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
文献学 文献的载体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形成、流布、收藏与散佚一、文献的载体(一)甲骨金石竹木帛羊皮纸贝叶纸(二)纸质文献与装潢形制(书册制度)卷子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册页制度是指书籍的一种装帧形式。
它出现于唐朝末年,因为雕版印刷使书纸变成一页一页的单页,然后再将每一页装订成册,人们把书籍的这种形式称为册页制度。
✧卷子(流行于六朝到唐五代时期)✧经折装(约出现于唐后期,多用于佛经装潢)✧蝴蝶装(约始于唐末,盛行于宋代,沿用至明清)其装订方法是将每页从中缝把有文字的两个半页对折,背面空白处在外,然后把这样对折的一叠散页用一张纸从前包到后面,并将各页折口处牢牢地粘连在这张纸上,以免脱落,这样就形成了蝴蝶装的书。
其所以得名,是因为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犹如蝴蝶展开双翅,因而称为“蝴蝶装”,或“蝶装”。
蝴蝶装用以包裹书册前后、形成封面和封底的纸,叫做“书衣”(今称“书皮”)。
书衣往往内用软纸,外加一层硬纸,有时还用绫锦为表,很像现在的精装书。
书衣封面左边有时贴上张狭长的签条,叫“书签”,上写书名、册次,有时加上卷次。
书册的上端称“书头”或“书首”,下端叫“书根”,右边粘连的一边叫“书背”或“书脊”,左边翻阅的一边叫“书口”。
由于蝴蝶装的书衣都很坚硬结实,所以书上架的方法与今天的书籍相似,是立放在书架上。
只不过今天的书籍插立时是书背向外,书头在上,书根向下压在板上,而蝴蝶装的书则是书背向上,书根向外,书口向下压在板上。
蝴蝶装书籍继承了折叠形制书籍翻阅方便的优点,装订在册后又不易断裂、散乱,所以很快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制。
但有一个缺点,即由于每页有字的一面对折在内,空白的背面在外,打开书,往往尽碰上空白的背面;而且读完一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包背装。
✧包背装一般认为起源于元代,一直沿用到明代中叶。
包背装书页的背面同背面对折在内,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与后来的线装书各页相同),再用一张书衣,把折叠好的一叠散页从前到后包裹起来,就形成了“包背装”(“裹背装”)。
第2章 文献信息概论

住宅楼质量标准
标准是按规定程序制订, 经权技术要求等规范性文件。
标准的主要特点
(1)标准的制订、审批程序有专门规定, 并有固定的代号,格式整齐划一;
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 基本术语 婴幼儿辅助食品 苹果泥 推荐GB/T 4894-1985 强制 GB10771989
载体:纸张 实例:教科书 记录手段:油印、石印、 铅印、胶印、复印 特点:可直接阅读,方便 使用;但难于实现机 械化和自动化;存储 密度低、较笨重、占 据空间大。
Magazines on press
缩微型文献 (Microform)
载体:感光材料 实例:缩微平片、缩微胶片 记录手段:光学缩微技术 特点:体积小;价格低;不能直接阅读
产品资料
product literature
产品资料是各家厂商为推销其产品而印发 的商业宣传品,包括产品样本、产品目录、说明 书和厂商的情况介绍等。 此类文献要到各厂家网站上去找。
标
准
文
献
与标准化活动有关的一切 文献都称为标准文献。其主体 是标准,还包括标准形成过程 的各种档案、宣传推广标准的 手册及其它出版物。
帛书
汉代帛书《道德经》 1973年出土于湖 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纸书
《金刚经》
唐仪凤元年(676) 写本,1900年发现与甘 肃省敦煌县 莫高窟藏经 洞(今第十七号窟)。 本件写本字体精美,纸 质薄而均匀,为长安传 到敦煌地区的官写本。
缩微胶片
缩微胶片需要 专门的光学放 大仪器阅读。
缩微胶片曾有 过广泛的实用 价值,一本98 页的杂志可以 保存在一张胶 片上
专利文献
patent document
专利文献是记录有关发明创造信息的文献,蕴 含着技术信息、法律信息和经济信息。广义的 专利包括专利申请书、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 和专利检索工具,以及与专利有关的一切资料; 狭义的专利仅指各国专利局出版的专利说明书。
(完整)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古典文献学复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XXX偶然发现,后XXX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XXX、XXX、XXX、XXX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XXX,XXX观堂,XXX,XXX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XXX”,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XXX《考古图》,XXX《集古录》,XXX《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笔墨。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XXX 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籍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籍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呈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期间。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XXX:XXX末年拆毁XXX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的研究情况: 甲骨文于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他被称 为“甲骨文之父”。后为刘鹗(字铁云) 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龟》,为著录 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后罗振玉、王国维 等陆续搜求整理,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 亦多。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 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 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堂 堂堂堂,郭董罗王”。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 来传递信息,这种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具 有很大的局限性。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史的开端,它 打破了口耳相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 限性。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符号需要一 定的物质媒介才能完成传递信息的任 务,文献资料主要是由文字记载的, 它的传承也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自 古至今,文献的载体有以下几种:甲 骨、金石、简牍、缣帛和纸张。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 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 “殷墟文字”、“殷契”,殷人迷 信鬼神,凡事都要占卜,占卜之后 把结果记录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 甲骨文又称“卜辞”。
甲骨是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 。 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 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 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 骨。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 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 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 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
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 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 《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 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文献学第二讲: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文文献
1、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 骨上的文字。 2、甲骨文与商周历史考证 3、中国近百年来的甲骨学研究
文献载体
▪ 世界历史上有过多样保存记录文献的载体。
▪ 南宋洪适《隶释》27卷,将隶书石刻文字用楷体写出, 考释其中的史事、人物、形制及文字释读。清人极为推崇 此书。
清代石刻学
▪ 清代石刻之学特点。 ▪ 第一石刻之学提升到与经、史并举的显学。 ▪ 第二除了研究碑刻书法外,还从考证史学角度收集整理石
刻文字。 ▪ 第三除了前代存目(孙星衍《寰宇访碑录》、缪荃孙《艺
▪ 石经:儒经、佛经、道经等。 ▪ 石刻图像:石刻图像也是重要的文献之一,前人有所忽略。
明清以来,肖像画逐步盛行,各地寺院将佛、菩萨等造像 刻于寺庙中,学校里还刻孔子,先圣,供人瞻仰。
石刻文献的价值
▪ 文字和书法价值。 ▪ 文学价值:传记文学的宝库,同时
石刻文献还可以用来辑佚古代诗词 ▪ 史学价值:欧阳修说:“因其载夫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 思考题: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中国方 言众多,为什么中国文字却是统一的?
▪ 《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 君子安雅。把语言和道德相联系,目的是 什么呢?
▪ 雅言:就是古代的标准语言,相当于普通 话。雅即夏也。说的是夏朝的正音。
甲骨文的辨识与发掘
▪ 思考题:殷商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古老文 字,但是在它被发现、认识却在清末。什 么原因使其在地下长达数千年不被人发现?
2、石刻文献
汉
穆
▪ 以石头为文献载体是人类最古老的文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甲骨四堂:
• 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 a郭沫若(字鼎堂)、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 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 最大成就。 • b董作宾(字彦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 • c罗振玉(号雪堂)、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 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 • d王国维(号观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1917。
•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 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 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 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 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 盛。”
• 二,金
• 先秦时期称铜为金,故铭刻在铜器上的 文字叫做金文,同时有少量铁器、银器。 • 楚季寶鐘,氒(厥)孫廼(乃)獻于公, 公其萬年受氒(厥)福。” • 若敖,名熊仪,熊咢之子。周平王七年 (前764年)熊仪卒,被尊为“若敖”, 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楚季或谓若敖 子。
• 二、文献活动 • 文献活动是指人们围绕文献所采取的有 目的的社会行动。作为一种概念,它有 以下的属性: • 第一,文献活动是一个抽象概念。 • 第二,文献活动是一个过程概念。 • 第三,大文献观和动态文献观
• 三、文献学 • 古典文献学是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狭 义文献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包括 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1、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 时代角度: •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献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罗凌主讲
目录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的载体 古代文献的著述与流播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 • • • •
第2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第二节 简牍
简牍实际是古代几种文献载体的 总称。简,指的是竹简、木简; 牍,指的是竹牍和木牍 个的木片叫版,1 尺长的长方形版叫 牍,也叫尺牍。比较狭的版也叫木简。 又小又薄的版叫“札”。将“简”编 连而成的整体叫“策”或“编”,将 版牍捆在一起的叫函。 制作竹简要先用火烤去汁液,以防虫 蛀。烤制过程称为“杀青”或“汗 青”。后来汗青成了史册的代称。
纸张
1957年西安东郊灞桥古墓出 土了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古 纸,被称为“灞桥纸”,它 是目前考古发掘出来的我国 和世界上最早的纸。
造纸术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有重 大作用。
第四节 缩微胶卷
文献的缩微化,是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献收 藏单位文献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 上许多大型文献收藏单位都将手稿、珍本、 善本等准备长期保存的古籍文献制作成缩微 品加以收藏。 “缩微胶卷”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 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 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的大小。 19世纪普法战争,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 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 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1万种书大 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最大优点是忠实地保持了原件影像的真实性。
金文作品
毛 公 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 ,高53.8 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 47厘米,重34.7公斤 。铭文 的内容说:周宣王即位之初, 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政 务。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 永宝。
铭文32 行499 字,乃 现存最 长的铭 文。
石:即刻石,包括石鼓文、碣、 摩崖石刻、墓碑。 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世 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 在10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 鼓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简的形制是:简一般的用狭长竹 片制成,宽约半寸,长度不一。陈 梦家指出:“凡编简为册的,因编 册可以成卷,所以简必狭长,只能 容一行。”
思考:“汗青”一词是什么意思?
一般而言,长简书写经典,短简写传记杂 书,而法律则写在最长的3尺简上。简牍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流传的最 主要载体,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 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 期形成的传统。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 “石刻之祖”。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 小篆。
四、简牍 简牍,《说文》:“简,牒也。”朱 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竹谓之简, 木谓之牒。”《说文》:“牍,书版 也。”段玉裁注:“厚者为牍,薄者 为牒。” “简”字从“竹”,“牍” 字从“片”,《说文》曰:“片,判 木也。”
铭文32 行499 字,乃 现存最 长的铭 文。
史 颂 鼎
•年代:西周 •馆藏地:上海博物馆 •通高37.3厘米、口径35.7厘米,重9.25 公斤。特征:此器物大立耳,垂腹,近 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部和足部上 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 铭文共六十二个字,记载了史颂受周王 之命省视苏国。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 来传递信息,这种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具 有很大的局限性。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史的开端,它 打破了口耳相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 限性。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符号需要一 定的物质媒介才能完成传递信息的任 务,文献资料主要是由文字记载的, 它的传承也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自 古至今,文献的载体有以下几种:甲 骨、金石、简牍、缣帛和纸张。
朱丝栏
楚帛书发现于长沙子弹库楚墓, 1942 年被盗出,今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 保存完整的 1 件 ,墨书楚国文字,共 900余字,奇诡难懂 ,附有神怪图形 , 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数术性质的佚书, 与古代流行的历忌之书有关 。
六、纸张
《后汉书· 蔡伦传》云: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 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 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 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 咸称‘蔡侯纸 ’ 。”本 世纪考古发现,证明蔡伦 发明造纸术之说不太准确。
1957年西安东郊灞桥古墓出土了公元前 2世纪西汉初期古纸,被称为“灞桥纸”, 它是目前考古发掘出来的我国和世界上 最早的纸。由此可知早在蔡伦之前,就 有“纸”的发明,蔡伦只是造“纸”术 的最杰出的革新家
“纸”的本义是指漂洗丝绵以后附着在 竹席上的丝绵薄片。 许慎《说文解字》:“纸,絮一苫也。”
《左传》曰:“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 为九州;后夏启,令九州牧,献青铜, 铸九鼎。”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 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 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 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 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 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 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 朝称为“定鼎”。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 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 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 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 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 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 《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 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 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 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 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甲骨是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 。 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 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 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 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 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 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 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 “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 兆的样子。
《说文》云:“符命也。诸侯进 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 之形。”
《说文》云:“五帝之书也,从 册,在丌﹙ ji55﹚上,尊阁之。”
代表性的简牍文献有以下这些:“孔壁古 文、汲冢竹书、襄阳楚王墓竹简、大观竹 简、宣和竹简、流沙坠简、居延汉简、五 里牌楚简、仰天湖楚简、杨家湾楚简、信 仰楚简、银雀山汉简、藤店楚简、天星观 楚简、曾侯乙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 包山楚简、郭店楚简、上博馆藏战国楚竹 书”等。
2、甲骨文图片
•牛
车
女
弃
休
采
牢盥秉好 Nhomakorabea监
即
伐
既
益
取
安
子
大
二、金 1、金文的相关知识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 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 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 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 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 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 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内容较长的书,一张纸容纳不下,再 用第二张纸继续抄写,一本用多张纸 写完的书,按顺序结成一张长纸,然 后模仿简帛,从尾端向前卷起,形成 卷子形式,故称为卷子装。 “卷子”见于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 丛》:“唐人写本藏于今者皆为长卷, 如手卷之状,收藏家谓之卷子本。”
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邺 城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 新若手未触。”
为了保护纸卷折皱和损坏,在最后一张 纸上粘接一根木棒,两端稍露,形如车 轴,以手执轴,自左向右收卷,故又称 “卷轴装”。卷子的开头部分,卷起来 在外面,容易磨损,所以接出一段丝织 品﹙或空白纸﹚,卷起来之后,这段丝 织品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这段丝织品 叫作“褾” ﹙biao214﹚ 。
褾上还可以系上一根带子,卷起来之后 用于捆扎。卷子放在架上,为了方便查 找。因次,在一头悬挂标签,标签是牙 质的,所以叫牙签。装卷的袋叫“帙”, 又称“书衣”。
﹙2﹚旋风装 对于“旋风装”,《文献学辞典》解释 为: “纸书装订方式之一。有两种说法: ①唐代装订方式,取卷子折造成册,加 一书面,粘于册的首尾,使两端连缀起 来。这样,折叠时像一册,拉开时像一 囊子,翻阅时如旋风,故名,这是卷轴 装演进到经折装的过度形式 ②‘龙鳞装’ 的别称。”
2、金文图片
毛 公 鼎
•西周晚期 毛公鼎高53.8厘米,腹 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 公斤 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 耳,叁蹄足。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 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 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 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 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 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甲骨文的研究情况: 甲骨文于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他被称 为“甲骨文之父”。后为刘鹗(字铁云) 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龟》,为著录 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后罗振玉、王国维 等陆续搜求整理,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 亦多。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 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 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堂 堂堂堂,郭董罗王”。
三 国 竹 简
木 牍
思考:简牍与前几种载体相比有什么 优点和缺点?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较之金石有着取 材容易、便于写作的优点。故自有简 牍作为文献载体以来,著作较前大增。 我国文化奠基时期的著作,大都是写 在简牍上的。但用竹木为书写的材料, 也有着明显的缺陷,这就是分量重, 体积大,遇着长篇文字,简策就更多, 阅读、收藏、携带都极为不便,弄乱 了不易整理。
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目前发现有大 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 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 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 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 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 科学技术。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 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 “殷墟文字”、“殷契”,殷人迷 信鬼神,凡事都要占卜,占卜之后 把结果记录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 甲骨文又称“卜辞”。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 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 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 牍”。
数简连接起来就成为策,一策一般就是篇, 策和篇都是书籍的计量单位。在古代,人 们用麻绳、丝绳将册连接成篇。用两道绳 就叫两道篇,以次类推。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 《易》。读《易》,韦编三绝。”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 典。”
据《史记》所载,秦始皇每天批阅简牍文 书重达120斤;东方朔写一篇奏文上呈汉武 帝,竟需两名武士抬进宫中。在竹简木牍 流行的同时,出现了另一种文献载体—缣 帛。
五、缣帛 在简牍盛行的同时,又出现了另外 一种载体—缣帛。缣帛是丝织品, 我们把写在这些丝织品上的书叫作 帛书。丝织品表面平软,质的轻软, 面幅宽阔,可以弥补简牍的不足, 但较之简牍,丝织品的价格贵。缣 帛文献约起源于春秋时代,盛行于两 汉。
甲骨之父王懿荣
郭沫若
董作宾
罗振玉
王国维
孙诒让《契文举例》 罗振玉 《殷墟书契》(前编)、 《殷墟书契菁华》(续编)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甲骨文编》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 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
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 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 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 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 的学问——甲骨学。
缣是指细密的绢。《释名· 释采帛》云: “缣,兼也。其丝细致,数兼于绢。” 帛为丝织品的总称,包括缟、素、绡、 绢、缣等。丝织品质地柔软轻薄,书 写容易着色,又可按文章长短任意裁 剪,舒卷自如,便于翻阅,易于携带 和收藏。因此缣帛成为书写绘画的上 佳材料。
从尺寸上来说,古代的帛书为2尺2寸 宽。据《汉书· 食货志》:“太公为周 立九府圜法,布匹广二尺二寸为幅, 长四丈为匹。”帛书的舒展方式有折 叠式和卷轴式。帛书收卷以后,可外 加封套加以保护。缣帛除了书写文字 以外,还可以用来绘画、绘制地图等。 如马王堆出土的就有彩绘帛画和三幅 军事地图,具有相当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