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概况
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逻辑进程

展模式 的政治 理论 ,以农 为本 ,以工商 、技术 评价 ,使其精华焕 发 出新 的 活力 ,融 入新 的环
中国传统哲学从 产生至今 已有 三千多 年 的 胡适 、金岳 霖 、冯 友兰 、张岱 年等一 批 哲学 家
历史 ,在长期 的发展 过程 中积淀 了丰富多 彩 的 为中国传 统 哲 学 的现 代化 进 行 了艰 辛 的探 索 ,
遗产 。中国传统哲 学对 于 国人价值 观 、生 活方 取得 了丰厚 的成果 。在 批判地 继 承前辈 成就 的
首先面临的问题 。
表 明国人在传统 与现代 之 间探索 出一 定 的方 法 粗略地考察一下 ,可 以发现 中国传统哲 学 的现
中国传统哲 学现代 化 的必要性 可归 结为 以 与对策 ,也说 明 中国哲 学 的现代 化 是 可 能 的。
下方 面 :
一
是 中国传统 哲学 是建立 在 中国古代农 业 代化在 以下几个 方面体 现 出可 能性 :一 是有科
文明以及 以血缘 关系 为基础 的古代社 会体 制之 学的方法论作指 导。这就 是 以马 克思 主义 的辩 上 的旧哲学体 系 。它 的本质是 为封建 宗法 等级 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 主 义作 为指 导方法 ,对 社会服务的 ,强调 等级 尊卑观 念 ,突 出圣 贤救 传 统哲 学采 取 了批 判 地 继 承 的态 度 ,用 客 观 、
一
、
中国传 统 哲 学 现 代 化 的 必 要 性 和 可
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唐君毅人物简介

学术评价:深邃的理论家与卓越的教育家
• 唐君毅的哲学思想具有深邃的理论内涵
• 唐君毅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为中国哲学界培养了大量人才
04
唐君毅的思想与现代社会
唐君毅的思想与现代伦理道德
• 唐君毅的道德观对现代伦理道德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唐君毅提倡仁爱正义的价值观,对现代伦理道德的建设具有重
要指导意义
唐君毅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价值:指导现代伦理道德建设与推动现代教育管理改革
• 唐君毅的道德观和教育理念对现代伦理道德建设和教育管理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通过研究唐君毅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指导现代伦理道德建设和推动现代教育管理改革
意义:丰富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与促进中国文化发展
• 研究唐君毅的哲学思想,将丰富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的内容
人生观: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价值观:仁爱与正义
• 强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
• 提倡仁爱,认为爱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 重视现实,关注社会问题,主张通过教育和改革来实现
• 强调正义,认为正义是社会公平和和谐的基础
理想
唐君毅的文化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观:文化多元论与文化融合
• 强调文化多元,认为不同的文化各有其价值和特色
未来趋势:深入研究与跨学科研究
挑战:如何评价唐君毅的学术地位与如
何理解唐君毅的哲学思想
• 随着对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的深入,
• 如何评价唐君毅的学术地位,将是一
唐君毅的哲学思想将成为研究的重要课
个重要的挑战
题
• 如何理解唐君毅的哲学思想,将是一
• 通过跨学科研究,探讨唐君毅哲学思
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想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拓展研究领域
中国近现代哲学家:方东美人物简介

• 强调人文主义和生命至上的价值观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对当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方东美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研究的启示与借鉴
启示
• 强调哲学创新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 倡导人文主义和生命至上的价值观
借鉴
• 学习方东美在哲学史研究和文化研究方面的方法
• 借鉴方东美的生命哲学和人文主义观念进行哲学研究和创新
方东美对传统儒学的创新
• 将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相结合
• 提出了生命哲学和人文主义等新的哲学观念
03
方东美的主要哲学观点
方东美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人生观
价值观
• 倡导生命至上的人生观
• 强调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 强调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 倡导仁爱、和谐等道德价值观
方东美的美学思想与创造力
美学思想
• 强调美学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学术研究
社会活动
01
02
Hale Waihona Puke 03• 深入研究中国哲学、美学、
• 参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运
文化哲学等领域
动
• 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 支持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 培养了大量哲学人才
02
方东美的哲学思想体系
方东美的哲学观念与特点
哲学观念
哲学特点
• 强调生命哲学的重要性
• 融合东西方哲学思想
• 倡导人文主义精神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为新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强调文化多元的观点
• 对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方东美哲学思想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近现代哲学补充笔记

熊十力一、体用不二熊十力说,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就是本体与现象。
体者,具云本体。
用者,作用或功用之省称。
不曰现象而曰用者,现象界即是万有之总名,而所谓万有实即依本体现起之作用而假立种种名。
故非离作用,别有实物可名现象界,是以不言现象而言用也。
就是说,现象就是本体现起的作用,不可以把两者(体与用)割裂开来,“不可妄计体用为二”。
也就是说不可以于用之外去寻找本体,本体不是超脱于用之外的独立存在的东西,离开变动不居的现象便无本体,生生不已的本体全体呈现为变动不居的功用,故称体用不二。
但是,熊十力说,许多哲学家往往误认为本体是脱超于现象界之上,或隐于现象界的背后而为现象作根源。
佛家在体用问题上,就是持相互割裂的观点,是“求体费用”其体也只能是个“死体”。
熊十力的本体虽然是绝对、超时空、无限、大全,但它不是像临驾于世界之上的上帝一样,也不是像西方哲学家所认为的“立于现象的背后,而为现象的根源”的那种终极实体,而是一种体与用的统一的终极实体。
对于体用关系,熊十力用许多的词语来描述这种关系,如“即用即体”、“即用显体”、“全体成用,全用即体”、“用外无体,体外无用”、“体用可分而不可分”等等。
我们把体用不二的思想稍加概括,大致上可以包含下面几层含义。
第一,体用之间、形上形下之间,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无论是逻辑上还是时间上的。
“一言乎用,则是其本体全成为用,而不可于用外觅体;一言乎体,则是无穷妙用,法尔皆备,岂其顽空死物,而可忽然成用。
”第二,本体不是万有的始因,不是超脱于现象界之上或隐于现象界背后的作为宇宙创造者和主宰者的终极实体,它不在功用之外,而是“即体即用,即流行即主宰,即现象即真实,即变即不变,即动即不动,即生灭即不生灭,是故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
为了使他的体用不二思想变得更为浅易明白,他反复举大海水与众沤的比喻。
他说:“大海水全体现作众沤,不可于众沤外别觅大海水。
又众沤各各以大海水为其体,非离大海水而各有自体。
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家及其主要的教育思想

(1868一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光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补编修。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弃官南返,开始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移居香港,后病卒于香港。
其主要教育思想为:(1)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共和精神”的指导下,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才能完成,(2)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3)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为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强调要有“自动”、“自学”、“自助” 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4)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还支持“勤工俭学”和“工学互助”活动。
其著作辑有《蔡元培全集》陈独秀【近代】(1879—1942)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字仲甫。
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1918年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积极参加并领导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1920年12月,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曾试图改革当时的教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创始人之一,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1924年著文主张收回教育权,支持教会学校学生的斗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因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被撤销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职务。
1929年被开除出党。
著作辑为《独秀文存》胡适【近代】(1891—1962)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早年在上海梅溪学堂、澄忠学堂和中国公学求学。
1910年赴美留学。
先后入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受业于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
自称“受杜威先生实验主义哲学的绝大影响”,实用主义是他“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
他一生参加学术活动的领域较广泛,在哲学、文学、历史和教育等方面,均有专门论著。
张君劢哲学思想论析

张君劢哲学思想论析张君劢(1886-1962)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新亚洲主义者、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全国政协前主席。
他是与梁启超、鲁迅、朱光潜、孙中山等共同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部分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华哲学思想家”和“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家”。
张君劢的哲学思想是以经验主义为基础,建立在思想家伦理学、先验新儒家思想、实验心理学、生态科学等基础上,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
他坚持以近代西方科学与哲学研究技术作为基础,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相结合,构建“现代哲学思想”。
一、张君劢的经验主义思想张君劢的思想源自经验主义思想。
他认为,“所有认识均出于经验”,经验是学习的唯一真理,而经验来自客观现实,客观又以自然界为核心。
因此,经验主义的基础是它建立在自然观点的根本。
张君劢提出“实证主义”,他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而发现,只有实践可以验证真理的存在,而无实践就无法证明真理的存在。
二、张君劢的伦理学思想张君劢强调:“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他认为,真理必须以人为中心,以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目标,这意味着社会与人文是基础,推动理性思维,优越于自然界。
张君劢强调人文主义,他把伦理学当作指导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以此为根基,将伦理思想实践于实践中,构建一种“”理论。
他强调以和而不以强求取,以温和为主导,以慈悲心态迎接困境,唤起人们的人性同情心,建立“天人合一”的社会行为准则,反对强暴、仇恨、残害他人,同时建立社会公正、安全、稳定的自然状态。
三、张君劢的新儒家思想张君劢将新儒家思想发展到现代,把先秦儒家伦理学经典与近代科学技术和现代西方哲学经典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保持革新和融合。
其核心思想是以无政府状态管理社会,以道德和良心准则管治人类行为。
张君劢强调“以温和的方式进行治理”,他倡导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和情感,而不是强制性管控,他用“道德规范”取代“刑罚”,运用“自觉性”和“责任感”取代“纪律”,用“理性、熟练、简明、有序”来概括“文明”,以外在法律制度作为管理基础,以儒家“仁慈”理论作为动力。
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想的传播原因及其特点综述

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想的传播原因及其特点综述摘要: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大动荡时期,传统文化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洋枪洋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西方各种文化思想的涌入,形成了中西文化大汇聚的历史潮流,使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一派纷然杂陈、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其中,进化论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既深且巨。
究其原因在于:适应了民族危机的心理需要;传统文化的奠基作用;儒家学者的选择传播。
关键词:进化论思想;传播原因;儒家思想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大动荡时期,传统文化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洋枪洋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西方各种文化思想的涌入,形成了中西文化大汇聚的历史潮流,使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呈现出一派纷然杂陈、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其中,进化论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既深且巨。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短短三十年里,进化论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取得一种普世性的地位,成为近代中国许多追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志士仁人观察世界、变革现实的思想武器,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妙药良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词,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先进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如果我们要研究一个理论本身,那么就要了解其来龙去脉,19世纪末期,达尔文的进化论适时地来到中国。
“我们放开眼光看一看,现在的进化论,已经有了左右思想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宗教之精神、政治之设施,没有一种不受它的影响。
”[1]进化论之神奇魔力来自何方,它又是怎么样传播以至于风行中国的呢?一、民族危机的心理需要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在于,进化论适应了国人急于摆脱民族危机的心理需要,同时,它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西方话语向中国话语的顺利转变。
并且中国的学者对西方进化论做了细致的抉择和筛选[2],适应了近代中国的现实需要。
杨惠敏认为中国近代进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的产生和发展既直接受到生物进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天体演化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近代自然科学成分。
语文新课标深阅读丛书·中国哲学简史

语文新课标深阅读丛书·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其发展史尽管有着悠久的历史,却丰满变化,归根到底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逐步完善和超越,以此令人知之甚少。
《中国哲学简史》的诞生正是这种深奥而又古老的传统思想史的缩影。
《中国哲学简史》由历史学家唐景培先生撰写,囊括从先秦到清末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历史概要,它对中国古代哲学历史的经典著作进行了精辟的总结和阐释,让读者几乎可以一举掌握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大体框架和形成过程,让每个有相关兴趣及应用的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前世今生。
《中国哲学简史》从先秦的“黄帝、尧、舜”之前的先秦思想开始,其中包括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众多思想家的重要著作,简述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的历史进程,如荀子、孟子、老子等古代哲学家的主要著作,也全面介绍了宋明理学、元明理学以及近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概要,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有着它丰富而有深度的概要,介绍了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历史概况,有利于读者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价值、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书概括了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特别是介绍了宋明理学、元明理学以及近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概要,使得读者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各个阶段的发展历史,而且它详细的分析,深入的介绍,从史实出发,使得本书成为了当今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和参考范例。
从思想的角度看,《中国哲学简史》的内容以中国的实践为基础,构建出一种“伦理、政治、思想、文化”的完整哲学思路,将“价值、情感、学术、政治”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哲学简史》精辟的梳理,使人们不仅能够深入到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还能够从全新的视角认识中国文化史。
本书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历史,也将影响世界其它国家的哲学思想,更是影响深远的文化传统,充分彰显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深远价值及其庞大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