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回收技术案例
十大环保典型案例

十大环保典型案例1. 中国电力企业的绿色转型中国电力企业一直以来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但近年来,一些电力企业开始积极转型,致力于实现绿色发展。
例如,华电集团在建设火电、风电、太阳能和水电等项目时,注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瑞典的垃圾处理模式瑞典是一个环保倡导者,其垃圾处理模式备受瞩目。
瑞典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可焚烧物和不可回收物,并利用先进的焚烧技术将可焚烧物转化为能源。
这种模式大大减少了垃圾填埋的需求,同时产生了清洁能源。
3. 硅谷的可持续办公环境硅谷的科技公司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独树一帜,也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许多科技公司在办公建筑中采用了可持续设计,包括利用太阳能供电、雨水收集系统和低能耗照明系统等。
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能源消耗,还减少了碳排放。
4. 荷兰的自行车文化荷兰本身就是一个自行车友好的国家,它以其丰富的自行车文化而闻名。
荷兰政府鼓励人们骑自行车代替开车,以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这种鼓励政策使得自行车在荷兰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5. 日本的可回收垃圾分类日本一直以来都是垃圾分类的先行者,通过细致的分类系统,将可回收物与不可回收物分开处理。
这种垃圾分类制度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回收率,还减少了垃圾填埋和焚烧的需求。
6. 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德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
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鼓励人们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
这些措施使得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的国家之一。
7. 加拿大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加拿大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它也十分重视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加拿大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林业管理规定,确保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再生利用。
这种可持续经营模式不仅保护了森林生态系统,还为加拿大的经济做出了贡献。
8. 印度的太阳能灯村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许多地区缺乏电力供应。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印度政府推广太阳能灯村项目,通过发放太阳能照明设备改善偏远地区的能源状况。
浅析低温甲醇洗尾气中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

解 吸塔 I段 闪蒸 出大 部分 溶解 的 C O . 塔 顶得 到 的
C O : 产 品气 送合 成 工段 , 塔底 得 到 C O 含 量较 低 而
且 温度 也较 低 的富 H , S甲醇溶 液 .富硫 化 氢 甲醇 经 二 氧化 碳 汽提 塔 / 解 吸 塔循 环 泵 加 压换 热 后送 热 再 生 塔 二 氧化 碳 汽提 塔/ 解 吸塔 Ⅱ段 顶 部 尾气 经 换 热 回收 能 量及 洗 涤 后高 点放 空 热 再 生塔 顶
严 重 的环境 污 染 . 又 浪 费 了宝 贵 的碳 资 源 。 如何 降 低 C O 的排 放 量 , 实现 C O 的 回收与 综合 利 用 , 已 成 为世 界各 国十 分关 注 的 问题 之一 [ 。 C O 作 为 一 种 宝 贵 的碳 资 源 , 被 广泛 应 用 于如 化 学合 成 、 石 油 开采 、 机械加工 、 烟丝膨化 、 农业施肥 、 消 防灭 火 、
吴胜军 , 杨 磊, 冯德 林 , 李 凯, 李 莹
( 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 , 甘肃兰州 7 3 0 0 5 0 )
摘要 : 介 绍 低 温 甲醇 洗 工 艺 特 点 , 阐述 吸 附 精 馏 法 二 氧 化 碳 回 收技 术 原 理及 甲 醇 洗 配 套该 技 术 的 工 艺 特 点 .
通过对二 氧化碳用途及 经济性分析 , 采 用 吸 附 精 馏 法 回收 甲 醇 洗 尾 气 中 二 氧 化 碳 , 可实现低碳 减排 , 经 济 上 可
行, 能有 效 地 保 护 生 态 环 境 。 关键词 : 低 温 甲醇 洗 二氧化碳 节 能 减 排 回 收利 用
近 年来 随 着石 油 、 煤、 天然 气等 化 工 原 料 的 大 量使用 , 使大气中 C O 的含 量 逐年 增 加 , 不 仅造 成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二氧化碳捕集与净化工业化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二氧化碳捕集与净化工业化技术一、产品和技术简介: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二氧化碳废气的排放量越来越大,既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形成可怕的温室效应,又浪费了宝贵的碳资源。
因此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固定、利用及再资源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该二氧化碳捕集与净化工业化技术针对不同浓度二氧化碳气源,采用不同的回收技术进行富集和提纯。
复合脱碳溶液用于捕集低浓度二氧化碳气源中的CO2,技术核心是吸收剂对CO2的吸收容量大,解吸量大,解吸温度低,能耗小,抗氧化性能强,不腐蚀设备,操作压力低。
对于高浓度二氧化碳气源,通过吸附精馏技术将吸附法和精馏法结合,使用各种高效吸附剂有效脱除二氧化碳气体中的微量杂质,可以把二氧化碳提纯到99.99%以上,达到和超过国家最新食品添加剂(GB10621-006)和国际饮料协会标准。
二、应用范围和生产条件:该技术可以使用于各种化工厂、发电厂、炼钢厂、矿石分解等尾气的净化提纯。
所得二氧化碳产品广泛实用于人类生活的各行各业:医药、采油驱油剂、焊机保护气、干冰、食品添加剂等。
该技术已在全国成功推广不同气源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27套,产品二氧化碳包括工业级、食品级。
装置运行稳定,产品供不应求。
三、获得的专利等知识情况:ZL200710011329.8回收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符合脱碳溶液200910011874.6一种从含二氧化碳气体中选择性脱除二氧化硫的吸收剂201110230570.6一种用复合脱碳溶液捕集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方法ZL200310105015.6脱除二氧化碳中微量乙烯吸附剂ZL03238678.8吸附精馏提纯二氧化碳装置AL200810010905.1吸附精馏技术提纯二氧化碳装置US7,754,102B2 METHOD FOR RECLAIM OF CARBON DIOXIDE AND NITROGEN FROM BOILER FLUE GASZL200710101478.3锅炉烟道气回收净化注井采油装置ZL200710011508.1一种回收废气中二氧化碳用复合脱碳溶液ZL200720011443.6锅炉烟道气加压吸收二氧化碳液化驻京采用装置ZL200920013376.0锅炉烟道气回收二氧化碳液化注井采油装置ZL200920013375.6锅炉烟道气回收全气态注井采油装置ZL200720011439.X锅炉烟道气加压吸收二氧化碳气态注井采油装置ZL200720011438.5蒸汽二氧化碳氮气联注井采油装置四、规模与投资、成本估算:装置规模年产20万吨CO2五、提供技术的程度和合作方式:许可使用六、配图:低浓度二氧化碳富集提纯工艺流程吸附精馏法精制二氧化碳工艺流程七、产业化程度:产业化阶段。
液体CO2技术方案

四川美丰梅赛尔气体产品有限公司二氧化碳回收建设项目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技术方案四川晨光工程设计院2013年3月1 概述根据贵公司的询标文件要求,结合我设计院近年来的工程设计经验,特制定该技术方案。
本技术方案在传统工艺流程基础上进行重大优化设计,采用我院独特的具有成熟业绩的液化工艺流程和技术,整个装置投资成本大幅降低,同时运行维护方便。
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业主提供的《工程设计与服务询标书》、原料气指标、产品标准和相关的设计资料。
2 方案的编制依据装置规模:10万吨/年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年操作时间:7200小时产品品种: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产品指标:执行《食品添加剂液体二氧化碳》GB 10621-2006 、ISBT。
3 技术方案3.1工艺流程说明根据业主相关资料可知,本项目二氧化碳的气源有两种,即合成氨装置尾气与硝铵装置尾气。
两种气源的二氧化碳含量都达到了99.5%以上,其他杂质含量很低,适合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
气源进入界区后由3台二氧化碳压缩机(2开1备)压缩,压缩到较高压力后进入硅胶干燥器干燥,除去水分。
干燥后的气源再进入吸附塔,除去其余非二氧化碳成分。
此时的气体就已净化达标,温度约在100℃左右。
然后进入循环水冷却器降温,降温至40℃左右。
降温后的气体经节流膨胀至分离器储槽,此时二氧化碳完成部分液化,常温液体二氧化碳根据需要一部分从分离器储槽底部经过滤器过滤后送至汇流排充瓶,另一部分通过再次节流膨胀进入低温储槽,生成低温液体二氧化碳,再由低温液体二氧化碳转运泵送至液体二氧化碳球罐,然后再由充装泵送去充装槽车。
CO2充瓶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流程框图3.2 工艺特点本工艺方案与传统工艺技术相比,有明显的特点与优势。
众所周知,要使气体液化,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大其压力,另一方面降低其温度。
传统二氧化碳液化流程均采用较低的压力和较低的温度,必须设置氨冷系统。
而本方案则完全不需要氨冷系统,根据二氧化碳工艺介质特性,通过节流膨胀就能得到常温的液体二氧化碳和低温的液体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回收与利用

二氧化碳的回收与利用摘要:近年来,我国化工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但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也在日益增加,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不仅需要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还需要回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最快的方法是开发一种高效稳定的二氧化碳回收和再利用技术,这是现代化工行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
在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加强二氧化碳的回收再利用,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二氧化碳气体的回收和再利用。
关键词: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效益引言全球变暖是全人类都面临的问题。
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空气污染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危害,各国都在努力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气体是所有人类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碳源,也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对于二氧化碳气体,可以采用有效、可循环利用的技术对其进行回收处理,并将其重新应用到制造业生产、农业经济、轻工业等领域,实现循环利用,最大程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
二氧化碳气体的回收和再利用有多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为提高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效率,从技术角度结合其特点,分析回收利用现状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有效的分离回收,最终实现二氧化碳的合理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的必要性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
随着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JT)的建立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实施,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化配置正慢慢开始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对温室气体减排抵消额越来越大,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目标,而我国自2012 年开始实施二氧化碳减排义务,但随着进出口贸易逐步深化、大气中二氧化碳减排措施的缺失,以及我国国内温室气体排放不可调和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快二氧化碳气体回收利用的研究更必要和迫切。
加强二氧化碳气体资源综合利用,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环境阻力不可调和的矛盾具有现实意义。
二氧化碳回收提纯工艺技术

二氧化碳回收提纯工艺技术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地球大气中常见的气体,它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由于CO2的大量排放导致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减少CO2对环境的影响,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二氧化碳回收提纯工艺技术,以将CO2从工业废气中回收并提纯重复利用。
二氧化碳回收提纯工艺技术主要分为三个步骤:CO2捕获、CO2转化和CO2储存。
首先,CO2捕获是将二氧化碳从工业废气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常用的捕获方法包括化学吸收、物理吸附和膜分离等。
化学吸收是最常见的方法,它利用一种化学溶液将CO2吸收并转化为溶解态,然后通过加热和减压的方式将其从溶液中释放出来。
物理吸附则是利用适当的材料(如活性炭)吸附CO2,通过改变温度和/或压力来释放。
膜分离是利用半透膜的选择性通透性能将CO2与其他气体分离开来。
其次,CO2转化是将回收的CO2转化为有用的化合物或材料的过程。
目前,常用的CO2转化方法主要有化学还原、生物转化和电化学转化等。
化学还原是利用催化剂将CO2与氢气或其他化合物反应生成有机化合物。
生物转化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将CO2转化为有机化合物,如藻类和细菌等。
电化学转化是利用电催化剂将CO2与水反应生成有机化合物,如甲酸和乙酸等。
最后,CO2储存是将回收和转化后的CO2储存起来,以防止其释放到大气中。
CO2储存主要分为地质储存和化学储存两种方式。
地质储存是将CO2封存到地下岩层中,如油气田和盐穴等。
化学储存则是将CO2转化为稳定的化合物,如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
在二氧化碳回收提纯工艺技术中,关键问题是降低能耗和成本,并确保回收和提纯的CO2达到应用标准。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究和改进技术,以提高二氧化碳回收提纯的效率和经济性。
综上所述,二氧化碳回收提纯工艺技术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它能够将废气中的CO2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二氧化碳回收提纯工艺技术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减缓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可吸收CO2的混凝土引发关注,每立方米可固定100公斤以上

可吸收CO2的混凝⼟引发关注,每⽴⽅⽶可固定100公⽄以上本⽂2534字,阅读约需6分钟摘要:被视为引发全球变暖主要原因的⼆氧化碳(CO2)正在被重新视为⼀种资源并被有效利⽤。
随着应对⽓候变化措施的加强,基于新理念对CO2进⾏活⽤的“碳循环”备受期待。
⽇本政府在2020年12⽉制定的“绿⾊增长战略”中将其指定为政策⽀援的重点领域,并将⿅岛建设株式会社的混凝⼟“CO2-SUICOM”(SUICOM,同⽇语“吸い込む”发⾳,意为“吸收”。
译者注)指定为吸收和固定CO2的代表性技术之⼀。
本⽂探讨了⽇本⿅岛建设株式会社以实现碳中和(温室⽓体净零排放)为契机,推进该混凝⼟普及加速的措施。
关键字:CO2-SUICOM、混凝⼟、碳循环、γC2S、碳酸化、碳中和每⽴⽅⽶固定100公⽄以上“温度50℃,CO2浓度80%”——在⿅岛技术研究所西调布实验场(东京)的⼀⾓,⼀个形状类似于商⽤冰箱的装置发出微弱的运转声⾳。
将视线从显⽰装置内环境条件的数字⾯板转移到玻璃门中,发现⼀排直径10厘⽶、⾼20厘⽶的圆柱形混凝⼟。
“通过混凝⼟吸收⾼浓度的CO2,并将其固定于内部。
”⾼级研究员取违刚对制造SUICOM时使⽤的CO2吸收装置进⾏了说明。
在西调布实验场⼯作的CO2吸收装置前的⾼级研究员取违刚⼴泛⽤于住宅和⾼层建筑的普通混凝⼟通过将沙⼦或砾⽯与⽔泥混合制成,其中⽔泥与⽔反应发⽣硬化。
沙⼦和⽔在制造过程中基本上不会排放CO2,但是在1400℃左右烧制⽯灰⽯所制成的⽔泥会排放⼤量CO2。
据⿅岛技术研究所计算,⽣产1⽴⽅⽶混凝⼟时,来⾃⽔泥的⼆氧化碳排放达288公⽄,占混凝⼟⽣产总排放的⼀半以上。
与此相对,SUICOM使⽤⼀种通过与CO2反应并“碳酸化”⽽固定的特殊材料(γC2S),作为⽔泥替代材料的⼀部分。
过去,通过使⽤遇⽔硬化的⾼炉矿渣等⼯业副产品作为⽔泥替代材料从⽽减少⼆氧化碳排放,如今通过混合γC2S,可进⼀步吸收和固定⼆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利用

二氧化碳的利用二氧化碳的利用一、简介二氧化碳(CO2)是大气中人类活动产生的重要温室气体,它对环境和气候产生了巨大影响。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碳排放抑制要求的增加,人们更加重视二氧化碳的合理利用,因此,利用二氧化碳的研究和技术应用也在不断发展。
二、利用途径1. 二氧化碳植物大棚:将二氧化碳作为植物的新型肥料,通过满足特定条件,在温室当中种植植物,从而更有效地利用二氧化碳。
2. 制造碳钙材料:将二氧化碳及其他成分进行烧结制成含碳钙材料,用于建筑构件和装饰材料。
3. 室内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利用二氧化碳,用于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生物处理,动物行为等研究。
4. 碳捕集还原与利用:通过采用某些化学方法,吸附二氧化碳,将其分离出来,然后进行生物处理或过程合成,从而获得可燃燃料的有机物,如甲醇、丙酮等。
三、现状1. 碳捕集能力差:碳捕集与利用是二氧化碳利用应用技术中重要的一环。
但由于技术实现及成本压力,各种技术的碳捕集能力有限,催化剂能力下降快,二氧化碳吸收回收率低,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利用效率。
2. 成本问题:二氧化碳利用技术落地运行成本要高于工厂排放的碳排放成本,而从后端生产出的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也不能保证。
3. 其他问题:二氧化碳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污染,投资风险并未得到充分管理。
四、展望1. 综合利用:通过综合利用二氧化碳,把二氧化碳低成本转换为各种可用产物,如天然气,碳抵押物,复合材料,酒精汽油等,从而实现碳排放的有效抑制和经济的双重收益。
2. 加快科技和产业集成:推行跨学科融合,将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碳循环,解决二氧化碳的低成本排放与后端的利用问题,同时将市场经济与政府政策有机结合起来。
3. 加强政策支撑:政府采取激励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利用,完善产业经济政策,积极探索二氧化碳反硝化技术,新型利用技术及完善相关制度协调政策,以促进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