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语言文化对比》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英汉语言对比》课程教学大纲.docx

《英汉语言对比》课程教学大纲.docx

《英汉语言对比》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信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以英汉语言对比为主轴,以翻译应用为目的。

2.从语音学、形态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语法学和结构学等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了深入的对比性探讨。

3.掌握英汉语言在形式形态、功能应用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4.掌握英汉语言在句子成分构成和功能应用方面的异同。

5.掌握英汉语言间的转化与应用原则和规律。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四、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1.教学目标1, 2, 3的达成度通过课堂提问及讨论、学习心得及课外作业综合考评;2.教学目标3的达成度通过学习心得、课外作业综合考评;3.教学目标4的达成度通过课堂提问及讨论、学习心得综合考评;4.教学目标5的达成度通过课堂提问及讨论、学习心得及课外作业综合考评。

五、成绩评定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平时出勤、课堂提问及讨论、学习心得和课外作业。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平时出勤(10%)平时出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者,将在总评成绩中扣除2分。

无故缺勤5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

2.课堂提问及讨论(20%)课堂提问可不定时地考查学生的课堂专注度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情况。

主要考察对英汉语言对比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翻译实践中使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的理解。

3.学习心得(20%)本课程讲授的理论知识颇多,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东西,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因此,学生必须要学会思考,才能真正有所顿悟, 有所提高。

学习心得体会的撰写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反映了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教师可按知识单元布置心得体会的撰写,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课外作业(50%)本课程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在翻译实践应用这些理论知识。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课件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课件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
• 引言 • 语言结构对比 • 文化背景对比 • 语言应用对比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课程介绍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异同 ,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流的理解和语 言应用能力。
英汉语言对比、英汉文化对比、实际 应用与案例分析等。
广告语言
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广告语言运用上的差异,如 英语广告语言的直接性和汉语广告语言的含蓄性 。
电视节目
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电视节目主持和采访方面的 不同风格,如英语电视节目的互动性和汉语电视 节目的权威性。
05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 具有重要意义。
语法对比
总结词
语法对比主要研究英汉语言中句子结构和语法的差异 。
详细描述
英汉语法对比涉及句子结构、时态、语态、语气等方 面的比较。英语中主语、谓语、宾语的位置相对固定 ,而汉语中的句子结构则更加灵活。此外,英语中时 态和语态的表达方式较为复杂,而汉语则通过添加时 间词和助词来表达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在语气方面, 英语中常用虚拟语气和强调句型来表达主观意愿和强 调意义,而汉语则通过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相似的意 义。
拓展研究的广度,将更多的语言和文 化纳入对比范围,以更深入地了解世 界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心理 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以更全面地 揭示英汉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结合实际应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 言教学、翻译、跨文化交流等领域,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和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英汉语言对比》课程教学大纲

《英汉语言对比》课程教学大纲

《英汉语言对比》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一、课程说明1. 课程编码:0130502012122. 学分:2 学时:343. 课程类别:指定选修课4. 开课学院:翻译学院5. 课程简介:英汉语言对比是为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以语言类型学、对比语言学、文体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语言学流派为理论基础,目的是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各个语言层面上存在的共性和个性,为跨语言沟通、语言转换以及语言研究奠定基础。

主要议题包括英汉语言各自的语言特征、词汇层面的对比、句法层面的对比、语篇层面的对比、文化层面的对比以及修辞层面的对比。

6. 预备知识:语言学基本知识7.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旨在以语言类型学、对比语言学、文体学和认知语言学等理论为基础,在全面梳理英语和汉语这两门语言各自特征并进行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学生的双语语言和文化知识贮备,使学生基本掌握英汉语言文化的异同、增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其跨语言文化的沟通能力、进行双语转换的能力以及相应的研究能力。

8. 考核方法与要求:考核方法:平时成绩+ 学期论文组成及占分比例:平时成绩30%;学期论文70%9. 教材与参考书:教材:秦洪武、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Xiao, Liming. English-Chinese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参考书目:Chen, Dezhang.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James, Carl. Contrastive Analysis. Qingdao: Qingdao Publishing House, 2005.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刘宓庆. 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第2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余立三. 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张培基. 英语声色词与翻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学时:2 )第一节语言对比的目的第二节语言对比的理论基础第三节语言对比的方法第二章英汉语言各自的特征(学时:4 )第一节汉语的语言特征第二节英语的语言特征第三节两种语言之间的主要差异第三章英汉词汇层面的对比(学时:8 )第一节形态学与语言类型第二节英汉构词对比、词汇语义的对应性第三节英汉实词对比、英汉虚词对比第四节英汉词性、合成词、搭配、语块对比第五节英汉认知词义对比第四章英汉句法层面的对比(学时:8)第一节语言类型:主语突出与话题突出、词序第二节时、体、态对比第三节句法构式、定语、状语对比第四节肯定与否定、主动与被动的对比第五章英汉语篇层面的对比(学时:8)第一节语段层面的对比第二节衔接和连贯层面的对比第三节篇章类型方面的对比第六章英汉文化层面的对比(学时:2)第一节文化的定义与英汉文化对比第二节英汉文化差异表现第三节英汉感知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第七章英汉修辞层面的对比(学时:2)第一节修辞的界定第二节表层修辞对比第三节深层修辞对比。

【VIP专享】《英汉语言对比》教学大纲

【VIP专享】《英汉语言对比》教学大纲

2.1 研究哲学问题的意义2.2 语言世界观问题的由来和分岐2.3 语言是一种世界观的含义2.4 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对对比研究的意义第三章汉英语简史及其比较(4课时)重点和难点:汉语和英语的发展史3.1汉语简史3.2 英语简史3.3 汉英语在发展中的特点及其对比第四章汉英语法研究史比较(4课时)重点和难点: 英语语法研究史和汉语语法研究史4.1 为什么要比较汉英语的语法研究史4.2 英语语法研究简史4.3 汉语语法研究简史4.4 比较英汉语法研究史的启示第五章汉英语法特征的对比(4 课时)重点和难点:隐性和显性,汉语的隐性和柔性,英语的显性和刚性5.1 什么是特征5.2 汉语语法的隐性与英语语法的显性5.3 汉语语法的柔性与英语语法的刚性第六章汉英基本结构单位的对比(4课时)重点和难点:汉英音韵特点、文字和基本语法结构的对比,本位6.1 从音韵讲起6.2 汉英文字的对比6.3 汉英语法基本结构单位的对比第七章汉英句子的宏观对比(4 课时)重点和难点:英语的树式结构和汉语的竹式结构,主语一—谓语型句式和话题——说明型句式7.1 对比的前提:什么是句子7.2 树式结构和竹式结构7.3 主语一—谓语型和话题——说明型第八章微观的汉英语序对比(4 课时)重点和难点:英语语序和汉语语序8.1 什么是语序8.2 微观的汉英语序对比8.3 微观研究之不足第九章宏观的汉英语序对比(4 课时)重点和难点:逻辑律,形态律,音韵律,贴近律9.1 逻辑律对形态律9.2 音韵律对贴近律第十章汉英虚词的对比(4 课时)重点和难点:虚词,形态,语义虚化,语义补充10.1 汉语和英语的虚词10.2 汉英虚词的宏观对比10.3 汉英虚词的发展趋势10.4 格式——汉语虚词的又一表现形式第十一章汉英话语组织法的对比(4 课时)重点和难点:英汉语中不同的话语组织法11.1 意合与形合11.2 省略、替代与重复11.3 散行与骈偶第十二章汉英语言心理的对比(4 课时)重点和难点:悟性,理性,主客体意识,整体思维,个体思维,动词优势,名词优势12.1 悟性与理性12.2 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12.3 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12.4 动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第十三章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2 课时)重点和难点:中国不同时期的汉英对比研究13.1 对比与对比史的研究13.2 以实践为主的时期13.3 1977年以来的对比研究鸟瞰13.4 1977年以来汉英对比研究的八大趋势五、本大纲尚需说明的问题1. 本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

《英汉语言对比》教学大纲

《英汉语言对比》教学大纲

《英汉语言对比》教学大纲《英汉语言对比》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拓展课课程名称中文名称英汉语言对比英文名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总学分 3 总学时数16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0 开课单位外语系适用专业对外汉语先修课程《现代汉语》,《汉语语言学》选用教材《汉英语对比纲要》潘文国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5 主要教学参考书《对比语言学》许余龙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9《汉英语言对比概论》潘文国商务印书馆 2010.12《英汉对比研究》连淑能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9《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共性?个性?视角》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0 《新编汉英语言对比与翻译》刘宓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4《英汉对比翻译导论》邵志洪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8考核方式理论课程考核:考试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汉英语言对比是一门面向对外汉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特色课。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英汉语言异同的自觉认识,培养学生的英汉转换能力和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根据两种语言的差异,让学生能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恰当的教学和交流手段。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1. 课程的性质:汉英语言对比是一门面向对外汉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特色课。

2. 课程的任务:该课程主要通过宏观理论观照和微观结构对比,介绍阐述汉英两种语言在表层形式结构以及语言背后深层文化心理方面的异同,旨在帮助学生对汉英语言、文化之间的主要差异及其产生的深刻根源形成系统的认识,并使他们能有意识地将这些理论与认识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汉英翻译实践以及汉语研究中去。

三、学时分配表序号章节及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备注1 第一章绪论:比较和对比2 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增加知识容量;注重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并采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和习题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资料课件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资料课件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对比
总结词
英汉文学作品在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审美观念 和传统。
详细描述
英汉文学作品在语言风格上各有特色。英语文学作品往往注重客观描述,强调形式和结 构的美感,常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而汉语文学作品则更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常
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对美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价值观念对比
英国价值观
强调个人自由、独立、竞争和自我实现。
中国价值观
强调家庭、集体、和谐与中庸之道。
对比分析
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了英汉两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上的不同。
04
语言应用对比
日常交际用语对比
总结词
日常交际用语在英汉两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言中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了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习惯。
详细描述
在日常交际中,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称呼、道谢、道歉等方面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例如,英语中常用“How are you?”作为问候语,而汉语则用“你好”。此外,英语中常用“Excuse me”来表示歉意或打扰,而汉语则 用“对不起”或“打扰一下”。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社交习惯和价值观。
商务英语中的语言对比
要点一
总结词
商务英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专业性和规范性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等方面尤为明显。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商务英语中,英汉两种语言的用词、句式和表达方式都 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常用“We hereby agree that…”来表示协议或合同中的条款,而汉语则用“双方 同意如下条款”等更为简洁的表达方式。此外,在商务谈 判中,英汉两种语言在礼貌语、委婉语和强硬语的使用上 也存在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中不同的商业文化和谈判技 巧。

《英汉语言对比》教学大纲-推荐下载

《英汉语言对比》教学大纲-推荐下载

2.1 研究哲学问题的意义2.2 语言世界观问题的由来和分岐2.3 语言是一种世界观的含义2.4 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对对比研究的意义第三章汉英语简史及其比较(4课时)重点和难点:汉语和英语的发展史3.1汉语简史3.2 英语简史3.3 汉英语在发展中的特点及其对比第四章汉英语法研究史比较(4课时)重点和难点: 英语语法研究史和汉语语法研究史4.1 为什么要比较汉英语的语法研究史4.2 英语语法研究简史4.3 汉语语法研究简史4.4 比较英汉语法研究史的启示第五章汉英语法特征的对比(4 课时)重点和难点:隐性和显性,汉语的隐性和柔性,英语的显性和刚性5.1 什么是特征5.2 汉语语法的隐性与英语语法的显性5.3 汉语语法的柔性与英语语法的刚性第六章汉英基本结构单位的对比(4课时)重点和难点:汉英音韵特点、文字和基本语法结构的对比,本位6.1 从音韵讲起6.2 汉英文字的对比6.3 汉英语法基本结构单位的对比第七章汉英句子的宏观对比(4 课时)重点和难点:英语的树式结构和汉语的竹式结构,主语一—谓语型句式和话题——说明型句式7.1 对比的前提:什么是句子7.2 树式结构和竹式结构7.3 主语一—谓语型和话题——说明型第八章微观的汉英语序对比(4 课时)重点和难点:英语语序和汉语语序8.1 什么是语序8.2 微观的汉英语序对比8.3 微观研究之不足第九章宏观的汉英语序对比(4 课时)重点和难点:逻辑律,形态律,音韵律,贴近律9.1 逻辑律对形态律9.2 音韵律对贴近律第十章汉英虚词的对比(4 课时)重点和难点:虚词,形态,语义虚化,语义补充10.1 汉语和英语的虚词10.2 汉英虚词的宏观对比10.3 汉英虚词的发展趋势10.4 格式——汉语虚词的又一表现形式第十一章汉英话语组织法的对比(4 课时)重点和难点:英汉语中不同的话语组织法11.1 意合与形合11.2 省略、替代与重复11.3 散行与骈偶第十二章汉英语言心理的对比(4 课时)重点和难点:悟性,理性,主客体意识,整体思维,个体思维,动词优势,名词优势12.1 悟性与理性12.2 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12.3 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12.4 动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第十三章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2 课时)重点和难点:中国不同时期的汉英对比研究13.1 对比与对比史的研究13.2 以实践为主的时期13.3 1977年以来的对比研究鸟瞰13.4 1977年以来汉英对比研究的八大趋势五、本大纲尚需说明的问题1. 本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

(推荐)第五章中英语言文化对比

(推荐)第五章中英语言文化对比

第五章中英语言文化对比【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英语言在结构、语序、语态以及文化的六个方面异同之处为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中英语言在结构、语序、语态的异同与翻译的关联。

2.文化偶合、文化并行、文化不等、文化空缺、文化冲突、文化互借的内涵与外延。

【教学难点】1.中英语言在结构、语序、语态的异同比较对于翻译的意义。

2.文化对比的六个异同点:文化偶合、文化并行、文化不等、文化空缺、文化冲突、文化互借。

【教学方法】英汉交替讲授,侧重知识点的传授与专有名词的讲解,辅以师生之间的互动翻译练习以及讲评。

【教学内容】第一节英汉句子结构、语序、语态比较1.英汉句子结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所谓“形合”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所谓“意合”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

英语句子中,主干结构突出,即主谓机制突出,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abstract noun)用得多,介词(preposition)也用得多;英语表达复杂思想时,往往开门见山,然后借助英语特有词汇关系代词(relative pronoun),进行空间搭架,把各个子句(clause)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串葡萄似的句子。

主干可能很短,上面却结着累累果实。

请看下面句子: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译成汉语:由于距离远,又缺乏交通工具,使农村社会与外界隔绝,而这种隔绝,又由于通讯工具不足而变得更加严重。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英语句子。

看起来似乎很长,实际上是一个简单句,只有一个主语(subject),一个谓语(predicat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语言文化对比》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24学时
总学分:1.5学分
开课学期:第7学期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执笔人: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英汉语言对比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第七学期),每周2学时,共计24学时,学分1.5分。

该课程就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把学术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挑选10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专题,逐题进行对比研究,论述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语言各方面的对比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排除母语的干扰,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从而达到正确运用外语的目的。

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汉英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掌握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ion)、变换(Variation)、倒置(Inversion)、拆离(Division)、缀合(Combinati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
译法。

在英汉互译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从而达到英汉互译的准确、完美。

三、教学时数分配
总计32学时,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汉英语简史及比较2学时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语族。

汉语简史及英语简史。

汉英语在发展中的特点:汉语的独立性和英语的开放性;汉语的稳定性和英语的剧变性;汉英语在近现代的接触。

1. 综合语与分析语。

2学时
从表达语法意义的三大手段: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等方面对英汉语言进行对比。

英汉语言各有一种辅助表意手段:英语—语调;汉语---声调。

以上四种手段配合共同清楚表达意义的目的。

重点:掌握分析语和综合语的涵义。

难点:英语的语调和汉语的声调在表达语法意义上的辅助作用。

2. 聚集与流散。

2学时
举例说明英语句子呈聚集状,而汉语句子呈流散状。

从语法角度分析英语句子复杂而不流散的原因
汉语由于不受主谓结构的约束及谓语的多样化,呈流散状,汉语的九大句型。

英汉语言的这一特点对英语学习的指导意义。

重点:英语句子聚集及汉语句子流散的表现形式
难点:汉语的九大句型
3.形合与意合。

4学时
本章是从造句法方面进行英汉对比研究
第一次课2学时
形合、意合的概念
英语形合的表现形式及汉语意合的表现形式
第二次课2学时
形合、意合与文体的关系
通过翻译实例体会英汉这一显著差异。

重点:英语形合的表现形式,尤其是连接手段的运用难点:克服汉语干扰,写作中连接手段的正确使用
4.繁复与简短。

2学时
本章是从句子特点方面进行英汉对比研究
简介英语句子繁复,汉语句子简短
从两种语言的特点分析形成这一情况的原因。

这一差异在英汉互译中的指导意义。

重点:英语句子繁复的手段
难点:英汉翻译时,突破英语框架,形成简短的句子
5.物称与人称。

4学时
本章主要从句子表达法方面进行英汉对比研究。

第一次课2学时
简介英汉语言的这一差异。

英语物称表达法的表现形式及汉语人称法的倾向。

第二次课2学时
通过翻译实例进一步讲解英汉这一句法差异。

重点:理解这一差异的语言内部原因。

难点:这一差异在翻译和写作中的运用。

6.被动与主动。

2学时
从英汉、主被动句式的选择上进行对比研究
英语物称倾向滋长了被动句,英语常用被动句的原因及汉语常用主动句的原因。

7.静态与动态。

4学时
第一次课2学时
从句子叙述动,静态倾向及词性选择方面进行英汉对比研究。

英语静态倾向的六种表现形式,重点讲解静态此类和动态此类的划分及理据。

第二次课
汉语动态的表现形式
重点:英语的静态特征的原因。

名词优势造成介词优势
难点:英语静态倾向的表现形式的理解和原因
8.抽象与具体。

2学时
从英汉表达上的抽象与具体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英语表达抽象化,并从思维习惯、语言结构和表达需要等方面说明原因。

汉语如何表达英语的抽象词义。

运用英汉互译实例进一步加深理解
重点:英语名词抽象化的手段
难点:英汉互译时采取的策略
9.间接与直接。

2学时
从汉英表达上委婉、含蓄与直接、明快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英语表达倾向于简洁、婉约,汉语表达倾向于直接明快。

表现方式为英语比汉语更倾向于使用委婉、含蓄和迂回的陈述方式。

委婉语的使用领域,效果。

含蓄表达方式:克制陈述,间接肯定,委婉否定
迂回的表达方式:
重点及难点:含蓄表达及迂回表达。

10.替换与重复。

4学时
本章从汉英在表达方式上对重复的不同理解及避免重复的替换法方面对汉英进行对比研究。

英语重替换,汉语爱重复。

Halliday的理论。

英语替换的方式:替代,省略和变换
英语的替换方式转换成汉语:重叠和重复。

重点:英语的替换方式
难点:克服汉语干扰,在英语翻译和写作中尽量采用替换法。

英汉句子宏观对比2学时
英语树式结构与汉语竹式结构对比;
英语的主语--谓语句和汉语的话题—说明句对比。

重点:树式结构和竹式结构的含义
难点:汉语的话题—说明句的理解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是在完成了基础阶段的综合英语、英语阅读和高年级阶段的英语语言学、词汇学和写作等课程基础上的专业知识课。

该课程的学习对英语写作和英汉互译具有指导作用。

六、教材及参考书
1、《英汉对比研究》,连淑能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2、《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何善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3、《对比语言学》,许余龙,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4、《汉英语对比纲要》,潘文国,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