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监测之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经验值的确定

合集下载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检测细则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检测细则

1.目的规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的检测操作程序,正确使用光散射式粉尘仪完成测定过程,保证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2.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检测现场,使用LD-3C型激光粉尘仪测定送风中PM10质量浓度的操作。

3. 职责3.1 操作人员按本规程使用激光粉尘仪进行送风中PM10质量浓度的测定。

3.2 复核人员负责对送风中PM10的测定是否符合规程进行复核。

3.3 科室负责人负责监督送风中PM10的测定。

4.仪器设备和试剂LD-3C型激光粉尘仪。

5. 测定步骤5.1 检测点的选择5.1.1 每套空调系统选择3~5个送风口进行检测。

使用卷尺测量被选中的送风口尺寸,并计算其面积。

如矩形送风口,测其长L和宽W,风口面积S=L×W;如圆形风口,测其直径D,S=π×(D/2)2,一般π取值为3.14。

送风口面积小于0.1 m2的设置1个检测点,送风口面积在0.1 m2及以上的设置3个检测点。

5.1.2 风口设置1个测点的在送风口中心布置,设置3个测点的在送风口对角线四等分的3个等分点上布点。

5.1.3 检测点位于送风口散流器下风方向15~20 cm。

5.2 检测时间与频次5.2.1 应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转条件下进行检测。

5.2.2 每个测点检测3次。

5.3 现场检测5.3.1 使用LD-3C型激光粉尘仪对送风中PM10质量浓度进行检测,记录检测结果,填写仪器使用记录。

宜同时记录检测现场温度、相对湿度等环境条件。

5.3.2 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条件参照《LD-3C型微电脑激光粉尘仪操作规程》。

5.4 检测结果的计算计算方法和结果表达参照GB/T 18204.5-2013《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5部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的条目“5.5 结果计算”。

6. 支持性文件6.1 GB/T 18204.5-2013《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5部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6.2 《LD-3C型微电脑激光粉尘仪操作规程》。

PM10方法确认

PM10方法确认

PM10方法确认1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快速测定,也适用于其他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快速测定。

2检测依据《公共场所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测定》GB/T 18204.2-2021 5.13 检测原理使用带有PM10切割器的滤膜采样器进行空气采样,空气中的颗粒物经切割器分离后,可吸入颗粒物PM10被采集在滤膜上,经实验室称量可得到PM10的质量,再除以采气体积即得出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质量浓度。

4 仪器设备和材料4.1 可吸入颗粒物PM10滤膜采样器:颗粒物捕集特性D850=10μm±0.5μm,σg=1.5±0.1。

4.2 流量计:精度 2.5级。

4.3 分析天平:精度0.00001g。

4.4 计时器:计时误差<1%。

4.5 滤膜:0.3μm粒子过滤效率不低于99.99%。

4.6 温度计:最小分度值不大于1.0 ℃,测量精度±1.0 ℃。

4.7 大气压力计:最小分度值不大于0.02kPa,精度±0.2kPa。

4.8 采样泵:恒流精度±5%设定值。

4.9 干燥器。

5实验报告5.1 检验步骤 5.1.1 布点a 室内面积不足50m2的设置一个测点,50m2―200m2的设置2个测点,200m2以上的设置3个―5个测点。

b 室内1个测点的设置在中央,2个采样点的设置在室内对称点上,3个测点的设置在室内对角线四等分的3个等分点上,5个测点的按梅花布点,其他的按均匀布点原则布置。

c 测点距离地面高度1 m―1.5m,距离墙壁不小于0.5m。

d 测点应避开通风口、通风道等。

5.1.2测量5.1.2.1 将滤膜编号,放入干燥器中平衡24h,用天平称出初始质量。

5.1.2.2 用一级皂膜流量计对采样流量计进行校准,误差≤5%。

5.1.2.3 采样布点5.1.2.4 连接采样器,装上滤膜,将采样流量调整到规定值。

公共场所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测定作业指导书

公共场所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测定作业指导书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GB/T18204.2-2014可吸入颗粒物PM10光散射法1.原理当光照射在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上时,产生散射光。

在颗粒物性质-定的条件下,颗粒物的散射光强度与其质量浓度成正比。

通过测量散射光强度,应用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求得颗粒物质量浓度。

2.仪器光散射式粉尘仪:颗粒物捕集特性D a50= 10μm±0.5μm,σ,=1.5±0.1。

其中D a50为捕集效率为50%时所对应的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σ为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

测量灵敏度:对于校正粒子,仪器计数1 CPM=0.001 mg/m³。

测量相对误差:对于校正粒子测量相对误差小于土10%。

测量范围:0.001 mg/m3~10 mg/m3以上。

仪器应内设出厂前已标定的具有光学稳定性的自校装置。

注1:校正粒子为平均粒径0.6 pm,几何标准偏差σ≤1.25的聚苯乙烯粒子;注2:CPM为每分钟脉冲计数值,相对浓度的一种表示方法。

3.测量步骤3.1采样布点见附录A。

3.2按要求对粉尘仪进行期间核查和使用前的光学系统自校准。

3.3根据环境状况设定仪器采样时间与量程。

3.4按使用说明书操作仪器。

3.5粉尘仪使用环境的相对湿度应小于90% ,平均风速小于1 m/s。

4.结果计算4.1浓度计算:对于非质量浓度的计数值,按式(9)转换为PM10质量浓度。

ρ=R·K式中:ρ——可吸人颗粒物PM10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³);R——仪器计数值,计数每分(CPM);K——质量浓度转换系数,mg /(m³·CPM)。

注: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的确定见附录B。

4.2结果表达:一个区域的测定结果以该区域内各采样点质量浓度的算术平均值给出。

5.测量范围和精密度5.1本法测定可吸人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范围为0.001 mg/m³~10 mg/m³。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检测方法(三种)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检测方法(三种)
(1)圆形风管:将风管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 同心环,测点选在各环面积中心线与垂直的两条 直径线的交点上,同心环数及测点数的确定见表。 直径小于0.3米、流速分布比较均匀的风管,可取 风管中心一点作为测点。气流分布对称和比较均 匀的风管,可只取一个方向的测点进行检测。
圆形断面测孔位置 长方形断面测孔位置
fjcdcntws0092009第页共页受检现场样品编号空调主机位置测定日期检测依据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卫生部2006附录c环境状况温度使用器材使用器材微电脑激光粉尘仪ld5c微电脑激光粉尘仪相对湿度房间号测点pm10质量浓度mgm3测点pm10平均质量浓度mgm3送风中pm10平均质量浓度mgm3办公区pm10平均质量浓度mgm3风口尺寸mmiiiiii123三风管内表面积尘量检验方法三风管内表面积尘量检验方法空调风管积尘量分为日常检测和风管清洗空调风管积尘量分为日常检测和风管清洗效果风管清洗后检测效果风管清洗后检测效果风管清洗后检测
样品编号 测定日期 温度 ℃
环境状况
相对湿度 % 风口尺寸 (mm)
房间 号
测 点
办公区 PM10 平均质量 浓度 (mg/m3)
1
2
3
三、风管内表面积尘量检验方法
空调风管积尘量分为日常检测和风管清洗 效果(风管清洗后)检测。日常检测是评 价空调系统的卫生状态和污染状态,风管 清洗效果检测是评价空调风管经过机械清 洗后所达到的清洁程度。
检测点布置
(四)检测时间与频次
1、 检测应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转条件下进 行。 2 、每个检测点检测3次。 3 、每个数据测定时间根据送风中PM10浓度、仪器 灵敏度、仪器测定范围确定。
(五)测定步骤
现场测定:按仪器使 用说明书进行现场测 定。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标准2006卫生部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标准2006卫生部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卫生部,2006年)1 总则为配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实施,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保证输送空气的卫生质量,制定本规范。

2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其它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参照执行。

3 术语与定义3.1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去除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微生物的装置。

3.2 净化效率净化装置入口、出口空气污染物浓度之差与入口空气污染物浓度比值的百分数。

3.3可吸入颗粒物(PM10)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颗粒物。

3.4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空气污染物苯、二甲苯、苯乙烯等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量。

4 卫生指标4.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和冷凝水中不得检出嗜肺军团菌。

4.2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新风量卫生要求4.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 送风卫生要求4.4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 风管内表面卫生要求4.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4.5.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原则上本身不得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其卫生安全性应符合表4的要求。

表4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卫生安全性要求4.5.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应符合表5的要求。

表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的卫生要求5 卫生检验5.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送风及风管采用抽样法检验,抽样数量根据系统设置、运行或风管清洗情况确定。

5.2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的检验方法见附录A。

5.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的检测方法见附录B。

5.4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检测方法见附录C。

5.5 空调送风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见附录D。

5.6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卫生安全性检验5.6.1卫生安全性检验指标根据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安装位置确定。

公共场所卫生可吸入颗粒物PM10方法验证报告

公共场所卫生可吸入颗粒物PM10方法验证报告

方法验证报告公共场所卫生可吸入颗粒物PM10(报告编号:)方法名称:《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 部分:化学污染物》GB/T 18204.2-20145 可吸入颗粒物PM10 5.1 滤膜称重法5.2 光散射法验证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职称:通讯地址:电话:报告编写人及职称:报告日期:年月日公司新项目申请表公司新项目检测方法验证审批表《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GB/T 18204.2-20145 可吸入颗粒物PM 10 5.1 滤膜称重法5.2 光散射法方法验证报告为确保本公司能够正确掌握《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 部分:化学污染物》GB/T 18204.2-2014 5 可吸入颗粒物PM10 5.1 滤膜称重法5.2 光散射法,根据我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4.5.14条款“方法的选择、验证和确认” 的要求和本公司制定的《检测、评价方法控制程序》中的规定,首次使用该方法之前进行了验证,结果如下:一、基本情况:参加人员情况见表1-1,使用仪器情况登记表见表1-2。

、采样方法2.1 滤膜称重法2.1.1 原理使用带有PM10 切割器的滤膜采样器进行空气采样,空气中的颗粒物经切割器分离后,可吸入颗粒物PM10被采集在滤膜上,经实验室称量可得到PM10 的质量,再除以采气体积即可得出可吸入颗粒物PM10 的质量浓度。

2.1.2 测量步骤2.1.2.1 将滤膜编号,放入干燥器中平衡24h,用天平称出初始质量。

2.1.2.2 用一级皂膜流量计对采样流量计进行校准,误差≤5%。

2.1.2.3 按现场采样检测布点要求进行布点。

2.1.2.4 按使用说明书连接采样器装上滤膜,将采样流量调整到规定值。

2.1.2.5 根据检测现场环境状况设定采样时间。

2.1.2.6 测量现场的环境温度和大气压力。

2.1.2.7 将采集有颗粒物的滤膜带回实验室,放入干燥器中平衡24h,用天平称出最终质量。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3942012)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3942012)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 394-2012)1 总则为配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实施,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保证输送空气的卫生质量,制定本规范。

2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其它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参照执行。

3 术语与定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去除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微生物的装置。

净化效率净化装置入口、出口空气污染物浓度之差与入口空气污染物浓度比值的百分数。

可吸入颗粒物(PM10)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颗粒物。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空气污染物苯、二甲苯、苯乙烯等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量。

4 卫生指标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和冷凝水中不得检出嗜肺军团菌。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新风量卫生要求场所新风量(m3/h.人)饭店、宾馆3~5星级≥301~2星级≥20非星级≥20饭馆(餐厅)≥20影剧院、音乐厅、录像厅(室)≥20游艺厅、舞厅≥30酒吧、茶座、咖啡厅≥10体育馆≥20商场(店)、书店≥20旅客列车车厢、轮船客舱≥20飞机客舱≥25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 送风卫生要求项目要求PM10≤ mg/m3细菌总数≤500 cfu/m3真菌总数≤500 cfu/m3 b-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不得检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 风管内表面卫生要求项目要求积尘量≤20 g/m2致病微生物不得检出细菌总数≤100 cfu/cm2真菌总数≤100 cfu/cm2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原则上本身不得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其卫生安全性应符合表4的要求。

表4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卫生安全性要求项目允许增加量臭氧≤ mg/m3紫外线≤5 mw/cm2(装置周边30cm处)TVOC≤ mg/m3PM10≤ mg/m3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应符合表5的要求。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精)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精)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WS/T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WS/T206--2001-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PM10)in air of public place-light scattering method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标准为执行GB9663~9676-1996、GB16153-1996《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而制定。

本标准采用光散射法测定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

本标准采用滤纸(膜)采样-称重法确定光散射法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

滤纸(膜)采样-称重法参照GB-T17095-1997《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

光散射式粉尘仪的计量检定采用JJG846《光散射式数字粉尘测试仪检定规程》。

本标准从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附录A、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研究所、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常州市卫生防疫站、湖北省卫生防疫站、贵州省卫生防疫站、成都市卫生防疫站、海南省卫生防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一川、迟锡栋、刘凡、张晶、李宝成、崔九思、谈立峰、于慧芳、赵亢、王崇东、李荣江、于传龙。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监所负责解释目次前言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定义 (1)4 原理 (2)5 仪器 (2)6 测定步骤 (2)7 质量控制 (3)8 精密度和准确度 (3)附录A 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的确定 (4)附录B 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的经验值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 WS/T浓度卫生检验标准方法---光散射法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PM10)in air of public place-light scattering method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光散射式粉尘仪测定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浓度和质量控制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监测之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经验值
的确定
朱一川张晶
摘要:
采用光散射法快速测定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关键是确定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

在预防医科院环监所、环工所以及全国各地诸多卫生防疫站同志K值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就适用于公共场所PM10浓度监测的可见光光散射数字粉尘仪和激光数字粉尘仪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经验值的确定进行了介绍。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卫生检验标准方法---光散射法"已于1999年11月在福州获得全国环境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审定通过。

本文所介绍的K值经验值,已作为该标准的附录B被编入标准。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监测、光散射法、质量浓度转换系数
一、前言
1996年9月1日颁布的公共场所卫生标准中,已将可吸入颗粒物(PM10)列为必检项目。

常用的滤纸(膜)---称重法虽为经典的方法,但由于存在操作繁琐、费时、采样仪器笨重,噪声大以及不能及时得到现场测定结果等缺点,而不适用于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现场监测。

光散射法测定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具有快速、灵敏、稳定性好、体积小、重量轻、无噪音、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为此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与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由日本柴田公司引进了P-5型光散射数字粉尘仪及其制造技术,1992年仪器取得北京市技术监督局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CMC((90)量制京字00000230)。

此后光散射测尘技术和仪器在国内应用日见广泛,特别是铁道部1992年制定了铁道行业标准"铁路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相对质量浓度与质量浓度的转换方法"(TB/2323-92);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光散射式数字粉尘测试仪检定规程"(JJG846-93)颁布实施;1998年1月颁布实施劳动部行业标准"空气中粉尘浓度的光散射式测定法(LD98-1996)"。

上述工作为光散射法测尘技术在卫生监督部门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随着光散射技术的不断发展1998年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从日本柴田引进了LD-1袖珍式激光粉尘仪及标定设备,并于98年底研制出可以预置K值,并直读出质量浓度(mg/m3)的P-5L2C型便携式微电脑粉尘仪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

鉴于日本大楼卫生管理法中把光散射法作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测定的首选方法并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已推广万台以上),中国预防医科院环监所于1993年对光散射法在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监测中的应用以及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进行了研究。

此后北京市、湖北省、贵州省、海南省等十几个省市卫生防疫站先后采用光散射法进行公共场所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现场监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见表1)
表1:P-5型、LD-1型光散射式粉尘仪在卫生防疫站使用情况
注:此表为不完全统计。

国内外实践表明,光散射式测尘仪所得相对质量浓度(CPM)与质量浓度(mg/m3)有很好的相关性。

经转换系数K值修正后,可适用于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监测。

因此将光散射法作为公共场所可吸入颗粒物常规监测方法的条件已经成熟,1999年11月"公共场所(PM10)检验标准方法---光散射法"已获得第四届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第三届环境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审定通过。

二、K值测定方法
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与仪器测定的相对质量浓度的比值即为质量浓度转
换系数K值,其测定方法如下:
1、将光散射式粉尘测定仪和滤纸(膜)PM(10)颗粒物采样器在现场置于同一测点,在同一高度,同时采样。

两仪器的吸气口中心距应在10cm之内。

2、质量浓度转换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K=C/(R-B)
式中:K-质量浓度转换系数,mg/m3·Cpm;
C-滤纸(膜)采样---称重法测得的质量浓度值,mg/m3;
R-光散射式粉尘测定仪测量值,计数/分(cpm);
B-光散射式粉尘仪基底值,计数/分(cpm)。

3、确定K值的平均值
在同一现场,采集12个以上有效样品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确认质量浓度和相对质量浓度具有线性回归关系,将其转换系数K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该场所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转换系数K值。

三、光散射仪器的精密度与准确度
在制定标准前,经预科院环监所协调,K值研究协作组均采用P5-L2数字粉尘仪(可见光光散射型)和LD-1激光粉尘仪(激光光散射型)作为光散射式仪器与滤纸(膜)采样---称重法进行对比,为此必须对该两种型号光散射仪器的精密度与准确度进行测定,并据此计算出仪器的总准确度(OSA)。

在"公共场所可吸入颗粒物(PM10)检验标准方法---光散射法"标准中规定:在测定范围内,光散射法与滤纸(膜)采样---称重法相比较,测定总准确度(overall System accuracy,OSA)在95%置信水平,相对误差应小于或等于±25%。

总准确度计算公式如下:
OSA(%)=±[|b|+2|MCV|]
式中: b---两个方法对比测定相对误差的算术平均值%;
MCV--光散射法测定相对标准差的几何平均值%。

表2、表3及表4、表5分别为P5-L2数字粉尘仪和LD-1激光粉尘仪精密度和准确度计算结果:
光散射法精密度和准确度计算结果
P5-L2数字粉尘仪
表2 P5-L2精密度测量结果(mg/m3)
表3 P5-L2准确度测量结果(mg/m3)
OSA(%)=±(3.3%+2×4.6%)=±12.5%
LD-1(H)激光粉尘仪
表4 LD-1(H)精密度测量结果(mg/m3)
5 LD-1(H)准确度测量结果(mg/m3)

OSA(%)=±(10.1%+2×1.0%)=±12.1%
上述结果表明P5-L2数字粉尘仪和LD-1激光粉尘仪的总不确定度(OSA)分别为±12.5%及
±12.1%,均达到标准中规定的在95%置信水平,相对误差小于等于±25%的要求。

四、K值经验值的确定
为适应我国公共场所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监测,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湖北省卫生防疫站,成都市卫生防疫站,华西医科大学环境卫生教研室,贵州省卫生防疫站,北京市防疫站及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等单位,分别在北京、武汉、贵州、成都等城市中各类不同的公共场所,对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进行了研究。

为了进一步充实K值数据,1999年中国预防医科院环境卫生与工程研究所及常州市卫生防疫站先后在北京和常州地区对可见光光散射数字粉尘仪(P5-L2)及激光光散射数字粉尘仪(LD-1)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1、K2进行了测定,对K值的研究作了重要的补充。

其结果见表6、表7。

表6:P-5L2型粉尘仪测定一般公共场所K值结果
表7:LD-1(H)激光粉尘仪测定公共场所可吸入颗粒物K值结果
贵州省卫生防疫站在星级饭店套房内(即密闭的空调房间)进行了光散射法与滤纸(膜)采样---称重法的对比试验,共获得24对有效数据。

K值范围为:0.0082-0.0180之间,其平均K值0.0131与日本现行的标准值0.014十分接近。

据对日本大楼管理中心的实地考察及日本柴田科学器械株式会社介绍,日本大楼环境卫生管理法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标准检测方法为光散射法。

采用P-5L2型数字式粉尘仪进行监测,其转换系数K值是在日本各地用P-5L2型数字粉尘仪与滤膜称重法对比采样,经测试5000多个数据所得,其平均值为0.014,变异系数为23.5%,转换系数K值0.014在日本全国统一使用。

根据上述工作,提出了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的参考值为:(1)可见光光散射数字粉尘仪的K1值在一般公共场所为0.016~0.021(表2中K值四舍五入后均落在此范围内);在密闭空调间为0.013~0.015。

(2)激光粉尘仪的K2值为0.0007~0.0011。

参考文献:
(1)崔九思扩散法被动式个体采样器的设计原理,实验装置和性能评价方法P1-13
(2)《检验报告》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刘凡等。

(3)赵亢等"P-5L2型数字粉尘仪测定武汉地区公共场所空气中PM10可吸入尘质量浓度与
相对浓度转换系数(K)的研究"---《中国卫生工程学》1996年第一期(第五卷)。

(4)"公共场所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及P-5L2型粉尘仪K值的研究"--贵州省环境卫生监
测所王崇东。

(5)"P-5L2型数字粉尘仪测定成都地区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
转换系数(K)的研究报告"---成都市卫生防疫站詹立等华西医科大学张浩等。

(6)光散射式数字测尘仪测定常州地区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与相对质量
浓度转换系数(K)值的研究---常州市卫生防疫站谈立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