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教学提纲
2024年《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心得范文

2024年《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心得范文学习心得:《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自从我进入高中以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学习方法,希望能够更高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然而,直到我参加了2024年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活动,才真正找到了这种方法。
通过这一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具备的三个境界:高度专注、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首先,高度专注是一个理想课堂的基础要求。
在课堂上,我常常会被内心的杂念和外界的干扰分散注意力,导致效率低下。
然而,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活动中,我切实感受到了高度专注的重要性和效果。
在课堂上,老师引导我们找到专注的方法,通过调整坐姿、闭上眼睛、专注呼吸等方式,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上。
在实践中,我逐渐掌握了专注的技巧,并发现专注时,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记忆效果也更加持久。
因此,高度专注作为理想课堂的第一境界,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积极参与是一个理想课堂的关键要素。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经常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积极的参与和思考。
然而,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活动中,我意识到积极参与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主动提问、与同学们展开讨论,甚至上台演讲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我不仅与老师和同学们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还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我更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积极参与是理想课堂的第二境界,为实现深度思考奠定了基础。
最后,深入思考是一个理想课堂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传统的课堂中,我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进行深入思考。
然而,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活动中,我深刻体验到了思考的力量和价值。
在课堂上,老师鼓励我们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并引导我们进行思维导图、讨论和解答问题等活动,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的本质、引导性问题的提出以及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人生有三重境界,做学问有三重境界,其实课堂教学也有三重境界。
从《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看,也揭示了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文本型课堂、能本型课堂、人本型课堂。
文本型课堂。
以文为本的课堂,文即教案,知识。
教师按照教案,照本宣科,根据既定的环节,亦步亦趋,一步接一步。
其主要是注重知识的讲授,不管或很少照顾到学生的学,教师心中装的是知识,即心中有识。
能本型课堂。
以能为本的课堂,能即能力,学识。
教师不拘泥于教案,注重课堂动态生成,注重知识的形成与迁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
教师心中装的是能力,即心中有能。
人本型课堂。
以人为本的课堂,人即全人,见识。
教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个人进行教学,不拘泥于单纯的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注重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内化为行动。
教师心中装的是人,即心中有人。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塑造人,陶冶人,培养人,使人有良好的修养和完善的人格,让每一个接受的人都教育有长远发展的持久动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人”的意识。
换句话说,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人本出发,关每一个学生,关爱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爱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每个儿童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
”在新课改正高潮之际,我想,我们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第一和第二境界,而应该努力上升到最高境界,全面育人,促进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有个性的发展,获得终身发展。
人本型课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
当我们把一个完整的人当作教学的对象、把全面育人作为教学的目标之后,就不会太在乎自己一时的得失,从而享受到教书育人真正的快乐!。
2024理想课堂的三种境界实用(8篇)

2024年播放理想的课堂作文理想课堂的三种境界实用(8篇)理想的课堂篇一翔宇的理想课堂,追求“三个效”,即注重课堂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为此,翔宇走出了“五部曲”。
是“回归”。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教室充盈民主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开展还给师生,让课堂成为成长的家园。
让课堂还归“本真”,让课堂成为“课堂”。
第二是“甄别”。
机械重复的课堂缺少灵气,墨守成规的课堂缺乏思想,人云亦云的课堂缺乏个性,浮光掠影的课堂没有实效,而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有导游参与的自助游,目的明确,过程精彩,随时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第三是“规划”。
新课堂构造的构建,包括器物层面的变革;流程、方法层面的设定;理念、理论层面的更新。
实现理想课堂后,教师的行为途径应是:从“执行”走向“领导”,从“领导”走向“开发”。
第四是“考量”。
理想课堂关注“四个度”:目的精准度、精力流失度、时间利用度、效用达成度。
第五是持续不断地去“定义”。
理想课堂与人一起不断生长与开展的过程,就是“定义”不断丰富开展的过程。
在翔宇人心中,理想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内容和方法的统一,主导和主体的统一,“开”与“达”的统一,“严”与“爱”的统一,“导”与“牵”的统一。
理想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获得幸福。
一定要认识到课堂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增进才能,同时也是情感、精神发生、孕育的过程,学习着知识也就是学习着人生,创造着知识也就是创造着自己。
它的高效益应该建筑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持上,建筑在科学的课堂构造上,建筑在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上,而不是仅仅依赖教师个体素质的上下。
理想的课堂篇二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我们所得的一切,全都来自课堂。
大家都希望可以享受学习,在自己的理想课堂中,畅游学海。
我成认,我是贪心的,什么都追求完美。
我一直期望,能有一个像家一般温暖的课堂。
就像,那天……教师也不知怎的,心情特别好,说话就好似歌唱般,委婉动听。
教师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

授人以鱼是教学的第一境界。教师教学首先教给学生知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形成能力。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能力的培养以知识为载体,知识和能力不是割裂的。企图脱离知识达到能力培养的,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授人以渔之前与之中必须授人以鱼,授人以鱼是一个必经阶段,先授人以鱼,再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不是对了的,并非授人以鱼,就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古人的教学思想,这种思想一直传承至今,并常常见诸于一些现代教学论著之中。这种教学思想突出强调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在揭示教学真谛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思想却存在偏激和欠缺之处。
授人以鱼,并非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还需悟其渔识。教学需要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第二境界---------授人以渔;第三境界---------悟其渔识。
教学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更要悟其渔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是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一段话,他十分形象地指出了“鱼“、“渔“、“渔识“三者之间的关系。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才智是把知识转换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见识,则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方向、方法、方式作引领。
理想课堂的六维度三境界

理想课堂六维度、三境界理想的课堂一直是我们的追求。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又是一个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
最近,读朱永新教授的《中国新教育》(卷八),朱老师从一位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的课堂满意度竟然不到50%的残酷现实,引发了自身对理想课堂的追问与探索。
由此,朱老师提出了他关于理想课堂的“六个维度”与“三重境界”的思考。
现简述如下:理想课堂的“六个维度”一是课堂的参与度。
理想的课堂应该努力追求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深度参与。
学生参与度越高,参与得越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越高。
二是课堂的亲和度。
“情不通则理不得”。
理想的课堂一定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着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的思想交流的课堂。
三是课堂的自由度。
理想的课堂一定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
但遗憾的是现实中,我们太多的课堂犹如战场,强调的课堂纪律严明,要求学生正襟危坐,要求学生不得交头接耳、不得随便讲话。
这样的课堂少了学习的轻松,少了合作的欢声笑语,少了对话交流的诙谐幽默。
四是理想课堂的整合度。
理想的课堂切忌做过度的繁琐的分析,把原本完整的一个整体肢解得鸡零狗碎。
相反,理想的课堂更强调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五是理想课堂的练习度。
理想的课堂不在于它的有条不紊,稳步推进;不在于它的流畅顺达,水到渠成。
而在于它是否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地去练习、去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多重活动中学习,在多元互动中学习。
六是理想课堂的延展度。
理想的课堂一定能够在内容整合的基础上不断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延展,从课堂不断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足够的空间。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框架(模式)。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和构建一种理想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此来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从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到杜威的“五步设计”教学法,再到我们经常提及的洋思、杜郎口等等诸多的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理想课堂的四大境界

浅谈理想课堂的四大境界引言理想课堂一直都是教师和学生所追求的目标,它代表着高水平课堂的标志。
然而,理想课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和更新。
许多学者和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理想课堂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实现理想课堂的四大境界。
境界一:内容的选择理想课堂首先要注重内容的选择。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结构完整、联系紧密、符合学生思维规律的有价值的知识。
同时,还应该开展科技创新等研究,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引导性和创造性。
境界二:教学与学习的互动理想课堂也要实现教学与学习的互动。
不仅仅是教师单向传递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和激发的作用。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元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境界三:评价方式的打破常规理想课堂还需要突破传统评价方式的束缚。
传统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课堂测试和作业考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学生的发展,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因此,理想课堂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小组讨论、综合实践等,让学生在互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境界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理想课堂的实现,还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要变身为学生们的引路人,帮助他们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学习到的东西。
而学生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课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完善个人的学习方向和技能。
总结理想课堂是一种优质教育的提现,是助力学生成长的有力支撑。
本文通过展开四个方面的探讨,显现了实现理想教育的关键所在。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实现教学质量和学生个性发展方向的整合,让经验和创新共同推动教学的不断升级。
三个境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上册)共3篇
三个境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上册)共3篇三个境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上册)1三个境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上册)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三个境界的含义和特点。
2. 了解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主张和其发展历程。
3. 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反思和批判能力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三个境界的含义和特点。
2. 掌握王阳明致良知的主张。
3. 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批判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王阳明致良知的含义及其发展历程。
2. 帮助学生形成具有自我反思和批判能力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学生阅读段落“三个境界”,了解三个境界的含义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三个境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第二步:讲授(30分钟)介绍王阳明及其哲学思想,重点讲解他的“致良知”的主张及其发展历程。
同时,邀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为什么要致良知以及如何才能致良知。
第三步:讨论(40分钟)分小组讨论王阳明致良知的主张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批判,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
第四步:总结(10分钟)教师向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我反思和批判,不断完善自我。
五、教学方法1.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开展问题导向的学习。
2. 小组探讨,合作探究。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三个境界的含义和特点。
2. 学生能够理解王阳明致良知的主张及其发展历程。
3. 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了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全面了解了王阳明及其哲学思想,特别是致良知的主张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小组讨论和自我反思,学生们提高了自己的批判和思考能力,懂得了不断完善自我的重要性。
此外,通过讨论,学生也开始了解到不同人对于致良知的具体做法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因此,这节课的讲授方式和教学方法都十分成功,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三个境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上册)2三个境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三个境界”的概念、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体现。
教师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讲课,是有史以来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不管是传统的线下三尺讲台,还是信息化时代的线上教学,讲课,至今仍然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无法替代的核心环节。
因此,教师能不能把课讲好,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
讲课,已经天经地义地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本文侧重讨论线下课堂教学的讲课境界,至于线上媒体教学的讲课境界,需要单独研究探讨。
笔者认为,讲课,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
线下教育,即课堂教学,讲课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境界:照本宣科、改头换面、随心所欲。
第一境界:照本宣科。
我曾听到,有人把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说成是知识二道贩子,这显然不靠谱。
但是,刚上讲台的新教师,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快速跨越这个阶段。
其表现,备课离不开教学参考资料,讲课离不开教材,离不开讲义。
即使借助PPT讲课,也无非是把教材的目录制作成课件,于是,照本宣科变成了照幕墙宣科。
这样的课,较少穿插能够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的案例或视频。
其特点,表情呆板,居高临下,目中无人,眼里心中没学生,缺乏情感投入,很少组织互动。
其效果,学生要么睡觉,要么上网,还有学生翻翻教材,那算是最给教师面子的。
记得我才上讲台时,总是害怕讲漏了教材的内容,滔滔不绝,面面俱到,抓不住中心,找不到重点,梳理不出问题,更不会提炼所讲内容的精髓和灵魂。
其结果,尽管自己讲的口干舌燥、满头大汗,学生却听得晕头转向、收效甚微。
不过,笔者并不认为,凡是才做老师的,都必然如此。
譬如,有的新教师同时具有科学理念、正确思路、扎实功底和教学艺术,完全有可能跨越第一境界,直接进入第二甚至第三境界。
当然,还有个别教师尽管在三尺讲台执教一生,也始终未能突破第一境界,照本宣科一辈子。
虽然从境界的角度来看,有点遗憾,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培育人才做出了力所能及、尽力而为的贡献,同样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千万不能忘了给他们点赞。
而且,不得不承认,有的教师干脆不用电脑,没有PPT课件,讲课时几乎头也不抬地逐字逐句地念讲义,学生听起来真的是味同嚼蜡;但课后就不同了,当学生整理回味所讲内容时,发现老师讲的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启迪多多,赞叹不已。
朱永新解析“新教育” 理想课堂三境界
教學板塊則要求課堂清晰劃分若干板塊,注上每個板塊要解決的目標及可能所需時間,在講究必要的節奏、方式靈活多樣的基礎上,讓每一分鐘都有所計畫、富有成效。
理想課堂第二重境界是: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
朱永新解析新教育理想課堂三境界
作者:曾國華 文章來源:現教傳媒
課堂之于教師,猶如田野之于農人、舞臺之于演員,但怎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如何上好一堂課?這成為不少教師心頭揮之不去的疑問。
7月13日,在新教育實驗第八屆研討會上,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提出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一解教師心頭之惑。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當代中國的教育界人士也積極投身其中,研究不輟,出現了四種主要的"課堂話語":"公開課的課堂話語"、"面向應試的課堂教學話語"、"民間校本課堂教學話語"、"學院派課堂教學話語"。
"公開課佔據了公開的、桌面上的話語,面向應試的課堂教學話語則成為桌面下的更日常、更普遍的事實話語。"朱永新表示,"這兩種課堂教學話語都不是我們想要的理想課堂話語。"
"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這是王陽明在數百年前描述的一種可怕狀態。為了讓學生遠離這種狀態,新教育人開始了研究:2002年,理想課堂的"六度"(整合度、參與度、親和度、自由度、延展度、練習度)正式提出;2004年,"構築理想課堂"成為新教育實驗六大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有效課堂"、"課堂的多元文化理解"和"風格與個性化課堂"的研究目標確立; 2008年,有效課堂的框架正式在學校進行田野探索,並錘煉出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成
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成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缺乏更深层次的有效整合。
教学课堂要从建模课堂、启智课堂和致合课堂三重境界的探寻中,重塑教学课堂的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境界建构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教学专家已经有所阐述,影响较大的如新教育实验课题组提出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但笔者总感觉未能总结出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而且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缺乏更深层次的有效整合。
为此,笔者从建模课堂、启智课堂和致合课堂三重境界的探寻中,力图揭示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由此得出课堂境界的提升就是教师专业发展与人生境界提升路径的结论。
一、建模课堂建模即构建模式。
模式理论主要有赫尔巴特派的五阶段教学、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这些理论对我国的课堂教学影响较大。
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内一线教学专家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主要是卢仲衡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魏书生的“六段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育才中学段力佩的“茶馆式教学”、洋思中学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等,进入新世纪后,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研究这些模式我们会发现,都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有其内在的基本结构。
1.程序结构程序性结构即课堂教学的流程。
上述各类教学模式都对教学流程做了规定,都是把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通过一定的程序结构进行规范和呈现。
尽管各种教学模式流程环节不一,但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质量控制程序。
(1)学生认知程序认知程序必须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或从整体到局部),从浅显而深入,我们的课堂首先得服从于这些规律,方才是科学的课堂。
(2)质量控制程序在当今所有课堂教学流程结构中,特别追求教学的高效性,即质量控制。
如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六个基本环节: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引导学生更正、当堂训练。
提示课堂目标与当堂训练都是针对质量控制而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本书的第一章是关于“有效教学框架”。
有效教学才创造了有效课堂,它是每个老师所追求和向往的,它会使得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最佳场所。
如何做到有效教学呢?
干国祥老师在书中提出了有效教学框架的理念。
什么是“有效教学框架”?这是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是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项目组在综合多门学科教学理论基础上,将最为重要的教学元素,经过反复提炼、修改、实践确定出的一个“理想课堂教学基础模型”。
这样的框架它要实现的是一个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力。
它的框架主体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1.教材及教材解读。
2.确定教学目标。
3.有明确方向的预习。
4.严谨的教学板块。
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
6.教学反思。
从上可见,“有效教学框架”其实更像是一个完整的研课过程,它将教学过程细化成了若干的步骤。
从具体的表述中,我们也能感觉到这样的一个框架是科学的,是否有效,我想还应该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来设计并实施教学。
只有对学生有效的,我们才可以说教学是有效的。
“学的质量”是衡量一节课或者教学框架是否有效的标准。
读“有效教学框架”的几点收获
一、怎样解读教材?
参加吴小健主任主持的“小学阅读教学中‘浅阅读’现象成因与应对的案例研究”的课题以来,也写了几篇课文解读,写时真的是有点随心所欲,自己读文章时有什么感受,觉得什么地方该使点力就随机地写下来。
对如何解读教材其实一直是懵懵懂懂。
在《怎样解读教材》一篇中,干老师指出:语文学科含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两个部分。
文本解读是尽可能整体而深入地理解文本本身,从而显现文本的价值——这个价值可能是思想的、主题的、内容的、形式的、材料的。
就是说,仅文本解读,也依然包括有“进得去”的正确阅读,和“出得来”的对文本的形式和主题进行分析这两方面的内容。
教材解读是把文本放入课程标准的相关年段,以及教材的单元设想中,来最终判定它的教学价值。
细读这两段文字,显然文本解读是一种“深入功夫”,而教材解读得考虑对学生的“输出功夫”。
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既得有文本解读的能力,又要有教材解读的本领。
文本解读是读者读出一定的意义,是对文本一种再创造,它最终还是应该回到教学目标及内容的确定。
我理解为它还是应该为教材解读服务的,毕竟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原材料,仅仅是展开课程的一个凭据。
教材解读应该是通过对教材的解读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样来看教材解读是教学实施的一个原点。
二、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从课程整体出发来确定,它是一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是课堂的统帅和号令,也是检测一节课是否有效的一把“尺子”。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是清晰也可测的。
关于目标,新课程理论提出了三维目标,这就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样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交融互进的,孤立的目标应该是不存在的。