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黄原理
folin酚法的原理

folin酚法的原理
Folin酚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测定方法,在测定蛋白质、核酸、酶活性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Folin酚法的原理。
1. Folin试剂的组成
Folin试剂的主要成分是重铬酸钾和碱性碳酸钠。
在碳酸钠的作用下,重铬酸钾被还原成三价铬离子。
2. 蛋白质测定的原理
蛋白质含有大量的酪氨酸、色氨酸和其他含硫氨基酸,它们在强碱性条件下能够被氧化为对应的酸体(例如酚与醛等),这些酸体可以与Folin试剂产生还原反应。
3. 反应机制
在试液中有蛋白质时,蛋白质中的含硫氨基酸被氧化,产生酚类化合物。
Folin试剂中的三价铬离子还原成二价铬离子,并与试液中的酚类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得Folin试剂被苍白的黄色变成蓝色。
4. 比色检测
反应完成后,将反应液加入塑料试管中,并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检测。
在波长650nm处,蓝色的反应产物可以在光路中吸收较多的光线,从而产生一个比较高的吸光度值。
通过吸光度可以计算出反应物的浓度,从而求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总结:Folin酚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测定方法,通过蛋白质氧化反
应与Folin试剂中的重铬酸钾还原反应相结合,实现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酚氧化生成醌的催化研究

酚氧化生成醌的催化研究酚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在医药、化妆品、染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酚的化学性质和稳定性都较差,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并产生副产品。
因此,开展酚的催化研究十分必要。
本文将围绕“酚氧化生成醌的催化研究”展开阐述。
第一步,酚的氧化反应机理。
酚在空气中接触氧气,经历一个氧化反应,生成醌。
氧化反应的过程中,酚损失一个电子,形成自由基。
自由基与氧气反应,生成酚的氧化产物——醌。
醌是一种含有两个羟基的化合物,它比酚更加稳定,不易被氧化。
第二步,催化酚氧化反应的方法。
酚氧化反应常常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常用的催化剂包括金属离子、过渡金属化合物、氧化物等。
催化剂具有提高反应速率、增强反应选择性等作用。
第三步,酚氧化反应的应用。
酚氧化反应在农药、药物合成、香料、颜料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人工合成抗生素需要进行酚氧化反应,生成双酚A,再经过催化反应生成波多霉素。
另外,酚氧化还被用于颜料的制备。
例如氧气氧化苯酚可以得到醌类颜料,其中苯醌主要应用于油墨、涂料等领域。
第四步,酚氧化反应存在的问题。
酚氧化反应常常伴随着强烈的自由基引发副反应,引起化学反应的不确定性。
另外,酚氧化反应难以控制,特别是在反应温度、反应物质量等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产物选择性难以保证。
因此,酚氧化反应的优化、改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酚氧化生成醌的催化研究在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酚氧化反应的不确定性和选择性问题也需要我们继续加以探究。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大研究力度,不断提高催化剂的效率和选择性,推动酚氧化反应技术创新和发展。
光学测量技术在海水中有机污染物现场监测中的应用

转 换 来 的 电信号 , 将信 息进行 处 理 , 入到 相 应 的程 序 中 , 到 所 要 测 量 的结 果 并 将 其 在 输 得
物 的浓 度 , 如表 1 列 。 所
表 1 被 测 污 染 物 的 浓度 计算 及 光 谱 特 性
2 系 统 构 成
海 水 中多种 有 机污 染 物 的现场 光学 分 析 系统 的结构 组 成 如 图 1所 示 。
网
厂I 塑—l 旦 I 堂 l壁 签笪— ]
/
l一 1一 } 王
维普资讯
第 1 5卷
第2 期
山
东
科
学
V ol 1 No.2 _5
20 0 2年 6月
SHA NDONG SCI ENCE
j n. 0 2 u 2 0
文 章 编 号 :0 24 2 (0 2 0 —0 90 1 0— 0 6 2 0 ) 20 3— 3
收稿 日期 :0 20 — 0 2 0 —3 2 作 者 简 介 : 继 昌 ( 9 2) 男 , 士 , 事 海 洋 污 染 监 测 研 究 。 孙 1 7一 , 硕 从
维普资讯
・
4 ・ 0
i 东 l l
科
学
5 7 m、 6 n 4 n 6 0 m。其基 本 工作 原 理 是 先根 据 入射 光谱 的特性 确 定污 染 物 中 含 有 何种 物 质 , 然 后根 据 所 含 污染 物所 对 应 的计 算 公式 找 到所 对 应 的 特 征光 谱 的 光 密 度 , 而 求 出 污染 进
苯酚磺化的原理

苯酚磺化的原理苯酚磺化是通过向苯酚分子中引入磺酸基团(-SO3H)来进行的化学反应。
这一反应通常是以浓硫酸为催化剂,通过将苯酚与浓硫酸混合而进行。
苯酚分子是一种芳香酚类化合物,由一个苯环和一个氢氧基组成。
在苯酚磺化的过程中,磺酸基团会取代氢氧基,从而形成苯酚磺化产物。
这种磺酸基团的引入可以赋予苯酚磺化产物一些新的性质和用途,比如增加其在某些化学反应中的活性,提高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价值等。
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会使用一种催化剂来提高反应速率、降低反应能量等,从而使反应更加容易进行。
对于苯酚磺化反应而言,浓硫酸往往被用作催化剂。
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质子酸性质,它可以将苯酚分子中的氢氧基质子化,从而引发磺化反应的进行。
在苯酚磺化过程中,浓硫酸会首先与苯酚分子中的氢氧基发生反应,形成一个磺酸酯中间体。
这个中间体是一个硫酸酯化合物,它具有比苯酚更强的亲电性,因而更容易进行进一步的反应。
接着,这个磺酸酯中间体会与另一个苯酚分子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磺酸基团会取代其中的氢氧基,形成苯酚磺化产物。
此时,浓硫酸还会再生,参与下一轮的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苯酚磺化反应是一个亲电芳香取代反应。
亲电取代反应是一类重要的芳香化合物反应,其机制是通过一个亲电体与芳香化合物发生反应,形成一个中间体,然后这个中间体再与亲电体发生反应,从而得到最终产物。
苯酚磺化的产物是一种新的化合物,它通常被称为苯酚磺酸。
苯酚磺酸具有苯酚和磺酸基团的性质特点,它在化学性质和应用上与苯酚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苯酚磺酸在某些化学反应中具有更高的活性,因此可以作为更有效的反应物;在某些领域中,苯酚磺酸也展现出更好的性能,比如在某些有机合成反应中可以提高产物的纯度和产率等。
总之,苯酚磺化是一种通过将苯酚中引入磺酸基团而得到的新的化学反应产物。
通过浓硫酸的催化作用,苯酚分子中的氢氧基可以被磺酸基团取代,形成苯酚磺酸。
这种反应产物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用途,对于化学工业和其他领域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黄花菜多酚提取的原理

黄花菜多酚提取的原理
黄花菜多酚提取的原理基于溶剂提取和分离技术。
首先,黄花菜经过粉碎或研磨处理,目的是增加其与溶剂接触的表面积,提高提取效果。
然后,将黄花菜样品与适当的溶剂(如醇类、酸类、水等)进行混合。
溶剂的选择通常基于黄花菜多酚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醇类(如乙醇、丙醇)通常适用于黄花菜多酚的提取,因为它们能够溶解多酚类化合物。
接下来,将黄花菜和溶剂混合物进行搅拌或加热浸提。
搅拌或加热有助于黄花菜多酚从植物基质中转移到溶剂中。
在此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与溶剂发生相互作用,例如通过溶剂分子的溶剂化、反应、离子交换等方式。
提取完成后,会得到一个含有黄花菜多酚的溶液。
为了获得纯净的黄花菜多酚,可以采用一系列的分离技术,如蒸馏、结晶、分子筛、色谱等。
这些技术根据黄花菜多酚的化学性质(如沸点、溶解性、分子大小、极性等)进行选择和优化,以便从溶液中分离出所需的黄花菜多酚。
最终,经过提取和分离过程,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黄花菜多酚。
这些多酚类化合物可以用于制备食品、药品、保健品等,具有一定的功效和应用价值。
酚类的显色反应方程式

酚类的显色反应方程式引言化学反应是物质的质量和结构变化的过程,常常伴随着物质性质的改变。
在化学实验中,酚类物质常常表现出显色反应,即在一定条件下,酚类物质与其他化学物质之间发生反应产生有色产物。
本文将详细介绍酚类的显色反应方程式。
一、酚类的定义和常见性质1. 酚类的定义酚类是一类含有苯环上一个或多个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的结构中羟基的位置和数量不同,导致酚类物质在化学性质和反应中表现出多样性。
2. 酚类的常见性质•酚类物质通常具有特殊的气味,如苯酚(石碱)的气味刺激且较浓烈。
•酚类物质在常温下大多为固体或液体,常见的固体酚有苯酚、萘酚等,液体酚有邻苯二酚等。
•酚类物质在水中很难溶解,但易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二甲醚等。
•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易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酚醚,例如苯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过氧苯酚。
二、酚类的显色反应1. 酚类显色反应的原理酚类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产生具有颜色的产物。
这些反应通常是氧化还原反应或络合反应。
2. 酚类显色反应的重要性酚类的显色反应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酚类的显色反应可以用于酚的检测和分离等方面。
另外,显色反应还可以用于制备荧光染料、颜料等。
3. 酚类的显色反应方程式(1) 酚的氧化反应以苯酚(C6H5OH)与高锰酸钾(KMnO4)为例:苯酚+ 3KMnO4 + 4H2SO4 → C6H4O2 + 3MnSO4 + K2SO4 + 4H2O这是一种氧化反应,苯酚被高锰酸钾氧化为间苯二酚(C6H4O2)。
(2) 酚的络合反应以苯酚与铁离子(Fe3+)为例:苯酚+ FeCl3 → Fe(C6H5O)3 + HCl这是一种络合反应,苯酚与铁离子形成复合物,产生有色产物。
(3) 酚的碘化反应以苯酚与碘化钠(NaI)为例:苯酚+ NaI → C6H5OI + NaOH这是一种碘化反应,苯酚与碘化钠反应生成碘苯酚,产生有色产物。
PH试纸原理

PH试纸原理基本信息化学离不开溶液,溶液有酸碱之分。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尺子”是“广泛pH试纸”。
这是一种现成的试纸,使用时,撕下一条,放在表面皿中,用一支干燥的玻璃棒从玻璃容器中蘸取一滴溶液,从它的颜色变化就可以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十分方便。
pH试纸按测量精度上可分0.2级、0.1级、0.01级或更高精度。
pH试纸上有甲基红、溴甲酚绿、百里酚蓝这三种指示剂。
甲基红、溴甲酚绿、百里酚蓝和酚酞一样,在不同PH值的溶液中均会按一定规律变色。
甲基红的变色范围是pH4.4(红)--6.2(黄),溴甲酚绿的变色范围是pH3.6(黄)--5.4(绿),百里酚蓝的变色范围是pH6.7(黄)--7.5(蓝)。
用定量甲基红加定量溴甲酚绿加定量百里酚蓝的混合指示剂浸渍中性白色试纸,晾干后制得的pH试纸可用于测定溶液的pH值便不难理解了。
什么是pH?pH=-lg[H+],用来量度物质中氢离子的活性。
这一活性直接关系到水溶液的酸性、中性和碱性。
水在化学上是中性的,但不是没有离子,即使化学纯水也有微量被离解:严格地讲,只有在与水分子水合作用以前,氢核不是以自由态存在。
注意:pH不应写成PH 这是一个容易出错的地方。
试纸的使用方法1.检验溶液的酸碱度:取一小块试纸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滴于试纸的中部,观察变化稳定后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判断溶液的性质。
2.检验气体的酸碱度: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再送到盛有待测气体的容器口附近,观察颜色的变化,判断气体的性质。
(试纸不能触及器壁)注意1.试纸不可直接伸入溶液。
2.试纸不可接触试管口、瓶口、导管口等。
3.测定溶液的pH时,试纸不可事先用蒸馏水润湿,因为润湿试纸相当于稀释被检验的溶液,这会导致测量不准确。
正确的方法是用蘸有待测溶液的玻璃棒点滴在试纸的中部,待试纸变色后,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来确定溶液的pH。
4.取出试纸后,应将盛放试纸的容器盖严,以免被实验室的一些气体沾污pH试纸的发现pH试纸的雏形——石蕊试纸是波义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的: 在一次紧张的实验中,放在实验室内的紫罗兰,被溅上了浓盐酸,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然后插在花瓶中。
纺织品酚黄变、光黄变产生的原因及防止黄变措施的研究

纺织品酚黄变、光黄变产生的原因及防止黄变措施的研究作者:侯金连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9年第01期摘要:纺织品泛黄的现象已经成为一项被反复提出的重要问题。
这种现象在白色或者浅色织物上尤为显著。
本文主要对纺织品酚黄变和光变黄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有效地预防黄变措施。
关键词:纺织品;酚黄变;光黄变;原因;措施中图分类号:TS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1-0067-021 引言纺织品的黄变严重影响到纺织品外观和使用性能。
纺织品的加工成品在完成交易之前,需要经过一定的工艺手段的染整、在库储存、运输、样品展示等等相对繁杂且时间较长的阶段。
在完成交易以后进入其使用阶段也会由于穿着、洗涤或者储存不合理从而造成颜色变异的情况出现。
综合来讲,造成纺织品颜色出现差异具有一定的内在原因和相对客观存在的外在原因,同时也存在着两者相互作用的原因。
所以,纺织品颜色出现变异的情况造成的索赔情况的出现逐渐上升的势头。
纺织品生产者、销售者还有第三方检测方均对纺织品颜色出现异常的情况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并且针对颜色出现异常的情况展开有效的分析,并提出减少和改善纺织品变黄的有效措施。
2 纺织品变黄的主要类型纺织品的变黄也可以称之为“黄化”,其通常说的是白色或者浅色织物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光、化学药剂等影响下引起表面出现泛黄情况。
而通常遇见的纺织品黄变色牢度主要有酚黄变和光黄变两大类。
酚黄变:在氮氧化物和酚类化合物的作用下,纺织品产生的黄色色变。
光黄变:是从紫外线照射进而造成的白色或浅色的纺织品其表层出现泛黄的情况。
3 方法测试3.1 酚黄变测试按照ISO 105-X18:2007规定了一种评估纺织品材料的酚黄变潜力的测试方法。
将被测试样和标准控制织物分别置于对折的测试纸中(测试纸以长边为轴中间对折),并分别夹在两块玻璃板之间,用不含丁基化羟基甲苯的聚乙烯薄膜进行包裹,形成一个组合试样(见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酚黄
白色织物贮存中有时会黄变,泛黃部位经酸处理后黃色消失回复原来的白色,若再滴上碱液又回复黄色。
究其原因,主要是酚黃变(phenolic yellowing)。
引起酚黃的主要原因:
包装材料中普遍使用的抗氧化剂BHT (2,6-二叔丁基对甲酚) 与空气中的氮氧化物(NOx) 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DTNP (2,6-二叔丁基对硝基苯酚),DTNP在酸性状态下无色,室温条件下极易升华而转移,当遇到碱性物时,则立即黃变。
引起酚黄变的条件:
q有BHT存在(几乎不可避免) ,BHT普遍使用的情況:
üPE、PP等包裝材料中的抗氧化剂
ü合成纤维的稳定剂
ü天然纤维的杀虫剂、除草剂、防霉剂、防腐剂等
ü纺织助剂如纺纱油剂、润滑剂、抗静电剂、浆料、油脂、染整助剂等
ü纸箱、包装纸及塑料桶等。
q有氮的氧化物(NOx)存在,使BHT转变成DTNP
q布容易吸收DTNP的程度与吸收量
q布上的pH值(酸性时无色,碱性时黃变)
酚黄变的防止措施:
v使用不含BHT的包装材料,如PE膜、包装纸及纸箱
v加柠檬酸、草酸或酒石酸等低挥发性酸,使加工布维持在酸性pH 值4.5~6.0左右
v选用不含且不易吸收BHT的助剂,如弱阳离子型柔软剂
v布匹加工贮存场所避免空气污染,降低NOx的浓度
v荧光增白剂处理(要考虑荧光增白剂的耐酸、碱稳定性)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