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共三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共三篇

《月是故乡明》说课稿(一)一、说教材:《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

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

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瑞士、莱蒙湖、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耄耋、燕园圣地、点缀”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4)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5)通过学习和交流,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7)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通过学习和交流,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难点: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牧童》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牧童》说课稿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牧童》说课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Shepherd Boy" Said Lesso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牧童》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一)说教学内容《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

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

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

小学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共三篇)

小学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共三篇)

小学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一、说教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之一,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二、说教学目标1、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了解一代伟人普通情感培养,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3、进一步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自主学习字词,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培养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四、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

但是学生对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必要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教学中,设置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使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探究。

教学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入情入境的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2.说学法:教学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入情入境的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

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军神》说课稿及教学反思(附板书)(共二篇)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军神》说课稿及教学反思(附板书)(共二篇)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军神》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一、说教材《军神》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了年轻军人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右眼严重致残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表现了刘司令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

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二、说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2.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并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3.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四、说学情小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对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活泼好动,愿意交流和表达,有助于本课的教学。

我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选择了"自主一合作一探究一创新"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五、教学方法教授法;启发法;展示法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

而本文,刘伯承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 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

板书"沃克"和"刘伯承",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沃"和"承"。

环节二、抓住重点,感受“军神”(一)浏览课文,整体了解。

1.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回顾故事的前因后果,同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圈画出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梅花魂》说课稿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梅花魂》说课稿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梅花魂》说课稿《梅花魂》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充满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情怀的儿童文学作品。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

一、教材分析:《梅花魂》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篇幅适中,内容生动,主要介绍了明代名将岳飞从小立志报国,一生抱负难圆的感人故事。

以岳飞和梅花的形象及其形成过程,寓情于景,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饱含感情的儿童故事中,使孩子们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感受到故事中的爱国情怀和拼搏精神。

二、教学目标:1、了解《梅花魂》的主题和思想内涵,理解文章中的主要人物;2、能正确使用本文汉字和词语,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让学生懂得尊崇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1、读、理解文本,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2、掌握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能够描述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3、正确使用本文的汉字和词语,提高学生语文表达水平。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和思考的能力;2、帮助学生理解爱国情感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五、教学方法:为了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梅花魂》的内涵和思想,我在教学中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说故事法、带着问题阅读法、分组讨论法等,强化把握文章主题和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和语文表达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1、课前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了解的民间故事,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预备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课文的意图。

2、导读先给学生看几幅关于岳飞的画像并简述岳飞的出生背景,随后展示课文的标题,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猜测文本主题,以吸引孩子自主阅读的欲望。

3、阅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跟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并通过解释生词和词语,辅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4、理解文本带着问题阅读法: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找出三个有代表性的段落,带着问题进行研读,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和思想内涵。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牧场之国》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牧场之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工作人员,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牧场之国》,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课。

我首先说教材《牧场之国》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优美散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课文正是通过静态描写,写出了牧场的宁静之美。

课文主要讲了荷兰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作者通过描写牧场上成群的牛羊、奔驰的骏马、安闲的鸡羊、静谧的夜晚,向世人展现了独具风情的荷兰国度。

本文语言清新脱俗、优美准确、富有情趣,把荷兰牧场的宁静异国风光展现无遗,表达了作者对荷兰如画风光的由衷赞美。

根据教学内容和新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会认”毡”等10个生字,会写“骏”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吆喝”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描写动物的情趣。

3.默读课文,能体会静态描写所表现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

4.能感受课文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表达效果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默读课文,能体会静态描写所表现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

难点为能感受课文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表达效果。

接下来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朗读感悟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走进文本,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悟情。

我引导学生通过师生接读、逻辑引读、减词对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荷兰牧场的宁静和悠闲。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圈点批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展开,让学生抓住“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句中心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人与动物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然后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这理念的指导下,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上课,我首先利用电子白板播放一组配有音乐的荷兰风光视频,顺势启发学生:同学们,看!这是一个鲜花的国度,风信子、郁金香等鲜花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里运河交错被称为水之国,大小不一的风车随处可见,牧场的面积更是占到了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名副其实的牧场之国。

《自相矛盾》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自相矛盾》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假如我有一根魔杖
我这一向一只沉迷在《哈利波特》的小说中。

一天中,午我沐浴着阳光不禁地来到了哈利波特的世界里。

咦?这是哪儿?我怎么到了森林里啊?正在我奇怪之际,一棵树开口说话了:”孩子,如果你把所有树叶捡起来,再往空中一抛,所有树叶都会消失,并且,会赐予你一根魔杖,让你有无穷的魔力!”他的话做了,顿时,我手中拿着一根巫师手上的魔杖。

如今,地球上生态环境正在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那些灾害,不但毁了人们的房屋、田地,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痛苦。

这时,我一挥魔杖,随着一道金色光闪过,世界上每个角落都会变得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样美丽,人们纷纷退耕还林以前地球乌烟瘴气,如今我把地球装点得生气勃勃,人们躺在碧绿的草地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鸟儿在飞翔,兔儿在奔跑,鱼儿在游泳,知了在歌唱。

多好!我要用我那神奇的魔杖,为人类造福!现在我们地球上战乱很多。

比如“中东战争”,“9.11事件”还有前段时间我们西藏拉萨出现严重的打砸抢,破坏人们正常的生活次序,还搞分裂等等。

那些无辜的老百姓沦为难民,东躲西藏,饥一顿、饱一顿,车辆被烧,家园被毁,真是可怜。

这时,我的魔杖就要大显身手了!我轻轻一挥,和平的花朵就洒满了全球。

世界上再也没有战乱了,以前被烧毁的圆明园已经回复了它以前的景象: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多好!
假如我有一根魔杖,我会用来造福人类。

其实,我读完这本
书后,最大的体会就是书中有始至终都在呼唤和平、真情、勇敢和爱。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等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等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5号考生,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刷子李》。

语文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将以此理念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刷子李》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为“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的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本文描写了徒弟曹小三跟随刷子李去给新房刷浆,亲眼看到师傅的绝活后,不由得佩服至极的故事。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也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能够更好的处理和把握教材。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字词和阅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理解得不够深刻,这也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认“浆”“傅”等11个生字,会写“桶”“圣”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发怔”“师傅”等10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和体会,理解文章的内容。

(同时这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3.通过相关语句和资料,掌握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刷子李的特点。

(同时这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四、说教法学法为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关键。

根据新课标学段目标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以读代讲法”、“品析词句法”、“点拨启示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 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小编收集了五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 在大海中永生说课稿 《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通讯,记叙了历史伟人邓爷爷骨灰撒放大海的情景,讴歌了伟人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一片深情。课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写了飞机载着爷爷同志的骨灰飞向大海、骨灰撒向大海、向大海告别三件事,进而表达了人民祝愿爷爷同志在大海中永生的强烈愿望。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做成的词语。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人民为失去了邓爷爷这一位伟人而悲痛的感情,缅怀邓爷爷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人民与邓爷爷的深厚感情。 缅怀邓爷爷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1.爷爷同志逝世,学生们还小,对当时情况知之甚少。为加深学生对一代伟人的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一些邓爷爷同志的小故事来读,了解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祖国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我搜集了有代表性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制作课件。 2.课文的线索比较清楚: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作者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方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充分地表达出人民对邓爷爷同志深深地怀念和悲痛之情。教学时,我抓住关键词,通过对重点段的研读和品读,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受到震撼。 3.爷爷同志的传奇的一生,他的丰功伟绩,不是仅靠几节课就能让学生体会深刻,因此,学完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讲故事活动,通过阅读、介绍、讲故事、看影视等,使学生对邓爷爷同志的印象更形象更具体,对其丰功伟绩了解更多。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我构建、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而,为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我将此课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脉络。给足时间使学生读、思、划、批,自读之后有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第二课时:研读课文领会感情。通过抓关键词、多种形式的读,悟情传情。第三课时:复述课文迁移内化。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谈话导入 1.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歌颂谁的?指名一生板书:邓爷爷爷爷。出示图片:谁能介绍一下邓爷爷爷爷?出示词语:改革开放、一国两制、一代伟人、世界名人。 2.板书:在大海中永生。解题 3.读课文,学生字,理思路。 抓住重点,研读课文,领会感情。 1.为什么说邓爷爷爷爷在大海中永生?在课题边打问号(意图: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以学定教)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讨论交流,师板书: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飞向大海。 出示句子比较:……在首都…………在首都……①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②讨论:这两句话意思相同吗?哪一句好?为什么? 邓爷爷爷爷曾经这样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师读——生齐读师述:作为中国人民的儿子,怎么忍痛离开祖国和人民,祖国和人民又怎能舍得他们的儿子离去。 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悲痛的心情。 提问:“最后一个篇章”指的是什么? 学习二—四自然段 1.出示自读要求。 2.指名一生读要求:然后学生自读。 3.理解第二自然段:大家看第二自然段,指名一生读第二自然段。提问: ①“呜咽”是什么意思?大海会哭泣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②怎样读出这种心情? 4.出示第三自然段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四个“也许”分句位置能不能调换? ③你怎样读这几句话? ④指名读。 ⑤出示句子:邓爷爷爷爷的影响…… ɑ.怎样读这句? b.指名读。 ⑥师范读第三自然段——生齐读。 5.各自轻声读二——地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你最感动的一两句话背下来。 指名背。 6.提问:现在知道“邓爷爷人生最后的篇章是什么?”板书:撒向大海。 学习五、六、七自然段 1.课前大家搜集了不少资料,现在再请你连读,你认为邓爷爷爷爷是怎样的伟人? 2.爷爷爷爷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身份向希望工程捐款,请听这样的声音: ɑ.过渡:人民的主席爱人民,人民的主席人民爱。邓爷爷虽然走了,但我们相信他与大海同在,与人民同在,与祖国同在。 b.齐读五、六、七自然段。 c.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 总结课文:学了课文你想对邓爷爷说些什么? 作业。 任选以下一题完成。 1.填空:邓爷爷我想对您说: 2.看一部关于邓爷爷的电影,写一写观后感。 3.看一部关于邓爷爷的电影,设计一份海报宣传这部电影。 4.为课文配上音乐,进行配乐朗诵。 5.向你的同学、朋友讲一个邓爷爷的故事。 五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居里夫人的三克镭 本课是S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组“巾帼英雄”主题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居里夫人一生中所拥有过的三克镭的来历,以及在这过程中体现出的这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作者借着三克镭,将居里夫人的大公无私,献身科学,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定位于下: 三维目标: 1.知能目标:通过学习,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 2.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反复读书,抓住居里夫人的言行,领会她的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3.情意目标:体会居里夫人一心为全人类作贡献、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居里夫人三克镭的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居里夫人在自传中说的一段话,进而理解她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已经拥有了初步的看法和见解。本课内容表面上浅显易懂,但实际上,对于文中所出现的两类人,学生们很容易产生一边倒现象,认可第二类,否认第一类。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第二类人,是极其伟大的,但也应该肯定第一类人,他们也很伟大。 《课标》总目标的第七条表述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概括为五步: 教学过程: 透过课题知内容: 抓住内容理思路: 沿着思路悟情感: 根据情感明中心: 围绕中心学写法: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心脑结合的过程,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称其为“读”。所以,“读”并不光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有默读整体感知,也有齐读集体感悟;既有文字的欣赏,又有默默的品味。通过主体的“阅”,学生才能将文本的语言“翻译”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把别人的东西装进自己的“仓库”。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来找答案,然后再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时,注意结合本单元读写训练重点,“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使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 读一读课题,说一说: 1.这是一篇写什么的课文?主要写谁?你对她了解多少? 2.镭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3.课文讲了居里夫人的什么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二、抓住内容理思路: 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2.居里夫人的三克镭是怎么来的? 三、沿着思路悟情感: 抽生分别朗读1-4自然段,了解第一克镭的故事: 说一说: 1.第一克镭是谁发现的? 2.为什么十八年后居里夫人却买不起一克镭? 3.出示重点语句,议一议: 从句中找出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 从带点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居里夫人由于放弃了专利而买不起镭,有人却因此腰缠万贯,课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课文第一自然段也有一处类似的对比,请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来。 默读5-6自然段,了解第二、第三克镭的故事: 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 第二、第三克镭是怎么来的?居里夫人分别用它做什么用途? 麦隆内夫人回美国向十个女百万富翁募捐时碰了壁,“碰了壁”是什么意思?课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美国公众捐赠的两克镭以及居里夫人的工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示范朗读7-8自然段,了解三克镭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 1.用横线画出一句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用波浪线画出一句双重否定句,并改成陈述句。 2.居里夫人的“固执”表现在什么地方? 3.“他们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其道理何在?请用双横线标示;“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是针对文中哪句话说的?其理由何在?请用双波浪线标示。 4.“这个问题”指哪个问题?两个“他们”分别指的是谁?“我”“我们”分别指的是谁? “勇于实践的人”和“梦想着”分别指的是谁? 5.细心品读下面两句话,想一想、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