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思品课因你而精彩

合集下载

生活化教学思品课堂绽放无限魅力

生活化教学思品课堂绽放无限魅力

生活化教学:思品课堂绽放无限魅力—摘要:思想品德新课程倡导生活化教育的理念。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建构基础,强调了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要求教师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生活化教育,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开展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让教学更具魅力。

关键词:开发资源;创设情境;参与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初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新课程推行已有数年,在所倡导的诸多理念中就包含了生活化教育的观念。

思品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风格引导初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深刻感悟人生的意义.“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认识、体验和过程中逐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引领学生“了解、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 ﻭ课程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课堂。

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与探索,认为应从思品课堂的生活化教育入手,开发生活化资源,让学习回归生活,让生活融入教学,让教学以生为本,让思品课更具魅力。

下面谈几点浅显的看法,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

ﻭ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开发资源,关注生活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

因受大环境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少学生的活动局限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甚至有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心只想要分数.因此教师要以学定教,认真教授课本知识,同时要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地域生活,更要关注身边人的生活,使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生活,使学生乐做生活有心人。

思想品德课教学“背靠的是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

让思品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让思品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让思品课堂因生活而精彩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能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思品课堂生活化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它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品德修养;倡导思品教学要与时代特征、学生的成长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情景,让思品贴近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探究思品活动蕴含的知识和原理,使之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思维、探索中,从而让思品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1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求知欲望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大桥之引桥。

它讲求“一锤子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般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

这须教师充分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需求、教学内容和目的等,结合学生生活,挖掘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缩影、原型作为导入,学生会倍感亲切,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我”时,运用全国十佳少年——杜瑶瑶的事迹情景导入:杜瑶瑶面对父亲去世,母亲病重卧床的现实,她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当你面对困境时,你会怎样?你已升入初中,面对新的学习生活自己有哪些困惑和担忧呢?这些实际问题,切中学生的心灵之弦,一时间学生你看我,我看你,空气像凝固了似的。

见机我笑着问,大家想知道如何去面对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迅速转入新课学习中。

这样的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引进了思品活动的探索空间。

2模拟情景生活化,激活自主探究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积极讨论,自主探究,学会自主学习,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使之体会到思品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验到身边处处皆学问,生活之中处处彰显道德的魅力。

教学中,我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模拟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品活动所蕴含的原理和生活真谛,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如学习“文明交往礼为先”时,让几名学生模拟碰车、公交车挤车的粗鲁场景,讨论分析遇到此事该如何做到有礼有节?学生通过对对碰的探究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我趁此又让这几名同学模拟了礼貌交往情景,展示了见面语、感谢语、致歉语和告别语的表达,让学生探讨礼貌用语的规范,并反思自己在日常交往中的行为情态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亮点,有什么需改进的地方?之后,学生通过礼貌用语的学习,行为举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连班主任老师都感到惊奇。

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只有通过生活,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首先,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

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

人的发展是感性认识不断丰富和理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书本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自我的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再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

思想品德课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1.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那些与学生的生命经历密切相关,以学生的生命需要为依据,能够引起学生生命体验的科技和生活内容。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思想政治_生活因您而精彩教学课件设计

小学思想政治_生活因您而精彩教学课件设计
听声音 猜职业。
听声音 猜职业。
听声音 猜职业。
听声音 猜职业。
看图片 猜职业。
看图片 猜职业。
做动作 猜职业。
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国内 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东营经济开发区
小组合作
• 活动要求: • 1、找到你最想做的一种工作,把它贴到相
劳动者是国家宝贵的财富,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共建小康社会。
8月1日: 建军节
9月8日: 国际新闻工作者日
9月10日: 教师节
10月26日:环卫工人节
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光盘行动,我参与
我和妈妈一起参加志愿动
刚修好的水泥路就踩上了脚印
嘻嘻 她妈妈是卖菜的
一 个他 小是 女一 孩名 ,警 而察 身, 负为 重了 伤救
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应的位置。 • 2、贴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
这个职业。 • 3、比一比哪个组贴的快、说得好。
了辐他
生射在
命 。
, 最 终 被 病 魔 夺 去
工 作 中 受 到 严 重 的 核
他在搅拌水泥时,失去了一只胳膊,可他 一直坚持工作……
小倦连 睡的续 一医四 会生台 儿只手 。能术
躺,
在极
地度
上疲
凌晨五点到下午两点一 直清扫积雪的清洁工
太累了,就在风雪中的 石头上坐一会儿吧!
车让,缓他司天一 。乘打缓临机而块
客开靠危腹降大 安车边不部,铁 全门停惧,砸片 下,车,但中从
3月14日: 国际警察节
5月 1日: 国际劳动节 5月12日: 国际护士节
我们要牢 牢记住
7月16日: 厨师节

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

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

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门教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

教学中必须注意和学生的生活、情感、实际相结合,让思想品德教学走进生活,走进情感,走入现实,让生活、情感、现实处处是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让学生在生活、情感、现实中接受教育,防止机械的为学习而学习和理论联离实际的现象。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情感、实践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对新课程的解读,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贴近学生生活,践行“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思想思想品德新教材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注意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和人物故事进行教学,将思品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逐步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从而促进其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所谓“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生生活,并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

“生活化”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课堂上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地自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的幸福。

将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有助于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和生动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二、走进学生生活,突出“思想品德教学实践化”思想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情感化、实践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走向生活——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走向生活——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走向生活——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1 新课导入生活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

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2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

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

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课程。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将道德理念与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出发,接着介绍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途径,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期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和重要性生活化教学是指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的美好。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学以致用”,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反映生活和应用知识。

生活化教学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途径。

生活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生活化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将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生活化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生活化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体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实现全面素质的提升。

1. 利用身边的事物教育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身边的事物来教育学生,例如利用校园中的植物、动物、建筑等来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生态、培养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中的日常场景来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例如在食堂、操场、教室等地方,教师可以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感受共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制定生活化教学项目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教学项目,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体验和感受道德理念的美好。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家庭中开展志愿者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践生活化教学,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才能体现回归生活理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走进学生的生活曾纪得笔者的一位同事,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新学校新同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同学走上讲台进行自我介绍。

一开始,学生对此活动反映冷淡,老师再三邀请也无人响应。

老师说:“看来同学们都很谦虚,那我就点名请同学发言吧。

”这时,有位学生小声地说:“昨天是开学第一天,我们在语文课、英语课上已经自我介绍过了。

”又有学生附和到:“历史老师也在课上让我们自我介绍过。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窃窃私语声,个别大胆的学生还说:“我们班里有好多同学是同一个小学毕业的。

彼此之间都比较熟悉。

”此时的老师虽然表情很尴尬,可她还是“快刀斩乱麻”、迅速打断了学生界话语,按照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接着往下进行……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老师又设置了讨论等教学环节,但大部分学生一直没有举手发言。

而且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也不评价。

作为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第一节课,出现冷场当然不是老师的希望。

可为什么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遭遇“滑铁卢”?追根溯源。

是因为她在课前没有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生活境遇、学科安排、情感发展、人生体体验的实际,忽视了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出于教师的“一厢情愿”所创设的活动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钩,面对与教学预案“不同的声音”采用“压制”策略,回避了学生的学习愿望,打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既定的学目标当然也就无法达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化教学——思品课因你而精彩
发表时间:2015-10-22T09:50:33.577Z 来源:《教育学》2015年9月总第169期供稿作者:刘秋香[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这种状况将会大大降低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弱化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刘秋香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266700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众多学科中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也是学生认为实用性最差的科目之一,学生上思想品德课有着“无可奈何”的感觉。

本人曾对初中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76%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最大的问题在于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73%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说教课”,“枯燥”、“抽象”,学习思想品德课就是读条条、背条条;63%的学生怀疑思想品德课的真理性和真实性。

久而久之,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也不会用课堂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这种状况将会大大降低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弱化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并能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所在?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将思想品德课堂引向生活。

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需要,激励学生去生活、体验、经历,敢于开拓生活视野和生活内涵,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生活的境界,培养个人的良好品德,获得良好的自身发展。

要让思想品德课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

生活化趋势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各国德育发展的趋势。

明确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该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去实施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抛砖引玉,并请不吝赐教。

一、用生活事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

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二、用生活事例丰富课堂组织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和探究。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事例丰富课堂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前,我要求科代表将各个班级的测评总成绩抄于黑板上,采取了全程由学生讨论、发言的教学方法。

但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及时给予引导,在学生发言前给学生出示了三组关键词:一、团结和困难。

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而后又将这三组关键词变成了三个问题呈现给学生:一、团结和困难的关系是什么?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什么?
三、如何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整节课都以这次的班级测评成绩展开讨论,并围绕着这三组关键词和这三个问题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的落脚点是让学生说出如何改变我们班这种测评成绩年级最低,班级散、乱、差的现状。

全班同学集思广益想办法,最后以作业的方式要求每位学生为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和利益献计献策,每人至少写三条,并要求经常给班级造成扣分的几位同学写一份关心班集体的宣言。

这节课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带入了课堂教学,总体感觉是调动了学生自主地参与讨论,在讨论自己班级的问题时有话可说,说自己的事情总比举事例来得生动、实际。

学生通过探究,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用生活事例丰富课堂组织形式,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课不是空理论而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三、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事例中去发现、体验和感悟。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课外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总结出知识的有效手段。

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帮助理解知识。

例如调查学生:独自在家时家中发生煤气意外泄露、上学路上或雷雨天在室外路遇陌生人要求跟他一起走、看见窃贼行窃、上网交友、遭遇绑架等情况,学生遇到过其中哪几种?在这些情况下是怎样进行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没有遇到的可以采访遇到过的人,比如采访使用煤气的邻居,采访在室外遭遇雷雨天气的人,采访看见窃贼行窃、协助抓贼的人,采访有网上交友经历的人……然后写《警惕网上不安全因素》等调查报告,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生活中可能遭遇到的意外侵害,以及应该怎样做好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

这样的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初中思想品德课要转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仅限于书本”的观念,要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话题,把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将问题引伸到课外,把教学空间拓展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在教学中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多从自己的周围世界寻找事例、材料,并善于收集和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为课堂教学服务,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生学习的乐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