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叙事诗鉴赏技巧
叙事诗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大全

叙事诗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大全叙事诗是一种将故事情节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文学考试中也常常被作为考题。
针对这类题目,下面将介绍一下叙事诗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大全。
一、了解叙事诗的基本知识在答题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叙事诗。
叙事诗是一种通过诗歌来表达故事情节的文学形式,通常由诗人通过诗句和韵律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
在理解了叙事诗的基本概念后,我们还需要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1.韵律和节奏:叙事诗通常有固定的韵律和节奏,为了更好的理解诗歌中的词句和构造,我们需要适当了解一下叙事诗的韵律和节奏。
2.生动的语言:叙事诗中的语言通常是比较生动的,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情节和表达。
3.情感表达:叙事诗中的情感表达是很丰富的,我们要注意抓住诗歌中的情感线索,深入分析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分析诗歌结构和意境了解叙事诗的基本知识后,我们需要开始具体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具体来说,分析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诗歌的结构:叙事诗的结构是由一系列诗句和段落构成的,我们需要逐个分析诗句和段落的意义,进而了解整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2.诗歌的叙事方式: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诗歌的叙事方式。
叙事诗有时会采用回顾的方式来表达故事情节,有时则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展开故事,我们需要根据诗歌的叙事方式来理解情节和意义。
3.诗歌的意境:叙事诗的意境常常可以通过对描写情景的细节来理解。
例如,诗歌中对于天气、季节、光影等空间和时间要素的描写,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注意语言表达和情感描写在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语言表达和情感描写。
由于叙事诗的语言通常是比较生动的,诗人会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在答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的描写:诗歌中的细节描写非常重要,我们需要逐个分析诗歌中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从而理解诗人想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题材解读:即事(景)抒怀诗

即事(景)抒怀诗题材解读一、题材特征(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
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都在“抒怀”。
(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3)常见意象:闲居、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阴晴、夕阳、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芳花、流水等身边之事、眼见之景。
二、内容情感(一)内容:随意出现的身边之事、可见之景。
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宴集、登高、仕途升贬、科考、郊游、天气变化等等引发的人生感触或闲情逸致。
(二)情感:(1)寄情山水,对宁静和平、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热爱向往。
(2)生活感悟或理性思考,如伤感、偶得、诙谐自嘲。
(3)对现实哀怨不满、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4)酬赠应答之作,关心祝福、怀念同情他人,表白自己的心志情操,或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三、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描写。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④用典抒情。
四、鉴赏指导(一)即事抒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1.“五抓”探求作者之感怀(1)抓作者遭遇及背景一般来说,纳入高考试卷的古典诗词,熟悉的作家交待背景,不熟悉的作家一般对作者作简明介绍,再交待背景。
如此通过知人论世,诗歌中的情感就心里有数了。
(2)抓意象意境叙事诗一般也离不开写景,写景自然离不开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入了的客观的物象,写进诗歌的景、物就成了意象。
比如“孤舟”“孤雁”“鹧鸪”“杜鹃”“西风”“南浦”“明月”……多个景、物也就能构建意境了。
意境就是烙印上诗人主观感情的画面。
高考语文现代诗歌赏析答题技巧是什么

高考语文现代诗歌赏析答题技巧是什么高考语文现代诗歌赏析答题技巧1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做诗歌鉴赏题目都是有套路的,一般情况下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都有熟知,这样在做题是才有话可说,直接套用即可。
比如常见的有赋、比、兴,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等。
同时还要了解现在诗歌开头结尾的作用,篇章结构是怎样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
现代诗歌赏析题目要多背一些术语,然后运用这些术语去答题,去组织语言,这样才是最佳的方法。
常见答题模板就是本诗用何种手法,有什么意象或特点,表达了哪种情感,有何作用,基本上一道题目就回答完整了。
2怎么做诗歌鉴赏题诗歌鉴赏题目分为很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有分析意境、技巧、语言特色、炼字等题型,每种题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答题窍门,大家要灵活结合诗歌本身去做题,效果会更好。
对于意境类题目,可以诗歌的意思来回答,描述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怎样的画面景象,景物描写有哪些突出特点,要通过它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等,这样一道题目就做出来了。
对于分析技巧类题目,主要还是围绕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去写,写任何东西都是要抒发情感,或是借景抒情,或者是托物言志,作者会通过各种描写和表现手法去抒发情感所以要结合诗句去回答。
语言特点及炼字都是说语言的,常见的概括诗歌语言风格的词语有委婉含蓄、朴实无华、简练生动等等,大家可以多积累一些相关的词汇,在考试中能更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炼字也一样,都是说这个字好在哪,能传神的说明什么,若换了就达不到效果。
还有一类一词统领全篇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是什么1.背字典。
不是在开玩笑,本人10年前亲自使用过,效果超乎想像!当然,发明这个方法的不是我,是已故名家钱钟书老先生;2.每天坚持写一段200字的豆腐块,没必要要求字字珠玑,主要是你可以通过这种方法知道你的脑子里缺少哪些词汇;3.多看一些伟人传记。
不仅能起到励志的效果,对于丰富作文的内容和给文章加彩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4.即使暂时看不懂也要每天都读几篇文言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实用三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实用三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1分析意象、意境型如:__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__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分析技巧型__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__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语言特色__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__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炼字型__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__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2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

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一、诗歌鉴赏1.1 诗歌的基本要素在进行诗歌鉴赏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诗歌的基本要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韵律、格律:诗歌是用韵律和格律构成的,通过对诗歌中的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意象:诗歌是通过意象的表达来传达情感和思想的。
诗歌中的各种意象可以通过对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分析来解读。
•节奏:诗歌的节奏感是诗歌独特的韵律感。
通过分析诗歌的节奏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1.2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整体把握:首先要对整首诗进行整体把握,理解诗歌的整体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可以通过读诗出诗歌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重点突出:鉴赏诗歌时,要注意突出诗中的重点,例如重要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通过突出重点来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义。
•注重细节:特别是一些细节的描写,通过细致入微的品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还可以关注一些字词和词语的用法和含义,帮助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对比分析:可以将所阅读的诗歌与其他相关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发现诗歌中的特点和丰富的意义。
二、答题技巧2.1 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题是高考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以下是一些答题技巧。
•仔细阅读:在阅读理解题中,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要求和情境。
只有充分理解题意,才能更好地抓住重点、迅速找到答案。
•注意细节: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文章中的细节信息,这些细节信息可能与问题的答案直接相关。
特别要注意关键词、数字、时间和地点等信息。
•答案出处:在阅读理解题中,有时候需要根据文章中的线索找出答案的出处。
可以通过标记关键内容,例如划线、圈出,以便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迅速定位。
2.2 完形填空题完形填空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意义的理解和对语言表达的灵活运用。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一、形象意境类形象意境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1. 设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2. 分析思路* 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 事物形象: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 意境: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而这三者中,情是主导,是灵魂,它统帅景和境。
“景”是诗人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境”是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情”则是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三者相辅相成,彼此交融,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人物形象类1. 设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分析思路*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 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 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 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3. 人物形象常见类型*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专题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 描写 抒情 议论和说明诗歌中
没有说明这一种
返回
35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 一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 a 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 b 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
感触觉 味觉 嗅觉 • c 描写方法: •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 虚实结
合3 动静结合 4 点面结合5 白描 工 笔
16
分析意境型景物形象
06浙江卷16 阅读……6分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 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 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 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
自然图景;其
流水意象体现出温润柔
分析意境型
19
分析意境型
•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变式提问: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本诗或词
• 答题步骤:1 描绘诗中的画面 特点准确 3 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2 概括氛围
• 答题套路: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
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心情;心境
②通过 等意象景物描写;构造了一幅 的画面;
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分析意境型
20
3了解形容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寥廓 雄奇 开阔 旷远 悲壮 悲凉 凄清 阴冷 幽静 萧 条 荒凉 冷落 衰败 孤寂 恬静 闲适 缠绵 清新 明丽 绚丽 壮丽 秀美 恬淡 朦胧 淡雅 空灵 苍凉 雄浑 旷 远 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 奇优美 生机勃勃;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凄寒萧 条 繁华热闹等
高考古诗鉴赏-表达的技巧

技巧二: . 以动衬静
8
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第一段: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 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 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技巧二: 以动衬静
.
9
品味下面的诗,分析有关表达技巧: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全诗通过人语声和光亮从正面表现 了山的静寂和树林的茂密,突出一个 “空”字。
技巧二: 以动衬静
.
10
小结
技巧二: 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
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
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
描写中显示出静态,也叫以
动写静。
.
11
舟夜书所见
查(Zhā)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sǎ
全诗用白描手法n写出了诗人夜晚在 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 正面的叙述和描写。
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 述与描写。
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
中同时使用。
.
29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试对第四句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
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
.
1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托物言志 直接抒情
古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诗 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 情景交融
词
使用典故 细节描写
表 达 技
侧面烘托 抑扬 赋、比、兴(创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叙事诗鉴赏技巧一、叙事诗唐朝元和年间,白居易被贬谪江州,写了一首思念朋友元稹的诗《梦微之》:“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州湓水梦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作者在诗中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元稹因何事想起了他,致使他昨夜梦到元稹。
作品从侧面表现出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
而当时诗人元稹被贬通州,与白居易相隔千里之遥,读到白诗之后,马上写了一首和诗《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作者在诗中直接告诉白居易:因为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不能自主,梦见的全是些不相干的闲人,偏偏没梦见你,很巧妙地表现出想梦见白居易而不能的痛苦。
这两首诗虽然内容不相同,但也能够体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是两首诗中都写了梦。
白诗用记梦以抒发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其次是两位诗人在创作时都没有使用古诗中常见的寓情于景的手法,都是以叙事为主。
我们在阅读了大量古诗词之后,有个错觉总是认为古诗里面一定要写景,其实中国最早的诗歌还是以叙事为主,从“诗经”到汉乐府都是如此,因为古人除了关心自身的生活之外,很少有对外界环境的觉悟。
古诗词中的叙事诗一般有简练的叙事和完整而集中的情节,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
最早的如《诗经》里面的《氓》《无衣》《硕鼠》,还有南北朝时的《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都是叙事诗的经典之作。
到了唐代,李白、杜甫都写过很多叙事诗。
白居易和元稹等人更是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也开始大量创作叙事诗。
与古代的民间叙事诗不同,那些由具体作者创作的叙事诗歌被称作文人叙事诗。
如李白的《静夜思》《赠汪伦》《听蜀僧濬弹琴》、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南逢李龟年》、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琵琶行》等都属于文人叙事诗。
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这类诗歌。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太注重用景色描写,主要靠叙事来抒情或说理。
二、借事抒情叙事诗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为主的诗歌,我们阅读的时候,首先注重的应该是事情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但还要把诗中的叙事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才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的内心,从而领悟更加广阔的世事人生。
例如苏洵的《九日和韩魏公》(2013年高考四川卷)“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整首诗歌都是通过叙事来抒发感情的。
首联年过半百的苏洵以“不才”自称,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己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上是作者的自谦,实际上是说自己的怀才不遇。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多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上承首句的“最不才”,以“延东阁”承接上文的“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在自谦的同时也暗发牢骚。
后一句使用典故,借“闲”“老”二字表现了自己的虚度年华和用非所长的深沉哀叹。
颈联有用一组对比强化了自己忧愁之深和深藏胸中的壮志未酬。
尾联在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所写之诗作结。
韩琦志得意满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未酬的深沉哀怨。
“寒无睡”“百遍开”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整首诗使用了叙事手法来抒情,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愁和愤懑。
阅读叙事诗,另一个不能忽略的内容就是诗中叙事的细节,细节更能体现诗歌的妙处。
如明朝诗人吴伟业的《遇旧友》一诗:“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
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
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初读此诗,会感觉它平平常常。
但如果联系到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并且品味一下其中的细节,方能见其精彩之处。
此诗写于明、清之际的战乱年代,了解了这个背景,大致能够感知标题“遇旧友”中隐含的惊喜之情。
“已过”说明作者开始并没有认出老朋友,“追问”,表现作者隐隐约约感觉是故友又不敢相认的矛盾心理,“相看”表明了诗人和朋友相互审视的过程,“是故人”包含着核准消息之后的惊喜。
“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交代了战乱的背景,这种情况下不知道“你”是死是活,所以相关“你”的消息也不知是真是假。
“拭眼”,确定了自己看到的是人不是鬼。
“惊魂定”才有后面的“举杯笑语频”。
兵荒马乱的时期邂逅老友,所以有“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的意愿也就不足为奇了。
诗人对朋友的感情极为真诚,见到朋友之后又格外高兴,都是靠“已过”“追问”“相看”“拭眼”“衔杯”等精彩的细节描写来渲染的。
三、借事说理虽然叙事诗抒情的居多,但也有很多叙事诗是说理的。
如果把哲理诗当作抒情诗来理解,就会犯方向上的错误,如坠五里雾中。
例如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一》:“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
首联仅仅简单的叙述,就是“我”交给“你”一个决断狐疑的方法,不用算命用的“钻龟”和“祝蓍”。
颔联用打比方的方法告诉人们怎么决断狐疑:让时间证明一切,就像辨别真正的玉用火烧一样,又像辨别一种名贵的树木要等七年时间。
颈联和尾联是用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周公在世的时候,说他将要篡位的流言甚嚣尘上;王莽未篡位的时候多么的谦恭。
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
本诗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就是: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不过很多人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常常纠结的是“钻龟”“祝蓍”“玉”代表了什么感情,不知道它们仅仅叙事的需要。
古代诗人在向人们讲述道理的时候,一般都采用生动形象的手法,既耐人寻味又不显得直白,这样对读者的阅历和悟性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读者首先要具备辨别抒情和说理的水平。
还要具备一定的概括水平,诗中一些简单叙述往往是给说理做的铺垫,要在这些简单叙事的基础上对其中哲理反复品味。
诗中一些形象化的说法都是来自于生活现象,读者要注意联系生活。
对一些古今差别较大的生活行为,诗歌下面一般都会给予注释。
再如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所写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从抓意象入手去理解的话,能够看到里面根本没使用任何意象。
标题“冬夜读书”表明这首诗是在叙事,而“示子聿”表明这首诗是在给儿子聿讲一种道理。
这样做了大致区分之后,再去概括其中道理: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概括叙事诗中的哲理,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
学生涉世未深,需要多读多练。
四、鉴赏古诗词要注意叙事诗和写景诗的区别中国古代文人叙事诗既抒情又说理,阅读时需要对二者区别对待。
但阅读叙事诗犯的的错误是把它与写景诗混为一谈。
有些叙事诗里面列举了很多物象,读者就把他们作为意象来看待,企图就此推知作者的感情,不但没有结果,还会对古诗阅读产生畏惧。
例如元朝张伯淳的《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2015年高考浙江卷):“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
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诗中出现很多物象:当垆少年、百喙、老凤、四条弦、蓁筝、落红、关塞风寒、浔阳月色、轩窗、语溪、乍雨等,但真正用来写景的很少。
阅读此诗,应该先看清标题“赠弹琵琶者”,能够推测出此诗应该是赞美弹琵琶者的技艺的。
上阕仅仅简单叙事:一位当垆少年将悠悠情思寄托于高雅的曲调之中,琵琶奏出春日百鸟鸣唱相和之音,白日里喧喧嚷嚷,夜里便沉寂下来,只有年老的凤凰独自哀鸣。
写出天然的音律,连眼底的蓁筝之音也望尘莫及。
诗中完全是叙事,根本就没有写景,仅仅用想象出来的“百喙春和”“老凤孤鸣”来从侧面描写演奏的音响效果。
下阕也仅仅开头简单写了一点景色:花瓣飘落,天气微暖。
后文好像写景,但还叙事:坐在水渠边认真地听着乐曲。
想到了昭君出塞时的风冷苍凉,浔阳江头商人妇在月色夏的孤寂,好像醉了,却很清醒。
偏爱安静的轩窗,一曲终了,明白了曲中的幽深情绪。
今日相遇却不知将来在何处相见,下了一会的雨也停了,天气也晴了。
诗中绝大部分的物象是用来衬托艺人技艺高超的,所以不能像阅读一般借景抒情的诗歌一样概括出意境,然后推知作者感情。
叙事中的物象和写景诗中意象区别很大。
叙事中的物象仅仅叙事的需要,它并不带有作者的感情;而写景诗中的意象重在“意”,它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
了解了物象与意象的区别,更应该学会整体理解诗歌和诗句,看清每一个词语的作用,不能一看到诗句中的名词就想简单地筛选、概括。
五、鉴赏古诗词要注意其中写景和叙事部分的联系学会了鉴赏叙事诗,但这种水平不限于叙事诗。
很多古诗词不是单纯的写景,还有叙事,并且往往是上段写景,下段叙事。
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把两者结合起来。
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半部分寓情于景。
首联一个“哀”字,能够协助我们实行感情定位。
蓝天、白鸟、静静的水中小岛,本能够构成一幅优雅的图画,可作者偏偏心中有“哀”,秋风萧瑟,山猿悲鸣,万物皆着“我”之色彩;颔联中的“无边落木”给人一个凄冷的意境,滚滚江水东去,又给人平添很多无奈。
后半部分是诗人在目睹了悲凉的秋景之后,对自己身世的回忆。
“百年多病”“繁霜鬓”让人看见一位孱弱的老人在秋风中踽踽独行;“常作客”“艰难苦恨”,诉说了自己常年漂泊异乡、万事艰难的痛苦遭遇;“新停浊酒杯”,是因为护病戒饮,还是因为穷困无酒能够浇愁?全诗写景、叙事,把“悲”“哀”之情,渲染到极致。
欣赏的时候一定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相互印证,准确把握作者复杂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