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与外国经济的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与外国经济的比较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各国的经济开始发展,尤其是中国,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到2013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经济下滑,影响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为了提高欧洲的地位法国和德国不计前嫌放下仇恨联手创下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令外国恐慌,中国的和平崛起困难重重。

因为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外国的直接投资和国内的资本,总体上而言,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是不断的转型与持续的增长。国有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分量的变化可大致勾画出中国的转型动态:1985年国有部门的从业人员占整个社会从业人员的18.03%,到2002年这一数字已降到9.7 1%;1985年国有部门提供的税收占全社会总税收的29.20%,而到2000年这一数字却只有6.58%。伴随转型的是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截至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翻了三番还多,而同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加了5倍多。中国的转型与增长是在整个经济体不断开放的过程中发生和实现的。对于开放而言,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就是外资。截至2002年底,中国已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234.18亿美元,其中累计实际利用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446 2.55亿美元。就比重来说,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由1989年不足1%的水平增加到4.1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由1989年2.90%的水平增加到10.04%。其他较有代表性的数字是,2001年,在全部工业企业的增加值中,外资企业占了23%;在全国总税收中,来自外资企业的

税收占到了18%;在总出口中,外资企业出口占到了48%。单就出口来说,高技术产品出口几乎为外资企业所垄断,如数字处理设备、办公设备等;即使是在纺织品这样的中国传统的优势出口产品中,外资企业也占了1/4强。直接从这些数据来看,有理由相信外资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对于理论研究来说,更为要紧的是理解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作用机制。遗憾的是,外国直接投资的现有文献并不能提供一个现成的逻辑框架。从理论发展来说,人们对外国直接投资的认识始终受制于对经济增长之源的探索。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特别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与此相对应,那时的外国直接投资文献大都以“两缺口”模型为出发点,认为外国直接投资通过弥补发展资本的不足直接作用于东道国的经济增长。“索罗模型”兴起后,人们对解剖“索罗余项”的浓厚兴趣“催生了”形形色色的增长模型,这些模型包括目前流行的“内生增长理论”,都特别突出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外国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中,人们意识到外国直接投资是“包含着资本、技术、经验、网络”等多种属性的“复合性要素”,它不仅通过投资直接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溢出间接地作用于东道国经济增长。从这些理论发展的脉络中,可以发现人们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研究不断地在走向深入。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理论并不能提供理解外国直接投资对转型影响的线索,这种理论上的局限性是本研究的起点,也是我们的激励之源。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转型的影响,中国转型的理论框架——民进国退,为引入外国直接投资这个变量提供了基础;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资本的影响,并依赖一些数据和案例给出了初步的经验证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不同国内资本的影响,并从这些影响中引伸出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转型的含义。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与国内资本

相比较的角度获得了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特殊作用机制。我们得出,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转型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特殊作用,是与中国金融体系的低效率联系在一起的。基于中国处于动态转型的现实,从金融结构的角度给出了中国金融体系低效率的一个解释。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必要条件是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成本差异达到某一临界值;体制外成长和壮大起来的私人经济降低了国有经济退出的临界值,从而加快了整个经济转型的步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可以用“民进国退”来定义中国转型的特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国内不同的资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影响与金融对不同资本存在的歧视性有关;外国直接投资对金融支持较强的国有资本存在“挤入效应”,对金融支持较弱的个体资本存在“挤出效应”,对介于二者之间的股联资本没有明显的作用。我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国内资本的作用——对国有资本成长的促进、对私人资本成长的抑制——与“民进国退”的方向是不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转型会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与中国国内资本相比,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不在于它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而在于它对中国生产效率的提升上,从长期来说,生产效率的改善比获取短期的经济增长率更为重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作用是,带动了中国国内的自身投资,但是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国有部门的投资来实现的。从这个角度说,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特殊作用,为近年来各地对外资的积极政策找到了有利的证据。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转型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特殊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国金融部门的低效率和歧视性:同样,外资源源不断的流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中国金融部门改革的紧迫性,它对建立起有效率的金融体系具有“替代性”。中国金融体系的重构需要考虑到中国实体部门转型的现实,尤其是

国有部门、私人部门并存以及‘‘民进国退”的动态调整过程对金融结构内生性的重要含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其客观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政治环境的和平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外对中国市场的需求。

日本经济发展:经济外交在战后日本外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是二战后最早推行经济外交政策的国家,日本的经济外交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外交在战后日本经济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战败后,经济陷入了崩溃状态。在美国占领下,日本的外交活动受到了限制。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复兴日本经济,日本有限的外交活动需要优先解决经济问题,解决经济问题促使日本政府进行经济外交实践。美国对日本战后发展方向的限制,使日本丧失了军事外交的空间,政治外交的空间回旋余地很小,而经济外交的环境则相对比较宽松。战后国际经济向相互依存的方向发展,推动了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日本在战后首先通过经济外交重新开启了对外经济关系,打开了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关系,加入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在此基础上,日本继续推行经济外交,全面拓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使日本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联系。经济外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获得了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和能源,也解决了商品和资本的出口市场问题,有效解决了各种国际经济摩擦和纠纷,还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日本通过经济外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研究日本经济外交与日本战后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