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合集下载

遗传的物质基础_课堂实录

遗传的物质基础_课堂实录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一、教材分析:遗传和变异使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内因。

生物的遗传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的,生物的性状是遗传物质在发育中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的物质是学习性状遗传、性别决定、生物的变异和人类优生的基础。

同时,由于现代生物科技成果日益融入公众生活,学生平时会接触到染色体、DNA、基因等生物学名词,所以,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遗传认识,应从比较亲子代的各种特征开始,然后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基因水平。

由于观察内容的分量并不重,重在对问题的讨论,要求教师应安排较充裕的实践让学生讨论,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展开学习。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和讨论,能够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2、说明染色体的组成及在体细胞中的数目和形态特征。

3、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AN、基因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说明染色体在生物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教学难点: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三、教法和学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

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活动设计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白纸板、种子、双面胶六、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谚语呢?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知道的谚语呢?学生: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3.教学策略:
-采用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为每组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得到提升。
-引入翻转课堂模式,将部分教学内容前置,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更多地进行讨论和实践。
-结合信息技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及时进行学习反馈。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结合课本内容,系统介绍遗传物质基础知识、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
1.遗传物质基础知识:讲解染色体、DNA、基因等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在遗传中的作用。
2.遗传规律:以孟德尔遗传定律为核心,详细介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通过图解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遗传规律。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挑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4.通过遗传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生物基础知识,对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遗传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而言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本章节教学时,需要关注以下学情: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顾:
1.遗传物质基础知识:染色体、DNA、基因等概念及相互关系。
2.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遗传概率计算。
3.遗传变异:类型、意义及应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份关于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关系的概念图,要求条理清晰,表达准确。

《遗传的物质基础》 讲义

《遗传的物质基础》 讲义

《遗传的物质基础》讲义一、遗传的奥秘当我们审视周围的生命世界,无论是五彩斑斓的花朵、形态各异的动物,还是我们人类自身,都无法回避一个神奇而又深远的现象——遗传。

从父母传给子女的不仅仅是相似的外貌特征,还有性格、天赋甚至某些疾病的易感性。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幕后操纵着这一神秘的遗传过程呢?答案就隐藏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之中。

二、遗传物质的探寻之旅在科学的长河中,对于遗传物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早期,科学家们对于遗传的本质知之甚少。

直到 19 世纪,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进入 20 世纪,科学家们开始逐步将目光聚焦在细胞内部的微观世界。

当时,有两种主要的物质被认为可能是遗传物质,那就是蛋白质和核酸。

蛋白质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功能,一度被认为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然而,随着一系列实验的进行,核酸逐渐崭露头角。

其中,最为著名的实验当属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他发现,无毒的 R 型肺炎双球菌在与有毒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共同培养后,竟然能够转化为有毒的 S 型。

这一现象暗示着,在 S 型细菌中存在着某种能够改变 R 型细菌遗传特性的物质。

随后,艾弗里等人进一步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和深化。

他们通过一系列精细的化学处理,将 S 型细菌中的各种成分逐步分离出来,最终证明了是 DNA(脱氧核糖核酸)而非蛋白质,才是导致 R 型细菌发生转化的关键物质。

但这一结论在当时并没有被立刻广泛接受,因为很多科学家认为实验中 DNA 的纯度不够,无法完全排除蛋白质的干扰。

直到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为 DNA 是遗传物质提供了更为确凿的证据。

他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 DNA 内核,然后让噬菌体去侵染细菌。

结果发现,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 DNA,而不是蛋白质,子代噬菌体的产生也是由亲代噬菌体的 DNA 所决定的。

至此,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地位才得以确立。

备课卡 - 遗传的物质基础

备课卡 - 遗传的物质基础
2.学会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认同“细胞核实遗传信息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结论。
教学重难点易错点
教学重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难点: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知识,已经关注到每种生物的子代与他们的亲代非常相似,但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②DNA分子具有﹎结构,其上有许多与遗传相关的“小单位”叫﹎,它贮存着﹎。
③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是﹎存在的,DNA分子也是﹎存在的,DNA 分子上控制某一性状的小片段,称为﹎,它也是﹎存在的。
④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控制人类各种性状如有无耳垂等的是﹎。
3.尝试用文字、图解、表解或其他方式表示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柳山初级中学备课卡年级八年级学科生物
课题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课型
新授
教学准备
课件、备课
主备人
王世峰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二次修改
单元目标
遗传的物质基础、性状的遗传、人类染色体玉性别决定
生物的变异、人类优生与基因组计划。
课时目标
1.通过对伞藻嫁接试验的分析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实遗传的控制中心。
教 学 过 程
二次修改
知识
体系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1、染色体的结构特点: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特点:
题型
建模

遗传物质的基础PPT课件

遗传物质的基础PPT课件
11
(二)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 子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新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基因突变就发生在该期)
3.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4.条件:模板、原料、酶(解旋酶、聚合酶等)、能量
5.意义:保持前后代遗传信息的连续性(DNA分子 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 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 能够准确进行。)
④ (A+G)/(A+T+G+C)= 1 / 2
⑤ (A+T)/(A+T+G+C)=a
则 (A1+T1)/(A1+T1+G1+C1)= a
14
2、与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
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共有多少个DNA?多
少条脱氧核苷酸链?母链多少条?子链多少条?
DNA分子数 = 2n 脱氧核苷酸链数 = 2n+1 母链数 = 2 子链数 = 2n+1﹣2
DNA双链 C
A
A链
TG
B链
信使RNA 转运RNA
AU
G
A
C链 G D链
氨基酸
丙氨酸
1、丙氨酸的密码子是 GCA,决定合成该氨基
酸的DNA上的碱基是 CGT 。
2、第二个氨基酸是 UGC半胱氨酸,(查密码表)
3、 A 链为转录的模板链,遗传密码子存
12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13
有关DNA中的碱基计算
1、与结构有关的碱基计算
① (A+G)/(T+C)= 1
(A+C)/(T+G)= 1
② (A1+T1)/(A2+T2)= 1

初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师姓名:【课题】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课标内容1. 说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 描述染色体、DNA 和基因的关系。

☆课标分解行为条件行为程度Array☆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 尝试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 和基因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2. 通过观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视频,进行分析思考和阅读材料,认识到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科学结论2. 在学习DNA 分子的双链双螺旋结构时,同观察生活中同样结构物品的图片,认识到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开始养成关注生活,善于观察的习惯3. 通过对DNA 分子双链双螺旋结构发现史的简单了解,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4. 通过对本节知识相关的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向往☆教材分析本节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阐述了遗传和变异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晰: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描述了遗传物质的结构、成分、作用。

本节课是一节专业性很强的理论课,涉及生命的微观结构基础。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DNA 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每个基因都携带某种特定的遗传信息,控制着生物的特征等。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形成有关遗传物质的概念,从而构建以生物体、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等为主的概念体系。

通过学习,为学生后面学习性状的遗传奠定基础,有助于加深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等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 说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 尝试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 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 理解为什么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2. 理解为什么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建议对于本节内容,可以考虑从学生的已知入手,利用学生已知的俗语、日常生活中所见到亲子相似现象,引起学生共鸣,并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

初中生物竞赛辅导教程 第七章 遗传和变异(知识概要)

初中生物竞赛辅导教程 第七章 遗传和变异(知识概要)

第七章遗传和变异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知识概要】一、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1.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为DNA和组蛋白,两者含量比率相近,此外,还有少量非组蛋白和RNA。

组蛋白为含赖氨酸和精氨酸比较多的碱性蛋白质,带正电荷。

其功能是参与维持染色体结构,有阻碍NDA转录RNA的能力。

非组蛋白为含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酸性蛋白质,带负电荷。

非组蛋白的特点是:既有多样性又有专一性,含有组蛋白所没有的色氨酸。

非组蛋白的功能是DNA 复制、RNA转录活动的调控因子。

2.染色体的结构核体→螺线管→超螺线管→染色单体。

从舒展的DNA双螺旋经四级折叠,压缩到最短的中期时,DNA分子缩短约5000~10000倍。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l.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实DNA是遗传物质实验步骤如下: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DNA是遗传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CMV)的重建说明CMV是不具DNA的病毒,RNA是遗传物质三、DNA的结构和功能1.DNA的结构DNA是四种脱氧核苷酸的多聚体,见下图:DNA的一级结构DNA的主干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互组成,磷酸和糖由3’、5’一磷酸二酯键联结在一起。

碱基接在每一脱氧核糖的1’碳上其结构要点如下:(1)两条DNA链反向平行,一条走向是5’→3’,另一条走向是3’→5’,两条互补链相互缠绕,形成双螺旋状。

(2)碱基配对不是随机的。

腺嘌呤(A)通过两个氢键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通过三个氢键与胞嘧啶(C)配对(见右图)。

GC对丰富的DNA比AT对丰富的DNA更为稳定。

(3)DNA的双螺旋结构中,碱基顺序没有限制性,但是碱基对的顺序却为一种DNA分子提供了它性质上的特异性。

(4)双链DNA具有不同的构型,其中3种具有生物学上重要性。

①B—DNA:右旋,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常见形式。

②A-DNA:右旋,脱水状态下的常见形式。

③Z—DNA:左旋,这种结构可能与真核生物中基因活性有关。

第一章 遗传的物质基础-DNA

第一章 遗传的物质基础-DNA

3. 溶解温度(Tm)或熔点:
Tm=TA260=1.185
4.复性:变性的DNA恢复到天然DNA .复性:变性的DNA恢复到天然DNA 复性条件: (1)足够的盐浓度:消除磷酸基静电斥力; )足够的盐浓度:消除磷酸基静电斥力; (2)足够高的温度,但不能太高,一般比 Tm低20-25ْْC。 Tm低20-25 5.杂交:复性DNA中,如果两条链的 来源不同,就叫杂交。
6. Cot曲线: Cot曲线:
k:二级反应常数,取决于阳离子浓度、温 度、片断大小和DNA分子序列的复杂性。 度、片断大小和DNA分子序列的复杂性。 DNA分子序列的复杂性值定义为:最长的没 DNA分子序列的复杂性值定义为:最长的没 有重复序列的核苷酸对的数值,例如: ATATAT:其X值为2; ATATAT:其X值为2; (AGCT)n其 值为4; (AGCT)n其X值为4; 没有重复序列的含有105核苷酸对的DNA 没有重复序列的含有105核苷酸对的DNA 分子其X值为105。 分子其X值为105。
原因:
是由于碱基堆集力的大小不同 : 从嘌呤到嘧啶的方向的碱基堆集作用显著地 大于同样组成的嘧啶到嘌呤方向的碱基堆积 作用。
Tm: 5’ GC 3’ 3’ CG 5’
>
5’CG 3’ 3’GC 5’
思考题:
1. 2.
纯蒸馏水中的DNA在室温下就会变性,为什 纯蒸馏水中的DNA在室温下就会变性,为什 么? 大肠杆菌染色体的分子量大约是2.5x 大肠杆菌染色体的分子量大约是2.5x109Da, 核苷酸的平均分子量是330Da, 核苷酸的平均分子量是330Da, 两个临近核苷 酸对之间的距离是0.34nm, 酸对之间的距离是0.34nm, 双螺旋的螺距是 3.4nm, 请问: 请问: (1) 该分子有多长? 该分子有多长? (2) 该DNA有多少转? DNA有多少转? 2.5x109Da/(330x2)=3.8x106=3800kb 2.5x Da/(330x2)=3.8x 3.8x106x 0.34nm=1.3x106nm=1.3mm 3.8x 0.34nm=1.3x 3.8x106/10=3.8x105(转) 3.8x /10=3.8x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态
为 何 成 对 存 在 ?
人的23对染色体
果蝇的4对染色体
结论1
不同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 成对存在,形态和数目不同。
2
通常情况下,染色体在同种生物体细 胞中有什么规律?
雌果蝇
雄果蝇
女人
男人
果蝇的4对染色体
人的23对染色体
结论2
同种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成对存在, 数目相同和形态相似。
寻找线索3: 资料三说明了什么?
无核 卵细胞
乳腺细胞 细胞核
提供胚胎发 育的子宫
结论
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 中,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嫌疑犯一
审问二: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究竟是什么呢?
寻找线索: 自主学体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有什么特点? 3、资料三说明了什么? 4、体细胞分裂时,亲子代细胞内染色 体数目为什么能够保持不变吗? 5、染色体的组成和结构是怎样的?
正常情况下,生物体内的染色体数目 是稳定的,若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就会导 致染色体疾病。
21三体综合症患者(先天愚型)
兔唇患者
原因:13号染色体三体
寻找线索4: 体细胞分裂时,亲子代细胞内染色
体数目为什么能够保持不变吗?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染色体先复制,再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中。使染色体在亲代和子代间保持稳定性 和连续性。
寻找线索5: 染色体的组成和结构是怎样的?
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 蛋白质和 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简称)。
DNA缠绕 蛋白质
审问三:
究竟谁是遗传物质?
蛋白质
? DNA?
线索1: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材料:T2噬菌体、大肠杆菌
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 体内的病毒
T2噬菌体由蛋白质和 DNA构成 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指 导下进行繁殖,原料来 自大肠杆菌
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
线索1:
DNA
嫌疑犯三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审问四:DNA是控制特征的真正元凶吗?
寻找线索: 自主学习课本22页
1、DNA分子是一种怎样的结构? 2、DNA分子被分成许多片段,这些片
段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线索1:
DNA分子是一种怎样的结构?
DNA分子模型
双螺旋结构示意图
DNA分子是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 的 双螺旋结构。
线索2: DNA分子上的特殊片段是什么?有什么意 义?
基因
真正元凶
1、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 DNA片段。 2、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单位。
不同的基因贮存着不同的遗 传信息,即生物的不同特征 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
果蝇某条染色体上部 分基因分布示意图
课堂小结
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是( 基因)
主要的遗传物 质( DNA )
遗传的物 质基础 遗传物质的主要 载体是(染色体)
遗传的控制中心 是(细胞核)
/scai/5886%CA%C9%BE%FA%CC%E5%C7% D6%C8%BE%CF%B8%BE%FA%B9 %FD%B3%CC%C4%A3%C4%E2( %B8%FC%D0%C2%B0%E6%A3% A9.swf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临淄一中
王翠玲
辨脸识家人
1
2
3
4
A
B
C
D
辨脸识家人
遗传
亲子间的相似性
请你来找茬
姜文和姜武
陈慧琳和弟弟
李冰冰和姐姐
徐熙媛和徐熙娣
请你来找茬
变 异
亲子间和子 代个体间的 差异性
审问一: 遗传物质存在于哪儿呢?
线 索 1
母羊A
有核 卵细胞
母羊B
乳腺 细胞
克 隆 羊 多 莉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 侵入 合成 组装 释放
吸附 侵入别的细菌 释放
侵入
合成 组装
出示模型
在体细胞中
染色体成对存在
基因呢 基因 成对存在

“遗传大案”终于水落石出 对各嫌疑犯进行总结分析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位 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位置关系:
细胞核 染色体 DNA
基因
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DNA是染色体的 组成部分,基因位于DNA上。
数量关系:
每条染色体上有一 个DNA分子,包含许多 个基 因;在人体体细胞中每个细胞含有 一 个细胞核 数万对 基因。 ,23对 染色体,46个 DNA分子,
寻找线索1: 细胞核中含有哪种特殊物质?
染色体:
嫌疑犯二
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寻找线索2: 体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有什么特点?
1
正常情况下,染色体在不同种生物体细 胞中有什么规律?
数量
果蝇体细胞内 雌蝗虫体细胞内 豌豆体细胞内 有4对染色体 有12对染色体 有7对染色体
玉米体细胞内 有10对染色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