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蝇蛆病

合集下载

肉牛皮蝇蛆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治

肉牛皮蝇蛆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治

肉牛皮蝇蛆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治肉牛皮蝇蛆病是一种常见的牛类寄生虫病,其主要病原体为肉牛皮蝇幼虫,是由肉牛皮蝇在肉牛皮肤中产卵并孵化而成的。

这种疾病不仅会给牛只的健康和生长带来严重影响,还会对养殖业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

及时了解和采取有效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治措施,对于控制肉牛皮蝇蛆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一、流行病学(一)传播途径肉牛皮蝇蛆病的传播主要依赖于肉牛皮蝇,这种害虫会在肉牛的皮肤中产卵,孵化后形成幼虫,随着时间的推移,幼虫会慢慢长大,伤口感染越来越重,最终对肉牛的健康造成危害。

(二)易感宿主肉牛皮蝇蛆病主要感染肉牛,尤其是外观和皮肤有伤口的肉牛更容易受到感染。

(三)季节特点肉牛皮蝇蛆病的传播与气候有很大关系,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尤其是高温潮湿的环境更容易导致肉牛皮蝇繁殖和感染。

(四)地理分布肉牛皮蝇蛆病主要分布在气候温暖的地区,尤其是在南方省份更加普遍。

二、诊断鉴别(一)临床症状1. 皮肤溃烂2. 皮下组织坏死3. 体温升高4. 食欲不振5. 呼吸急促(二)实验室检测1. 肉牛皮蝇蛆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对肉牛的皮肤和伤口的检查,发现有被肉牛皮蝇寄生的幼虫即可明确诊断。

2. 实验室检测还可以通过对伤口组织、排泄物等的检测来辅助诊断。

三、防治措施(一)环境治理1. 做好牛舍和放牧场地的清洁卫生工作,保持环境干燥清洁,减少肉牛皮蝇的滋生繁殖。

2. 使用农药对放牧场地进行消毒处理,有效杀死肉牛皮蝇。

(二)免疫防治1. 对肉牛进行定期除虫和驱蝇,保持肉牛身体的清洁健康。

2. 对于已经感染的肉牛,要及时进行治疗,保持伤口的清洁,加快伤口的愈合。

(三)药物防治对于肉牛皮蝇蛆病的治疗,可以采用一些药物进行防治,如氯汞乳膏、除虫灵等,有效控制幼虫的繁殖和感染。

(四)营养调理对于生病的肉牛,要合理调整饲料,增加营养成分,增强肉牛的体质和免疫力,帮助肉牛尽快康复。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养殖管理,定期对肉牛进行驱虫和驱蝇,保持牛舍和环境的清洁卫生。

牛皮蝇蛆病应如何防治

牛皮蝇蛆病应如何防治

contents •疾病概述•疾病病因•预防措施•治疗措施•预防和控制策略•相关资源和建议目录疾病概述牛皮蝇蛆病是一种由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的皮下组织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

症状患牛表现出皮肤瘙痒、疼痛不安,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营养不良,贫血,生长发育受阻等症状。

在幼虫移行和成虫产卵过程中,患牛会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加快、心跳加快、肌肉震颤等症状。

幼虫在皮下组织移行时,会破坏组织,导致皮肤出血、水肿、坏死和溃疡等症状。

定义疾病定义与症状VS疾病的危害与影响危害牛皮蝇蛆病对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严重影响。

由于幼虫在皮下组织移行会破坏组织,导致皮肤出血、水肿、坏死和溃疡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牛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同时,由于患牛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等症状,会导致其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影响牛皮蝇蛆病还会影响牛的繁殖性能。

由于患牛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会导致其繁殖性能下降,甚至不育。

此外,由于幼虫在皮下组织移行会破坏组织,导致皮肤出血、水肿、坏死和溃疡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牛的外观和售价,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产卵幼虫移行幼虫成熟成虫繁殖疾病的传播途径01020304雌蝇在牛的皮肤上产卵,每个雌蝇可以产卵1000-3000个。

幼虫孵化后,会在皮下组织中移行,破坏组织,并在移行过程中再次产卵。

幼虫在皮下组织中成熟后,会钻出皮肤,掉落到地面,形成蛹,蛹孵化后就成为成虫。

成虫繁殖时,雌蝇在牛的皮肤上产卵,雄蝇进行交配后死亡。

疾病病因牛皮蝇是牛皮蝇蛆病的病原体,其幼虫会寄生在牛的皮下组织,引起病变。

牛皮蝇纹皮蝇也是一种常见的牛皮蝇蛆病的病原体,其幼虫会钻入牛的皮下组织,导致疾病发生。

纹皮蝇病原生物感染源主要是病牛和带虫的牛,这些牛通过分泌和排泄将病原生物传播给其他牛。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昆虫叮咬和接触感染,昆虫叮咬感染是指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通过叮咬牛的皮肤而使牛感染疾病。

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感染源易感动物种类和感染风险牛皮蝇蛆病主要感染的是牛,特别是黄牛、牦牛和水牛等,其他家畜如羊、猪等则较少感染。

肉牛皮蝇蛆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肉牛皮蝇蛆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肉牛皮蝇蛆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摘要】肉牛皮蝇蛆病是一种由肉牛皮蝇幼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本文将从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肉牛皮蝇蛆病主要在夏秋季节流行,常见于畜牧业发达地区。

患病的动物表现出皮下结节、溃疡和感染症状。

预防肉牛皮蝇蛆病的关键是加强畜牧管理,定期清洁动物的居住环境,注意防止肉牛皮蝇的孳生。

结论部分将对疾病进行简要总结,强调预防的重要性,以减少肉牛皮蝇蛆病的发生。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深入了解肉牛皮蝇蛆病的相关知识,同时学会如何正确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传播。

【关键词】肉牛皮蝇蛆病、流行特点、临床表现、防治措施、总结1. 引言1.1 疾病概述肉牛皮蝇蛆病,是由皮蝇幼虫寄生在牛皮肤内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发生在牛只的皮肤表面和皮下组织内。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受到感染的皮蝇传播,在患病的地区比较常见。

肉牛皮蝇蛆病的病原体主要是一种小型的皮肤寄生虫,会在牛皮肤内生长繁殖,形成蛆,严重影响牛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感染、溃烂、肿胀和脓液渗出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皮肤溃烂坏死,严重影响牛只的生长和生产。

及时防治肉牛皮蝇蛆病对于维护牛只健康和增加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在日常养殖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牛只皮肤卫生的管理,并进行定期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2. 正文2.1 流行特点肉牛皮蝇蛆病是一种由肉牛皮蝇在肉牛身上产卵,导致蝇幼虫在肉牛体内孵化生长而引起的疾病。

其流行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季节性流行:肉牛皮蝇在炎热潮湿的夏季比较活跃,因此肉牛皮蝇蛆病在夏季更容易发生流行。

2. 饲养条件影响:饲养场所卫生状况差、肉牛皮蝇数量多的地方更容易发生肉牛皮蝇蛆病的流行。

3. 入侵性强:肉牛皮蝇能够穿过肉牛的毛发,轻易进入肉牛体内产卵,因此肉牛皮蝇蛆病的传播迅速。

4. 群体效应:一旦有肉牛感染肉牛皮蝇蛆病,很容易通过群体发生流行,引起多头肉牛患病。

肉牛皮蝇蛆病的流行特点主要受季节、环境、感染源等因素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牛皮蝇蛆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牛皮蝇蛆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防治建议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进行驱虫,保持猪舍 清洁卫生,避免密度过大,减少虫卵的传 播途径。
06
研究展望
疾病基因组学研究
基因测序
牛皮蝇蛆病的基因测序研究有助于揭示其 遗传背景和传播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控 制提供科学依据。
基因变异
研究牛皮蝇蛆病的基因变异现象,有助于 了解该病的进化和传播动态,为制定更加 精准的防控策略提供支持。
致病因素
• 幼虫在牛的皮下组织中寄生,可导致皮肤瘙痒、炎症、溃疡和化脓等症状。病牛由于疼痛和不安,可能导致体重下降、 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
02
症状描述
临床表现
病牛精神不振,食 欲减退,反刍减弱 ,逐渐消瘦。
病牛行走困难,有 疼痛表现,不愿卧 下或卧下后站起困 难。
被毛粗乱,身体瘦 弱,腹部出现皱纹 ,犹如“刀背样” 。
加强监管
加强对动物交易市场的监管,防 止疫情的传播。
及时处理疫情
如发现疫情,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 控制和处理。
05
病例报告
病例一:奶牛牛皮蝇蛆病的治疗
症状
病牛出现皮肤瘙痒、红肿、斑块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皮肤破损、化脓和感染。
治疗方法
使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驱虫药进行皮下注射,同时对患处进行清洗和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牛的免疫 力。
CT或MRI检查
对于严重感染或深部病变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CT或MRI等高级影像学检查 方法以更准确地了解病情。
04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定期清洁畜舍
定期清理畜舍,减少蝇虫的繁殖和生存空 间。
避免交叉感染
不同种类的动物应分开饲养,避免交叉感 染。
保持动物卫生
定期给动物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减少病 菌的滋生。

牛皮蝇蛆病治疗方案

牛皮蝇蛆病治疗方案
与其他寄生虫病鉴别
牛皮蝇蛆病也需要与其他寄生虫病进行鉴别,如螨虫病、虱 病等。同样需要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进行鉴别。
病情评估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牛皮蝇蛆病的病情严重程度会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兽医需要根据患病牛的症状 、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评估寄生虫感染情况
牛皮蝇蛆病的寄生虫感染情况会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兽医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 来评估寄生虫感染的情况,如感染的蝇种、感染的部位和感染的数量等。
牛皮蝇蛆病治疗方案
汇报人: 2023-12-08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识别 • 治疗方法和步骤 • 护理与康复 • 预防与控制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牛皮蝇蛆病是一种由牛皮蝇和纹 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的皮下组织 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
症状
患牛表现出皮肤瘙痒、红肿、结 痂,严重的可导致患牛贫血、消 瘦、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如寄生蜂、微生物等,具有安全
、环保的优点。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方法如电击、激光等消 灭虫害,但需要设备和技术支持

国际防治情况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分享防治经验和信息,共同应对 牛皮蝇蛆病的挑战。
跨国研究
开展跨国合作研究,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和手段, 提高牛皮蝇蛆病的防治效果。
手术处理
对于严重的病例,可能需 要手术切除受损的皮肤和 皮下组织。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在疫区生活或与患有牛皮蝇蛆病 的动物接触。
注意个人卫生
做好防护措施
在疫区生活或工作时,应穿长袖衣物 、长裤和袜子,并戴帽子和口罩等防 护用品。

治牛皮蝇蛆的有妙法

治牛皮蝇蛆的有妙法

环境治理效果对比
改善卫生条件
通过改善卫生条件,如及时清理粪便、保持水源清洁等,可以有效减少牛皮蝇蛆的滋生。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寄生虫等生物手段防治牛皮蝇蛆,具有环保、可持续的优点,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预防措施效果对比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牛皮蝇蛆的有效方法,能够 显著降低感染率,但需要定期接种。
对动物的危害
生长受阻
牛皮蝇蛆寄生在动物皮肤或器官组织 中,会引起动物生长受阻、消瘦、生 产性能下降。
引发疾病
牛皮蝇蛆可以引起动物皮肤和器官组 织的炎症、损伤和感染,导致其他疾 病的传播和流行。
对环境的危害
生态平衡失调
牛皮蝇蛆的大量繁殖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污染环境
牛皮蝇蛆的排泄物和死亡虫体等污染物会污染水源、土壤和农产品,对环境和 农产品质量造成威胁。
生物防治法能够有效地控制牛皮蝇蛆的数 量,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同时避免 了对人体产生药物副作用的问题。
04
防治效果对比
药物治疗效果对比
化学药物
化学药物在消灭牛皮蝇蛆方面有显著效 果,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对牲畜和环境造 成负面影响。
VS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牛皮蝇蛆具有副作用小、效果持 久等优点,但使用起来相对繁琐,需要专 业人员指导。
西药如阿苯达唑、甲硝唑 等。
使用方法
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剂量 和用法进行口服或外用。
效果
能够快速有效地杀死牛皮 蝇蛆,但可能会对患者的 肝肾功能产生一定的损害 。
生物防治法
方法一
方法二
使用寄生蜂、寄生蝇等天敌昆虫防治牛皮 蝇蛆。
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阿维菌素等防治 牛皮蝇蛆。

夏季牛皮蝇蛆病病因及防治措施

夏季牛皮蝇蛆病病因及防治措施

夏季牛皮蝇蛆病病因及防治措施汇报人:2023-12-26•病因分析•临床症状•诊断方法目录•防治措施•案例分析01病因分析牛皮蝇蛆病是由牛皮蝇幼虫侵入牛的皮肤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

牛皮蝇幼虫在牛的背部皮下寄生,引起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包囊。

牛皮蝇幼虫在牛的皮下寄生大约10个月后,会自行落入地面化蛹,最终羽化为成蝇。

病原介绍0102传播途径牛皮蝇幼虫在牛的皮下移行,通过血液和淋巴传播。

牛皮蝇成蝇在牛体表产卵,当牛只接触或吸入蝇卵时,卵便附着在牛的皮肤上,孵化出幼虫后侵入皮肤。

易感动物黄牛、水牛和牦牛等大型偶蹄动物对牛皮蝇蛆病易感。

年龄、性别和品种等因素也会影响动物的易感性。

02临床症状感染部位皮肤出现红肿,伴随轻微瘙痒或疼痛。

皮肤红肿炎症反应局部淋巴结肿大感染部位周围出现炎症反应,如发红、肿胀、发热等。

感染部位附近的淋巴结可能肿大,触摸有痛感。

030201感染部位皮肤可能出现破溃,流出脓液或血液。

皮肤破溃感染部位深层组织可能发生坏死,导致局部组织变硬、失去弹性。

组织坏死可能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全身症状感染愈合后可能留下疤痕,影响皮肤外观。

皮肤疤痕感染部位的组织可能发生纤维化,导致皮肤硬化、失去功能。

组织纤维化严重感染可能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如肾脏、肝脏等。

器官功能障碍03诊断方法观察牛的皮肤是否有红肿、炎症、渗出物等症状,以及是否有瘙痒、不安等行为表现。

观察症状询问养殖户是否有其他动物患病、当地疾病流行情况等,以初步判断是否为牛皮蝇蛆病。

询问病史初步诊断采集疑似病变的皮肤组织或渗出物,制成涂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查找蝇蛆或蝇卵。

将采集的病变组织接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观察是否能够分离培养出蝇蛆或蝇卵。

实验室诊断病原分离培养显微镜检查鉴别诊断牛皮蝇蛆病的症状与其他皮肤病相似,如湿疹、皮炎等,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进行鉴别。

与其他动物疾病鉴别牛皮蝇蛆病是牛的特有疾病,与其他动物疾病的症状有所不同,但需要注意与其他动物疾病进行鉴别,如猪的皮肤病等。

肉牛肉牛寄生虫病的牛皮蝇蛆病临床诊疗技术

肉牛肉牛寄生虫病的牛皮蝇蛆病临床诊疗技术

肉牛肉牛寄生虫病的牛皮蝇蛆病临床诊疗技术牛皮蝇蛆病是由皮蝇属的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内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外寄生虫病。

本病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甚为严重,常见于放牧肉牛。

(一)病原皮蝇成虫较大,体表密生有色长绒毛,形状似蜂。

牛皮蝇成蝇体长约15mm。

头部被有浅黄色的绒毛。

胸部前端部和后端部的绒毛为淡黄色,中间为黑色,外形似蜜蜂。

第一期幼虫呈黄白色,半透明,长约0.5mm,宽0.2mm;第二期幼虫体长3~13mm;第三期幼虫(成熟幼虫)体粗壮,长可达28mm,棕褐色。

纹皮蝇成蝇体长约13mm。

体表被毛与牛皮蝇相似,但稍短,虫体略小。

幼虫的形态与牛皮蝇相似。

(二)生活史与流行特点牛皮蝇与纹皮蝇的生活史基本相似。

属于完全变态,整个发育过程须经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

成蝇系野居,不采食,也不叮咬动物。

一般多在夏季出现,在阴雨天气隐蔽,在晴朗炎热无风的白天,则飞翔交配或侵袭牛只产卵。

成蝇的卵产于牛的四肢上部、腹部、乳房和体侧的被毛等部。

卵经4~7d孵出第一期幼虫,幼虫沿着毛孔钻入皮内,在体内深部组织中移行蜕化。

直接向背部移行,幼虫到达背部皮下后,皮肤表现瘤状隆起。

第三期幼虫的体积增大,在背部皮下停留2个月,成熟后由皮孔蹦出,落在地上或厩舍内变为蛹,其后羽化为成蝇。

幼虫在牛体内寄生10~11个月,整个发育过程需要1年左右。

成蝇出现的季节,随各地气候条件和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在同一地区,纹皮蝇出现的季节比牛皮蝇为早,纹皮蝇出现的季节一般在每年4~6月,牛皮蝇6~8月。

牛只的感染多发生在夏季炎热、成蝇飞翔的季节里。

(三)致病作用与症状幼虫钻入皮肤时,引起皮肤痛痒、精神不安、患部生痂。

幼虫在深层组织内移行到食道时可引起发炎。

当幼虫移行到背部皮下时,在寄生部位发生肿瘤状隆起和皮下蜂窝组织炎;皮肤穿孔,损伤牛皮,如有细菌感染可引起化脓,经常有脓液和浆液流出,直到成熟幼虫脱落后,形成瘢痕,影响皮革价值。

皮蝇幼虫的毒素也可导致贫血、荨麻疹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蛹再经1~2个月后,羽化为成蝇。幼虫在牛 体内寄生约10~11个月,整个发育过程约1年。
成蝇的活动季节,因各地气候不同 而有差异,在同一地区,牛皮蝇出 现时间一般比纹皮蝇晚。
图4-11-5 牛皮蝇感染的牛背
诊断 雌蝇飞翔产卵时,常引起牛只不安, 喷鼻蹴踢,竖尾奔逃,影响采食,有 些牛只奔逃时受外伤,甚至发生流产。
寄生于牛背部皮下组织中的第三期幼虫, 体较粗大,长约2~8毫米,深褐色,分 为11节,背面较平,腹面呈疣状带小刺的 结节,最后二节背腹面均无小刺,主体前 端较尖,无口钩,后端较平,有2个呈漏 斗状深棕褐色的气孔板。
图4-11-2 牛皮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图4-11-1
1
牛皮蝇
1.成虫
2.第三期幼虫
2
图4-11-2(1)牛皮蝇幼虫
第十一节 牛皮蝇蛆病
牛皮蝇蛆病是由皮蝇科皮蝇属的牛皮蝇和纹 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的皮下组织所引起的一 种寄生虫病。 牛只严重感染牛皮蝇蛆时,常表现消瘦,产 乳量降低,皮革质量受损。幼年牛发育受到 影响,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本病在我国广大 牧区较为常见。
病原
牛皮蝇和纹皮蝇形态相似。外形像蜜蜂,体表被 有绒毛,触角分3节,口器已退化,不能采食, 亦不能螫咬牛只。 体长约15毫米,虫卵产在牛的四肢上部、腹部、 乳房区和体侧的被毛上,单个地粘着于被毛上。 卵呈淡黄白色,有光泽。
第二期幼虫在食道壁停留5个月,最后也 移行到牛背部下,发育成第三期幼虫。
第三期幼虫到达牛背部皮下时,在局部 出现瘤状隆起,并出现绿豆大的小孔, 幼虫以其气孔板朝向小孔。在牛背部皮 下,第三期幼虫约寄生2~2.5个月。
随着生长过程,幼虫颜色逐渐变成褐色,同 时皮肤上小孔的口径也随之增大。成熟后的 幼虫经皮孔逸出,落入土中和厩肥内变成蛹。
治疗
1、消灭尚未到达牛背部皮下的幼虫:用敌百虫、倍 硫磷、皮蝇磷、蝇毒磷、伊维菌素注射或浇泼。给 药时间4-11月。12月-翌年3月不宜全身给药。 2、消灭牛背部皮下的幼虫:用敌百虫、蝇毒磷涂搽 或喷洒。一般于3月中旬至5月底进行,每隔30天处 理一次,共处理2次。
预防 在雌蝇活动季节一结束,用伊维菌素、爱比 菌素或乙酰氨基阿维菌素,0.2mg/kg,一次 皮下注射可有效地预防牛皮蝇蛆病。
比牛皮蝇小,体长只有13毫米,虫卵产在 牛后腿的后下方和前腿部分,一根毛上可 固着成排的虫卵。 纹皮蝇的第三期幼虫与牛皮蝇的相似,体 长2~6毫米,主体最后一节无小刺,第10 节的腹面只后缘有刺,气孔板较平。
生活史 牛皮蝇与纹皮蝇的发育史基本相同, 分卵、幼虫、蛹和蝇四个阶段。皮蝇 在自然界生活的时间只5~6天。
图4-11-3 牛皮蝇发育史
在夏季天气晴朗炎热时,雌雄皮蝇交配后, 雄蝇死亡,雌蝇飞向牛体产卵,雌蝇产完卵 后也死亡。
卵经4一7天孵化出第一期幼虫。
牛皮蝇的第一期幼虫钻入皮下移行,最后发 育成第三期幼虫到达背部皮下。纹皮蝇的第 一期幼虫钻入皮下移行,在感染后的2.5个 月可在咽头和食道部发现第二期幼虫。
幼虫钻入皮肤时,引起动物瘙痒、不安和 局部疼痛。幼虫在体内长时间移行,使组 织受损伤,在咽头、食道部移行时引起咽 头、食道壁的炎症。幼虫分泌的毒素对牛 有一定的毒害,常使患畜消瘦、产乳量下 降、幼畜贫血和发育不良。
幼虫寄生于牛背部皮下时其寄生部位往 往发生血肿和蜂窝组织炎。感染化脓菌 时,常形成瘘管,经常流出脓液,直到 幼虫逸出后,瘘管才逐渐愈合,形成瘢 痕,影响皮革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