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

1 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及牧草的种植。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坚持试验示范与辐射推广相结合,积极引导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了保证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的规范化,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技术实施规范,特制定技术实施要点。 一、主要技术内容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内容:一是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耕作,深松即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二是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三是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复式作业,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四是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 (一)秸秆覆盖技术 1、秸秆粉碎还田覆盖。 (1)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覆盖。适合玉米产量较高的地区,如秸秆量过大或地表不平时,粉碎还田后可以用圆盘耙进行表土作业;春季地温太低时,可采用浅松作业。还田方式可采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装置和秸秆粉碎机作业两种。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具作业要求以达到免耕播种作业要求为准。 (2)小麦秸秆粉碎还田覆盖。适合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土地又比较肥沃、疏松的地区。地表不平或杂草较多时可用浅松作业,秸秆太长时可用粉碎机或旋耕机浅旋作业。还田方式可采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装置和秸秆粉碎机作业两种。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机具作业要求以达到免耕播种作业要求为准。 2、整秆还田覆盖。 2
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及发展对策

为突 出。因此 , 解决农作 物秸 秆残 茬问
p ov r i d e s u p p o  ̄ f o r t h e a l l - ・ a r o u n d p o- r -
中图分类号 : ¥ 3 4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3 0 5 I 2 0 1 4) 0 6 — 0 5 6 — 0 2
t i l l a g e o r l e s s - t i l l a g e s o w i n g ,s u b - s o i l i n g ,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d i s e a s e ,p e s t a n d w e e d
K e y P r o t e c t i v e F a r mi n g Te c hn i q u e s a n d De v e l o p- me n t St r a g e t i e s
P AN Ga n g ( A n h u i L i x i n C o u n t y S e e d
K e y w or d s P r o t e c t i v e f a r mi n g t e c h —
力和抗旱节水 能力 ,节能降耗和 节本 施 肥 、 播种、 覆土、 镇压 , 一次 完 成作 增效 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其定义
是: “ 用大量秸 秆残茬覆盖地表 ,将耕
水积墒 ,地表裸露 ,易遭受水蚀 和风
翻耕 土壤、 免 耕播 种外 , 还要求采 用机 蚀 , 促进好气 性微生物分 解 , 改变耕层 械化作 业 ,少用除草剂 ,保 持高产稳 原有 的土壤微生物 区系 , 增加 能耗 , 成 产, 节约 资源 。由于该技术有利于保持 本 较 高 。 水土 , 故 称为保护性耕作。笔者主要介 绍保 护性耕作技术 的要点 ,目前存 在
7保护性耕作技术1(1)

保护性耕作的理论与实践一、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1、基本概念保护性耕作是指彻底取消铧式犁耕翻,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深松或浅耙),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升土壤肥力和抗旱水平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2、主要技术内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内容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通过地表残茬处理、合理深松、免耕播种和化学除草防病虫等作业,达到减少土壤耕作次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天然降雨利用率,促动作物产量提升,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目的。
其主要的技术内容有四项,即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秸秆残茬覆盖及表土处理技术,。
在这四项技术中,其中秸秆残茬覆盖技术和免耕播种技术是核心技术,深松及表土处理技术,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是配套技术。
(1)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该技术是指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用免耕播种机实行种子和肥料播施作业,达到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作业成本的目的。
免耕技术是指对地表不做任何处理,直接用播种机播种的技术;少耕则是根据地表覆盖情况和地表平整度的不同,采取适当的处理后再实行播种的作业。
免耕或少耕播种技术通常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播种施肥处理作业方式:即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
二是带状旋耕播种施肥处理作业方式:即用带状旋耕播种施肥机一次完成带状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
前者主要适用于前茬作物为小麦等低秆作物的播种作业;而后者主要实用于前茬为玉米等高秆作物或根茬较大的作物的播种作业。
其技术关键为选用适合该区的免耕播种机,同时选择与播种机相配套的施肥装置,确保化肥科学使用。
(2)秸秆残茬覆盖技术秸秆残茬覆盖是指将一定量(保护性耕作规范要求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达到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升天然降雨利用率的目的。
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核心。
秸秆残茬处理通常采用以下四种处理方式。
保护性耕作

第七篇 节约、集约型农业技术示范五、保护性耕作与技术集成推广概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人们不断遭受“黑风暴”袭击和严重水土流失的危害教训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技术,是以机械化为手段,按照农艺要求,采取少耕、免耕,用秸秆和残茬覆盖保护土壤、培肥地力,利用深松技术提高土壤渗水和保水能力,防治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农机与农艺、良种与精播,平衡施肥与肥料深耕、除草与地膜覆盖等技术要素的集成与创新,其综合效果是人工操作所不能达到的,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技术优势,尤其适宜北方旱作农业。
主要技术模式及实施程序有:(1)小麦-玉米两茬平作区技术模式该模式下农业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两茬作物连作为主,其农业生产特点是小麦和玉米连作,土地负荷重,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
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应以增加纳蓄雨水能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肥力为主要目标,结合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免耕少耕播种、秸秆覆盖、深松等多种技术措施。
技术模式示意图:(2) 棉花一年一熟区技术模式该模式下农业种植制度以棉花一茬作物为主,其农业生产特点是棉花连年种植,重茬现象严重,病虫害防治困难,农事活动繁琐,费工费力,农药化肥消耗量大。
因此,该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以简化农事活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壤肥力、节约农药化肥用量为主要目标,技术措施以覆盖、少免耕播种为重点。
技术模式示意图:技术要点介绍:1、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内容有哪些?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内容:一是秸秆覆盖技术;二是免耕、少耕施肥播种技术;三是杂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四是深松技术。
2、什么是秸秆覆盖技术?秸秆覆盖技术是指作物收获将其30%以上的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利用率。
因此,应尽可能多地把秸秆保留在地表,且在进行整地、播种和除草等作业时要尽可能少地破坏覆盖。
保护性耕作的应用

保护性耕作的应用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铧式犁耕翻和裸露休闲越冬制度的变革。
核心内容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降低对土壤的耕作强度和次数,并用作物秸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保护土壤自然功能和土地产出能力,是一项先进的现代农耕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农业机械化实现较早的西方国家先产生的,由于大规模使用铧式犁翻耕土地导致土壤流失,土壤耕层越来越薄,环境恶化。
频频发生沙尘暴,给农业和人民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人们总结了传统耕作存在的问题,意识到不适当的耕作引起生态环境破坏,导致土壤地力持续下降,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而大力提倡保护性耕作。
目前我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停留在抗旱稳产增收目标上。
直到90年代中期,我国的粮食生产形势有了较大的好转,环境恶化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环境保护功能、可持续发展功能才进一步为人们重视。
河北、山西等地实施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十几年,已初具规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证明开展保护性耕作:一是有利于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衡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基础地力,长期以来,土地大量施用化肥,增加耕作强度,对农田实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地力持续下降,土壤退化严重。
实施保护性耕作,大量作物秸杆、残茬覆盖农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增0.01~0.06个百分点,土壤肥力及养分构成得到有效提升和改善,不仅恢复和提高基础地力还降低了农业对化肥的依赖。
二是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近几年我国饱受沙尘天气的危害,沙尘天气中的尘埃70%来自于不合理开垦的土地和过度翻耕的裸露农田。
三是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通过地表覆盖和深松,可增加天然降水入渗,大幅度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分蒸发,抗旱能力增强,水蚀(水土流失)减少80%。
蓄水量提高16—19%,水利用率提高12—16%。
四是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以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蔬菜,栽培技术

以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蔬菜,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现代可持续农业耕作技术。
我区干旱少雨、风沙严重、土壤瘠薄。
因此,免耕目标是防风固土、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肥力。
主要模式有:“少免耕”——春小麦或玉米收获后,实行免耕不犁翻,深松;“覆盖”——小麦或玉米收获后休闲的地块,地表覆盖秸秆,实现农田覆盖越冬,小麦或玉米收获后接种小秋作物的地块,秋收后实行免耕,保留小秋作物高茬和秸秆覆盖地表越冬;“免耕播种”——来年春播时,使用专用的免耕播种机,在有覆盖的茬地直接进行施肥播种镇压联合作业。
一、适用区域由于我区部分地区的土壤属粘性土壤,土壤湿度稍低,免耕机难以顺利的开沟播种。
因此免耕的适宜土壤应为沙土、壤土、半粘性土壤等。
二、关键技术1、关键要素:免耕要求地表覆盖达到三个“三”,即:30%秸秆量或1/3秸秆留高茬、30%秸秆覆盖率。
①秸秆覆盖技术秸秆覆盖分为: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整秆还田覆盖、留茬覆盖3种。
采取何种秸秆覆盖技术是免耕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我区绝大部分作物秸秆主要作为牲畜的冬季饲料,因此最适宜的覆盖方式是留茬覆盖:在作物收获时,留高茬20cm以上,可以达到25~30%的覆盖率。
②适宜的免耕播种机免耕机具包括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和浅松机,其他可以使用传统机械,如秸秆粉碎机、圆盘耙、喷雾机等。
以免耕施肥播种机为例:由于地表有秸秆、地下有根茬,在土壤不细碎、地表不平整的条件下,除用传统播种机开沟、下种、下肥、覆土、镇压外,还要求通过性能好、种肥能分施、土壤扰动少、工作阻力小等特点,因此免耕播种机要具有清草排堵、破茬入土、种肥分施和地面仿形四项功能。
仅小麦免耕播种机国家农业部就推荐了9个厂家的10种机型。
自治区农科院农业所经多年的实践,确定由河北农哈哈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2BMF-6C系列免耕施肥播种机较适宜于我区实际,具有易维修、成本低、操作简便的特点。
保护性耕作模式及技术要点

技术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及技术要点山玲莉(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与行政执法中心,辽宁沈阳110200)摘要: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免耕少动土、保墻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是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模式;技术要点1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1.1秸秆覆盖免耕模式(1)模式要求:秸秆覆盖和免耕播种是这项技术的关键环节。
玉米机械收获作业的同时,将秸秆粉碎并全量还田覆盖地表,秸秆覆盖越冬;春季播种前不耕整地、不动土,在有秸秆覆盖的条件下,使用重型免耕播种机在秸秆覆盖的耕地上作业,一次完成施肥、开沟播种、镇压的农艺要求。
对于垄作地区,秸秆自然覆盖在垄沟,可以采用原垄垄作免耕模式。
(2)适宜条件:秸秆量较少,不低洼低温、干旱半干旱地区,垄距%60cm。
(3)技术路线:玉米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秸秆均匀覆盖地表&间隔1〜2年深松1次&免耕播种机播种&机械喷洒除草剂除草&田间管理。
(4)注意事项:低洼易涝的地块不建议采用此项技术模式。
1.2秸秆归行免耕模式1)模式要:机械、粉田后,秸秆实行机械归行处理,形成宽行放置秸秆、窄行为干净整洁的播种带,在播种带上进行播种,窄行行距40cm,宽行70〜80cm的宽窄行种植模式,这样能够保证播种和玉米苗的生长和发育,不会出现播种时的秸秆拖堆和影响机械通过的问题。
推荐宽行、窄行隔年进行交替种植。
(2)适:、地,土壤板结地块不宜应用。
(3)技术路线: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覆盖地表&秸秆实行归行处理&免耕播种&机械喷洒除草剂除草&田间管理。
(4)注意事项:在东北气温较低、光照较少、降水的地不用此技术模式。
1.3秸秆覆盖条耕模式场等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侧深施肥技术。
合理选择肥料品种也是水稻种植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肥料实施的效果,要科学选用氮磷钾比例合理和吸湿少的肥料,主要预防肥料通道堵塞。
保护性耕作

参考文献 [1] 高焕文,李问盈,李洪文,等.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技 术[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3):1~4. [2] 谢红梅.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 徽农业科学,2009,37(5):1965~1967,1969. [3] 张海林,高旺盛,陈 阜,朱文珊,等.保护性耕作研究 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 报,2005,10(1):16~20. [4] 师江澜, 刘建忠, 吴发启.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 评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1):205~212. [5] 高焕文,何 明,蒋金琳,房全孝.保护性耕作机械化 种植模式与播量试验[J].农业机械学 报,2012,43(8):42~45,70.
[6] 吴文革,张健美,张四海,张玉海.保护性耕作和稻田 免耕栽培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科技 导报,2008,10(1):43~51. [7] 王法宏, 冯 波, 王旭清.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 [J].山东农业科学,2003,6:49~53. [8] 邹应斌.国外作物免耕栽培的研究与应用[J].作 物研究,2004,3:1122~1127. [9] 陈军胜 ,苑丽娟 ,呼格· 吉乐图.免耕技术研究进展 [J].农艺科学,2005,21(5):184~190. [10] 邢 君,汪新国,费俊杰.免耕栽培技术综述[J].安 徽农学通报,2007,13(24):79~81. [11]韩永俊,尹大庆,赵艳忠等.秸秆还田的研究现状[ J].农机化研究,2003,2:39~40.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 (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直接或堆 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
秸秆还田的几种主要方式
高茬还田 覆盖免耕还田 直接还田 粉碎翻压还田 直接掩青 秸秆还田 稻田整草还田或铡草还田 高温堆沤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