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病人氨基酸的选择

合集下载

肠外营养液(TPN)有关数据要求

肠外营养液(TPN)有关数据要求

肠外营养液(TPN)有关数据要求TPN的组成:TPN的一般组成包括糖(5%GS、10%GS、50%GS)、脂肪(MCT、LCT、MCT/LCT、结构脂肪乳)、氨基酸(普通氨基酸、肝安、肾安)、电解质(10%Nacl、10%Kcl、25%MgS04、11.2%乳酸钠、10%葡萄糖酸钙)、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

处方中不应单用其中几种,特别是不单用脂肪乳或氨基酸。

此外,肝素钠、雷尼替丁、磷制剂。

肠外营养液(TPN)有关数据要求:1、液体量规定:一般方法:液体量:1500ml/20kg体重,体重每增加1kg,一般液体量增加20ml液体。

可视临床情况加以调整,鼻胃管引液、腹泻、烧伤、创伤需增加液体量;肝病、肾病、心肺疾病、闭合性脑外伤需减少液体量,但总体积一般不少于1500ml。

成人每天需水量30~40ml/Kg/d,儿童每天需水量50~100ml/Kg/d。

2、葡萄糖浓度规定:若液体量需要限制,可以配合使用5%、10%葡萄糖和50%葡萄糖注射液。

葡萄糖在TPN中的比例(g/ml)一般应小于23%,最好小于15%,PN稳定,如外周途径则<10%,减少刺激。

3、能量规定和糖脂比:非蛋白质热卡由葡萄糖和脂肪提供,能量的需要量取决于病人的基础代谢和病情需要,一般在1800~4000 kcal,每日推荐供能20~30Kcal/Kg/d。

糖与脂肪热量的1:1~2:1,能量供给应循序渐进式,如从20 kcal/kg/日逐增,对于严重应激病人,短期内予以“允许的摄人不足”(permissive under feeding) 反而对病情有利。

肿瘤患者糖:脂肪供能少于1:1或倒置,高糖代谢增加脂肪供能,胰岛功能或肺功能受损者,应降低葡萄糖的热卡比;血脂偏高者,应适当降低脂肪乳的热卡比,而脂代谢失常、休克、急性胰腺炎患者要禁用脂肪。

非蛋白质热卡中的脂肪与糖的比例:按规范,脂肪供能占PN应<50%,一般30~50%,每日不超过2g/d;糖供能占PN的50%~70%,每日不超过7g/d。

肝硬化腹水饮食大全

肝硬化腹水饮食大全

[肝胆]肝病饮食论大全本贴收到1朵鲜花我国现有众多肝病患者,在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必须与生活调摄、饮食调养密切结合,了解一些关于肝病防治与调养的小知识,才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首先,肝病患者要尽量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认为"怒伤肝",脾气暴躁、急躁易怒,不仅伤害了他人的感情,更能损害自己的肝脏,对病情稳定极为不利,所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乐观的心情对肝病病人尤为重要。

同时,也不可过度劳心劳力,尽量避免繁重的工作与生活负担,要善于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能熬夜,并且活动期肝炎病人与肝硬化病人禁止同床。

其次,肝病患者要有合理的饮食搭配,要从清淡可口、富有营养的饮食为主,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促证充足的热量以及必要的脂肪。

不要食用肥肉油腻之品以及葱、姜、蒜、辣椒、花椒、羊肉、狗肉等辛辣之物,禁食含防腐剂、酒精、工业填加剂以及变质的食品、饮料,同时,尽量少吸烟。

再者,肝脏作为人体的"化工厂"、解毒器官,食用滥用某些药物而加重其负担,造成损害,如镇静类、抗生素类,抗结核类,巴比妥类以及激素类等药物,大其需要注意,所以肝病病人必须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用药。

最后还需注意,肝病患者常因感冒、腹泻等出现病情反复,所以出现上述情况要及时治疗。

慢性肝炎的饮食原则如下:慢性肝炎的饮食与急性肝炎有所不同,以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原则,应摄入含足够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

黄疸病人应减少蛋白质摄入,脂肪不必限制过多,以不影响食欲为度,但已形成脂肪肝者则应限制。

所食食物宜杂,不应偏食,因为食物也有四气五味之偏,它们对人身五脏的作用各不相同,过食某种食物必然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也是食疗理论的重要依据。

主食应以米、面等软食物为主,可以多食用大米、小米、玉米及赤豆等制作的粥、馒头,副食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可适当进食牛肉、羊肉、猪肉、蛋类、动物肝脏等。

不宜多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葱、姜、蒜以及煎炸炙之品。

肠外营养液TPN有关数据要求

肠外营养液TPN有关数据要求

肠外营养液(TPN)有关数据要求TPN的组成:TPN的一般组成包括糖(5%GS、10%GS、50%GS)、脂肪(MCT、LCT、MCT/LCT、结构脂肪乳)、氨基酸(普通氨基酸、肝安、肾安)、电解质(10%Nacl、10%Kcl、25%MgS04、11、2%乳酸钠、10%葡萄糖酸钙)、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

处方中不应单用其中几种,特别就是不单用脂肪乳或氨基酸。

此外,肝素钠、雷尼替丁、磷制剂。

肠外营养液(TPN)有关数据要求:1、液体量规定:一般方法:液体量:1500ml/20kg体重,体重每增加1kg,一般液体量增加20ml液体。

可视临床情况加以调整,鼻胃管引液、腹泻、烧伤、创伤需增加液体量;肝病、肾病、心肺疾病、闭合性脑外伤需减少液体量,但总体积一般不少于1500ml。

成人每天需水量30~40ml/Kg/d,儿童每天需水量50~100ml/Kg/d。

2、葡萄糖浓度规定:若液体量需要限制,可以配合使用5%、10%葡萄糖与50%葡萄糖注射液。

葡萄糖在TPN中的比例(g/ml)一般应小于23%,最好小于15%,PN稳定,如外周途径则<10%,减少刺激。

3、能量规定与糖脂比:非蛋白质热卡由葡萄糖与脂肪提供,能量的需要量取决于病人的基础代谢与病情需要,一般在1800~4000 kcal,每日推荐供能20~30Kcal/Kg/d。

糖与脂肪热量的1:1~2:1,能量供给应循序渐进式,如从20 kcal/kg/日逐增,对于严重应激病人,短期内予以“允许的摄人不足”(permissive under feeding) 反而对病情有利。

肿瘤患者糖:脂肪供能少于1:1或倒置,高糖代谢增加脂肪供能,胰岛功能或肺功能受损者,应降低葡萄糖的热卡比;血脂偏高者,应适当降低脂肪乳的热卡比,而脂代谢失常、休克、急性胰腺炎患者要禁用脂肪。

非蛋白质热卡中的脂肪与糖的比例:按规范,脂肪供能占PN应<50%,一般30~50%,每日不超过2g/d;糖供能占PN的50%~70%,每日不超过7g/d。

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护理论文

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护理论文

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170-01【摘要】我科共收治病因引起的我科从2001年——2010年共收治各种肝硬化356例,合并肝性脑病69例,其中男49例,女20例,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25岁,平均44岁。

69例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积极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取得满足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肝性脑病诱发因素健康教育肝性脑病是肝硬化失代偿常见的并发症,是以严重肝病引起的以物质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

由于长时间肝功能异常,蛋白质代谢障碍,引起严重的思维障碍,多数肝性脑病患者均有性格改变,情绪反常和行为错乱等表现,如不及时行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常会危及生命,因此做好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观察护理对于降低发病和病死率甚为重要。

一护理体会1 祛除诱因:1)忌暴饮暴食,高蛋白饮食:69例肝硬化患者中有14例因食大量蛋白食物发生肝性脑病,发生率20.2%经积极处理后好转。

开始数日禁食蛋白质,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神志清楚后可逐步增加蛋白质,每天20g以后每隔3—5天增加10g/d,短期内不超过40—60g/d,最好以植物蛋白为宜;嘱患者饮食规律,少量多餐,忌烟酒。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食物残渣久留于肠道中增加了氨、毒素和其他有害胺类物质的产生和吸收,诱发肝性脑病。

给予导泻或灌肠,清除肠内积食、积血或其他含氮物质。

口服乳果糖,每天三次,每次15ml,保持每日2—3次大便;乳果糖在结肠中被细菌分解成乳酸和醋酸,减少氨的吸收。

如无乳果糖时,可用乳糖,因我国大部分人中小肠中缺乏乳糖酶,乳糖不能在小肠中分解,到达大肠后也可起到类似乳果糖的作用,饮用牛奶引起腹泻的更为适用。

对于昏迷不能经口的患者,可进行灌肠,可给予乳果糖灌肠,生理盐水50ml加乳果糖50ml保留灌肠,每日二次,插入深度为25cm-30cm [1];亦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忌用肥皂水灌肠,因碱性溶液灌肠时,肠腔内ph值呈碱性,有利于nh4+--nh3而弥散经肠黏膜至脑组织,使昏迷加重。

肝硬化病人的护理

肝硬化病人的护理

肝硬化病人的护理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

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

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全世界肝硬化人群平均发病率为17.1/10万(WHO,1987)。

我国尚无准确统计,但病毒性肝炎广泛传播,长期大量饮酒亦不少见,致使肝硬化成为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疾病之一。

肝硬化占内科总住院人数的4.3%—14.2%,发病高峰年龄在35—48岁,男子比例约为3.6—8∶1。

[病因]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为主,主要为乙型、丙型或乙型加丁型重叠感染,通常经过慢性肝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阶段演变而来,称为肝炎后肝硬化。

国外以酒精中毒所致肝硬化多见,长期大量饮酒(每日摄入乙醇80g达10年以上)时,乙醇及其中间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作用,引起酒精性肝炎,继而发展为肝硬化。

肝汁淤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循环障碍,工业毒物或药物,代谢障碍,营养障碍亦可导致肝硬化。

[病理]、不论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如何,其病理变化、发展过程基本相同,包括:①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纤维支架塌陷;②残存肝细胞不沿原支架排列再生,形成不规则结节状肝细胞团(再生结节);③自汇管区和肝包膜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纤维束、纤维间隔,包绕再生结节或将残留肝小叶重新分割,改建成假小叶;④由于上述变化,造成肝内血循环紊乱,表现为血管床缩小、闭塞或扭曲,血管受到再生结节挤压。

这些严重的肝脏血循环障碍,不仅是形成门静脉高压的基础,且加重肝细胞的营养障碍,促进肝硬化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临床表现]、1、代偿期症状轻,缺乏特异性。

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出现较早,可伴恶心、呕吐、上腹隐痛、轻微腹泻等。

上述症状多呈间歇性,因劳累或伴发病而出现,经休息或治疗后可缓解。

丙胺酰谷氨酰胺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蛋白质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丙胺酰谷氨酰胺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蛋白质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临床研究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08月第08期— 162 —存在氧化应激,其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这与Bao 等[7]的研究结果相符,进一步证实了HO-1作为一种抗氧化保护因子参与了T2DM 的发生、发展。

其原因可能与T2DM 患者体内长期慢性高血糖和高脂有关。

因此,HO-1可以作为胰岛β细胞受到氧化损伤的一个生物标志物,检测其水平有助于评估T2DM 患者的氧化损伤程度。

本组资料还显示,T2DM 患者血清HO-1水平与HOMA-IR 和FPG 均呈显著正相关,调整年龄、性别和血脂等混杂因素影响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表明T2DM 患者血清HO-1水平与HOMA-IR 和FBG 密切相关,其血清HO-1水平越高,胰岛素抵抗程度越严重,空腹血糖水平越高。

其原因可能与T2DM 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和炎症介质通过一系列应激信号通路上调HO-1基因表达有关。

提示T2DM 患者血清HO-1水平可一定程度上反映胰岛素抵抗的严重程度。

因此,临床上可以采用基因重组和化学方法诱导HO-1的表达来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延缓T2DM 的发生、发展,HO-1有望成为T2DM 治疗的新靶标。

综上所述,T2DM 患者血清血红素氧化酶-1水平明显增高,并与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升高程度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1] 杨月莲, 梁瑜祯. 氧化应激与2型糖尿病. 医学综述. 2008. 14(3): 429-431.[2] Naruse R, Suetsugu M, Terasawa T, et al. Oxidative stress and antioxidative potency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neph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Saudi Med J. 2013. 34(2): 135-41.[3] 李爱琴, 陆环, 徐文静, 谢建新. 氧化应激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12): 2371-2372,2378.[4] 陈芳媛, 邹秀兰. 血红素氧合酶1在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 34(31): 72-74.[5] 黄贤珍, 唐俊, 杨亦彬. 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红素氧化酶1在糖尿病鼠肾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0. 18(9): 707-709.[6] 刘敏, 母义明, 喻丽华, 窦京涛, 陆菊明, 潘长玉.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血红素氧化酶1的表达.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7. 15(9): 549-551.[7] Bao W, Song F, Li X, et al. Plasma heme oxygenase-1 concentration is elevated in individual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LOS ONE. 2010. 5(8): e12371.丙胺酰谷氨酰胺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蛋白质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吴 锋 赵 佳 梁恩富 马大鹏(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 辽宁 大连 116000)【摘 要】目的目的:探讨传统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及添加丙氨酞谷氨酞胺(alanyl-glutamine, Ala-Gln )的TPN对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机体免疫及营养代谢的影响。

支链氨基酸强化的肠内肠外营养对肝硬化大鼠术后肝功能及血浆氨基酸谱的影响

支链氨基酸强化的肠内肠外营养对肝硬化大鼠术后肝功能及血浆氨基酸谱的影响
赖佳明 胡文杰 王恕 同 华赘鹏 郝 元涛 罗时敏 赖英 荣 梁力建
【 摘要】 目的 探讨支链氨基酸 ( C A)强化的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 BA
术 后肝 功能 及血 浆 氨基 酸谱 的影 响 ,为 临床合 理 应用 提 供实 验依 据 。方 法 将 2 雄性 S 4只 D肝 硬 化 大 鼠 按 编号 法 随机分 为 肠 内营养 组 、肠 内 营养 + C A组 和肠 外 营养 + C A组 3组 ,3组 大 鼠 行肝 部 分 切 除 BA BA
a dsr m mio r ms nc r oi r t atrp r a h p t tmy n u a n g a i h t a f a t l e ae o e i r c s e i c
L I i— i ,H e -e A G A arn J u g U W n ,W N i f
和 临床 营 养杂 志 2 1 华 00年 l 第 l O月 8卷第 5期
C iee orao l i l u io , t e 2 1 , o 1 , o5 hns unl f i c ttn Oc br 0 0 V 1 8 N . J C n a N ri o .

论著 ・
支链 氨 基 酸 强 化 的肠 内肠 外 营养 对 肝 硬 化 大 鼠术 后 肝 功 能 及 血 浆 氨 基 酸 谱 的影 响
术后 I 分别进行等热量等氮量营养支持 ,共 5d d 。术后 6d 测定大鼠体重 、肝功能 、前 白蛋 白、转铁蛋 白、肝组织 白蛋 白 m N R A的表达 、K6 白表达指数及进行血浆氨基酸谱分析 。结果 i 7蛋 与术前 比较 ,术 后肠内营养 、肠 内营养 +B A C A、肠外 营养 +B A C A组 大 鼠体 重均减轻 ( P<00 ) . 5 。术后肠 外营养 +

肝病常用药物有哪些注意事项?

肝病常用药物有哪些注意事项?

肝病常用药物有哪些注意事项?肝病指的是发生在肝脏处的疾病,包含很多种。

临床上多见的有乙肝、丙肝、甲肝、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以及肝癌等,肝病的危害非常大。

在肝病治疗过程中,使用药物也是要特别注意的,只有全面掌握肝病药物的相关注意事项,才能避免在临床中出现一些问题。

下面我们来了解下肝病常用药的临床使用方法和禁忌事项,减少应用中的失误。

1 、胸腺肽制剂常用的有胸腺五肽、迈普新和日达仙等,该类药物用于乙肝的辅助治疗,可提高病人身体中细胞免疫能力,但该药不是乙肝特异性的免疫药物,也不属于乙肝治疗的常规用药。

病人经过细胞免疫功能检查后,发现存在细胞免疫能力下降时,使用该药治疗。

但现在对于乙肝的治疗,胸腺肽制剂已经被广泛应用,而且在使用前也未能对全部病人进行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查,所以,临床上使用胸腺肽制剂治疗肝病的人数比使用抗生素治疗的人数多很多,而且药费也比抗生素费用贵很多。

对于乙肝疾病的治疗,重点是抗病毒,将大量金钱或是有限的资金花在并没有明确治疗效果的胸腺肽制剂上,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还要注意,该类药物不能用于儿童乙肝病人身上,可能会对儿童胸腺的正常发育造成影响与干扰,使其出现萎缩,日后会出现严重的免疫障碍问题。

2 、促肝细胞生长素该药在治疗肝病中常会使用到,很多医院进行保肝治疗时多会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对于慢性肝炎病人,如果转氨酶或胆红素有所升高,不论情况轻重,都可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

促肝细胞生长素药物的适应症:无论哪种重型肝炎都可使用该药作为辅助治疗,对于慢性轻度肝病或是慢性中度肝病都不适用于该药。

3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这类药物常使用的有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只能适用于成年乙肝病人,不可用在儿童身上。

该类药物只能用在慢性乙肝病人身上,且乙肝病毒正处于不断复制状态下的病人,如果乙肝病人病毒处于非活动状态下,不能使用此类药物。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基本疗程都要在一年以上,然后根据一年时间的治疗效果再斟酌是继续使用该药物还是可换其他药物治疗,在用药进行治疗的时间内,一定不可自己随意停药,否则会加重病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患者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选择
一、前言
肝性脑病(HE)是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和最常见死亡原因。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智力障碍、行为异常和昏迷。

氨中毒学说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在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1-2]。

理论上可通过降血氨和改善支链/芳香族氨基酸的比例达到改善肝性脑病的作用。

二、病史摘要
患者张凤如,女,70岁,主因腹胀3周以肝硬化入院。

入院前(呼吸内科10.10):患者查血氨(AMON)82.0μmol/;血常规:WBC 8.19×109/L、GR 75.14%、RBC 3.47×1012/L、HGB 99g/L、HCT 31.70%,PLT 131×109/L;肝肾功能:ALT 31.3U/L、AST 76.9U/L、ALB 29.3g/L、BUN 16.6mmol/L、Cr 48.3μmol/L、前白蛋白(PA )61mg/L;凝血象示正常。

电解质:Na 137mmol/L、CL94.0mmol/L、K 4.8mmol/L。

结合患者病史、查体及相关检查,初步诊断为:1.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异常肝性脑病低蛋白血症食管静脉曲张腹腔积液脾大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症2.肺部感染3.胸腔积液(右侧)4.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5.心功能不全6.血脂代谢异常7.轻度贫血8.氮质血症9.高钾血症10.高乳酸血症11.低钠血症12.低氯血症13.低磷血症14.低钙血症入院后(10.11)患者查血氨(AMON)41.0μmol/;血常规:WBC 6.73×109/L、GR 79.3%、RBC 3.41×1012/L、HGB 101g/L、HCT 32.4%,PLT 116×109/L;肝肾功能:ALT 38.1U/L、AST 45.7U/L、BUN 19.7mmol/L、Cr 60.20μmol/L;凝血象示正常。

电解质:Na 133mmol/L、CL 88.1mmol/L、K 4.5mmol/L。

BNP、心肌酶未示异常。

鉴于患者查体及病史,暂给予保肝、改善肝性脑病、利尿、降血糖、抗感染、补充能量等治疗。

患者于2015-10-11给予肠内营养乳剂(TPF)167ml tid(共500ml)鼻饲,及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500ml qd 静点肠外营养。

经二线查看后建议停止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并请临床营养科会诊指导治疗。

患者由呼吸监护室转入消化科,一直鼻饲肠内营养,血氨高,考虑肝性脑病,一直应用支链氨基酸,请临床营养科会诊指导支链氨基酸应用及营养支持治疗。

临床营养科会诊意见:患者既往2型糖尿病10年,肝硬化3年。

现患者清醒状态,鼻饲饮食,身高157cm,HGB 101g/L,ALB 29.3g/L,PA 61mg/L,血氨(AMON)41.0μmol/。

建议:1.每日能量1500kcal。

2.考虑患者心功能情况,每日给予肠内营养乳剂(TPF)1000ml 分5次输注,注意调整胰岛素用量,监测血糖。

3.密切观察患者胃肠道情况,保持大便通畅,亦防止反流、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4.监测水、电解质、PA、血氨等情况,随时调整入量。

三、分析与讨论
肝硬化患者约80-100%存在营养不良[3]。

有研究发现,在住院的肝硬化患者中,约75%蛋白质摄入不足,90%优质蛋白质摄入不足,60%脂肪摄入不足,30%能量摄入不足。

营养不良的严重程度与肝病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食物摄人减少及吸收障碍是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

肝硬化患者一方面因纳差、恶心、厌食、腹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而影响进食:另一方面,因存在胆盐排泄减少,门脉高压,胃肠道黏膜淤血、水肿,肠道营养物质吸收障碍,从而导致部分肝硬化患者完全肠内营养不能耐受。

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是治疗肝硬化营养不良的雨要措施。

因此,对于不能或几乎不能进食的肝硬化患者,临床上必须给予肠外营养治疗。

该患者意识清楚,血氨稍偏高,鼻饲给予饮食,患者未见腹胀、腹泻等不适,肠内营养可耐受,建议暂行肠内营养。

对于肝硬化患者是否需要及能否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进行接下来的探讨。

肝硬化患者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氨基酸代谢发生了明显的异常。

一方面外周组织分解产生AAA显著增加,而肝脏对AAA的代谢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BCAA作为一种能源物质,可直接被骨骼肌、心肌、脑、肝等组织利用。

正常状态下,BCAA占能量需求的6-7%;肝硬化患者机体对葡萄糖抵抗,同时肝脏脂肪酸产生酮体的机制发生障碍,形成酮体和利用脂肪酸的能力下降。

因而肝硬化患者对BCAA需求量增加,机体约30%的能量由BCAA供应。

从而导致肝硬化患者血浆氨基酸谱发生变化,BCAA的水平下降,而AAA的水平升高[4],表现为BCAA/AAA由3.5-4.0的正常范围降至0.8-1.2,从而参与肝性脑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BCAA可通过减少其他氨基酸从骨骼肌细胞流出,从而减少循环系统中AAA的水平;亮氨酸还可以通过减少肌肉蛋白质的分解、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而减少血浆AAA水平。

另外,BCAA可增强肌肉对氨的代谢,并为谷氨酰胺的合成提供胺基而降低血氨水平[5]。

有研究研究发现[6],肝硬化患者予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作为氮源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治疗的效果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作为氮源者疗效相似。

同时,我们也发现,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有纠正肝硬化患者失衡的血浆氨基酸谱的作用。

因此,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治疗时,所选用的氨基酸溶液首先要满足机体对多种氨基酸的需求,同时也要尽量减少AAA的量,并尽量增加BCAA的量。

对于单纯支链氨基酸溶液,由于只含有3种氨基酸,可短期用于肝性脑病的治疗,但不能作为肝硬化患者的营养支持而长期应用。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由于含有18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在多数肠外营养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但对肝硬化患者,由于其AAA含量相对较高,而BCAA含量相对较低,因此并不是最佳选择。

而本研究治疗组所选用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含有20种氨基酸,一方面能提供机体一定量的必需氨基酸及其他氨基酸,从而达到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相当的营养支持效果;另一方面,其BCAA水平较高而AAA的水平较低,在提供机体营养支持的同时,还可以纠正肝硬化患者
失衡的血浆氨基酸水平及降低血氨的作用。

四、小结
病人神志、karnofsky评分(KPS)、血氨、ALT、TBIL和血清ALB均为肝性脑病患者较为重要的体征和生化指标[7]。

对进食少或不能进食的肝硬化患者予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富含BCAA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营养支持效果相当;富含BCAA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具有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氨水平的作用。

同时可提高患者的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并降低血浆芳香族氨基酸的作用,提高BCAA/AAA值。

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中,需要结合患者基本情况及特殊病理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更注意药物对于患者的利弊分析,及时与医师、护士沟通,可以避免许多纠纷或减少严重不良后果,用药前询问过敏史及用药史,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多巡视,用药后的患者的追踪,不仅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给医师与患者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体现人文价值。

五、文献参考
[1]李瑞军,杨昭徐.肝性脑病的药物治疗[J].中国新药杂志,2001,10(3):175-178.
[2]王宇明,晏泽辉.肝性脑病的药物治疗[J].药品评价,2008,5(2):55-57.
[3]李雪梅,孟庆华.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与营养支持[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5):312-315.
[4]James J H. 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J].Am J Srug,2002,183(4):424-429.
[5]秦怀龙.肝功能不全时氨基酸代谢变化与支链氨基酸的治疗作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4,ll(4):249-252.
[6]刘海燕,陈军贤,徐平珍,罗灵和,夏亮,赵秋枫.富含支链氨基酸的复方氨基酸液在肝硬化患者肠外营养中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3):454-456.
[7]王凯,何路华.复方氨基酸-20AA对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3):237-2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