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一)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处,撒上有机肥和复合肥,人工或用机械挠翻20 cm, 然后浇水。 3防治病虫
山楂树易发生吉丁虫、黄刺蛾和介壳虫。发现吉 丁虫危害症状时,可用刀在病斑上间距1 cm竖着划 割,然后对全树喷药。用药种类,可选48%毒死婢 800-1 200倍加20%过氧乙酸100倍。兼治介壳虫和 枝干病害。发现黄刺蛾虫茧时,用剪子剪破即可。树 上蚱蝉危害的枝条,修剪时集中剪下烧毁。 4防寒及聽花疏果 4.1增加果园湿度萌芽期及时施肥浇水增强根系 活动能力,提高抗寒性。 4.2必要时进行熏烟注意收听收看中长期气象预 报。当预报在山楂花期有霜冻时,统一组织在果园中 熏烟预防。可使用商品发烟剂,每隔20 m—个。用 柴草熏烟要有人值守,从晚上24: 00时观测,气温降 至0 °C时开始熏烟,不能起明火。 4.3喷防冻剂 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喷1次1 000倍 天达2116加500倍的硼砂和300倍的尿素,可起到_ 定防冻作用。 4.4疏花花期预报没有冻害发生时,要进行疏花, 对3年以内的幼树,把距骨干枝头30 cm内的花全去 掉,以促进生长;对弱花可去花留枝叶,促其复壮,使 之来年再开花结果。原则是20 cm留一个花序,保证 每花序30片叶来提供营养。 4.5疏果 当坐果后,为提高果品质量,可进行疏果, 每个花序留果数不超过10个。
作者邮箱:hswxm0318@
葡蔔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孙艳,韩斌,郭紫娟,刘长江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河北昌黎
066000) DOI 编码:10.1944(旳.cnki. 1006-9402.2021.03.031 1症状
葡萄霜霉病作为葡萄上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 一,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叶片作为主要受害部位,受 侵染初期,出现水渍状、半透明和不规则的斑点,随着 受害程度的加深,斑点扩大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颜 色呈黄色至褐色,多个病斑相连,最终形成大块病斑, 空气湿度较大时,有白色霜状霉层出现于病斑背面, 病斑处慢慢变褐至干枯,最终叶片提前脱落。幼果感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 1 1张 俊 楼 ,修 先 平 ,林 威 . 北 方 林 果 树 病 虫 害 防 治
0 5 0 0 6 1河 北省农 林科 学 院石 家庄果树 研 究所
索相敏
李学营
王献 革
郝
・
婕
3 3・
相关 ,其 中湿 度 是主 要影 响 因素 ,温 度和 光照 也 有
霜 霉病 的一 个 新特 点 ,侵 染花 序 和 幼果 ,霜 霉 病 发 病扩 散 迅速 , 防治 不力 易造 成减 产甚 至绝 收 。
1 霜霉病 发 病症 状
深呈深 褐 色 ,开 花前 后可 造 成落 花落 果 。较 大 的幼
果在 感病 初期 ,病斑 颜色 为 浅绿 色 ,后病 斑逐 渐 变 深 、变硬 ,随果 粒增 大而 形 成 凹陷型 病斑 ,高湿 条
( 0 5 ) :1 2 3—1 2 7 .
5次 ,注 意 药剂 交替 施 用 。所用 药 剂 除 波 尔 多 液
外 ,尽 可 能使 用 复配 或 混合 杀 菌剂 。套袋 之 前 ,喷 施 1 次 。摘 果 前 5~7 d喷雾 防 治 1次 ( 套 袋 果 实
【 3 ]王 江柱 ,董 金 皋. 果 树病 虫 害防 治 [ M】. 北京 : 中 国农 业 出版社 .1 9 9 5 .
要摘 除 果袋 ) 。在 发 病 初 期 , 交 替使 用 4 0 %戊 哇 醇
多菌 灵 悬浮 剂 2 5 0 0~3 0 0 0倍 液 、5 0 %复 方 多菌 灵 悬浮剂 1 0 0 0倍 液 、 3 0 %绿 得 保 胶 悬 剂 3 0 0倍 液 、 索利 巴尔 6 O~8 O倍 液 防治 苹 果轮 纹 病 。也 可 将 内 吸性 杀菌 剂和 保 护 性杀 菌 剂配 合使 用 , 以达 到 降低
葡萄霜霉病防治技术

葡萄霜霉病防治技术
(一)病状葡萄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和幼果。
叶片被害处先产生边缘不清的淡黄褐色水浸状小斑,病斑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或略成圆形的黄褐大斑,直径可达13厘米,病斑边缘界限不清,多病斑相连可成大斑,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似霜状霉层,干旱年份大气湿度小时不产生霜状霉层。
病斑成红褐色或黄褐色,严重时病斑及病斑外侧叶干枯或整叶干枯,并导致脱落。
新梢受害处生出水浸状褐色斑,严重时新梢扭曲,停止生长甚至枯死,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霜状霉层。
卷须、叶柄和穗轴也能被害。
幼果受害后产生水浸状淡褐色斑,湿度大时幼果和果德生灰白色霉层,秋季二次果受害较重。
果实着色后受害较轻。
(二)防治方法
1.消灭病原在生长季节和秋季修剪时都要彻底清除病枝、病叶、病果、集中烧毁。
2.加强管理
在生长期间及时剪除多余的副梢枝叶,创造通风透光条件。
雨季注意排水,降低湿度,同时注意减少土壤越冬孢子被雨溅到叶片上的机会。
此外,多施磷、钾肥,酸性土壤多施生石灰,均可提高树体的抗病树体的抗病力。
- 1 -。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及防治

和质量 , 也对来年 的葡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掌握葡萄霜
霉 病 的症 状 特 点 、 原 、 病 规 律 以及 防 治 方 法 对 葡 萄 生 病 发
产具有重要意义。
1 葡 萄霜 霉病 的症 状 特 点
1 . 叶 片 受 害 1
发 病 初 期 , 片 正 面 出 现 黄绿 色 、 透 明 、 小 不 一 的 叶 微 大
根据天气变化 , 在寒流到来前 , 用稻草绳缠绕主干 、 主
枝 , 用草捆好树干 , 行包裹御寒 。 或 进
21 清 除 积 雪 . 0
不 留毛茬 。 并涂抹腐 维他 或果 腐宁油膏 。 如伤 口面积较大 ,
下 面又 有 可 利 用 的枝 条 或 萌 蘖 , 可顺 势 桥 接 。
33 加 强肥 水 管理 .
图 1 叶 片 受 害
病斑 , 叶片背面对应部位生 出白霜样霉层。 随病斑扩大, 渐形 成黄褐色或红褐色枯斑。病斑较多时 , 病叶变黄脱落( I。 图 )
1 . 色 , 面生 有 白色 霉 状 物 , 皱 缩 呈 表 后
脱落 , 果粒长大后感病 , 一般不形成霉状物。穗轴感病 , 会
引 起 部 分 果 穗 或 整个 果 穗 脱 落 ( 2 。 图 ) 1 嫩梢 、 须、 柄、 . 3 卷 叶 花穗 梗 感 病
病 斑 初 为半 透 明 水 渍 状 斑 点 , 逐 渐 扩 大 , 斑 呈 黄 后 病
褐色至褐色 、 凹陷 , 稍 空气 湿度大时 , 斑上产生较稀 疏的 病
收 稿 日期 :0 1 0 — O 2 1- 1 1
43 加 强肥 水 管 理 .
2 葡萄霜霉病的病原与发病规律 葡萄霜霉病是由鞭毛菌亚门 、 卵菌纲、 霜霉 目、 单轴霉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作者:侯金霞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7期葡萄霜霉病是危害最严重的葡萄叶部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削弱树势,果穗不能正常发育甚至影响下一年产量,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几乎均有分布。
其发生严重与否与气候条件关系非常密切,一般春秋两季,少风、多露、多雾、多雨地区发生较重,当地春季该病也有发生,但干旱多风的天气一般不会造成危害,秋季正值低温多露季节,最易发生流行。
一、症状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新梢、卷须、果穗。
叶片受病菌侵染后,初期呈半透明状,边缘有不甚清晰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展成黄色或褐色的多角形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白色的霜状霉层,病叶变脆、易干枯脱落,病梢生长停滞、扭曲甚至枯萎。
幼果染病后,病部褪色、变硬、最终脱落。
新梢、卷须、果穗、及叶柄发病时,开始也呈现出半透明的油浸状小斑点,后扩大微陷,病斑上相继产生白色霜霉。
二、发病规律霜霉病以卵孢子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或者是随病组织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来年春天,孢子萌发芽孢囊,芽孢囊中产生游离孢子,而后借风雨传播到寄主叶片上,经气孔侵入,进行初侵染。
侵入后菌丝在细胞间蔓延,进行无性繁殖,产生新的孢子囊,孢子囊萌发后进行再侵染。
只要条件适宜,可以进行多次侵染。
孢子囊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10℃—15℃,所以当地低温多湿的秋季,尤其是白露节气前后最易发病。
另外,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湿度大,果园氮肥施用过多、树势过旺、通风透光不良等情况均利于发病。
三、防治方法防治霜霉病,应从改善果园栽培条件、加强土肥水管理及树体管理入手,防与治相结合,进行综合防治。
(1)果园管理。
晚秋及时清扫落叶、落果、摘除病叶、病果、剪除病梢,将病残组织带出果园集中烧毁或深埋,此项工作最好于清晨露水未干、病叶不易破碎时进行。
冬季深翻果园、深埋病残组织并起到改善土壤理化结构、熟化土壤的作用以增强葡萄树体的吸收能力及抗性;秋季增施以优质腐熟有机肥为主的基肥,生长季合理施用氮肥,生长后期增施磷钾肥、促进枝叶老熟、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冬剪,避免刺激旺长,生长季进行夏季修剪,剪除靠近地面的枝蔓及树体密生枝叶、篱架要将结果部位提高到60厘米以上、棚架尽量要抬高,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如何防治葡萄霜霉病?

如何防治葡萄霜霉病?
1、症状葡萄霜霉病主要为害葡萄的叶片,也能侵害嫩梢、花序和幼果等幼嫩的部分。
叶片发病时最初为细小的不定型淡黄色水渍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
在叶片正面出现黄斑时,叶背面形成白色的霜状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焦枯蜷缩,早期脱落。
2、发生规律病菌借风雨传播,从叶片背面气孔侵入。
在生长期中病菌能不断进行重复浸染,8-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该病的发生与降雨量有关,低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差异,美洲种葡萄较抗病,而欧亚种葡萄则较易感病。
3、防治方法
⑴冬季清园,彻底烧毁病叶,减少果园中越冬菌源。
⑵加强果园栽培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适当增施磷、钾肥,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生石灰,可以提高葡萄的抗病能力。
⑶药物防治。
发病初期喷160倍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50%克菌丹5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35%甲霜灵2000~3000倍液,以后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2~3次,可以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以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分别与代森锌、福美双1000倍液混用比单用效果更好,同时还可兼治其它葡萄病害。
- 1 -。
葡萄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葡萄种植专家-贾磊:《葡萄霜霉病的爆发和防治》种植葡萄的果农朋友付出了不少心血,而葡萄霜霉病严重影响葡萄品质和产量,导致葡萄大量减产,损失率可达100%。
法国曾经吃了霜霉病的大亏,全国葡萄产量减少了50%。
如此悲剧若不再加注意,一定会再次上演。
怎么样才能治理葡萄霜霉病呢?今天就从葡萄霜霉病的发病规律、症状和治疗方法上来说一说。
一、霜霉病发病规律葡萄霜霉病只寄生葡萄,非常专心。
冬季气温严寒时,霜霉病病菌主要附着在病枝病叶或是土壤中,春季温度上升到10℃以上时则在水滴中萌发,最终产生像蒲公英一样的病菌孢子,随风雨中飘到葡萄上,从叶片背面气孔侵入导致葡萄植株感染。
霜霉病病菌在阳光下最多存活5-7小时,因此感染一般都是发生在早晨。
二、霜霉病症状葡萄霜霉病侵染葡萄叶、果实、新梢、花。
其中叶片侵害最为主要。
叶被侵染:初期,半透明、无规则、水渍状病斑;数日后,病斑变淡绿色;空气潮湿时,叶背面白色霜状霉层;最后,红褐色、烧焦状,脱落。
新梢被侵染: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空气湿润时,黄白色霉状物;稍凹陷,生长停滞,扭曲枯萎。
花穗:小花或花梗,油渍状小斑点,颜色淡绿色变为黄褐色,白色霜层;花穗最后深褐色,腐烂脱落。
果实:幼果变硬下陷,白色霜层,皱缩;果粒长到半大时,褐色软腐、干缩脱落。
三、霜霉病图片病枝图片病果图片病叶图片幼果图片四、霜霉病的治理1、从源头入手:对葡萄树修剪之后,彻底清除修剪后的病果、残枝、落叶,并集中用火销毁或深埋,减少病源。
2、从自身入手:提高葡萄树自身抗病能力。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如巨峰、香妃等品种。
适当增加有机肥的施用和加大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量,提高葡萄树的长势。
3、从传播入手:通过套袋技术减少病菌侵染。
注重排湿、排水,降低空气湿度,覆盖地膜,做好光照管理,保持通风透光的良好生长环境。
4、从预防入手:石硫合剂与波尔多液是目前防治葡萄霜霉病最好用的药剂。
葡萄发芽前用石硫合剂喷洒全园,包括树上树下,以消灭病菌。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一、侵染循环和发病规律霜霉病病菌越冬与初期侵染: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
在冬季温暖的地区或年份,可以以菌丝在芽或没有落的叶片上越冬。
卵孢子越冬的存活量(几率)与土表面的湿度有直接关系,而温度对存活影响不大。
冬季雨雪多、大雪覆盖的地区和年份,霜霉病越冬基数高。
卵孢子在自由水(水滴、水膜、水中)中,温度达到11℃时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通过雨水飞溅传播到葡萄植株上,成为春天的最初传染源。
孢子由气孔侵入寄主组织,经潜育期发病,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
孢囊梗、孢子囊的形成,需要至少4小时的黑暗条件、95%~100%的湿度,并且只能从气孔中长出来。
孢子形成的最佳温度为18~22℃。
孢子囊自孢囊梗上分离需要高湿度。
孢子囊借助风飞落到叶片,并在自由水中萌发(最适温度为22~25℃)产生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游动到气孔,脱去鞭毛,成为静止孢子。
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寄主。
在合适条件下,游动孢子从萌发到侵入一般不会超过90分钟。
孢子囊一般在晚上形成,并且在阳光下几小时内就失去活性,所以,霜霉病的侵染一般发生在早晨。
自侵染到发病(出现症状)需要4天,但由于叶片的老化程度不同、品种不同、温度和湿度不同,出现症状前的潜育期长短会有区别,一般为4~13天,甚至超过20天。
霜霉病的发生及发生程度是由湿度和水分决定的。
任何使水分和湿度增加的因素都会导致霜霉病发生。
潮湿的冬天,紧接着为潮湿的春天,连接上夏天的雨水,霜霉病发生早、严重。
因为,在潮湿的冬天卵孢子越冬基数(成活率)高;潮湿的春天导致发生早、进一步发展、在果园内的传播;夏季的雨水不但提供了爆发的条件,而且会刺激新梢、幼叶的生长和组织含水量的增加,使植株更加感病(抗病性降低),从而导致病害流行和大爆发。
温度对霜霉病的影响不是决定因子,霜霉病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2~25℃,一般在10~30℃,高于30℃或低于10℃都会抑制霜霉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一)
论文关键词葡萄霜霉病;发生;防治;安徽芜湖
论文摘要葡萄霜霉病是芜湖地区葡萄生长的主要病害,通过对葡萄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分析,提出综合防治的方法,以提高葡萄生产效益。
霜霉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常常造成大量叶片干枯脱落,严重削弱树势,致使葡萄果穗不能正常发育,甚至不能成熟,同时枝条生长不良,易受冻害,影响下年产量。
因此,应及时预防葡萄霜霉病。
1病害症状
葡萄霜霉病可为害枝蔓、果穗、叶片等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尤其以为害叶片最重。
1.1叶片发病
发病初期呈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不规则病斑。
数日后病斑部位变淡绿色,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晰,病斑背面着生白色绒状霜霉层,因此得名霜霉病。
霜霉层后期变灰白色,病斑逐渐扩大到1cm以上,呈黄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像火烧状焦枯,甚至脱落。
病叶从受害至脱落的颜色变化为水渍状—淡绿色—黄绿色—红褐色和叶片背面着生白色霜霉层,这是识别霜霉病的主要特征。
1.2新梢感病
新梢感病后,被害处生水渍状病斑,表面有黄白色霉状物,病斑纵向扩展,颜色逐渐变褐,稍凹陷,严重时新梢停止生长,扭曲枯死。
1.3果粒感病
幼嫩果粒极易染病,病幼果变灰色,果粒和果柄表面密生白色霉状物。
较大的果粒染病,果面形成褐色病斑,生长受阻,发育不均衡,近成熟期遇雨易形成裂果。
后期叶片发病,果粒发病较少,此特点与炭疽病、白腐病有明显区别。
白、绿色品种果粒病部呈灰绿色,红色品种果粒病部呈粉红色,一般不生霜霉层,病粒近成熟时易脱粒。
穗轴发病处变褐色,易折断。
2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残体于土壤中越冬。
翌年当气温达11℃时,卵孢子在水中或潮湿土壤中萌发,借风、雨和露水传播,在有水滴的情况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雨水及溅到近地面的葡萄幼嫩组织进行初次侵染。
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在病部产生孢囊梗及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一个生长季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传播过程总是在水中发生,葡萄霜霉病潜育期为5~18d,大多数为7~10d。
主要随环境条件和寄主抗性不同而变化,7月末到9月初的潜育期常常是5d,以温度高低而转移。
感病品种在22~24℃条件下潜育期最短仅4d,而在12℃时则延长至13d。
另外,卵孢子开裂释放出游动孢子,必须在潮湿的空气条件下进行,孢子囊一般在晚间形成,侵染多在早晨进行,孢子囊寿命较短,在阳光下暴露数小时即失去活力,在高温干燥的情况下,只能存活4~6d,低温下可存活14~16d。
孢子囊形成的温度范围为5~27℃,最适温度为15℃。
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2~30℃,最适温度为18~24℃。
孢子囊形成和萌发必须在水滴或重雾中进行。
卵孢子寿命很长,在土壤中能存活2a以上。
当气温达11℃时,卵孢子可在水中或潮湿的土壤中萌发,最适发芽温度为20℃。
霜霉病的具体发生时期因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而异,在安徽省一般于5月份开始发生,6月、7月和9月为发病盛期,如春季遇多雨潮湿的天气,霜霉病除为害叶片外,还可为害花序和幼果。
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气候条件、果园环境和寄主状况有关。
气候条件中,温度、湿度和降雨尤为重要。
由于孢囊梗和孢子囊的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入都需要雨露,因此温湿度与降雨,对此病的发生有极大的影响。
高湿、低温是霜霉病流行的气候条件,在低温、少风、多雨、多雾或多露的情况下最适发病。
夜间低温有利于孢子囊萌发和侵入。
阴雨连绵除有利于病原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外,还刺激植株产生易感病的嫩叶和新梢。
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不但与绝对降雨量有关,并且与
季节雨量的分布有关。
如在5~9月间雨量充沛,且次数多而均匀时,则病害发生严重。
夏季气温在22~27℃,连续10d阴雨,或每隔8~15d降暴雨1次,空气湿度达95%以上时,便出现发病高峰1次。
果园的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植株过密、棚架低矮、郁蔽遮荫、管理粗放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葡萄栽培密度,棚架行列朝向以及整枝、修剪等管理工作,与霜霉病发生也有密切关系。
凡促使果园通风透光不良、增长小气候湿度的,都会加重发病。
凡施肥不当,偏施或迟施氮肥,刺激葡萄抽生新梢,造成秋后枝叶茂密、组织延迟成熟等也会使发病加重。
葡萄细胞液中钙/钾比例是决定抗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含钙多的葡萄抗霜霉病的能力较强。
当比值大于1时表现抗病,而小于1时则表现较感病。
一般老叶片的钙/钾比值大于1,故老叶抗病,而幼叶的比值小于1,因此幼嫩叶片较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