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金发与象征主义诗歌

合集下载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创作影响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创作影响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创作影响
李金发是一位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他的创作风格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派的影响。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是19世纪法国文学的一个流派,主张在诗歌中表现神秘、深沉、奇异的情感和意象,强调意境的陶冶和启迪,追求超脱现实的超越性体验。

李金发的诗歌作品中,常常出现象征主义的主题和手法,如对自然界、人性、生命等现实主题的诗化、超脱和象征化,以及使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进行意象深入。

比如,在《灵魂的诗》中,他以“黑夜”象征人类的无知和恐惧,以“鼓动”象征人类的奋斗和追求,以“灵魂”象征人类的精神追求和超脱,借此表达了他对人类价值的探索和追寻。

此外,象征主义诗派的另一大特点是对诗歌音韵的追求和探索。

李金发也借鉴了这一特点,他在诗歌中追求音韵和韵律的和谐,使诗歌更具节奏感和音乐感。

比如,在《灵魂的诗》中,他使用了字音相近的“黑夜”、“盼望”等词语,形成了强烈的音韵感,营造出一种悲壮而神秘的诗意氛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注重意象表达和象征化手法的运用,而且追求音韵和韵律的和谐,借鉴了象征主义诗派的创作特点,使他的诗歌更具艺术性和文学性。

生命是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及其诗歌赏析

生命是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及其诗歌赏析

生命是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及其诗歌赏析李金发作为中国象征主义第一人,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不仅在于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篇,而且在于他引进了一种新的写作意识和审美观念。

他的生命历程以及求学、工作生涯对他的诗歌创作也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他以自己生命历程为底色,以对诗歌独特的触摸感为重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影响了很多人。

该文以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个体特征为叙述双线,全角度论述作者及其诗歌。

李金发是一个处于中国现代新诗转折点上的人物,他的出现是对胡适的“明白清楚主义”和郭沫若的坦白奔放的诗歌创作主张的反拨和校正,具有纠偏补弊之功。

李金发对中国新诗的贡献在于他引入了现代主义的艺术特质,使中国新诗开始以“个性”、“人道”为武器,来对抗封建文化势力,歌颂个性自由和解放成为新诗的突破口。

或者说,当思想意识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核心以后,就急需一种含蓄、想象、暗喻的艺术形式与之相对应。

当中国诗人们茫然四顾时,突然发现那些被引进国门的象征主义诗歌似曾相识,它那朦胧、轻盈的风情使人们一下子看到了古典诗词的影子。

周作人认为“象征是诗的最新的写法,但也是最旧”[1] (P.1 )。

而象征主义诗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新诗的表现技巧和诗歌意象,展示了其无法替代的新的现代性景观,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开了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先河。

在李金发的诗歌中我们常常看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的充斥和相互纠缠。

李金发诗歌语言的晦涩难懂以及精神上的莫名烦忧也常让我们难以理解,但这和他的贡献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

一李金发,原名李淑良,1900年11月21日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华侨之家。

“李金发”是他的笔名,关于它还有一个来历。

在李金发的散文集《异国情调》里有一篇《我名字的来源》这样写道:“那天大吐大泻,昏昏迷迷,老是梦见一个白衣金发的女神,领着我遨游空中,自己身轻如羽,两脚一拔,即在空中前进数丈,这样的梦,继续了好几天,一直到病好为止,我后来觉得这样没有病死,或许是天使的帮忙,不可不纪念她,于是好几次将金发做文章的笔名,后来朋友公认为很新颖,遂索性大胆地作为自己唯一的名字。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创作影响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创作影响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创作影响法国象征主义诗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文坛的一股重要诗歌流派,对李金发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以象征手法、精神探索和对内心世界的诗意表达为特征,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性之外的诗性。

这种诗歌形式与李金发独特的思想境界相契合,为他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以象征手法为重要特征,强调诗意的表达与隐喻的使用。

象征主义诗人借助各种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对现实进行超验和解构,表现内在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李金发在他的创作中也使用了类似的手法,通过精心选用的词语、画面和意象,将诗歌中的语言转化为富有意味和隐喻的诗意。

例如他在《死亡的探索》一诗中以火与荒凉的舞台来象征死亡的渴望,以强烈的形象描绘出死亡的诗意。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关注心灵的探索和精神世界的表达。

象征主义诗派试图透过表面的现象,探究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李金发的诗歌也深受这种精神探索的影响,他对于生命、存在和宇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表达。

例如他在《传说中的柳树》一诗中反复提及死亡、寂寞和永恒的主题,以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存在意义的追求。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诗意的表达方式。

象征主义诗派强调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尝试打破以往传统诗歌的形式和风格,追求独特、个性和啟發性的诗意。

李金发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创作灵感著称,他的诗歌充满了诗意的表达和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歌语言独特,用词奇特,经常用各种意向模糊和象征的手法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转化为文字的表达。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创作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

象征主义的象征手法、精神探索和独特风格,为李金发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方向。

李金发通过借鉴、吸收和发展法国象征主义诗派的元素,创造出了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艺术意义的诗歌作品,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创作影响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创作影响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创作影响法国象征主义诗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文学中的重要思潮,以诗歌的象征性和美感为核心,借助形象语言表达内心感受和精神追求。

李金发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象征主义诗人之一,其创作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派的影响。

首先,李金发受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审美观念的影响。

象征主义诗人认为诗歌应该超越日常现实世界,追求诗意的超脱和精神的升华,让诗歌成为诗人心灵的表达。

李金发在其创作中也强调诗意的追求,这样的审美观念在他的《闲步集》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例如,《水边的一天》中,他借用了自然景观,表现出对生命、感性及精神的追求,对梦想与超越现实世界的探求。

这些都是象征主义诗歌的特色,李金发的创作中坚持了这一点。

其次,象征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李金发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象征主义诗歌常常运用隐喻、比喻、暗示等手法进行象征表达,来传达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想。

李金发的诗歌中同样也使用了这些手法。

例如他的《护红》中,“荒原上空,叹世界毕竟徒劳;河流岸边,述人生岂能浪费”,其实是对人生的一种抒发。

李金发的运用这些象征手法,使他的作品多了一份深度和神秘感,更贴近了象征主义诗歌的审美风格。

最后,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文化积淀和思想精神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象征主义诗歌崇尚哲学和宗教,强调精神的超越和升华,李金发的《红楼梦世界》就集中展现了其细致的文化积淀,让我们明白他是一位拥有丰富哲思和人生阅历的诗人。

他认为诗歌是精神之光,是抒发人类内心感情和精神追求的崇高方式,为社会带来一份健康、积极和美好。

换言之,象征主义诗歌思想与文化精神深刻影响了李金发的创作,丰富了李金发的诗歌表现手法和内在精神追求。

总之,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创作影响深远。

他在象征主义诗歌思想和表现手法上的借鉴,充实了他诗歌的底蕴和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受到了好几代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李金发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抄袭或模仿西方诗人的作品,而是在这一思潮的基础上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精髓,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

结合李金发《弃妇》、《有感》等作品,评析象征派诗歌的特点、贡献及局限

结合李金发《弃妇》、《有感》等作品,评析象征派诗歌的特点、贡献及局限

结合李金发《弃妇》、《有感》等作品,评析象征派诗歌的特点、贡献及局限
象征派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晚唐诗歌到宋代词歌统称的一种诗类,它
以“意”为最高审美准则,充满寓意,大量使用象征性的比喻手法,营造出
错综复杂的意象,是汉乐府诗歌传统发展的重要阶段。

李金发的《弃妇》和《有感》都是属于象征派的作品,它的优点在于:一、有浓厚的神秘感,文字比喻地托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愫;二、象征手
法把前人不容易想入股的思想延伸,使诗歌具有更多的概念可推敲,能让读
者感受到文字中更多的渊博知识;三、通过象征符号,它把情节略述中所隐
含的意蕴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助于诗歌整体形象的形成。

但是象征派诗歌也有局限性,一方面,象征手法使诗歌抽象化,全一部
诗作品都是抽象的;另一方面,象征派诗歌容易沦为只重隐喻,较少关注抒情,而使个别情节受关注程度不够均衡。

总之,象征派诗歌为传统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象征性比
喻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更有深度,但其有时只注重隐喻,使一些故事
情节受到影响,因此,在写作象征派诗歌时,需要有意旨愿地重视叙述情节,使叙述和象征在表达上相得益彰。

中国象征派诗歌

中国象征派诗歌

中国象征派诗歌
受波德莱尔等引领的法国象征主义影响,李金发1925年出版诗集《微雨》,标志着中国新诗象征诗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还包括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

象征派的主要特点是:
1.认为现实世界是虚无的,唯有内心世界才是美的,诗歌应表现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世界;
2.象征派用象征性的意象来沟通外界事物与内心世界,用物象来暗示微妙的内心世界;
3. 象征派崇尚朦胧晦涩,认为“诗是必须有谜。

李金发,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开山鼻祖,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创作影响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创作影响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创作影响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文学运动的重要流派,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在法国象征主义诗派的影响下,一批优秀的诗人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包括中国的李金发。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追求通过象征和意象来表现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意义,他们相信诗歌应该超越现实,将读者带入到一个隐秘而深沉的世界。

这一观念对于李金发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从中吸取了象征主义诗派的创作方法和理念。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注重表现内心情感和思想。

他们试图通过符号、象征和隐喻等手法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体验。

李金发也深入研究了这些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他的诗歌中较多地运用了比喻、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抽象的形象和语言来表达他对于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注重对于艺术形式的追求。

他们试图在诗歌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追求语言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李金发对于艺术形式的追求也得到了象征主义诗派的启迪,他注重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追求诗歌在语言层面上的美感。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于诗歌主题的选择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试图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于生活、死亡、爱情和宗教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李金发在这方面也受到了象征主义诗派的影响,他的诗歌中常常探讨人生、自然和社会等深刻的主题,试图通过诗歌来传达他对于这些问题的感受和思考。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于李金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他从中吸取了创作方法和理念,包括表现内心情感和思想、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和选择深刻的主题等。

这些影响使得李金发的诗歌风格更加深沉、抽象和具有思考性,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以李金发弃妇为例,简析象征派诗歌艺术特征

以李金发弃妇为例,简析象征派诗歌艺术特征

以李金发弃妇为例,简析象征派诗歌艺术特征
象征派诗歌艺术是20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
以意象和象征表达为特征。

以李金发的诗集《弃妇》为例,我们可以分析其中的象征派诗歌艺术特征如下:
1. 感官意象:象征派诗歌强调通过感官意象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弃妇》中,李金发运用生动的视觉和听觉意象,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动物和季节变化,以及人类情感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诗集的开篇《青春》中,他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青春的繁荣。

2. 象征图景:象征派诗歌善于运用象征性的图景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弃妇》中,李金发使用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景,比如诗集中的一首诗《夜行船》描述了一个孤独的船夫在深夜中漂泊,这一图景象征了一个人内心的孤独和迷失。

3. 音乐性语言:象征派诗歌注重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李金发的诗中充满了优美的押韵和节奏感,通过押韵和重复等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富有节奏感和律动感。

例如,在《弃妇》的一首诗《种花》中,李金发运用了押韵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诗的语言更具韵律感。

4. 内心体验:象征派诗歌强调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弃妇》中的诗歌多以个人的内心体验为主题,李金发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爱情、孤独和迷茫等情感。

他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转化为象征性的图景,使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李金发的诗集《弃妇》展现了象征派诗歌的特征,包括感官意象、象征图景、音乐性语言和内心体验。

这些特征使其诗歌富有艺术感,并使读者能够通过诗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金发与象征主义诗歌
摘要:李金发是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

他在模仿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的诗集《微雨》,将象征主义引入中国。

波德莱尔几乎可以算是激发李金发进行诗歌创作的直接启蒙者,因此在李金发的前期创作当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波德莱尔的影子。

关于波德莱尔对李金发的影响,或是李金发与象征主义新诗,在文艺界已经著作颇多。

本文将从个体接受的角度,分析李金发与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的异同。

关键词:李金发;波德莱尔;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

李金发是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

他在模仿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的诗集《微雨》,将象征主义引入中国。

波德莱尔几乎可以算是激发李金发进行诗歌创作的直接启蒙者,因此在李金发的前期创作当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波德莱尔的影子。

关于波德莱尔对李金发的影响,或是李金发与象征主义新诗,在文艺界已经著作颇多。

本文将从个体接受的角度,分析李金发与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的异同。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流派出现的背景是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当时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垄断经济也带来了日趋尖锐的劳资矛盾,社会分化,拜金主义,人性扭曲异变等一系列问题;在文学流派上仍以注重直抒胸臆盲目乐观的浪漫主义、以及注重以细节表示现实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为主流。

这使得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产生强烈的不满。

他们忧郁消沉,控诉社会,但另一方面又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达心中所想,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或者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构建自己的世界,借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象征主义流派是对当时的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的挑战,它是以反传统、非理性、自我表现为旗帜的, 表现出对传统文学审美观念的叛逆精神。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波德莱尔
的《恶之花》也被公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

象征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分为前象征主义和后象征主义。

前期从19世纪中叶到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伦坡、马拉美等。

前期象征主义诗歌主要兴盛与法国,体裁主要是诗歌。

其主要特点是以《恶之花》为核心的“审丑”文化以及歌颂死亡所形成的“怪诞美”这种独特的精神内涵。

后期象征主义出现于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性文学潮流,代表人物有艾略特、庞德、叶芝等。

其主要特点是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注重运用象征暗示。

总体来说,象征主义诗歌的基本主张是诗歌应当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反对再现现实,并强调要努力捕捉一瞬间的感受和幻觉。

在表现方法上,他们反对直陈其事和直抒胸臆。

他们善用象征、暗示和自由联想,以构成一种朦胧、银灰、谜语般的艺术风格。

象征主义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其在创作方法上的“隐忍、象征、通感”等手法与中国传统诗歌有着明显的一致,因此在传入初期也为更多的中国诗人所接收。

先是产生了早期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一批象征主义诗人,后又产生了以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并产生了30年代以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巧妙结合为朦胧美的现代诗派,代表人物有戴望舒、卞之琳等;40年代的冯至于九叶诗派也深受象征主义影响。

在这批作家中,李金发无疑是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

他的代表作《微雨》是中国受法国象征诗启发的第一个直接的诗歌成果,后来的戴望舒、卞之琳等诗人都深受李金发影响。

从他的诗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明显地带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的痕迹。

他的诗最突出的是对死亡、丑恶的抒写以及始终笼罩着的绝望、悲哀,秉持着波德莱尔一贯的“审丑”风格。

一个人的文风往往和他的成长和经历息息相关。

李金发在法国留学期间,深感弱国子民在异乡收到的歧视、屈辱;加上国内五四浪潮退后,革命又进入了低潮。

异乡飘零,家国无望,这一系列个人和国家的失意使他的心理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空气下。

他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遗弃感,而此时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却像一剂恰如其时的补药一样,摄入他的心灵,对于波德莱尔的“审丑”,身心俱伤的他发生了强烈的共鸣,他把目光转而投向生活的丑恶面,并把这一腔热情投身到诗歌的创作当中。

李金发从《恶之花》中汲取养料,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当中的意象多呈灰暗色调和末日气息。

如他的《夜之歌》当中出现的“朽兽”、“蜘蛛”、“坟墓”、“死亡”,这些尽可能的奇而怪的意象充斥了李金发的大部分作品,怪诞的风格,离奇的语言,正为他博得了“诗怪”的称号。

他歌颂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对社会现实的彻底绝望,或者是以死来完成对生存的最有力的诅咒。

李金发与波德莱尔有着如出一辙的颓废感。

他们在创作上同样凸显了三大主题——死、梦幻、爱情。

对死亡和丑恶的歌颂不必赘言,这在他们的作品当中几近占据了大半篇幅。

例如,李金发与波德莱尔对“死”之赞美,对“生”之厌烦,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大量的“以丑为美”,致使他们对死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爱好。

而“梦幻”和“爱情”又同样被李金发和波德莱尔奉予神圣而崇高的地位,对此保持至死不渝的追求,仿佛它们是这浊世里唯一圣洁的东西。

梦幻和爱情交织在一起,并且常常同时出现。

如李金发的《微雨使如我死了》与波德莱尔《恶之花·幽灵》,爱情出现在梦幻里,梦幻象征着爱情,这一切都如梦似幻。

此外,由于李金发的创作是基于对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的模仿,因此在意象的选择上也多有借鉴,多以阴冷、灰暗、怪诞为风格。

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在《论中国象征诗派》中说道:“中国青年诗人带回国的并不是原声状态的法国象征主义,而是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法国象征主义。

”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李金发的象征主义与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必定又是有所不同的。

波德莱尔把眼中看到的一切都视为苦难,而每当看到一种苦难,他便臆想出与之相对的美好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死亡之后。

在波德莱尔的笔下,生和死的界限被淡化了,描摹的状态也随时有可能由生穿越到死。

而李金发则更多地是赞美死本身或者与死有关的心态,却鲜有对死后世界的憧憬。

此外,李金发在模仿西方的象征主义的基础上,自己也作了一定的改变。

他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跳跃性,如“我追寻抛弃之意欲,我伤感变色之樱唇。

呵,阴黑之草地里,明月收拾我们之沉静”,这种意象的跳跃性也可被视为一种精神的跳跃性,往往让人不明就里。

但是这种差异性又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致,传统文化里的“含蓄”“隐晦”给“象征主义”注入了自己的血液。

参考书目
(1)李金发. 微雨[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郭宏安. 波德莱尔诗论及其他[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3)陈太胜.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4)项晓敏. 象征主义诗论[J].文艺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