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最新版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针法:取合谷、耳门、颊车、翳风、外关、胸1-4夹脊。先叩刺耳门经
过颊车至翳风,然后叩刺合谷、外关、胸1-4夹脊,使皮肤潮红或微微出血。
(3)浸渍型: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常因剧痒搔抓摩檫后而引起表皮擦烂,露出潮红糜烂面,可引起淋巴管炎及丹毒等继发感染。
2、由于病程慢性经过,常因搔抓引起感染,或用药不当,易发生湿疹样变或过敏性癣菌疹。
3、实验室检查,皮屑真菌检查阳性。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为主,一般不需内治。
二、外治方法
1、皮损以水疱为主,选用皂矾、枯矾、地骨皮、儿茶、黄精、侧柏叶各20克、薄荷10克,水煎冷确后外洗;
【诊断要点】
一、浸渍糜烂型皮炎
1、多见于在拔秧、插秧时期田间作业的农民。
2、一般在连续田间作业2-5日后发生。
3、初起见指(趾)蹼及其连连的指(趾)侧皮肤肿胀,发白起皱,继而表皮破损,露出红色基底,少许渗液。
4、自感局部疼痛,夜不安寐。
5、病程有自限性,如暂停下田,病症可自行改善甚至痊愈,但再下田又可复发。
4、自觉局部瘙痒或疼痛。继发感染时,可引起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
5、可继发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
6、停止下田1周左右消退,反复接触病程可长达1个月以上。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疗法为主,一股不需内服药物。
二、外治方法
1、五倍子液:五倍子250g明矾120g白酒1000ml。浸泡上述药物1-2天后外搽,3-4次/日。
【诊断要点】
1、根据临床特点,手足癣常见下列3型。
(1)水疱型:皮损多见于手掌面,足缘、跖部及指(趾)侧部位。初起为成群或散在的针头大小的水疱,不易破裂,干燥后疱顶表皮脱落,形成环状鳞屑。新的损害陆续出现,互相融合,形成多环状。边缘较清楚。
(2)鳞屑角化型:多见于手掌及足跟部等处。皮损表现为脱屑、角质增厚及皮肤粗糙干裂,裂口深者可引起疼痛及继发感染。
6、继发感染时,可引起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
7、本病应注意与菜农皮炎鉴别。菜农皮炎多见于蔬菜种植者,病变主要发生于脚部,皮损特征除糜烂外,尚可见丘疱疹和脓疱。
二、尾蚴皮炎
1、发病前半小时有下田工作史。
2、病变仅局限于接触水的部位,以小腿伸侧、前臂处多见,而陷于泥中的部位通常不发病。
3、先有痒感,迅速出现红斑,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丘疮疹,有红晕,分布疏散或密集。
针刺操作:各腧穴均按常规针刺;大椎、关冲、百会等穴可点刺出血。
②其他疗法
灯火灸法:取角孙穴。将穴区周围的头发剪去,用灯心草蘸麻油点燃后,对准
穴位迅速点灸皮肤,一点即起,听到响声即可。若未出现响声,应复点灸1次。
局部敷药:取青黛散10克、冰片5克,温水调匀,敷于患部。或用新鲜仙人
掌去刺,切薄片或捣烂敷于患部。
1、针灸治疗
①体针疗法
治法:泻火解毒、消肿止痛,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以手足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
穴位加减:热毒袭表加中渚、关冲清热解表、疏风散毒;火毒蕴结加大椎、曲池泻火解毒、软坚散结;热毒攻心加百会、水沟醒神开窍、熄风镇痉;毒邪下注加太冲、大敦、归来疏泄厥阴之气、化痛止痛。
第一章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一节稻农皮炎
稻农皮炎系指在种稻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皮肤病,是农业性皮肤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由于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浸渍糜烂型皮炎和尾蚴皮炎。浸渍糜烂型皮炎由于长期浸入高温水田中或机械摩擦等物理因素所致的皮肤病。尾蚴皮炎是由禽、畜类血吸虫的尾蚴入侵皮肤引起的局部皮肤炎症反应。本病中医诊断为“水渍疮”。浸渍糜烂型皮炎系由外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肤所致;尾蚴皮炎为人体肌腠不密,水内虫毒侵袭所致。
三、内治方法
如继发感染,发生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时,加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
【注意事项】
1、加强个人防护:如穿水田袜,戴手套;或用上述外治药物在下田前后浸泡手足,让其自行干燥。
上述外治方源自文库各药,不得内服。
第二节手足癣
手足癣为指(趾)间及掌跖面的皮肤浅表真菌感染。根据其发病部位又可区分为足癣和手癣,足癣的患病率远较手癣为高。在我国南方尤为常见。分属中医“脚湿气”、“鹅掌风”的范畴。
2.火毒蕴结:伴壮热、头痛、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热毒攻心:伴高热,头痛,烦躁不安,神疲嗜睡,颈项僵强,呕吐,甚则神昏不语,四肢抽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4.毒邪下注:腮部肿胀,发热,烦躁,口苦咽干,男性睾丸肿痛,女性少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中医治疗
2、皮损以丘疱疹、鳞屑为主,选用土槿皮酊(土槿皮10克、75%酒精100毫升,浸泡一周)外搽;
3、皮肤枯厚、皲裂为主,选用柳酸软膏、大枫子油外涂。
三、内治疗法
若出现淋巴管炎及丹毒等继发感染,可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如出现湿疹样变,可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注意事项】
1、注意卫生,不穿公共拖鞋,不用公共浴盆、浴巾等。脚部多汗者,鞋袜要勤洗勤晒,保持干燥。
2、彻底治愈自身癣病,家庭中患有癣病者应同时治疗。
第三节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一、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是病毒引起的急性腮腺非化脓性传染病,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中医俗称“痄腮”、“蛤蟆瘟”。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多见。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发病年龄以学龄前后小儿为多。
二、诊断要点
1、本病有2周左右的潜伏期。前驱症状可见发热,头痛,口干,纳差食少,呕吐,全身疲乏等。
2、主要表现:一侧耳下腮部肿大、疼痛,咀嚼困难,触之肿块边缘不清、中等硬度,有弹性,压痛,4~6天后肿痛或全身症状逐渐消失。多为单侧发病,少数也可波及对侧。治疗不及时,部分病人可并发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等。
三、中医辨证
主症: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张口困难,咀嚼不便。
1.热毒袭表:伴有恶寒发热、咽红等全身轻度不适。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石榴外洗液:石榴皮120g五倍子、地榆各60g明矾250g。煎水后泡洗,2-3次/日。
3、复方茶叶液:茶叶30g明矾60g。煎水外洗敷。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4、花椒10g食盐适量。煎水外洗,2-3次/日。主要用于尾蚴皮炎。
5、散剂外敷:炉甘石、冰片、青黛各10g。共研细末,局部外扑。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