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春节

合集下载

瑶族春节习俗

瑶族春节习俗

瑶族春节习俗
瑶族是被称为“拥有神秘文化的民族”的少数民族之一,瑶族春节习俗古老而神秘,在今天的时代仍然被传承着。

一般而言,瑶族春节从腊月开始,持续到正月十五,又称为“腊月长”。

瑶族春节期间,瑶族人民会做大量的准备,从迎接新的一年开始,也有很多习俗活动等待着他们。

首先,为了迎接新的一年,瑶族人民会把家里和外面刷成白色,以示洁净和美好,还会在家里和门口悬挂彩带,象征新的一年会是美好的。

此外,瑶族人民也会在家里放风筝,象征着祝福新的一年会比前一年更加美好。

其次,在瑶族春节期间,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听故事,体验不一样的文化乐趣。

瑶族人民会穿新衣服,洗头皮发香,男孩还会吃腊八粥,保平安,祝愿长命百岁。

瑶族春节期间,举家聚会是每家必备的活动,家人们会一起唱和跳舞,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期望,让大家都感受到新的一年的喜悦与和乐融洽。

此外,在瑶族春节期间,瑶族人民也会有各种民俗活动,比如除夕时的猜灯谜、拜年、舞龙舞狮等等,让春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另外,瑶族春节期间,还会有交友、宴客等等各种活动,让人们相互联系,互相交流,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瑶族春节习俗深深地融入了瑶族人民的生活,也传承了古而神秘的文化。

瑶族春节既是一个节日,又是一个传统民俗。

它让社会变得更加热闹,也让瑶族人民更加有情调,成为了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瑶族春节习俗使整个瑶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瑶族的文化得以传承,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古老民族的神秘和热情。

贵州过年特色风俗

贵州过年特色风俗

贵州过年特色风俗贵州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风俗。

在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也就是春节期间,贵州的各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过年风俗,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年味和民族特色。

1. 贵阳市贵阳市是贵州省的省会,也是贵州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在春节期间,贵阳市的过年风俗主要有以下几种:(1)腊肉:腊肉是贵阳市过年必备的食品之一。

在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腊肉,腌制好后晾晒,待到春节期间再拿出来食用。

(2)舞龙舞狮:在贵阳市的一些街道和广场,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

这种表演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寓意着祈求好运和平安。

(3)守岁:在贵阳市,有一种叫做“守岁”的习俗。

在除夕夜,家人们会在家里守夜,等待新年的到来。

在这个过程中,家人们会一起吃饺子、看电视、聊天,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家庭温暖。

2. 毕节市毕节市是贵州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贵州西南部。

在春节期间,毕节市的过年风俗主要有以下几种:(1)瑶族花灯:瑶族是毕节市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在春节期间会制作精美的花灯。

这些花灯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如花鸟、人物、动物等。

在夜晚,瑶族人会点亮这些花灯,让整个城市充满了欢乐和祥和的气氛。

(2)吃饭团:饭团是毕节市过年必备的食品之一。

在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饭团,里面包着糯米和各种馅料,如肉、菜、豆等。

吃饭团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年味和家庭温暖。

(3)放烟火:在毕节市,人们在春节期间会放烟火。

这种习俗代表着对新年的祝福和欢庆。

在夜晚,整个城市都会被烟花爆竹的声音所包围。

3. 兴义市兴义市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在春节期间,兴义市的过年风俗主要有以下几种:(1)苗族芦笙:苗族是兴义市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在春节期间会演奏芦笙。

芦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乐器,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能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年味和民族特色。

(2)吃饵块:饵块是兴义市过年必备的食品之一。

在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饵块,里面包着糯米和各种馅料,如肉、菜、豆等。

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

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广西都安瑶族的达努节比较隆重,相传是纪念先人反抗土司斗争的节日。

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

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

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

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

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

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

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

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

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瑶族的节日风俗

瑶族的节日风俗

瑶族的节日风俗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有着其特色的节日风俗。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瑶族的节日风俗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瑶族的节日风俗讨念拜讨念拜,意译是月半所过的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

这三天,瑶家山寨欢腾得象点燃的鞭炮。

那些泡在清泉绿涧里长起来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条多姿。

这几天打扮得娇气滴流,一个个身穿绣花衬衫,腰系多种图案的挑花筒裙,戴着银项链和镀金耳环,微笑着遮在花绸伞下。

小伙子们,头裹方格巾帻,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挂裤,虎身大眼,结实健壮,逗人喜爱。

连老大爷、老大妈也换上节日的盛装,四面八方,熙熙攘攘汇聚在水洞坪墟场,欢度传统佳节。

讨寮皈节讨寮皈节,意译是逃脱凶恶的菩萨。

此节分两段,第一次是农历七月初二在茅勒举行,这一带的瑶民要过了这个节日,才吃黄瓜和白瓜。

传说宋朝末年,当地瑶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卢地带,遭到当地赵、鲁二督统镇压。

七月初二,有些孕妇逃到鹅颈大丘的黄瓜和白瓜丛中,哀求饶命,才幸免于死。

因而起誓:永传后代,要越过七月初二,才能吃黄瓜和白瓜,违者子孙不昌。

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举行,传说清朝雍正元年(1723),当地一豪绅追赶麻洞瑶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绅却谎报瑶民谋反,请求清兵镇压。

瑶民先后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奋战后退至麻塘山居险而守清兵只好议和。

当时瑶民把战地称作大杀光和小杀光,以后为求民族团结,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

如今节日里,瑶民都盛装,到集会地点尽情欢乐,周围汉人,也参与同乐,人们赶集聚会,青年男女赛歌对舞、谈情说爱,充满喜庆气氛。

瑶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干巴节、新米节、目莲节等,盘王节(又叫达努节或瑶年)是最大的节日。

瑶族人民喜爱唱歌,每逢节日或喜庆,都要唱起嘹亮动人的歌谣。

成人礼度戒度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一种习俗,是瑶族男人成长程中不可少的神圣一课,比娶新嫁女还要隆重。

瑶族不认为18岁是成人的年龄,在他们看来年龄无论大小,只要度戒过关,就是男子汉,就得到了神灵的保护,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可以担任全寨的公职,获得男性人生的社会价值。

瑶族的传统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以及越南等地。

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传统,其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充满了独特的风情和魅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瑶族的传统节日。

一、东山寨石板节东山寨石板节是瑶族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在广西阳朔举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节日以石板为主要特色,石板被用来扛在头上,体现着瑶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在这个节日里,瑶族人民会穿着传统的服装,头戴鲜花编织的发饰。

他们会在村庄的广场上跳起石板舞,载歌载舞,喜气洋洋。

整个节日的气氛非常热闹,节目精彩纷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二、莲花山清明节莲花山清明节是瑶族人民祭祖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他们表达对逝去亲人思念和怀念的传统方式。

每年农历清明节,瑶族人民会前往莲花山寻找先人的墓地,并进行祭拜和纪念活动。

在节日当天,瑶族人民会提前准备祭品,如水果、食物和酒水等,放置在祖先的墓地上。

他们会烧香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同时,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如舞狮、竹竿舞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谢之情。

三、白篦节白篦节是瑶族人民在丰收季节举行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举行,为期三天,以庆祝农作物丰收和感恩大地的慷慨馈赠。

在白篦节当天,人们会穿着瑶族特色的服装,戴上装饰华丽的饰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瑶族人民会集体跳舞、歌唱,并进行一些传统的竞技活动,如踩篦子、丢球等。

这些活动既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勇敢和智慧,也增强了族群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四、瑶族三山三寨节瑶族三山三寨节是瑶族人民举行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瑶族人民感恩祈福、庆贺丰收的盛大活动。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举行,为期三天。

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拜、舞狮、花车巡游等。

在瑶族三山三寨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瑶族的三大山寨,即广西的“凤凰寨”、湖南的“姑婆山寨”和贵州的“雾灵山寨”,进行祭祀和朝拜。

瑶族的传统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瑶族的传统节日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瑶族正月、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十月初一等一系列节日。

本文将介绍瑶族传统节日的特点和庆祝活动。

瑶族正月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也是瑶族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据瑶族的传统,正月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月份,以此月份为起点,祈求新年的平安与丰收。

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瑶族人会进行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包粽子、炸场、祭祖等。

在包粽子活动中,人们会用糯米等食材包裹成的一种粽子,内含糯米、花生、红枣等馅料,并用竹叶或苇叶包裹,这是瑶族人民祈祷丰收的一种方式。

三月三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被誉为瑶族人民的“情人节”。

传统上,瑶族男女青年会利用这一天的机会向心仪的对象表达爱意。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浪漫活动,如祭祖、跳花鼓、举行比武等。

跳花鼓是瑶族传统舞蹈的一种形式,男女双方围成一圈,手拉手跳舞,并配合着歌唱,表达情感和庆祝。

五月五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之一,也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瑶族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祭祖、拜神、舞狮等。

在舞狮活动中,人们会穿上狮子舞服,表演狮子舞蹈,以求吉祥和驱邪。

同时,人们还会制作节日特色的食品,如粽子、棕子等,与亲朋好友一同共享。

七月七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乞巧节”。

据传统,乞巧节是瑶族女子向织女星许愿增长智慧和巧手的日子。

在这一天,瑶族女子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制作七夕织女传家宝、七夕晚会、诵读传统诗歌等。

在七夕织女传家宝的制作过程中,女子们以小珠、绽红等饰品,将自己的愿望编织成一个个精致的织品,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九月九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登山、祭祖、户外运动等。

登山是瑶族人民喜爱的活动之一,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驱邪消灾,并祈求健康和平安。

瑶族过传统节日是泼水节

瑶族过传统节日是泼水节

瑶族过传统节日是泼水节
《瑶族泼水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力》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其中,泼水节是瑶族人民最为重要和盛大的节日之一,也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瑶族人民便开始举行泼水节的庆祝活动。

这个日子,被称为“瑶族的新年”,人们会穿着传统的节日服饰,手持水枪、水壶,互相泼洒着清水,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此外,泼水节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表演和游戏节目,如舞龙舞狮、古老的瑶族音乐演奏等,场面热闹非凡,充满了喜庆与欢乐。

泼水节是瑶族人民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尊敬。

而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瑶族泼水节也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和赞誉。

在全国各地,不少地方都会举行着泼水节的活动,许多人们也纷纷前往参与体验。

在这个传统节日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包容,也更加理解和尊重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

泼水节不仅是瑶族人民的盛大节日,同时也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泼水节的举办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有助于增强瑶族人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通过这种方式,瑶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也使得更多的人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瑶族泼水节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活力的展示,它不仅体现了瑶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尊敬,也是一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和交流。

希望泼水节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瑶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魅力。

各民族春节习俗(通用)

各民族春节习俗(通用)

舞龙舞狮:汉族 春节习俗之一, 寓意吉祥如意, 祈求国泰民安。
拜年、送红包
拜年:汉族春节 习俗之一,亲朋 好友互相拜访, 祝福新年快乐, 万事如意。
送红包:长辈给 晚辈压岁钱的传 统,寓意着祝福 和吉利。
03
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章节副标题
蒙古族:赛马、唱歌
赛马:蒙古族人民在春节期间会举行盛大的赛马比赛,展示马匹的英姿和骑手的技艺。 唱歌:蒙古族人民以歌声表达喜悦和祝福,春节期间会有各种歌唱活动,如家庭聚会时的歌唱、民间歌手的表 演等。
添加标题
跳火把:彝族人民在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人们手持火 把,跳起欢快的舞蹈,驱赶邪灵,祈求平安吉祥。
添加标题
吃砣砣肉:彝族人民在春节期间的传统美食,以猪肉为 主料,经过烹制后切成砣砣状,再加入各种调料制成, 味道独特,寓意团圆和丰收。
壮族:吃粽子、赛龙舟
吃粽子:壮族在春节 期间有吃粽子的传统, 寓意团圆和丰收。
唱歌:维吾尔族春节期 间的传统活动,表达对 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 祝福
苗族:打糍粑、吹芦笙
打糍粑:苗族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将糯米饭蒸熟后放在 石槽里,用木棒打成粘稠的糯米团,再分成小块煮熟食用。
吹芦笙:苗族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通过吹奏芦笙来 庆祝新年,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祈愿和美好未来的憧憬。
彝族:跳火把、吃砣砣肉
赛龙舟:壮族春节期 间还有赛龙舟的习俗, 是强身健体和展示团 结精神的传统活动。
瑶族:打铜鼓、唱歌
打铜鼓:瑶族人春节期间会打铜鼓,以祈 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唱歌:瑶族人春节期间会举行山歌比赛, 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布依族:做糍粑、赛马
做糍粑:布依族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 都会制作糍粑,寓意着团圆和丰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瑶族的春节篇一:瑶族的习俗瑶族的习俗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

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的丧葬因地区和支系不同而异。

如“勉支”大都行土葬。

“布努支”过去兴岩葬,现行土葬。

“拉珈支”瑶族成年人行火葬、未成年人行土葬、婴儿行挂葬。

连南八排瑶人死后,行尸体绑于椅子上。

出殡时,抬轿似地将尸体抬至墓穴入棺,人们称为“游尸葬”。

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

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广西都安瑶族的达努节比较隆重,相传是纪念先人反抗土司斗争的节日。

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

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

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

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

瑶族自己的节日有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

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

每逢节日。

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

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

五岭山脉的瑶族,节日里喜作豆腐圆,包“荷包扎”。

盘王节每隔若干年才举行一次。

过去过盘王节时,都要大量宰杀牲畜,进行祭祀。

祭春每年都要进行,一般都选在农历三月,届时青年男子要上山围猎,下河捉鱼;妇女则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饭。

花篮瑶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块肉和一团粑粑给狗吃,名为祭狗,然后家人才能进餐。

他们认为谷种是狗带来的,先祭狗是预祷五谷丰登。

节日菜肴要丰富多彩,除鸡肉外,还有河鲜和捕猎的山禽野味及豆腐。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节还要煮乌米饭。

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

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

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

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

篇二:瑶族的典型文化论文摘要: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现实价值进行总结和分析。

研究表明,民族性、艺术性、节庆性、健身娱乐生等是其主要文化特征。

具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及文化传承等重要现实价值。

“扬弃”是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即对旧事物要“辩证的否定”。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内容的储存和再现,是各少数民族文化模式的外在表现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延续。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采用“扬弃”的态度,亦即批判其落后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和发扬,使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及实地考察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和现实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考察从前、服务现在、着眼未来”,希望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瑶族传统体育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关于瑶族来源说法不一,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原始居地在长沙、武陵两郡,即现在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早在秦汉时期,瑶族先民就活动在了这一带。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了躲避统治阶层的剥削,寻找美好的家园,瑶族人民曾经过着频繁的游耕生活,大部分瑶胞经过漫长的迁徙后,散居在海拔lo00m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中,集散在广西、广东与湖南接壤的五岭南北地区,因此,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

“大分散、小集中”是瑶族人口分布的特点。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瑶族总人口为263.74万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最主要的聚居地,共有147.19万人,占瑶族总人口的55.81%。

在广西的87个县市中,有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其中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是瑶族自治县。

1988年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考察南岭地区,提出了建立南岭瑶族地区经济开发区的构想,开发区范围共包含了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州市8步区、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一共3省(区)1o县(市)。

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呈现多元化,但多数瑶胞崇尚祖先“盘瓠”,各地瑶族均有过“盘王节”,“还盘王愿”等习俗,“盘王节”是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盘王节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跳盘王”、“打长鼓”及“唱盘王歌”。

其中“打长鼓”是瑶族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有语称“瑶不离鼓,以鼓认宗”,打长鼓渊远流长,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就有记载:“绕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以皮鞔植于地,坐拊之。

”悠久的历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摇篮,瑶族的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与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逐步发展的,且沿袭今日仍能看到古时的影子。

2瑶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瑶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赋予了瑶族传统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主要体现在:2.1民族性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和瑶族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反映着瑶族的祖先图腾崇拜、宗族祭祀、生产生活习俗等,具有非常强的本民族文化特色。

如盘瑶的“打长鼓”,就是极具瑶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而关于打长鼓的来历,就和盘瑶祭祀祖先盘瓠密切相关,前文所说“瑶不离鼓,以鼓认宗”讲的就是这层意思,“打长鼓”是瑶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文化因子,是瑶族的文化名片;另有布努瑶的“打铜鼓”,是祭礼和庆丰收中的重要活动,表达了思念祖先密洛陀和对亲人的深厚情意,打铜鼓的动作古朴粗犷,格调高昂感情充沛,运动量大,非常能表现出瑶族人民勇敢刚毅的性格。

这些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都有很深的瑶族文化底蕴,体现出了很强的民族性。

2.2艺术性有句话叫“壮族的歌、瑶族的舞”,瑶族不少传统体育项目有文艺元素植入,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力特别强,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如“打长鼓”时,锣鼓喧天,瑶族男女青年身着民族盛装,腰挎长鼓,在“嘀嘀打”“嘀打嘀打”地唢呐吹奏声和群众的欢呼声中,热烈而欢跃地跳长鼓舞进场祭祀。

挎母鼓者双手掩着鼓面,时而左右摇晃轻舞场,跳跃跨步前奔,时而弯腰拱背,碎步踏踏后退。

拿公鼓者,翻花绕身飞旅,击打出噼啪乒乓之声,而姑娘们唱起优美的长鼓歌;在布努瑶祖先密洛陀生日5月29日(农历)生日那天,人们也会打起铜鼓,跳动铜鼓舞以纪念祖先和庆祝丰收。

在跳打铜鼓的同时,一群瑶族少女身着民族盛装,手持飘带(绣有花纹的长腰带),花圈或花月伞,转绕着铜鼓,按鼓点节拍翩起舞。

非常看,周围的观众也情不自禁地欢歌漫舞起来,整个场地上片欢腾。

2.3节庆性瑶族的节日文化非常丰富,众多的节日多源于祖先崇和劳动,和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瑶族传统的大节有盘王节、达努节、社王节,前者集体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后者集体祭祀社王商议生产,制定生产规约。

其中每年农历10月16的“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盘瑶人民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节日,也是瑶胞最盛大的节日,“打长鼓”,“跳盘王”等就是“盘王节”中必不可少内容;而达努节则是布努瑶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打铜鼓外,人们还要进行射弩、斗牛、摔跤等体育活动。

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和节日庆典密不可分,有非常强的节庆文化特色。

2.4健身、娱乐性不少瑶族传统体育活动带有游戏性,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里经常参与的项目,有很强的健身、娱乐功能。

如打泥脚是龙胜瑶族和苗族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据说有400多年历史,风格独特,饶有风趣,苗、瑶同胞不仅在本寨打,还经常到村外打,开展村与村、寨与寨之间比赛,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给山寨增添欢乐,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掷石头是龙胜各族自治县瑶族群众十分喜爱也十分擅长的活动,投掷爱好者们不但掷得远,而且掷得准。

瑶族酷爱掷石头风俗,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密切相关,瑶族大都居住在高寒山区,他们在放牧时,如牛羊走散了或吃庄稼,人在上面可用石头指挥它们,将它们赶走或起拢免得上下奔跑,既省力又省事。

瑶族人劳动之余的掷石头比赛,逃离了劳动的束缚,已经演变为一种消闲娱乐的活动。

3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价值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瑶族传统体育具有多重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出了新的价值(引,主要表现在:3.1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长期和丰富效益的产业。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具有非常好的观赏性,如开发得当,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如在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举行的“20XX年第9届中国瑶族盘王节”,就是粤、湘、桂3省11市区的瑶族同胞的重大节日,节日期间,举行了盛大的盘王祭祀仪式及传统的文体表演,其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打长鼓”是表演中的重头戏。

儿月25日开幕式,)J].体育文化导刊,20XX(1):94(3]瑶族简史编写组.瑶族简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4]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5]胡起望,覃光广.桂海虞衡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66[6]陈惠娜.瑶族传统体育文化探微(J].体育文化导刊,20XX(8):117[7]彭业仁.桂林恭城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XX(3):26[8]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49—6o[9]陈惠娜.广西少数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和谐社会构建(J].安徽体育科技,20XX(2):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

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

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