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汤剂给药基本知识 ppt课件

PPT课件
7
2.后下 一些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者,如薄荷、 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入药宜后下,待他药 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番泻叶 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3.包煎 有些药物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 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如蒲黄、海金沙等,因药 材质地过轻,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 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 化;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 这几类药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不调的药物,尤其是治疗痛经的药物宜在月经前3-7天服用,起
到调经作用。
PPT课件
11
6.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安神药、 涩精止遗药、缓下药、补心脾的药物,安神药于睡前服, 待药物起效后能起到安眠的效果:遗精遗尿病证多于夜 间发生,故涩精止遗药需睡前服;缓下药由于需要长时 间在胃肠道作用,晚上服用,晨起后正好发挥泻下作用。 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服药后宜仰卧;有头、口、耳 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 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应择健侧 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侧卧。
PPT课件
3
药物种类
煎前泡药
浸泡时间
复方汤剂
加水搅拌后应浸泡30~60 分钟
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 20~30分钟 的方剂
以根、茎、种子、果实类 60分钟 等为主的方剂
*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
PPT课件
4
煎药火候
武火
煎药火候
文火 原则:先武后文
*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以防药性
挥发;滋补药宜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煎, 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4.空腹服:凡滋补类汤药,宜早晨空腹用,以利充分吸收。 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 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
中药与方剂 14安神开窍药方ppt课件

20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许剑琴
注意 不宜用于: 邪在肌表,未在少 阳;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虚劳内 伤,气血虚弱。
xjianqin@
2018/11/3
二、常用方剂
21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许剑琴
xjianqin@
2018/11/3
中药与方剂 14安神开 窍药方
一、概述
定义 具有安神开窍作用,治 疗心神不宁、神昏窍闭病证 的药物,叫安神开窍药。 分类
安神药 开窍药
2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许剑琴 xjianqin@
2018/11/3
二、安神药
主要功能 以入心经为主,具有 镇静安神的作用。 适应证 心悸、狂躁不安之证。
益气宁神、固表止汗,扶 正助祛邪,防邪去正伤。
xjianqin@
2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许剑琴
2 通关散
功效:通关开窍 主治:高热神昏、痰迷心窍、 回苏醒神。
猪牙皂角
细 辛
辛散燥烈 祛痰开窍 辛香走窜 开窍醒神
开窍通关。鼻为肺窍,吹鼻,使 肺气宣通,气机畅利,神志清醒, 多用于急救。
10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许剑琴
3 蟾酥
甘、辛,温。有毒。入心、胃经。
11
解毒消肿 外用或内 服均有较强的解毒 止痛作用,用于疮 疡肿毒、咽喉肿 痛。 开窍醒脑 感受秽浊 之气,猝然昏倒之 证,配麝香、雄 黄。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许剑琴 xjianqin@
2018/11/3
苦、甘,凉。入心、肝经。
4 牛黄
豁痰开窍 化痰开窍兼清热,适用于热病 神昏、痰迷心窍所致癫痫、狂乱,配麝 香、冰片等。 清热解毒 热毒郁结之咽喉肿痛、口舌生 疮、痈疽疔毒等,配黄连、麝香、雄黄 等。 息风止痉 温病高热所致的痉挛抽搐之 证,配朱砂、水牛角等。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

透热、养阴活血的作用。
清热解毒剂
用于治疗三焦火毒证,如黄连 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具有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作用。
清脏腑热剂
用于治疗五脏六腑火热证,如 龙胆泻肝汤、清胃散等,具有
清泻脏腑实热的作用。
祛湿剂
燥湿和胃剂
用于治疗脾胃湿滞证,如平胃 散、藿香正气散等,具有燥湿
运脾、行气和胃的作用。
清热祛湿剂
方剂学在现代医学中地位
桥梁作用
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指导临床用药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 。
促进中药新药研发
通过对古方、验方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创制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中药新药。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将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用于治疗湿热内蕴证,如茵陈 蒿汤、八正散等,具有清热利 湿、利尿通淋的作用。
利水渗湿剂
用于治疗水湿内停证,如五苓 散、猪苓汤等,具有利水渗湿 、通阳化气的作用。
温化寒湿剂
用于治疗寒湿内蕴证,如真武 汤、实脾散等,具有温阳健脾
、化气行水的作用。
治风剂
疏散外风剂
用于治疗外风所致病证,如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等,具有疏散外风、通络止 痛的作用。
汉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学体系,使方剂学形 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宋金元时期
政府组织编纂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同时出现了“金元四大家”等各具特色的 医学流派,促进了方剂学的进一步发展。
晋唐时期
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千金方》 等著作丰富了方剂学的内容,推动了方剂 学的发展。
清热解毒剂
用于治疗三焦火毒证,如黄连 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具有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作用。
清脏腑热剂
用于治疗五脏六腑火热证,如 龙胆泻肝汤、清胃散等,具有
清泻脏腑实热的作用。
祛湿剂
燥湿和胃剂
用于治疗脾胃湿滞证,如平胃 散、藿香正气散等,具有燥湿
运脾、行气和胃的作用。
清热祛湿剂
方剂学在现代医学中地位
桥梁作用
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指导临床用药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 。
促进中药新药研发
通过对古方、验方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创制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中药新药。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将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用于治疗湿热内蕴证,如茵陈 蒿汤、八正散等,具有清热利 湿、利尿通淋的作用。
利水渗湿剂
用于治疗水湿内停证,如五苓 散、猪苓汤等,具有利水渗湿 、通阳化气的作用。
温化寒湿剂
用于治疗寒湿内蕴证,如真武 汤、实脾散等,具有温阳健脾
、化气行水的作用。
治风剂
疏散外风剂
用于治疗外风所致病证,如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等,具有疏散外风、通络止 痛的作用。
汉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学体系,使方剂学形 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宋金元时期
政府组织编纂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同时出现了“金元四大家”等各具特色的 医学流派,促进了方剂学的进一步发展。
晋唐时期
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千金方》 等著作丰富了方剂学的内容,推动了方剂 学的发展。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 ,以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史
古代方剂学成就
自《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不断 总结和发展方剂学理论,形成了丰富 的方剂学著作,如《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等。
现代方剂学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学研 究逐渐深入,涉及药理、药效、毒理 等多个领域,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了科学依据。
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防风等,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防风等,祛风胜湿,止痛活络 。
补益方剂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主治脾胃 气虚证。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滋阴补肾,主治肾阴 虚证。
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 治脾虚气陷证及气虚发热证。
健脾,和胃消食的功效。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症状,辨证为脾胃虚弱型消 化不良。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为 法。
疗效评估
患者服药后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明 显改善,大便逐渐恢复正常,乏力、 气短等症状减轻。
失眠病例分析
病例介绍
患者赵某,女,28岁,因失眠多梦、心悸不安、 头晕耳鸣等症状就诊。伴有口干、口苦等症状。
02
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论
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组成
方剂是由药物按一定法度配伍而成, 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 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方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 类型,如按功效可分为解表剂、清热 剂、泻下剂等;按剂型可分为汤剂、 丸剂、散剂、膏剂等。
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
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泻下、温里、补益等,这些功效是通过药 物之间的配伍来实现的。
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 ,以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史
古代方剂学成就
自《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不断 总结和发展方剂学理论,形成了丰富 的方剂学著作,如《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等。
现代方剂学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学研 究逐渐深入,涉及药理、药效、毒理 等多个领域,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了科学依据。
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防风等,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防风等,祛风胜湿,止痛活络 。
补益方剂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主治脾胃 气虚证。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滋阴补肾,主治肾阴 虚证。
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 治脾虚气陷证及气虚发热证。
健脾,和胃消食的功效。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症状,辨证为脾胃虚弱型消 化不良。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为 法。
疗效评估
患者服药后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明 显改善,大便逐渐恢复正常,乏力、 气短等症状减轻。
失眠病例分析
病例介绍
患者赵某,女,28岁,因失眠多梦、心悸不安、 头晕耳鸣等症状就诊。伴有口干、口苦等症状。
02
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论
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组成
方剂是由药物按一定法度配伍而成, 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 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方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 类型,如按功效可分为解表剂、清热 剂、泻下剂等;按剂型可分为汤剂、 丸剂、散剂、膏剂等。
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
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泻下、温里、补益等,这些功效是通过药 物之间的配伍来实现的。
方药基础知识PPT课件

涩
• 与酸味药作用相似。 • 常用于治虚汗、泄 泻、尿频、遗精、 滑精、出血等证。
– 如芡实、罂粟壳等。 – 一般将涩味与酸味 并列。
• 四气和五味有着密切的关系。 • 一般而言,气味相同的药物,大多作用相近。
– 如辛温药物多能发散风寒,甘温药物多能补气助阳;
• 气味不同的药物,则作用各异。
– 如黄连苦寒,可清热燥湿,党参甘温,则补中益气;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 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
(一)四气五味
• 药物具有“性”和“味”,其中“性” 又称为“气”。 •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之一,是 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
1.四气
•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 寒性和凉性药物,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作用。
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 适当的药物,确定剂量、用法,按照组 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
方剂通过对药物的合理配伍组合, 可以增强或改变药物原有的功用,调其 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 的不利因素,从而以综合的作用发挥更 好的治疗效果。
– 如人参、熟地、甘草等。
酸
• 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 常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 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等 证。 •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 如五味子、乌梅、金樱子等。
苦
• 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泄火、降泻气逆、 通泻大便、燥湿祛湿、泄火存阴等作用。 • 常用于治疗热证、火证、实证喘咳、呕恶、便 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 一般清热泄火、降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 便、清热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
中药与方剂—常见方剂(中医基础课件)

* 四药助君以加强疏散风热,透邪外出之力。 * 荆芥药性微温,在大堆寒凉药中,温性被制, 而存其发汗透邪之力,故属“制性存用” 之药。
· 银翘散 ·
佐:桔梗 — 宣肺化痰止咳。 竹叶、芦根 —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使:甘草 —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桔梗、甘草相配,为“桔梗甘草 汤”;功能清利咽喉,化痰止咳。
喉炎;
· 痈疮初起;
· 麻疹初起。
4.现代研究:有解热、抗炎、抗菌、抗病毒、增
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5.名词术语解释:制性存用
6.病案分析
二、泻下剂
•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 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 剂,统称泻下剂。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的理论立法。 属于“八法” 中的“下法”。
· 参、术相须为用,增强补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脾益胃之效
佐:茯苓——健脾渗湿
· 术、苓相配,健脾助运,相辅相成。 补中健脾;渗 湿助运。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参与术 、术与苓配伍;全方温而不燥,平补 不峻,共奏益中气,健脾养胃之效,体现了脾胃气 虚的基本大法。犹如宽厚平和之君子,故有“四 君子汤”之名
· 和解剂 ·
二、分类与适应证:
1.和解少阳 — 用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 小柴胡汤。
2.调和肝脾 — 用于肝脾不和之证。 — 四逆散、逍遥散。
3.调和肠胃 — 用于肠胃不和,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证。 — 半夏泻心汤。
· 和解剂 ·
小柴胡汤
【组成】
( 《伤寒论》)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三两
《中药与方剂》课件开窍药与开窍剂.ppt

1、开窍剂是治疗闭证的方剂,对于脱证 (汗出肢 冷,呼吸气微,或手撒遗尿,目开口合,神志昏 迷)者不宜使用。
2、本类方剂主要治疗急性窍闭神昏证,用以急救,中 病即止,不宜久服。
3、本类方剂只作丸、散剂,不宜作汤剂。服用时宜用 冷开水(或温开水)送服(或鼻饲),不宜加热煎 煮,以免药性挥发,影响疗效。
苏合香 来源:金缕梅科乔木苏合香树的树脂。 性能:辛,温。归心、肝经。 功效: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应用: 1、寒闭神昏。 2、胸腹冷痛,满闷 用量用法:0.3 ~1克。入丸散。不入煎剂、
散剂。 使用注意:热闭不用。
石菖蒲
来源:天南星科草本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性能:辛、苦,温;归心、胃经。 功效: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应用: 1、用于痰湿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头晕、耳鸣 2、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闷,痞寒疼痛。 其他:可用于声音嘶哑,风湿痹痛,痈疽疥癣,跌打损
4、 本类方剂辛香走窜,孕妇慎用,以防堕胎。
安宫牛黄丸
(《温病条辨》)
安宫牛黄丸
(《温病条辨》)
【组成】
牛黄 犀角 冰片
麝香 黄连 珍珠
郁金 朱砂 黄芩 山栀 雄黄
【功效】 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主治】 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证。
热扰心神
热入心包
热盛伤津
高热烦躁, 神昏谵语 舌红或,脉数
口干舌燥
伤等。
开窍剂
一、概念
组成:以芳香开窍药物为主 作用:开窍醒神; 治证:神昏窍闭证。
二、分类与适应证
1、凉开
治热闭证温邪热毒内陷心包所致的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等。 代表方: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
2、温开
治寒闭证中风,痰厥等见突然昏倒, 牙关紧闭,神昏不语,苔白脉迟。
2、本类方剂主要治疗急性窍闭神昏证,用以急救,中 病即止,不宜久服。
3、本类方剂只作丸、散剂,不宜作汤剂。服用时宜用 冷开水(或温开水)送服(或鼻饲),不宜加热煎 煮,以免药性挥发,影响疗效。
苏合香 来源:金缕梅科乔木苏合香树的树脂。 性能:辛,温。归心、肝经。 功效: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应用: 1、寒闭神昏。 2、胸腹冷痛,满闷 用量用法:0.3 ~1克。入丸散。不入煎剂、
散剂。 使用注意:热闭不用。
石菖蒲
来源:天南星科草本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性能:辛、苦,温;归心、胃经。 功效: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应用: 1、用于痰湿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头晕、耳鸣 2、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闷,痞寒疼痛。 其他:可用于声音嘶哑,风湿痹痛,痈疽疥癣,跌打损
4、 本类方剂辛香走窜,孕妇慎用,以防堕胎。
安宫牛黄丸
(《温病条辨》)
安宫牛黄丸
(《温病条辨》)
【组成】
牛黄 犀角 冰片
麝香 黄连 珍珠
郁金 朱砂 黄芩 山栀 雄黄
【功效】 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主治】 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证。
热扰心神
热入心包
热盛伤津
高热烦躁, 神昏谵语 舌红或,脉数
口干舌燥
伤等。
开窍剂
一、概念
组成:以芳香开窍药物为主 作用:开窍醒神; 治证:神昏窍闭证。
二、分类与适应证
1、凉开
治热闭证温邪热毒内陷心包所致的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等。 代表方: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
2、温开
治寒闭证中风,痰厥等见突然昏倒, 牙关紧闭,神昏不语,苔白脉迟。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 ppt课件

❖ 臣药: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 并清中有透,以助君药清轻宣透之力
❖ 佐药:芦根—清热生津止渴;桔梗、牛 蒡子宣降肺气,化痰止咳,清利咽喉
❖ 使药:甘草
医学课件
36
麻杏石甘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6g 杏仁9g 石膏24g 炙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表邪化热犯肺之咳喘证。身热不解,咳
嗽,气粗而喘,或有胸痛、鼻煽,口渴, 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
医学课件
37
医学课件
38
❖ 辛凉轻剂——桑菊饮 ❖ 辛凉平剂——银翘散 ❖ 辛凉重剂——麻杏石甘汤
医学课件
39
泻下剂
❖ 以泻下要为主要组成,具有通导大便、 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 饮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实证,另外 经过适当的配伍,还可用于食积不 化、顽痰、瘀血停聚,以及虫积等 实邪在里证。
❖ (八)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方法。适用于各种里虚 证。
医学课件
5
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
❖ 第一节:七方 ❖ (一)大方:药味多或量大,以治疗病邪较
盛之证或下焦疾患的方剂,须顿服 ❖ (二)小方:药味少或量少,或分次服,以
治疗病邪较轻之证或上焦疾患的方剂
医学课件
6
❖ (三)缓方:药性缓和,用于一般慢性虚弱 病证,需长期服用。
医学课件
16
4、煎煮火候及时间:先武后文,发散药及芳 香药煮沸后文火煮5-10分钟。矿物类、骨角 类、壳类、补益药煮沸后文火久煎30分钟以 上。
❖ 5、煎煮次数 :一般药物可复煎,质地厚重 或滋润的补益药可煎多次。
❖ 但易挥发的药物只煎一次。
❖ 6、应绞渣取汁:可使药渣吸收的药汁挤出
❖ 佐药:芦根—清热生津止渴;桔梗、牛 蒡子宣降肺气,化痰止咳,清利咽喉
❖ 使药:甘草
医学课件
36
麻杏石甘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6g 杏仁9g 石膏24g 炙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表邪化热犯肺之咳喘证。身热不解,咳
嗽,气粗而喘,或有胸痛、鼻煽,口渴, 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
医学课件
37
医学课件
38
❖ 辛凉轻剂——桑菊饮 ❖ 辛凉平剂——银翘散 ❖ 辛凉重剂——麻杏石甘汤
医学课件
39
泻下剂
❖ 以泻下要为主要组成,具有通导大便、 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 饮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实证,另外 经过适当的配伍,还可用于食积不 化、顽痰、瘀血停聚,以及虫积等 实邪在里证。
❖ (八)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方法。适用于各种里虚 证。
医学课件
5
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
❖ 第一节:七方 ❖ (一)大方:药味多或量大,以治疗病邪较
盛之证或下焦疾患的方剂,须顿服 ❖ (二)小方:药味少或量少,或分次服,以
治疗病邪较轻之证或上焦疾患的方剂
医学课件
6
❖ (三)缓方:药性缓和,用于一般慢性虚弱 病证,需长期服用。
医学课件
16
4、煎煮火候及时间:先武后文,发散药及芳 香药煮沸后文火煮5-10分钟。矿物类、骨角 类、壳类、补益药煮沸后文火久煎30分钟以 上。
❖ 5、煎煮次数 :一般药物可复煎,质地厚重 或滋润的补益药可煎多次。
❖ 但易挥发的药物只煎一次。
❖ 6、应绞渣取汁:可使药渣吸收的药汁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