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剂研究现状及展望
农业生产中土壤改良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农业生产中土壤改良技术的现状与挑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
而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根基,其质量和状况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成为了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
一、土壤改良技术的现状1、化学改良技术化学改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土壤改良方法之一。
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化学物质,如石灰、石膏、磷石膏等,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
例如,在酸性土壤中施加石灰,可以中和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 pH 值,减少铝、锰等有毒元素的活性,从而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此外,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也是化学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精准施肥,可以补充土壤中缺乏的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2、物理改良技术物理改良技术主要包括深耕、松土、客土等方法。
深耕可以打破土壤的犁底层,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促进根系生长。
松土则可以改善土壤的孔隙度,减少土壤板结。
客土是指将其他地方的优质土壤引入到贫瘠或污染的土壤中,以改善土壤质地和肥力。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物理改良技术的应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3、生物改良技术生物改良技术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来改善土壤质量。
例如,种植绿肥作物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微生物菌剂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有益微生物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释放养分,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
此外,蚯蚓养殖在土壤改良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蚯蚓的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团粒结构。
4、综合改良技术为了达到更好的土壤改良效果,综合运用多种改良技术成为了当前的发展趋势。
例如,将化学改良与物理改良相结合,在调节土壤酸碱度的同时,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或者将生物改良与化学改良相结合,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提高化学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二、土壤改良技术面临的挑战1、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土壤改良剂的应用现状

土壤改良剂的应用现状作者:肖良来源:《科学与财富》2012年第12期摘要:综述国内外土壤改良剂的研发情况,以及土壤改良剂在干旱土壤改良与防止水土流失、盐碱地改良、土壤酸化治理上的应用。
关键词:土壤改良土壤改良剂应用施用土壤改良剂改良土壤是在现代化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别于传统土壤改良方法的新方法,土壤改良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松土、保湿、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尤其最近几年!高效低用量土壤改良剂的出现,使用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成本的逐渐降低,使土壤改良剂在大田的普遍使用成为可能!而且该项技术易于推广、见效快。
因此,越来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土壤改良剂的的研究历史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
在探讨利用干旱、半干旱、盐碱地的方法时产生。
由于持续不断的施用化肥、农药、杀虫剂及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使耕地退化,迫使人们必须对土地进行修复、维持和改良。
20世纪50年代以前对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只限于天然改良剂。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土壤改良剂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其对土壤改良效果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但由于用量大、成本高而无法大面积推广。
随着变废为宝理念的普及,人们把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的利用融入到土壤改良剂的研究中,使土壤改良剂成本大大降低。
20世纪70-80年代,土壤改良剂研发和应用进入高潮,欧美较发达国家,如美国、前苏联、比利时、利比亚、科威特、法国等在这方面应用较多。
其中,比利时在土壤改良剂研发和利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72年和1975年第1届和第3届国际土壤改良剂研讨会均在比利时根特大学(GhentUniversity)举行。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很多单位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与应用土壤改良剂。
研究者们从天然有机物、无机物提取,到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制成不同改良剂,创造性地解决了高分子吸水材料、土壤矿物质、粉煤灰、纤维素、稀土和植物营养等有机结合的复配制造问题,为土壤改良剂的研发提供了新途径。
土壤改良剂研究报告

土壤改良剂研究报告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土壤逐渐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为了更好地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民和科研人员们开始了大量的土壤改良剂研究工作。
一、土壤改良剂的类型
1、有机肥料类
有机肥料包括农家肥、畜牧肥、城市垃圾堆肥等。
它的特点是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其他微量元素,可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结构。
无机肥料包括氮、磷、钾等元素化合物,它们可快速地为植物提供养分,但过度使用会对土壤产生负面的影响。
3、生物菌类
生物菌类是一类有益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植物所需的养分,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化学改良剂类
化学改良剂包括一些化学材料,如石灰、硫酸等,它们能够中和土壤的酸碱度、提高土壤的营养价值和改良土壤结构。
有机肥料应用广泛,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群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农业生产中主要应用的有机肥料包括畜牧粪肥、沼液肥、蚯蚓粪等。
生物菌可注入土壤中供农作物吸收,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和压实性。
常用的生物菌种有豆科根瘤菌、硝化细菌、磷酸菌等。
化学改良剂广泛应用于土壤酸性较高的情况下,可调节土壤的pH值,使其在适宜的范围内。
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石灰、硫酸等。
当前,土壤污染和土地耕作方式的改变都对土壤质量和肥力造成了影响。
因此,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和开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应集中在如何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化学肥料使用和污染物产生,从而增加更多可持续的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和生产。
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现状

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现状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良好的土壤质量对于作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土壤质量逐渐恶化,农民们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土壤保育和改良问题。
土壤改良技术应运而生。
土壤改良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改良、化学改良和生物改良三个方面。
物理改良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和质地,提高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排水性。
常见的物理改良措施包括翻耕、深翻、换土和改善排水等。
化学改良是通过添加或调节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常见的化学改良措施包括施用有机肥料、矿物肥料和土壤调理剂等。
生物改良则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和增加土壤有机质。
常见的生物改良措施包括绿肥种植、菌肥施用和生物菌剂的应用等。
物理改良技术的应用逐渐普及。
农民们开始重视土壤的改良,普遍采用翻耕、农膜覆盖和机械松土等物理改良措施,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特别是农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还可以抑制杂草生长,提高土壤温度,提高作物产量。
化学改良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多。
化肥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过度施用化肥也导致了土壤酸化、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农民们开始采用有机肥料、矿物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等替代化学肥料的方式来改善土壤质量。
有机肥料是一种天然的肥料,不仅可以提供养分,还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微生物肥料则是通过添加有益微生物来促进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生物改良技术的应用也在逐渐扩大。
农民们意识到土壤微生物对于土壤健康的重要性,开始重视菌肥和生物菌剂的应用。
菌肥是一种由有益微生物制成的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促进农作物生长。
生物菌剂则是一种通过添加有益微生物来改善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的技术。
我国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现状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农民们对土壤改良的意识不断提高,土壤改良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应用范围窄等。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利用现状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利用现状------------------------------------------作者xxxx------------------------------------------日期xxxx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利用现状摘要:全世界拥有耕地7.3 亿hm2,但每年平均有近500 万hm2的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产粮食。
到2050 年,世界近6 亿hm2 的土地沙化,约有200万hm2灌溉土地盐渍化。
因此,如何保持土壤质量、改善酸碱土壤、解除土壤毒性、减少土传病害传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应用土壤改良剂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生产危机,它可以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保护耕层土壤、改善土壤保水保肥性、提高粮食产量[1-2]。
在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土壤改良剂研究现状、主要种类、功能作用、使用技术、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一、土壤改良剂的研究概况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始于19 世纪末,距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
根据土壤改良剂的来源、制法和性质,其研究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天然土壤改良剂研究时期和人工合成土壤改良剂研究时期。
天然土壤改良剂的研究时期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40 年代,约50 余年的历史。
这个时期主要是利用天然有机质为原料,从中提取天然聚合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多糖类、腐殖酸类等物质作为土壤改良剂,或者利用微生物合成产物等有机胶结物作为土壤改良剂。
研究较多的是藻朊酸盐,它是从藻类中抽取的多糖羧酸类化合物,藻朊酸钠用量0.1%便有显著的改土效果。
早在20 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开展了利用天然高分子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腐殖酸、多糖、瓜儿豆提取液、淀粉共聚物改良土壤的研究。
它们具有原料充足、制备简单、施用方便、效果良好和经济可行等优点,但由于天然土壤改良剂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施用周期短,且用量较大,施用后释放的大量阳离子对土壤有毒害作用,因此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难以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现状

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现状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其质量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由于长期的过度耕作、化肥过量使用和不合理种植方式,很多地区的土壤质量严重受损,导致土壤退化、生产能力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土壤改良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土壤改良技术的类型土壤改良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从而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土壤改良技术主要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绿肥的种植、有机物覆盖、土壤调理和微生物制剂的运用等几种主要类型。
有机肥料的施用是一种常用的土壤改良技术。
有机肥料中含有大量的腐殖质和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土壤调理也是一种重要的土壤改良技术。
通过调节土壤的pH值、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等方式,可以改良土壤的性状,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
二、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现状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土壤改良技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各种土壤改良技术常常被结合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有机肥料的施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环境污染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采用有机肥料替代化肥,以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有机肥料的施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绿肥的种植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在一些重度耕作和化肥使用过度的地区,农民经常通过种植绿肥作物来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化肥的使用,保护环境。
绿肥的种植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水土保持功能。
有机物覆盖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一些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农民常常采用有机物覆盖的方式来改善土壤的保水保肥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流失。
土壤结构改良剂研究现状论文

土壤结构改良剂研究现状论文本文主要介绍土壤结构改良剂研究现状。
土壤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它直接关系到作物生长和土地的利用效率。
土壤的结构是土壤物理性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影响着土壤的质地、通气性、保水性、抗侵蚀能力和生命力等。
而土壤结构改良剂是一种能够改善土壤结构的物质,它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物含量,改善地表水循环和土壤生物活性,从而提高土壤的质量。
目前,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研究趋势主要是从几个方面进行的。
首先,优化矿质土的物理性质是研究重点之一。
我国多数耕地表层土壤为矿质土,其结构紧密、排水性差、肥力弱等问题严重限制了作物的生长和土地的利用。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目前研究者广泛探索了降低土壤密度、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容重等多种方法,尝试在矿质土中添加有机质、肥料、泡沫剂等改良剂,以期达到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和改善作物生长的效果。
其次,针对地温增高、水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绿色改良剂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绿色改良剂是指无毒、无害、有机环保的改良剂。
在矿质土改良中,研究者们普遍选择不同种类的有机物作为改良剂,如有机肥、种植剂、有机泥等。
但研究发现这种改良物材料通常需大量投入,成本较高,而且改良效果不稳定。
因此,绿色改良剂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的热点领域,并且将会取得卓越的成果。
最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新材料开发,研究吸附性改良剂也是研究热点之一,如利用膨润土、高岭土等吸附性高材料制造改良剂,能够有效增加土壤质地和结构,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量。
然而现代科技手段带来的副作用是释放硫酸根离子进入土壤中,造成环境污染进而破坏土壤结构,这一点也需要进一步探讨改良。
总之,研究土壤结构改良剂,可以使出产的粮食更健康,也可使得土地的利用率得以提高。
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改善矿质土的结构、开展绿色改良剂的研发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新材料制造吸附性改良剂,这些研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热点领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浅谈土壤改良剂

浅谈土壤改良剂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土壤退化日益严重,作为农业人口大国,修复改良土壤显得尤为重要。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发展对于土壤退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土壤改良剂的研究状况、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展望。
关键字:土壤退化;土壤改良剂;微生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土壤资源严重不足,而且由于某些不合理的利用,比如大量不合理的施用肥料、农药的过量喷洒、超负荷放牧等等,造成了土壤的严重退化。
主要表现为土壤紧实与硬化、侵蚀、盐碱化、酸化、元素失衡、化学污染、有机质流失和动植物区系的退化等[1]。
据统计,因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总面积约4.6亿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是全球土壤总面积的1/4。
土壤退化的结果是土壤生产力降低,作物品质下降,甚至有毒元素富集[2’3]。
如何保持土壤质量、改善酸碱土壤、解除土壤毒性、减少土传病害传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应用土壤改良剂是修复退化土壤的重要措施之一。
土壤改良剂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养分状况,并对土壤微生物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提高退化土壤的生产力[4],因此,土壤改良剂的研究与发展对于土壤退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土壤改良剂的作用机制土壤是陆生植物生长的载体,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部分营养元素是从土壤中获得的,土壤特性决定了植物能否健康的生长。
土壤特性包括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酶的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土壤氢离子浓度。
土壤改良剂的类型不同,对土壤的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但都是通过有效改善土壤物理结构,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变土壤化学性质[5],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酶的活性,增加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中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最终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2.土壤改良剂的分类土壤改良剂按原料来源可分为天然改良剂、人工合成改良剂、天然一合成共聚物改良剂和生物改良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改良剂研究现状及展望
杨旅涵,程科,廖容,朱泊承(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1)
民以食为天,土地质量的好坏从古至今都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
一方面几十年来工业不断地发展,大量有害废气,矿产开采,化肥农药的滥用,这些工业产物直接(或者间接通过大气,水体等介质)污染着土壤,给土壤质量造成巨大的破坏。
土壤的污染主要分为无机污染与有机污染。
无机污染物主要有酸、碱、重金属,盐类等。
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
而另一方面持续地大面积单一经济作物的种植,使土壤中有益元素大幅度降低,造成的土壤相应元素的缺乏。
所以通过食物链增加有益元素和降低有害元素更多进入人体至关重要。
总所周知,土壤是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
它是陆地上具有肥力,疏松,并能生长植物的表层。
针对于土壤的污染,土壤肥力和结构改善而言,有以下几种改良思路以及改良剂研发开展进行中。
①对于矿物肥料(即富钾长石或其他矿物)。
如马鸿文老师团队最近20年来的研究一直致力于钾长石制取矿物肥料,前期研究主要采用纯碱烧结法,后期则采用水热碱法。
研究了以钾长石粉体为原料采用水热碱法制备农用矿物基硝酸钾技术。
而刘建明等中科院团队在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的基础上不断地中小规模生产试验,总结出来的制取硅钾钙微孔新型化肥技术也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
相比传统化肥只能补充N,K,P等元素,该项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土壤中各种有益元素如Se,Fe等还可以改良土壤结构。
②对于土壤中的有机质而言,我们以往发现有机质并没有被植物生长所吸收,而是另有作用。
尤其是有机质中的腐殖质等大分子胶体物质。
物理上降低土壤密度,同时适当升温加快植物生长,而化学上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和较高的阳离子代换能力,因此,使土壤具有较强的缓冲性能。
当土壤质量受到破坏被污染时,pH值,有害物质在缓冲区内受到一定控制。
同时还有益于有益元素地涵养。
③粘土矿物在土壤修复中研究也越来越多。
粘土矿物是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
它们由含铝、镁等为主的含水硅酸盐矿物组成。
粘土矿物的比表面积大、孔隙多以及极性强等特征,因此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脱水、复水性能、膨胀、收缩性能,可塑性能和离子交换性能等功能。
在土壤修复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鉴于有机质,粘土矿物,以及矿物钾肥相关研究不断加深,各自在土壤改良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应该把几种物质联合起来,协同治理修复土壤。
那么接下来研究应该着重于选择或者改性合适的粘土材料,这样可以选择性吸收钝化不同土壤污染物质;同时施用一定量的矿物钾肥,使土壤缺乏的元素得到补充;最后还要辅以大分子有机质胶体。
所以能否找到这几种物质最合适的配比或者在不同修复改良土壤阶段用不同材料与技术方法。
这些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马鸿文,杨静,苏双青,刘梅堂,郑红,王英滨,戚洪彬,张盼.富钾岩石制取钾盐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J].地学前缘,2014,(05):236-254.
[2].我国耕地质量堪忧中科院创制新型矿物肥料
紧急应对[J].高科技与产业
化,2007,(03):108-109.
[3]汤艳杰,贾建业,谢先德.粘土矿物的环境意义[J].地学前缘,2002,(02):337-344.
[4]宋春雨,张兴义,刘晓冰,高崇升.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与作物生产力的影响[J].农业系统科学
与综合研究,2008,(03):357-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