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以来山西汉人世侯的历史变迁

合集下载

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

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

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明初山西居民外迁是历史上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河南是山西外迁移民的重要地区之一,本文试图以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实录》所记录的河南户口数为参照,探讨洪武元年至洪武十四年山西移民河南的规模。

一在官方记录中,《明史》和《明实录》最早出现移民记载的是在洪武六年,这一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

洪武十四年之前移民河南的资料多见于各种家乘、碑刻中,现就所存史料洪武初年的移民作一概述。

洪武元年。

据濮阳县志记载,濮阳县曾有四次洪洞迁民,分别是洪武元年、洪武二年、永乐七年、永乐十三年。

1937年《封丘县续志》卷三《氏族志》是对该县所存家族族谱的摘录,摘录内容除迁移时间外,还包括各姓氏家谱的编篡、续修时间。

卷四《氏族别录》是对未见家谱的当地民众进行的采访,二者可相互参照。

其中卷三《氏族志》记载:“西仲宫郭氏,始祖郭大庆明洪武元年自晋迁此,传今十九世。

”卷四《氏族别录》记载:“西八丈狄氏,明洪武元年自晋迁此。

”周王村周氏、周口周氏、周庆周氏,“上三族均于洪武元年自晋洪洞县迁来”。

“后吴村杨氏,晋人,洪武元年来迁”。

沙岗桥刘氏、大李湾刘氏、粪堆刘刘氏、后河刘氏,“上四族均于洪武元年自晋洪洞县迁来。

”梅家口翟氏,“明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今传十九世”。

唐河县《惠氏族谱》称“大明洪武元年,有始祖伯通公,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奉旨迁徙河南省南阳府东唐河县”。

洛阳《王氏祠堂碑》记:“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迁到河南省洛阳府北窑天华岭。

”上述家谱涉及地区有彰德府(濮阳县)、卫辉府(封丘县)、开封府(巩县、祥符县)、汝宁府(西平县)、南阳府(唐河县)、河南府(洛阳县),由北至南,范围很广。

洪武二年。

1933年篡修的《温县志稿》记载:“洪武二年,徙山西之民于温县。

今考各碑碣墓铭之类,其原籍由山西洪洞迁来者十居七八。

”洪武三年。

据1932年《孟县志》卷四所记:“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

移民与山西区域文化之变迁

移民与山西区域文化之变迁

历史地理第+

五辑

移民与山西区域文化之变迁禀安介生一定数量的人口与其生存的特定环境是 文化赖以产生的客观基础,而文化构成卑区

域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地域的人口不可避&地

成为不同类型文化的负荷体。人口迁移本仅

引起文化诸要素的空间转移,也必导致在特

定区域中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其结果便 是新的文化内涵与区域的岀现。这是移民与 区域文化间复杂关系的核心所在。历史时期

山西地区的移民活动异常频繁复杂,因此探

讨各个时期移民活动对山西文化产生的影 响,

便成为考察山西地区文化史不可或缺的

重要内容。我们将今天山西省作为考察的地域范 围,而种种资料表明,在各个时代文化区域的 演变中,今天的山西省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 的文化区,因此这种区域性的研究就不免有 割裂全国性文化区划的局限性,而这种考察 的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文化区的划分 包含不同的层级,今天的省际界线是历代行 政区划长期调整演化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稳 定性与合理性,与各级文化区的界线并非泾 渭分明,而是常常交织叠合在一起,从而对文 化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本身 就是我们探讨的重要内容。同时,将不同的文 化区放入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较微观的考 察,更有利于比较性的研究及得岀更为准确 而有价值的结论八、山西文化区既然是由几个毗连的文化亚 区构成,那么山西区域文化的变迁就往往表 现为其内部文化亚区的变异。移民对山西文 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亚 区格局的形成;一是固有格局的变迁。本文探 讨的重点放在后者。在对山西历史时期(先秦 至元代)人口迁移运动的探讨中,笔者将北方 游牧民族的内迁作为主要线索,将非汉族移 民的进入作为考察的主要内容。同样,笔者认 为,非汉族移民是影响山西区域文化变迁的 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历史时期非汉族移民进 入山西时,其身份有所不同。一是以依附者归 降,如隋唐以前的匈奴族,唐代后期的沙陀 人;一是以征服者入居,如建立北魏的拓跋鲜 卑,以及后来的契丹人与女真人等。

人教部编版山西省中考专题复习课件:辽宋夏金元时期

人教部编版山西省中考专题复习课件:辽宋夏金元时期

(2019·山西)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B
唐诗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宋词
《满江红》 【作者】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T18.(1)经济重心南移(2分)
本主题常出现在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经济格局变迁、科技文化成就等专题中, 试题分析 落实唯物史观和价值观考查,即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
时空观念——横向归纳阶段特征 民族政权的并立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特征
五代
西夏 辽
人教部编版山西省中考专题复习课件 :辽宋 夏金元 时期
中考历史
复习
碰撞中交融 发展中创新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山西省中考专题复习课件 :辽宋 夏金元 时期
课标解读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发展创新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西汉形势图
元朝疆域图
B.友好交往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清朝疆域图
时空观念——纵向比对世界潮流
西欧 城市 的兴 起
欧洲 农村 变化
欧洲 大学 建立
日本 进入 幕府 统治
英国 议会 产生
文艺 复兴 开始


10C初 960 11C 1115 1125
1127
南宋

12C 12C末 1206 1271 1276 13C末 1368

中原文化:山西历史

中原文化:山西历史

中原文化:山西历史以下是国学频道编辑为您整理的中原文化:山西历史,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www.)查看。

中原文化:山西历史【一】鸦片战争与山西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山西虽然地处中国内地,但外国侵略者的触角也伸到了山西,引起了山西社会性质的深刻变化。

从此,山西人民也开展发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斗争,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曹顺起义】鸦片战争前夕,山西的封建统治和全国一样腐败,土地及其它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官僚、豪绅、富商和手里。

康熙年间,临汾的亢时鼎拥有百万亩土地,人称“亢百万”,与江南泰兴的大地主季氏遥相齐名。

乾隆时阳曲的大商人王绳中,家中金银山积,为报效乾隆皇帝,一次就从家里拿出了一百万两白银,被人称为“百万绳中”。

与此同时,官府的赋税征收和徭役摊派也越来越重。

赋税征收,除“田赋”、“丁银”等正税外,还有各种名目的附加税。

由山西官吏发起征收的“耗羡”、“养廉”就很害民。

“耗羡”是借口税粮存放期间有鼠雀吃食,税银入炉铸成银锭时有回火消耗,要纳税人多交的亏损数额。

“耗羡”便利了各级官吏的敲诈勒索,很快风行全国。

后来雍正皇帝实行“耗羡归公”,官吏们失掉这这笔收入,山西巡抚诺岷又奏请将全省一年所得的火耗,发一部分给地方官吏,作为生活补贴,称“养廉”。

它规定,巡抚每年15000两,知府1500两,知县1000两。

山西首开其例,各省很快效仿。

至于徭役,由于地主勾结官府,也都转加到贫苦人身上。

封建统治的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抗租、抗粮、反科派此伏彼起。

1835年,并爆发了曹顺领导的窕民起义。

曹顺,原籍山东曹州,20多岁来山西,定居赵城县耿峪村。

当时赵城流行先天教。

先天教是白莲教的一支,曹顺入教后,1834年继任教主,他以宗教为外衣积极组织农民打造兵器,准备起义。

1835年4月1日深夜,曹顺率众起义,攻占赵城,杀县令,烧衙门,打开监狱,放出被押群众,第二天又分兵进攻洪洞、霍州、临汾。

论蒙元统治初期汉地世侯的文化复兴——以东平幕府为中心

论蒙元统治初期汉地世侯的文化复兴——以东平幕府为中心

2011年7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l.2011第43卷第4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43No.4收稿日期:2010-11-05作者简介:赵忠敏,男,山东菏泽市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论蒙元统治初期汉地世侯的文化复兴———以东平幕府为中心赵忠敏(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要:蒙元统治初期的山东东平,在严实父子及其幕客的共同努力下,政局日趋稳定,经济日益富庶,文化繁荣尤其值得称道。

东平文化的繁盛局面,不仅得力于严实父子招贤纳士,也与金代遗民的文化传承意识密切相关。

在多种合力的作用下,东平地区掀起文化复兴活动,使中原地区得以多文化并存,对元初文明的开创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蒙元;汉地世侯;东平幕府;文化;复兴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11)04-0084-04金元之交,烽烟四起,中原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经济文化也遭受了空前浩劫。

其时,在中国北方崛起了多股汉人地方武装,他们起初以保境安民为号召,在蒙金战争中不断壮大实力,后来被称为“汉地”世侯。

世侯们的政治立场曾一度摇摆于蒙、金、宋之间,然而最终慑于蒙古强大,纷纷投附蒙古,并被任命为一方军政长官。

其中益都李氏、真定史氏、顺天张氏和东平严氏势力最盛。

“四大世侯”在其辖境内,推行一系列开明政策,维护地方稳定,促进生产发展。

在文化建设上,东平严实的成就首屈一指:其招纳文士、振兴文教的举措,使其成为文人荟萃之地,呈现彬彬盛况,为后世所称道。

严实卒后,其子严忠济承继父志,踵事增华,使东平俨然成为文人向往的绿洲,这无疑给文化的复兴带来了契机。

一、严实入据东平及对儒士的保护蒙金战乱中,在原金辖境内,崛起了多个汉族地方武装。

其中益都李氏、真定史氏、顺天张氏和东平严氏势力最盛,被称为“四大世侯”。

元镇守武昌“保定万户府”考——以万户张氏为中心

元镇守武昌“保定万户府”考——以万户张氏为中心

元镇守武昌“保定万户府”考———以万户张氏为中心刘 晓(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350)摘 要:顺天张柔为蒙古政权治下的汉人世侯之一。

蒙(元)宋对峙期间,张柔率部长期驻扎亳州,负责对南宋作战,亳州成为荟萃各地汉军的屯兵重地,张柔、张弘略父子先后任亳州万户,统一进行指挥。

李之乱后,张氏失去对亳州军团的指挥权。

此后,亳州军团逐渐分化出众多汉军万户,张氏嫡系部队亦被拆分。

元灭南宋后,重组军队,张氏嫡系部队定名为“保定万户府”,由参与灭宋有功的张柔子张弘范及其后人世袭万户。

保定万户府先是驻守建康、太平,后移驻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镇戍军主力之一。

关键词:保定万户府;顺天张氏;亳州万户;镇戍制度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21)03-0046-12  元代湖广行省治所武昌路长期驻扎着两支精锐之师———保定万户府与平阳太原万户府,均属上万户府序列。

平阳太原万户府,笔者已有专文讨论。

①保定万户府系由顺天世侯张柔的嫡系部队发展而成,经张氏前后五代人经营,成为蒙元时期历史悠久的汉军老牌万户之一。

有关张柔及其家族的发展演变,学界已有很多讨论,但多系从汉人世侯角度出发,从蒙元军制沿革角度研究者则不多见。

②本文试图以万户张氏为主线,就保定万户府的历史渊源、单独成军及其以后的发展演变做一详细的讨论。

一、保定万户府的历史渊源:张柔军团张柔,易州定兴(金代属涿州)人,世业农。

蒙古南侵后,“宣宗迁汴,河北土人往往团结为兵,或为群盗”③,“贞 南迁,河朔板荡,豪杰并起”④,张柔亦趁机聚众起兵,保西山东流埚,金朝授定兴令,累迁青州防御使,隶中都经略使苗道润麾下。

苗道润遇害后,张柔自立,迁中都留守兼知大兴府事、本路经略使、行元帅府事。

太祖十三年八月,蒙古大军出紫荆口,张柔在狼牙岭兵败,投降蒙古。

⑤在质二亲于蒙古燕京行省后,张柔恢复旧职,徙治保州满城,开始向外扩张。

太祖二十一年,授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置官属。

宋、金、元时期陕西人口变迁

宋、金、元时期陕西人口变迁

宋、金、元时期陕西人口变迁一、北宋(一)少数民族迁入自唐末五代起,党项人就一直据有今河套以南的夏(治今陕西横山县西北)、银(治今横山县东)、绥(今绥德县)及内蒙古南部、宁夏一带,并不断向南伸入。

党项人是西夏国内的统治民族,他们迁入宋境往往是在宋夏对抗时,或为宋军驱迫,或作战时沦为俘虏而内迁;有些人则是由于和西夏统治者发生冲突而内迁,因而有着比较复杂的迁移背景。

淳化(990~994)以后,宋、夏战争升级,蕃族内迁规模扩大。

淳化四年(993)四月,府州观察使折御卿向朝廷报告,银、夏州管内的蕃户和汉户共8 000家“悉来归附”,就近迁入府州(治今陕西府谷县)。

次年,宋太宗下令将夏州(今横山县西北部)民往东南迁到绥、银等州,并毁夏州城。

《宋史·曹玮传》载,咸平六年(1003)李继迁战死,西夏人心浮动,党项西延家、妙娥、熟魏等部落请求内附,在宋军策应下迁入宋境。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5载,景德四年(1007)六月,夏州民刘岩等2 000多人投宋,被安置在延州延川县(今陕西延川)。

有的党项人因与西夏统治者发生矛盾而迁入内陆。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2载,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西夏横山(在今陕西横山东南)族帐15 000户,45 100人,精兵10 000人,因不愿西迁兴庆府(治所今银川市),在首领嵬名山带领下降宋,迁入绥州(今绥德县)。

此后,又每户选出青壮年一人,组织捉生军,“分隶蕃将,贷以耕具”,迁到延(今延安)、顺安(今绥德东南)、怀宁(在绥德西南)等地开荒垦种,并定居下来。

另据《宋史》卷332《赵离传》载,自宝元(1038~1040)用兵以后,鄜、延等州“地皆荒瘠,……凋耗殆尽,其旷土为(内附)诸酋所有”。

据此估计,内附的少数民族在鄜、延等州沿边地区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

宋、夏对峙时,陕北北部宋、夏沿边地带居住着大量的党项等少数民族。

据《宋史·兵志》载,“蕃兵者,具籍塞下内属诸部落,团结以为藩篱之兵也。

山川巨变——肆虐三吴的侯景之乱

山川巨变——肆虐三吴的侯景之乱

山川巨变——肆虐三吴的侯景之乱侯景羯族人,是北魏六镇子弟。

他一手造成的4年混乱彻底改变了6世纪的中国地缘格局。

让沉闷了多年的南北对峙迎来了结束的曙光。

要解释这场大乱,要从主人公候景的家乡说起。

北魏六镇原本是北魏在北方对峙柔然所设立的军镇。

在面对柔然后北方各地的割据政权时,六镇子弟是北魏的军事倚靠是拓跋氏统一北方的主心骨。

不过自孝文帝南迁首都并实施汉化改革后,大批北魏的贵族南迁,留在北方苦寒地带的六镇子弟成了被遗忘的人群。

加上北魏统一北方后,柔然进一步衰落。

战争频率下降,有限的资源也不再倾向于六镇,不满的情绪在增加。

更让边地子弟不满的是,洛阳的权贵才过了20多年好日子就开始嘲笑驻守边疆的军人,嘲笑他们是军狗。

但是六镇官兵有着那个时代最有组织力的暴力集团,终于在经济和精神双重打压之下六镇反了。

强横一时的北魏王朝无法应对还要找昔日仇敌柔然汗国帮忙,虽然起义被镇压但是北魏的统治已然土崩瓦解。

洛阳朝廷只有形式上的统治力,但是统治核心早就换成了六镇的各路豪杰。

北魏六镇宇文泰带领武川镇子弟统御关中,高欢带领其他六镇势力占据河东河北。

李弼、独孤信、韦孝宽、侯莫陈崇、李远、达奚武,一时豪杰并起。

北方变成了西魏和东魏2个政权。

后来又分别被北周北齐取代,中国再次进入三国时代。

候景在这个英才辈出的年代也算得上一方豪杰,作战有勇有谋,深得高欢的器重。

不过当时也就高欢能镇的住他,高欢还在世时候景就特别狂妄说过“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高澄)共事!”。

高欢特别叮嘱他的儿子要小心此人,如果有二心要马上除掉。

浩劫高欢死之前曾预言侯景必反,并交代世子高澄如何处理侯景反叛之后的事情。

“不负众望”侯景在高欢死之后果然反了。

当时他驻守江淮一带,待价而沽。

给萧衍和宇文泰都送了求职简历。

宇文泰一眼看穿了这个反骨仔,只是口头上给于侯景支持,只派了人手接收土地但是没有一兵一卒支持候景。

倒是萧衍觉得这次候景反叛是十多年前北魏内乱时,北魏元氏皇族内附一样的剧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金元以来山西汉人世侯的历史变迁 ——以平遥梁瑛家族为例 王霞蔚

摘要:北宋末年,梁氏家族迁入平遥梁官村。金末,四世梁瑛降蒙,被封为五路万户,子孙承继,成为平遥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后由武转文,明清时期成为科举世家。梁家从元到清,曾进行过修建家佛堂、建家庙、修族谱、修祖坟等宗族建构活动,乾隆年间更是达到了宗族组织化建设的最高峰。本文试图从长时段的角度,对梁氏家族的历史变迁进行梳理,探讨宗族发展与时代背景、地域特性等问题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汉人世侯,历史变迁,平遥,梁瑛家族

学界关于元代汉人世侯的研究开展很早,成果很多①,对世侯家族的个案研究也有许多,比如萧启庆以蒙元时代河北、山东的六个重要的汉军世家为对象,详细论述各家崛起的经过、世侯的性质、忽必烈推行官僚制后对各家的影响、婚姻关系等问题②。就山西而言,瞿大风对山西的元代汉人世侯的发迹兴起、守土治理、与蒙古宗亲的关系、外出征戍等问题多有论述③。饭山知保则细致地清理了山西定襄县周氏、武氏等几个元代世侯家族的发展线索,研究这些家族内部承袭、事迹、家族后裔的去向分布、世系、世侯的剥夺及肢解后对所在地区的影响等问题④。以上是对蒙元时期的世侯家族研究,从长时段的角度研究这类家族的成果也有⑤,比如韩朝建对金元以降代州杨氏世侯地位的变迁、宗族建构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笔者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元代山西汉人世侯中任职最高的土著人物——平遥梁瑛⑥ 的家族为例,从长时段的视角,结合正史、地方志、家谱、碑刻、口述史等资料⑦,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梳理这一家族金元以来的历史,探讨历史变迁与宗族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这一区域社会宗族建构的一些特征。 一、军功起家

梁氏在平遥的祖居地是梁官村,位于县城东北方15公里处,原名叫凤凰村,也叫麓台村,之所以被更名为梁官村,据说是由于金元之际村人梁瑛功勋卓著,梁家后人世代为官。相传,当时村民筑土堡墙,梁瑛曾发动士兵背土支援,并修东、南、北三道门。门用铁皮、铁钉包裹,是防盗、防匪的重要军事设施。梁官村现属于襄垣乡管辖,属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适宜农耕。

①比如到何之《关于金末元初的汉人地主武装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1978年1期;赵文坦《金元之际

汉人世侯的兴起与政治动向》,《南开学报》2000年第6期等。 ② 萧启庆:《元代几个汉军世家的仕宦与婚姻》,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上册,中华书局,

2007年,第276页—345页。 ③ 瞿大风:《元朝时期的山西地区:政治·军事·经济篇》,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

④ 饭山知保《蒙元支配与晋北地区地方精英层的变动——以山西忻州定襄县的事例为中心》,李治安主编《元

史论丛》第十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⑤ 韩朝建:《边塞与宗族——宋金以降代州的权势变动和文化认同》,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⑥ 瞿大风:《元朝时期的山西地区:政治·军事·经济篇》,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90页。

⑦ 笔者对平遥梁瑛后人梁峰霄先生、梁绍壮先生,以及梁官村安令闻先生提供有关梁氏家族的资料深表感

谢。 2

平遥在宋、金、元之间,出现了许多武将,光绪《平遥县志》记载:“宋、金、元之间,此邦号为极盛,英才崛起,如李帅彦哲、梁五路安定、杜沁帅。父子兄弟祖孙爵列公侯,冠盖节钺,勋名烂然,一时鼎力,起家率多武贵,或亦山高水长,地气使然,非偶也。”其中的梁五路安定就是指梁官村梁瑛家族。据家谱①记载,梁氏始祖名梁显,是“西雍平阳县槐芽村②大族”,宋季因山西地广人稀,迁徙而来。梁显长子名梁颜,奉旨迁于平遥县梁官村,世居村西头。梁显还有一子名梁俊,寓居文水县梁家堡。梁家在金代是读书人,梁颜之子梁秉钧“自幼治书”,③“好施与,乡人以长者称之”。④生有七子,长子梁瑜,“其性行亦纯厚,其貌魁然,二十四岁为本邑令,宽而有容,未尝见鞭竹棰及于人,故合郡吏民无不隐怀。壬寅六月十二日,因疾卒于官,时年五十有八。”⑤根据年代推算,梁瑜担任平遥县令的时间是金泰和八年(1208年),说明梁家在迁入山西之后很快就发展起来,并且出现了地方官员。 贞祐年间,金朝已渐趋没落,对于蒙军的侵略,望风披靡,难于招架,山西各地豪杰并起,聚众自保,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地方武装。由于蒙古强大的军事实力,并且对进行抵抗的城池实行残酷的屠城政策,这些地方势力对金廷和蒙古的态度逐渐转变,纷纷降附蒙古。平遥附蒙的汉人武装首领有二,其一是担任金朝地方官的杜丰:“以兵法为金平遥义军谋克,累迁行军万户,佩银符”⑥,其二是梁秉钧的三儿子梁瑛(1191——1256)。梁瑛少有大志,

勇力绝人,善骑射,长兄梁瑜是金朝平遥县令,但是关于梁瑛成立地方武装的经过,没有留下记载。1218年,梁瑛帅众降蒙:“金季,中原受兵,所在郡邑望风奔溃。戊寅,圣元太师国王领兵南下,公曰:‘天也,死填沟壑何益!’乃率众诣军门。” 梁瑛降附后即被授予元帅左监军,随军屡出奇计,招降百余处。后随从国王攻掠沁、霍,平定关、陇,以功赐虎符,升行都元帅。以平遥县行汾州事。“安集有法”,遂使民众免于流徙。金将武仙收复平阳,梁瑛奉命进击,武仙败走。太宗七年(1235年),从元帅塔海入蜀参战,梁瑛“作皮浑航以济”,遂破宋军,得授万户之职。定宗二年(1247年),“诏公充西京、平阳、太原、京兆、延安五路万户”,署治太原,时太原初定,民多离散,瑛请示朝廷,免徭三年,四方来归者三万余户。⑦梁瑛降附蒙古,使平遥民众避免了被蒙古人屠杀的厄运,没有重演当年金军攻陷平

遥,尸横遍野的惨剧。⑧并且,由于华北地区的汉人在异族女真长达一个世纪的统治之后,民族的界限乃至国家的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己经淡漠,所以也不会为金国殉命了。⑨ 梁瑛附蒙以后,梁秉钧七子梁琮继故长兄为本邑令,另有三个儿子分别死于随从按陈与带孙那颜的征金之中:“四子珪,五子珍,从按察那延征伐而终。六子琼,从大逊郡王征

①《梁氏家谱》,乾隆十三年,梁经世修,手抄本。

② 据梁氏后人梁峰霄先生考察,这个地名的具体所在应该是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因为眉县在北魏太平真

君六年曾改名为平阳县,隋大业二年复为郿县(1964年简化字,成为“眉”),而且现在当地确有个槐芽镇,附近还有个梁村。 ③平遥超山应润庙有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所刻的《大金重建超山应润庙记》,上写“乡贡进士□秉钧

书丹”。《山右石刻丛编》里认为根据年代等线索,应是梁秉钧所作。见胡聘之撰《山右石刻丛编》,光绪二十七年刻本,卷21。但是《评事梁公墓碑》等碑记里并没有提到他是进士。 ④ (元)魏初:《故征行都元帅,五路万户梁公神道碑》,胡聘之撰《山右石刻丛编》,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卷31。 ⑤ (元)张藻:《评事梁公墓碑》,胡聘之撰《山右石刻丛编》,光绪二十七年刻本,卷24。

⑥ (清)恩端等修,武达材、王舒萼纂,光绪九年(1883)版《平遥县志》,卷九,人物志上。

⑦ (元)魏初:《故征行都元帅,五路万户梁公神道碑》。胡聘之撰《山右石刻丛编》,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卷31。 ⑧ (金)李致尧:《汾州平遥县葬枯骨碣铭》,光绪九年《平遥县志》卷十一下,艺文补遗。

⑨ 赵文坦:《金元之际汉人世侯的兴起与政治动向》,《南开学报》,2000年第6期。 3

山东,得益都数十余城回,因疾卒于家。”梁瑛长子梁翼“权父职征伐”,梁翼之子梁栋,也“从国王四方征伐”,①梁家整个家族都为蒙元效力,立下赫赫战功,由此也成为元代平遥的名门望族。梁瑛生有四子:“曰羽,太原路管军千户;曰天翔,少中大夫,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使;曰诩,早卒。长即翼也,迁成都转运使。”其中,四子梁天翔十八岁就当了平遥县令,适逢当地大旱,梁天翔遍祷各祠,终于在超山应润祠祈雨成功。平遥教谕张翼曾为他作《梁公祈雨灵应记》,对其显赫的家势作了介绍:“今侍御史、行云南诸路御史台事梁朝列,其父自天朝革命,攻城略地,为国虎臣,绩纪太常,勋藏盟府。逮至叔伯兄弟,佩金符者凡六人。其子孙列职郡县者,袂相属也。乡民受赐余三十年,其惠政遗爱,英声茂实,表表然著人耳目者,未易概举。”并认为梁天翔秉承父辈当官的家传之法:“况我侯莅官一出于家法。方其初仕,有仁名利物之政,今犹诵之如宰。”②梁天翔于至元九年(1272年)授从仕郎,

介休县尹,后又调郢州,赴岭南,转四川,下云南,返大都,官至吏部侍郎,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使,至元三十年(1293年),五十五岁时去世,追封安定郡侯。“子男六人:曰时中,朝列大夫,信州路总管府治中;时正,承事郎、清河县尹;时仁,忠显校尉、佥浙东海右道肃政亷访司事;时义,承事郎,成纪县尹;时智、时信未仕。” ③由于当时实行世袭官制,

梁氏族人除年幼者外,基本都可以做官。 另外,梁家在择婚对象上也充分反映出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为了扩大关系网络,梁家多与地方官员、邻近的汉人世侯家族联姻,也有与蒙古官贵联姻的记载。比如梁瑛的女儿们的婚配对象是:“平遥李思齐、忻州长官塔察、京兆路兵马总管马祐、太原路镇抚都弹压李灿。”梁瑛之子梁天翔娶定襄世侯周献臣之女④。梁家还与沁州长官杜丰家族联姻:“思明,

袭公爵,娶平遥长官梁公女。”⑤梁瑛的孙女们也多适大族。梁氏一门,男子当官、女适大族,成为当地最显要的家族。 但是,由于汉人世侯守土治理,对蒙古统治形成威胁,忽必烈即位后,便开始采取各种削夺措施,“罢世侯,置牧守,迁转河东、山西、河南、山东官吏”⑥世侯不能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地担任地方官,汉人世侯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不过由于元代用人选官最重根脚,这一官僚化政策并未得到彻底推行。在蒙古建国过程中立有功勋的汉军世家的子弟仍然出仕较易,始终是有元一代官员的来源之一,尤其是军职方面,地位稳固。元世祖本来规定“万户、千户死阵者,子孙袭爵;死病则降一等。总把、百户老死,万户迁他官,皆不得袭。”但“是法寻废,后无大小,皆世其官”⑦。现据平遥梁氏家谱的《梁氏官爵序》,结合笔者所查的光

绪《平遥县志》,将梁氏元代族人的官职、世系以及家庭情况列表如下:

① (元)张藻:《评事梁公墓碑》,胡聘之撰《山右石刻丛编》,光绪二十七年刻本,卷24。

② (元)张翼:《梁公祈雨灵应记》,(清)恩端等修,武达材、王舒萼纂,光绪九年(1883)版《平遥县志》

卷十一,艺文志上。 ③ (元)李元道《元故少中大夫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司使梁公神道碑铭并序》。胡聘之撰《山右石刻丛编》,

光绪二十七年刻本,卷31。 ④ 《故左副元帅,权四川都元帅,宣授征行千户周侯神道碑》,牛诚修撰《定襄金石考》,民国二十一年刊

本,卷2。 ⑤ (清)恩端等修,武达材、王舒萼纂,光绪九年(1883)版《平遥县志》卷十一,艺文志上,第36页。

《大朝宣授沁州长官赠沁阳公神道碑铭》 ⑥ (元)苏天爵编《元朝名臣事略》,卷8,《左丞姚文献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