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作业课题《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学设计 人教版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和工业文明大潮中的“盛世危机”。
了解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在各方面的差异,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了解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政策的原因,客观的评价由此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培养分析归纳察能力;学会用多种资料,从不同角度,用列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社会现象的异同,培养学生阅读、综合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思想和全球史观看待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启发学生为祖国的发展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 运用史料,从不同角度,归纳概括“乾隆盛世”的表现和分析“乾隆盛世”背后的各种危机。
2.难点: 通过马戛尔尼的视角,利用史料,从多方面分析探讨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步落伍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1.采用自主──合作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自主、合作讨论。
2.采用史学材料分析法进行教学,针对史料,指导学生归纳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培养辩证思想。
3.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对不同时期的不同事情,指导学生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的原因。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相关的史料。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整理已学资料,课前列表整理乾隆时期与历史上汉、唐、宋、明等盛世之际的人口、疆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本课是一节综合探究课,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体现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全面贯彻生本课堂理念。
(2)本课以清朝乾隆皇帝为主线,运用“论从史出”“比较法”等历史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分析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社会现象。
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2. 乾隆时期来华的马戛尔尼曾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 堪的旧船,因为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 没有沉没。”导致中华帝国“破败不堪”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制度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 B.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驰 C.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 D.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吸食鸦片者
鸦片战争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抢掠
圆明园遗址
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甲午战争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
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的清朝官员
资料1 乾隆中期,清政府在有效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者入侵 的基础上,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推动统一多民族国 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 资料2 乾隆时期,精耕细作技术和高产作物的种植得到大规 模推广,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这使得中国在人口急 剧增长的情况下,仍然能以大约9亿亩的耕地养活3亿左右的人口, 长期保持国家安定和社会稳定。 资料3 18世纪末,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所占的份额超过 欧洲5个百分点,大约相当于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 中国的GDP在世界总份额中占到将近1/3。 资料4 乾隆时期,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编纂完成,对中国古代文化作了大规模的清理和总结,这是中国 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文化工程。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也 成书于这一时期。
礼仪冲突
对华要求
1.开放通商口 岸 2.将舟山附近 一海岛让给英 国人居住和存 货 …… 小组合作: 对于以上的要求,如果你是乾隆皇帝,会是怎样的态 度?请说明理由。
对华要求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 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 通有无。
高傲自大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学课件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PPT课件优质课公开课评优课

军事力战量舰”这装备一落观后点。
文化专制,禁锢思想如
思想文化 八股取士、文字狱,科
技落后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思想文化繁荣活跃,如文 艺复兴,启蒙运动。科技 世界领先
殖民扩张
综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感悟历史
你认为一个国
乾 隆
家的发展应该怎样
盛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
世 伐?
最“阶古清段老朝”、(的最1广评84大价0年、是人前否口)准最处确多于?而中治国理封最好建的社国会家衰”朽。
盛世危机
自主学习二
1.阅读课本27页,“盛世阴影”部分四则资料,分析归 纳乾隆时期出现哪些方面的危机?这些危机中,你认 为最为严重的是哪种?说明你的理由。
2.回顾本单元内容,列举乾隆时期,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人口
5959万
666. 37
5291万
1255
4673万
383
6069万
1037
三亿
1284
万平方千米 万平方千米 万平方千米 万平方千米 万平方千米 疆域
经济 发展 水平
GDP
265.5 亿美元
239亿 35200 美元 亿美元
339亿 1878亿 美元 美元
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
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猜一猜:他是谁?
1.他在位时,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2.他在位时编制《四库全书》 3.英国派使团来华为庆祝生日 4.他曾六次下江南。
1735~1795在位
盛世辉煌
自主学习一
1.阅读课本26页,“回望盛世余晖”部分四则资料,概括 说明乾隆时期盛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回顾本单元内容,补充列举乾隆盛世的其他表现。 3.请课外查找乾隆时期与汉、唐、送、明等盛世之际人口、 疆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的小组展示说明。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乾隆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2.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根源;3. 分析乾隆时期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二、导学内容:1. 乾隆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2. 乾隆盛世的危机根源;3. 乾隆时期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三、导学步骤:Step 1:乾隆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1.请同砚们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乾隆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并简要做出总结。
2.请同砚们就乾隆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小组谈论,沟通彼此的见解,然后汇总各组的谈论结果。
Step 2:乾隆盛世的危机根源1.请同砚们沉思,乾隆盛世的危机根源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导致了乾隆时期中国的危机?请列举至少3个详尽的原因。
2.请同砚们就乾隆盛世的危机根源展开谈论,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Step 3:乾隆时期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1.请同砚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乾隆时期的改革措施并简要总结。
2.请同砚们分组谈论,探讨乾隆时期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这些改革是否解决了乾隆盛世的危机。
四、导学作业:1.就乾隆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深度探究,并撰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探究报告。
2.谈论乾隆盛世的危机根源,分析各种因素的关联性,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总结乾隆时期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沉思这些改革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五、导学反馈:1.请同砚们将自己的探究报告提交给老师进行评阅;2.老师将依据同砚们的谈论和作业状况赐予反馈和指导,援助同砚们更好地理解乾隆时期的历史。
六、拓展延伸:1.同砚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历史时期的盛世与危机,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进步。
以上为《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导学案,期望同砚们能通过深度探究历史,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进步历程和变革。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乾隆盛世的背景和特点。
2. 精通乾隆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进步。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23页PPT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按时完成能力训练
点此进入
(3)文化上:对中国古代文化作了大规模的清理和总 结,如《四库全书》 ;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 作品,如《红楼梦》 。
二、透视“盛世阴影”
1.人口增长过快,社会负担严重。 2.官场腐败。
3.连年出现文字狱,思想控制严密。 4. 工业化水平低, 18 世纪末中英之间的差距开始拉开。
◆知识拓展 这些危机中最严重的是中英之间的差距开始拉开。 此时, 欧洲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而清朝统治者却还在竭 力维护专制统治,对内“重农抑商” ,对外采取闭关政 策, 清朝的工业化水平依旧保持在农业社会的水平, 与 西方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
乾隆帝对英使首次来华极为重视。1793 年 8 月, 马戛尔尼一行抵达大沽, 旋由接待大员陪同经北京前往 热河行宫。关于觐见礼节,马戛尔尼拒绝行跪拜礼。军 机大臣和珅在热河约见使团, 马戛尔尼称病不见, 只派 副使斯当东前往要求举行谈判。 乾隆帝称该使“妄自 骄矜” ,对其来华别有所图更具戒心,但仍表示可“顺 其国俗” ,行免冠屈一膝深鞠躬礼。
1.乾隆盛世:经历清初倒退逆转之后,清前期社会经 济迅速恢复发展。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 史称“乾隆盛世” 。
2. “乾隆盛世”的主要表现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巩固和发展, 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2)经济上: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对 外贸易居世界前列;GDP 在世界份额中占到将近 三分之一。
三、从马戛尔尼使华看盛世危机 1.马戛尔尼使华时间:1792 年。
2 .马戛尔尼使华的目的:名义上是为乾隆祝寿,实际上 是要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以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 3.马戛尔尼使团的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割让岛屿、 改善贸易关系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案教学设计5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理解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
(2)了解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政策的原因,客观评价由此带来的影响。
(3)尝试运用多种资源,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清朝前期与历代盛世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清朝前期的中国社会。
(4)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的“盛世危机”,从多方面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5)尝试运用多种资源,从马戛尔尼的角度,运用多种资料,分析清朝前期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尝试比较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在各方面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学会用多种资料,从不同角度,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社会现象的异同,培养学生阅读、综合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思想和全球史观看待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启发学生为祖国的发展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特征、学科特质本课面向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本课要提供各种形式的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此外,他们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也已经获得一定发展,这为史料分析、综合探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学生的思维多停留于表面事物,透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现历史逻辑与本质的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质,概括为16 个字“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对于初中的孩子,历史课堂应该有生动的历史细节,有逻辑的历史故事,最后在给学生有意味的历史思考。
2、已有知识、学习方法通过第五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高度膨胀的皇权以及与西方文明对比下的中华文明所潜伏的危机。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乾隆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 分析乾隆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因素;
3. 探讨乾隆盛世的持续时间和结束原因。
二、导学内容:
1. 乾隆时期的政治状况:乾隆时期是清朝的全盛时期,政治稳定,皇帝权力壮大,但也存在着官僚腐败、贪污现象;
2. 乾隆时期的经济状况:乾隆时期的经济繁荣,国家财政充裕,但也存在着农民肩负加重、商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3. 乾隆时期的社会状况:社会风气淳朴,文化繁荣,但也存在着人口过剩、民生问题等社会矛盾。
三、导学问题:
1. 乾隆时期的政治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存在官僚腐败、贪污现象?
2. 乾隆时期的经济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存在农民肩负加重、商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3. 乾隆时期的社会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存在人口过剩、民生问题等社会矛盾?
四、导学步骤:
1.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乾隆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乾隆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因素;
3. 学生展开讨论,探讨乾隆盛世的持续时间和结束原因;
4. 学生撰写小结,总结乾隆盛世的危机因素和结束原因。
五、导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能够深入了解乾隆盛世的真实面貌,认识到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因素,从而对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学生应该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历史分析能力,为今后的进修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作业课题《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现在正处于我校的“四字”教学法的课改之际,通过这个研修对课改有了新的看法。
“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通过“悟”来内化、学会,通过“习”来巩固、会用,通过“情”来提升情感、审美、认知,层层递进,前后呼应,彰显活力课堂。
使学生愿学、会学和乐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成功之处
本课是一节综合探究课,重点对材料的分析。
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全面贯彻生本课堂理念。
重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以清朝乾隆皇帝为主线,运用“论从史出”“比较法”等历史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分析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社会现象,并通过课堂小结和延伸课外,拓展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的认识。
.不足之处
本课的重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利用史料多角度分析探讨某一社会现象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缺少学习方法的提炼和认识,学生的分析归纳拓展能力还应不断加强,并要加强课外知识的补充,以便更好的理解。
、改进之处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注重课外知识的巩固补充。
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教学,比如材料太难,后进生就比较难理解,就很难参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