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颗粒的影像学表现 ppt课件
蛛网膜颗粒压迹

1.何为蛛网膜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arachno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 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
作用:是脑脊液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脑脊液通 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蛛网膜颗粒压迹是蛛网膜颗粒在颅骨内板上引起的压迹。
(4) 颅内板常见缺损口,常不穿过板障及外板,周
围无软组织肿块影及占位效应;
(5) 增强扫描无强化。
4.CT表现
半圆形、或浅弧形,少数可呈穿凿样骨质
缺损改变,深度可达板障甚至达外板。
边界清晰,周边可见硬化环。
5. MR表现
(1) 好发于上矢状窦近段外侧陷窝内的蛛网膜颗粒 表现为顶前区、中线旁的局限性骨质缺损; (2) 缺损区与脑脊液信号相同,长T1、T2信号;
(3) 边界清楚,边缘光滑,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2.临床意义
蛛网膜颗粒临床上是无症状的,有的表现
为溶骨性时,则需开颅手术。
数目、大小及深度,常随着年龄和性别而 不同,儿童很少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 出现,同年的男性较女性较为多见。
3.X线表现
变异较大,边缘锐利而不整齐的颗粒状透 亮影,直径约0.5-1.0cm左右,多分布于额 顶骨矢状缝两旁,很少超过中线4.0cm意外 的地方,通常较对称。
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动脉瘤影像表现共86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蛛网膜பைடு நூலகம்腔出血及动脉瘤影像表现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容易误认为异常的影像序列之-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

容易误认为异常的影像序列之-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
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看似平常,较明显时,却容易被误认为异常,尤其是有原发肿瘤病史者。
蛛网膜颗粒是蛛网膜突入硬脑膜静脉窦内形成的颗粒状突起,属正常解剖结构,脑脊液经此汇入静脉窦。
大的蛛网膜颗粒常可引起颅骨外压性改变,因其容易被误诊为颅骨病变,一直受到影像诊断工作者的重视。
以往普通X线对此进行了不少的研究,但主要限于矢状窦旁。
枕骨也是蛛网膜颗粒压迹的一个常见部位,但由于在普通X线图像上,枕骨与颅底影像重叠,限制了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的观察。
因而以往对此缺乏研究。
CT是研究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颞骨蛛网膜颗粒压迹亦见报道。
本公众号图像版权属“东江影像”所有,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转
载请注明“来源:东江影像(微信公众号:djyx_cn)。
颅内蛛网膜囊肿演示课件

THANK YOU
07
研究与展望
研究现状和进展
发病机制研究
目前对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病机制已有初步了解 ,包括先天发育异常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如CT、MRI等,对颅 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准确率不断提高。
治疗技术研究
针对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治疗方法不断丰富,包括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且疗效不断提高。
肿瘤相混淆。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可进行常规 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
影像学检查
CT和MRI是诊断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主要方 法。CT可显示囊肿的部位、大小及与周围 结构的关系;MRI可更清晰地显示囊肿的形 态、信号特点以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 此外,还可进行脑血管造影等检查以了解病 变与血管的关系。
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临床表现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表现因囊肿的位 置、大小及压迫程度而异。常见的症状 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癫 痫等。若囊肿压迫重要神经或血管,还 可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 失语等。
VS
并发症
颅内蛛网膜囊肿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颅 内压增高、脑积水、脑出血、脑梗死等。 这些并发症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症状,甚 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颅内蛛网膜囊肿 患者,应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和评估,及 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对医疗实践和政策的建议
提高诊断水平
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考 核,提高其使用先进诊 断技术的能力,确保准
确诊断。
规范治疗流程
制定详细的治疗指南和 规范,确保患者得到恰 当的治疗,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加强患者教育
开展颅内蛛网膜囊肿的 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患 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
蛛网膜下腔出血PPT演示幻灯片

9
4.脑膜刺激征。 5.眼部症状: 1)视网膜片状出血和视乳头水肿 2) 第Ⅲ、Ⅴ、Ⅵ、Ⅶ等颅神经麻痹,
等。 6.精神症状: 7.其他症状:
10
并发症
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 其他:癫痫发作、低钠血症
11
[辅助检查]
CT:确诊的首选方法,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征 象。
脑脊液最具特征性,是诊断蛛网下腔出血的 重要依据。脑脊液呈均匀血性,压力增高。
MRI:
CT和MR血管成像:
脑动脉造影:一般出血3天内或3周后进行为 宜。
TCD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1
定义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称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2
3
SAH分类:
自发性
1. 原发性SAH: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 腔。
2.继发性SAH:脑实质内或脑室出血,硬 膜外或下血管破裂等血液穿破脑组织流 入蛛网膜下腔者。
外伤性SAH
4
5
6
病因
1.颅内动脉瘤: 最常见(约占50-80%), 好发于30-60岁,女多于男。
2.血管畸形:约占10%,多见青年人。
3.其他:如moyamoya病(约占儿童SAH 的20%)、颅内肿瘤、垂体卒中、血液 系统疾病、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和抗凝治 疗并发症等。
4.原因不明。
7
病理生理
8
[临床表现]
1.年龄:各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 2.诱因:多在情绪激动中或用力情况下急性发
16
2.控制血压 血压升高是引起蛛网膜下腔 再度出血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注意控 制血压。一般要保持在平时水平,最好 不超过160mmHg,但不能降得太低,以防 脑供血不足。
[深度学习]颅骨蛛网膜粒压迹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
![[深度学习]颅骨蛛网膜粒压迹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fbd944e6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b.png)
[深度学习]颅骨蛛网膜粒压迹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颅骨蛛网膜粒压迹病理与临床特点颅骨蛛网膜粒压迹(cranial arachnoid granulations),也称蛛网膜粒压迹、蛛网膜颗粒或蛛网膜憩室等,为蛛网膜粒颗粒在颅骨内板及板障上形成的局限性压迹,也可突向静脉窦,是脑脊液循环的重要组成结构,脑脊液经蛛网膜粒回流至静脉窦。
蛛网膜粒的解剖构成包括纤维结缔组织、纤维母细胞、蛛网膜、小血管网及内皮细胞间隙。
一般无症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儿童少见,成年男性较多见。
为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但少数可能引起头痛,且较大蛛网膜粒常易误诊为颅骨病理性缺损,因此需要与颅骨病变鉴别。
CT与MRI特点①部位及形态:见于颅穹隆骨,额骨最常见,其次为顶骨与枕骨,也可见于直窦、上矢状窦、横窦、窦汇、下矢状窦、海绵窦、岩上窦等静脉窦处,多在中线两侧2cm的范围内,较对称,距静脉窦一般不超过3cm。
呈圆形、类圆形或颗粒状,边缘清楚,无硬化,大小从数mm至数cm不等,最大者可达3cm左右,其中枕骨枕内隆凸两侧者常较大及形态不规则,可相互融合,易误诊为骨质破坏。
一般累及内板及板障,外板变薄,但外板仍完整,极少数引起局部外板隆起,甚至形成巨大肿块。
局部软组织无异常改变。
邻近脑实质、蛛网膜下腔无受压、移位;②CT平扫为边缘清楚的内板、板障骨质缺损,局部无软组织肿块,邻近可见导静脉或板障静脉与之相连,为其特征性表现;③MRI上各序列与脑脊液信号一致,以T2WI显示最清楚,与蛛网膜下腔相通,FLAIR序列上信号被抑制、证明其内为脑脊液。
位于静脉窦者T2WI显示为流空信号的静脉窦内高信号结节;④增强扫描延迟扫描,待静脉窦强化时,蛛网膜粒为边缘清楚的局限性充盈缺损;⑤同位素扫描局部无示踪剂浓聚。
简要病史AB例1,女,72岁。
头部不适。
BC例2,女,53岁。
头痛2天,外院CT发现“枕骨多发骨质破坏”。
CT与MRI所见例1,CT平扫冠状位重组(图1A),左侧顶骨内板与板障类圆形缺损(箭),外板变薄。
蛛网膜囊肿--影像学基础CT、MRI表现

蛛网膜囊肿--影像学基础CT、MRI表现
版权声明
齐鲁影像,伴您身旁。
扬帆起航,铸就梦想。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脑脊液在脑外异常的局限性积聚。
分原发性与
继发性两种,前者是蛛网膜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小儿多见;后者多由外伤、感染、手术等原因所致,少数脑肿瘤也可合并蛛网膜囊肿,可发生任何年龄,中青年多见。
【临床与病理】
囊壁多由透明而富有弹性的薄膜组成,囊内充满脑脊液。
原发性蛛网膜囊肿,多属于蛛网膜内囊肿,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不交通,好发于侧裂池、大脑半球凸面、极少发生于脑室内。
继发性蛛网膜囊肿其囊腔多于蛛网膜下腔之间有狭窄的通道相连,囊腔实际上是蛛网膜下腔的局部扩大,多见于鞍上池、枕大池、侧裂池和四叠体等。
临床上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体征,部分患者可出现与其他颅内占位病变相似的表现,如轻瘫、癫痫发作等。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时蛛网膜囊肿表现为局部脑裂或脑池扩大,囊肿内容物与脑脊液密度完全一致,囊肿较大时,可造局部颅骨变薄、膨隆,局部脑组织推压移位,甚至脑萎缩。
脑池造影CT扫描可勾画出囊肿的范围,亦可显示囊肿是否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MRI:蛛网膜囊肿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DWI 呈低信号,与脑脊液信号完全一致,但当囊液内蛋白和脂类成分较高
时,其信号均可稍高于正常脑脊液,增强扫描无强化,增强前后均无法显示囊肿壁。
由于MRI可以多轴位观察以及无骨性伪影干扰,对中线和颅后窝囊肿显示更佳。
后颅窝蛛网膜颗粒的CT和MRI表现

T WI D I 2 、P W 信号均接 近 ( ,2例 T wI D 呈等 信 耶 l 、P WI
号 .注 入 G d—D P T A未 见 强 化
洞 ,应 与金葡菌肺炎鉴别 ,金葡苗肺炎特点是变化快 ,表现
为多发性 肺气囊 。 ( 四)肺门浓密型 :2 例 ,病灶 主要侵 犯下 叶背 段 ,重 4 叠在肺 门区 ,形成肺 门影增大增浓 ,2例 合并肺 门淋 巴结肿 大 ,扳 易误为 肺癌 应 注意 鉴 别 ,结 核 下 叶大 支气 管无 狭 窄 、梗阻 .病灶不成块 ,无明显肿块边界。 ( )结 节 型:5例 .表 现 为 2 c 五 —4r 圆 形 ,边 缘 较 n的 光 ,稹胤固有少量卫 星灶 ,易误诊为肺癌 .后 者肿块 多为分
6 9 C 例 T平 扫为低密度 ,3例 为等密度 .1 0例 C 表 T 现为局 限性 ,边缘 清楚 的枕 骨穿凿样 骨质缺损 ,2例枕骨 内 板受 压 ,5 例增强后 未见强 化 ,其周 围见有 造影剂 包绕 ,表
现为局限性 充盈 缺 损 。MRI 表现 :1 2例 中有 1 0倒 l 、 r wi
识不足 ,警惕性不高 ,容易形成误诊 ,因此 ,我们一 定要掌
握下 f肺结 核的特点和规律 ,在平时工作 中常想到此 病进 行 l P
鉴别
( )必须结 合临床综台考 虑 .病史对疾 病 的诊断 有极 二
重 要意义 ,本组就有 l 5例患者 呈慢性 经过 ,如不认 真 询问 病 史 ,单凭 x线表现作诊 断 ,极易误诊 。 r )下叶肺结 核 x线表现 多种 多样 ,过是结 核病 的病 三 理过程在 x线片上 的反映 ,片状 、斑 片状 、索 条状 、圆形 、 空洞和团块状 等 都可 以是结 核表 现 ,也可 以是 其它 肺部 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