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合集下载

从新教师的角度谈教学的三重境界

从新教师的角度谈教学的三重境界
经 历 的过 程 。在 中小 学 的教 学 中 , 面 对调 皮 的 学 生 、 难 以处 理 的学
是一成 不变 的模 仿 , 而 这份 自主性 与创造 性就 来源 于教 师对 教
学 的兴趣 。
生家长关 系 、 繁重的教学任务等问题 , 教师 的教学热情往往受 到极 大 的削弱 , 而抱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 开展教学。当然 , 对教学 的这
有 东- l l s N范 大学 王小英教授提 出教学 的三重境界包 括 : 授人 以鱼 、 份职业本身应有 的意义 。 当教学不再是一种任务 与负担 , 而是教师 授人 以渔及 悟其 渔识 。
的一 种 兴 趣 , 那 么教 师本 身热 爱 与 享 受 教 学 的 过 程 , 也便 会 不 断 思 每一种对于教学 三重境 界的认识 ,都 是基于所在岗位的实践 考 , 不断学习 , 不断改进 , 就如运动员对某一运动项 目的热爱一样 。
此有不同的理解。作为一名新 上任 的教师 ,经过半年多 的教学实
践, 我认识到教学是一种不 断发展 的过程 ,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 认 识教学三重境界 : 教学 即任务 、 教学即兴趣 、 教学 即艺术 。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 学 即任 务
“ 把教学 当作 是一种任务 ” , 是很多 老师尤其是新 老师常常会
根据学生 的具体情 况适 当调整 , 以学生喜爱 、 乐 于 因 为这 种 教 学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教 师 是 被 动 的 ,教 师本 身从 中能 重 与学 生探讨 , 无疑更能带给教师快乐 , 更能让教 师对教学 够获得教 学的快乐感少 之又少。而教 师工作 的稳定 性又容易让新 接受 的形式开展教学 ,
参禅 的三重境界 和王国维提 出的古今成 大事 业、大学问者必须经 充满 热爱 , 运动员才能从 反复的练 习中得到那份快乐 , 享受追求 的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3篇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3篇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12021年寒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现结合我校实际,浅谈如下感受:一、什么才是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师生同步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是学生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

第三重境界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二、有效的教学框架才是实现理想课堂的基础现今我们所学习的新教育理念,不正好就提倡要做好有效教学框架吗?因此,结合我校理想课堂五步三会新课堂模式教学,决定从以下六步开始实施:1.深刻解读教材。

一般情况下,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材料是教学内容的原材料,但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当然也不能否认教材的价值,我们需要的是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再创造,确定好教学目标及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材的解读方面需要多下功夫,多查相关材料,多角度研究教材。

2.确定教学目标。

就一堂具体的课而言,教学目标是能够而且也应该清晰地界定。

对于新课程理论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已不陌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虽然三维目标已熟记于心,但是在实践中有时候把握得不到位,三维的课程目标就是一个整体性、统一性。

新教育的有效教学框架,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在具体操作中将目标分为基础性、阶梯性目标、核心目标和附属性、延伸性目标。

古诗教学的三重境界

古诗教学的三重境界


诗 人 的种 种 情 思 , 只不 过 这 种 情 思 有 时
孥 境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 遣 ,达到教学古诗这一体裁所要追求 j 的。那 么如 何 引导 学 生在 课 堂学 习
到 这种 境界 呢?

染得很淡 、 浮得很虚 、 隐得很深 , 其间又 使用 了暗示 、 等手法 , 映衬 又因为时间、 空间的距离 , 以学生一时不能真正领 所 悟 。教学古诗 , 就必须要让学生体会诗
使具 有意境 的古 诗有一种超越 原作者 的意 旨和情意的张力 , 使学生在其 间形
骸 俱 释 地 回味 和 一念 常惺 。 在 教 学《 园不 值 》 , 没有 让 学 游 时 我
两 句诗 想像 的 奇妙 ,才能 朗诵 出李 白诗
中的 豪情 和 气概 。 里 , 师 必定要 先 深 这 教
“ 诗人访友游 园, 久等不见友人 , 有些 会 无 奈 , 当他 发 现 ‘ 枝 红 杏 ’ , 惊 但 一 时 他
喜 中满足 了 , 因为 红 杏都 探 出 头来 , 关 不住 了 ,可见 园外 的 春 色更加 灿 烂 。” “ 人 不 在 ,可 能是 和 家人 到 野 外 去踏 友 青 了 , 园外 的春 天 比 园 内更加 丰 富 , 所 以 他 并 不遗 憾 。” 子们 的理 解 就 如诗 孩
人 的感 情 , 近诗 人 , 诗 人对 话 。 就 走 与 这 要求教师在 引导学生体 会诗情 时要有 深 度 , 布 置 预 习 时要 让 学 生 了解 诗 人 在 集 这 一 练 习 , 、 年 级 的学 生 是 能 够 中 高
X OUSI I J OH I XEH A 。I SI A D A
课 堂 连 线
江 苏省 盐 城 市 响 水县 实验 小 学

授业、解惑、传道——古代文学史教学的三重境界

授业、解惑、传道——古代文学史教学的三重境界

授业、解惑、传道——古代文学史教学的三重境界张洁【摘要】Ancient literary history teaching in college teaching and students"learning efficiency varies greatly depending on teachers' levels. According to research the author finds teaching effec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teacherg teaching realm into different levels. Borrowing "Teachers are to propagate cardinal principles, imparte knowledge, and cleare up doubts"in Han yu's Teacher Says,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re are three stages in teaching, that is, imparting knowledge, clearing up doubts, propagating cardinal principles. The three levels are successive and demand more from teachers.%在高校古代文学史教学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教师水平的不同存在较大差距,根据研究,发现可以将教学效果归结于教师的教学境界,借用韩愈《师说》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说法,教师的教学境界存在授业、解惑、传道三个层次,三个层次逐次递进,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逐步提高。

【期刊名称】《兵团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1)002【总页数】4页(P64-67)【关键词】古代文学史;教学境界;传道【作者】张洁【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课程教学终极目的之所在,在高校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朱清时 怎样激发学习新思想心得体会

朱清时 怎样激发学习新思想心得体会

朱清时怎样激发学习新思想心得体会1、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朱永新认为: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

“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

”2、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

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

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3、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新教育思想对我的又一启示1、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

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

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平衡。

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

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2、教师对学生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

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

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

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3、教师应该对学生严而有度。

三种学科气质铸就课堂的三重境界

三种学科气质铸就课堂的三重境界

三种学科气质铸就课堂的三重境界作者:王玉华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5年第03期许多场合会被陌生人很快猜出自己的职业是教师,而且说我必定是语文教师。

为此,我常常想到一个问题:能给人打上职业印记的不是衣着,也不是容貌,而是其身上散发出来的气质。

这种气质是一个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它通过外化的言谈举止体现出来。

气质与自己任教的学科语言长期交往,又会形成相对稳定、个性独特的学科气质。

语文教师的眼神会流淌诗意;数学教师的言语之间透露理性的气息;英语教师生活中开朗、活泼;音乐教师课堂上神采飞扬。

这些说的都是不同学科教师身上存在的学科气质。

学科气质决定着课堂的生命力。

有人说,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从来没有过激情,没有过诗意,他就不可能占据孩子的心灵,他的语文课也绝不会有感染力;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从来不懂得什么是严谨之美,没有过对数学理性的深刻体验,那么,他的数学课自然是乏味的,甚至是令人生厌的。

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

学科气质流溢着精神之美、文化之美,追求崇高境界的课堂自然不可或缺。

虽然各学科教师表现出来的气质不尽相同,但其内在是互有关联的。

个性纷呈的学科气质一般统一在文化气质、学究气质和平民气质之中,这三种基本的学科气质是形成教师各具特色的气质之美的必然要素。

一、彰显才气的文化气质文化气质是文化介质在社会群体心理结构中的历史积淀,是由含蓄着无穷意蕴的内在灵魂作用于人的言行举止中产生出来的,是衡量一个人文化境界的标识。

教师的学科气质里首先应该具有文化气质。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而文化是学生发展的教育基色,是学校教育场域生成的源泉。

所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不断修炼,汲取不同学科文化营养,形成自己相对个性化的学科文化气质。

语文教师多与文学作品为伴。

“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赵丽宏语)。

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拥有儒雅的气质、丰富的内涵、渊博的学识、书香的气息和健康的情趣。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语 文教 学 的 三重 境 界
圜郑 敏
内容摘要 :语文学科兼具 工具 性与文学性 ,语 文教 学不仅要 培养 、提高 学生正确理解和运 用祖 国语 言 文 字的能力 ,而且还 要培养 、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和 文化素养。 鉴于此 ,笔 者认 为,我们 的语 文教 学有三
重 境 界 , 即趣 、达 、雅 。 关 键 词 :语 文 教学 境 界
一Leabharlann 脑 力 劳 动 的 效 率 。 语 文 教 师 的 ” 课 堂 语 言 ,不 仅 要 做 到 规 范 、 明 确 ,便 于 学 生 接 受 、理 解 相 关 知 识 ,更 需 要 生 动 、 流 畅 、优 美 , 使学 生有如 坐春风之 感 ,享受语
方 面 ,我 们 教 师 需 要 以 文 本 为
那 么 ,如 何有效 地开 展我 们 的语 文教 学 呢?禅 宗认 为人生 有三种境 界 :看 山是 山 ,看水是水 ;看 山不 是山 ,看 水不是水 ;
看 『 还是 山 ,看水还 是水 。笔者 认为 ,我 们的 语文教 学也 有三 j J
境 界 ,即 趣 、达 、雅 。
一 .
拥 有 兴趣 ,是 语 文 教 学 的 基 础
提 出 了更 高的要求 。一方 面 ,教
师 要 有 厚 重 的 文 化 底 蕴 。在 所 有
范 例 ,通 过 课 堂 教 学 ,使 学 生 掌 握 略读 、速 读 、精 读 等 阅 读方
的 学 科 当 中 ,语 文 学 科 是 知 识 最 丰 富 的 , 而且 与 生 活 的 联 系 特 别 密 切 。 这 就 要 求 语 文 教 师 不 仅 要
所谓 “ ” 趣 ,就 是要有效 激发并 长久保持学 生对语文 学习 的
必趣 。

教学工作心得 师者”三境界“

教学工作心得 师者”三境界“

教学工作心得师者”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概述了“人生三境界”。

其实,对于从事教育事业的每一位教师而言,同样也存在着师者“三境界”。

师者“三境界”的第一重境界,往往是从“自负”坠入“自卑”。

从师范学校毕业,期间经历了多次见习与实习,自以为已经见过了大风大浪的我曾经单纯的以为做好一名老师便是在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下,意气风发地高高兀立讲台之上,激昂文字,挥斥方遒。

我也曾迷信着一本本教育读物一篇篇教育文章书写的“大团圆”式的故事,自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足够耐心,就可以用“爱”去“感化”每一位学生,让迷途的他们幡然悔悟,痛改前非,从此好好学习走上通向卓越迈向未来的康庄大道。

然而,现实的残酷总是会无情地将一切美好的理想鞭笞破碎。

现实往往是在我苦口婆心口干舌燥的解释百十遍强调千万遍后,却看到学生要么一个个两眼无神,脑袋空空,尽是“呆若木鸡”的模样,要么便是我行我素地继续与我“高唱反调”,无视我朝他们丢去的救命稻草,毅然决然地向深渊游去。

我终于忍受不了积蓄的怒火开始暴跳如雷,而他们却眨着一双双无辜又迷茫的眼睛,呆呆望着我,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因为这样一道题就如此暴躁与愤怒,正如我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面对那样简单的问题却会不知从何下手。

相似的剧情总是三番两次地重复上演,最开始的热情逐渐被怒火融化,又最终冻结成束手无策的无助与绝望,我不禁开始怀疑起是不是一切都该归咎于自己无能……走出“自卑”的阴霾,懂得“自视自省”往往是师者“三境界”的第二重境界。

当代教师的工作并非只是上课教学批改作业那样简单与纯粹,教科研同样挤占了相当的时间与精力。

只是,教研课题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顺利。

前段时间,我的课题研究便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毫无进展可言,一直到上级老师问话之时,茫然又忐忑的我像极了自己课堂上的学生那般,慌乱得不知所措。

所幸,他没有过多为难我,而是与我一同寻找方法,又另辟蹊径,以另外一种思路切入,终于令我得以“拨云见雾”,深受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