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史上
近代中国新史学与传统史学差异性研究

近代中国新史学与传统史学差异性研究近代中国的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差异性,是一个备受学者关注的话题。
传统史学是指中国古代的历史研究学术体系,而新史学则是指近现代的历史研究学术体系。
两者在研究方法、视角、对象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轨迹和特点至关重要。
传统史学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侧重于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分析,尤其是对经典文献的研究。
而新史学则更加关注历史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强调理论研究和方法论创新。
传统史学以编修工作为主,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而新史学更注重学科的跨界性和交叉性,注重历史研究的学术性和前沿性。
在研究视角上,传统史学着重于政治史和文化史,尤其是皇权史和官制史。
而新史学则更关注社会史和民俗史,重视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变迁。
传统史学的研究视角较为局限,绝大多数研究对象是政治人物和官僚机构,忽视了社会底层和少数民族的历史。
而新史学则强调多元视角和多元文化,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注重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
传统史学注重史学家的思想和个人风采,往往将历史研究与文人意识相联系。
而新史学则更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注重历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规范。
传统史学往往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史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往往受到儒家思想和文人风范的影响。
而新史学则更为开放和包容,倡导科学方法和世界性思维,更加强调对历史现象深层次规律的探究。
传统史学与新史学在研究方法、视角、对象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传统史学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侧重于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分析,视角较为局限,忽视了社会底层和少数民族的历史。
而新史学更注重历史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强调理论研究和方法论创新,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注重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更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注重历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规范,更为开放和包容,倡导科学方法和世界性思维,强调历史过程和历史机理的揭示,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中国近代日记文献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二、中国纺织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1.产业升级
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国内市场的需求变化,中国纺织业需要进行产业 升级。具体而言,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的投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 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纺织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 发展,提升行业整体的竞争力。
2.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是中国纺织业未来发展的关键。企业应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推广, 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口碑。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国际 知名品牌合作,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国际知名度。
2、日记文献的内容和价值
研究者开始深入挖掘日记文献的内容和价值,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文献进行解 读。例如,通过对《蒋介石日记》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蒋介石的政治思想和军 事策略;通过对《鲁迅日记》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和日常生活。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日记文献的数字化与信息化
历史回顾: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发端与发展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起源于20 世纪初,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领域 逐渐扩展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在此过程中,诸多学者运用丰富的史 料和研究成果,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现状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现状与不足当前,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研究领域仍存在不平衡现 象,某些领域研究较为深入,而某些领域尚需加强。其次,研究方法过于单一, 缺乏跨学科的视角和理论支撑。此外,现有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宏观层面,对微观 层面的研究不够深入。
尽管目前中国近代日记文献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 做。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关于中 国近现代史的实践报告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实践报告关键信息项:1、实践报告的主题:中国近现代史2、实践的目的3、实践的方法4、实践的时间范围5、资料收集的来源6、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要求7、分析和研究的重点方向8、引用文献的规范9、审核和评估的标准10、提交报告的截止日期11 实践报告主题本次实践报告的主题聚焦于中国近现代史,涵盖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重要历史时期。
111 实践目的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旨在:1111 加深对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革、政治制度演变、经济发展、文化思潮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1112 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
1113 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爱国情怀。
112 实践方法1121 文献研究:广泛收集和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档案资料等。
1122 实地考察:如有条件,可前往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地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
1123 访谈:与历史学者、专家或经历过这一时期的长辈进行交流和访谈,获取一手资料和独特见解。
12 实践的时间范围本次实践研究的时间跨度为 1840 年至 1949 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重要阶段:121 鸦片战争时期(1840 1842 年)122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1851 1864 年)123 洋务运动时期(19 世纪 60 90 年代)124 戊戌变法时期(1898 年)125 辛亥革命时期(1911 年)126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 1923 年)127 五四运动时期(1919 年)128 中国共产党成立及早期发展(1921 1927 年)12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 1937 年)1210 抗日战争时期(1931 1945 年)1211 解放战争时期(1946 1949 年)13 资料收集的来源131 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历史书籍、期刊、报纸等。
五、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史的编撰与研究

2) 3 软件 技术 及开 发方 式与 其他 相关 学科 及技 术
应 用 之 间 的互 动
省 市科 协组 织 编撰省 市科 学技 术 志 , 至今 正式 出版 了 百 余种 , 煌煌 巨册 , 为 大观. 蔚
统、 测绘 研究 系统 、 林 科 研 机 构 、 防科 研 系 统 等 , 农 国
资料 与研究 》 I 9 ( 9 1年创 刊 ) . 9 9年 5 等 I9 0周 年 院庆
民共 和国 的历史 具有 多 重学术 和现 实意 义一样 , 究 研
() I 国外 重要 软件 研 发 机 构 发展 的经 典 案 例 ( 案
例研 究 )
编 撰 中国科 学 院 的历史 也 具 有 重 要 的 学术 价 值 和 重 大 的现 实意 义. 从 学术 方 面来说 , 总结 中国科 学 院发 展历 程 中 的 经 验和 教训 , 乎涵 盖或 涉及 了 中国现 当代科 技史 研 几
世 . 0年 代 , 育 部 再 次 要 求 所 属 院 校 编 撰 校 史 校 9 教 志 , 以一些 学校 借 校 庆 之 际大 编 校 史 校 志 , 加 因此 近 年 问世 的校史 、 志 和 校 史 资料 等 尤 为 多 见. 此 同 校 与 时, 科研 机构 史志 的 编 撰也 发 展 迅 速 . 别 是 一 些 部 特 委 所属科 研 机构 , 石 油煤 炭 勘 探 研 究 系 统 、 如 中医 系
几代 人 的经 验积 淀和 优秀传 统 , 从历 史 中探索规 律 性
的认 识 , 可使 我们 少 走 弯路 . 史工 作 又 是 我 院 创新 院
文化 建设 的重要 内容 之一 , 对增 强我 院凝 聚力具 有 重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史 的 编 撰 与 研 究
论中国近现代史演变经验和教训

论中国近现代史演变经验和教训论中国近现代史演变的经验和教训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八十年中,变革社会经济的课题,始终吸引着先进阶级的代表人物和以变攀社会为已任的志士们的目光。
他们都先后提出过变革封建经济的方案和纲领,并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封建经济,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促成了中国近代的发展。
中国是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国耻当中,逼迫着痛苦地进入到近代历史中去的,这是社会发展落后的反应(即后发被动型,这种落后的原因也就是历史研究的一大功课).尽管历史证明中国并不同于印度,殖民帝国主义在世界上行不通.但近代改良主义的"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变法等,虽不能也没法挽救封建专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却不断地激起了中华民族各阶层最广泛的爱国社会变革要求,发挥出旧中国在民主觉醒的伟大启蒙作用.知识分子(士绅阶级)在近现代社会变革历程上始终担负起主导型的重要角色,乃最早醒悟积极图变自强的政治群体与先锋队伍.改良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动力,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不亡之民族革命斗争精神的一种反映和表现,唤起了全中国人民的觉悟.这种历史价值一定要充分肯定绝不能够去低估的,即逐步改良是社会发展自身必然的进程.它在艰难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历史进步,更为资产阶级社会民主主义革命让开了道路,也是中国没有被殖民化的真正原因,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的重大贡献(中共学者称旧民主主义时期).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理论开始真正为大家所接受,三民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旗帜,是全体中华民族大众参与的革命运动,从而揭开了中国社会现代历史变革的恢宏篇章.辛亥革命的成功有其必然性的历史因素,而一举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这是孙中山先生巨大的历史功绩,更是中国历史上现代社会变更的光辉起点与真正界始.也是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在历史上无与比肩的.所以五四运动并不能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发轫,只是现代史上一个重要阶段的光辉标志.实质上新旧民主主义运动都离不开革命先行者中国现代化之父孙中山先生,他是真正从一开始就领导组织发动与推进中国社会民主主义变革,成为伟大历史拐点的光辉旗帜与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写符号,也是至今还一直产生伟大作用的现代历史巨人.辛亥首义就是受到孙中山思想理论影响而爆发的,成为中国现代历史的英勇开篇与第一声响亮的战斗号角,壮烈地发出了彻底摧毁旧社会的革命宣言,并联合北洋军逼迫着清末帝退位.辛亥革命的胜利开创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亚洲出现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有如一轮旭日照亮了整个东方.伟大列宁非常振奋,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孙中山表示出由衷的敬意!就是北洋军阀时期,这种社会巨大变革的深刻影响也是随处可见之.普遍而广泛的革命作用,把中国社会推向了现代化征程曲折而艰难的历史前途,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帷幕.这里要指出: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也是由孙中山先生直接发动起来的.他领导中国国民党组织北伐,同军阀复辟势力进行坚决斗争.随后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正确方针路线,在现代历史上国民革命进入了新的伟大转折阶段走向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接受孙中山的建议加入国民党,有力地促成北伐的伟大胜利,奠定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基础,从而使一个崭新的社会体制开始在千古华夏诞生着.中国现代史前期我认为有如下一个情况值得研究:从学术上看魏源曾经提出过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是在近代史上基本得以肯定的.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或许中日甲午之战的失败,正是有这种片面性偏失的简单看法之因素.而在历史学术研究中,也存在这种大过简单片面看法的情况.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称林则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当时林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等;一面设立译馆,了解西方政治军事经济情况,据说他可为第一个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而国人视英使对中皇不行跪叩之礼,乃是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之,殊不知是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礼仪.林却在1839年9月上奏折中也居然说:"夷兵除枪炮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力,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还认为"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就是因为这些荒谬的看法,林主持修建的官涌两座炮台,根本不能防御敌方从炮台侧后方发起地面攻击的设施,结果战事一开,很快被英军战舰和登陆部队双重打击下陷落.学术求真务实.史当载事,方可再以实立言,而故文是言信,亦中表见于世之.立言而非是,未能事实求是,更以奇诡取胜之作,概予摒弃之列矣!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天更应该注意的.夷乃古代士人自以"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的错误心态,把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及外来异族视为蛮夷,即未能开化的落后民族,后来指一切外来异族的蔑称.并衍生出"尊王攘夷"之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落后的政治观念,甚至视夷乃蛮荒不开化之地.形成一个极少数人主宰国家一切的上层权力场,决定整个国家与人民的命运.这样便出现盛极而衰的历史恶性循环怪圈(所谓"周期率"现象简而言之即权力腐败现象).不免弊政丛生,吏治腐败,朝纲废驰,军备不修.统治集团却大都醉生梦死,荒淫无度,以致民怨沸腾,一触即发,明朝就是这样被内部阶级斗争推翻的.而此时边陲民族斗争的主要势力则悄然崛起,虎视眈眈窥伺内陆中原富庶之地,见有机可乘便借故趁虚而入夺取天下.满清入关即是这样成势的,并反过来残暴地进行民族杀戮,以酷政恶吏征服奴役其他民族,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现代实现自身近代化,就必须从“天朝上国”的迷梦惊醒,摒弃“闭关锁国”的政策,开眼看世界。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作者:宋凡来源:《名城绘》2019年第12期摘要: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起来,提供有效可靠的理论参考。
同时要认清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内容以及重点研究对象,分清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历史学科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区别,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与中共党史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吸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基本问题;学科属性;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是我国实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经过不断改革的产物,它的基本属性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学术界对于这一学科的研究也很少,只在08年—10年进行过几次研究,由于这一学科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影响了学科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使基本问题研究”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设立的二级学科,在2008年成立,目前有许多高校开创了相应的学习课程也积极的招收该专业的研究生,创办相关的学术研究,但是学科还处于摸索阶段,问题研究不够深入,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一学科的研究也较少,导致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去规范。
研究方面的薄弱严重影响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因此,根据学科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解决,可以促进“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的稳步发展。
一、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学科属性分析探讨一个学科建设问题的基础前提就是明确其属性。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是属于法学门类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但是这个学科专业目录的划分并不能等同于该学科的属性。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设立这一学科的主要原因和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逐渐形成为研究对象明确、科学功能定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主要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特点规律。
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
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
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
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0世纪中国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传统中国历史学中分离出来,30—40年代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服务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倾向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占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逐渐占了主导地位。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
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
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
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
中国近现代史名人故事

中国近现代史名人故事近现代中国历经百年风云变幻,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杰出才华和突出贡献的名人。
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书写了历史的篇章,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饱含着奋斗和希望的力量,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1. 周恩来——永远的革命家周恩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前人铺路,后人前行,周恩来等人踏踏实实,呈现出独有的英雄气概。
正是在他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才走上了政权的道路。
2.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和革命家。
他提出了“三民主义”,坚信民主、民生与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国复兴的必经之路。
他领导推翻满清王朝,并创立了中华民国,可谓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注入了新的希望。
3.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杰出领导人。
他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革命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4.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航天专家和导弹科学家,享有“中国导弹之父”的美誉。
他在国际航天界具有极高的声誉,并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钱学森为中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空天技术,为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5. 严复——西学东渐的先行者严复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新学之祖”。
他致力于面对西方知识,逐字逐句翻译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使中国的知识界得以吸取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文化。
他的翻译工作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学术研究和思想发展。
6. 徐悲鸿——中国画坛的巨匠徐悲鸿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油画大师,他的作品充满了艺术的力量和感人的情感。
他在艺术领域不断探索,吸收了西方绘画技巧,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史上,王国维具有突出的地位,郭沫若曾评价王氏的论著“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1 ] 。缪钺称赞“海宁王静安先生为近世中国学术史上之奇才⋯⋯求诸近三百年,殆罕其匹”[ 2 ] 。就王国维的一生而言,他的治学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一次是从研治哲学转而从事文学、美学批评,一次是由文学、美学转至古史与古文字学的研究。其中,王国维研究文学、美学的时间不长,重要集中在1902 —1911 年,不到十年,先后出版了《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著作,这些都堪称中国文学、美学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一 早在20 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对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1914 年,署名“破浪”的作者在《江东杂志》第2 期发表《学词随笔———隔与不隔》,据笔者所知,这是研究王氏的第一篇文字。到目前为止,王学研究已有80 余年的历史。总的看来,80 余年间的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呈现出三个各具特色的历史阶段,对此,笔者试加述评:第一阶段,1914 —1949 年。1927 年旧历五月初三,王国维出人意料地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这一举动让国人震惊,随之而来的是掀起王国维研究的热潮。20 年代末到30 年代中期, 《国学月报》、《东方杂志》、《文学周报》、《文学季刊》、《人间世》诸杂志纷纷推出多篇王学研究的论文,有的更是出版研究专号,讨论其生平经历及学术建树。据笔者统计,1949 年以前,对王国维的著作加以校注的本子共有5 种,主要集中于《人间词话》之上,即:1926 年,俞平伯校点《人间词话》,由北京朴社出版。1928 年,北京文化学社出版靳德峻的《人间词话笺证》。1933 年,人文书店出版沈启无校点的《人间词及人间词话》。1937年,南京正中书局出版许文雨的《人间词话讲疏》。1940 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徐调孚的《校注人间词话》。这一阶段有关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论文共有30 多篇,其中也有一些属上乘之作,如:朱光潜以移情作用的理论来阐释《人间词话》,是运用西方文论比较成功的范例;李长之结合王国维内倾而矛盾、忧郁而苦闷的性格特征来谈他的文艺批评,给人不少启迪;郭沫若、任访秋分别将王国维与鲁迅、胡适进行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论者研究视野的开阔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3 ] 。不过,就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文章论述范围比较狭窄,不外乎《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诸书,涉及《红楼梦评论》的不多,而对其文艺思想进行综合研究的更是数量有限。此外,这一阶段的文章在论述的深度上有所欠缺,包括吴文祺刊发于《文学季刊》创刊号的《再谈王静安先生的文学见解》、贺昌群刊发于《文学周报》五卷合订本的《王国维整理中国戏曲的成绩》等文章在内,采用直觉式、随想式或点评式的研究方法予以探讨,没有做深入的理论阐述。 第二阶段,1950 —1977 年。这一阶段有关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论文不少于30 篇,与1949 年以前相比,不少论文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拓展,围绕着如何评价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与“境界说”诸问题曾展开过学术论争,有利于澄清王国维研究中一些含糊不清的问题。学术界借用前苏联文论的模式,在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方面比第一阶段有所加强。美中不足的是,相当数量的论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注重阶级分析,强调文学与政治、现实的关系,以偏概全,研究方法不够科学①。这一阶段的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还具有另外一个特征,那就是对王国维文艺思想实质属于唯心论还是唯物论的争论,比较引人注目。王达津认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和无利害关系论构成其哲学根据[4 ] ,这种观点在这场论争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徐翰逢、张文勋等人对王国维的唯心主义倾向还进行了具体分析[5 ] 。吴奔星则持相反的意见,他通过分析《人间词话》,认定王国维的文艺思想尤其是他的“境界说”立足于唯物主义,有现实主义倾向[6 ] ,这种看法后来受到不少论者的驳难。 “文革”十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陆学界关于王国维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同一时期,在港台地区则出现一批质量较高的论著,其中有周策纵《论王国维人间词话》,香港万有图书公司1972 年版,蒋英豪《王国维文学及文学批评》,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华国学会1974 年版,何志韶《人间词话研究汇编》,台北巨浪出版社1975 年版,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6 年出版《苕华词与人间词话述评》。 第三阶段,1978 年至今。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对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也逐渐摆脱了阶级分析和庸俗社会学的思路,转向主体研究与文本研究,研究成果大批涌现,到目前为止,共出版10 余部专著,试列如下:陈元晖《王国维与叔本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版,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萧艾《王国维评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年版,姚柯夫《〈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年版,萧艾《王国维诗词笺校》,湖南文艺出版社1984 年版,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年版,滕咸惠《人间词话新注》,齐鲁书社1986 年版,周锡山《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年版,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陈鸿祥《王国维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陈元晖《论王国维》,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 年版,卢善庆《王国维文艺美学观》,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祖保泉等《王国维与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佛雏《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 年版,傅杰《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王攸欣《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三联出版社1999 年版。在上述专著之中,影响较大的是加拿大华裔学者叶嘉莹的《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和佛雏的《王国维诗学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论文共有280 篇左右,仅以论文数量而言,从1978 年至今的20 多年间发表的论文是以前两个阶段60 多年所有成果的4 倍有余。1987 年6 月8 日至11 日,在华东师大召开“国际王国维学术研讨会”,1997 年9 月初,在北京召开“王国维诞辰120 周年学术研讨会”,两次会议对王学研究都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在第三阶段的初期,也有少数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五六十年代的研究思路,对王国维文艺思想以否定和批判为主,不过对王国维的某些具体论述已经开始重视,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对王氏关于典型、境界、创作方法诸问题的论述予以肯定,即为例证。在这一阶段的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 年代以后,研究的范围渐渐扩大,从以前集中于“境界”说研究到王国维的戏曲理论、整体的美学思想,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的研究架构。研究的方法渐趋科学,视角渐趋独到,有些论者从文化背景的揭示这一角度开展文艺研究,将王国维的文艺思想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或者从文学与心理学、哲学等学科交叉的角度寻找研究的切入点,陈元晖、刘伟林、钱竞等人均做过有益的尝试[7 ] ;或者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拓宽研究的范围,将王国维与中外文学家、美学家如尼采、叔本华、海甫定、济慈、具尔、严羽、况周颐、王夫之、鲁迅、蔡元培、朱光潜等人加以对比[8 ] ,以求研究之突破。值得提出的是,有论者开展了对王国维研究的研究,夏中义先后针对叶嘉莹、佛雏有关王国维研究的专著提出批评意见[ 9 ] ,反思学术研究的得失,为以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与参考,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以上我们就20 世纪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的几个阶段进行论析,并归纳出每一阶段各自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分几个专题,就研究的具体情况加以评述。 二 对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首先体现在资料的整理出版上,这方面王国维所受到的重视在20 世纪的学人当中是比较少见的,对此我们分三点来谈。 1. 原著的整理、出版。1940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1983年,上海书店据此影印。台湾纯真出版社1982 年出版《王国维戏曲论著:宋元戏曲考等八种》。1984 年,中华书局出版吴泽主编,刘寅生、袁英光合编的《王国维全集》。1984 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同年,萧艾出版《王国维诗词笺校》。1987 年,周锡山编校《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面世。陈永正所著《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在王国维著述的整理当中,最受世人关注的是他的《人间词话》,先后发表、出版的校注本达11 种之多,最早的校点本出自俞平伯之手,不过仅有上卷,并非全璧,当时王国维尚健在,担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 年王国维去世后,赵万里辑录他的遗著《〈人间词话〉未刊稿及其他》,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9 卷第3 号,1928 年出版。此后,靳德峻、沈启无、许文雨、徐调孚先后出版四种关于《人间词话》的笺证、标点本。1960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调孚、王幼安校订本《人间词话》。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滕咸惠、施议对、佛雏的《人间词话》校注、译注本也先后问世。在上述版本之中,流传最广、学术界普遍使用的是王幼安校订本。80 年代以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本渐受重视,据亲眼见过手稿本的刘火亘所言,手稿是用毛笔写在一个普通的旧本子上,用直行稿纸订成,长方形,24 厘米×16 厘米,共20 页[10 ] ,笑枫、卢善庆等人对手稿本也给予应有的重视[11 ] ,手稿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王国维强调的着重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王国维整个文艺思想的脉络,作为第一手资料,它的学术价值是有目共睹的。 2. 编订年谱和著述目录、系年。赵万里曾编定《王静安先生年谱》和《王静安先生著述目录》,刊载于《国学论丛》第1 卷第3 号,1928 年印行。台湾学者王德毅著有《王国维年谱》,台北市精华印书馆1967 年印行。佛雏撰成《王国维诗学著述系年》,刊于《扬州师院学报》1986 年第2 —3 期。陈鸿祥也编写《王国维年谱》,由齐鲁书社1981 年出版。孙敦恒编《王国维年谱新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年出版。 3. 研究论文、资料汇编。港台方面,何志韶辑成《人间词话研究汇编》;大陆地区,姚柯夫编写《〈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1983 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从1983 年到1990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先后出版《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1 —3 辑,由吴泽主编,其中有部分论文专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 概而言之,在王国维研究的资料整理、出版上取得的成就还是令人可喜的,这些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存在的问题是,资料整理的范围过于集中,研究者、整理者都将目光投在《人间词话》之上,仅此一项就有11 种校注本,而对《宋元戏曲史》、《红楼梦评论》则很少涉及,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三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包括天才说、古雅说、游戏说、境界说、优美壮美说等等,主要体现在《红楼梦评论》(1904 年) 、《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1904 年) 、《文学小言》(1906 年) 、《人间嗜好之研究》(1907 年)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1907 年) 、《人间词话》(1910年) 等著述之中。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是否形成体系,学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周锡山的答案是肯定的[ 12 ] ,叶嘉莹则判定王氏美学不成体系,因为他没有将西学与中国传统的文学完美地融合,在理论阐述上仍嫌不足,带有旧体诗话、词话常有的毛病[13 ] 。笔者认为,叶氏未免有些苛求王国维,王氏美学思想确实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带有古代文学批评所固有的缺陷,而且论述中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