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c14123191.html,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

作者:郭力

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6期

【摘要】大数据时代已经跟随信息业的发展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大数据进行生产和发展越来越普遍。在高校也掀起大数据的浪潮智慧图书馆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目标,并且也引发了高校师生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基于大数据而建设智慧图书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并且智慧图书馆在我国只是刚刚兴起,没有足够的经验之谈,仍然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效智慧图书馆的基本构成,其次又确立了建立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图书馆的目标,最后分析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基本建设,提出了几条基本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

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双重压力下,经济社会、文化社会正进行着巨大变革,高校的各种体制、硬件设施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地变化,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必不可少的重要基地之一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原本的图书馆存在一些缺陷,未能完全满足高校师生的要求,也未能跟上大数据信息时代的步伐,取而代之正在发展的则是智慧图书馆。拥有焕然一新的设计理念,在运行过程中更能迎合大众需求。智慧图书馆融合了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特点,在技术方面通过大数据的云计算使计算更精密、准确,很多智能设备都运用其中,使其拥有便捷、效率高、关联广等许多优势。可以说大数据是推动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支持,面对刚起步的智慧图书馆,我们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去解决和研究,还有很多新的领域等待发掘,希望通过本文研究,高校智慧图书馆可以建设得更好。

一、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基本构成

一个组织的各个部分集合组成了新的生命体,组织中的每个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高校智慧图书馆中融汇了大数据、云端程序、智能软件、互联网、感知层面等等高科技应用技术。感知层面正如其名,它是通过传感器、二维码等新型感知技术的工作实现对只会图书馆的全方位感知,使分析更加准确、精妙,从而更好的控制整个图书馆的感官系统。而网络系统则更是多种多样,各级网络联合起来将信息快速传递,通过黑科技造福建设工程。例如将录入信息的两个终端放在两本书上,这两本书将会实现信息互通,互相传递并分享。智慧图书馆基本都是由科技零件组成,将高科技技术运用在现实中。

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特点

(一)智慧图书馆的数据化建设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及现代信息服务分析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及现代信息服务分析 摘要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始向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方向发展,纸质载体的传统文献不再是记录信息资源的唯一形式,而结合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更能满足高校学生的需求。高校应该加强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力度,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现代信息服务。 关键词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现代信息服务 引言 图书馆是高校进行教学以及科研时主要的信息资源查询中心,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淘汰,才能继续为学生服务。本文主要针对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及现代信息服务进行分析。 1 数字图书馆建设和虚拟参考服务 1.1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主要有四方面,其一是资料数字化,将书面资料中的文字、数据以及图像,视频资料中的声音、视频等信息资源输入到计算机的相关软件中,然后转变为统一的二进制数据,保存到电脑中。资料数据化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节省了占地空間,还减少了师生查找资料的时间。 其二是资源的共享化,数字图书馆是将图书馆所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对校内师生开放,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在开放范围内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数字图书馆会给出准确的信息或者相关的信息,这使信息资源得到共享[1]。 其三是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图书馆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相关的软件,所以在管理上的一些操作,依旧可以借助相关的软件,做好设定,使其管理实现自动化[1]。需要自动管理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图书馆信息资源在增加时,就得需要对数据资料库设计相关的自动更新设置。再如对师生的查找记录根据内容进行自动分类,以便相关人员能一眼看出比较热门的查找内容,然后对其进行补充,使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四是流通的网络化,数字图书馆在为师生提供的所有服务都需要借助计算机,所以数字图书馆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需要有流畅的网络。 1.2 图书馆建设和虚拟参考服务 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与虚拟参考服务的功能。虚拟参考服务是对传统参考服务工作的延伸,它为用户提供服务需要借助计算机,然后在网络环境中营造出类似传统参考服务工作的性质和氛围。首先,借助于网络,使全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办法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管理,规范数字化校园建设各项工作,提高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与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信息资源和软硬件资源的有机集成和共享,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成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和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发展规划》、《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有关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教务处信息中心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并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应用为中心,以数字资源建设为重点,逐步达到为师生、领导和管理部门提供良好的服务和辅助决策的建设目标,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全校范围内各部门所拥有或负责管理运行的与数字化校园相关的基础网络、信息化公共平台、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网站、数字监控网络及其相关网络接入设备、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等的建设和管理。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工作职责 第四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是全面推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

最高管理与决策机构,负责审议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与经费预算;负责审议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运维管理及校园网安全规章制度;明确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各部门的责任分工、资源分配以及考核机制;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性问题进行决策。 第五条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进行论证,对数字化校园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战略、政策、规划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和咨询意见;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中各子项目的建设与验收提供技术层面与应用层面的意见或建议;指导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信息化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工作。 第六条信息中心是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具体实施的主体部门,全面负责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与经费预算,制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运行与管理及保障校园网安全的规章制度;负责组织、实施学校数字化校园各项建设工作;负责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相关项目和各部门申报的信息化新建和改造项目进行审核和实施;负责学校信息编码规范和数据标准的制定;负责学校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为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指导、支持、监督和评比;负责公共平台应用的推广与培训;负责健全和完善信息化工作管理体系。 第七条各部门信息管理员负责本部门信息化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上报,负责本部门网站信息的更新、备份和维护;网络协管员

高校智慧校园研究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c14123191.html, 高校智慧校园研究现状分析 作者:吴杨卿兰瑞乐林协民刘延艳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年第17期 摘要:进入21世纪,教育信息化的脚步逐渐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一批新技术的应用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成为谈论的焦点。在此背景之下,高校信息化建设也有了新的方向,即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发展,这样的方向转变,给高校的教学、科研、生活和管理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变化。因此,本文针对高校智慧校园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智慧校园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现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17-0109-04 研究目的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构造能覆盖城市、乡镇村各级教学机构的教育信息化结构,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更加普及和更好共享,促进新的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开展深层次的结合,促进教育的模式、策略等多方面的创新,对提高我国的整体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随着《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国内高校掀起了对智慧校园研究和建设的热潮,本研究为了能全面了解我国高校智慧校园研究和建设现状,准确定位高校智慧校园的研究热点和方向,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入的以“智慧校园”为主题的文献为研究数据,从文献的发表时间和发布数量、发布期刊分布情况和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三个维度分析我国高校智慧校园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高校智慧校园建设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数据来源以及研究结果 1.文献发表时间与数量分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主要数据来源,搜索主题词“智慧校园”,不设定检索时间,文献来源选择为核心期刊和CSSCI,剔除会议记录后总共得到142篇。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发表时间进行分析,得出2010年之前我国学者对智慧校园的研究还比较少,说明2010年以前我国对智慧校园方面的研究还不够重视,从2010年起,国内学者对智慧校园的研究开始重视,发文量也迅速增加。

关于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作者:褚秀艳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6期 摘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方向,高校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存在形式。文章着重介绍了数字匿书馆的定义、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数字图书馆的模块、及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特点建设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社会,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作为信息的传播中心,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 一、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数字图书馆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定义。众多的定义表述中,一个能被普遍认同的定义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 二、与传统图书馆相比较数字图书馆所具有的特点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DL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与传统图书馆相比较,数字图书馆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和功能。 1.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采取数字化的形式存储 和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进行压缩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以0和1来组成信息资源的细胞,并组成无数个比特(bit)和字节(bite)的信息元素和单元。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便于海量存储和信息传播。 2.数字图书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

(适用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学校版).pdf

全县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学校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3) 1.1 图书馆发展趋势 (3) 1.2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3) 1.3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4) 1.4 行知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优势 (5) 第二章、数字图书馆介绍 (6) 2.1数字图书馆技术特点 (6) 2.2 数字图书馆主要功能 (6) 2.2.1前端功能 (6) 2.2.2 管理后台 (7) 2.3 数字图书馆资源 (8) 2.3.1电子图书 (8) 2.4* 学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示意图 (10) 第三章、数字图书馆的软硬件配置 (11) 第四章、服务与支持 (11) 4.1售前 (11) 4.2 售中 (11) 4.3 售后 (12) 第五章、成功案例/ 样板工程 (12) 第六章、数字图书馆软硬件配置清单 (14)

第一章、概述 1.1 图书馆发展趋势 学校图书馆、社会公共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图书馆承担着资源积累、数据加工、知识传播、 信息服务的多重职能,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最终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数字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资源存储方式,随时随地的阅读体验,新颖的服务模式。 国家教育部、教育厅、市教委十三五计划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摘要中提到: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十三五期间,政府投入数千亿资金建立数字图书馆,各地方 政府的数字图书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接入到各地学校、文化馆、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和农家书屋。 1.2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面向各级学校的信息服务中心、数字资料中心、图书管理中心、电子传播中心等机构的网络应用软件平台,它是架构校园信息高速公路的核心框架,它提供一个面向知识管理、知识检索、知识学习、知识传播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基于B/S架构的软件平台,所有的数据资料均存放在服务器端,极 大的方便了管理员对电子图书馆的管理,客户端仅需安装网络浏览器或者相应的APP就可以浏览各种数字资源。 数字图书馆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公民终身教育的大课堂。 数字图书馆以其对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和有序组织,为“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最为便捷、 有效的发展环境。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远程教育服务可以极大程度地消除中国目前教育资源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设计 第一章:绪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大力发展,高等院校基本都已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校园网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当前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介绍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建设目的、以及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方案。 1.1 数字化校园定义及数字化校园建设目的。 什么是数字化校园?通常是这样定义的: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案、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建设目的主要目的是:(1>实现校园内教案、科研、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化 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科研水平;(2>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合理利用;(3>提高学院管理过程中和管理系统上的质量、效益、效率;(4>保证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科学性。 1.2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1.2.1国内现状 在我国,校园网的建设经历了校园网硬件建设阶段,综合信息系统建设阶段,网络教案<含远程教案)实验阶段,现正向着更高层次的数字化校园发展。目前,很多重点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其他学校也多方筹集资金准备开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些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尚存在着以下一些观念和建设上的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呈现以下状况。 a.重视技术应用,忽视教育理念转变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从物质层面上看是网络及设施的建设,但实际上应是信息化教育的具体体现。而在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只重视技术应用,忽视教育理念转变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技术层面的因素,而较少从如何通过数字化校园来转变教育理念、教案观念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造成的结果是所建成的数字化校园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不单纯是技术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教育所带来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转变。只有用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教育、教案中的作用。 b.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及应用 在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存在着重建设、轻软件建设及应用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投入大,收效小。很多部门配备的计算机档次很高,但利用效率不高,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使用者信息素质的相对缺乏。所谓信息素质,就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懂得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它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它基于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方法,是经过培养训练而获得的。根据美国教育技术协会(IST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的建议,所有教师应具备下列三大领域的信息素质:一是计算机科技的基本操作和概念;二是能够运用工具,例如文字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表格系统、网络通讯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促进专业发展;三是运用计算机和相关技术来支持未来任教的年级和学科领域。从以上三点来看,大多教师能达到第一层要求,少数教师能达到第二层的要求,但在第三个领域中发挥作用的教师尚为数不多。 其次,各种硬件设施完善,但与之配套的软件和资源则显得相对贫乏,存在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情

北创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书

电 子 阅 览 室 建 设 方 案目录

一、方案概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校园网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学资源的共享更互动。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大中专院校开始纷纷建设电子图书管,以取代此前的图书馆或阅览室。电子图书馆有着现有的实体图书馆及阅览室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校师生可以方便快捷的浏览各种专业性资料,更有效率的进行日常工作学习。学校早期的图书管、阅览室,只提供了书籍阅读、借阅、销售等简单业务,为此,很多师生都有这样一个疑问,电子图书馆在校园内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是否仅仅提供了书籍阅读功能呢毫无疑问,电子图书管是一种面向各级学校的信息服务中心。在构架组成方面,它主要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由服务器、终端机、大容量数据库,及大量数据处理外设组成(比如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可以跨地区、多用户联网、通过LAN实现远程数据传输,进行网上远程教育,也可接入校园网,向读者提供阅读、联机检索、复制、编辑、收发电子邮件、上网等功能。可以说,校园电子图书管已经

超越了图书馆的基本范畴,它提供了一个面向知识管理、知识检索、知识学习、知识传播的全面方位解决方案。比如为校园网内的学生提供CAI课件下载或实时点播,为师生提供VOD实时点播视听资料,甚至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访问(便于招生)、视频会议等功能,具有强大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学功能,可以实现个别化教学或学习。而且由于计算机的智能化,可以接受用户的反馈信息,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形成教学评价体系。由于集图文声响于一体,动画、插播等多媒体的采用可以使抽象变直观,更有助于学习者接受或理解,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已然成为时下多媒体教学的重要平台。 “数字图书馆”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世界广泛的关注,纷纷组织力量进行探讨、研究和开发,进行各种模型的试验。随着数字地球概念、技术、应用领域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已成为数字地球家庭的成员,为信息高速公路提供必需的信息资源,是知识经济社会中主要的信息资源载体。 为了解决现有图书馆机制的资源不足,满足更多读者利用各种终端设备浏览电子书和多媒体影音点播,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提高国民道德文化素养,北创数字图书馆软件平台应运而生,使上述难题的解决有了希望。一位曾经受益的用户致信我们说:"我们单位的电子阅览室,图书资源有限,经济环境并不是太好,买一本好书太困难,特别是一些教育参考书和重要学术资料。这几年为了找些书花去了大量的时间,自从网上得知北创数字图书馆软件购买之后,我觉得我好像是发现了一块珍宝,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实际应用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实际应用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实际应用 2015-09-26 07:38:00 来源:数据观 手机看新闻扫描到手机楼盘消息早知道扫一扫,用手机看本文更加方便的分享给朋友评论 当前,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发展,在云平台、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下,率先在美国“智慧星球”概念下诞生的“智慧城市”,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和选择。 一国外案例 自21世纪初期,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先一步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实践,诞生了许多经典案例。 1. 迪比克 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也是世界第一个智慧城市,它的特点是重视智能化建设。为了保持迪比克市宜居的优势,并且在商业上有更大发展,市政府与IBM合作,计划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城市的所有资源数字化并连接起来,含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进而通过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智能化地响应市民的需求,并降低城市的能耗和成本。该市率先完成了水电资源的数据建设,给全市住户和商铺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不仅记录资源使用量,还利用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预防资源泄漏。仪器记录的数据会及时反映在综合监测平台上,以便进行分析、整合和公开展示。 2. 纽约 通过数据挖掘,有效预防了火灾。据统计,纽约大约有100万栋建筑物,平均每年约有3000栋会发生严重的火灾。纽约消防部门将可能导致房屋起火的因素细分为60个,诸如是否是贫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房屋建筑年代是否久远,建筑物是否有电梯等。除去危害性较小的小型独栋别墅或联排别墅,分析人员通过特定算法,对城市中33万栋需要检验的建筑物单独进行打分,计算火灾危险指数,划分出重点监测和检查对象。目前数据监测项目扩大到2400余项,诸如学校、图书馆等人口密集度高的场所也涵盖了。尽管公众对数据分析和防范措施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心存疑虑,但是火灾数量确实下降了。 3. 芝加哥 通过“路灯杆装上传感器”,进行城市数据挖掘。在人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的传感器被应用在了芝加哥市的街边灯柱上。通过“灯柱传感器”,可以收集城市路面信息,检测环境数据,如空气质量、光照强度、噪音水平、温度、风速。芝加哥城市信息技术委员会提供的资料表明,“灯柱传感器”不会侵犯个人隐私,它只侦测信号,不记录移动设备的MAC和蓝牙地址。在今后几年“灯柱传感器”将分批安装,全面占领芝加哥市的大小街区,每台传感器设备初次采购和安装调试成本在215~425美元之间,运行后的年平均用电成本约为15美元。该项目得到了思科、英特尔、高通、斑马技术(Zebra Technologies)、摩托罗拉以及施耐德等公司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4. 西雅图 利用数据节省电力能源。该市与微软和埃森哲(Accenture)合作了一个试验项目,以减少该地区的能源使用。该项目收集并分析从市区建筑物管理系统中得来的众多数据集,通过预测分析,找出哪里可以减少能源使用,或者根本不需要使用能源。项目的目标是将该地区的电力消耗减少25%。 5. 伦敦 利用数据管理交通。在2012年奥运会期间,负责运行伦敦公共交通网络的公共机构“伦敦运输(Transport for London)”,在使用者增加25%的情况下,使用收集自闭路电视

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建设方案

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建设方案 (详细规划)

目录 第1章网络系统建设 (2) 1.1校园网需求分析与设计规划 (2) 1.1.1校园网设计需求 (2) 1.1.2网络建设规划及分析 (4) 1.2网络方案总体设计 (9) 1.2.1主干网络技术选型 (9) 1.2.2核心网络方案设计 (9) 1.2.3汇聚交换机的建设 (12) 1.2.4接入交换机的建设(CISCO产品方案) (12) 1.2.5接入交换机的建设(华为产品方案) (13) 1.2.6主干网络可靠性考虑 (13) 1.2.7INTERNET访问设计 (13) 1.2.8路由协议设计 (14) 1.2.9无线接入设计 (15) 1.2.10网络管理 (17) 1.3安全性设计 (19) 1.3.1本地主机系统的安全考虑 (20) 1.3.2内部网安全控制 (20) 1.4网络设计分析 (21) 1.4.1高性能、高带宽的网络主干 (21) 1.4.2可靠性设计 (22) 1.4.3网络的安全性设计 (23)

第1章网络系统建设 1.1校园网需求分析与设计规划 1.1.1校园网设计需求 通过对校园网需求的研究,结合对用户网络的考虑,我们认为校园网应具备以下特性才能够满足需求,并保证建成后的网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具有较强的可用性和一定的先进性。 ?高可用性与先进性 校园网网络系统要求组建万兆主干网络,具有极高的数据通信能力和足够的带宽;并在主干网上提供较强的可扩展性。为了及时、迅速地处理网络上传送的数据,网络应有较高的网络主干速度。网络设备必须具备高速处理能力,提供高速数据链路,保证网络高吞吐能力,满足各种应用(如:视频会议系统)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在各部门的工作组中采用交换技术,以保证在工作中网络的快速响应速度,用于提供较高的工作效率。 ?高可靠性 网络要求具有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和足够的冗余,提供拓扑结构及核心设备的冗余和备份,为了防止局部故障引起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要避免网络出现单点失效。在网络骨干上要提供备份链路,提供冗余路由;在网络设备上要提供冗余配置,设备在发生故障时能以热插拔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恢复,把故障对网络系统的影响减少到最小,避免由于网络故障造成用户损失。 网络主干交换机等网络结点关键设备必须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关键结点设备运行中出现故障后,能够有效、及时地进行故障恢复;要求结点设备的设置、恢复过程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基本配置的终端方式操作要简单,结点内部的配置内容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采用TCP/IP协议下载保存、或是上载恢复。 ?安全性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设计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 通过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构造能够满足数字化校园应用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框架,通过这一稳定、可扩展的应用框架为应用系统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该应用框架将充分支持于学校的应用需求和未来发展,同时考虑到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必须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思路,辅以成熟的、主流的、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运用现代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规标准,科学合理的进行建设。 建成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建立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实现部门间流程通畅,可平滑过渡到新一代技术,对校园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和广大教职工提供无所不在的一站式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决策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提高核心竞争力,总体水平达到国一流,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具体目标就是实现“六个数字化”和“一站式服务”: 1、环境数字化

构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速稳定、安全的基础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标准的数据共享中心和统一身份认证及授权中心(Ucenter泛学校,统一门户平台以及集成应用软件平台,为实现更科学合理的高校数字化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2、管理数字化 构建覆盖全校工作流程的、协同的管理信息体系,通过管理信息的同步与共享,畅通学校的信息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教学数字化 构建综合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科学统一的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室、实训室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改革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4、产学研数字化 构建数字化产学研信息平台,为产学研工作者提供快捷、全面、权威的信息资源,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训一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作者:王毅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7期 摘要: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都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目标。本文以各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具体实践为实例,探讨在高校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系统集成 一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数字化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二数字化校园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的便利性、快捷性,基于数字化的学习资源的不断丰富,为人们提供了随时随地不受限制的学习环境,这给传统的教育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数字化校园的提出,促进了传统教育在教育的手段、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发展,并为教学进行服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项目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及其他一切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基础的综合服务,创造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交互的学习环境。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为教学、学习、科研提供平台,但这一系列的应用中,最主要的问题,也是数字化校园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解决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独立性,即信息孤岛,使各个系统信息孤岛通过系统集成、优化、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使全院师生及校外人员提供统一的服务,使整个学院内各项业务流程统一起来,最终实现教育过程信息化。 结合国内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宝贵经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由服务器、终端、综合布线、数据库等组成。将校园网主干升级为千兆,建立与中国教育网及其他网络多样化的宽带连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

试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试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在信息时代校园数字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了衡量高等院校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在高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都会视为重点来处理。本文就如何做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标签: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见解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顾名思义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校中原有的所有资源重新整合,处理使其达到资源数字化,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进而将整个学校在时间与空间上系统地联系起来,方便各个部门管理及查询各类信息,极大地提高办事效率。 数字化校园的建成将形成学校的中枢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非常便捷地再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 过程,从而实现大幅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的目的。 1 高校数字化建设的主要概念 高校数字化建设的实质就是校园真实环境的扩展,其核心为一种层次形结构,中枢为网络基础设施,由网络提供的所有服务内容成为围绕着这个中心的层层外圆。校园主网络以及核心交换机构成层次形结构的最里层,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实现数字信息在校园网络中的自由流动,从而构成校园网络的专有数字空间。 构成数字化校园的第二层结构为网络基本服务层,也就是数字信息实现自由传输时所有依靠的软件基础。具体内容主要有文件的相互传输,E-MAIL的发送,重要信息的发布公开,身份认证等网络基本服务。 第三层结构又称之为数字化校园的核心支持结构,其主要功能是为整个校园网络系统提供业务逻辑的处理,其外部表现为网络应用的支撑平台,功能涵盖了校园网络的数据库系统,用户的身份认证,网络应用基本操作。此外还包含了诸如办公自动化,数字化图书馆,学生信息管理以及网络教学等多种信息系统。 第四层又称为信息服务层,主要服务对象为校内用户,主要功能是用户逻辑判定,即将处理过后的数据信息遵循用户的意愿而提供给用户。这些服务通常为数字图书馆,网络课程,教务管理,信息查询等。 数字化校园的最外层是该系统的总入口,是联接外部网络的接口,它将校园网与覆盖全球的因特网联接起来,主要功能是为学校用户提供身份验证,并根据用户身份提供相应的信息与服务。 2 高校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校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高校智慧校园解决方案

高校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高校智慧校园解决方案

1.项目概况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校园已成为各高等院校的普遍共识。由于信息化建设初期缺乏统一规划,数据标准各异,业务系统各自为政,导致数据非集成化并形成了许多的信息孤岛,这使得大量数据无法共享和利用,获得更大价值。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是整个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平台对校园内散乱分布的数据进行集成化整合,同时将原来分散、利用率低下的信息资源进行数据挖掘,对于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决策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下一阶段——智慧校园建设的工作基础。完成对学校内大数据有机的整合和继承管理,掌握学校各项活动中发生的庞大、海量数据,并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分析,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是大数据时代下支撑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 2.智慧校园建设方案!高校统一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平台设计目标及思路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带有“大教育”的特性,具有全员(从全日制学生到全民,面向所有人)、全程(从学前教育到终身教育,服务各个教育阶段)、全方位(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无所不在的教育,虚实结合的教育)等特点。随着在线平台的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师将自己的授课视频放上网。互联网上的眼睛将使所有错误无所遁形,在无数人的编辑之下,知识传播的形式将不断优化、效率会不断提高。在数据的不断累积当中,视频将会沉淀下来,成为经典的学习材料。 目前,建设以全局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已成为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其建设可以有效消除信息孤岛,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各职能部处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取其他业务部门的数据信息,通过对数据的交换、共享、分析、挖掘,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为高校建设以及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挖掘与应用

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挖掘与应用 数字城市技术把基础地理数据、正射影像、街景景象数据、全景影像数据、三维模型数据结合在一起,在政务网上,通过注册可以进行服务共享,在公共平台、互联网、公网上,通过二次开发可以提供各种交通、导航、旅游、文物、购物等服务系统。物联网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互通,实现智慧城市的各种应用。 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挖掘与应用 智慧城市蕴含大数据 城市是生存繁衍最好的地方,城市是社会交往的地方,是文化享受的地方,按照城市的职能,我们让它智能化,比如智慧安防、智慧环保、智慧能源、智慧城管、智慧养老、智慧国土规划、智慧社区、智慧家居都是让人有更好的环境来生存繁衍。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推动智慧制造、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在文化

享受方面,可以考虑智慧户外流媒体、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等。在社会交往方面,有智慧交通、购物、社会综合管理。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应用中,将产生从TB到PB级越来越多的数据,从而进入大数据时代。2011年,Science专刊指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美国工程院院士也指出大数据可以让我们实现海量数据在预测、建模、可视化和发现新规律等方面应用的时代就要到来,奥巴马总统宣布美国政府正式启动大数据研究发展计划,奥巴马认为大数据就是未来世界的“石油”,这个计划要超过以前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智慧城市建设的潮流已经到来。 空间数据方面,空间的传感器资源,美国有185颗卫星,中国有91颗卫星,到2020年中国将有200多颗卫星,卫星每天往回传输的数据可以达到PB级,空间数据资源、处理资源、空间信息资源、地学知识库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传到网上,通过可视化的服务,利用云计算环境,包括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和存储资源,来保证服务质量。 “天地图”挖掘海量数据 为了充分研究这些海量空间大数据,我们研发了一个软件,叫做“天地图”,“天地图”的数据已经超过了TB级,目前已经超过100TB。利用“4+1”倾斜相机城市三维模型,贵阳做了很多三维建模工作。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监测上海的地表下沉问题,把雷达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自动地、随时地检测地表下沉,不同地区的下沉速度不同,上海大概每年下沉20毫米,远郊区和市中心都在下沉。我们的检测结果同上海市国土局对比,精度可以达到3.9毫米和2.5毫米。我们已经对上海、苏州、天津、广州等很多大城市进行了自动检测。我们还监测了三峡,将来还要监测高铁。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通过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构造能够满足数字化校园应用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框架,通过这一稳定、可扩展的应用框架为应用系统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该应用框架将充分支持于学校的应用需求和未来发展,同时考虑到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必须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思路,辅以成熟的、主流的、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 运用现代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规范标准,科学合理的进行建设。 建成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咼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建立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实现部门间流程通畅,可平滑过渡到新一代技术,对校园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和广大教职工提供无所不在的一站式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决策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 提高核心竞争力,总体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具体目标就是实现“六个数字化”和“一站式服务”:1、环境数字化构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速稳定、安全保密的基础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咼标准的数据共享中心和统身份认证及授权中心(Ucenter泛学校,统一门户平台以及集成应用软件平台,为实现更科学合理的高校数字化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2、管理数字化构建覆盖全校工作流程的、协同的管理信息体系,通过管理信息的同步与共享,畅通学校的信息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教学数字化构建综合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科学统一的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室、实训室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改革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4、产学研数字化构建数字化产学研信息平台,为产学研工作者提供快捷、全面、权威的信息资源,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训一 体化,提供开放、协同、高效的数字化产学研环境,促进知识的产生、传播与管理。 5、学习数字化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数字

关于云端一体化高校智慧校园的畅想

4月1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副理事长、北京联合大学张连城副校长主持召开了“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分四个主题进行了一整天的研讨:智慧校园的特征与任务研究、智慧校园的要义与规划探讨、智慧校园的探索与实践思考、智慧校园的行业解决方案。本人受命主持第一个主题研讨,先做的主题报告就是“关于云端一体化高校智慧校园的畅想”,报告分三个方面:高校智慧校园的若干特征、云端一体化的高校智慧校园畅想、当前可以开展的一些建设项目。 一、高校智慧校园的若干特征 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进入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应该比数字校园有更先进的特征。为此,我总结了六条高校高校智慧校园的特征:互联网络高速泛在,智能终端广泛应用;团队协作便利充分,集体知识共生共荣;业务应用智能融合,外部智慧融会贯通。 先说智慧校园的第一个特征:互联网络高速泛在。实际上这条没什么太多可说的,网络是信息时代的基础,没有网现在啥都干不了。不过,智慧校园要更强调移动互联和物联网,要为校园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宽带、泛在的基础网络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校园的“神经网络”,极大地增强了智慧校园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正是智慧校园第二个特征“智能终端广泛应用”的日益显现,我才觉得是到了应该去深入探讨智慧校园的时候了。现在高校师生拥有智能手机、Pad日益普及,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计算、信息获取与感知;从学校资源来看,数字装备日益普遍,远程使用、管理与控制成为现实,人与物的互动已不再是科学幻想;各种智能感应技术,包括光线、重力、方位、体态、触摸、影像、位置、温度、湿度、红外、辐射、压力、NFC、RFID等得到广泛应用,各种监测信息可以随时获得,原来只能感性描述的校园环境和活动现在可以通过定量的数据描述,这为充分发挥机器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条件,智慧校园有了根。 智慧校园的第三个特征便是“团队协作便利充分”。有意识的大规模协作是人类的独有能力,也是展现人类智慧的重要基础,因为只有充分配合、信息充足利用,事情才有可能被智慧分析,人们才会做出智慧的动作。对于高校来说,便利的团队协作支持包括统一通讯、日程共享和团队协同等。统一通讯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统一集成、模式多样的通讯服务,支持个体或群组的交流,支持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交流模式,并支持即时交流和短信、邮件等非即时交流,支持专用客户端、浏览器、智能终端等多种交流终端。日程共享以时间为线索,将各类资源、活动、信息按照时间的线索组织起来,以人为核心提供集成、个性的日程展示,并与校内各类公共日历相集成。团队协同提供交流与协作工具,为班级、社团、研究组、校友群等短期的、长期的、

适用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学校版

全县中小学数字图书馆 建设方案-学校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3) 1.1 图书馆发展趋势 (3) 1.2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3) 1.3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4) 1.4 行知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优势 (5) 第二章、数字图书馆介绍 (6) 2.1数字图书馆技术特点 (6) 2.2 数字图书馆主要功能 (6) 2.2.1前端功能 (6) 2.2.2 管理后台 (7) 2.3 数字图书馆资源 (8) 2.3.1电子图书 (8) 2.4* 学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示意图 (10) 第三章、数字图书馆的软硬件配置 (11) 第四章、服务及支持 (11) 4.1售前 (11) 4.2 售中 (11) 4.3 售后 (12) 第五章、成功案例/ 样板工程 (12)

第六章、数字图书馆软硬件配置清单 (14)

第一章、概述 1.1 图书馆发展趋势 学校图书馆、社会公共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图书馆承担着资源积累、数据加工、知识传播、信息服务的多重职能,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最终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数字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资源存储方式,随时随地的阅读体验,新颖的服务模式。 国家教育部、教育厅、市教委十三五计划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摘要中提到: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十三五期间,政府投入数千亿资金建立数字图书馆,各地方政府的数字图书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接入到各地学校、文化馆、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和农家书屋。 1.2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面向各级学校的信息服务中心、数字资料中心、图书管理中心、电子传播中心等机构的网络应用软件平台,它是架构校园信息高速公路的核心框架,它提供一个面向知识管理、知识检索、知识学习、知识传播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基于B/S架构的软件平台,所有的数据资料均

2014-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

第39卷第6期2014年6月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Vol.39No.6 June  2014收稿日期:2014-01- 25项目来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0CB7318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172174) ;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KLDO201307);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助项目(2012YQ1601850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3BAH42F0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项目(NCET-12- 0426)。第一作者:李德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从事以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地 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推进数字城市与数字中国、智慧城市与智慧中国的研究及相关建设。E-mail:drli@w hu.edu.cn通讯作者:姚远,博士生。E-mail:whyaoy uan@163.comDOI:10.13203/j.whugis20140135文章编号:1671-8860(2014)06-0631- 10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 李德仁1,2 姚 远1 邵振峰2 1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2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探讨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总结了其发展历程,剖析了中国建设智慧城市的动力和目标,阐述了智慧城市的支撑技术,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基础架构,即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以实现对现实城市中人和物的自动控制和智能服务。针对无所不在的传感器网对智慧城市的大数据进行了分析,面对智慧城市中大数据将带来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应对大数据的策略和思路,重点论述了云计算与数据挖掘,并给出了云平台的基础框架,提出了建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的建议,最后展望了智慧城市未来美好的前景。 关键词:智慧城市;大数据;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服务中图法分类号:P208 文献标志码:A 1 智慧城市的概念 1.1 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数字城市存在于网络空间(cyber space)中,虚拟的数字城市与现实的物理城市相互映射,是现实生活的物理城市在网络世界中的一个数字再 现[ 1] 。智慧城市则是建立在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上, 通过无所不在的传感网将它与现实城市关联起来, 将海量数据存储、计算、分析和决策交由云计算平台处理,并按照分析决策结果对各种设施 进行自动化的控制[2] 。在智慧城市阶段,数字城 市与物理城市可以通过物联网进行有机的融合,形成虚实一体化的空间(cyber physical space)。在这个空间内,将自动和实时地感知现实世界中人和物的各种状态和变化,由云计算中心处理其中海量和复杂的计算与控制,为人类生存繁衍、经济发展、 社会交往等提供各种智能化的服务,从而建立一个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用易于理解的简单公式表达,可以这样认为: 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 1.2 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 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按照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程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信息化城市阶段、数字城市阶段和智慧城市阶段。其中可以代表每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如下: 1)1993年9月, 美国启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5年,中国推动全国信息化的“八金”工程,标志着城市信息化建设开始起步。 2)1998年, 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 概念[3] ,“数字化舒适社区建设”标志着城市信息化开始步入数字城市建设新阶段。我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初步建成数字城市基础框架,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天地图”成了数字中国和数字城市的载体, 已有数亿网民使用。3)2006年,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式推出形成对城市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与整合应用;2008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IBM)提出智慧城市的新理念;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