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风貌保护 保定
保定市古建筑保护现状分析及旅游开发的研究

第43卷第2期山西建筑Vol.43No.22 0 1 7 年 1 月SHANXI ARCHITECTURE Jan.2017文章编号:1009-6825 (2017)02-0008-03保定市古建筑保护现状分析及旅游开发的研究+王洋温静吴桐(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针对保定市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改进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措施,并从古建筑群规划、步行街区规划、环古城公 园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保定市的旅游开发策略,从而发掘古建筑的综合价值,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古建筑,旅游开发,步行街区,公园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〇引言保定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有着许多先辈留下的 文化遗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很多兴建于明清时期、民国时 期的古建筑文物。
这一宝贵资源对于保定的发展会有极大的帮 助,不仅有助于保定形成独具风格的城市文化,更直接的是它能 够为保定市的旅游开发提供现成的优良素材,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并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古建筑发挥更大的价值。
但遍数保定 市城区内众多的古建筑,广为人知的无非直隶总督署、莲池两处,其余众多的即使在本地市民之中知名度仍不高,而且保护的现状 也是高低不一。
这也意味着,保定市的古建筑保护工作仍需重视,其旅游开发也有着十足的潜力,关于保定古建筑的一系列问 题值得我们研究讨论。
1问题及现状保定市区的古建筑基本都是建于清朝以及民国时期,现存较 为完好约有将近30处,其中有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保定育德 中学旧址、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大慈阁、钟楼、淮军公所、清河 道署、直隶审判厅旧址、光园这10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大部分集中于古城区,即由府河、长城南大街、东风中路、恒祥南 大街所围合成的四方区域,以直隶总督署和莲池为中心,沿裕华 路南北两侧分布。
经过实地的调查,我们发现在保定市核心区域 内的众多古建筑正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河北省保定(市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

2
各院有巷道相同,布局合理,即婉转又方便。前部几个院落,尤其是戏楼,挑梁画栋,极为典雅。前 厩都是马鞍橡,上边雕有各种动物、花鸟、典型别致。门窗也极为讲究,华饰各门扇的下部都雕有石榴花、 牡丹花、菊花、缠枝花、福寿图案,万字不到头图案,看去高雅华贵。
1991 年淮军公所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公布为“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1993 年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北省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淮军公所正在整体维修,不久将向公众开放。
建筑风格
淮军祠堂与公所是一座具有南方和北方风貌的混合建筑体。整体布局严谨,当你步入其间细观之,既 能感受到北方建筑的古朴浑厚,也能欣赏到南方建筑的精巧秀美。其建筑特色突出了一个“精”字。
淮军公所(9 张)
在每幢建筑上,无论是砖雕、石雕或木雕,件件都称得上艺术品。总之,这组具南北风韵合璧不俗的 院落群体,布局错落有致,雅而不俗,比例得当,实为一组佳作。如今我们身置其中,注目凝神去仔细品 味和赏读它时,似乎可以看到这些大师们的屏息凝神之态,听到当年工匠们的行刀刻刃之声,充分体现了 艺人们深邃的生活感悟,丰富的艺术情趣,强烈的审美追求和卓越的表现技巧。而我们也确饱尝了一次难 得的艺术享受。
进入正门第一进院落为迎宾院,为当时公所主持人员和宾客活动的场所。呈四合院形制,配房与正房 之间有廊相接。倒座七间,中间三间为门厅,其余四间为倒坐,后墙封后檐与牌楼门墙体平齐。整个迎宾 院做工极为考究,横披窗均为透雕花板,梁架雕工精细,屋面阴阳瓦,两山码头墙,花瓦脊两端置正吻。 虽然屋面瓦节松动脱落,已经布满尘土,但依然能看到形象的雕刻。
河北古城保定导游词

河北古城保定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城保定。
我是你们的导游,接下来的时间将由我带领大家领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
咱们先来说说保定的历史。
保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了灿烂的文明。
战国时期,保定为燕赵之地,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
到了明清时期,保定更是成为了直隶省的省会,地位举足轻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定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瑰宝。
要说保定的文化,那真是丰富多彩。
这里是戏曲之乡,保定老调、哈哈腔等地方戏曲在这里传承发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还有民间艺术,像高阳的纺织印染、曲阳的石雕、易县的易水砚等,无不展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保定的美食也是一绝。
首先得提驴肉火烧,酥脆的火烧夹上鲜嫩的驴肉,那滋味,吃过一次就让人忘不了。
还有槐茂酱菜,口感脆爽,风味独特,是餐桌上的佐餐佳品。
另外,白家罩饼也是深受大家喜爱,牛肉罩饼肉香汤浓,让人回味无穷。
咱们再逛逛保定的景点。
直隶总督署是必去之地,它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见证了清朝的政治风云。
古莲花池,集园林、行宫、书院为一体,布局精巧,景色宜人。
大慈阁雄伟壮观,气势恢宏,是保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还有冉庄地道战遗址,那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伟大创举,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勇气。
保定的教育也有着辉煌的历史。
保定曾经是北方的教育中心之一,培养了无数的人才。
如今,保定的教育事业依然蓬勃发展,为社会输送着大量的优秀人才。
在保定,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
野三坡山水如画,百里峡奇峰耸立,白草畔云雾缭绕,让人流连忘返。
白石山雄踞八百里太行最北端,拥有独特的大理岩峰林地貌,堪称“北方第一奇山”。
保定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
在这座城市里,您能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民风。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估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李爽; 尹君; 焦艳红【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2页(P60-61)【关键词】BP神经网络; 历史名城保护; 实施评估【作者】李爽; 尹君; 焦艳红【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 红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引言作为历史信息的承载体,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反映城市发展历程、回顾历史事件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注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从1982年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审批开始,截至2018年5月2日,国务院已将134座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对这些历史遗迹进行重点保护。
然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注重点一直在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评估、分级以及规划编制上,对于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后实施情况的关注度显然不足。
保护规划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保护工作的开展,根据实施情况的变化对保护规划进行评估,并以此作为规划调整的依据。
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施评估研究现状到目前为止,我国专家学者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评估方面的研究较少。
现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实施评估,评估方法大多为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估法、因子分析法等,但历史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是一个涉及众多影响因素的复杂系统,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估法、因子分析法等难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难以确定的缺陷。
而BP神经网络作为解决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有效方法,更适合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施评估,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评估模型[1]。
2 历史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体系2.1 评估指标的选取和主要内容通过研究相关领域的其他文献,本文以构建全过程的实施评估为目标,按照名城保护规划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次序,分为规划编制、实施过程、实施效果三个评估层面,建立历史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体系。
规划编制的评估主要从编制完整性、内容完整性,内容协调性三方面进行研究,实施过程的评估主要从实施保障制度的完整性、保护机构的设置、资金到位情况三方面进行研究,实施结果的评估是评估体系中内容最多,也是更为重要的评估层面,不仅考虑实施效果与名城保护规划一致性,而且需要去考量规划实施效果是否符合了原真性、完整性原则,名城整体的保护工作是否促进了城市发展,保护了城市环境,社会影响如何等,因此将从保存效果、环境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四个方面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河北省保定(市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

河北省保定(市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 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 中国清代军政衙署建筑。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中路。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
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至清朝灭亡(1911)。
中文名称: 直隶总督署 所属地区: 中国保定 地理位置: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99号 面积: 约3万平方米历时: 182年 称号: “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保护级别: 第三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建筑: 105间 目录基本简介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99号,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
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至清朝灭亡(1911),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
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
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管辖区域直隶总督统辖的区域,远远大于今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尤其到了晚清,管辖区域达7州104个县,行政区划伸展到内蒙古、山东、奉天、山西境内的一部分,南北长2600余里,东西宽 1200余里。
随着外交、通商、海防事务的增多,清廷又增设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并规定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
晚清兴办近代海军时,朝廷又命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负责筹建,可见直隶总督在晚清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封建王朝的重臣,有的直隶总督在任期内也为地方办了些实事。
史料记载,同治年间的曾国藩,曾由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而正式就任直隶总督。
河北定州古城简介

河北定州古城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河北定州古城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境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河北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古城定州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整座城区入选全国古城名单的城市,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
定州古城创建于西周时期,历史上曾是北方的重要军事要塞。
定州曾是北方的经济中心,也是历史上的商贸重镇。
古城保留的历史文化遗迹丰富多样,有古代城墙、城门、古道、古塔、古桥等古建筑群,展现了当年繁荣昌盛的景象。
古城的城墙是古城的象征之一,现存的定州古城城墙有三层,高约12米,总长约3公里,城墙保存完好。
城墙上的箭楼、敌楼、烽火台等军事设施依然清晰可见,体现了古城曾经的军事重要性。
定州古城内还有保存完好的古代街道和古建筑群。
其中的青龙桥是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建于明代,历经风雨,依然傲立河中,成为古城的一道风景线。
古城内的古街巷保存完好,仿佛时光倒流,让人感受到古代城市的气息。
此外,定州古城还有许多历史名胜和文物古迹,如岳飞庙、钟山寺、杨家楼等古建筑群,以及狮子林、魂断槐都、古树群等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定州古城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每逢传统节日,古城内都会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庙会、民俗表演、赛龙舟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到古城的独特韵味。
总的来看,定州古城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景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明的底蕴,领略到古城的风情韵味。
定州古城是河北省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值得一游。
第二篇示例:河北定州古城,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
据史书记载,定州古城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古城建筑风格典雅,古街巷纵横交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都城。
定州古城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商贸中心。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保定市城市文化定位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保定市城市文化定位研究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保定市作为河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保定市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风貌,因此研究保定市的城市文化定位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保定市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保定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保定古城的历史建筑群、古代皇家园林、传统民居等,都是保定市独有的文化资源。
加上保定市地处黄河流域和华北平原交汇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得保定市在文化交流和融合上具备了良好的条件。
保定市的城市文化定位应当以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为核心。
保定市应当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通过对古城保护区的整治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加强,使得保定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进一步展示保定市的历史文化魅力。
保定市应当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通过引进文化创意企业和项目,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提升保定市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竞争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加强文化旅游的推广和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保定市感受独特的文化氛围。
保定市的城市文化定位还应当与京津冀地区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保定市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京津两大城市建立起紧密联系,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上取得更多的突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展览、文化节庆活动等,加强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文化交流,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保定市要注重凸显自身的文化特色,通过打造文化街区、文化广场等城市空间,强化保定市的城市文化形象。
在推进城市文化定位的过程中,保定市还要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和文化教育的力度。
通过加强对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引进,提升城市文化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加强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文化元素的融入,提高居民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
保定市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应抓住机遇,以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为核心,与京津两大城市建立联系,提升城市文化的竞争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仿古建筑的价值及发展

仿古建筑的价值及发展中国保定古建筑一直是世界建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亚洲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精粹之一。
保定仿古建筑不仅丰富了保定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也成为保定古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甚至还创新了仿古建筑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探索研究,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已形成一定的地域特色。
一、保定仿古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内容保定古城的改造包括内部装修风格的复古统一化,以及室外建筑风格的古色书香气氛的营造。
保定仿古建筑以“明清风貌、灰墙黛瓦、书院衙署、柳槐荷花”为特色,秉承尊重历史文脉的原则做具体设计。
例如,所有仿古建筑取用木质书法牌匾,灯光照明采用民族特色的黄珠光灯,既传承了商业街的历史文化,又体现出街道热闹非凡的景象。
为了配合保定仿古建筑改造顺利进行,裕华路街道的改造成为重点。
改造分三个部分:商业服务区是以行政和管理仿古建筑的办公区为主,西起恒祥大街东至直隶总督署;历史城市风貌区主要以名胜古迹、园林景观绿植为主,从直隶总督署到穿行楼街;复合休闲区主要以综合商业店铺与休闲娱乐为主,主要从东边的穿行楼街到长城南大街。
仿古建筑在设计中运用最多的是带有古代特色的景观小品等设施,散布于广场、绿地之中。
包括小型建筑设施,如碑文、生肖石像、花架等。
这些设施有利于增加保定的地域性文化色彩,在场地景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并且这些景观小品体量小,具有灵活、生动等特点。
二、保定仿古建筑的价值(一)仿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建筑文明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
因此,传统建筑语言应该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以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
在一些沿街的历史商业文化气息浓郁的地方,尤其在保定古城旅游景点和旅游风景区中的仿古建筑标志物被较为广泛地使用。
这种现象说明,仿古建筑符合人们的传承心态,同时又能有力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深得广大人民的厚爱。
仿古建筑景观的文化内涵,既能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本土的乡土特色,又体现出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和开放性,这是该建筑的独特文化价值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城风貌保护
目录
一、保定简介
二、历史沿革
三、古城中心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的问题
四、古城中心历史街区动态保护目标和策略
五、民国时期保定历史
结语
保定市位于华北平原中部、河北省中部,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且互成犄角之势,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的“通衢之地”,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
保定即“永保大都(即元大都北京)安定”之意。
以前为直隶省会、河北前省会。
一、保定简介
中山国地今保定市区在战国时期始建城池。
秦上谷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改河北中北部为上谷郡,保定位于其中。
始建保州城北宋建隆元年(960)于清苑县置保塞军。
重建保州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
明代改建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
直隶省会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为保定府。
清沿旧制,仍设保定府。
清康熙八年(1669年),保定为直隶省省会。
创办畿辅大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直隶总督在城西南灵雨寺创办畿辅大学堂(直隶高等学堂),为保定第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
二、历史沿革
清西陵总督府
创办学堂光绪二十八年五月(1902),袁世凯在保定练新军,设陆军速成学堂和将弁学堂(后改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师范学堂、巡警学堂等。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在国民党及共产党内都有保定军校学生,如蒋介石、叶挺、陈长捷等。
建立河北农业大学1921年直隶农专(农务学堂)、医专(原医务学堂)、法律、法政、高等师范学堂合并,建立综合性的河北农业大学。
创办协生印书局1926年
日军侵占保定1937年9月24日,日军侵占保定。
保定国民党省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中华民国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保定。
1947年10月,中华民国河北省政府开始由保定迁往北平。
军校广场河北农业大学
保定市人民政府成立1948年11月5日,解放军围攻保定。
河北省会1949年8月1日建河北省,保定仍为省会,1968年迁往石家庄。
保定地区
1978年改为保定地区行政公署。
1987年撤销郊区。
地市合并
三、古城中心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的问题
1、物质环境持续衰退,城市格局的变迁导致中心历史街区南部(裕华路段)和北部(东、西大街)经济环境发生显著改变,两地面临不同的生存状态。
2、城市规划孤立片面,政府规划部门未将中心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将其孤立在城市的发展之外,忽视了历史街区自身的不断发展变化。
3、管理模式陈旧文保部门对“历史街区”概念缺乏理解和关注,没有针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办法。
4、社会经济发展失衡政府孤立地大力发展经济,亦未关注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放任自流,狭隘的发展观给中心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古莲池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在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的私人宅地。
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帝后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驻跸。
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使人领略到古典园林之美。
四、古城中心历史街区动态保护目标和策略
1、统筹调整城市规划
2、调整古城中心区的城市职能定位
3、更新管理模式
4、平衡区域经济发展
5、完善中心历史街区城市空间设计
6、保护历史建筑
五、民国时期保定历史
结语
古城中心历史街区作为保定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保护和发展必须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和谐一致。
在综合、全面地考察社会发展和历史街区保护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空间设计及历史建筑保护几个方面,提出了保定古城中心历史街区动态保护的策略。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