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体的训练内容和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阅读思维训练: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各种资料,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和探究。

2. 写作思维训练:通过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
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多种写作技巧,如描写、抒发情感、叙事等,激发学生的创造
力和想象力。

3. 逻辑思维训练:通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他们的推理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
设计逻辑思维训练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

4. 批判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批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5. 创造思维训练: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设计创
意写作、创作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不同的学习阶段,选择合适的思维训练方式,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境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激发。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并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利用小组合作以及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能力培养一、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一)有利于提高其文本阅读能力教师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通过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来加强对文本内容的认读、解读和鉴赏,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阅读水平;(二)有利于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当学生们不断地在文本阅读中吸取足够的知识养分时,其口语表达能力便会随之得到显著的提升,语言表达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分析、判断、概括、推理、归纳等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也是提高其语言表达水平的重要基础;(三)有利于提高其写作能力阅读积累和创新思维是决定学生们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二、在阅读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一)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提前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打好基础。

对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并且需要给学生一定的积累时间。

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要求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思维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对思维情境进行有效创设,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地投入教学情境之中,进而通过一步步的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随之变得活跃起来,在此促使下学习任务也得以自主完成。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对钱塘江的壮观以及大自然的美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和直观的感受,教师在充分地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路点拨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提取信息,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

高中阶段是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教师需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预测内容,培养思维的推理力较强的推理力能够让学生通过预测迅速地抓住事物的精髓,从而更高效地开展认知活动。

所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推理力的培养。

一切与阅读文章有关的内容,例如文章的题目以及文章中的图片,这些都与文本的内容密切相关,为学生的深入了解文本奠定基础。

在分析文章题目和配图的过程中,学生能预测到文章的大致内容。

比如,牛津版高中英语Module5Unit2《The envi-ronment》的Reading题目为“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在阅读之前,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阅读和分析文章标题:“经济还是环境——我们必须选择吗”,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题目来预测文本的内容有可能是什么?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讨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The author should focus on the prosand co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protection.”然后教师继续提问“So do you think thereis a conflict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What is the conflict?”以此来引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预测文本内容。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在每一次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便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解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解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解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语文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联想、归纳、推理、形象思维等方式,积累并运用语言知识,增进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之逐渐形成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成为了教师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观察和感知是语文思维的起点,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观察和感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用心感知,培养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敏感度和感知力,使他们能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感知,获取更多的语言信息和情感,从而为后续的语文思维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和联想能力。

比较和联想是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并进行深层思考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比较和联想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归纳总结出规律和概念。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思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逻辑推理和情感迁移,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关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语文思维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和感悟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借助图画、故事、比喻等形象性的语言材料,让学生通过感性的理解和想象,形成对语文知识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是语文思维能力的高级表现形式,也是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跨越式、深度理解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见解和观点,培养其对语文知识的独立解读和思考能力,使之真正成为思维能力的主体和主导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实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实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实践若想让小学生具备相应的观察能力,首先需要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多留意身边的事物,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强化对文章的深入了解。

近年来,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方式方法已经有了较大变化,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向也变成了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前提,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全面发展。

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爱上观察,乐于观察,了解观察能力对自身阅读效率的提升作用与价值,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为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奠定一个稳定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价值(一)语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化观察能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那么对于学习效果来说是事半功倍的。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阅读教学变成一种能够让学生激发自身积极学习心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先对阅读学习有一个强烈的参与感,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去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利用观察能力来对更深层次的阅读内容进行分析。

由此可见,只有合理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够帮助学生持续性地深化观察能力。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发现观察能力对自身阅读能力的促进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更强劲的阅读兴趣,对文章内容进行仔细观察,深入分析,为自己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首先需要让学生对观察能力具有一个充分的认知,明白观察能力对自身阅读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多元化的手段结合学生实际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时,就能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利用观察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课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或者是相关情节,通过这种方式来判断文章中所讲述的重点以及整个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明白作者在创作文章时的所知所想,提高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的积极性[1]。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能够让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文章内容,还能够在观察后牢记相应的写作方式与写作技巧,在后续的写作练习中将观察到的内容充分应用。

浅谈阅读教学中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阅读教学中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 语 文 论 坛 ・ 教 学 一 线 I I I l 攀
进 入 到 课 文 的 意 境 中去 。所 以说 我们 不 要 怕 朗 读 会 浪 费时间 . 其 实课 文 本 身 是要 靠 读 来 带 动 理 解 和 体 悟 的 。
散 文 是 需 要 品 和 悟 的 .我 们 要 尽量 把 时 间还 给 学
地体会到 。
我 们 经常 强 调 散 文 赏 析 的 重 要性 。在 考 试 中 . 也 经 常 遇 到 这 样 的 题 目。可 是 , 在 上 课 过 程 中 我们 也 常 常 会 忽 略 了 这 一 点 。有 时 候 即 使 我 们 重 视 了 . 也较难把握 。 课 堂 上 较 常 见 的散 文 赏 析 是 :请 同学 们 找 出 文 中 最 能
那 些看 得 见 的 人们 一 个 提 示 — 台 那 些 能 够 充 分利 用
到 四 位 同 学起 来说 一 说 , 往往 像 走 过 场 一 样 。学 生 习惯
了 老 师 这 样 的做 法 , 也便 少了 赏 析 品 评 的 热情 。 因此 . 我们 不妨 改 变 一下 我们 的 做 法 . 不 要 吝 啬课
生. 把 问题 尽可 能 地 精 简 。传 统 教 学 中 , 从始 至终 都 是 老 师 在 提 问 。相 反 , 我 们 在 散 文 教 学 中要 把 大 量 时 间 留 给 学 生 提 问题 , 给学 生讨 论 的空 间 。让学 生 在 提 问 中沉 思. 让 散 文 语 言 在讨 论 中升 华 . 以 至 能 真 正成 为 学 生 自 己 的 。只 有这 样 , 我 们 才 能把 散 文 教 活 . 教透 。
山 中寻 幽 探 秘 . 收获满满。 ★ 作者 单 位 : 江 苏徐 州市 丰县 民族 中 学。

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运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比较、联想、创新等。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点上,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多种思辨的机会,如分析文本内容、研究现象的原因、推断事件的发展趋势等。

通过训练,使学生具备判断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开展多种形式有趣的说说活动说说是指学生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和思维训练的活动。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说说活动的形式十分重要,要确保说说内容与学习相关,情节丰富,教育性和趣味性兼备。

举例来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中的名言警句创作分享,鼓励学生在说说活动中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个人独特的思维和理解。

三、阅读引导阅读必然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挑选教材,深入解析文本意义及特点,为学生创立阅读激励机制。

引导学生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地阅读,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及阅读兴趣,使学生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实现知识的自主探究。

四、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表达竞技,也要具备生动的形象性。

既要让学生听得懂,同时也要让学生记得住。

语文教学在应用举例解析的时候,否定先容典型案例,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因为形象与记忆相互关联。

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即可掌握语言技巧,也可以学习到语言美学。

五、合作学习活动合作是高中语文教学常用方法,它能够鼓励学生进行预测、解释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协作能力进行培养。

合作学习法可以通过小组活动为主进行分析和讨论,协调不同思路的学生互相学习,最终达成共识,增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因为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上的学习,而且还是推动思维与文化的交流、思维成长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相关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方面的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的要求提到“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第二学段(3-4)“通过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体会课文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题方提出疑问”“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
观察虽不属于思维,但它是思维的基础。观察的方法有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和分步观察三种。联想是有某人、某事或某概念引发而想到相关的人、事或概念的过程。联想的方法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分析是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然后分别加以考察和研究,研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及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约的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在整体对象中的地位,考察他们对研究对象的状态及发展变化的影响,从而解释事务的属性和本质的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研究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在思维中重新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是在思想上把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与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区别开来,从而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而概括的过程就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广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发散思维是指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向四面八方想,朝多方面推测、想象、假设的试探性的思维过程,通过知识、观察和方法的重组,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四个:(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
文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属于观察类的文章,如描写景物的诗歌、散文,解说事物的说明文,叙述真人真事的记叙文等。

由于这些文章都是作者悉心观察的结果,因而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目前的语文教学来看,观察能力的培养已普遍引起重视,但仍存在着重视一般的观察方法训练而忽视观察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倾向。

我听过一些观察类课文的教学,多数教师把重点放在观察一般方法的学习上,比如如何选择观察点,如何确定观察的顺序,如何多角度进行观察等等,这尤其对于中学低年级学生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如果从初中到高中仅仅重视和满足于一般观察方法的学习,而认识不到或不重视观察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不会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的。

那么,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什么关系呢?在阅读教学中又怎样来培养学生观察中的思维能力呢?
一、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观察,从心理学讲,就是指在思维的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主动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

正因为观察须有思维的参与,所以有人也将观察称为“思维的知觉”。

可见,观察并不是单纯地看,还必须想;如果只看不想,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察。

正因为观察与思维密切相关,所以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在观察中,我们之所以要选择合适的观察点、观察角度,确定合理的观察顺序等,目的还在于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

所以说,观察中的思维能力是整体观察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把重点放到思维能力上来。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的一般方法,更要认真去学习作者观察的思维经验,使观察中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要分清两类观察中两种不同性质的思维
对语文课来讲,学生需要学会的有两类观察,一类是现实性观察,一类是审美性观察。

现实性观察和审美性观察,二者的目的要求不同,所适用的思维方式也不相同。

现实性观察,是指为能够科学地、准确地解释和说明客观事物,从现实的态度出发而进行的一种观察。

比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松鼠》、《景泰蓝的制作》、《一次大型的泥石流》等课文,都是作者为科学地、准确地解释和说明某一事物而作的现实性观察。

这类现实性的观察,要求能够从客观事物的实际出发,对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种类、性质、构造、用途、作用、成因等作出科学的理解和阐释,以使读者对该事物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而审美性观察则不同。

它虽然离不开现实性作基础,但并不以实用性为目的,而是以审美的态度,以自己内在的情感生活模式,去感知和欣赏客观事物。

比如《春》、《济南的冬天》、《茶花赋》、《荷塘月色》、《绿》等课文即与上述课文不同,作者以审美的目光去观察事物,以便从中发现美、欣赏美,得到美的感受。

这种审美性的观察同样离不开思维,但它的主体思维方式不是抽象思维而是形象思维,即通过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去进行感知,而这种形象思维又不同于对几何图形的科学想象,它始终伴随着审美性的情感活动。

我们了解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观察及其所运用的两种不同性质的
思维,也就明确了两类不同观察的课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各自要求的不同。

当然,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情况又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带有一定文学性、描写性的说明文,其中自然有着形象思维;而一些审美性的散文也不是绝对就没有一点抽象思维,我们在看待具体课文时不能把问题绝对化。

三、重在学习作者观察思维的经验
正因为思维在观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教观察类的文章就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观察的一般方法,而且要把重点放在学习作者观察思维的经验上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够很好地研究作者观察思维的特点,深入理解思维对观察认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下面我想以朱自清的《绿》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朱自清的《绿》同《荷塘月色》一样,是一篇脍灸人口的写景散文。

教这篇课文,一般多从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情景交融这三个方面来总结它的特点,而我认为更应该重视它的美学价值,让学生从中学习作者审美观察的经验。

我们重点分析一下朱自清在梅雨潭边对绿的观察过程。

绿作为一种色彩,要写出对它的感觉是不容易的。

而我们读读这一段文字,觉得写得如此动人,我认为既在于作者有高超的语言艺术表现力,更在于他有对景物观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联想、想象力和炽热的情感。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形象思维在观察中自始至终起着主导的作用,观察是随着思维广度的不断扩展而得以深化的。

作者未到梅雨潭边,一眼望去,首先得到的是对梅雨潭绿整体特征的直观感受:“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这是对梅雨潭绿的颜色、质地及绿色潭面的形状特征的一个整体感觉,而“那醉人的绿呀”,又是对梅雨潭绿的特征的一个带有概括性的总体感受。

有的学生对景物的观察和思维仅止于这一步,不能够将整体的感觉和总体的感受进一步具体化。

梅雨潭的绿为什么如此“醉人”,又为什么如此“奇异”?作者很自然地在思维的导引下由概括走向具体,由综合进入分析,引起作者更细致的观察:一是着眼于波纹,“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从中看出绿潭波纹涟漪之美;二是着眼于波光,“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从中看出绿潭波光亮、滑、软、嫩之美;三是着眼于绿潭波色,“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中看出绿潭波色纯、深、温润之美。

这样作者即从三个角度具体地审视了梅雨潭绿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美的特征。

这种分析不同于抽象思维的分析,而是形象思维的分析,并主要运用联想的方法,寻找到了几种最足以贴切类比绿的每种特征的它类事物,从而通过两种事物相似特征的融合,形象地表现了梅雨潭的绿之美。

作者经过这样一个从形象综合到形象分析的过程,使梅雨潭绿醉人、奇异的特点具体化,尽管这些思维活动是在梅雨潭绿自身的范围内进行的,但这在观察中却是最为基本的。

教学生观察思维,首先应当做到这一步。

但是,作者审美观察的思维并没有到此为止。

此时,他又通过对同类事物对比联想的方法,使思维领域拓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他由此联想到北京什刹海的绿杨,联想到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可惜一个太淡了,一个又太浓了。

他继而联想到西湖的波,又联想到秦
淮河的水,可惜一个太明了,一个又太暗了。

通过同类事物的对比,说明了只有梅雨潭的绿既不浓,又不淡,既不明,又不暗,浓淡相宜,明暗适中,恰到好处。

可见,比较在这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下子使作者的思维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而思维领域的拓展又使作者对梅雨潭绿的审美感受随之升华了一步。

到这一步,作者既说明了梅雨潭绿自身的美,又说明了其它地方的绿都不如它美,按理到此应该结束了。

作者这时也说:“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从中即可看出作者此时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比拟的了,但是,作者对梅雨潭绿的这种如痴如醉的炽热的情感仍在驱使着他,使这种情感犹如催化剂再次点燃起他的想象的火花。

在他的想象中闪出的第一个亮点是,“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第二个亮点是,“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作者头脑中所闪现的这两个形象,使作者的思维终于实现了新的突破,拓展到了一个更新的领域,跃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即把绿的自身美与女子的形象美相融合,使绿具有了犹如舞女飘带的轻盈飘逸之美和少女眼睛的纯净清澈之美的特征。

如果说这还是对女子形象美的特征的局部想象,因而还只是想象屏幕上的两个亮点,那么正是由于这两个亮点的闪烁,才终于千呼万唤在作者的想象中唤出了一个更为美丽可爱的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的整体形象。

正是作者情感不断驱动着想象,想象又使情感不断地得以升华,才使作者能对梅雨潭绿的审美感受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我们要中学生完全领会和掌握作者的这一高超的审美艺术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通过这一层的教学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植他们的审美情感,则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举朱自清这一段审美观察的例子在于说明思维在观察中起
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认识作用,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观察中的思维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好地学习作者观察思维的经验,学生学会了在观察中思维,观察能力自然也就得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