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朱世学著)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重庆地区汉代铜带钩的考古发现

重庆地区汉代铜带钩的考古发现

重庆地区汉代铜带钩的考古发现作者:高永红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8期摘要: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支持,重庆地区的文物工作取得极大进展,发现了较多汉墓。

在这些汉墓里面,出土了一批造型精美的带钩。

带钩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两大功能,对我们研究古代服饰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章按照带钩钩首是否为动物形象对重庆地区发现的带钩进行分类;从带钩上的动物造型来蠡测古代巴人的崇拜观;最后从随葬品组合来探讨墓主人生前的身份等级。

经过对汉代带钩的研究,我们对古代巴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带钩;巴人;崇拜观;汉代1 概述带钩,质地多为青铜,少量玉质、铁质,古人多系于腰间,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极为盛行。

带钩的使用,不仅是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在当时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阶层所使用带钩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在良渚文化墓葬中,墓主人腰部放置有一种长方体玉,应具有腰带作用,很可能是玉带钩最初的形态。

夏商西周时期,带钩形制不完备,钩首和钩纽基本相分离。

到了战国,带钩基本定型,主要由钩首、钩身、钩纽三部分组成。

秦汉之际,带钩普遍流行,且使用阶层有所扩大,上至诸侯,下至乡村富绅都有使用带钩的现象。

目前在重庆地区考古发现的铜带钩多属于东周及秦汉两个时期,其余时期发现极少。

朱世学《巴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一书对巴人腹地出土的带钩进行了介绍①;唐冶泽《重庆三峡库区新出土神人手抱鱼带钩考》一文对一件带钩进行分析和论证②;何学琳对重庆地区出土(1997—2002年)的东周秦汉带钩进行过统计,从墓主人等级方面探讨重庆带钩,文中未对带钩的钩首形象进行讨论③。

以上学者研究成果较为显著,对带钩的用途达成了统一的认识,但是对于特定时期特定地区出现的带钩研究存在不足。

据史料记载,巴人管辖区域涵盖今天的万州、云阳等地,加之本文搜集的汉代带钩多集中在这些地方,因此本文认为这些带钩与古代巴人有一定关系,并试图借此来探讨古代巴人崇拜。

2 两汉带钩的考古发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重庆地区考古发现的汉代带钩有60余件,年代上至西汉早期,下到东汉晚期。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1-11课思维导图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1-11课思维导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_________ 传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迁都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奴隶的悲惨生活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 战国时期,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的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______________, 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如:_______ 国郡守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 修的_____________, 是世界上著名的___________工程。

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的变革.
(如:生产工具的进步使一些奴隶主开垦出大量土地并将土地出租,转化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也转化为农民。

)(显然,以土地私有制,分封制为核心的奴隶制度不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改革就是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制度,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战国后期各国都掀起了变法运动,以
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四、各国变法的作用
1 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2 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3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4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三峡考古与早期巴文化源头研究

三峡考古与早期巴文化源头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地理环境看早期 巴文 化源头
所谓 巴文化,依照狭义 的考 古学范畴 ,当是指夏商周时期,在三 峡地区及临近 区域 ,由巴民族所创造 的具有 区域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存 。早期 巴文化即是从 巴文化的形成到 巴文化基本 定型这个时间段中的巴文 化 。巴人生活在三峡地区,早 期巴文化 的形成离不开三峡地区得天独厚 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补 了我 国在 这 方 面 的空 白, 而 且 为人 类 起 源 于 亚洲 这 一 派 学 说 提供 了新 的证 据 。
新石器时代 ( 距今 1 0 2 0年至 40 0年左右 ) 0 0 ,仅三峡东部地 区,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 址百余处 ,其最
收稿 日期:2 0— 9 1 0 9 0— 2
三峡地区除 了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外,还有异常 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 。从考 古材料看 ,这些野 生动 物种类 繁多、数量庞大 、习性各异。据统计 ,在三 峡地区新石器 时代至夏商周 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中,
地区 ,可以上溯到新石器 时代 、旧石器时代乃至人
类的起源 时代。因此,早期 巴文化的产生并 不是偶
族的重要发源地。 ”
旧石器时代早期 ,三峡地区考 古发现 了巫 山猿人遗址 ( 距今 24万年 ) 0 、陨县梅铺猿人遗址 ( 时代为更 新世 早期,早于北京猿人 ) 、陨西猿人遗址 ( 晚于梅铺猿人 ,约与北京猿人相当 ) 、陨县人遗址 ( 距今 4 0 万年左右 ) 尤其是举世瞩 目的巫 山猿人的发现 , 能代表 尚未发现 的早期人类的一个新 的类型,它不仅填 。 可
( )三峡 是 巴族 先 民的诞生地 一
长江被誉 为中华 民族 多元化文化发展的源头 ,而三峡地 区乃是长江文化发展 的摇篮 。据地质 学家们 的

三峡盐业与巴文化的关系

三峡盐业与巴文化的关系
盐碛 、 云 阳县 的云 安 井 、பைடு நூலகம்开 县 的汤 温 井 、 万 县 的 长滩
族所 在 的三 峡地 区蕴藏 着 十分 丰富 的盐资 源 。现就
三 峡盐 业 的悠 久 历 史 以及 与 巴文 化 的 关 系 作 些 探
讨, 不 当之处 , 敬请 斧 正 。


三 峡地面 盐 泉的形 成
井、 忠县 的甘井 、 涂井、 长 宁县 的安 宁井 的盐泉 , 都是
《 水经》 : “ 江水 又东 , 巫溪水 注之。 ” 西 魏 郦 道 元 注 《 水经 ・ 巫溪 水》: “ 盐 水下 通巫 溪 , 溪水 是 兼盐 水 之
称矣。 ” 。 据 考证 , 巫溪 是帝 尧 时期 的巫咸 国治地 , 巫溪 盐 泉发源 的宝 山之 地 , 即是 巫咸 受 封 于 此 而 立巫 咸 国
的盐 卤结成 岩盐 在 海 内沉 积 , 到三 叠 纪 晚 期 ( 距 今

亿九 千万 年 ) , 由于秦 岭 地槽 的上 升 , 在 四川 形 成

个 庞 大 的 内 陆 湖 盆 。 白垩 纪 ( 距 今 一 亿 三 千 万
年) 以后 , 四川 盆 地 边 缘 发 生 褶 皱 , 盆地接着上 升, 到 中生代末 期 , 经距 今七 十 万年 的“ 燕 山运 动 ” 地 壳
从忠县中坝遗址和瓦渣地等处遗址盐业生产的规模来看不象是单家独户小型作坊四结语类的个体经营而是一种有组织有规模的集团化作总而言之三峡地区的盐业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巴族及其先民与三峡盐业的关系十分密切盐业的由此可见三峡地区考古发现大量的尖底杯和生产和运销是巴族赖以生存和壮大的最重要的经济圜底釜是三峡古代盐业的见证
之地。《 三海经》 载: “ 巫咸 国……在登葆山, 群巫所 从上下也。 ” 《 辞海》 释: “ 葆, 珍贵 , 通宝。 ” 故“ 葆山” 即“ 宝 山” 。巫 山 , 又名 灵 山。《 说 文》 云: “ 灵, 巫

古代西南地理问题新论

古代西南地理问题新论

附录2 “五谿”本义考
一引言 二传统“五谿”释义的问题 三 “五谿”本为“武谿”之误 四从“武谿”到“五谿”的讹变 五结语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古代西南地理问题新论》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古代西南地理问题新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第五章洱海古地图与洱海水系变迁
一引言 二唐《西洱河图》及其所反映的洱海水系 三洱海湖水经波罗江道南流的证据 四洱海湖水南流通道的演变过程 五结语
第六章廪君巴 1
人夷水与春秋 时代巴人的活 动中心区
2
第七章夜郎人 的迁徙历程
3
第八章五尺道 与西南夷道
4
第九章庄蹻入 滇与庄豪入滇
5
第十章楚黔中 郡与秦黔中郡
第八章五尺道与西南夷道
一引言 二五尺道非古代川南入滇道路 三五尺道为古代汉中入蜀道路 四余论
第九章庄蹻入滇与庄豪入滇
一引言 二 “庄蹻”“庄豪”非一人 三 “楚威王”不能改为“楚顷襄王” 四楚黔中郡与夜郎无涉 五 “循江上”非“从沅水” 六庄蹻所王之“滇”非庄豪所王之“滇” 七余论
第十章楚黔中郡与秦黔中郡
谢谢观看
一引言 二关于楚黔中郡 三关于秦黔中郡 四结论
附录2 “五谿”本 义考
附录1湘西里耶盆 地诸古城遗址的历
史身份
附录3就《汉初武 都大地震与汉水上 游的水系变迁》商 榷者有关疑惑的几
点答复
附录1湘西里耶盆地诸古城遗址的历史身份
一引言 二里耶古城:楚秦汉初的迁陵县治 三魏家寨古城:西汉中后期的迁陵县治 四大板村遗址:东汉时代的迁陵县治 五里外城村:三国西晋时代的迁陵县治 六结语

《三峡巴文化考古》书评

《三峡巴文化考古》书评
域 、东至鄂西 、西达川东的地区。春秋 战国之 际向 要搞清早期巴文化的文化特征是什么 ,它的文化 内
西发展 ,在民族迁徙 的过程 中,巴族的文化得 以沿 涵何在 、文化面貌如何 ,它的来 源在哪里 ,就应该 途传播 ,也得 以与其他族群进行交流。巴文化在秦 从较晚期巴文化的各种 因素 出发 , 根据其文化内涵、
《 三峡 巴文化考古 》书评
周 杰 ,杨 华
( 重庆师范大学 历 史与社会学院 重庆 4 0 1 3 3 1 ) 中图分类号 :I 1 0 6 . 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 0 0 3 - 1 3 3 2( 2 0 1 3) 0 1 - 0 1 4 4 - 0 3
三峡地区在距今约 2 0 0万年前便有 Nhomakorabea山人在活 意 味着什么——考古学意义上 的 ‘ 巴文化 ’坐标正 ”【 2 最为重要的是 ,此书在研究 动 ,之后在巫溪活动的古巴人 ,以及此后所历经 的 是从这里开始形成。 各朝各代 , 都在这条伟大的河流旁边 留下 了他们生 文化的方法选择上 ,管教授选取了以考古学角度来
活的足迹 。而巴人或巴族是 中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地 研究文化的方法。他说 :“ 早期 巴文化 , 既是一个关 区的一个族群。据专家学者考证 ,“ 巴”的地域范 围 于文化形态的发展阶段 的分歧问题 ,又是一个关于 大体界定在重庆全境 、北起汉水 、南至鄂西清江流 文化形态 的特征及其种系和族群面貌的问题 。我们
的遗迹遗物的研究这一核心问题 ,运用考古类型学 的 内涵 及文 化形 态 。 ” 在理清了巴文化研究 的历史沿革后 ,管教授首 对其进行 了科学的排 比。全书从早期巴文化考古和 晚期 巴文化考古两个方面来叙述。牛顿说过 , “ 如果 先从早期 巴文化探源 出发。研究一种文化 ,探究它 说我 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那是 因为我站在 了巨人 的 形成 的生态环境和历史环境是必须的。 管教授认为 , 肩膀上 。 ” 管教授开篇就以巴蜀文化 、巴文化到早期 早期巴文化 的产生地三峡地 区在水能资源 、矿产资 巴文化 的研究轨迹来综述前人的发现与研究成果 , 从 巴蜀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到 巴文化的提出与研究 ,

巴蜀文化的差异性探析

巴蜀文化的差异性探析
化 的 抢救 、保 护 与研 究 。

18 2-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原,自古就有 “ 天府之国”的美誉,“ 天府之 国”的 丰庶 自然条件,形成蜀地农业文明独有 的特征,正
( 鱼鳔 、鱼叉 )等。从三峡考古所反映的居民生活
如 《 汉书 ・ 地理志》所载:蜀人 “ 俗不愁苦,人多工
是新石器时代遗址 , 还是夏商周时期 的巴文化遗址, 大都可 以见到数量很多的动物遗骸,其文化层 的堆
积往往是以鱼骨渣、陶片和兽骨等夹杂在一起 。这 种现象反映了三峡地区长期存在 的渔猎经济形态,
直到唐宋 时期都是如此 。据 《 白氏长庆集 》卷十一 载: 忠州刺史 以下,悉以畲 田粟给禄食 ,以黄绢支 “ 给俸。自古相传风俗如是 。 唐代诗人杜甫旅居夔州 ”
但巴族所在的三峡地区由于发达的长江干流和支流水系以及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鱼类资源加之该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少植被资源相对较好自然动物群的丰满度比较高因此渔猎资源便成为巴族赖以生存的基本手段渔猎经济亦成为巴族最重要的经济模式
2 1牟 2期 01 j
重. 三 峡 掌 院 掌 报 r 庆


从经济基础看 巴蜀文化 的差异性
从经济基础看,蜀地 以成都平原为中心 ,沃野千里 ,气候适宜 ,自有记载 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发达 的 区域 。据 《 华阳 国志 ・ 蜀志》载:蜀地 “ 山林泽海,园囿瓜果 ,四节代熟,靡不有焉 。 山海经 ・ ”《 海内经》 在描述成都平原的美丽 富饶的情景时云:“ 西南黑水、青水之 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域方三百里 。
个历史时期 ,巴族所在 的三 峡地区 ,渔猎经济一直 是很兴盛 的。渔猎经济之所 以成为早期巴人的一项 重要经济活动,成为该地区重要的食物来源,与三

巴文化

巴文化

巴文化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

巴人或巴族是中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区的一个族群。

据专家学者考证,“巴”的地域范围大体界定在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宜昌、西达川东的地区。

春秋战国之际向西发展,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巴族的文化得以沿途传播,也得以与其他族群进行交流。

巴文化在秦汉统一以后,开始融入华夏文化共同体。

巴文化内涵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

基本概念(1)巴国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时代,巴文化:地域范围主要以汉水上游为基本地域依托;春秋时代,巴国文化有所扩展,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战国初,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

这几个地方,留下了巴国文化的大量遗迹。

(2)巴地文化:包括川东、长江三峡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学上称之为早期巴文化。

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末叶,这些文化在当地发展演变,盛衰兴替已达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义的巴文化:战国初,巴国溯江进入川东,始将青铜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来,也将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融合起来。

这才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

巴人或巴族是中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区的一个族群。

据专家学者考证,“巴”的地域范围大体界定在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宜昌、西达川东的地区。

春秋战国之际向西发展,最终以重庆为中心,建立了巴国,逐步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巴族的文化得以沿途传播,也得以与其他族群进行交流。

巴文化与楚文化在秦汉统一以后,开始融入华夏文化共同体,但巴人与楚人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特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特质的传播脉络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连接古今巴文化的重要纽带。

出土巴国文化遗存的湖北省宜昌市位于北纬30度,东经111度,四川省宣汉县位于北纬31度,东经107度;这两地分别处在长江及其支流清江和渠江两岸,均为山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