖者进行体重管理,有助于减轻尿酸的负担。

3. 控制饮酒:减少酒精的摄入。

4. 药物治疗:包括降尿酸药、利尿剂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尿酸高的预防1. 合理饮食: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的食物。

2. 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尿酸的代谢和排泄。

3.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的发生。

4. 戒烟戒酒: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

尿酸高与其他疾病的关系1. 高血压:尿酸高者容易患高血压,而高血压患者也容易伴发尿酸高。

2. 糖尿病:尿酸高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容易伴发尿酸高。

3. 肥胖症:肥胖者尿酸排泄相对减少,容易出现尿酸高的情况。

尿酸有关知识

尿酸有关知识

尿酸有关知识一、尿酸的生成与排泄尿酸是由嘌呤代谢产生的物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尿酸不断生成和排泄,保持动态平衡,使尿酸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尿酸的生成主要来自食物中的嘌呤代谢,而排泄则主要通过肾脏排出。

二、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关系当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时,血液中的尿酸水平会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

而当高尿酸血症持续时间过长,尿酸结晶会在关节、软组织等处沉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痛风的发生。

因此,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三、尿酸的测定方法及其意义尿酸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两种:尿酸酶法和非尿酸酶法。

尿酸酶法是利用尿酸酶将尿酸氧化为尿囊素,再通过检测尿囊素的含量来测定尿酸水平。

非尿酸酶法则是利用尿酸与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颜色的产物,通过检测颜色的深浅来测定尿酸水平。

尿酸测定的意义在于了解体内尿酸代谢的状况,评估发生痛风的风险,指导痛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四、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方法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调整: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等。

增加低嘌呤食物的摄入,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2.促进尿酸排泄:通过多饮水、适当运动等方法促进尿酸排泄。

3.控制相关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泄。

4.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如别嘌呤醇、秋水仙碱等,以抑制尿酸生成或促进尿酸排泄。

五、尿酸与其他疾病的关系高尿酸血症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联。

例如,高尿酸血症与肾脏疾病的关系密切,高尿酸水平可能会损害肾脏功能。

此外,高尿酸血症还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有关联。

六、尿酸的合成与代谢途径尿酸的合成主要在肝脏进行,而代谢则主要在肾脏进行。

嘌呤代谢产生的尿酸先进入肝脏进行氧化,然后进入肾脏进行排泄。

如果肝脏或肾脏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泄,导致高尿酸血症。

七、尿酸的生理作用虽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等疾病有关,但尿酸也有其生理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酸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产物。

痛风(gout)是一种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

对于痛风患者,怎样查尿尿酸及注意事项,听听专家的意见。

目前,很多医院的大夫和绝大部分痛风患者,在诊治过程中,仅查血尿酸,而忽视24小时的尿尿酸检查,故在此有必要强调其重要性。

为什么要查24小时尿尿酸?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产物。

人体嘌呤来源有两种,内源性——依赖自身合成或核酸降解(大约600mg/d),约占体内总尿酸量的80%;外源性——摄入的嘌呤饮食(大约
100mg/d),约占体内总尿酸量的20%。

在生理状态下,体内尿酸池为1200mg,每天产生尿酸约750mg,排出约800~1000mg,其中30%从肠道和胆道排泄,70%经肾脏排泄。

肾脏是尿酸排泄的重要器官。

血中尿酸全部从肾小球滤过,其中98%在近曲小管中段又被分泌到肾小球腔内,然后50%重吸收的尿酸在近曲小管中段又被分泌到肾小管腔内,在近曲小管直段又有40%~44%被重吸收,只有6%~10%尿酸
排出。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尿酸的产生和排泄基本上保持动态平衡,凡是影响血清尿酸生成和排泄的因素均可导致血清尿酸水平增高。

尿酸在血液中的最高溶解度为420 μmol/L,超过此值,尿酸盐即易析出结晶而沉积于组织并引起炎性病变,例如沉积于关节,即引起大家熟知的痛风性关节炎,沉积在肾盂、输尿管或肾小管及肾间质,造成肾损害,引起肾结石。

区分尿酸排泄减少抑或尿酸生成增多,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临床分型和指导用药十分重要。

既往临床工作中大多以24小时尿尿酸定量法来加以区分,在摄取低嘌呤饮食5天后,若24小时尿尿酸排泄少于600mg(3.6mmol)则定义为尿酸
排泄减少型,24小时尿尿酸排泄超过800mg(4.8mmol)定为尿酸产生过多型。

也有学者建议采用尿酸排泄分数来分型。

按下式计算尿酸排泄分数(FEUA),FEUA=(血肌酐X24小时尿尿酸)/(血尿酸X24小时尿肌酐),以百分数表示。

根据尿酸排泄分数结果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分为三型:排泄减少型( FEUA12%)。

该指标更能反映肾脏排泄尿酸的情况。

降尿酸药物一般可分为三种:排尿酸药(苯溴马隆)、抑制尿
酸生成药(别嘌呤醇、非布司他)和尿酸分解药(普瑞凯希),前者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泄而达到降低血尿酸的目的,故其适合尿酸排泄减少型,而抑制尿酸生成药主要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从而减少尿酸的生物合成
使血尿酸下降, 故尿酸生成增多型疗效更佳。

因此,根据24小时尿尿酸或FEUA的临床分型,排泄减少型以苯溴马隆,而生成增多型或混合型以别嘌呤醇或非布司他加以治疗,这样更有利于正确选择降尿酸药物能够达到降低血尿酸的目的。

可否用晨尿和随机尿代替24小时尿检测?
尿液生化指标的测定是临床常规检查,常用的标本类型有晨尿、随机尿和24h小时尿。

晨尿是浓缩尿,主要用于一些定性的检查,如细胞、管型、结晶及细菌的镜检;随机尿收集容易,便于急诊检查,例如尿淀粉酶的检测;24小时尿则主要用于一些指标的定量检测,最能反映患者一天的排泄情况。

在临床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收集24小时尿液是比较困难的,例如患者不能准确理解尿液收集的时间,大便时造成尿液的丢失,收集尿液时患者外出(特别是门诊患者)等等均可以导
致尿液收集偏多或者偏少,其误差可达15%~30%;依从性差的儿童及排尿困难的危重患者也难以准确收集到24小时
尿液。

此外留尿以后还常存在尿液标本混匀不够的缺点。

因此临床常有患者提出,为什么要检测24小时尿标本?
尿酸本身其排泄有显著的昼夜间的差异,而且还要受药物的影响。

何秋蓉等研究结果提示,晨尿、随机尿的尿酸/尿肌酐比和尿酸/尿渗透压比与24小时尿尿酸结果不相关,使用晨尿、随机尿均不能真实反映患者尿酸排泄情况,因此尿酸的
测定仍然需要采用24小时尿标本。

检测的注意事项
1. 首先应确定该病人是否有必要作此项检查,凡已有肾功能减退,或有结石引起的尿路梗阻、大量肾盂积水、尿潴留、排尿不畅等的痛风病人,尿尿酸测定均受影响,故无必要做此项检查。

2. 第一天早8点将膀胱排空,尿液弃去,此后将连续24小时的尿液收集到盛尿容器内,在结束收集尿液的第二天早8点将再次排空膀胱的尿液收集于容器内,充分混匀全部尿液,准确测量并记录总尿量(精确到毫升),取出50~100毫升送化验室检验,余尿弃去。

3. 留取24小时尿量应精确无误,留尿方法应正确,留尿之容器应放防腐剂。

4. 留尿前几天起,即应停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避免高嘌呤饮食。

留尿前一天及留尿当天,避免剧烈活动、大量出汗等。

5. 留尿当日应适当饮水(尤其是在夏季),如有腹泻、呕吐等脱水情况,应改期再作检测。

如有发热、尿路感染或其他急性疾病,也应改期检查。

6. 留尿完成后,应及时送医院检查,不要搁置家中,在夏天尤应尽快送检,以免尿液久置后变质,影响检查结果。

收集尿液的容器应完好无损,盖子应密封不漏,以免在送标本过
程中尿液外溢。

如只送部分尿液,则应事先将24小时尿量精确测量后记录在化验单上,然后再取200毫升左右尿液送检。

7. 如在留尿过程中尿液被其他物质混入、污染,则应重新留尿。

8. 最好同时化验24小时尿肌酐,并抽血化验血尿酸、血肌酐。

临床意义
1. 尿尿酸增多见于:①痛风;②组织大量破坏,核蛋白分解过度,如肺炎、子痫等,此时患者血、尿尿酸均增加,③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如Fanconi综合征、肝豆状核变性,使用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此时患者血尿酸减少而尿尿酸增多;④核蛋白代谢增强,如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增生不良、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淋巴瘤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2. 尿尿酸减少见于:①高糖,高脂肪饮食;②肾功能不全,痛风发作前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