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合集下载

区域优势资料

区域优势资料

区域优势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激烈的时代,区域发展的优势逐渐凸显。

不同地区因其独特的资源、环境、文化等因素,展现出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区域优势的内涵和影响。

区域资源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独特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自然资源如矿产、农产品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潜力。

而人力资源则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区域地理地理位置也是区域优势的重要因素。

接近交通枢纽、拥有良好的物流环境的地区更容易吸引投资和实现产业聚集。

地理位置还决定了地区的外部联系程度,对外贸易的便捷性对地区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区域生态环境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优势的重要方面。

清洁的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吸引游客和外来人才的重要因素,也有利于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道德责任,也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区域文化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

发挥地区的文化优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腾飞。

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是地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区域政策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制定良好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招商引资政策等,有利于引导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提升地区整体竞争力。

政府的支持和扶持措施可以为地区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地区都在争相发展自身的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充分发挥区域资源、地理、生态环境、文化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不同地区可以实现差异化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实力,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区域优势的理论分析与评价模型的开题报告

区域优势的理论分析与评价模型的开题报告

区域优势的理论分析与评价模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区域优势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于特定的自然、经济、文化等条件的优越性,使得该地区的产业、经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更高的利润率,并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区域优势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制定地方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因此,研究区域优势的理论框架和评价模型,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一套区域优势的理论框架和评价模型,旨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全面深入地分析区域优势的内在机制,并探究如何评价和提升区域优势。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 区域优势的理论分析:从经济学和地理学等角度,分析和诠释区域优势的内涵和形成机制,探讨区域优势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

2. 区域优势的评价模型构建:基于供需视角、产业链视角等多种角度,建立区域优势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实现对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进行综合评价。

3. 区域优势的影响因素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优势,探究影响其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区域优势的构建和提升。

4. 区域优势的政策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方法对区域优势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

文献研究:对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政策文件、统计数据等进行全面梳理,深入分析和探究区域优势的理论内涵和发展动态。

案例分析:选择不同类型的区域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究其区域优势的形成机制、评价体系和政策实践。

实证研究:基于各种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分析和评价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和政策研究。

四、预期成果1. 完成一篇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性的研究论文,系统地分析和评价区域优势的理论和实践,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 建立一套涵盖供需视角、产业链视角等多种角度的区域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介绍区域优势

介绍区域优势

介绍区域优势
要介绍一个区域的优势,需要了解该区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可能适用的介绍方式:
1.自然环境优势:介绍该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如气候、地形、水文条件、矿
产资源等。

这些自然资源和环境可以为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优势。

2.经济发展优势:介绍该区域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情况,如主要产业、企业数量、
经济增长率等。

同时,可以强调该区域的政策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和机遇。

3.社会文化优势:介绍该区域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特点。

这些
文化和社会特点可以为该区域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等提供支撑和优势,同时也有助于增强该区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4.地理位置优势:介绍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如交通枢纽、口岸、邻近重要
城市等。

这些地理位置优势可以促进该区域的物流、交通和贸易等方面的发展,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和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在介绍区域优势时,应该客观、准确、全面,突出该区域的独特性和亮点,同时也要注重数据的支撑和事实的可信度。

同时,还应该结合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求,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各省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精品)

全国各省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精品)

全国各省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精品)全国各省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四个直辖市一、北京优势: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信息和对外交往中心,国家经济宏观决策和调控部门云集,首都经济优势明显。

中国500强中100多家以及绝大多数国字头"巨无霸"总部集聚,总部经济全国领先。

高科技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信息产业、现代文化产业、现代消费产业、互联网产业等代表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劣势:城市容量、环境容量已无法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周边省市经济不发达,缺少分工协作,上下游产业链条不健全。

企业、产业、国际化及政府管理等竞争力水平明显与国际大都市不相称。

二、天津优势: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连接海内外、辐射三北(西北、华北、东北)的重要枢纽。

土地和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工业基础优势明显,石油开采与加工、电子信息业、海洋化工等全国领先。

滨海新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成型将极具发展潜力。

劣势:思想不够开放,体制和制度离商业化太远。

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北京的辐射下,天津的吸引力难以充分发挥,同时由于北京的阻隔,天津失去了经济腹地。

过度依赖重工业,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

三、上海优势:便利的水陆交通、密集而众多的人口资源、雄厚的人才实力、健全而发达的金融体系、良好的经济基础、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是其最大优势。

造船基地、飞机制造基地、钢铁产业基地、汽车制造基地、洋山的深水港基地、浦东的空港基地等大规模制造业规划,为全世界独一无二。

劣势:人均自然资源稀少,空间和环境容量制约发展。

过多将目光盯住外资及大中型企业,忽视了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和发展,中小型企业成长缓慢、活力不够、营利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

包容性不够,体制性障碍使其难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四、重庆优势:西部大开发、大规模中央直接投资和财政转移支付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地处长江流域的“龙尾”,获得了依托长江经济带开发而发展的巨大机遇。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经济学论文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经济学论文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经济学论文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经济学论文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经济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在历史上曾经为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几十年来,因为制度创新滞后等原因致使黑龙江省经济前进的步伐缓慢落后于其它省份。

在当前知识经济及信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黑龙江省将在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内外各种便利条件,着力发展具有龙江风格的旅游业、绿色生命健康产业、大力扶持微型企业、扩展多种国际经济合作方式。

在中国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过程中,黑龙江省将成为最具投资潜力、拥有最大发展空间的地区之一。

关键词:黑龙江省;经济;比较优势一、黑龙江省与我国部分经济增长较快地区进行对比分析80年代黑龙江省GDP与广东相当,2000年为广东省的1/3,2006年不到广东省的1/4。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3年里,黑龙江省与广东省的GDP差距由1万亿扩大到了2万亿。

在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也落后于其他两省。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经济增长契机,单从地理位置上看,黑龙江和辽宁具有相对较强的地缘优势,辽宁省拥有黄金水道和天然良港,成熟航线连接全球,辽宁的私营企业在东三省来看是走在前列的,而且辽宁的私营企业还具有相当的外向性;黑龙江西南有嫩江,松花江南北斜贯穿本省,形成东北部的三江平原和东南部的松嫩平原。

土质肥沃,地势平坦,耕地连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

黑龙江省是全国耕地最多的省份,人均占有耕地7.7亩。

农业是黑龙江的一大优势产业,是全国著名的“北大仓”。

另外,与吉林省相比,黑龙江具有较好的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资源。

这表明,合理利用优势资源,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扬长避短,黑龙江的经济发展指日可待。

区域经济发展与政策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与政策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与政策优势一、区域经济发展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学界的关注。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经济生活,包括其中的各种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指一个地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社会、文化的状况持续发展,并逐渐提高的过程。

二、政策优势分析1.差别化政策优势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自然资源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政策的不同也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针对不同地区的差别化政策,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各地的综合实力。

2.利用政策创造财富政策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实现各地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这种财富的创造不仅有利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全国的经济建设。

3.政策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政策引导可以使得各项资源的配置更优化,使得各项资源更加合理地分布在不同地区,从而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效益。

利用政策引导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能够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政策优势的实践1.体制性政策优势的实践及时完善和优化国际经济体系,并支持和促进新兴产业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是充分发挥体制性政策优势的重要体现。

2.产业政策优势的实践产业政策优势要做好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让各个地区能够获得更好的投资和资源的支持,逐渐展开资源优化的步伐。

3.发展政策优势的实践加大对发展后劲较好的地方的扶持,千方百计吸引外来投资,也是优化发展政策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四、政策优势的应用思考1.生态经济目标的实现借助给予政策支持,实行更加深入的生态建设,以保护环境和资源为本,将环境恶化的现象扼制在萌芽状态,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海洋经济的重视中国的区域经济开发除了依托陆地经济,更加要注重海洋经济,将开展建设海洋经济的战略和实践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通过革新科技,摸索新型海洋文化,促进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

3.创新驱动的扶持结合独特的区域经济的优势,大力发展科技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把创新驱动的思想贯穿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中。

区域经济特色优势的分析与战略选择

区域经济特色优势的分析与战略选择

区域经济特色优势的分析与战略选择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地理边界逐渐消失,经济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同化”特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利用自身的区域经济特色优势,实现经济发展的跨越式提升,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区域经济特色优势的分析和战略选择两个方面展开阐述,旨在为相关政府和企业提供一些建议性思路。

一、区域经济特色优势的分析1. 基础条件。

首先,我们需要考察区域基础条件的优劣程度。

这些基础条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国际贸易、人才素质等。

只有具备较为优越的基础条件,才能更好地催生区域经济的特色优势。

2. 行业布局。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区域内各行业的布局情况。

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导产业不同,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这些主导产业,发展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从而实现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差异化,是关键的分析方向。

3. 优惠政策。

除了基础条件和行业布局,政策的支持也是影响区域经济特色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如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地方招商等,来吸引和扶持一些优势产业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特色优势的战略选择1. 产业升级。

发展区域经济特色优势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产业升级。

这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创新型、高附加值型的转型。

这种升级要求地方政府在重点产业的扶持和规划中,注重产业链对上下游的连接,主推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

2. 区域联合。

在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优势时,除了单一城市或省份的发展,更需要实现地区之间的协调联动。

这需要地方政府在对外开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以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

3. 人才引进。

在实现产业升级和区域联合的过程中,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显得尤为关键。

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人才引进计划,建设符合当代人才舒适生活需求的人才公寓,通过优厚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当地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

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优势及劣势分析

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优势及劣势分析

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优势及劣势分析陕西省西咸新区作为陕西省的新兴经济增长极,其核心区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优势:西咸新区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核心位置,与国内外重要经济中心城市距离较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其临近首都北京,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较好的联系,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合作和资源的对接。

2. 政策优势:西咸新区是陕西省着力打造的国家级新区,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

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贷款支持、人才引进等政策将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经济的发展。

3. 产业转型优势:西咸新区着力建设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新区内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可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落户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 公共设施优势:西咸新区在发展中注重公共设施建设,例如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和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生产和生活质量。

1. 基础设施不完善:尽管新区注重公共设施建设,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完善。

交通设施相对薄弱,对企业发展和人员流动产生不利影响。

2. 人才短缺:西咸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

由于西咸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当地的人才培养和吸引力还相对较低,缺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3. 产业结构单一:西咸新区在经济建设中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缺乏多元化的产业发展,使得经济脆弱性较大,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波动较为敏感。

4. 竞争压力:西咸新区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同时也面临来自周边地区的竞争压力。

陕西省和周边区域也在积极发展经济,尤其是西北地区,相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存在激烈竞争,对西咸新区造成一定影响。

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在地理优势、政策优势以及产业转型优势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也要面对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短缺、产业结构单一和竞争压力等劣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的区域发展优势分析一、自然条件优势1、地理位置的优势: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来武汉两个月”之称.2、气候特征:地处南亚热带,其气候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由于水热同期,极利于作物的生长,但自然灾害威胁也较大,台风、暴雨、寒潮、雷电、雾霾等灾害性天气,常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不利的影响. 季风气候突出.冬夏季风的交替是广州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冷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天气较干燥和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暖气团向北扩张所形成,天气多温热潮湿.夏季风转换为冬季风一般在每年9月,而冬季风转换为夏季风一般在每年4月.3、生物资源: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生物栖息繁衍和作物种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0科、77属、132种和变种共500余个品种,更是荔枝、橙、龙眼、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著称,共有14类40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观叶植物、鲜切花、盆花、盆景、盆桔、观赏苗木、工业用花等,传统品种和近年引进、开发利用的新品种共300多个.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且不乏名优特品种.4、矿产资源: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6种,矿产地794处,其中进行过地质调查工作的43种,探明有储量的29种.在探明有储量的矿产中,规模大、中型以上的15种,矿区111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耐火粘土、石英砂、芒硝、霞石、正长石、大理石、矿泉水和地下热水等,其中,建筑用花岗岩储量210816万吨,水泥灰岩储量37604.97万吨,陶瓷土储量2449.53万吨.区内燃料矿产和金属矿产十分短缺,规模均属小型且零星分散.一、经济条件的优势1、产业优势:广州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华南地区的综合性工业制造中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门类齐全、轻工业较为发达、重工业有一定基础、综合配套能力、科研技术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强的外向型现代工业体系。

全国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广州就拥有34个。

广州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1/3。

汽车制造、电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

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轻纺、食品、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升级换代,以电子通信、家电、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领头的许多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

广州工业在珠江三角洲、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一带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车工业的大发展是广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一个缩影。

广州市委、市政府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利用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和组织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骨干项目带动,重化工业和支柱产业持续增长,支撑地位和发展优势基本确立,产业结构进一步向高能级、带动型方向迈进。

2、金融保险业: 广州是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市场活跃,是华南地区融资能力最强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外资银行第二批放开准入的城市。

金融机构发展迅速、门类齐全;金融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外资金融机构逐渐增多;金融业务规模日益扩大,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资金容量不断扩大,种类增多。

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在广州设立分行和办事处超过30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广州设立的分公司和办事处超过10家。

3、房地产业:广州房地产业(包括住宅、商厦和写字楼等)的综合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

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快速而稳定地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来源比较充足,市场化程度较高;多年来市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持续高强度投入,各种居住生活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使广州房地产业发展结构更趋合理。

4、电信业:广州是华南地区信息中心,拥有比较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我国长途电信业务三大出口之一,也是全国互联网三个核心节点和国际出口之一,更是国家互联网三大交换中心之一。

目前广州市已建成了高带宽、覆盖全市、可靠安全、技术先进和服务种类齐全的优质宽带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光纤铺设到小区及部分商厦,并建立了宽带数据、交互式视频等业务平台。

广州市话程控化、市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均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5、GDP:2008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8000亿元。

达8215.82亿元。

比上年增长12.3%。

经济总量依然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

而人均GDP为81233元(按常住人口平均数计算。

折11696美元)。

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到2010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10.0%。

预计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35%。

但财税收入增幅出现回落。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下滑。

二、区位优势条件1、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所在地,广东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

广州市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

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

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因为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

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

三、人文优势条件1、文化:广州又称“羊城”、“穗城”,既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优秀旅游城市,还是著名的侨乡。

南部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广州优美的景色、旖旎的风光,也使得广州常年鲜花繁盛,独得“花城”之雅号。

广州有着2200多年的文明历史,并在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素以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

主要有镇海楼、南越王墓、陈家祠、六榕寺、光孝寺等景点,以及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景观:黄花岗烈士陵园、农民运动讲习所、三元里抗英遗址、黄埔军校旧址等。

白云山、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麓湖等自然景观各具看点,与历史景观共同构成了广州市区丰富多彩的景观群。

同时,广州还是美食和购物的天堂,老西关里各种别具风味的小吃,遍布市区形形色色的市场,上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等都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州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州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

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正如广州的文化,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州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

广州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

广州也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

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

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政权。

毛泽东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

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

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

四、竞争力1 交通:中国第四大港口广州港,是珠江三角洲以及华南地区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和最大的国际贸易中枢港,现已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06年货物吞吐量达1.68亿吨。

黄埔新港和新沙港位于广州东部、珠江的出海口,均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莲花山港、南沙港、广州开发区穗港码头和增城新塘港已开通往返香港的客、货轮,花都区开通往返香港的货轮。

内河可沿东、西、北江航道沟通广东省各地和广西,与100多条河道相连接。

铁路广州目前有五个火车站:广州站(客货运)、广州东站(客货运)、广州南站(客运)、广州北站(客货运)、广州西站,组成的广州铁路客运枢纽是我国铁路四大客运中心之一,铁路有京广铁路复线、广茂线、广梅汕线、广深铁路、广深电气化铁路、广九准高速铁路等线路。

高铁运行中的武广高铁、西部沿海高速铁路、广深港高铁,建设中的广珠澳高速铁路、贵广高速铁路、南广高速铁路、京港高速铁路、杭广快速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构成四通八达的路线。

轻轨广珠轻轨、广佛江珠轻轨、广深港客运专线、穗莞深城际、佛莞深城际、广佛珠城际公路已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105、106、107、324、205国道为骨架,以三道环线为系带,连接各条国道,贯通广东省内98%以上的县、市、镇,并接邻近省市的公路网络。

市交通设施和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很快。

目前已初步建成城市快速交通骨架网:内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新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华南南路一期工程、广园东路、四条内环路放射线、珠二环。

高速公路广州作为华南最大的交通枢纽。

最重要的高速公路有广清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原京珠高速公路)、广惠高速、广深高速公路、广佛高速公路、广三高速公路、广肇高速公路、广梧高速公路、广河高速公路、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广明高速公路、珠三角外环高速公路。

2 经济:广州开发区工业产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土地面积利用高效。

今年1至10月广州开发区累计完成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多家。

重点企业是广州开发区产值高速增长的主力军,产值排名前30名企业1至10月累计完成工业产值上千亿元,占全区的78.64%;今年新投产企业是产值高速增长的生力军,新列入统计的新投试产企业已达60余家,1-10月共完成工业产值25.17亿元,新投试产企业将在次年上半年形成强劲的生产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