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找家》课件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蚯蚓的选择》教案(2023新课标版)

4.蚯蚓的选择 【教材简析】 对于动物而言,与植物一样,其生存、生长发育的相关需求都来自周围的环境。该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其中,不同的动物对环境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对此,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但较为零散且缺乏足够的依据。本课通过对蚯蚓这个动物的研究,从而探讨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本课的研究主要运用了对比实验,实验一研究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二研究蚯蚓对干燥或潮湿环境的选择。本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条件和不改变的条件,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分析。让学生一步步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学情分析】 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所需的条件。即在“蚯蚓对光照的需求情况”及“蚯蚓对水分的需求情况”两个实验中,学生根据蚯蚓爬行状况判断蚯蚓对环境的选择来了解蚯蚓对环境的需求。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享、分析研讨而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对其他动物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发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动物的身体结构不同,对环境的需求也不同。学生在前面几节课中已经学习过对比实验法,所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设计实验的能力,也能自己探究出实验结论。但本节课需要通过蚯蚓这种动物延伸至其他动物,探讨出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这就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对蚯蚓的研究,知道蚯蚓适宜的生存环境,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科学思维]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方法,能知道不同的动物需要不同的环境条件。 [探究实践]能用控制变量法开展对比实验研究,探寻蚯蚓对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 [态度责任]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能关注周围的一些动物,增进喜爱动物的感情,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难点]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每组长方形带盖盒子两个、剪刀、黑色记号笔、吸水纸、透明塑料薄膜、双面胶、塑料薄膜、 蚯蚓 10条、干土、湿土、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寻找大自然中蚯蚓的视频] 1.提问:我们知道植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也是这样吗? 2.提问:观看了寻找蚯蚓的视频,对于蚯蚓来说,适宜的生存环境是怎么样的? 3.揭示课题:蚯蚓的选择(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寻找蚯蚓,并试着推测蚯蚓适宜怎样的生存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针对光照、水分两个条件,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预设25分钟) 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 [材料准备:10条蚯蚓、一个长方形带盖盒子、黑色记号笔、吸水纸、剪刀、双面胶、透明塑料薄膜、实验记录单] 1.提问:根据你的经验推测蚯蚓适宜明亮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 (预设:蚯蚓生活在地下,我推测它喜欢黑暗的环境。) 2.提问: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 (预设:运用对比实验,将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盒盖剪开一部分,看看蚯蚓会向哪边。) 3.提问: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改变的条件又有哪些? (预设:改变的条件是明亮和黑暗的环境。不改变的条件是 水分、空气、温度等。) 4.实验方法: 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 将盒盖的一端剪掉一块,并在开口处覆盖贴上透明塑料薄膜,然后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 将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内黑暗与明亮的交界处,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反复做3次,并记录下我们在实验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完成实验进行交流反馈。 蚯蚓对水分的选择实验 [材料准备:10条蚯蚓、一个长方形带盖盒子、干燥的土壤和湿润的土壤、塑料薄膜、双面胶、实验记录单] 1.提问:根据你的经验推测蚯蚓适宜干燥还是潮湿的生活环境? (预设:干土里很难发现蚯蚓,我推测它不喜欢干燥的环境。) 提问:如何设计实验,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改变的条件又有哪些? (预设:改变的条件是干土壤和湿土壤。不改变的条件是空气、温度、光照条件等。) 实验方法: 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盒子底部铺上塑料薄膜,用双面胶固定住,再在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 将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反复做3次,并记录下我们在实验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实验并完成实验单记录。 [设计意图]在实验探究前,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后,让学生知道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 交流我们的发现 (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实验记录单] 1.提问: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预设: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对环境的不同需求? (预设:企鹅——南极,天鹅——湖泊、沼泽,青蛙——稻田、池塘,蜥蜴——陆地地表、草丛、沙漠、海岛,狼——草原、森林、荒漠、丘陵。) 3.小结: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动物在形态、构造、习性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 继续探究 (预设2分钟) 提问:除了我们课堂中提到的动物之外,你还想知道哪些动物的生存条件?请你课后继续探究,查阅相关的资料,下节课时与大家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继续探究,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分享交流。 【疑难解答】 学生或者教师所准备的蚯蚓,有时候是网购的,有些蚯蚓活动迟缓,在课堂上做实验时反应很迟钝,或者说根本没有反应怎么办? 这就要求教师要自己动手实验,提前做一做实验,看看准备的蚯蚓是否活动迟缓,如果活动迟缓,可以提前做实验并录制视频,让学生自己操作过实验后观看视频。 2.在本课中有两个探究蚯蚓适宜的生存环境的实验,在课堂上先后进行两个实验时间不够怎么办? 本课中两个实验的实验时间可能需要较长,如果每个小组两个实验都做的话可能时间会不够,教师可以采用两组实验同时进行的方式,让一半的学生进行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另外一半的学生进行蚯蚓对水分的选择实验。 【教学后记】
《蚯蚓》教案

《蚯蚓》教案《蚯蚓》教案1[目的、要求]1、让幼儿了解蚯蚓爬行的基本动作特征。
2、可简单介绍蚯蚓体表的刚毛对于蚯蚓运动的作用。
3、对于不同年龄班,向幼儿简单介绍蚯蚓对人类的益处。
(中班只介绍蚯蚓能改良土壤。
大班还可以介绍蚯蚓处理有机废物,保护环境,以及未来可进入人类营养食品之列的前景。
)所以要爱护蚯蚓。
[材料]1、活体蚯蚓若干条(事先清除体表杂物,盛放在干净的湿润的盆子里。
)2、平面玻璃(有桌面玻璃最好)3、马粪纸,或表面粗糙的硬纸板。
[操作]1、先把蚯蚓放在马粪纸上,让幼儿观察蚯蚓爬行的体形变化特征。
大体分2个阶段:①身体后半部固定不动、前半部身体向前伸长(同时变细)。
②身体前半部固定,身体后半部向前收缩。
2、(老师向幼儿解释)蚯蚓体表有很短的毛,叫“刚毛”(幼儿跟读)。
蚯蚓身体固定的时候是那部分身体的刚毛插入土里(眼前的马粪纸里),这样身体的另一部分可以伸缩。
蚯蚓如此一伸一缩向前运动。
3、让幼儿轻轻地抚摩蚯蚓体表,有毛糙的感觉(可与抚摩玻璃面的感觉比较)。
4、同时取出两条蚯蚓,一条放在马粪纸上,一条放在玻璃面上,蚯蚓前端(靠环带较近的一端)向同一个方向,在一条“起跑线”上,让幼儿观察那条蚯蚓“跑”得快。
5、[提问总结]在玻璃面上的蚯蚓跑不动的原因是:刚毛失去作用,身体没法固定和伸缩,所以走不了了。
[提示]1、蚯蚓的运动:身体后半部刚毛插入土里,前半部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向前伸长;然后,身体前半部刚毛插入土里,身体向前收缩。
2、蚯蚓对人类有很多益处,①改良土壤:蚯蚓在土壤里运动,有疏松土壤的作用,其粪便是高效有机肥。
②在医药上做镇痉剂和利尿剂。
③蚯蚓吃进大量人类丢弃的有机废物,对净化环境作用巨大。
④蚯蚓肌肉内含有几乎全部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及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在食品工业中前景看好。
3、实验结束,教师带领幼儿把蚯蚓放归园地,并督促幼儿洗手。
《蚯蚓》教案2活动目标:1.通过捉蚯蚓活动,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习性及用处。
教科版(2024秋)五年级下册科学1.4.《蚯蚓的选择》教案

a.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蚯蚓,模拟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增强学生对蚯蚓生活习性的理解。
b.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蚯蚓实验,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c.游戏:设计“蚯蚓找家”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蚯蚓选择生活环境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d.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实验、讨论和项目展示,培养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蚯蚓的选择:分析蚯蚓对环境的选择与其生存和繁衍的关系。
-蚯蚓对土壤的影响:探讨蚯蚓对土壤结构、肥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②重点词句:
-生活习性:蚯蚓喜欢潮湿、有机物丰富的土壤环境。
-环境选择:蚯蚓会选择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土壤改良:蚯蚓通过活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③板书设计:
-标题:《蚯蚓的选择》
2.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蚯蚓的选择原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生命观念: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形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观念。
4.合作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分工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5.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
3.实践探究:
a.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变化。
b.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讨论分析蚯蚓的选择原因。
4.总结与反思:
a.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蚯蚓的选择特点。
b.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蚯蚓的选择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蚯蚓找家》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蚯蚓找家》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蚯蚓找家》是一本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通过可爱的蚯蚓角色,讲述了一段关于家的故事。
幼儿时期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时期,通过这本绘本的阅读,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家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家庭的珍视和对家人的关爱。
二、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家的感情,懂得感恩家庭;2.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3.引导幼儿探索家的大小、形状和构造,认识家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内容1.通过阅读《蚯蚓找家》,让幼儿了解蚯蚓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蚯蚓为什么要找家;2.引导幼儿思考,家是什么,家的作用是什么;3.利用故事中的插图,让幼儿认识家的不同部分:门、窗、房顶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教室中播放绘本《蚯蚓找家》的动画片段,引发幼儿对家的探索和想象。
2.教学内容展开a.讲解家的定义:家是人们生活的地方,是温暖的港湾。
b.以《蚯蚓找家》为例,讲解家的作用:提供庇护和温暖,让人们感到安全和舒适。
c.展示家的组成部分图片,让幼儿认识家的结构。
3.互动环节a.带领幼儿一起制作家的立体模型,让他们亲手搭建家的不同部分。
b.分组让幼儿编写小故事,分享家的快乐时光。
4.拓展延伸a.安排户外活动,带领幼儿观察周围不同的建筑和家,感受家的温馨和安全。
b.组织家庭日活动,邀请幼儿家长参与,让孩子们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五、评估方式1.观察幼儿参与家构建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2.听取幼儿小故事,评价其对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观察幼儿参与户外活动时对家的感受和认识。
六、教学资源1.绘本《蚯蚓找家》;2.家的构建模型;3.家庭图片;4.录音笔、摄像机等。
七、总结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幼儿能够全面认识家的重要性,培养感恩家庭的情感,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让幼儿通过动手实践和亲身感受,更深入地理解家的构建和作用,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课时一、设计背景:《蚯蚓找家》是一部经典的儿童剧,讲述了蚯蚓们在地球上寻找新家的故事。
《动物儿歌》语文教学PPT课件(6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江雪》
动物儿歌
一年级下册
我会认
qīnɡ tíng
蜻蜓
kē dǒu
蝌蚪
hú dié
蝴蝶
我会认
qiū yǐn
蚯蚓
zhī zhū
蜘蛛
mǎ yǐ
蚂蚁
我会认
蜻 蜓蝴 蝶
蚂蚁蝌蚪
蚯 蚓蜘 蛛
我会认
jiān
√ 蚂蚁( m√ǎ má )
蜘蛛 (z√hī zī )
蜻蜓 (qīngtíng qīngtǐng)
√
二、给下列字加上相同的部首,组成新的字再组词。
告——造 米——迷 云——运
(造句 )
(迷路 )
(走运 )
(造反 )
(迷人 )
(好运 )
有关动物的诗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
mǎ yǐ dì shànɡ yùn shí liánɡ
蚂 蚁/地 上/运 食 粮。
kē dǒu chí zhōnɡ yóu de huān
蝌 蚪/池 中/游 得 欢,
zhī zhū fánɡ qián jié wǎnɡ mánɡ
蜘 蛛/房 前/结 网 忙。
你有什么发现?
每一行都由“谁”在哪 里“干什么”的结构组成。
课后习题
4.我会编。(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⑴蜻蜓半空展翅飞,青蛙(
⑵蟋蟀(
)。
)。
5.动物儿歌
第1课时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
学习目标
1.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和虫字旁偏旁;会写“间、迷”等7个生 字。 (重点)
《食物链和食物网》PPT教学课件

2、食物链交错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开始通常是
。
4、一种生物A被另一种生物B吃掉,就相当于A给B提供了能量(养分), 能量在食物链上依次传递。
科学课件: . /kejian/kexue/ 物理课件: . /kejian/wuli/
化学课件: . /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 . /kejian/shengwu/
地理课件: . /kejian/dili/
历史课件: . /kejian/lishi/
c
小结
1、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状的 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灭亡!
如果某种生物突然消 失了,会对食物链和 食物网产生什么样的 影响呢?
生物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影响
ppt模板: . /moban/
ppt素材: . /sucai/
ppt背景: . /beijingzai/
ppt教程: . /powerpoint/
资料下载: . /ziliao/
范文下载: . /fanwen/
试卷下载: . /shiti/
教案下载: . /jiaoan/
ppt论坛: . .cn
ppt课件: . /kejian/
语文课件: . /kejian/yuwen/ 数学课件: . /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 . /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 . /kejian/meishu/
《知能》 写一写
绿豆苗
蚜虫
瓢虫
小鸟
研讨1 绿豆苗和生活在它周围的生物间存在着哪些食物关系?
绿豆苗和生活在它周围的生物间存 在着捕食关系。绿豆苗周围的动物 (如蚜虫、蚂蚁、蝗虫、蜗牛等) 都吃绿豆苗,从绿豆苗获得能量。
《蚯蚓》教案完整篇

《蚯蚓》教案篇15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能运用多种方式大胆猜想和表达对蚯蚓的认识、3、初步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究、发现、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带领幼儿找蚯蚓并摄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猜想并记录;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课件:放大镜,白纸,擦手布,记录纸;展板:我们的猜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发现。
活动过程一、回忆经验,引出问题和猜想1、看录像,回忆经验。
提问:上次我们到花坛边干什么、师:你找到蚯蚓了吗?在哪里找到的?我们来看看那天的录像。
、、(边看录像边讨论)2、介绍问题并猜想师:我们不但找了蚯蚓,还提出了许多问题、作出了一些猜想、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块展板、分别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发现。
(分别出示并介绍三块展板,整个活动中提醒幼儿将问题、猜想及发现分类放到相应展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将记录问题的纸片送到、、“我们的问题、、”展板上、师幼共同猜想。
如幼儿甲:蚯蚓和人一样有手、脚、眼睛吗?同伴1:我见过蚯蚓,没看到它有手有脚。
同伴2:我认为蚯蚓有脚,要不然它怎么走路)(此环节是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需要、同时通过共同猜想,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和带着问题去探究。
)二、自由观察,初步感知1、提出观察要求师:是不是像我们猜的这样呢?今天、我把蚯蚓请过来了、待会儿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然后,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自由观察、议论、记录,验证猜想、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师:请小朋友把你发现的用图画或标记记录在纸片上。
(幼儿有观察记录经验、这里的记录方式不做硬性规定、幼儿自主发挥。
)师:蚯蚓的身体长什么样的?摸摸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身体里有骨头吗?长了脚吗?师:仔细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么?(一圈一圈,一节一节的)它的嘴巴在哪里?(科学活动离不开观察和感知,这一环节我给予孩子充分观察和探索机会观察前提出要求。
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之情,同时教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9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PPT课件

寻找小动物
许多小动物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为它们提供了温暖、松软的环境和必 需的食物。
蚯蚓的家看上去很简单, 但里面食物充足。
寻找小动物
蝉的幼虫要在地下生活少则两三 年,多则十几年。
寻找小动物
鼹鼠的家整洁舒适,而且四通八达。
寻找小动物
在校园里找到一种小虫子,看看它住在哪里,在干什么,吃些什么。
Thanks!
蜈蚣
常见的土壤动物
马陆,也叫千足虫、千脚虫,节肢动物。以腐植质为食。有时损害农 作物。
常见的土壤动物
蝇虎蜘蛛
某些蜘蛛有毒,蜘蛛都是食肉动物,它们吞食了80%的昆虫, 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害虫的数量。如果没有蜘蛛,害虫将会泛滥成灾。
常见的土壤动物
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摄食其中的 有机物,或吃植物枝叶碎片等。白天穴居,夜间爬到 地面。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知道土壤中生活着蚯蚓、蚂蚁、鼹鼠、隐翅虫、轮虫、线虫等小 动物。 ★2. 能从生活地点、行为、食性等方面来观察一种土壤中的小动物。
认识小动物
你认识这些土壤 中的小动物吗?
认识小动物
这是一些常见的土壤中的小 动物。它们主要生活在土壤中和 落叶下,都属于无脊椎动物,包 括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 物、线形动物和原生动物等几类 。常见的土壤动物还有鼹鼠、隐 翅虫、轮虫、线虫、壁虱、蜘蛛 、潮虫等。
认识小动物
你认为在哪里可以发现土壤中的小动物?
认识小动物
在草丛下、树根旁、树干或树洞里都可以找到土壤中的小动物,如蜘蛛、马陆、 蜈蚣、双尾虫、鼠妇、跳虫、隐翅虫、原尾虫、线虫、土拨鼠等。
寻找小动物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