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K-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K-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K-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题及答案

1单选(2分)

在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哪一项()

得分/总分

A.

政治法律思想

2.00/2.00

B.

宗教

C.

艺术

D.

科学

2单选(2分)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得分/总分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0/2.00

C.

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D.

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3单选(2分)

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得分/总分

A.

社会制度

B.

生产工具

2.00/2.00

C.

科学技术

D.

生产关系

4单选(2分)

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得分/总分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00/2.00

B.

生产关系

C.

生产工具

D.

生产力

所谓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得分/总分

A.

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演化过程

B.

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2.00/2.00

C.

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是毫无区别的物质过程

D.

人类活动和动物界的活动是一样的

6单选(2分)

生产关系体现的是()

得分/总分

A.

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

B.

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2.00/2.00

D.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而且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层建筑的变化。这句话是()

得分/总分

A.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00/2.00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8单选(2分)

上层建筑是指()

得分/总分

A.

社会意识形态

B.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和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2.00/2.00

C.

政治法律制度

D.

国家政权

9单选(2分)

最早发现和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人是()

得分/总分

A.

马克思和恩格斯

B.

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的美国民族学家、历史学家L.H.摩尔根

C.

法国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

2.00/2.00

D.

德国古典哲学家

10单选(2分)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在于()

得分/总分

A.

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2.00/2.00

B.

信奉宗教

C.

相信古人天人感应的学说

D.

迷信英雄人物

11单选(2分)

“时势造英雄”,这在哲学上说明了()

得分/总分

A.

英雄的出现及其作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2.00/2.00

B.

英雄人物的出现是他的命运好

C.

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必然的

D.

英雄人物的出现完全是上天的安排

12单选(2分)

下列对于国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有()

得分/总分

A.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本质,亦即国家的性质

B.

国体决定政体,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体

2.00/2.00

D.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谁是统治者,谁是盟友,谁是敌人13单选(2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得分/总分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

如何看待阶级斗争的作用问题

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00/2.00

D.

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物的关系问题

14单选(2分)

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它的构成要素中最活跃的是哪一个()得分/总分

A.

劳动者

2.00/2.00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资料

15单选(2分)

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是()

得分/总分

A.

国家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

只有阶级消亡了,国家才会消亡,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C.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D.

国家是通过社会契约形成的,或是通过“君权神授”得来的

2.00/2.00

16多选(3分)

下列属于社会意识的有 ( )

得分/总分

A.

人力资源

B.

数学

1.00/3.00

C.

情感

1.00/3.00

D.

习俗

1.00/3.00

17多选(3分)

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正确的有( )

得分/总分

A.

人的本质是理性

B.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1.50/3.00

C.

人的本质是自由,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D.

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

1.50/3.00

18多选(3分)

关于个人在历史中所起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有 ( )

得分/总分

A.

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一起共同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离开了英雄人物将一事无成

B.

个人即使参与创造历史也要遵循社会规律

1.50/3.00

C.

个人可以创造他们个人的历史,但是不能简单地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他们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个人的历史不等于社会整体的历史

1.50/3.00

D.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历代帝王将相的历史,是他们创造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19多选(3分)

“按照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地位来说,他们可能和小店主相隔天壤。使他们成为小资产者代表人物的是下面这样一种情况:他们的思想不能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解决办法,也就是小资产者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任务和解决办法。一般说来,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代表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14页)。这段话蕴含和体现了哪些观点( )

得分/总分

A.

律师家庭出身的马克思和资本家出身的恩格斯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所以不能说人们的生活决定人们的意识

B.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出身与他们理论所代表的阶级属性不一致,所以对历史人物的所谓阶级分析方法是不适用的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生活决定人们的意识

1.50/3.00

D.

一个理论的阶级属性可以和创立者本人实际的阶级出身不一致

1.50/3.00

20多选(3分)

下列关于科学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有( )

得分/总分

A.

科学技术首先表现为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

1.00/3.00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说明生产力越来越是一种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

在现代生产中,脑力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日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00/3.00

D.

科学技术必须和生产力的实体要素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00/3.00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教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古代社会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奴隶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3、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4、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识记: 1、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2、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理解: 1、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 2、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活动: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第一框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 教学重、难点: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教学方法:线索图示讲解; 教学过程: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你对原始社会是怎么认识的?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第一个社会是原

始社会。 (一)低下的社会生产力附图: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学生看图,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概括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工具:石器、火 劳动对象: 劳动者:原始人 结论: 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极端低下) 观点: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谁来改 生产力生产工具——用什么改 劳动对象——改什么 想一想: 你认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什么特点?(极端低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 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力三要素) :在这种环境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二)没有剥削:附图:尼人狩猎图。 附图:基诺族平均分配食物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平均分配 没有剥削(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观点: 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2011-07-07 15:54:30作者:胡建兰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浏览次数:4 网友评论0 条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使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为丰富,极大推动了我国民生改善的步伐,中国人民在经济、教育、医疗、社会关系、个性自由等几乎所有人类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经济、社会、资源及实践中的偏差等多方面的制约,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与问题。 一、中国民生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统计,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从1975年的0.530上升到2008年的0.793,排名从1999年的全球第105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81位,成为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 1.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979—2008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高6.8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大幅提高,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水平也大幅提升。据世界银行统计,1978年,我国人均GNI只有19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改革开放后,人均GNI水平大幅提升,2008年达到277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2.3%。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79—200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979—200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1%。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贫困标准),城镇家庭为57.5%;1996年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中国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专业:艺术设计学号:姓名:吴思繁 摘要: 本文是关于科学技术革命与实践发展之间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在研究中采取了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方法,内容涉及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技术与产业革命史等多个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的龙头产业。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和精神财富。随着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影响力对人类影响 前言: 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它包含人造器物,科技活动的制度和体制、科技活动的行为规范和科技价值观念。尽管它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而当它一旦进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往往是分离开来,他们各自独立的发挥着作用。技术的进步往往是依靠传统技艺的提高和改进,只凭经验摸索前进。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及理论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速度之快、发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100万年以前,原始人以石头作为工具,称旧石器时代。1万年以前,人类对石器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器皿和精致的工具,从而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利用粘土烧制的陶器。人类在寻找石器过程中认识了矿石,并在烧陶生产中发展了冶铜术,开创了冶金技术。公元前5000年,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200年,人类开始使用铸铁,从而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又发展了钢的制造技术。18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成为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19世纪中叶,现代平炉和转炉炼钢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真正进入了钢铁时代。与此同时,铜、铅、锌也大量得到应用,铝、镁、钛等金属相继问世并得到应用。直到20世纪中叶,金属材料在材料工业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的新材料又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首先是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先后出现尼龙、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以及维尼纶、合成橡胶、新型工程塑料、高分子合金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仅半个世纪时间,高分子材料已与有上千年历史的金属材料并驾齐驱,并在年产量的体积上已超过了钢,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尖端科学和高科技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其次是陶瓷材料的发展。陶瓷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原料制造而成的材料。50年代,合成化工原料和特殊制备工艺的发展,使陶瓷材料产生了一个飞跃,出现了从传统陶瓷向先进陶瓷的转变,许多新型功能陶瓷形成了产业,满足了电力、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需要。 结构材料的发展,推动了功能材料的进步。20世纪初,开始对半导体材料进行研究。50年代,制备出锗单晶,后又制备出硅单晶和化合物半导体等,使电子技术领域由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金属、非金属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材料领域——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以一种材料为基体,另一种或几种材料为增强体,可获得比单一材料更优越的性能。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不仅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而且在现代民用工业、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不断扩大应用。 环保节能高性能低成本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社会局势稳定的关系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社会局势稳定的关系 xx能否保持社会稳定,是关系到小康xx、平安xx、和谐xx建设全局的大事。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人民的生活难以保障,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稳定,是xx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这是民主改革以来xx现代化建设一条极其重要的历史经验。 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中央第五次xx工作座谈会立足我国国情和xx区情明确提出,当前xx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xx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xx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决定了xx工作的主题必须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第一,xx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由我区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区情和阶段性特征决定的,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二,xx社会的特殊矛盾是由我们与达赖集团和支持他们的

国际敌对势力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的,这一特殊矛盾是对反分裂斗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完全符合xx实际。第三,xx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决定了xx工作的主题必须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没有发展,解决不了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没有稳定,发展就没有社会条件。要充分认识发展是解决xx所有问题的关键,不断推进xx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把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深入持久地开展反分裂斗争。 应当看到,稳定和发展是一对矛盾。既然是矛盾,就应该是既对立又统一、既联系又斗争的关系。 稳定和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基础,互相依赖。一方面,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基础,惟有社会稳定,人们才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也干不成,发展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另一方面,发展是稳定的保障,解决存在的矛盾问题,要靠发展;没有发展,稳定只是暂时的,稳定最终要靠发展来支撑和维护。从长远看,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当然,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但经济落后则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实。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让广大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才能为群众创造更好更优的生产生活环境。xx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说明,我们还处于打基础

第二章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第二章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一、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涉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问题,了解资源的内涵、外延、分布、分类,了解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影响,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必要性,以及我们的对策。本章的重点应掌握资源的含义、分布,我国资源的概况,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存在的资源问题。本章的难点是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本章主要内容提要 人类社会如何持续发展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大事,本章将就“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这一主题,提出十个问题进行探讨。 1、什么是资源? 以往,人们常说: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考虑到人口众多的因素,面对现状,我们就会得出:我国是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在发展经济同时,面临保护资源的一个重要任务。所谓资源,一般地说,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即指“资财的来源”。换句话说,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有用之物就是资源,无用之物就不是资源。比如,我国的水能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居世界第120位。广义地说,资源应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作为资源需有下列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社会效应性,即应对人类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维持、改善起保证和促进作用。二是稀缺性,即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它是有限的。 2、为什么说资源的外延是不断扩展的? 从资源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要素这一内涵出发,资源的外延就是不断拓展的。就自然资源说,它是以人类利用为标准的,因此,它的本质是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作为价值与评价判断标准。这就是说,随着人们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资源就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有所变化,很多原来不认识的物品就可能成为新的资源。从总体上说,地球的自然本质上是固定的,但资源却是动态的,并没有固定的极限。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导致自然资源外延的拓展;而新资源的利用又为下一次技术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它又可能是一种新的资源。从社会资源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资源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外延也是在不断拓展的。比如,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一系列新兴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就会导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们的发展要依赖自然资源的供给,需要劳力资源支撑,更多地还要依赖智力、信息、技术、管理和组织等社会资源和人才的能力。而这些社会资源的外延同样是不断扩展的。从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上说,它的根本思想就是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要提高管理水平。其立足点仍然是对自然资源范围的不断拓展和对社会资源潜力的不断发挥。 3、资源是怎样分类的?

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成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同时环境问题也左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最早的人类社会应当是原始社会。当时的人们以亲族关系为基础,以母系社会为前提,通过简单的分工方式联系在一起。由于生产力的底下,对环境的影响并不突出,也并没有产生所谓的环境问题。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原始社会开始解体,产生了奴隶制社会。在奴隶制社会开始出现了城市,而城市人口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变成了最早的环境问题。因此孔子规定“随地扬灰者,斩手”的苛刻政策;商鞅在变法时也同样规定“扬灰于道者斩手”。这反应了环境问题对统治者政策的影响,进而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封建社会由此开始。大一统的国家和集权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人们开荒种田、伐树种田,使得当时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最典型的当属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早先也是绿野遍地,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使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因为泥沙沉积,黄河下游海拔比两岸地面高出数米乃至数十米。“地上河”多次决堤,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每次决堤改道都意味着无数人失去生命,无数人失去家园。 十八世纪,能够用于工业生产的工业蒸汽机出现,这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阶段。在工业社会,人们大量使用蒸汽机,工业得以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史无前例的过快发展也造就了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这时候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而直接引起的,所以,环境问题对人们的影响也是十分直接的,出现了许多前所未闻的疾病。 与此同时,人们也终于注意到了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尽管还不是十分重视,但还是涌现了许多推动改善环境问题的改革。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依旧严重,这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也完全意识到了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致命影响。我国还在向工业化社会迈进,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刻,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全国各地都不断有水污染土壤污染的案例上演,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严峻挑战。这也说明了我国还有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对未来发展的消极影响,对环境的保护应当落到实处,西方国家过去几百年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在我们国家再度重演。我认为先污染再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都不是正确的选择,我们应当将污染扼杀在摇篮里。再多的GDP也无法解决严峻的环境问题,而环境问题最终却会影响到我们社会的发展。 总体评价: 1、行文中的遣词造句,我只给你修改了前两段,后边的就不逐字逐句的改了,这需要你自己平常的积累和经常练习。所有黄色标识的语句均有问题。 2、第三、四自然段的历史考证,这个思路不错,值得肯定。但是关键问题是要言之有据,所有的引文或数据都没有标注出处,显得过于随意,说服力不强。这是学术规范问题,今后注意。 3、最后一句应该是你的结论,是你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这类语句应当单独成段,以明确传递你所要表达的思想。 第一次作业,写成这样也不错了,继续努力吧。 2014.10.6

矿产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绪论矿产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就是矿产资源开发史 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是与矿产的利用分不开的。人类历史,就是矿产资源开发史。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开始使用粗陋的石器防御和捕猎野兽。这种石器是用石块互相敲击而打制出来的,叫做旧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大约距今1万年前,先人们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开始磨制和使用各种各样的石器工具。人类迈入到“新石器时代”。 在公元前8千年到5千年,世界很多地区的人们开始烧制和使用陶器,被称为“陶器时代”。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距今大约6到7千年前,西亚、南亚及北非居民掌握了炼铜技术。距今4500~4000年的龙山时代,是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期。人们把这一时代称为“青铜器时代”。 距今约3400年,赫梯王国(今土耳其境内)最早开始冶铁和制造、使用铁器。中国冶铁业出现在距今约3000年,时间虽晚于西亚和欧洲等地,但发展迅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世界冶金技术的前列。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奴隶制社会的瓦解,被称为“铁器时代”。铁器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

17世纪以来,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煤炭的开发利用,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导致了工业革命,掀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钢铁成了国力强弱的标志,又被称为“钢铁时代”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近百年来,人类大量开发和快速消耗能源,为争夺石油资源而引发大规模的全球或局部战争。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为“石油时代”。 当今世界,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工业,则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人们又把现今利用高新技术开发非金属的时代,称为“硅时代”。 二、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保障 当今世界92%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取自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兴邦安民的重要条件,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是国家安全的战略保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永恒的重要价值。 矿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矿业资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物质财富的创造积累过程,都是以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索取为始端,不断地对其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加工过程,进而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矿产资源种类和数量决定着它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第一节古代社会 本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古代几个社会制度做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人类社会是如何从无阶级剥削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具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这种状况,不但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反而说明历史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是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前进的。第一框题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教材分析] 讲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讲原始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极端低下的。指出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与自然界进行斗争,才能获得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同时,指出了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是极其简陋的,人类生产每前进一步,都要花费成百年、上千年,以至逾万年的时间。 第二层次,指出原始社会是一命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为什么?首先,在生产能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原始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共同的劳动中,同自然进行斗争。其次,共同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且只有共同劳动,才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

基本需要马因此,生产资料必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再次,没有私有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与合作的,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现象。最后,说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历程,认识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产关系”这一基本概念;识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组织的发展情况;了解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氏族是最基本的单位;懂得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金属工具、手工业出现的意义,懂得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懂得氏族制度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能力目标 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能从课文的阐述中把握要点,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认识原始社会。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用发展的观点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该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

人类与社会

一判断题 1.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斗争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错 2.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它占整个系统总质量的99.9%。对 3.地球表层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五大要素构成。对 4.最古老的原始地壳大约出现在37亿年前。对 5.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近亲关系。对 6.猿与人都有A、B、O、AB等血型。对7.劳动在猿变成人的过程中没有起到作用。错 8.爪哇猿人是白色人种的祖先。错9.有人认为20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妇女是现今全世界人的祖先。对 10.据估算,一万年前,地球上原始人类约有一千万。对 11.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异上。对 12.“农民工潮”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秩序。错 13.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域上是民族唯一最稳定的特征。错 14.中国汉语在历史地理条件影响下形成七大方言体系。对 二 1.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对 2.狭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与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物质要素,即自然资源错 3. 资源具有社会效应性和稀缺性的两个重要特征。对 4. 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技术如何进步,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总是固定不变的。错 5. 社会资源是指人类创造的、除自然资源之外的其它所有资源的总称。对 6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相对于地质年代而言不能再生的各种资源。错 7 人的需求可分为生存需求、享乐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三个层次,其中自我发展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错8. 当今世界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加得更快。错 9. 控制人口的增长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人口素质尤其是文化教育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人口的控制。对 10. 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积极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策略。对 11. 在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问题中,资源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错 12. 我国地大物博,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海外资源的依存度依然较低。错 13. 为确保我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切实执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再生能力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三大政策。对 14.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地 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错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马克思基本原理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下三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及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的辩证原理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面矛盾的重要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其它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也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其本质的内在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资源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的问题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水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199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的数据表明:中国面临的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水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但是核心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类的用水行为在满足其生存、生活和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和改善有利于生存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引起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1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1.1我国水资源基本情况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二者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 1.2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 2.1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少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资源量24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北方黄、淮、海3个流域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的1/5.到下世纪中叶,按16亿人口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比现在降低1/4,约为1755立方米,淡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1.2.2地区分布不均与水土资源组合不相应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极不匹配。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及其以北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5%,其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 1.2.3雨热同步,年内分布集中,年际分配不均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水资源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很大,还往往出现连续丰水或枯水年的情况。 2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突出问题2.1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首先是农业缺水。 我国的农业属灌溉农业,目前全国灌溉面积5300多万平方米,农田受旱面积达2660多万平方米,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另外还有7600万平方米耕地无灌溉设施。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其次是城市缺水。全国670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缺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到下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灌溉面积发展到6333万平方米,人口城市化率将从目前的28.7%增至56%左右,经济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水的供给将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灌溉水的生产效率不足1.0kg/立方米,也就是说现在全国农业用水中的绝大部分是白白浪费了;而先进国家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已达到0.7~0.8,灌溉水的生产效率为2.0kg/立方米。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是

九年级政治: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教材 政治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政治教案 / 初中政治 / 九年级政治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指导思想,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政治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古代社会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奴隶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3、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4、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 识记: 1、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2、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理解: 1、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 2、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活动: 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 第一框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 教学重、难点: 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 教学方法: 线索图示讲解; 教学过程: 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你对原始社会是怎么认识的?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第一个社会是原始社会。 (一)低下的社会生产力 附图: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学生看图,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概括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 劳动工具:石器、火 劳动对象: 劳动者:原始人 结论: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极端低下) 观点: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谁来改 生产力生产工具——用什么改 劳动对象——改什么 想一想:你认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什么特点?(极端低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 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力三要素) 过渡:在这种环境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二)没有剥削: 附图:尼人狩猎图。 附图:基诺族平均分配食物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平均分配

经济发展民生福利

经济发展民生福利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或民生福利得到极大改善。回 顾30年的发展历程,民生福利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到注重的,改善民生 的指导思想是如何演变的,当前存有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 些问题需要实行梳理。 一、注重民生与改革政策的启动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整个经济社会 资源都由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控制。本来,我国实 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运行的宗旨是为全 体人民谋福利。不过,因为我国当时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也 因为我国决策层和理论界对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理解不足,不恰 当地采取了所谓“赶超型”的发展战略。为实现这样的战略,我国动 员和使用政权的力量,集中社会上的主要资源,优先发展作为国民经 济基础的重工业。执行这种战略的结果是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居民的生活水平长期不能提升,特别是农村 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有很大比例的人口不能保证温饱等基本生活需要。 因为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及对经济工作和民生福利的长期忽视,到改革 开放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注重 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重民生福利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幕开启。 导致开启新政策的思想原因,是整个社会对长期思想禁锢的冲破。承 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认同人民群 众的合理需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党抓住时代主旋律、 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路线和执政理念。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路线和执 政理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政策立刻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 拥护。中国开始走上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准确道路。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社会生态环境。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条件、状况和环境,有利于社会生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又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巨大灾难,危害社会生态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社会生态的这种二重性影响,并加以调控、限制和消除。这样,我们才可能在21世纪的现代文明时代,建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1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社会生态既包括自然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形成的生态环境。而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突出体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因此,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他认为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他认为,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也是不行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而且,它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人类只有依靠科技能力、科学精神和理性才能确保全球、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中,科学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 2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态环境的质量变化的关系 当今世界,尤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只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材料,才能实现既减少投入,又能增加产出的理想发展模式,进而使发展越来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并相应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人类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使资源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两维拓展,低科技水平下的非资源变成高科技时代的资源,诸如核能技术的进步,使原子潜能变为有效的能源。高科技的投入也使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太空技术的发展,使外空环境改变;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使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加先进、合理。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森林不断消失,臭氧层出现巨大空洞,全球气候异常,都是人类活动不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带来的恶果,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应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终还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解决。例如,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科学技术都是关键因素。人类对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增长率、人口动态和环境退化等领域的了解,正在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制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考虑这些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变化情况,更好地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陆地、海洋、大气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水、养分和生物地球化学循坏和能量流动,以便更精确地了解地球的负荷能力及其如何对人类活动施加的压力进行反应。依靠科学可以健全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管理政策。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类才能解决人口激增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才能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就是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已经消除和控制了其主要的工业污染,同时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使当地居民生活在蓝天碧水的环境之中。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是改变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根本因素,而人类社会生态环 境得到改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 2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任何科学技术的使用都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一方面,科学技术应用过程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因为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物质循环过程,造成某个点上的失调而取得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破坏是其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汇编)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并以中外史实为例,谈伟大人物和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其内在动力推动的结果。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也进一步体现在经济分配上。以辛亥革命为例,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清政府在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各地被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和瓜分。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多,各种旧税有一次次被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至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第三、社会革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斗争的最高表现 第四、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五、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及其辩证运动中实现的。两对基本矛盾及其所联结的三个方面,是以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为中介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又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的英文单词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这说明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最经典的是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早期人类学(16~20世纪)的特征:人类学=人体测量学、人种学→体质人类学。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广义)。文化人类学(广义)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重在研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特征,以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己任,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虽然人类学这个词在16世纪就出现了,但“文化人类学”一词却是1901年由美国考古学家、曾任芝加哥自然史博物馆和华盛顿史密森学会人类学部主任的霍姆斯创用,当时指的是人类的文化史研究,1920年后,又将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纳入文化人类学范畴,也就基本奠定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田野工作,又常被称为参与观察,即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它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被视为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不仅是人类学史上第一本现代民族志著作,而且还对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了一次“马林诺夫斯基革命”,开创了人类学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现代田野工作的基石。《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西方世界兴起的产物:人类学主要是为帝国主义收集殖民地中关于土著人的情报。最典型的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所写的《菊与刀》。该书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该书最初是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由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这时的人类学更相当于外交学。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是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871年,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自首版以来,该书已成为人类学领域的经典。泰勒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引证大量的民族学材料,对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特别是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开创性研究,并且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发展阶段和脉络的见解。泰勒在书中对文化的界定至今仍是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基本框架。1881年他撰写的《人类学》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他给“文化”下过两个定义:其一,1865年在《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其二,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是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早期理论家。1893年,涂尔干出版了由博士论文完善而成的《社会分工论》,标志着他学术体系的建立。1897年,涂尔干的一部代表作《自杀论》出版。书中在研究自杀个案时,运用了统计学等量化分析的方法,涂尔干因而成为将定量分析引入社会科学的先驱,而《自杀论》也成为社会学案例研究的典范之作。 涂尔干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