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脊柱和脊髓病变MRI诊断
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钱琦)课件

02 PART TWO
脊柱的解剖
The anatomy of the spine
脊神经分布示意图
颈椎解剖概述
正常的颈椎具有生理性前突,由7个椎体 和6个椎间盘、8对脊神经及相关韧带组成, 除颈1、2外,其它均有典型的椎体、椎弓、 棘突。
主要用于脊柱外伤、脊柱先天性畸形及脊柱骨性疾病的 诊断;一般作为脊柱疾病诊断的首选检查,也是为进一 步明确诊断而行的筛选检查。
一般采用正、侧位摄片,必要时辅以斜位片及特殊体位, 以显示脊柱全貌。
CT检查
CT横断面成像,避免了各种解剖结构的 重叠。
相对与常规X线,CT的密度分辨率明显增 强,能提供良好的组织对比,可以显示X 线难以发现的淡薄骨化和钙化影,以及 区分不同性质的软组织。
寰枕间距<6mm,说明寰 枕筋膜挛缩
脊柱骨质增生椎体
脊柱骨质增生小关节
脊柱小关节退行性改变
病因及发病机制:椎间盘退变后使纤维环 和椎旁韧带松弛,盘-椎连接松动导致在外 力作用下,椎体和椎间盘不能吸收和承受 大部分载荷,而将这些载荷传递给小关节 ,过度的载荷,使小关节面无序碰撞和过 度磨损,造成关节软骨破坏,软骨下骨质 囊变、骨质硬化,关节边缘骨质增生。
颈椎解剖CT
颈椎解剖MR
T1WI
T2WI
STIR
颈椎解剖MR
胸椎解剖 DR
腰椎解剖 DR
正位片
侧位片
斜位片
腰椎解剖CT
腰椎椎间盘解剖
腰椎椎间盘CT图腰椎MR解剖Fra bibliotekT1WI
T2WI
STIR
脊髓课件PPT课件

.
髓内肿瘤
1. 室管膜瘤 2. 星形细胞瘤
3. 血管母细胞瘤
椎管内 髓外硬膜内肿瘤 肿瘤
1. 脊膜瘤 2. 神经源性肿瘤
硬膜外肿瘤
.
1. 转移瘤 2. 淋巴瘤
髓内肿瘤的诊断要点
1. 脊髓增粗,蛛网膜下腔变窄。 2. 髓内可见异常信号的瘤体,瘤体内可
见坏死、囊变,瘤体上、下可形成肿 瘤性空洞。 3. 加强扫描:肿瘤实体不同程度强化。
正常脊柱MR表现
腰大肌
正常的椎间盘后缘
脊神经 腰方肌 坚脊肌
纤维环 髓核
蛛网膜下腔 椎小关节
黄韧带
棘突
FSE—Ax—T.2WI 椎间盘层面
正常脊柱MR表现
腰大肌
脊神经 椎板
椎体 后纵韧带
FSE—Ax—T. 2WI椎体层面
正常脊柱MR表现
右侧侧隐窝 神经根
骶髂关节
腰椎体 骶1椎体
FSE—Cor—T2W. I+FS示侧隐窝
.
正常脊柱MR表现
寰椎前、后弓 枢椎齿状突
脊髓 椎体 椎间盘
黄韧带 蛛网膜下腔
棘突 后纵韧带
FSE---Sag---T2WI
.
FSE---Sag---T1WI
正常脊柱MR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脊髓圆锥腰1椎体 马尾神经
椎间盘 蛛网膜下腔 椎基静脉
黄韧带
硬膜外脂肪
FSE---Sag---T2WI
.
FSE---Sag---T1WI
以溶骨性和成骨性为主。 原发灶以乳癌、甲状腺癌、前列腺
癌及肾癌多见,其次为肺癌和鼻咽癌, 消化道及女性生殖器肿瘤。
.
癌栓可经血管、淋巴系统进入骨 内,以血行转移为主。
急性脊髓炎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急性脊髓炎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急性脊髓炎是一种以脊髓发生急性横贯性损伤特征为主的炎性反应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发病,现阶段尚未明确其具体的发病机制。
急性脊髓炎的患者常为单向病程,复发率相对不高,另外在急性脊髓炎患者长期随访中,有些复发型患者可能判断为视神经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
磁共振成像(MRI)是临床常见的诊断技术,可高度分辨软组织,以清晰反映脊髓内部病变组织的范围与性状等特征。
现主要探讨MRI在急性脊髓炎中的诊断应用。
1 什么是急性脊髓炎?急性脊髓炎属于一种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常于感染后发病,可诱发双侧完全对称性或非对称性运动、感觉与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急性脊髓炎患者在发病前常出现流感、发热、消化道感染等现象。
急性脊髓炎发病较急,以明显的肢体障碍为主要特征,且可能存在明显的运动问题,导致患者传导神经感觉显著受阻,引起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此外,脊髓节段平面下的皮肤受累后或引起神经性症状,包括无汗、出汗较少、皮肤干燥等。
有相关报道表示,患者早期易发生肌张无力、休克等症状,随着病况改善,脊髓休克期减退,提高肌张力,降低了肢体障碍,引发神经反射。
不同的受累脊髓范围,其所呈现的临床症状也存在差异性。
此外,该病可见于任何年龄阶段,但其发病高峰主要为青壮年群体,且发病风险在性别、家族与族间未见显著无显著差异。
病情常在4小时-3天内进展至脊髓受累节段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于数天至三周内到达高峰。
2MRI如何进行诊断与鉴别?MRI技术是诊断脊髓状况的影像学检测方式,在脊髓炎的鉴别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有分析报道显示,MRI的组织比较性较为准确,在脊髓内水分的改变反应上具有一定的灵敏度,有助于诊断早期病变;其次可实现多方位扫描,尤其是矢状位,可清晰反映脊髓病变的范围和位置,此外还可进一步排查与明确有无脊髓内其他椎管内病变的发生。
在与脊髓内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急性脊髓炎有着病史短、起病急等特点, 这是评估急性脊髓炎的重要依据,常见感冒、发热、腹泻等前驱表现;MRI上病变部位可较长但肿胀较轻,呈现均匀一致。
MRI主要检查的内容

MRI主要检查的内容
首先,MRI主要检查的内容包括脑部、脊柱、关节、胸部、腹
部和盆腔等部位的结构和病变。
在脑部MRI检查中,医生可以观察
大脑、小脑、脑干和脑室等结构,帮助诊断脑部肿瘤、脑出血、脑
梗死等疾病。
脊柱MRI检查可以显示椎间盘突出、脊柱畸形、脊髓
压迫等情况,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此外,MRI还可以用于关节的检查,例如膝关节、肩关节、髋
关节等部位的MRI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软骨、韧带、关节囊等结
构的情况,对于关节炎、韧带损伤等疾病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在胸部MRI检查中,医生可以观察肺部、心脏、食管等结构,帮助
诊断肺部肿瘤、心脏病变等疾病。
腹部和盆腔MRI检查可以显示肝脏、胰腺、肾脏、子宫、卵巢等腹部和盆腔器官的结构,对于肿瘤、囊肿、炎症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除了结构和病变的检查,MRI还可以进行功能性检查,例如脑
功能MRI(fMRI)可以观察脑部活动的情况,对于研究认知、情绪、运动等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MRI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和血流情况,对于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在进行MRI检查时,患者需要躺在狭窄的磁共振机中,保持静止不动,听从医生和技师的指导。
在检查过程中,可能需要注射造影剂来增强某些组织的对比度,这样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出病变和异常情况。
整个检查过程通常需要30分钟到1小时不等,具体时间取决于检查部位和检查目的。
总的来说,MRI主要检查的内容涵盖了人体各个部位的结构和病变,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MRI的应用和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MRI显示颈椎脊髓高信号征像的临床意义及退变性脊柱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顺序收集1998—2003 年住院患者50例,男43例,女7例
A组:脊髓T2相高信号(ISI)患者18 例。
B组:髓内无高信号患者32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单位:例)
组别
n
年龄 (岁)
男 女 合计 30-39 40-49 50 -59 >60
组 n 突出节段
别
单(多)节段突出例 数(个)
C2, C3, C4, C5, C6, 1 2 3 4 5 34567
A 18 1 8 10 14 6 6 4 5 2 1
B 32 0 11 10 26 8 15 8 7 2 0
1.4 对单个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病情与 多节段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病情进行 比较,见表5。
空军总医院
MRI显示颈椎脊髓高信号 征像的临床意义及退变性 脊柱疾病临床观念探讨
郭伟 赵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脊柱软伤专病中心 全军中西医结合正骨治疗中心
空军总医院中西医结合正骨治疗科
颈椎间盘突出和 脊髓T2相高信号 (ISI) ,其临床 意义,一直是手 术与保守疗法之 间争论的焦点。
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50例颈椎间 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表现和MRI影像 进行了分析和观察,现报告如下:
颈椎病患者保守治疗的效果与有无ISI无 明显相关性,高信号病人同样有良好的 预后,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结论
髓内高信号患者病情,较无高信号者相对 较重;
仅从ISI或多个椎间盘突出并不能认定
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的严重性;
当发现ISI ,应结合临床症状判断病情,
适当选择治疗方法,不可一律手术干预。
不能判断预后。
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

第一节 概 述 三 正常腹部MRI表现 1 肝实质:T1WI均匀等信号,略高于脾脏; T2WI均匀低信号,明显低于脾脏 2 肝内血管:条状或点状无信号,分布均匀,走行 规则 3 胆管:不显示 4 胆囊:T2WI呈均匀高信号;T1WI信号强度与内 部成分有关,可为低.等.高信号 5 胰腺: T1WI均匀中等信号,与肝脏相近 T2WI均匀低信号,等于或略高于肝脏
线圈选择:脊椎表面线圈;阵列线 圈可全脊椎成像
扫描层面:矢状. 横扫. 冠状
扫描参数:层厚/层距=5-8mm T1WI/ T2WI
增强扫描: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脊椎序列 生理曲度 椎体信号 T1WI 等信号 T2WI 低信号
反转恢复序列 Inversion Recovery Sequence, IR
5
第一章 总 论
磁共振成像参数
TR值—重复时间 Repetition Time, TR
TE值—回波时间 Echo Time, TE
1
2
3
第一章 总 论
磁共振成像参数 T1值:纵向弛豫时间 T1WI: 重点显示组织T1值
长TR(TR>2000ms)
长TE(TE>90ms )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章 总 论
第四节 组织信号特点 T1WI T2WI 水 低信号 高信号 脂肪 高信号 高信号 软组织(脑肌肉) 等信号 等偏低 骨皮质 低信号 低信号 骨松质 等偏高 等偏低 流动血液 SE 低(无) 低(无) GRE(MRA)高 高 新鲜出血 等或低 高 陈旧出血 高 高
常见脊柱MRI的异常征象及临床意义

常见脊柱MRI的异常征象及临床意义xxxx人民医院骨科xxMRI是脊柱脊髓疾病非常灵敏的检查方法,临床应用广泛,现收集了八种常见脊柱的MRI异常征象,就其MRI表现及临床意义分述如下:(一)Romanus病灶(又称椎角炎或椎缘炎)Romanus病灶是由Romanus 和Yden于1952年率先提出并命名的,是AS常见的MRI表现,其病理基础是发生于前后纵韧带在椎体和纤维环交界区附着点处的炎症所致的骨髓水肿和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修复反应,发生在椎体四角中的一角或多角,呈边界清楚的三角形或圆形,不累及整个终板,影像学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病变。
(1)急性Romanus病灶:急性炎症表现为韧带附着点周围的骨髓水肿,在T1WI上呈低或略低信号,在T2FS及STIR上呈高信号。
增强造影后脂肪抑制T1WI相应区域明显强化。
(2)慢性Romanus病灶:可因脂肪沉积,在T1WI、T2WI均为高信号,T2FS及STIR呈低信号,或因骨质硬化于T1WI、T2WI均为低信号(此时X片或CT上表现为椎角密度增高,成为亮角征)。
Romanus病灶可导致椎体前方韧带骨赘形成,并可使两个邻近椎体间形成骨桥。
是晚期AS特征性改变。
Romanus病灶常见于AS,亦可以出现于脊柱退行变患者,甚至无任何症状的患者,但AS患者发生率明显高于机械性腰痛患者,且为多发病灶,好发生于胸腰椎交界处,而机械性腰腿痛患者Romanus病灶常为单发,且好发生于下腰椎,并且随年龄增加而发生率高。
脊柱各段中,以下胸椎的Romanus病灶有相对较高的诊断意义,急性Romanus病灶的诊断意义高于慢性Romanus病灶,以脊柱急性Romanus诊断中轴SPA时有较高的特异性,但以脊柱Romanus病灶诊断中轴SPA时的敏感性及阳性似然比尙不足以将之定为诊断标准,下胸段的急性Romanus病灶对SPA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有报道Romanus病灶≥2个作为标准,其诊断AS的敏感性为52.9%(),特异性为94.1%(),当Romanus病灶≥3个作为标准,诊断AS的敏感性为43.1%(),特异性为98.0%(),所以Romanus病灶对脊柱关节炎不足以定为标准,但当Romanus病灶数≥2个时,诊断SPA有较高的特异性。
急性脊髓炎MRI表现与鉴别诊断

急性脊髓炎MRI表现与鉴别诊断目的总结急性脊髓炎的MRI表现与鉴别诊断,提高对脊髓炎的认识。
方法总结我院15例急性脊髓炎患者,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45岁,所有患者行MRI检查。
结果15例患者均经内科治疗及随访观察证实为急性脊髓炎。
结论MRI检查可以对急性脊髓炎做出早期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标签:脊髓;脊髓炎;MRI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病,是指脊髓局灶性的非特异性炎症,常常表现为脊髓横贯性损害,常与感染有关,其与脊髓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疾病病因类似、影像变现相近,但治疗方式及愈后不同,若治疗不准确及时,可能导致严重后遗症或终生残疾,所以准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MRI检查并经临床治疗及随访证实的急性脊髓炎患者15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
平均年龄45岁。
1.2方法MRI采用Siemens 1.5 TMRI,颈部线圈、胸腰椎表面线圈,选用SE序列,扫描层厚3/5 mm,层间距0~1 mm。
行矢状位T1WI、T2WI、STIR,轴位T2WI序列。
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入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1 ml/kg 体重,见图1~10。
2 结果该组患者,仅3例患者无明显诱因,多数患者(12例)急性起病,突然感觉双下肢运动障碍,瘫痪5例,9例出现不同程度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13例发病前有发热、感冒或腹泻,10例患者腰穿白细胞计数增高。
所有患者经MRI检查脊髓内均发现信号异常,其中,颈段病变4例,胸段病变11例,5例脊髓对称性增粗,脊髓内出现连续或不连续的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横轴位T2WI 序列显示大部病变累及脊髓2/3以上截面积,增强检查10例呈斑片状强化,强化区提示血脑屏障破坏。
经神经内科激素治疗后12例痊愈出院,3例患者仍留有下肢感觉障碍,随访3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