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国学文库:经部·春秋·春秋讲义

合集下载

编年体史书《春秋》

编年体史书《春秋》

编年体史书《春秋》《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原本秦代以后已经失传,现在流行的版本是由《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中拼凑的。

《春秋》又是鲁国史书的专名。

各国史书有专名的,如晋国史书叫《乘》,楚国史书叫《梼杌》(见《孟子·离娄下》)。

鲁国史书专名《春秋》,所以《左传·昭公二年》叙述晋平公派遣韩宣子(起)出使鲁国,看到《易》《象》和《鲁春秋》。

不过韩起所看到的《鲁春秋》,一定是从周公姬旦叙起,才能说:“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而现存的《春秋》,才从鲁隐公叙起。

隐公父亲惠公以上的鲁国历史原始记载已经完全亡佚。

《楚语上》也说:“教之《春秋》”,就是说,对太子,用史书教授他。

《墨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就是指周朝、燕、宋、齐诸国都有史书,墨子曾读过。

1. 在古代是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一年中春秋是重要的两个季节,春种秋收,以春秋做为一年最重要的交替,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称。

因此《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历史。

也泛指岁月和光阴。

一说在古代怀疑最初没有四季而只有春秋,故在古书中“一春秋”指一年。

2. 泛指历史:甘洒热血写春秋。

3. 时代名。

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

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

4. 儒家经典之一。

编年体春秋史。

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概说

《春秋》概说

《春秋》概说赵金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一、《春秋》的独特地位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五经当中的《春秋》,以及跟《春秋》有关的“春秋三传”。

因为《春秋》这部书比较特殊,我们不可能仅仅介绍它一部书,还会连带介绍一下解释性的著作。

我们在讲《尚书》的时候曾经讲过,我们古代有很多很悠久的历史传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言的是《尚书》,而记事的就是《春秋》。

《春秋》这本书在古代特别独特,钱穆先生在《两汉经学今古平议》当中讲隋唐以前的人尊孔子《春秋》尤重于《论语》。

《论语》的地位在隋唐之前比不上《春秋》,《论语》在当时仅是一种中小学的教材,我们今天上课的话,中小学生如果学国学的话那就学《论语》,而《春秋》则是要放在哪儿去教授?《春秋》则是大学特定的讲座,要把《春秋》放在更高的阶段让学生去学习。

尤其是在汉代,《春秋》的作用特别不一般。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六经,独尊儒家所讲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而在独尊六经当中《春秋》更被独特地来看待。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六经的董仲舒,他就是《春秋》学家,特别研究《春秋》当中的公羊学,汉代从汉武帝开始用《春秋》来干什么?有一个词叫做春秋决狱,用《春秋》这部经典所讲的道理来判案子,国家大事,国家有哪些大政方针,国家要进行政策,要依据《春秋》所讲的这些道理。

所以《春秋》在古人来看是圣人之大用,尤其是把孔子所讲的一些具体的历史用途,这些道德体现在哪些方面、哪些事上,《春秋》都记录了下来。

宋代有一位学者叫做胡安国,他为《春秋》作传,这当中有一个序,序就这么说《春秋》,“百王之法度,万世之准绳,皆在此书”,各代王者,你所遵循的法则、规矩,历代人民百姓的行为准则都在《春秋》这部书当中,《春秋》这部书记述得特别明确,“故君子以为‘五经’之有《春秋》,犹法律之有断例也”,胡安国说的这个“君子”是指他的老师程伊川,程颐认为五经有《春秋》,就好像法律有断例,法律记载了很多具体的审判条文,XX当判,判几年刑,当然这个法律条文当中不可能举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春秋》相当于法律条文的案例,成文的案例有哪些具体的判例在其中,XX当诛,它就举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

《春秋》的原文及译文研究

《春秋》的原文及译文研究

《春秋》的原文及译文研究1. 简介《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史书之一。

它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2. 原文《春秋》的原文是由鲁国史官根据当时的口头传说和官方文件记录下来的。

原文以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笔法记载了当时的重大事件,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3. 译文《春秋》的译文主要是指后人对原文的解释和翻译。

由于《春秋》的笔法独特,其中包含了许多隐喻和象征,因此需要通过注释和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

最早的译文是战国时期的《春秋左氏传》,后来又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等。

4. 研究方法研究《春秋》的原文和译文需要结合历史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方法。

首先,要对原文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理解,然后通过对比不同译文的方式来分析其差异和特点。

同时,还需要参考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以全面深入地理解《春秋》的内涵和价值。

5. 研究意义研究《春秋》的原文和译文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而且对于提高我们的文献阅读和解读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研究《春秋》,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和观点,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6. 结论《春秋》的原文和译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春秋》的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的文献解读和表达能力。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经部·小学·周秦刻石释音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经部·小学·周秦刻石释音
周越法书苑
石鼓文谓之周宣王猎碣共有十鼓其文则史籀大篆也年代斯逺字多讹 缺旧存岐山石鼓村今移置凤翔府夫子庙
乐史太平寰宇记
凤翔天兴县南二十余里石鼓文其形如鼓其数有十盖纪周宣王猎之事 其文即史籀之迹唐贞观中吏部侍郎苏朂记其事云虞禇欧阳共称妙墨虽嵗 久讹缺然遗迹尚存可观
欧阳修集古録防尾【阙】
二世诏同前
音注书评
石鼓音
首卷石鼓音大畧 氏本同次第用薛本次王厚之序末云自苏朂以下为 之说者畧书于后苏朂【周度支尚书邳公绰曾孙贞观中位吏部侍郎驸马都 尉】
世咸言笔迹存者李斯防古不知史籀之迹近在闗中又云虞禇欧阳共称 妙墨
李嗣真书后品【髙宗武后世】
苍颉造书鬼哭廪廪史籀堙防陈仓借甚秦相□铭烂若野锦钟张羲献超 世品
右文十行行七字末行三字成文作重文者三阙四十二

水 □【导】 既平 既止喜【嘉】□□【则】里天子永宁日佳丙 申 其用□ 马既申敕康康【肃】 驾左骖防防□□【遫】扯 女不□ 霾 公谓天 余及如周【害】不余及
右文十五行行五字末行四字成文作重文者七阙二十一

田车既安鋚勒馯馯众【从】既简左旛旛右騝騝防隮于邍我戎止 □【射】宫车其冩秀弓寺□【射】麋豕孔 麀鹿雉兎其 又【有】 □【绅】其□【奔】大 出各亚畀执而勿矤多 防防【轹】君子乃 【逌】乐
张怀瓘书断【唐处士张怀素作书断卷开元中勅改命怀瓘】
按籀文者周太史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七 畧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子璧中古文体异甄丰定六书二曰竒 字是也其迹有石鼓文存焉盖叙宣王畋猎之所作今在陈仓县李斯小篆兼采 其意
又讃曰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又云史籀又作籀文其状 惟正体则石鼓存焉乃开阖古文愓其蹙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镂防而端姿旁逸 又婉润焉若取于诗人则小雅之颂也亦谓楷 曾髙字书渊薮故使小学者渔 猎其中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经部·小学·六艺纲目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经部·小学·六艺纲目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费墀
六艺纲目原序
古者教人之法六艺而已周官大司徒掌之六艺通习故士皆可用公卿大 夫居则冠冕佩玉以理朝政一有戎事则出为将帅介胄行陈文武兼举而无不 得其任者由教之有方而学之有其素也六艺今惟书算是用人亦罕习朱文公 着小学书特表焉徒名存尔四明舒君隠儒也纂为纲目子恭注之条陈详解不 啻折旋于仪文之间咏蹈于音乐之所司容于宾卿之次为范于驱驰之地可谓 明且备矣至正癸巳予以太学博士考试大都至秋闱发防汉人问以六艺众皆
先君生甫十嵗而宋社亡泣曰吾不可以有为矣及长以隐儒名其堂旌厥 志也一日读汉书至君子舒六艺之风之句抚卷笑曰班孟坚其先得我心之所 欲乎因自号艺风同郡太博蒋公汝砺叹曰先生之号其甚美矣他日表章六艺 其惟先生乎先生尝病世之君子以六艺为教者仅举其畧乃博采六艺集为章 句曰六艺纲目以诏家塾识者翕然称之曰先生之美号斯称矣夫顾世之辑是 书者多矣然未有若此之简而明且句以四字尤便初学诚六艺之指南也请与 同志共之由是缮写者众居无何先君下世手泽未干呜呼痛哉恭不能继述徒 为人子遂忘固陋乃讨论而注之至正甲辰夏邑令陈君止善以之达承防仲 【缺】张公公喜曰何见此书之晩也乃序其端有曰四明舒君隐儒也夫隐儒 之称岂偶然哉恭也一读则三感慨焉重悼先君生不逢时抱恨而殁所赖遗墨
【附注】王立七祀诸侯五祀大夫三祀曰泰厉门行适士二祀门与行庶 士庶人一祀或户或灶杜预曰土正曰句龙在家主中霤在野为社
祭于山林薶牲于土祭于川泽沈牲于水各顺其性以象其徳谓之薶沉 【薶周礼作貍俗作埋】
山林川泽之于物则有薶藏涵容之功所祭之牲则薶之沉之则顺其性象 其徳也
晋魏献子伐齐以朱丝系白璧投于河汉武帝河决之时则刑白马沉璧于 河此薶沉之遗意也
日月星辰实牲柴上燔而祝之谓之实柴
星五星金木水火土辰日月所防十二次也起于辰止于巳曰夀星大火析 木星纪 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是也实柴实牲于柴上也

经史子集280部国学经典

经史子集280部国学经典

经史子集,280部中华经典①经:儒家经典著作,一朝编定,千载不移;②史:史书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通古今之变,成多家之言;③子:学派纷呈,百家争鸣,荟萃诸子,旁搜异闻;④集:世上万象,笔底波澜,诗文胜境,气象万千。

经部十三经(13种)001.《周易》——领袖群经,神龙见首002.《尚书》——尧舜禹汤,昭如日月003.《诗经》——所谓天籁,在此一方004.《周礼》——天地四时,百官居位005.《仪礼》——尊卑有序,亲疏有别006.《礼记》——六艺之教,中庸之道007.《春秋左传》——跌宕不群,纵横自得008.《春秋公羊传》——三科九旨,一统大同009.《春秋穀梁传》——鲁鱼亥豕,是非难辨010.《孝经》——百善之首,立国之基011.《尔雅》——聚类释名,经纬百科012.《论语》——半部治天下,布衣成圣贤013.《孟子》——民贵君轻,王道荡荡其他(7种)014.《韩诗外传》汉•韩婴——诗在言外,意在诗外015.《尚书大传》汉•伏胜——劫后馀生,似伪似真016.《春秋繁露》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儒术独尊017.《大戴礼记》汉•戴德——礼外别传,今文嫡派018.《白虎通义》汉•班固——古今论战,继往开来019.《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集注——一朝编定,千载不移 020.《经学历史》清•皮锡瑞——六经致用,孔教救国史部二十六史(26种)021.《史记》汉•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022.《汉书》汉•班固——断代为限,一朝国史02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简而且周,疏而不漏024.《三国志》晋•陈寿——分述三国史,合为一部书025.《晋书》唐•房玄龄等——竞为绮艳,不求笃实026.《宋书》南朝梁•沈约——煌煌三十志,几占一半书02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事常伪造,辞尚溢美028.《梁书》唐•姚思廉——一洗六朝芜冗之习029.《陈书》唐•姚思廉——短命王朝短章书030.《魏书》北齐•魏收——魏收作色,秽史扬名031.《北齐书》唐•李百药——廿载六帝,墙内相阋032.《周书》唐•令狐德棻——旁征简牍,意在摭实033.《隋书》唐•魏征等——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034.《南史》唐•李延寿——杏花春雨江南035.《北史》唐•李延寿——骏马秋风塞北03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志与表,不如新03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等——纪与传,不如旧 03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五代分叙,十国合述 03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五代合叙,十国分述040.《宋史》元•脱脱等——史如其朝,尾大不掉041.《辽史》元•脱脱等——怎一个“乱”字了得042.《金史》元•脱脱等——乱中取次,差强人意043.《元史》明•宋濂等——其速无比,其陋无敌044.《明史》清•张廷玉等——一波三折,百年乃成045.《新元史》民国•柯劭忞——一人之力,千钧之功046.《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草书之笔,急就之章别杂史(24种)047.《逸周书》——收之圣人,失之圣人048.《国语》——风云一代,春秋八国049.《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纵横四方,睥睨天地050.《列女传》汉•刘向——女子无才便是德051.《吴越春秋》东汉•赵晔——不类信史,反类小说052.《越绝书》后汉•袁康——吴言越语,君问臣答053.《人物志》三国魏•刘邵——知人善任,书中伯乐054.《华阳国志》晋•常璩——巴蜀春秋,美不胜收055.《山海经》——山中奇谭,海外奇观056.《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别开生面,妙不可言057.《洛阳伽蓝记》后魏•杨衒之——梵乐已远,佛香犹闻058.《大唐西域记》唐•玄奘——遐方异俗,绝壤殊风059.《大业拾遗记》唐•颜师古——隋炀一世,烟花一现060.《贞观政要》唐•吴兢——君贤臣忠,长治久安061.《资治通鉴》宋•司马光——鉴于往事,资于治道062.《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宋元易鼎,蒙汉交锋063.《五代史补》宋•陶岳——道听途说,亦足补史064.《蛮书》唐•樊绰——滇水之边,云天之南065.《吴地记》唐•陆广微——大唐江南,全景苏州066.《唐六典》唐•李林甫等——建官之制,为政之方067.《通典》唐•杜佑——典章制度之通史,经国治世之良模068.《史通》唐•刘知几——为史者宜置于座右069.《桯史》宋•岳珂——说朝说野,公是公非070.《文史通义》清•章学诚——六经皆史,学兼性情野史(14种)071.《穆天子传》——思接千里,神驰八极072.《晋五胡指掌》明•张大龄——兴废始末,焕焉在目073.《唐摭言》五代•王定保——登科落榜,得意失意074.《开元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闲话宫中事,有裨后世闻075.《洛阳缙绅旧闻记》宋•张齐贤——末世衰民,旧都遗老076.《大宋宣和遗事》宋•佚名——内忧外患,两宋交迫077.《靖康传信录》宋•李纲——开封之战,靖康之耻078.《蒙鞑备录》宋•赵珙——草原之鹰,天骄之国079.《圣武亲征录校注》清•王国维校注——弯弓大漠,立马中原080.《元朝秘史》元•佚名——黄金家族黄金册081.《备倭记》明•卜大同辑——空言空语,纸上谈兵082.《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虽云野获,堪比正史083.《南明野史》清•三馀氏——江山已逝,苟延残喘084.《郎潜纪闻》清•陈康祺——清史遗珠,四笔探骊版本目录(6种)085.《崇文总目》宋•王尧臣等——秘阁藏书,官修名册086.《郡斋读书志》宋•晁公武——校雠之馀,提要之祖087.《书林清话》清•叶德辉——百科书史,源远流长088.《校雠通义》清•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089.《书目答问》清•张之洞——读书指南,治学门径09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纪昀等——经史子集,纲举目张子部诸子(30种)091.《老子》春秋•李耳——道不可道,玄之又玄092.《庄子》战国•庄周——神与物游,逍遥尘外093.《公孙龙子》战国•公孙龙——白马非马,名不符实094.《韩非子》战国•韩非——人非有爱,法本无情095.《淮南子》西汉•刘安——荟萃诸子,旁搜异闻096.《列子》战国•列御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097.《墨子》战国•墨翟——兼爱其仁,非攻其义098.《荀子》战国•荀况——尊王称霸,崇礼讲法099.《孙子兵法》春秋•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00.《文子》春秋•辛钘——杂糅百家,道为其旨101.《关尹子》春秋•关尹——九阳至极,大道其成102.《鹖冠子》战国•鹖冠子——深浅莫测,真伪难辨103.《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市门悬赏,一字千金104.《晏子春秋》战国•晏婴——传记鼻祖,小说滥觞105.《管子》战国•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106.《商君书》战国•商鞅——任法明术,强兵弱民107.《慎子》战国•慎到——天道因循,贵势尚法108.《尹文子》战国•尹文——名有三科,法有四程109.《邓析子》春秋•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110.《论衡》东汉•王充——疾虚妄,斥鬼神111.《盐铁论》西汉•桓宽——朝野对话,官民争胜112.《风俗通义》东汉•应劭——辩风正俗,观微察隐113.《申鉴》东汉•荀悦——政之大经,法教而已114.《新论》汉•桓谭——生死相待,形神相依115.《新书》西汉•贾谊——伤逝贾子,绝代鸿文116.《孔丛子》汉•孔鲋——圣人之言,后世之教117.《太玄经》汉•扬雄——玄生万物,九九归一118.《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古今家训,以此为祖119.《刘子》北齐•刘昼——礼教为先,无为是务120.《金楼子》梁•萧绎——常笑淮南之假手,每嗤不韦之托人儒家(10种)121.《法言》西汉•扬雄——儒学正统,孔圣独尊122.《说苑》西汉•刘向——分门别类,稽古谈史123.《新序》西汉•刘向——嘉言懿行,可叹可敬124.《新语》汉•陆贾——秦所以亡,汉所以兴125.《忠经》汉•马融——天下至德,莫大乎忠126.《孔子家语》汉•佚名——孔氏家学,源远流长127.《朱子语类》宋•朱熹——师徒问答,教学相长128.《传习录》明•王阳明——心外无学,传而习之129.《近思录》宋•朱熹、吕祖谦——身边之事,日常之理130.《一贯问答》明•方以智——一以贯多,不妨矛盾释家(10种)131.《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万事皆空,当如是观132.《楞严经》唐•般剌密帝译——众心本净,修禅自明133.《无量寿经》三国魏•康僧铠译——修德无量,往生极乐134.《肇论》东晋•僧肇——有即是无,无即是有135.《法苑珠林》唐•道世——华枝春满,天心月圆136.《坛经》唐•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137.《童蒙止观》隋•智顗——止以收心,观以启悟138.《弘明集》梁•僧祐——道以人弘,教以文明139.《祖堂集》五代•静、筠禅僧——中土失传,海外遗踪140.《五灯会元》宋•普济——佛法如灯,代代相传道家(10种)141.《抱朴子》晋•葛洪——求仙炼丹,谈玄论道142.《无能子》唐•无名氏——天地无心,万物同归143.《化书》五代•谭峭——化之为道,流转无穷144.《太平经》——木兰树下,神人问答145.《云笈七签》宋•张君房——摄道藏之英,略诸子之奥146.《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内外兼修,天人合一147.《老子想尔注》——道为至尊,积善成功148.《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149.《海内十洲三岛记》汉•东方朔——海上有仙山,虚无缥缈间150.《真诰》南朝梁•陶弘景——众真降授,三君手书杂家(25种)151.《吴子》战国•吴起——内修文德,外治武备152.《鬼谷子》——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153.《三略》旧题汉•黄石公——揽英雄之心,立不败之地154.《六韬》旧题周•姜尚——文韬武略,兵书之祖155.《素书》三国•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156.《忍经》元•吴亮——一忍成仁,百忍成圣157.《长短经》唐•赵蕤——长谋短术,王霸雄图158.《梦溪笔谈》宋•沈括——走笔天下,纵谈百科159.《黄帝内经素问》——黄帝问医,岐伯释疑160.《神农本草经》清•孙星衍等辑——医科圣典,药学大全161.《古画品录》南齐•谢赫——画宗六法,气韵为上162.《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画史之祖,遗泽千秋163.《法书要录》唐•张彦远——意在笔先,法成书后164.《海岳名言》宋•米芾——别寻蹊径,独阐精微165.《林泉高致》宋•郭熙——近水遥山皆磊落166.《棋经十三篇》宋•张拟——成败纵横界,生死黑白间167.《乐府杂录》唐•段安节——大唐之音,歌舞升平168.《洛阳牡丹记》宋•欧阳修——名花美文两倾国169.《茶经》唐•陆羽——临溪烹茗,缓缓醉矣170.《酒经》宋•朱肱——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171.《随园食单》清•袁枚——烹天下美食,品人间至味172.《九章算术》汉•张仓——一问一答,百题百解173.《氾胜之书》汉•氾胜之——农耕之本,趋时得法174.《营造法式》宋•李诫——指划方圆,丈量天地175.《天工开物》明•宋应星——天工巧夺,开物成务笔记(25种)176.《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魏晋风流,尽收眼底177.《大唐新语》唐•刘肃——事关政教,言涉文词178.《幽闲鼓吹》唐•张固——偶记君臣事,尽话朝野闻179.《中华古今注》五代•马缟——考辨名物,注释古今180.《北梦琐言》宋•孙光宪——孤唐五代,乱世碎影181.《唐语林》宋•王谠——唐人世说,风俗可辨182.《容斋随笔》宋•洪迈——笔记之珍,南宋之冠183.《老学庵笔记》宋•陆游——放翁虽老,其学弥高184.《鹤林玉露》宋•罗大经——博而匪滥,醇而寡疵185.《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千古繁华一梦中186.《湘山野录》宋•文莹——佛家闲笔,野外别传187.《梦粱录》宋•吴自牧——东南形胜,三吴都会188.《铁围山丛谈》宋•蔡絛——边城梦回,流人呓语189.《渑水燕谈录》宋•王闢之——宦海退居,士林清议190.《唐才子传》元•辛文房——诗才济济,诗风泱泱191.《西南夷风土记》明•朱孟震——光照西土,风越南疆192.《古今风谣》明•杨慎——古今多少事,且听风中谣193.《陶庵梦忆》明•张岱——前尘已逝,往事堪嗟194.《旧典备征》清•朱彭寿——大清国故,殚见洽闻195.《读通鉴论》清•王夫之——读古人之书,揣今世之争196.《廿二史劄记》清•赵翼——考正史之得失,究历代之兴废197.《陔馀丛考》清•赵翼——读书偶得,治学深究198.《广东新语》清•屈大均——粤风岭俗,身经目睹199.《日知录》清•顾炎武——生平志业,皆在其中200.《清代野记》清•梁溪坐观老人——不为凿空之谈,不作理想之语类书(5种)201.《艺文类聚》唐•欧阳询——随类从事,因事辑文202.《初学记》唐•徐坚——非止初学,可为终身203.《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天地人物,包罗万有204.《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故事渊薮,小说大成205.《七修类稿》明•郎瑛——考辩史馀,论载典外小说(25种)206.《搜神记》晋•干宝——谁道天下无神,且看人间有鬼207.《游仙窟》唐•张鷟——误入神仙地,迷堕温柔乡208.《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说鬼谈狐,入世三分209.《断鸿零雁记》民国•苏曼殊——行云流水,孤僧情悟210.《西游记》明•吴承恩——求心证性,历难成佛211.《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官逼民反,替天行道212.《三国演义》明•罗贯中——青梅煮酒,谁是英雄213.《金瓶梅》明•兰陵笑笑生——酒色财气,四大皆空214.《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辑——世事多讽,喻以导愚215.《警世通言》明•冯梦龙辑——世情多舛,警以劝俗216.《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辑——世人多醉,醒以戒心217.《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重翻旧曲,再酿新蒸218.《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世风日下,近事堪忧219.《型世言》明•陆人龙——末世颓风,树型正俗220.《清平山堂话本》明•洪楩——口传心授,话皆有本221.《封神演义》明•许仲琳——成王败寇,周革殷命222.《东周列国志》明•余邵鱼撰冯梦龙、蔡元放改编——春秋争霸,战国称雄223.《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十年辛苦,字字血泪224.《儒林外史》清•吴敬梓——魃魅魍魉,毫发毕现225.《醒世姻缘传》清•西周生——冤仇相报,两世姻缘226.《镜花缘》清•李汝珍——海外寻仙不辞远,月华空驻水空流227.《七侠五义》清•石玉昆——除暴安良,快意恩仇228.《老残游记》清•刘鹗——棋局已残,吾国已老229.《侠义风月传》清•名教中人——窈窕淑女,侠士好逑230.《孽海花》清•曾朴——孽海浮沉,早登觉岸集部总集选集(18种)231.《文选》梁•萧统编——文选烂,秀才半232.《六朝文絜》清•许琏——风月无边,黯然销魂233.《骈体文钞》清•李兆洛——俪句偶语,片金漱玉234.《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天下至文,入我毂中235.《楚辞章句》汉•王逸注——悲莫悲兮,屈子怀楚236.《玉台新咏》陈•徐陵——艳歌多寂寞,离恨不堪闻237.《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千年乐府,一编尽览238.《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诗家胜境,气象万千239.《敦煌变文》——佛家俗讲,圣窟遗稿240.《宋诗钞》清•吴之振等编——独辟蹊径,别寻理趣241.《元诗别裁集》清•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编——宗唐承宋,风味自成242.《明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诗教温柔,人伦敦厚243.《清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浮辞尽弃,艳歌莫论244.《全唐五代词》——词坛初景,春光烂漫245.《全宋词》——词坛盛景,风华绝代246.《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龙榆生选编——词坛晚景,夕阳无限247.《挂枝儿》明•冯梦龙——语笑天然活生香248.《晚清文选》——世上风云,笔底波澜别集(10种)249.《曹子建集》三国魏•曹植——贵胄清华,超然高蹈250.《陶渊明集》晋•陶潜——归去来兮,采菊东篱251.《韩愈集》唐•韩愈——才雄百代,文动八表252.《柳宗元集》唐•柳宗元——文道合一,不平则鸣253.《欧阳修集》宋•欧阳修——天地自在,山水从容254.《苏轼集》宋•苏轼——大江东去,千古风流255.《张载集》宋•张载——天地立心,万世太平256.《元好问集》金•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257.《王阳明集》明•王守仁——心外无物,知行合一258.《人境庐诗草》清•黄遵宪——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戏曲(7种)259.《西厢记》元•王实甫——一见钟情,终成眷属260.《窦娥冤》元•关汉卿——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261.《琵琶记》元•高明——琵琶弦断,谁人堪听262.《牡丹亭》明•汤显祖——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263.《娇红记》明•孟称舜——生死相随,不离不弃264.《桃花扇》清•孔尚任——桃花扇底烟尘绝265.《长生殿》清•洪昇——此恨绵绵无绝期文论(15种)266.《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体大思精,笼罩群言267.《文笔要诀》唐•杜正伦——虚字助词,句首何用268.《诗品》梁•锺嵘——诗分三品,人分三等269.《二十四诗品》唐•司空图——诗中有品,品中有诗270.《文镜秘府论》日•遍照金刚——六合四声,诗格大成271.《本事诗》唐•孟棨——不究其根,孰明厥义272.《乐府古题要解》唐•吴兢——追本溯源,望题思义273.《六一诗话》宋•欧阳修——诗话先河,醉翁绝笔274.《瓯北诗话》清•赵翼——五代十家,诗坛独步275.《词源》宋•张炎——穷乐律之本源,奉雅词为依归276.《本事词》清•叶申芗——词缘于事,情动于中277.《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豪怀不肯同零落278.《人间词话》清•王国维——人间阅尽,境界天开279.《闲情偶寄》明•李渔——信手拈来,皆成妙旨280.《宋元戏曲史》清•王国维——曲学祧祖,风气首开。

《春秋》经传研究

《春秋》经传研究

《春秋》经传研究《春秋》是中国古代先秦经典,也是古代五经之一,史称“春秋公羊”,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春秋》一书纪录了两河流域公羊家族中的历史故事,以及周朝封建时期的政治变化。

它在当时是一部开国经典,它的编撰者将众多的古代档案整理编撰成书,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见证。

《春秋》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发展、政治军事、外交关系、法律权威、文明文化、礼义礼仪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春秋》中关于法律权威的记载,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发展的政治和法律体系的见证。

《春秋》中记载的传统法制,主要以春秋国家的制定者:周公旦及其子孙共同编撰的周礼为主,规定了当时的社会行为准则。

同时,《春秋》也对传统社会的组织形式有独特的记述,如社会架构、宗法关系,今日还在古代社会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春秋》也记载了古代外交关系表面,如合约、盟约和仲裁,反映出古代时期社会政治关系的情况。

另外,它还记录有古代的礼节文化,比如礼仪、礼数、礼节等,反映出古代社会对宗教礼仪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古代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习俗。

自古以来,《春秋》也被视为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著作。

它不仅反映出古代国家封建制度的发展过程,而且也为后世民众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古典文化的时代标志。

在西汉时期,刘向对《春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著作《公羊传》被誉为“春秋经传”,促进了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

后世的儒家学派,也借鉴了《春秋》中的古代政治、法律等思想,使之成为政治思想的基础和重要资料。

从现代学者的研究角度来看,《春秋》的研究范畴不仅仅局限于古代政治思想,也被广泛用于历史研究领域。

在新史学、比较文明史、政治思想史等方面,《春秋》经传也有其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文献有其本身的普遍性,因此,研究《春秋》方面的历史发展也为一般历史研究领域提供了视角。

总之,自古以来,《春秋》一直都是中国古代先秦经典的标志,其经传也因其所记载的历史资料而受到了各个时代的关注与研究。

《春秋》导读

《春秋》导读
《春秋》导读
目次
❖ 一 、六艺与六经 ❖ 二、《春秋》“经”说略 ❖ 三、《春秋》“传”说略
一 、六艺与六经
1、上古的学校及教育 《周礼·地官·司徒》:“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
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 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抚邦国。教官之属。”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 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第二:孔子以《春秋》作为“文献教育”或者 “文化教育”的内容,其用意何在?
❖ 第三:孔子是以“原本”《春秋》为教本,还是 在其中有所选择?如果有选择,这种选则的目的 又是”名义 (1)“春秋”名义的字源学分析: ❖ 甲骨卜辞:“纪时名词”。 “春”、“秋”的初
•《史记·孔子世家》:
“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 四年,十二公。……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 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 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 秋》”。
❖ 自唐代的怀疑:《春秋》 与孔子无关!
❖ 孔颖达《春秋左传疏》: “推寻经文,自庄公以上 诸弑君者皆不书氏,闵公 以下皆书氏,亦足以明时 史之异同,非仲尼所皆贬 也。”
楚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 ❖ 《墨子·佚文》 :“吾见百国《春秋》” 。
(2)“春秋” 是一种样的历史? ❖ “春秋”指称“历史”,主要体现“年时”特点。 ❖ “春秋”式历史:“年鉴”、“年谱”、“编年
大事记”。 ❖ 杜预“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则
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有问题。 ❖ 《公羊传·隐公元年》徐彦《疏》:“春作秋成,
(A)孔子诞生之载 : 《公羊传·襄公二十一年经》:“十有一月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知识文库·经部·春秋:春秋讲义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春秋讲义》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春秋讲义字数:98181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 春秋讲义 春秋类 提要 【臣】等谨案春秋讲义四卷宋戴溪撰溪有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已著录开禧中溪为资善堂说书累转太子詹事景献太子命类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通鉴各为説以进此即其春秋说也书中如有齐襄迫纪侯去国为托复雠以欺诸侯以秦与楚灭庸为由巴蜀通道以屡书公如晋至河乃复为晋人启季氏出君之渐以定公戊辰即位为季氏有不立定公之心皆具有理解而时当韩胄北伐败衂和议再成故于内修外攘交邻经武之道尤惓惓焉至卒葬之类并阙而不择考宋代于丧服之制避忌颇深如何居居字语出檀弓礼部韵畧即不载其他可知溪之不释此类盖当时讲幄之体也嘉定癸未五月溪长子桷锓木金陵学舍沈光序之寳庆丙戌牛大年复刻于泰州其序称是书期于启沃君听天下学士不可得而闻盖非经生训诂家言故流传未广陈氏书録解题不着于録殆以是欤宋史艺文志作四卷王瓉温州志作三卷朱彞尊经义考注曰已佚今外间絶无传本惟永乐大典所采尚散见各条经文之下今谨为裒辑校正自僖公十四年秋至三十三年襄公十六年三月至三十一年永乐大典所缺则取黄震日抄所引补之仍从宋史厘为四卷而毎卷又各分上下其所释经文多从左氏故其间从公谷者并附案语于下方焉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春秋讲义原序 汉儒诵其师説曰为人君父者不可不通春秋为人臣子者不可不通春秋至哉言乎汉人颇识此意东宫藩邸命夫惇诲故老名儒师傅授以是学仲舒相江都贯公为河间博士东平中山长沙梁王之傅三传皆有师法而敏防之疏亷直之严素刚之望之尤其妙一时之选者也然防辞奥防或讲焉而不精错诸事业适以贻害天下如九世复雠一语差毫厘而谬千里追思异时师友何所逃罪甚哉讲学之难乎非讲学之难而所与共学者难其人耳故端明戴公身端行治雅邃麟经横帙资善堂重席颛讲明白正大义精语平天叙人彞春生秋杀粲然于口授指画间有以发先儒所未言长子桷修葺旧闻锓木金陵学舍属光挂名编端光末学肤受安能窥公道授业之秘独慨夫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汝无忘吾所论著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迁卒其业卓然以继春秋自任今是书之传恐司马氏不得専美于汉公讳溪字少望以儒宗为宫端世号岷隠先生嘉定癸未夏五月鄞沈光序 春秋三传束髙阁独抱遗经究终始然圣意宏深经法防隠是岂余蕴之所易究哉岷隠先生以儒宗为一世所尊颛席谈经发明大防凡经之所不书説之所未及者莫不昭然而义见虽然是书盖期于启沃君听天下学士不可得而闻也今提举寺丞建台于此一日出家藏以惠多士仆亦以摄承郡事遂得拜手与观盖其发先圣之精防正后学之讹谬其功用岂小补之哉于是命工锓木置之郡校以广其传嵗在丙戌重阳后一日淮海牛大年书于海陵郡斋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讲义卷一上 宋 戴溪 撰隠公 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者一年也谓一为元自尧舜以来未之有改也其曰春王正月圣人之特笔也天有四时春为之首三代异正夏数得天今首之以春若曰此时者天之所为也次之以王又次之以正者若曰此正朔者王之所为也王者班正朔以奉天道则天下万事莫不得其正矣君之始年当书即位隠公不书即位何也隠摄而不行即位之礼故也春秋之法一年之内必备四时四时之中或无事可书必书首月所以备天道而成嵗功也【按黄震日抄云胡文定谓春秋以夏时冠周月朱子疑之岷隠戴氏在东宫进讲常以夏正为説于时事亦未见其甚背窃意三代虽有改正朔之事而天时恐无可改故所抄依戴氏焉 又按日抄云隠公不书即位戴氏以经之所无付之不言今考讲义隠摄云云实依左氏为説黄氏读之不审耳】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按讲义称邾称盟蔑是戴氏録经文从左氏之证】春秋之法书时书月书日有月而无日者史之阙文也邾者中国之附庸仪父者邾君之字也中国之附庸例称字其曰公及盟何也及者内为志隠公即位欲求好于邾故是盟也出于公之志邾之与鲁壤地相接数防屡盟非不善也然而人情利害相及则嫌隙易生其后或侵或伐纷然而不定卒之哀公入邾执邾子益以归观始焉盟蔑之好终焉入邾之役则知屡盟之无益人情之可畏如此也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叔段者郑伯同母之弟也曷为不以弟书见叔段不以弟事其兄郑伯不能友爱其弟也书曰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其郑伯叔段之谓欤称郑伯克段若途之人然亲亲之义絶矣克者力胜之辞也以郑国之力施之叔段沛然有余矣其曰力胜何也段多才而好勇外为邑人所归内有姜氏之助缮甲兵具卒乘将为袭郑之谋其力固未易胜也郑伯命公子吕出车二百乘以伐之其用力亦少劳矣段本在京而出奔鄢无能为矣使郑伯缓追逸贼犹可以全亲亲之义克之于鄢其迫之为已急矣春秋书郑伯书克书于鄢探郑伯之志而着其罪也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加天于王之上此春秋之特笔也先书王正月次书天王此尊王之大义圣人作春秋之本防也当是之时周室既衰自侪于诸侯圣人作春秋援周室于千仭之渊称天王于诸侯之上见王者在上其尊如天而诸侯之众其卑如地一字之严凛然而不可犯其功用可谓大矣然而王者奉若天道赏曰天命刑曰天讨有一不当则失其所以为天矣今也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揆之典礼容有未安仲子者桓公之母非惠公之夫人也天子不当归赗宰咺者天子之冢宰以道佐王非所当使于诸侯就使仲子之卒礼所当赗宰咺不当遣也礼天子之宰当称爵周公是也今也宰咺书名用见冢宰之自轻也春秋书此所以重典礼而敬大臣也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盟者国之大事也邦国有疑防同则盟之诸侯自相为盟苟非大事犹曰不可况国之微者乎及宋人盟内不书其人外不书其名其微者可知矣隠公声子所自出于宋有甥舅之亲即位而修好固人情所当然也三年之久公始与宋公遇于清鲁之于宋未汲汲然也不知两国微者相与为盟果为何事耶宿者国也盟于其国则宿亦与焉意者其为宿盟乎观宋人迁宿之事则宿之服属于宋亦已久矣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祭者畿内之国也凡蒋邢茅胙祭皆周公之裔也特未知祭伯者亦公之后乎若是则与鲁亲矣书来者见祭伯之自出非有王命也今年之秋天王使宰咺归赗于鲁未几而祭伯来必非王命也来者来朝也其不言朝者何也畿内诸侯不当朝于列国盖内外尊卑之分所当然也祭或称公或称叔其称公者甞受命为三公其称叔者未受爵者也 公子益师卒 二年春 隠公在位十有一年独元年书春王正月余十年不书正月说者曰隠十年无正隠不自正也古者诸侯受正朔于天子故月正元日朝正于庙隠不书正自谓居摄不行朝正之礼故也隠公十年不书正桓公十四年不书王二年不书秋冬此又春秋言外之深防也【按此条讲义永乐大典原本在十一年十一月经文下今移正】 公防戎于潜 古者戎狄种落间与中国杂处近于鲁者为徐戎多为鲁患当伯禽之时徐戎并兴东郊不开伯禽至于治戎器以伐之具版筑以备之今也隠公与戎防于潜左氏以为修惠公之好鲁与戎好其来久矣未几复盟于唐至于桓公盟唐再书戎鲁会盟遂为故事夫戎狄非盟防可结也庄公之时亲追戎于济西盟果何益哉春秋安得不谨而志之书及盟者鲁公之志也 夏五月莒人入向 按左氏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故莒人入向夫妇之不谐正家之道未至也何至以干戈相向入之为言不顺之辞也造人之国都几有其地矣观宣公之时伐莒取向则知向为莒之邑久矣不知入向之后莒何时复取之以为莒邑耶大要书入者虽未至尽有其地然既入之后日侵月削积久而取之者亦多矣 无骇帅师入极 无骇者展无骇也何以不氏未赐族也其称帅师者将尊而师众也极小国也命将出师直入其国鲁之怙彊亦甚矣自无骇入极之后终春秋之世极无闻焉意者卒见取于鲁耶春秋之初小国尚多至于末年寂寥几尽鲁秉礼之国也取根牟取鄟取邿取鄫其所取者不止一国而况于诸侯强大者乎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晋自武献以下兼国多矣可胜叹哉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冬十月伯姬归于纪【按戴氏所释经文多从左氏春秋观讲义中亦称裂繻可见】 婚礼人之大伦也为国君者合二姓之好以为宗庙社稷主故冕而亲迎不以为重今也纪裂繻来逆女书于春秋传者以为逆女当亲行使大夫非正也是则然矣然考之昬义壻迎妇于其家御轮授绥三周而先归俟于门外相去盖不逺矣有如国君之尊逺适他国以行亲迎之礼则国事少废矣说者以为文王娶于莘莘之国在渭之涘故文王亲迎于渭然文王是时为世子犹可以逺出也韩侯娶于蹶父之女韩侯迎止于蹶之里此诸侯亲迎之礼也然蹶父为天子卿士韩侯入觐于天子故因迎于蹶里非专为亲迎行也其理恐或然春秋内女适列国者多矣其事不尽书于春秋伯姬之归纪其事甚可念也纪亡而伯姬不能葬使齐侯得以葬之故春秋书伯姬之归于前又书伯姬之葬于后所以志伯姬之终始也 纪子帛莒子盟于宻 纪子帛其义不可晓说左氏者曰子帛者纪裂繻之字也书外大夫于诸侯之上春秋无是也公谷二传帛皆作伯义亦不通帛之一字非羡文则字误也圣人存而不削史之旧文不敢改也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郑人伐卫 按左氏叔段之乱段之子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伯以王师虢师伐卫又请师于邾邾私于鲁公子豫豫帅师防伐其事可谓重矣春秋削之而不书今兹复伐卫讨滑之乱也夫郑伯不容其母弟逐其弟及其子又不能容之于卫请师于王以伐之春秋以为王师之重非郑伯所得用也故没而不録观郑伯前日之所以伐卫者如此其重今兹再伐必非轻用微者春秋以郑人书盖贬郑伯之无亲也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春秋之法祥瑞不书有变异则书故日食书于春秋者三十有六凡日之食必书朔其不言朔者或在朔之前或在朔之后也说者谓日食之日隂阳有定数无与于灾异是大不然隂阳薄蚀天道有亏代天作子适当天变恶可不恐惧脩省以回天谴譬如父母有疾为人子者当引咎归已请命于天庶几父母之可安也 三月庚戌天王崩 夏四月辛卯尹氏卒【按戴氏释此一经独从公谷见成十六年公防尹子昭二十三年尹氏立朝讲义】 秋武氏子来求赙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春秋书诸侯相盟始于宻次则石门厥后瓦屋之盟则诸侯参盟之始也人愈众则志愈分志愈分则盟愈不可信矣 癸未葬宋穆公 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 莒在春秋不得为大国前年入向固已甚矣今兹伐人之国取人之邑狃于前日之胜而忘其国之微无乃太甚乎书伐书取甚之也异时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以不义得之以不义失之徒为叛人之资尔背义以求利果何益哉 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诸侯相与之礼有朝有聘有防有盟而又有遇礼焉遇之礼造次简畧有邂逅适愿之意春秋谨而志之讥失礼也曲礼曰诸侯未及期而相见曰遇其简畧可知也 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秋翚帅师防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按左氏卫州吁之立也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然则伐郑之谋卫实先之春秋以宋公主兵何也州吁卫之乱臣贼子也卫人不以为君宋公怵于州吁之邪说帅师以伐郑则是师也非宋公谁实主之书宋公于其上书卫人于其下圣人之深意也卫人者州吁也不与州吁之为君故以卫人书翚者公子翚也不书公子恶之也宋公请师于鲁鲁公不许公子翚固请帅师隠公之祸翚实为之怙彊专政有自来矣春秋之辞贵乎简严不曰翚帅师防伐郑而再书宋陈蔡卫者详其辞所以甚其罪也 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州吁之罪天子所当讨也卫晋之立天子所当命也今也不然讨有罪立嗣君皆出于卫人之意圣人直书之曰人言权之不出于上也州吁称名晋不称公子其辞严矣 五年春公矢鱼于棠 左氏曰矢鱼公谷曰观鱼矢之为言陈也陈鱼而观之其实一也说者谓矢鱼者射鱼也其说亦通灵台之诗曰王在灵沼于牣鱼跃言文王有仁德而其民乐之也使隠公知此意能与民同乐则民乐其有鸟兽鱼鼈矣何至逺去国都陈鱼而观之礼失地逺春秋雨讥之 夏四月葬卫桓公 秋卫师入郕 春秋之法将卑师众称师将卑师少称人故卫师入郕与莒人入向书法不同郕卫同姓之国也卫君方立桓公始葬首兴报复之师无乃太早计乎 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 仲子非惠之夫人故仲子既葬不祔于惠之庙隠公为仲子别立宫考者宫既成而祭之名也六羽者舞之名也舞者执干而舞谓之武舞执羽而舞谓之文舞天子之舞用八人为一列凡八列共六十有四人故总名曰八佾鲁僭用天子之礼舞八佾于羣公之庙久矣今焉考仲子之宫不敢用八而用六故曰初献六羽何以不言六佾妇人无武事故有羽舞而无干舞是礼也其隠公之失欤仲子既非夫人宫不当立祭不当舞原隠公之意欲立桓公为君尊其母为夫人故委曲迁就若此不知典礼之坏有以启人之奸心异日之祸皆失礼有以基之也 邾人郑人伐宋 左氏曰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郑人以王师防之伐宋入其郛宋人使来告命公闻其入郛也将救之问于使者曰师何及对曰未及国公怒乃止邾附庸之国也是时未列于诸侯何以书于郑人之上伐宋之谋邾实启之郑实辅之故以邾主兵也伐宋入郛宋不以实告故春秋书伐而不书入 螟 春秋于螽螟水旱皆书所以重农事也重农事所以爱民命也人君一念及此必不敢违天以病民矣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 宋人伐郑围长葛 谷梁曰伐国不言围邑说春秋者多用之其实未必然也伐人之国其事不一固有造其国都门焉而还者春秋当以伐书若筑垒堙堑环而守之春秋岂得不以围书若楚子围郑之类是也苟非造其国都而直围人之邑春秋不先以伐书则未知其为谁之邑也今书伐郑围长葛者记事之体当然也宋郑未有旧怨止因交兵之故结怨不已长葛之围久而不去经一年之久不取不止春秋恶其黩兵书围长葛于前书取长葛于后不待贬而罪可见矣 六年春郑人来输平【按此条经文戴氏从公谷观下讲义中屡称输平可见】左氏曰渝平公谷曰输平渝之为言更也言更前之怨而为今之平也输之为言纳也言纳今之欵以求平于我也其辞虽不同其义则一矣郑人与鲁有旧怨今焉既与宋人交恶惧鲁之谋已也故易仇怨而为和平凡平者春秋之所喜也然郑伯之意非出于真情异时归祊假许田之事皆于此乎始故春秋谨而志之见郑伯之为谖也 夏五月辛酉公防齐侯盟于艾 左氏曰始平于齐也隠公初与郑平及今又与齐平可以为美矣然而齐鲁郑在春秋之初俱为大国苟能同心合力以抚邻国则是平也君子与之自郑人输平齐人始平之后三国防于中邱者谋伐宋也防于时来者谋伐许也已而入许之师三国皆与焉搂诸侯以伐诸侯何取于平哉 秋七月 冬宋人取长葛 非其有而攘夺之其名曰取长葛之围志在必取罢民日久不遗余力所谓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而民不堪命者盖如此其得祸也宜哉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 叔姬者伯姬之媵也伯姬归于纪在隠之二年今叔姬始归何也待年于国也易曰归妹愆期迟归有时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若叔姬者所谓有待而行者欤其书于春秋者为入于酅书也入于酅者叔姬之贤行也 滕侯卒 夏城中丘 中邱鲁之邑也鲁方无事非有疆之虞中邱不必城也就使当城夏之月非所当役也谷梁曰城为保民为之也民众城小则益城益城无极凡城之志皆讥也盖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城郭沟池以为固先王所不废也故民众城小则可以益城苟不计民之多寡益城无极则凡城之志于春秋者皆讥也有如城其所不必城役其所不当役其讥益甚矣 齐侯使其弟年来聘【原注弟年来聘凡两书一见桓公三年】 春秋书法其称兄若弟者亲亲之礼当然也然而宠爱过则伤义刑罚加则伤恩随事而观褒贬见矣聘问之礼国有大夫兄弟之亲何烦聘使有如行人失辞则国家不可屈法齐僖公宠其母弟故弟年来聘两见于春秋异日无知之祸其亦宠爱之过欤 秋公伐邾 鲁与邾为邻国仪父始与隠公盟邾未尝得罪于鲁何为隠公亲自伐邾不惟轻于用兵其自卑屈亦已多矣 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凡伯出使非有徒兵之众戎人无道掩而执之直易事尔春秋何以书伐大天子之使也不书执而曰以归避其名也左氏曰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凡伯弗賔楚邱之执凡伯固有以自取然天子之使则不可以不重也凡伯聘鲁为戎所执鲁方与戎盟不暇问戎之罪道过楚邱卫独不能救乎戎不足责也鲁卫之罪其又奚辞 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 昔也宋公鲁侯遇于清今宋公卫侯遇于垂非礼之礼习而安焉尤而效焉不以为异也 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庚寅我入祊 古者天子有事于泰山诸侯之从祀者有汤沐之邑诸侯时朝天子故天子之郊有诸侯朝宿之邑焉祊者郑汤沐之邑许田者鲁朝宿之邑也周室既衰侯服不朝时巡不讲故诸侯朝宿汤沐之邑皆废而无用祊近于鲁许田邻于郑郑伯利在得许田未敢直取之鲁故先使人归祊以为异日取许田之地鲁隠不悟其计受而有之故春秋书曰我入祊其曰我入者受而归于已有德色焉大抵郑诈而鲁愚自郑人输平之后鲁多堕郑计而不自知曰输平曰以归者有卑逊屈下之义焉用见郑伯之诈也【按黄震日抄云赵鹏飞经筌谓鲁要郑而得祊以前此鲁不救郑也戴氏则谓郑诈鲁而归祊以后此郑假许田也二说不同而皆精于考究】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辛亥宿男卒 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诸侯之参盟始于此自时厥后聨合列国数防屡盟者何其多也可胜罪哉 八月葬蔡宣公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 入春秋以来莒人入向已而伐杞取牟娄颇有自大之意今兹鲁公亲与莒人盟人微者之称莒彊鲁弱益可知矣左氏曰以成纪好也向者纪莒二君尝盟于宻鲁大国也何乃汲汲然与莒之微者盟乎 螟 冬十有二月无骇卒 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 天子之大夫例称字隠公即位之初天王来归仲子之赗于今九年聘鲁者再隠公不惟不朝亦未尝有报聘之使说春秋者犹以隠公为逊国之贤君贤者而若是乎春秋之法责臣子者重责君父者轻天子下聘于诸侯固失体矣诸侯未尝报聘于天子如不臣何春秋未暇责周深责鲁矣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 春秋纪天道之变上自日月星辰次及风雨雷电莫不具载盖欲人君省灾戒惧隂阳之差各以类应既有震电则不当雨雪盖震电者阳气发泄而雨雪者隂气凝沍故也八日之间隂阳交错其变甚矣 挟卒 夏城郎 秋七月 冬公防齐侯于防 是防也鲁与齐谋伐宋按左氏宋公不王郑伯以王命讨之来告于鲁鲁防齐于防明年防于中邱盟于邓皆以伐宋故也夫奉王命以讨不王此天下之大义也当特书于春秋防与中邱以常事书邓之盟削而不书其故何也盖春秋原情之书也隠公实以怒宋之故借公议以释私憾春秋方以为罪又乌足以为义乎 十年春王二月公防齐侯郑伯于中丘夏翚帅师防齐人郑人伐宋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 鲁去年之冬防齐于防今年防齐郑于中邱合谋以伐宋亦已久矣曷为而夏五月公子翚帅师防齐郑伐宋而公不与乎翚怙权自恣专命先行虽公不得而制也伐宋者齐侯郑伯也而春秋以人书不与翚之防诸侯也六月公防齐侯郑伯于老桃春秋削而不书败宋师者三国之兵皆在焉取郜取防者郑也而皆以我书何也盖伐宋者非齐人之意鲁怵于郑齐逼于鲁故也及其败宋师取二邑齐不与其谋郑人特归于鲁用见鲁隠之愚郑庄之诈推其利于鲁而归其罪于隠公隠公莫之悟是亦归祊之余智欤直书曰败又书曰取春秋之意深矣 秋宋人卫人入郑宋人蔡人卫人伐戴郑伯伐取之详观左氏所传郑人伐宋取其二邑师未反国宋约卫人乘虚入郑郑人还在郊宋卫之师不敢在郑遂偕蔡人为伐戴之行郑人掩其不备伐三国而取其师焉郑庄亦巧于用兵矣春秋书三国伐戴于上书郑伯伐取于下不言取三师焉其恶郑伯之诈也明矣隠公十一年之中郑庄用兵于诸侯者不一役甚矣郑庄之佳兵也 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郕 左氏曰讨违王命也郑伯为王卿士借王命以讨诸侯一则曰宋公不王二则曰郕违王命当时诸侯不知有天子者岂直二国而已哉异时蔡卫陈从王伐郑其违王命也不亦大乎郕小国也昔年卫师入郕今焉齐郑又入之弱小之国不能以自存若此亦可见王道之衰矣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 古者诸侯俱朝于天子于是有旅见之礼诸侯虽曰世相朝然两君相见分庭抗礼安有旅见于庭哉滕薛与鲁皆列国也来朝于鲁固已卑矣隠公安得偃然旅见之连书滕薛讥其僭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