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治理体系的韧性研究
城市社区韧性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DOI :10.19299/ki.42-1837/C.2023.07.0262023年第7期总第213期·社会治理·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基层稳,天下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战略体系,凸显出市域社会治理在国家安全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89%,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这一数字上升了14.21个百分点。
大量人口集聚并生活在城市社区,人口集聚产生的倍数效应能将一个微小的偶发危机放大并迅速扩散,产生难以预估的负面效应。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有限的治理资源往往限制了社区抵御风险的手段和方式的选择空间。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探索提升社区韧性的可行路径,对于提升社区的抗风险能力、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韧性社区的概念及理论视角(一)韧性理论在物理学和数学研究中,经常使用韧性来描述物体的稳定性和受到外力作用之后恢复初始状态的能力。
在社会生态系统中,韧性被视为吸收不确定干扰的能力,同时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创新重组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1]。
迁移到社会治理领域后,韧性概念的内涵又一次发生了演变,更趋于主动化,从被动恢复到原始状态或某种新稳态发展为适应外部风险对自身的扰动,在抵御风险的过程中,聚集资源来应对风险挑战,且通过学习反思促使组织结构重组,提升组织系统应对风险的能力。
(二)韧性社区社区不仅是居民生活休憩的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社会治理体系的基层单元,还承担着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
韧性社区需要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一是风险预判和防范能力。
在危机发生之前,社区管理中有针对危机的类型化预防措施,例如制定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和开展日常应急演练等。
二是抗干扰和再组织能力。
在危机发生时,社区具有抵御外界风险保持自身系统稳定运行的能力,同时表现出对人、财、物和信息的再组织和协调能力。
韧性治理视域下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以武汉市X_社区为例

P UBLIC ADMINISTRATION 韧性治理视域下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以武汉市X社区为例文/高傲宇摘要:当前社会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复合化的突发风险,社区作为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前沿阵地,传统的社区应急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当下突发的社会风险。
研究社区如何降低危机事件带来的破坏性、迅速从事件中恢复正常功能的基础进一步总结教训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社区治理能力建设的关键。
韧性治理强调应对危机的抵抗力、事后的快速恢复力以及事后保持稳定的长久自治力,为社区应急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选取武汉市X社区为研究对象,立足实际调研并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该社区韧性抵抗力良好,快速恢复力有待提升,长久自治力仍需加强。
因此社区应完善硬件设施提高社区韧性抵抗力,提升抗灾救援专业能力以及加大宣传教育强化社区恢复力,塑造社区凝聚力加强社区自治力。
关键词: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韧性治理;抵抗力;恢复力;自治力引言韧性理论作为当下热门理论被引入公共管理领域,“韧性城市”“韧性社区”等相关概念随之提出,为我国应急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韧性社区体现在多元主体对于复杂风险环境的主动适应和调节能力,并且在经历复合型风险后能够快速恢复。
加强风险防控,构建韧性社区,有利于提升我国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推动我国社会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
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研究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大量的学者就这一话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韧性社区研究中,吴晓林认为韧性社区内含物理层面的抗逆力、社会生态层面的恢复力和社区成员的自治力三重指向,从这三个方面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运用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1]。
颜德如认为韧性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理念,因为高度重视社区受到外界冲击后组织的自组织、自我调适和自我恢复的能力,为社区应急管理模式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2]。
朱正威认为推动我国灾害治理实践由风险管理向韧性治理的升级,他提炼出物理韧性、组织韧性、技术韧性、制度韧性和心理韧性等五个维度,尝试构建韧性视角下社区应急治理体制的分析框架[3]。
当代中国基层治理体系

当代中国基层治理体系
当代中国基层治理体系是指在中国国内各级政府机构开展基层治理工作的体系。
基层治理是指政府与社会组织、公民个体之间建立和谐稳定的相互关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种方式。
中国的基层治理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政府主导:中国的基层治理体系主要由政府机构主导和协调
实施,政府主要负责基层治理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工作。
2.层级分明:基层治理体系分为多个层级,包括乡镇、社区、
村级等。
不同层级的政府机构负责不同范围的基层治理工作。
3.多元参与:中国的基层治理体系注重多元参与,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个体等的参与。
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可以参与基层治理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等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4.问题导向:中国的基层治理体系注重问题导向,根据实际问
题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政府通过调查研究和开展舆情监测等手段,了解社会各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5.科技支持:中国的基层治理体系注重使用科技手段支持治理
工作。
政府通过建设信息化平台和使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治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的基层治理体系是一个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问题导向和科技支持的体系,旨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同时,中国的基层治理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如何提高公民参与度、完善决策机制等问题。
基于多元治理主体的乡村韧性比较研究

基于多元治理主体的乡村韧性比较研究王薇然 杜海峰【摘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接续开启。
当前,我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内外形势,构建更具韧性的乡村、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但我国乡村韧性整体水平与各地各类型乡村韧性的差异目前都尚不明晰。
据此,研究主要采用案例研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乡村村民及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访谈与相关资料分析,对乡村韧性整体水平及各类型乡村韧性的差异做出研判。
研究发现:乡村整体韧性水平较以往有较大提升,但各类型村庄内不同治理主体的韧性和其整体韧性呈现明显差异,乡村的整体韧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城郊融合型村庄、集聚提升型村庄、特色保护型村庄和搬迁撤并型村庄。
当下乡村各主体韧性发挥情况与乡村治理格局基本符合,多元治理视. All Rights Reserved.角下乡村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基层干部治理能力、村内成员团结度、村落在地化程度、村庄长久以来的历史积淀和基层组织的动员引导能力等。
【关键词】多元治理主体 韧性治理 乡村韧性【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86(2021)04-0004-21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中后期以来,社会急剧变迁,社会运行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加剧。
近年来,自然灾害与疫情多发,国际竞争与社会剧烈转型带来的政治经济与社会风险更加速了风险社会的形成。
因此,以提升社会系统韧性为目的的韧性治王薇然,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杜海峰,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
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及编辑部的宝贵意见。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居民家庭可持续生计研究”(项目编号:19ARK005)。
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
当前,乡村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国际经济整体下行导致外需不足影响农民的生计,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变使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多元思潮对乡村传统价值观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国内在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之下,部分村庄无法及时调适,人口外流、生产缩小、生活困难,导致其面临着衰退的风险。
基于韧性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应急治理

T HEORY FRONTPRWORLD 公关世界 \5基于韧性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应急治理文/戴佳旻摘要:韧性与韧性治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热点,社会触角的最末端的社区处于风险社会的第一线,需要提高社区应急治理的韧性以期为建设韧性社会应急治理体系提供基础与依托。
本文以韧性治理理论为视角,以社区应急治理为切入点,关注当前我国社区应急治理面临的阻碍因素。
根据韧性治理的内涵提出了五点阻碍社区应急治理韧性化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韧性治理视角,社区应急治理,阻碍因素,建议措施引言现有的社区建设中,存在着大量的致灾因子引起潜在的风险进而给居民的生活造成阻碍,更可能引起群体性混乱,社区应急治理是重要且必要的。
基于社区其直接面对人民大众、直接面对大量的实际性事务的特点,社区治理的成效成为影响社会治理成效的基础性的因素。
本文立足于自身所处的社区应急治理现状,从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和应急治理环境建设两个角度分析,提出社区在应急治理建设上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一、韧性治理与应急治理1.韧性概念的含义韧性概念源于19世纪50年代的机械与物理学领域,表示某物体由于外力作用影响而变形后仍可复原至初始形态的一种性质;20世纪90年代,韧性概念开始被引入到社会学及公共管理学研究领域中;21世纪初,在全球灾害频发的风险社会背景下,韧性的研究视角研究延伸至社会与经济系统等各个领域。
正如崔鹏等学者(2018)提出韧性概念实现了由“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到“演进韧性”的发展演变。
[1]2.社区韧性的含义我国现有的关于韧性社区的研究从多个方面展开。
一是从国外社区韧性概念研究归纳,唐庆鹏(2015)认为韧性社区就是社区在外部风险冲击和压力下保持基本结构功能稳定并迅速恢复到原有状态,甚至得以改变以实现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2]二是关于社区韧性内涵研究,吴晓林(2018)总结出了韧性社区的内涵具体包括:抗逆力指向、恢复力指向和自制力指向。
韧性治理视角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8), 4770-4775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ss https:///10.12677/ass.2023.128651韧性治理视角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孔 通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收稿日期:2023年7月8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7日摘要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韧性能力关系到积极老龄化战略的政策落实和目的实现。
在国家进入中度老龄化、“未富先老”的现实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运行和发展面临着“难以为继”的风险。
本文以韧性治理为理论视角,通过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韧性能力提升框架,分析现阶段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空间、制度、组织、技术、心理方面韧性不足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空间韧性;健全养老应急预案和机制提升制度韧性;加强党建引领的多主体参与巩固组织韧性;提升养老服务智能精细化水平强化技术韧性;建立常态化养老应急知识教育增强心理韧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度老龄化,未富先老,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韧性治理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ension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ce GovernanceTong Kong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Jul. 8th , 2023; accepted: Aug. 8th , 2023; published: Aug. 17th , 2023AbstractThe resilience of the community pension service system is related to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孔通and goal realization of the active aging strategy. Under the reality that the country is aging deeply and getting old before getting rich, the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ension service system is facing the risk of “unsustainabl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silience governance,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framework for improving the resilience of the community pension service sys-tem,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resilience in space, system, organization, technology and psych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pension service system at this stage, and puts forward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pension service facilities to enhance the spatial resi-lience; improve the emergency plan and mechanism for providing for the aged and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resilience; strengthen multi-agent participation led by party building to consolidat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improve the level of intelligence and refinement of old-age care services and strengthen technical resilienc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establishing normalized emergency knowledge education for the aged and strengthening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KeywordsModerate Aging, Aging-before-Wealthy, Community Pension Service System, Aging at Home, Resilient Governance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现阶段,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1]。
协同治理视角下城市韧性评估理论模型及实践研究

协同治理视角下城市韧性评估理论模型及实践研究!陈玉梅黄颖欣"摘要:城市韧性理念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应用可以帮助降低城市面对风险和灾害时的损失,将协同治理这一社会治理的新实践方式引入城市韧性建设中,能更加系统性地推进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
本文基于协同治理视角,运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归纳法对城市韧性评估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比较,构建城市韧性评估的理论模型,包含社会、经济、制度、基础设施、社区资本和环境6个一级维度和33个二级维度。
然后结合实践以广州市为例,运用评估模型分析其城市韧性建设的实践并提出建议,在此基础上对评估模型的维度做进一步优化整合,提出6个一级维度和12个二级维度构建的城市韧性评估!基金项目: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粵港澳大湾区政府大应急协调机制下的基层社区韧性评估与优化策略研究"(编号:19BZZ070**作者筒介:陈玉,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电子高工,政务大数据开放与社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应急管理研究中研究员,美国大学奥尔巴尼校区政府技术研究中心CTG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数据开放、应急、情韧性城&,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制硕士研究生$90|他险t t1机硏愛•第十二辑理论模型,希望能为新时代下中国的城市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韧性提升、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并为政府的城市治理和防灾减灾工作的绩效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治理城市韧性广州—弓I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应对洪水、地震、台风和恐怖袭击等灾害时显得极度脆弱,传统的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也逐渐从响应处置转变为减灾准备。
与此同时,城市韧性概念在灾害管理和城市安全上的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被学术界和实践界广泛用于解决城市风险问题。
城市韧性概念应用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一个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和自恢复能力,而城市韧性概念的发展和应用逐渐提出了要构建多主体的社会治理体系,即在政府主导的同时,多个主体(如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到城市韧性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并且引入绩效评估等公共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农村社区韧性治理综述研究

农村社区韧性治理综述研究发布时间:2023-01-11T04:49:51.115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8月16期作者:石金梅1 刘鑫2 杜璐晶3 [导读] 农村社区韧性已经成为新冠疫情背景下农村地区常态化管理的必要之义石金梅1 刘鑫2 杜璐晶3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摘要:农村社区韧性已经成为新冠疫情背景下农村地区常态化管理的必要之义,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后主要在数字信息化和社区情感网络构建两个角度提供研究方法,为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社区韧性、情感网络、数字治理、综述(一)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探索研究农村治理发展新路径。
与城市的韧性发展相比,当前的农村韧性治理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经过实地调查和研究,通过对农村社区治理现状进行评估,通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方式、引入数字化管理等途径可以提升社区韧性。
现实意义有利于加强基层社区建设,提高治理能力,促进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
农村是风险预防和应对的薄弱地区,对社会的整体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探索出一套适合农村社区实际、高效管用的弹性化应急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基层政府和农村社区应对危机的应对能力以及灾后的恢复能力,从而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相关概念界定1.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是指居住在农村的在某一个固定区域内共同生活的居民所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2.韧性“韧性”(resilience) 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resilio”。
在工程技术领域,其原意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影响下能够恢复至初始状态的复原能力。
在生态系统的应用中,韧性最早被定义为“衡量系统持久性及其吸收变化和干扰的能力”。
在社会系统领域,学者们提出了演进韧性的框架,关注系统的自我调整能力,认为韧性不仅仅强调社会生态系统恢复至原始状态,更强调在风险应对过程中实现变革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韧性是一个政权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应对各种风险、危机和挑战,从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和表现,也是一个政权的适应性、持续性和生命力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拨乱反正、苏东剧变、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重大考验,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当代中国治理体系的韧性从何而来,构成了中国政治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它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韧性作为一个国家属性,并不是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它有着维持和巩固的需求。特别是当前我国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及治理体系也动荡不安,新的挑战层出不穷,党和政府必须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增强制度的韧性。为此,有必要总结当代中国治理体系稳定发展的成功经验,探讨并阐明其制度韧性的基础及其条件,分析当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足和缺陷,扬长补短,不断完善,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国家治理体系的韧性。海内外学者对当代中国治理韧性进行了诸多思考,成果众多。不过,迄今海外学者大都立足于现代化理论和民主转型理论,始终无法摆脱将当代中国政治定性为威权主义的思维桎梏。不少人认定当代中国所表现出的韧性是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一些政治策略,而不是由于其深层的制度安排。与此不同,本论文试图从制度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角度,从当代中国治理体系的内在制度结构分析国家治理体系的韧性,着力回答如下问题:当代中国治理体系从宏观来看,具有哪些重要特质?这些结构性特质又是怎样影响和回应了韧性所面对的主要挑战?这种回应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中国治理体系是否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果存在应该如何改进这些不足。由此,也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治理体制提供理论与政策的支持。论文首先考察了当代中国治理体系中的央地关系结构及其对韧性的影响。指出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的民主集中制有助于保持中央对地方的调控及国家的统一性。尤其是有助于抑制政治和政策的地方化以及地方性冲突与风险。对一些社会政治冲突和群体性事件的认知框架、组织方式、议题设置以及策略手段有深刻影响,使社会政治冲突和行动趋向于碎片化和地方化;同时也有效地防止了抗争行为蜕变为有政治诉求的、对治理体系构成威胁的集体行动。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化和碎片化的抗争行为作为一种诉求表达,客观上帮助了中央政府了解和监督地方政府的作为,纠正了地方政府的一些滥权渎职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政治控制对及治理体系的弹性和韧性。其次,本论文分析了当代中国治理体系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结构对韧性的效应。指出党和政府通过对社会的嵌入式治理,形成了一个党和政府领导,社会组织、公民和企业多方参与的政社协同治理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吸纳了社会组织和新兴社会阶层等民间社会力量,一方面既发挥了他们在善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弱化了社会组织作为抗争政治的社会动员结构的功能、满足了新兴社会阶层的获得政治认可和参与政治生活的需求;还使中央政府获得了“嵌入式自主性”,能够有效地推行其战略目标且不被潜在的利益集团、企业或外国势力所俘获。这些效应都有益于增强治理体系的韧性。最后,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治理体系的领导力量,其执政能力和凝聚程度对于治理体系的韧性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执政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机制培养出了高素质的治国精英,并引导他们不断地更新其治理知识和技术,从而更好地应对变动不居的国内外形势和新的挑战。也就是说,强大的学习能力使中国共产党面对客观环境的变迁有着弹性和适应能力。本文考察了党的意识形态变迁以及对互联网技术的吸纳利用,来展现中国共产党的适应能力。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的学习制度不仅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适应能力,还凝聚了政治精英间的共识与团结,而这种共识是治理体系韧性的一个重要来源。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代中国治理体系的基本制度结构能够较好地应对社会政治冲风险和挑战,对地方分裂、社会冲突以及政治分化有很强的调控能力,能够有效保持中央对地方、国家对社会以及党对政权的领导,保持政权的统一性、适应性、创新力及其生命力。由此也显示当代中国治理体系的制度韧性。当然,现行治理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这最突出地表现在:部分地方政府仍未树立治理理念,在发展思路上依然片面追求辖区经济增长,忽视政府其他公共职能;面对社会冲突,仍然采用“摆平术”来消极应对民众的诉求,而不是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使社会冲突得不到有效缓解;对于社会组织过于防范与警惕,抑制了社会组织的培养发育,挫伤了公民等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少数干部放松了学习要求和道德纪律,甚至利用权力去寻租。上述问题的积压与恶化会威胁到我国治理体系的韧性,因此必须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